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总结(精选6篇)
一、名词解释
未培养微生物、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学、平板菌落计数法(CFU)、最大或然值法(MPN)、COD、BOD、TN、TP、活性污泥、生物转盘法、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强化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蓝藻水华、湖泛、生物被摸、群感效应(QS)、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共生、内共生、表共生、基因水平转移、转导、转化、接合、整合子、泛基因组、生物放大(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处理、生物修复(生物整治)
1.未培养微生物:生理、生态功能未知,没有相应培养技术,或者生理、生态功能已知,具有培养技术,但尚未获得培养的一类微生物。2.平板菌落计数法(CFU):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取合适的稀释度,以涂布法接种于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直接统计平平板上的菌落数,再根据相应公式计算。3.可培养微生物:可重复的在受控的条件下以一个确定的方式生长。
4.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其周围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的学科。
5.最大或然值法(MPN):将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取3种或5种不同的稀释度接种于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各稀释度的生长管数以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量。
6.COD:1L污水中所含有机物再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7.BOD:在1L污水中所含的一部分容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氧毫克数。
8.TN:样品中所含全部氮素量。9.TP:样品中所含全部磷素量。
10.活性污泥: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和毒素的能力。11.生物转盘法:
12.膜生物反应器:将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器的生物降解作用集于一体的生物化学反应系统。它以超滤或微滤膜业件替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沉淀池实现泥水分离。13.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营养物或基质类似物,达到提高废水处理效果的手段和方法。14.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5.水华/赤潮: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在海中叫赤潮。
16.蓝藻水华:由于蓝藻的过度生长和繁殖导致水体颜色变蓝或者变绿的现象。
17.湖泛:湖泊水体中富含大量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大量消耗氧气,出现厌氧分解,微生物在还原条件下,促进许多“黑臭”物质的形成,进而影响水质和湖泊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8.生物被摸:由胞外多聚基质包被的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微生物膜性集合体。细菌间有信息交流来控制群体行为,胞内信号分子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和发育,有发育周期。
19.群感效应(QS):细菌通过分泌胞外小分子信号从而控制其群体行为的现象。
20.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由一种或几种结构蛋白及其附属蛋白组成的细菌表面结构。它们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主要参与菌体与载体或寄主表面的吸附以及菌细胞间的粘附。
21.共生: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22.内共生:细菌或古菌等存在于鞭毛虫细胞内 23.表共生:细菌或古菌等附着于鞭毛虫细胞的表面。
24.基因水平转移: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质的交流。基因水平转移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质粒是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载体
25.Pan-genome 泛基因组:在分子生物学中泛基因组是描述一个物种的所有基因序列的总和。它包括:双链的所有基因组核、非必须的基因组、特殊的单链的独一无二的基因
26.生物放大:是指在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而使得在级别越高的生物中其浓度越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富集作用。这样的有机污染物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难以生物降解,(2)亲脂性。
27.生物处理: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主要针对各种污染源和小范围的环境污染。
28.生物整治(生物修复):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减少污染现场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的过程,特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二、重点问题
第一讲概论
1.微生物元基因组的原理
2.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微生物高通量培养技术)
3.微生物生态学十原则:(1)作用:催化;
(2)数量:每种植物至少有15种微生物;(3)微生物催化作用于数量有关;
(4)微生物功能在微观上,但可以在宏观上看
出来;
(5)代谢多样性,它几乎能参与地球上所有的反应,微生物代谢远远超过动植物;
(6)微生物有营养、捕食者及对环境变化的耐
受决定种群的数量级地位;
(7)微生物易变化;
(8)一种必须元素可以决定生境中的微生物;(9)营养(有限营养)可以限制微生物生长;(10)微生物之间的竞争。第二讲
第三讲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微生物的传统培养方法。
一般流程:样品采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分类鉴定→特性与功能的研究 2.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生物所独具的特征分子,对生物的特征分子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分析该类群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数量与功能的研究方法。(1)核酸分子杂交
原理:根据核酸的解链和复性原则及碱基配对原 则,利用两条不同来源的多核苷酸之间的互补性 而使它们形成杂体双链。
探针技术:利用标记分子对其它分子的识别而实 现对后者进行检测的一种术。
菌落原位杂交、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2)PCR扩增技术
注意事项:a、样品采集要有代表性,总DNA提取要完全。b、引物设计要合适,要有代表性。C、对PCR扩增条件优化,要是目的基因得到完全均衡的扩增,从模板浓度、退火温度、循环次数着手。d、PCR产物分析:构建基因文库→进行多态性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克隆进行序列测定→构建系统进化树。
(3)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原理:使用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微生物自然群体的16S rRNA基因,产生长度相同但序列有异的DNA片段的混合物,然后用DGGE分离产物混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在同一变性剂浓度下, 序列不同的产物其部分解链程度也不同, 而产物解链程度又直接影响其电泳迁移率,结果不同的产物在凝胶上就可以分离。(4)QC-PCR 原理: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已知量的竞争性模板作为内标,与未知浓度的目标模板一起进行PCR扩增,通过二者产物的比值反映初始目标模板浓度。
(5)高通量测序技术
第四讲污水处理微生态系统
1.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发挥各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以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反应器与工艺,来维持高的细胞浓度,调节系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微生物的代谢活性。
第一阶段:水解酸化阶段。有机物在水解酸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H2,CO2,乙 酸和其他有机酸以及新细胞。部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有机酸的进一步降解阶段。第一阶段产生的有机酸被产氢产乙酸菌利用,转化为甲酸,H2/CO2和乙酸。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H2/CO2和甲酸、乙酸被产甲烷菌利用而转化为CH4、CO2和H2O。
第四阶段:同型产乙酸菌阶段。该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转化为乙酸而被产甲烷菌所利用。2.脱氮处理 3.除磷处理
聚磷菌独特的代谢活动完成了磷从液态(污水)到固态(污泥)的转化。4.污水处理的基本类型
(1)悬浮细胞污水处理系统(2)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3)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5.活性污泥法中最主要的因素
在活性污泥法中的重要一点是污泥的沉降性能,严重影响处理效果。如果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差,将导致活性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丝状细菌和真菌的过分繁殖引起的,虽然活性污泥的膨胀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通常是在高的C:N、C:P比及低溶氧条件下容易产生活性污泥膨胀。
第五讲湖泊富营养化与湖泊微生物生态学
1.水华蓝藻的种类
(1)单细胞,不固氮:微囊藻、束球藻
(2)丝状,无异形胞,多不固氮:鞘丝藻、颤藻、浮游蓝丝藻
(3)丝状,有异形胞,固氮:项圈藻、水华束丝藻、节球藻
2.蓝藻水华的危害
(1)微囊藻异常繁殖,产生大量微囊藻毒素和异味物质(甲硫醇、甲硫醚)。藻毒素进入水体,影响地下水,危害人类健康。直接食用藻类导致中毒,危害食品安全。水体腥臭,功能尚失。空气质量下降。
(2)蓝藻增殖后导致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碳循环和上传的效率增加。
(3)蓝藻增殖滋生一些病原菌。
(4)蓝藻水华导致碳转化途径变化,如促进甲烷形成,产生温室效应。
(5)蓝藻水华导致水生植物、鱼类的结构发生变化。甲壳动物生长发生变化,小型浮游动物占据优势。
(6)微囊藻增殖促进水体中有机聚集体形成,磷细菌活跃,促进活性磷形成。
(7)水体透明度下降。3.防治对策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预警机制,有效的灾害应急处理技术。
第六讲微生物群感效应与生物膜形成
1.微生物为什么形成生物被摸?
(1)可以让整个群体附着并停留在营养较为充足的环境中,利于群体的壮大;
(2)增强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2.生物被摸的发育周期及影响因子。
可逆吸附→不可逆吸附→生物形成初期→生物成熟期→种子散播期
EPS:多糖、eDNA、蛋白质
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鞭毛、菌毛、纤毛 信号分子:胞内(cyclic-di-GMP)、胞外(QS)3.Cyclic-di-GMP调控生物被膜的机制。
(1)通过调控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多糖或蛋白的转录与合成来影响生物膜的形成;(2)直接参与基因的转录;
(3)通过GGDEF和EAL蛋白在菌体内的定位聚集影响生物被膜形成和撒播。4.QS信号分子的种类及机理
1)G-菌的QS信号分子-------常见:高丝氨酸内酯。-------其他:CAI-1;PQS;LuxS。
2)G+菌的QS信号分子:Nisin(是抗菌肽,同时也是QS信号分子。通过NisK/NisR来起调控作用)
3)古细菌QS信号分子:类似于G-菌。QS是细胞与细胞间的通信:
1)Intraspecies(同种细菌间的信息交流)AHL 是G-细菌主要的种内信号分子
2)Interspecies(不同种细菌间的信息交流)Vibrio AI-2 已在的55种细菌中发现(包括G-和G+在内),是被共认的种间信号分子。AI-2 的种间信号功能已在肠道细菌群及口腔微生物中得到证实。
○1种间的信息交流有时是单方向的; ○2种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是互惠互利的; ○3细菌可以与其它微生物间的交流。
5.控制生物膜的手段
(1)抑制菌细胞与载体表面的吸附;(2)机械方式清除生物被膜;
(3)杀死生物被膜内的细菌。离子螯合剂,表面活性剂;(4)分解已形成的生物被膜。营养,氧浓度,QS,生物被膜内细胞大量死亡,D-氨基酸。
(5)通过干扰QS系统从而控制生物被膜(quorum quenching, 群体猝灭)。化学合成的QS类似物,天然QS抑制剂。
第七讲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
1.海洋微生物的培养特性(1)难以分离培养(2)附着性和集结性(3)生长缓慢(4)特殊的培养要求
(5)存在活的不可培养状态(viable-but-nonculturable,VBNC)2.海洋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1)海洋微生物细胞形态的多变性(2)生理生化反应的多变性(3)不易传代和保存(4)难以分类鉴定
3.扩增性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将16S rDNA-PCR技术与RFLP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即采用识别4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克隆获得的16S rDNA进行酶切,通过电泳分析酶切后的片段长度多态性。
4.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a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利用一定的标记引物对样品中DNA进行特异扩增,然后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检测末端限制性片段的多态性。
5.rDNA间隔区分析(rDNA internal spacer analysis,RISA):利用16S rDNA 3’保守区和23S rDNA 5’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环境样品中的16S-23 rDNA间隔区,通过分析该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或比较其差异,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6.DAPI染色和AO染色 DAPI:
4‘,6-二
脒
基
-2-苯
基
吲
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是一种能够与DNA强力结合的荧光染料。它结合到双链DNA小沟的AT碱基对处,一个DAPI分子可以占据三个碱基对的位置。结合到双链DNA上DAPI分子的荧光强度提高大约20倍,常用与荧光显微镜观测。DAPI也可以和RNA结合,但产生的荧光强度只有与DNA结合的荧光强度的1/5。 AO: 3,6-(二甲胺基)吖啶盐酸盐(Acridine Orange),是一种荧光色素,该染料具有膜通透性,能透过细胞膜,使核DNA和RNA染色。它与细胞中DNA和RNA结合量存在差别,可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与DNA结合量少发绿色荧光,与RNA结合量多发桔黄色或桔红色荧光。因此,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可透过正常细胞膜,使细胞核呈绿色或黄绿色均匀荧光。
7.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将荧光标记的具有属种(或类群)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探针与经固定的环境样品中的DNA或RNA进行杂交,并通过扫描共聚焦显微镜(scanning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y,SCLM)检测杂交信号。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中特定微生物的种群鉴定、种群数量分析及特异微生物跟踪检测。
8.元基因组/宏基因组(Metagenome):某一特定环境中全部微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总DNA)
元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利用现代基因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 而不需要经过分离、培养单一种类的微生物
第八讲白蚁肠道微生物生态学
1.白蚁肠道微生物的共生机理
(1)H2 consumption: 螺旋体和甲烷菌
(2)固氮(nifH基因的多样性)和提供氮源: 螺旋体, 梭状芽孢杆菌等(3)纤维素发酵: 乳酸细菌等(4)纤维素降解: 纤维素降解菌(5)营养作用(提供乙酸)
第九讲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第十讲微生物的耐药性及生态效应
1.细菌耐药机制
(1)产生一种能药物失去活性的酶。如抗青霉素的菌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使抗生素的核心结构中的内酰胺键断裂而丧失活性。
(2)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如抗链霉素的菌株可以通过突变使30s核糖体亚单位的p10蛋白组改变,从而使链霉素不再与这种变更的30s亚单位结合。
(3)形成“救护途径”,即通过被药物阻断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异,而变成仍能合成原来产物的新途径。
(4)通过改变孔蛋白,或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或细胞壁。
(5)通过主动外排泵把药物泵出细胞。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复习 实践应用
所谓概念图,可以说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使其对于整个知识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其中概念图是一种策略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建立系统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生物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概念图复习模式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正确性地引导,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及规划,强化学生们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认知,从而为学生们的复习提供更为便利性的服务。
一、概念图在生物复习中的主要作用
(一)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基本特点
概念图的应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套系统的学习模式,将主要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性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及时找到重点内容,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复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重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为生物教学的课堂营造一种活跃性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整个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概念图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复习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完整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及拓展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在整个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在第一轮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对于之后的复习学生们很难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差异性。根据调查显示可以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生物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地辨认基础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想象的出现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进行充分地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生物知识的复习。因此,概念图的应用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模式,实现知识复习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图复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实现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的复习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重点章节进行全面地性地复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掌握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基本体会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主要过程、绘图技巧,为生物知识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复习模式
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绘制出基本的图像框架,然后让学生们补充其余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也可以让学生们找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复习初中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的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要在复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绘制相关的概念图(如图一所示),教师可以绘制出一部分内容,其余的概念留给学生们,通过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学生们形成了严密的思维模式,为生物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一
(三)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了解基本的学习状况
在初中生物的课程复习过程中,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们尝试独立完成概念图的绘制,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生物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拓展性的思维模式。在基本概念图绘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引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正确性的概念图。因此,概念图在生物课程复习过程中的引进,不仅使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概念,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还在最终意义上提高整堂课程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复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能力,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概念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物知识的复习氛围,强化学生们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复习效果。对于相关的教师而言,一定要强调概念图复习模式运用的严谨性,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地指导,使初中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为学生们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丽燕.概念图在初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6 (7):19-20.
[2]任立华.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 (29):118.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根据本学生的实际和高考复习的目标,我们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一轮复习安排到周,分工明确,要求统一,从资料审查,校对,删减,习题及考试训练题编排制定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全组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对高中阶段几本教材为学生做出总体规划,选修教材为保证得分点,必修一和必修三为得分重点,必修二为突破高分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如尖子生达到85分,重本生达到70分。
二、仔细研究《考试说明》及近年高考试卷,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仔细研究《考试说明》,认识清楚两项内容:一是内容和能力的要求,明确“考什么”;二是深入研究对考纲的解读,特别是试题的分析,明确“怎么考”。同时,我们还比较了最近三年的考试大纲,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前后考纲的变化,找出了其中的不同,通过研究这些不同,更加准确地把握新高考的方向。在准确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近年理综试卷的变化,特别是新课改理念在高考中的体现,以指导我们的平时教学,做到减负增效,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研究使我们明白新的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仅凭过去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它的核心不单是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目的就是要将考生熟悉的题目撇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查。“题海”战术所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① 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立足基础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基因突变、食物链、营养级和种群的概念,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年年都有涉及。而每年评卷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其实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我们认为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知识点的外延就是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温室效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联系起来。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达到精确(要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精巧(学过的知识要用得上、用得准)、精炼(要形成知识网络,使书本由厚变薄,最后要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同化到自己的观念中)。② 突破高三教学重难点
(1)精选精练 注重“变式”
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我们一轮复习编排的滚动检测,严格按考点和大纲目标要求编排,对临界生安排培优补差训练,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题,侧重基础,起到激发和鼓励学生的作用。(2)记录错题 吃透“经典”
可以说错题是复习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因而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不仅是记录答案,更要认真分析错因,写出解题思路。一道试题答错,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能是知识记忆不牢,可能是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句,误解了题意;还可能是由于表达不准确、计算失误等原因。不少学生在应得分与实得分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还因为考试过程中的心理焦虑、解题时粗枝大叶等不良习惯的非智力因素。总之,记录错题,回顾错题,可以帮助自己总结经验,让自己领悟出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研究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吃透高考经典题,对高考经典题要做到“慢学制胜”,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务求“吃透”,使同类问题规律化,零散知识网络化,解题思路清晰化。对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更要细心加以揣摩、分析,一定要寻找出自己的答案与它的差距。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有助于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表达能力的提高。(3)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
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你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捷?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没有规范的解题思路就没有规范的答案,要求学生每一类题目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答案反推过来检验过程的正误,进一步规范解题思路。要求学生平时结合典型习题自我总结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③、改革课堂教学,加强生物科学素养(1)适当调整复习内容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加强学科内综合: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我们将教材知识结构重新组织,分成这样几个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工程,生物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进化与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实验专题。还通过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复习,如: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亲代与子代有什么联系?等等。B、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生物学的热点,主要是指哪些影响最大、几乎人所共知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而不是指偏、难、怪的内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则是将生物学知识与生命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例如:无土栽培与植物的矿质代谢、癌变与生物的变异、环境保护与生态学知识、光合作用与粮食增产等等。C、加强探究性实验设计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先各个环节逐一击破,然后综合强化,让学生有一套完整的解题套路,从而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大大提高得分率,同时节省考试时间。对高三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只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切忌超出大纲要求、超出高考内容的范围、超出高考试题的难度和知识深度的要求滥加拓展。例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就不要涉及,对各种遗传概率的计算也要适当控制难度。(2)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法要灵活多变,要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我们采用问题讨论式、学案引导式、探究过程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如我们每周一节复习示范课,备课组每位成员轮流主讲,要求从不同侧面突出个人教学亮点,解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困惑,同时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科内综合的教学中,可多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一步步推导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多采用学案引导式的教学。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过程式的教学。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高三的复习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识图、实验设计和操作、求同存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些能力在高考中常会考查到。
(3)准确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生物高考命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本中取材的比例,复习时应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得意;得法于内,受益于外。教学中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和科研的热点问题都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二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要广挖坑,不要深挖井。今年考过的明年不一定会考,也不一定不考,今年没考的也不一定明年必考,复习时知识面必须广泛覆盖,但是难度要控制好。三是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根本,但资料不能缺,而且要博采众长。一本资料往往是几个有名的人编写的,一本书就是一个智囊团,多看几本书等于请了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帮助你备课。当然粗制滥造、只为赚钱的资料现在也很多,我们用的资料经过精心挑选才使用,决不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四是陈题与新题的关系。题目都是用来检测或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载体。新题测试价值高,但陈题的训练价值也高,不必一味求新,关键是要有针对性。五是考试与练习的关系。谁都知道练球和比赛是两回事,考试和训练也是如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需要考但不能“以考代教”,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考试、练习都必须注重讲评,讲评比考练更重要,讲评要从试题立意、命题角度、干扰项的确定、解题思路等方面分析,通过讲评一道题,让学生弄懂一类题。
四、教学反思(1)、教师平时教学、考试、练习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高三的课堂教学而言,还存在少量低效课,即学生无所得或得益很少的课。具体表现在:基础复习没有主线而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有效整合,缺乏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试卷组题随意性强,甚至原版照抄别人的试卷,缺乏针对性和检测功能;讲解时包办分析、推理、答案,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审题、组织答案的过程体验,不能感悟、积累答题的经验教训,知晓答题的规范过程和目标要求。不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考试后的反思和总结,缺少和学生进行友好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2)、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的知识、能力缺陷
① 高
一、高二基础知识模糊,高三复习再认再现知识点难以达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转化、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基础题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从高三起点考试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可反映出基础情况。迫切需要高一和高二扎实抓好新课的教学,特别要扭转学生高一高二轻视生物的观念。
② 能力缺陷突出。不少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导致缺乏审题能力和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的能力,缺乏踩点得分的意识,缺乏识破陷阱、缜密思考答题角度、过程、步骤、要点的意识。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答不好二卷主观题,二卷低分学生很多,有的甚至拿个位数的分数。
③ 在平时训练方面,不少学生自己买资料训练,导致“有量无质”、“大量低质”,有些甚至误导学生,还有的学生懒惰,连老师布置的也不完成,“无量无质”。致使学生对高考试题很不适应,对那些创新题、变式题无从下手,应对失措。
笔者多年从事高三普通班的高考生物复习,高三生物复习量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属于后进生,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关系到学校的整个升学率和班级的荣誉,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标理念的领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找出后进生学习生物困难的原因 一般来说,后进生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类属于智力因素;一类属于非智力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成长环境因素。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心智发育慢导致思维慢,大脑反应速度不敏捷,学习接受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不会科学的用大脑获取知识,久而久之,就缺乏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记忆力特别的差,对于要记忆的东西往往采用机械的记忆方法——反复记忆。这样的重复记忆方法,枯燥乏味,时间长了,学生就对记忆产生了厌恶感,导致学习事倍功半。这类学生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平时又在学习上懒的下功夫,所以导致其成为后进生,这类学生缺乏认知和勇气,自我行为约束能力较差。这类学生生物复习时自信心差,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生物成绩怎么复习都提高不了。自信心差的学生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表现得也比较差。第二类学生主要受外界环境、生活社会和家庭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心不在焉。比如说父母的过于溺爱,现在的社会,孩子都是“心肝宝贝”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的百般疼爱,致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弱,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缺乏顽强拼搏的能力。再者就是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学生心烦意乱,不能把心放到我们生物学习的课堂上来。
2、帮助高考后进生建立信心
到了高考前,学习进度加快,生物复习的知识容量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的压力袭来,往往会有一部分后进生感到自己的学业已无能为力,难以挽回,进而产生自卑、破罐破摔等不良心理,根据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2.1教师要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
进入高考复习以来,我们生物教学的速度加快了。在我们的生物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好多生物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往往提问一些生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后进生几乎从不问津,这样就冷落了后进生,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样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虽然在上课的时候对后进生进行提问,但是对学生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变相的惩罚,这样就使学生害怕上课被教师提问,对生物课题产生了恐惧感,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上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我们生物高考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提问不要太难,提一些估计他们能够解答出来的问题,给后进生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对他们的进步和勇敢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而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
2.2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关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已知基因型(或表现型)的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某基因(如A基因)频率=某基因(A)的数目/等位基因的总数(如A+a)即;A=A的总数/(A的总数+a的总数)= A的总数/(总个体数×2),a=1-A。这是基因频率的定义公式。....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某基因频率=包含特定基因的纯合体频率+杂合体频率×1/2 即: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 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
假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
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则群体中各基因型频率为: AA=p2,Aa=2pq,aa=q2。(p+q)²=p²+2pq+q²=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 基因频率=
某基因型的个体数 ②基因型频率=
总个体数
某种群中某基因的数目该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1、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是某基因总数占种群中该基因和其等位基因和的比例。
具体基因频率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并且以等位基因的形式成对出现,则有
(2)如果某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公式为:
2、基因型频率:
种群中某种基因型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转换
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 其频率分别为p与q(p+q=1)。亲代AA和aa自然交配后F1代具有AA、Aa、aa三种基因型, 其频率如下列公式:(p(A)+q(a))2=p2(AA)+2pq(Aa)+q2(aa)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 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产 生A配子频率为: A=p2+1/2×2pq=p2+pq=p(p+q)=p, 产生a配子频率为: a=q2+1/2×2pq=q2+pq=q(p+q)=q, 可知F1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①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可表示为: A的基因频率=A的数量/(A的数量+a的数量); a的基因频率=a的数量/(A的数量+a的数量); 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AA+Aa+aa)的个体数
即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总个体数或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 频率的平方;
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AA+Aa+aa)的个体数
即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个体数/总个体数或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 频率的平方;
②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可表示为:
XA的基因频率=XA的数量/(XA的数量+Xa的数量); Xa的基因频率=Xa的数量/(XA的数量+Xa的数量);
注意:由于Y染色体上无基因A、a,因此不能写成XA的基因频率= XA的数 量/(XA+Xa+Y)的数量。
(2)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如控制ABO血型的3个等位基因IA、IB、i,其基因频率可表示为:IA的基 因频率=IA的数量/(IA+IB+i)的数量,IB的基因频率=IB的数量/(IA+IB+i)的数量,i的基因频率=i的数量/(IA+IB+i)的数量
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有2个基因。那么,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个,a基因有2×10+60=80个。于是,在这个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120÷200=60% a基因的频率为: 80÷200=40%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基因的频率。
例.在一个种群中,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求A、a的基因频率。
解析:由于在一个种群中,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00%,AA的个体有25%,aa的个体有15%,可以知道Aa的个体有60%。A=25%+60%×1/2=55%,a=1-A=1-45%=45%。
归纳总结: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可以采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某基因的频率,计算基因型的频率。
例.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为()A,25% B,32% C,50% D,64% 解析:因为BB=80%,bb=20%,所以B=BB+1/2×Bb=80%+0=80%,b=1-B=1-80%=20%。则有Bb=2PQ=2× 80%×20%=32%。正确答案为B,32%。归纳总结: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计算基因频率时,就可以采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即(P+Q)²=P²+2PQ+Q²=1,P代表A‚Q代表a,P²代表AA,2PQ代表Aa,Q代表aa。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该种群自交一代后,某基因型或某基因的频率。
例.已知某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为39%,则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频率为()A,50% B,34% C,25% D,61% 解析:由于AA=25%,aa=39%,可知Aa=1-25%-39%=36%。该种群的个体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25%×1+36%×¼=34%,所以正确答案为:B,34%。归纳总结: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已知各基因型的比例,求该种群自交一代后,某基因型或某基因的频率时,要先计算出当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在在自交后代中统计出各种基因型的频率,最后求出各种基因的频率。
例.某中学在1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80名学生(其中男女各半)。发现女色盲患者为3人,男色盲患者为8人,女性携带者为13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解析 由公式
X%=[
3b
×2(XbXb)+8(XbY)+13(XBXb)]/(90×2+90)=10%
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计算。
例.ABO血型系统由3个等位基因IA、IB、i决定,通过调查一由400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发现180人为A型血,144人为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该人群中血型为B型的人应有
A,24人 B,36人 C,52人 D,76人
解析:在ABO血型系统得基因中有3种:IA、IB、i,设IA为P,IB为Q,i为r,三种基因频率之和应等于1,所有基因型频率的和等于1,即:(p+Q+r)²=p²+Q²+r²+2pQ+2pr+2Qr=1。A型血的基因频率= p²+2pr,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AB型血的基因频率=2pQ,O型的基因频率= r²。根据题意可以知道O型的有144人,总人数有400人,则r²=144/400,r=6/10。180人为A型血,则有p²+2pr=180/400,把r=6/10代入其中,可以知道p=3/10。由于p+Q+r=1,可以知道Q=1-p-r=1/10,而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13%,则B型血的人数应为13%×400=52人,故正确答案为C,52人。
归纳总结:对于ABO血型这样的复等位基因,已知一个群体中某血型的人数,求其它血型的人数时,则可以应用规律:所有基因频率之和应等于1,所有基因型频率的和等于1,即:(p+Q+r)²=p²+Q²+r²+2pQ+2pr+2Qr=1。A型血的基因频率= p²+2pr,B型血的基因频率= Q²+2Qr,AB型血的基因频率=2pQ,O型的基因频率= r²。
复等位基因计算
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5.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A.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B.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C.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关键词:知识梳理;思维方法;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复习应注意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基础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 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3 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 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 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实验教学,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演示实验、教师指导下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进一步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的设计型实验;从教师指导下的实验现象观察、学会分析和解释现象,过渡到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进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等、靠、背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问题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有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雅玲.浅谈新课标下高三生物复习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
2 胡晓华.引导反思——有效组织高三生物复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9(8)
3 张明刚.怎样做好2010届高三生物复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
4 王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学的一些思考[J].成功(教育),2011(12)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总结】推荐阅读:
2024中山大学微生物总结复习09-16
微生物复习重点09-25
微生物实验复习资料09-30
微生物检验总结07-01
口腔微生物总结01-02
微生物期末考试总结05-28
病原微生物检验实习总结07-27
微生物实训总结10-02
微生物经典知识点总结06-24
检验科微生物工作总结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