日本音乐的发展论文(精选8篇)
悠悠历史数千年,多少风风雨雨,易朝换代,亦不论是繁荣,还是衰落,音乐总和人们相伴。追溯历史到今朝,音乐已从狭小的厅堂走向广大民众生活――即逐渐走出达官贵人的专属,回到本就是起源的民间。可以说,传统民间音乐是其它各类音乐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助口头形式而得以传播。在世世代代的传播过程中,它经由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可以说,它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晶。据调查统计,我国拥有345个说唱曲种,317个戏曲剧种,17636种民间音乐,以及不计其数的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歌舞音乐的曲目、剧目。这些音乐最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需求和习惯,拥有最广泛的听众。
我们常说既需“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它皆是反映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形式。人人都向往高雅的艺术殿堂,因为高雅的音乐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力量和奋发向上的意志。然而,不论它多么的高雅,追根究底,终源于民间。古今中外,源于民间的成大器之作品数不胜数,如此,本文从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两方面作些阐述。
一、器乐方面
最为人们熟知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伯牙老先生抒怀咏志之作,源于民间思潮,并事先广泛流传于民间,继而登上大雅之堂。也正因为它的古老,以及其所具有的极强民族性,该曲被收录入白金唱片送往外太空参与寻找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如果真的在外太空生活,那么,只有具备广泛的民间性、民族性的作品,才能够为他们所接纳。再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毫、陈刚曲),是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呈示部借鉴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的主题;而展开部则运用了京剧中的导板和越剧中的哭板。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人们所熟知的民间故事、地方戏曲中的音乐素材,加之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故而使得《梁祝》家喻户晓,成为中西合璧的旷世之作。当然,这与何占毫、陈刚二位先生的才华密不可分,但民间音乐素材给作者无穷的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钢琴曲《兰花花》(汪立三先生1953年改编)与《兰花花的故事》(叶露先生编曲),主题皆由陕北民歌而出,但两位先生的作品各异,都堪称中华民族钢琴作品之精品。
两位先生借助“乐器之王”的钢琴,将民间歌谣故事娓娓唱来,“唱”出了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与不屈的反抗精神。钢琴协奏曲《黄河》根据冼星海先生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而《黄河大合唱》是以船工调子为素材创作的,因此,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最终素材来源还在民间。再如民乐小调《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等脍炙人口的曲子,也皆取材于民间小调。近几年,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的几位中国优秀音乐家,也在积极利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陈其钢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配乐,来源于民间音乐;朗朗的《黄河之子》专辑,每一首中国风味的钢琴曲都可谓是精品;谭盾的大型交响乐作品《地图》,在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造就了《地图》的成功,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无限可能,把一粒民间音乐的种子培育成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二、声乐类
采撷民间音乐精华而获得成功的声乐作品亦很多,不论是美声、民族歌曲,还是通俗歌曲,各种歌曲形式都不乏取材、借鉴民间音乐素材的作品。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美声歌曲《负心人》就是一首那波里民歌;《沙丽楠蒂》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红河谷》是一首美国的加拿大民歌;《阿里郎》为一首朝鲜民歌;《樱花》是一首日本民歌……以民歌为素材创作或直接取自民族民间的`国外歌曲举不胜举。我国的歌曲创作也一样。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间音乐尤其体现出民族特色,如号子、山歌、小调属汉民族的歌曲形式,而少数民族民歌又有蒙古民歌、哈萨克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等等。从区域文化上也可以划分出几大色彩区,如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色彩区等等,这么多的歌曲形式及色彩区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族民间音乐。用民间音调加工而成的音乐作品往往成为经典,并在全国范围内甚至世界各地传唱,而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民族、地区。如西北地区的“信天游”流传盛广,它多以表现爱情和诉苦为主,歌曲《兰花花》就是信天游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以其长调的深沉、委婉,气息绵长,诉说和谱写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北京颂歌》以北京地方戏曲音调为主,辅以大量京剧调子谱写而成,还有《乌苏里船歌》、《阿拉木汗》、《走西口》、《赶生灵》、《三十里铺》等等。此外,直接引用民间音调创作的美声作品也很多,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嘎达梅林》等,都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演唱曲目。
一、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
音乐养生指的是运用音乐来调剂人们的精神生活, 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 从而起到预防、治疗某些心理情志疾病的作用的音乐形式, 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在我国已有很早的文字记载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存在于我们身边, 它不但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 也有着自身的魅力。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身心放松, 甚至完善人格, 丰富人的感情。有些爱好音乐的人把音乐当成自己情绪的出口, 以此平衡自己的身心, 以及烦躁的心情。
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 包括听、唱、律动、演奏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和催眠, 且声音激发身体反应, 让人达到健康目的。音乐治疗在1940年的时候, 正式成为卡萨斯大学一门学科。而在中国, 我们有“五音疗法”, 也就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 根据黄帝内经, 将这五音跟身体的不同部位联系起来, 达到对于身体的治疗。
音乐的旋律, 节奏, 音调, 都可以让人的身体产生不同的共鸣, 温柔舒缓的音乐, 可以使人心情平静, 刺激感官, 具有镇定的效果。相反地, 热烈, 激情, 有冲击力的音乐, 则能使人们兴奋, 激昂, 能达到镇痛的效果。明快活跃的音乐可以使人们性情释放, 心情愉悦, 精神开朗;抒情, 柔美的温婉的音乐可以使人们心胸开阔, 心情舒畅至极。
因此不同的音乐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而不仅仅在心情方面有影响, 一定程度上对五脏六腑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的。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因此中医上将五音跟五脏对应起来, 与此同时, 不同的音调可以不同程度上的对五脏六腑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音乐养生与治疗的溯源
我国是音乐养生跟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3000年以前, 我国的的郎中医师, 以及精通乐理的文人骚客们就发现了音乐的妙处。现存的文献比如《乐记》、《养生论》、《汉书·艺文志》和《琴赋》等著述中, 我们依旧可以看见我国古代的智慧精华, 里面阐述了很多关于音乐和人的健康方面的理论, 现在也成为我们研究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的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它们为我们的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奠定了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生理学的基础。
不仅仅是在中国, 国外也有很多的关于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方面的研究, 比如古埃及, 他们通过巫医之术, 对人们进行所谓的治疗。这件事听起来很荒诞, 但在当时的确有一定的效果, 他们除了给病人们吃一些药物, 不停地手舞足蹈之外, 也会哼唱一些特别的曲调, 这些音乐对病人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也会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古希腊人很早就将音乐与健康联系起来了, 他们崇拜着太阳神阿波罗, 阿波罗是代表着健康跟音乐的神, 因此他们经常把音乐的净化心灵当成是维护健康的一种手段。在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社会比较动荡, 比较乱, 很多人开始身心疲惫, 烦躁, 于是很多人将音乐作为情绪的出口, 通过音乐带来的净化, 是自己从烦躁的生活中走出来。这些都是音乐养生的溯源。而西方的音乐治疗则比较晚, 它是从大约50年以前开始的。追根溯源, 最早的用音乐跟健康挂上钩是中国, 古埃及, 古希腊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
三、音乐治疗与养生的发展
当代社会,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更多的人关注的不再是是否能吃饱穿暖, 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健康了, 除了医学界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如何养生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太快, 导致很多人压力过大, 而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 心理上的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人更希望找到一个出口, 甚至是可以不服用药物就可以治疗疾病, 那么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又变成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因此在继承了古代的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的基础之上, 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 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的发展势必成为趋势, 是现在人们不可获取的一部分。选择怎样的音乐, 怎样调节自己成为大家关注的人们话题。通过中医的理论, 西医理论, 加上现在音乐的不断更新, 不断发展, 以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 音乐治疗和音乐养生将会发展出更多的形式, 更多的类型, 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在当代社会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他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已经把音乐跟健康联系得很紧密了。我们现在更应该继承中求发展,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与时俱进, 跟时代接轨, 才能更好的发展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如此可以使现在人减少压力, 达到养生, 治疗的目的。因此继承并发展音乐养生跟音乐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张勇.浅谈心理音乐减压的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08 (2) .
关键词:厕所;发展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引言:
2015年春节前,大量中国人奔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微博和微信刷爆了朋友圈。漂洋过海购买马桶盖,据说是因为日本的马桶盖有瞬间加温、除菌、调节水流等功能,实用、便捷又环保。厕所一直以来被国人认为是藏污纳垢之地,日本人却对它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在日本上厕所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日本厕所并不单单是厕所本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日本文化。
与日本相比,国人的如厕环境却不敢恭维。与其漂洋过海背马桶盖,贪恋日本电器技术,以管窥豹,不如沉下心来学习下日本的“厕所文化”。
一、日本厕所文化的发展
在日本,厕所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还是科技灵感和环保节能兼具的空间,更是日本人情怀的展现之地。在为国人所不齿的厕所空间,日本人却孕育出了独特的厕所文化。日本成立了厕所协会,并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日”,厕所协会举行每年一次的厕所专题讨论会,评选“十佳公共厕所”等活动,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协作来完善公厕设施,提出了“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如今,日本的如厕环境可以堪称是世界上最舒适的。然而,日本这种厕所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古代的日本厕所
厕所在日本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距今大约4千到6千年前。在现在的福井县境内,曾发现在河上架着木板等设施。最初以为是桥,然而在其周边却发现了大量排泄物的化石,之后通过种种证据证明,这就是日本古代的厕所。之后,作为日本著名的古代遗迹静冈的登吕遗迹以及4世纪后叶的缠向遗迹中,都发现了同样的设施。如厕时屁股朝向木板的对侧,排泄物掉入河中流走。因在日本多河流,且流速很快,所以排泄物流入河里之后,污物不容易聚集在一个地方,而且鲤鱼和鲫鱼等水中生物丰富,排泄物会被很快处理分解掉。
2、近代的日本厕所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在日本,粪便也曾被视为珍贵资源,用于增加土地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18世纪中叶,出现了粪便的出租、转卖等现象。据说十户人家一年的粪便的价格,甚至可以抵上一个农民一个月的收入。正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日本人在处理粪便方面就与其他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会随意到处倾倒。江户时期首次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就曾震惊于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耶稣会LuísFróis出访日本,在其著作 《日欧文化比较》中记录了“日本的城市非常干净”;江户时代后期的医生PFVSiebold,在其著作《参府纪行》中同样记述了“日本的街道被打扫得非常干净”等内容。
到了二战后,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化学肥料的推广以及环境卫生等因素的考量,特别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入侵者,认为日本人将排泄物作为肥料或者猪饲料的做法非常不卫生而加以禁止。于是,在日本,粪便不再作为肥料而被买卖利用。与此同时,西方的坐便马桶开始被引进,现代厕所的设施渐渐开始普及。
3、现代的日本厕所
现在的日本厕所,一如既往保持了其整洁,干净的优良传统。它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更是兼具科技创新,人本意识和节能环保的空间。
日本厕所中配备有很多特别的用具,比如可溶性卫生纸,这也是日本厕所干净环境的一大保障。另外几乎所有的日本厕所都装有智能马桶盖,带有自动加热功能,冬天时坐上去也不会有冰凉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臀部洗净,女性洗净,按摩,暖风烘干,自动除臭,便座缓冲等诸多功能。更有甚者,有的厕所甚至安装了健康检查的功能。小小的厕所蕴含了无限的高科技理念。
此外,日本的厕所还注重以人为本,很多厕所配备一次性马桶圈以及无障碍扶手等,有的厕所还装有“音姬”(为掩盖日本女性上厕所时所发声音而发明的,马桶会自动发出一些流水声或音乐)。一些公厕内设有专门用途的隔间,如残疾人专用厕所,带有婴儿座椅的母婴厕所,配有梳妆台的女士化妆间等,可以说日本人在现代厕所中将人性化做到了极致。
另外,日本人的环保意识也是有口皆碑,日本洗手间的面积一般很小,甚至不足2平方米,于是他们把马桶水箱盖设计成一个带水龙头的小水池,每次如厕后可先用来洗手,洗过手的废水经由盖上的小孔直接存入水箱,以供冲水之用。这样既解决了洗手需求,又节省空间,还能节约用水。
二、对我国的启发
厕所文化不仅体现在先进的高科技设施,也在于人们从内心对其的重视。现如今,越来越多地中国人注重高科技厕具的选择,从漂洋过海背马桶盖方可窥见一斑。但中国的厕所环境和日本还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不过国人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一点。2015年11月19日,我国成立了自己的厕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目前正准备在全国推动“免费厕纸”计划,帮助公共场所的厕所配备免费环保卫生纸。这将是厕所革命的重要内容。要跟上日本厕所文化的水平,首先要先跟上他们重视如厕礼仪的观念,只有当社会真正建立并关注起厕所文化时,人们才会改变对它的态度,从而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创造出一个更整洁,干净的如厕环境。·
参考文献:
[1]妹尾河童(2011)《窥视厕所》[M].三联书店
[2]冯粟伟(2005)厕所文化漫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
日本经济学者曾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日本制造”既非丰田汽车更非松下电器,而是动画片!动画片给日本带来的有形、无形的经济与文化利益,要远远高于其它任何产业。动画片不仅比家电和汽车更有文化内涵,而且更具软性包装的亲和力,你或许可以抵制日货,但一个上瘾已深的动漫玩家不可能抗拒日本动画。
日本动画从20世纪初至今近百年,名家辈出,名作浩如烟海,恐怕对之再渊博的人也不敢夸口了如指掌。不过,从几代动画家大藤信郎、薮下泰司到手冢治虫、松本零士,直到宫崎骏、押井守、大友克洋三分天下,延续了一条嫡传的脉络,日本动画的魅影仙踪仍然有迹可寻。
早期日本动画
追溯日本动画的上限,严格来说要从1917年日本天然色活动写真公司(天活)试制了第一部国产动画片算起,20年代日本由东洋画传统画风出发,拍了不少说教性的无声黑白动画短片,通常只有1本,在电影院放映之前加映,面向跟大人同来的儿童。
早期日本动画的探路人木村白山、青地忠三、山本早苗、大藤信郎、濑尾光世、政冈宪三,分别拍摄了一些具有日本民族风情和传统画风的短片,其中后三人在动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动画界的最高艺术奖项就以大藤信郎命名。政冈宪三改编横山美智子童话的[熊和郁金香](1943)虽然只有16分钟,却是早期日本有声动画的代表作;濑尾光世拍摄了日本第一部动画长片[桃太郎的海鹫](1942,未完成),续作[桃太郎海上神兵](1944)片长80分钟,是日本真正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两片都是军方授意下制作的战争宣传品,桃太郎被写成日本海军伞兵部队的战斗英雄,带着阿猫阿狗痛打美英佬,其鼓愚民之勇的主题虽为人不齿,那些一本正经的小孩和动物敢死队如今看来却是超级搞笑。[桃太郎海上神兵]的出笼受到了中国万氏兄弟[铁扇公主](1941)的刺激,但作为战争鼓动广告,艺术素质自然无法与[铁扇公主]并论,不过它和[铁扇公主]却影响了中学时的手冢治虫决心走上动漫道路。
东映动画的独霸天下
二战前后成立的动画制作机构日活太秦漫画、政冈漫画电影研究所等,并没有给动画电影带来真正的推动,日本动画真正的发扬光大,在于东映动画这一巨擘的成立。
1956年,新兴电影公司东映成立了子公司动画部,汇聚了一大批从事动画、漫画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了佼佼者薮下泰司、手土冢治虫,并建设了钢筋水泥结构、冷暖气设施完备的工作室,为他们制作适合主流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动画长片创造了条件。1958年10月,经过9个月的摄制,东映动画推出薮下泰司导演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大受观众欢迎并广获好评,标志着日本动画片实现了产业化。该片通俗的叙事手法、鲜艳的色彩、圆润的造型和宠物式的动物配角,明显借鉴了迪斯尼动画片的一些特点,也能看到与中国动画片在表现风格上的亲缘关系。凭借大资本的支持,实行分工体制,组织产业化生产,生产最符合市场需要、能和剧情片分庭抗礼的动画长片,使动画电影进入了规模制作和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东映动画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长片,虽然题材来源广泛,如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日本土产忍术和神话传说[少年猿飞佐助]、[少年忍者风之富士丸]、[安寿和厨子王],阿拉伯故事[辛巴达历险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欧洲童话[格列佛宇宙旅行]、[穿长靴的猫]、[动物金银岛],但所有这些素材经过东映动画改编者之手纷纷放射出异彩,成为透着东洋风和摩登味的幻想新篇,显出日本人对舶来文化和本国传统移植创新的特长。东映动画不仅风靡了一代代青少年,促进了全民动画文化的氛围,而且培育了数代名家,如矢吹公郎、设乐博、大冢康生,宫崎骏、高畑勋也源出东映动画,为80年代后日本动画的突飞猛进积蓄了人才。东映动画的传统手工绘风随着电影市道的低落而趋势微,于70年代推出以[天鹅湖](1976)为代表的“世界童话名作剧场”系列后,改编人气连载漫画成为主流,与松本零士合作[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创造了新的经典。至今东映与东宝共撑日本动画电影的半壁江山,大家耳熟能详的[龙珠]、[圣斗士星矢]、[海盗王路飞]剧场版即出其手,但东映动画作为传统动画代表的辉煌一页已经揭去。
转型与彻底征服主流社会
70年代是日本动画电影的转型期,宫崎骏和高畑勋离开东映,加盟东京电影社,拍了富含天真童趣的[熊猫·小熊猫]及续集[雨中马戏团],宫崎骏动画电影处女作[罗平三世]和[名侦探福尔摩斯]、[未来少年柯南]等均出该社,而该社也成为业界的一支生力军,拍摄了大量电视和动画电影。宫崎骏和高畑勋延续着东映动画及[铁臂阿童木]等电视动画偏重儿童趣味的传统,但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动画电影随着电影大环境的变化而渐趋高龄化,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成人口味,手冢治虫制作的[埃及艳后](1969)已含有艳情元素;往昔动画片中的主角纯朴少年和可爱动物逐渐被全副高科技武装的战士和机器人代替,[勇者雷汀](1975)与松本零士的[银河铁道999]、[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凸显对机械技术的重视,其后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巨神高格]、[超时空要塞]更将机械表现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拥有几何躯体、金属外壳的机械人物并不像外表看来那样冰冷,大都有一颗温暖的心,是人类可与之倾心交流的对象,甚而它们的力量与情感凌驾于人类成为动画片最具吸引力的主角。
80年代是动漫彻底征服主流社会的时期,动画产业风起云涌,空前繁荣,宫崎骏凭[风之谷]率先打入电影旬报十佳,确立了业界天皇的地位;富野喜幸以[高达]系列,押井守以[福星小子],大友克洋以[亚基拉],美树本晴彦以[超时空要塞],庵野秀明以[王立宇宙军]相继崛起;手冢治虫晚年实验动画电影的探索,连同川本喜八郎的木偶片、久里洋二与古川拓、山村浩二等人的动画短片,加入了艺术电影、先锋电影行列,日本动画在安纳锡、萨格勒布的论坛上具备了与国际动画艺术对话的力量。动画电影的成绩令主流影评舆论为之转向,由不屑一顾到大唱赞歌,动画片无论经济收益还是艺术评价都取得与剧情片平起平坐的地位,漫画书与动画片的痴迷者涵盖了男女老少,动画文化深深渗入了日本社会的肌理,昔日哄哄小孩子的玩物成了救市灵药和文化国宝。
未来走向
90年代以来,日本人越是经济不景气越需要动漫制品的调剂,从电视屏幕走向大银幕的[机器猫]、[蜡笔小新]、[口袋怪物皮卡丘]、[犬夜叉]、[名侦探柯南]一直拥有最广的观众,于是就见它们逐年刷新票房记录,2001年[千与千寻]跨发行超过300亿日元,2003年[皮卡丘]爆收45亿日元,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给气若游丝的日本电影打了强心针。但这些电视动画电影版,充其量只是大企业牟取暴利的印钞机,在艺术上并无建树;真正的精品[幽灵公主]、[平成狸合战]、[攻壳机动队]、[人狼]、[记忆]、[吸血鬼猎人D]哪一个不是高投入、精工细作,甚至要像大友克洋磨剑十年筹拍一片?除宫崎骏的吉卜力出品以其最适合大众口味,是高产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票房有保障外,其他的高成本动画制作无不蕴含极大的风险,投向市场前途难测。投资这些动画精品的万代(Bandai)、IG等机构,虽未在票房上赚饱赚足,却赢得了业内的优良声誉,并在DVD、模型、游戏等周边产品的开发上获得远高于票房的回报。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有了“听”的能力。人的官能一旦开始作用,就自动有其需求来满足与发展该官能的本能。此时,婴儿所获得的往往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先入为主的、先入为优的东西,并因此影响他的一生。所以,给孩子以适度的音乐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可以满足孩子听觉发育的需要,而且据最新研究表明,让宝宝聆听音乐的确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小,给孩子的听觉信息就很随便或很少,随意地给孩子一个音乐是不对的。恰恰是婴儿,所以才要更慎重。
给家长的建议
a.孩子从一出生,甚至是还在母体中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音乐教育了。
b.建议家长一来就给孩子以一流音乐的刺激,因为人脑是“先入为主”的,即首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占主导地位。您可以直接给孩子听比较优秀的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的音乐等。
c.听音乐的时间一般选在孩子洗澡或是做按摩、做运动的时候听,也可以是在孩子自己独自玩耍的时候听比较好。
d.每天听音乐的时间不宜太长,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2小时。
e.相同的曲子,家长最好给孩子反复听7—10天,加深孩子对音乐的记忆。
除了音乐,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听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小鸟的叫声、海浪的拍岸声、电话铃声、汽车的鸣声……声音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幻想和快乐,在听声音的游戏里,您还可以教会孩子很多。
您可以给孩子做的“听声音”的游戏
(1)听听哪个声音响?
提前准备3件物品,一个空奶粉罐、一个纸盒子、一支筷子,先让孩子猜猜用什么东西掉在地上声音最响,然后一一给孩子听三样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再给孩子示范讲解什么东西最响。
【讲解】孩子对大小声音已经有识别的能力了,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对声音大小有了最简单的记忆了,这个游戏就是在识别和记忆的基础上,让孩子通过这类实验性的游戏去探究声音大小的原因,并逐渐通过大量的对比有了一定的规律总结。
(2)谁在说话?
给孩子两张图片,第一组,一张是人、一张是小狗,然后让孩子听人讲话的录音,让孩子指指是谁在说话;第二组,给孩子一张大人的图片,一张小宝宝的图片,让孩子听听小宝宝哭和说话的声音,然后让孩子指指是谁在说话。
【讲解】首先我们要教会孩子认识身边他比较熟悉事物的声音,特别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声音,如果做得好的孩子,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学会识别男声和女声,或是把家里每个人的声音录下来,让孩子听录音就能指出是谁的声音。
(3)听音找落地物体
把宝宝的眼睛蒙上,把东西扔在宝宝身边,看宝宝能否根据落地物体的声音去定位物体位置。刚开始的时候,您先玩给他看,然后再让他玩,否则他会觉得害怕的。
【讲解】学习找落地物体是对声音效果的一种表现,游戏促进了孩子听觉定位能力的发育。
(4)猜猜是谁在拍手
爸爸、妈妈分别站在房屋的两边,先让宝宝看看您们的位置,然后蒙上眼睛,其中一个大人拍手,让宝宝猜猜是谁在拍手;让宝宝转个身,您们的位置不变,再让宝宝猜猜是谁在拍手。
【讲解】促进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
(5)感受自然界声音的长短音、高低音
让孩子先听两种长短差异较大的声音,比如火车鸣笛声—汽车喇叭声;小狗的叫声—公鸡的打鸣声,让孩子感知自然声响的长短,让孩子学学它们的叫声。然后您可以教孩子唱“啊——”的长短音。
用同样的方式,您可以引导孩子感知自然界里声音的高低,还可以引导孩子学唱音阶。
【讲解】通过自然界里的声响让孩子感受声音存在长短和高低,提高孩子对声音的兴趣。
(6)声音怎么变小?
准备小鼓、鼓锤,用毛巾包裹住其中一个鼓锤,引导孩子分别注意两个鼓锤敲在鼓上不同的声响,然后让孩子指指哪个鼓锤的声音小。
【讲解】由于有了包裹体,敲在小鼓上声音变小了,引导孩子留心注意这个现象,然后用鼓锤再去敲打一下其他东西。对于做得好的孩子,家长可以把毛巾拆开,引导孩子自己尝试去包一下。对于多次重复做过该游戏的孩子,家长可以一来就让孩子指出哪个鼓锤声音小。
致家长的话
带孩子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声音的美妙吧!
★ 把握目标,立足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心得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创新促进发展议论文
★ 爱抚触摸宝宝,有益智力发展育儿心得
★ 感情的一些心得
★ 智力游戏教育随笔
★ 促进班级交流的活动方案
★ 学车心得交流
★ 宝宝的智力发展的五个阶段
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战后,西欧恢复经济所面临的困难和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欧共体的形成;西方经济的“滞胀”阶段。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概括能力。
通过西欧、日本经济在此时的高速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二次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重点。
难点: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和作用。
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战后初期的困难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欧洲地图》,启发学生回忆二次大战中希特勒军队闪击欧洲十四国、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德意战败等内容,教师归纳指出:由于西欧是二次大战的主要战场,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到处是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各国的粮食、原料、燃料等重要物资严重奇缺,号称“不夜城”的巴黎,晚上的路灯只开一半,而且灯光微弱,德国城市的不少居民只能靠占领军的每日分发食品度日。各国许多工厂生产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工业水平下降。当时笼罩着西欧的气氛是严重萧条和一片绝望,西方舆论界多不乐观,认为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着手进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2.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欧洲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后的发展状况,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内容为分析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做铺垫。
战后初期,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将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
主观原因:尽管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困难重重,但是,西欧各国都经过了产业革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成为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经济技术基础雄厚,多数国家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文化素质良好的劳动力,有管理经济的经验,还有在历史上建立起来的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这些条件是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主观原因。另外西欧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加强宏观管理也是重要因素。
客观原因:战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西欧采取扶植政策,推行“马歇尔计划”,自1948年至1951年,美国用于马歇尔计划的实际拨款达120亿美元。对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帮助西欧渡过难关。
由于具备了上述主、客观条件,战后不久,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西欧的工业产量比战前提高约35%。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50年代初—70年代初)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当快,进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西欧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仅慢于日本,却快于美国。在高速发展的20年内,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而美国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是靠采用新科技成果取得的。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原因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加强了宏观控制。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战后西欧国家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舞乐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古代有宫廷乐舞、西域乐舞、歌曲大舞、民间杂舞、宗教乐舞……这些都曾在历史上闪烁过灿烂的光辉;近现代的舞蹈,自“五四”以来,就开始摆脱封建文化,走向现实主义道路;发展到20年代,开始吸收西方新兴舞蹈的特点进行创作,如《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其代表人是“明月歌舞团”的创办者——黎锦晖;30年代活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线的新舞蹈、新音乐运动兴起。同时,在革命根据地李伯钊还引进苏联的舞蹈,刺激苏区的民间歌舞和革命内容相结合,如《苏联农民舞》、《叮铃舞》等。“鲁艺”的成立诞生了舞蹈班,在那里,许多的歌舞吸收了陕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吹打乐和民间小调,如《打腰鼓》、《赶毛驴》、《摇花篮》等。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来自民间和改编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中国早期舞蹈音乐的特点。这些都为我国当代舞剧艺术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舞蹈的基础上,舞剧音乐的创作也随之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舞剧音乐蓬勃的发展时期(1949-1966)
中国的舞剧音乐从一开始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但广泛的吸收中国戏曲中人物性格化的舞蹈语汇和民间歌舞艺术中表现戏剧内容的手法,而且在初期的创作中还借鉴了前苏联芭蕾舞剧的经验与东方舞蹈戏剧相结合。这一时期的舞剧以《宝莲灯》为起点,先后创作《小刀会》、《和平鸽》、《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大小舞剧共55部,其中佳作不少,多为大型作品。
从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反映出:早期中国舞剧发展对外来文化借鉴的旺盛需求,也反映出了很多在舞剧创作上的不足与弊病,但总体上中国现当代舞剧在吸收外来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舞剧的建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0年代初,随着全国各大剧院及歌舞团的成立,专业舞蹈音乐创作队伍开始形成,作曲家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指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舞剧创作,产生了民族舞剧《罗盛教》(陆原、陆明、田耘曲),这部作品把朝鲜民歌与中国戏曲音乐结合在一起,歌颂了烈士舍身抢救朝鲜少年崔莹的国际主义精神。同时,还诞生了第一部由戴爱莲领衔创作的中国芭蕾舞剧《和平鸽》。这是以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为主题的作品,其艺术风格过于“洋”化,但它是探索中国芭蕾舞剧形式上迈出的步伐。
50年代中期,创作舞剧各方面的条件渐趋成熟,特别是1954年成立了“北京舞蹈学校”,大大促进舞剧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苏联曾两次向中国介绍舞蹈文化及《天鹅湖》、《巴黎圣母院》、《雷电的道路》等经典著作,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吸收外来舞剧的经验。随后,中央、上海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舞剧团,全国各歌舞团也开始了舞剧创作的尝试。作曲家们在深入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戏曲音乐方面获得丰富的传统音乐知识,掌握了音乐的戏剧性手法,能够运用综合性一体化的美学原则,为创作中国风格的舞剧作品打下基础,也将舞剧创作推向一个活跃的历史时期。
中国舞剧构成的独特形式,是在民间和古典舞蹈并融合戏曲表演身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中国舞剧从萌芽到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作曲家和舞蹈家们的合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技巧。如1960年前后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成功的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巨大的艺术魅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代表作。
这一蓬勃发展时期创作的作品开创了中国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的新篇章,奠定了我国舞剧音乐健康发展的基础。而随着革命情绪的高涨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舞剧也进入了一个封闭与自觉的发展阶段,虽然“文革”对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却在客观上为中国舞剧自身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二、“文革”中十年浩劫(1966-1976)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17年间蓬勃发展起来的民族舞剧艺术遭受了空前的摧残。大批的优秀作品遭到禁锢,大批的作曲家遭到迫害。特别是以前已经创作成型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遭受严重的破坏。
“四人帮”最早是作为“两个阶段、两条路线剧烈斗争的对象”来插手这两部舞剧。在“三化座谈会”上要求我们的芭蕾艺术工作这要“演革命戏,做革命人”,这就在无形中为我国舞剧音乐的创作套上枷锁,也限制了舞剧的创作。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源自西方宫廷的芭蕾被抬升至“革命样板戏”的位置,《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中国芭蕾舞剧为行政力量的推动而走向大众普及,虽然封闭与刻板的“样板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艺术的自由发展,但客观上加强了中国舞剧编导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使大众对民族舞剧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这为文革后民族舞剧的繁荣时期做了强有力的铺垫。但是,“四人帮”采取“先批后改再推出”的原则,极力将其他的舞剧作品批判成毒草,使《小刀会》、《宝莲灯》、《鱼美人》等优秀舞剧作品相继遭到严酷的批判和破坏。
七十年代初期,周恩来在接见部队文艺工作者时强调艺术也应该表现“革命的抒情”,并强调:要提出新歌舞。 (1) 此后,产生了一些以部队、民兵战斗、练兵为内容的作品,如《草原女民兵》、《送粮路上》、《葡萄架下》等。他们还认为《葡萄架下》是“文艺黑线的回潮”而受到批判,“文革”时期也创作了一些大型的舞剧作品,有《沂蒙颂》、《草原儿女》两部,但是经首演,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见,这一时期的创作在“四人帮”的欺压下,都成为配合他们造反夺权的工具,这些作品是为“文革”的政治需要而创作的,是典型的“文革艺术”标本。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繁荣(1976-1986)
粉碎了“四人帮”以后的十年中,舞蹈音乐创作取得新的发展。以1980年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和1986年的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为中心,产生了两次舞蹈创作的高潮。正可谓澄清了被“四人帮”扭曲的音乐和舞蹈的关系,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落实“双百方针”,舞剧创作出现了新的曙光。
由于建国初期开创的民族舞剧和芭蕾舞剧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历史新时期后,这一舞剧音乐更显得璀璨夺目。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处在新时期的作曲家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到创作中去,并在开拓题材范围及表现手法方面能够站得更高、更新层次上审视舞剧音乐,把握它的前进方向,体现出一种探索的精神和跨越的姿态。
首先涌现出的芭蕾舞剧有《骄杨》、《卖火柴的小女孩》、《玫瑰》,民族舞剧《奔月》、《半屏山》、《文成公主》等优秀作品。1978年广大音乐工作者开始了清算“文艺黑线专政论”流毒,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的首次大丰收。《丝路花雨》以斑斓的音乐色彩,展现出古丝绸道上中西方人民的友好情谊,舞剧中许多有性格的风情舞段的音乐,都散发出浓郁的西部风土情趣,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舞剧创作有了更迅速的发展,表现为题材、体裁更为丰富,风格手法更为多样,内涵更为深厚,音乐语言更为新颖,并向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这一跨越似的进步,使舞剧音乐并不能从自身相对的独立出来,许多的作品在音乐构思和表现技法上处在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之中。如民族舞剧《鸣凤之死》大胆而有选择地运用近现代音乐技法并保持着民族音乐的神韵,打破以往顺序性陈述的方式,表达出鸣凤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悲剧性。
80年代后期涌现出民族舞剧有《蒙古源流》、《幽魂梦》及芭蕾舞剧《蓝花花》等作品。以上众多的作品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十年中,舞剧音乐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的舞剧音乐均能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而存在,作曲家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仍立足于继承和弘扬民族舞剧音乐优秀传统和审美原则,使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不同作品显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
四、现代舞音乐的萌芽期(1986年以后)
70年代末,中国的现代舞创作开始出现,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舞蹈编导们,这一体裁就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诞生。由于舞剧艺术中出现了现代舞风格,促使舞剧音乐朝着多样化音乐发展。1979年出现了《割不断的琴弦》和《刑场上的婚礼》这两部作品,其中运用了一些现代舞蹈语汇和结构方法进行创作。音乐虽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着小小的突破,但是已经引起人民的注意。也正因为如此,在1980年以后,相继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手法的舞蹈作品,舞蹈音乐也随之迈出探索的步伐。
四十年来,新中国舞剧音乐创作,体现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及“古为今用”的指导方针。作曲家们在新舞蹈音乐的创作,在中国古典、民族民间舞乐的整理改编,在创建民族舞剧音乐、中国芭蕾舞剧音乐以及在现代舞音乐中对中国风格的探索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十年代有一大批的作曲家为民族舞剧谱写音乐。六十年代吴祖强等人为中国芭蕾舞剧音乐开创了新的篇章,他们的音乐以严谨的艺术性和强烈的音乐感为中国民族舞剧、芭蕾舞剧音乐树立了典范,七十年代以后,涌现出石夫、田丰、杨立清等作曲家,都为舞剧音乐做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善于把多种流派的音乐手法加以综合的运用,将民族乐器和交响乐队结合自如,使舞剧音乐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
进入21世纪,中国舞剧经过几代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曲家们以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技法创作出许多更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千姿百态的、以民族特色取胜或以西洋艺术形式创新的或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具有现代文明形态的中国舞剧新作, 昭示了中国民族舞剧发展的美好前景。
纵观历史,在中国现当代史上,舞剧的地位举足轻重,仅从舞剧的发展就可以看到整个当代音乐的发展概况。可以说,要真正的了解舞剧音乐创作的历程,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和它的表现形式。“文革”是可悲的,它使音乐的发展停滞不前,但正所谓“在前进中止步,在止步中发展”。经历了“文革”的洗礼,我国的民族舞剧有了更好的发展。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舞剧音乐在经历十年的沉寂,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起点和美好的前景,我们期盼着舞剧音乐的创作有一个空前的发展,使之成为当代史上一颗璀璨的珍珠!
参考文献
[1]《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文本特征与文化生态研究 (上) 》见《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2]《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文本特征与文化生态研究 (下) 》见《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3]于平.《李承祥舞剧创作与编导教学》.
[4]《论中国新歌剧艺术的发展轨迹》.见《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第24卷第4期.
[5]《20世纪中国歌剧漫谈》.见《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6]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7]于平著.《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8]戴嘉枋著.《样板戏的风风雨雨》.知识出版社.
[9]居其宏著.《20世纪中国音乐》.青岛出版社.
[10]梁茂春著.《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选秀;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44-02
一、 音乐选秀节目崛起的文化背景
自从2003年开始,音乐选秀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拉开了全民娱乐的序幕,大大小小的音乐选秀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起来。这类节目通常把流行音乐文化作为其节目编辑的基本参考之一,把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融入到节目创作的各个环节,引起了一系列商业化的大众消费模式。许多“草根阶层”也因此一夜成名。在信息洪流的时代背景下,这类选秀节目符合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和追求梦想成就梦想的内心渴望,它所带动的娱乐文化现象,成为各大媒体、记者们关注的对象。与此同时,选秀节目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各大媒体的推动下,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物质文化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
2003年,湖南卫视播出《超级男声》,掀起了国内音乐选秀节目的第一波浪潮;2004年湖南卫视又推出了《超级女声》,作为一个没有任何门槛的娱乐节目,迅速吸引了6万余名选手报名参加,这是国内音乐选秀节目的初始发展阶段。
2005年,《超级女声》第二期吸引了15万人报名参赛,而且电视直播收视率也创造了11%的奇迹。继超级女声之后,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江西卫视等各大卫视相继推出大型音乐选秀节目,选秀节目自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参与、主办或播出全国性或跨省(区、市)赛事等活动管理的通知》,随着这一通知的出台,各大卫视报批的音乐赛事性节目均未通过。2007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明确规定省级卫视频道禁止在黄金时段播出选秀节目。这段时间,选秀节的发展进入了相对低迷阶段。
2009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播出,但是规定除了总决赛之外,其余赛事不许在黄金时段播出。2010年开始,《快乐男声》、《花儿朵朵》、《非同凡响》等音乐选秀节目又相继出现在荧幕上。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该节目以新颖的编排、广泛的参与性、特有的魅力迅速吸引了许多观众,其收视率几乎占据同时段节目的首位。这也标志着音乐选秀节目在这几年里,得到了恢复性的发展。
进入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限歌令”对音乐歌唱类选拔比赛节目实行控制总量、分时段分散播出的调控措施。“限歌令”出台后,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得到了控制,避免了过度娱乐的现象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化。
(二)音乐选秀节目发展的文化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各种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也在各媒介的传播下迅速扩散,并且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受众群体。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选秀文化在不断扩散传播的过程中有较高的覆盖率,其传播方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且传播范围也逐步扩大。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文化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选秀活动的传播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浙江卫视的《非同凡响》、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等音乐选秀活动均通过各种即时媒体得以广泛传播并获得了较高价值的舆论文化定位,也在商业化社会环境下为文化传播带来了经济收益。另外还有网络传播、音响制品传播、报纸媒体传播、手机传播等等。选秀节目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音乐娱乐文化,在推动音乐文化传播②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方面,选秀节目的受众大多数是年轻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当代,信息的扩散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也变得更加迅速便捷。而音乐作为一种载体,通过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介,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向大众推广了音乐自身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对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
二、 音乐电视节目的主要类型和模式
由于各种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策划方不同,所采取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在对节目的主要类型和模式的划分上有了相當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音乐资讯类、以音乐为主题的访谈类、音乐选秀类。前两种类型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阐述,我们主要来关注电视音乐选秀节目。
音乐选秀节目是让音乐爱好者根据一定的竞赛规则进行音乐才艺展示,评委老师、专家、导师和观众进行评选或者淘汰。这类型的选秀节目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中来,因此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 音乐选秀节目的类型
在当今社会各种选秀节目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选秀文化形式也被商业市场看好。新的文化及传媒方式在音乐选秀的过程中不断被引进,并对音乐文化衍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今比较流行的选秀节目的主要类型有高校选秀、平民选秀、商业选秀、综艺选秀等等。
(二) 音乐选秀节目的基本模式和关键元素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基本模式包括:以个人音乐形象为主的音乐选秀,以导师或者评委记分决定通过与否的选票模式,以个人综合才艺展示为主的才艺选秀,以模仿或者创新为主的节目改编模式等等。通过这些模式,使选秀节目的广大参与者有了展示自己个人艺术形象的舞台,激励大家的广泛参与进而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
音乐选秀节目的重要元素有:海选、淘汰、与观众的互动等等。这些元素在选秀节各个阶段均有体现,丰富了节目的形式,也使选秀节目的观赏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
三、音乐选秀节目对音乐娱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 音乐主题选秀节目与商业化发展的关系
音乐选秀中的大众传媒是服务于音乐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随着选秀形式对人们审美取向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音乐选秀借助电视、网络、手机等文化传媒介质,使流行娱乐文化成为社会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过程反映了现代性、偶像性、消费化等现代社会娱乐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③文化传播的广大受众在欣赏专业比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了商业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魅力。商业化的包装和宣传促使选秀节目立足于现实的状态从而进入广大受众的内心,进而有力推动社会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对音乐文化和社会流行文化起到了很大的现实作用。商业化的包装发展也为选秀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实用的途径。同时,选秀文化也在另一层面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音乐选秀节目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音乐主题选秀节目对学院派音乐发展的冲击
然而,另一方面,从音乐选秀组织策划方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的商业性垄断和过度的商业化开发所带来的音乐创作乏味及商业宣传的泛滥等现象 。从参与选秀选手的角度来看,除去市场经济推动的原因外,也有选手的明星梦、迅速“蹿红”、个人表现欲、以及大众的围观欲及低俗欲望得到满足的原因。而商业色彩增多的音乐文化选秀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令人担忧的局面———大众理性思考的缺失和道德底线所遭受的挑战。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网络新闻到处会有各种“绯闻”的传播。更让人担忧的是,有的选秀节目策划方会利用各种噱头进行“炒作”使之成为商业宣传工具,结果就带来了挑战道德底线以及审美底线的模糊甚至错位的流行文化思想。一些音乐选秀活动的火爆不是靠节目的品质、内容来实现的,而是依靠炒作、包装这些外延形式来取得,本身就脱离了音乐选秀的初衷,过度的商业化开发所导致的音乐艺术性的丧失是流行音乐文化的一大弊病。这也对学院派音乐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商业包装带来的“造星”现象,让很多正处于音乐基本功以及乐理常识接受训练期间的年轻人受到了极大的诱惑。但他们往往也因此付出了一些代价,对于扎实基本功的训练开始有了动摇,也有许多人似乎在寻找成功的“捷径”。这也是音乐选秀节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对传统的学院派音乐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音乐选秀节目的娱乐化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选秀中的各种媒体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随着音乐选秀形式对人们审美取向与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音乐选秀借助电视娱乐等文化传媒介质,使流行娱乐文化成为社会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了时代性、偶像性、商业消费化等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
音乐选秀在不断推动社会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同时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对音乐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音乐文化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更加多的包容性,也具有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等特征。然而,当今出现的大多数音乐选秀节目大都沿用了一些国外原创选秀节目的形式。比如,《超级女声》就用了原创于英国,现风靡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王牌娱乐节目POP IDOL 的模式。当然,对于外部节目形式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商业化背景下节目的运作和商业运营规律的把握,也为我国文化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但是,如何根据我国目前的文化发展特点创作出更加符合国人审美情趣的音乐选秀节目,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让更多的传播受众更加深入的投入到娱乐里,享受到了社会物质文化发展带来的乐趣。
小结:音乐选秀这种文化传播类型对于处于当代的中国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在文化转型中对传统文化有了冲击,同时又是当代社会文化新的发展和诠释。选秀活动中通过大众的广泛参与和评价,使人们对新的文化形态的认识及传播意识不再是通过各种专家学者来确立,而更多的事人们自身也作为音乐文化的受众参与到其中去。一方面是各种选秀节目中涌现的正面形象的选手带来的正能量的鼓励,另一方面也直接地指出了社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发展方面的弊端,也提醒人們在对音乐文化接受的同时也带有批评的眼光去辨识其精华和糟粕。
注释:
① 引自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文化传播: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③ 引自刘京林《大众传媒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文献:
[1]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刘京林.大众传媒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日本音乐的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日本音乐06-13
笛子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方法论文11-09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10-22
日本文化论文07-24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09-09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06-30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09-08
电影音乐的作用思考论文11-18
音乐艺术教育状况与建议的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