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精选7篇)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1

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要完善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领导体制,形成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构建责任体系,把经常性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具体责任人,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要落实督查机制,以党员教育培训规划、计划为抓手,进行跟踪问效,按照责任分工,层层督查指导,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注重实效,探索成效评估机制。党员教育必须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走科学评估、精细管理的路子。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形成一套涵盖面广、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遵循和评估效果的基本依据。要对具体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凡是可以量化的工作都要建立工作日志和教育档案,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要对教育成效作出定性评价,通过党员评议、调查问卷、满意度测评等办法,对党员综合素质和发挥作用情况作出整体评判,使之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杠杆。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科学构建

一、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再审视

(一) 培养规划缺乏长期性与规范性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寓于终身教育之中, 是终身教育的核心。它伴随着知识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 使劳动者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进行知识的更新、扩充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继续教育是高职教师职前专业培养、职后合格教师和教师岗位培训的自然延伸。作业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主体者的高职教师, 应该率先成为终身教育的坚决贯彻者, 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基本处于相互割据局面,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不断促进教师职业成长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培训规划, 在完成易操作的学历达标后, 教师职后教育和培训就成了可有可无, 时有时无, 无计划、无规范的“锦上添花”之作, 严重影制约了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

(二) 培训机构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

2003年, 教育部在天津、上海、北京、河南、浙江五地组建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由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九所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组成, 有计划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 有计划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有计划地通过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高职师资队伍。但是, 多元化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亟待加强, 在利用、发挥综合大学的师资和技术优势, 在发挥利用大中型企业参与作用, 形成大学与企业共同培养高职师资的有效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亟待加强, 近年来新建的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师资水平和质量个体之间, 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 培训内容缺乏自主性与个性化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应突破高等学校教育时空的传统界限, 既能使教师在其一生中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 也能使教师的一生某一阶段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或选择适当的培训, 允许教师“能自由于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 也能自由从学校转到企业”;“能够自由地进入各个不同的阶段, 而又能在不同的点上离开。”但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情况看, 教师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 教师培训成为自上而下的, 始于行政命令的政府行为, 各高等职业院校将完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任务为终极目标。对每位教师需要培训什么内容, 应该培训什么内容却较少关注, 导致教师本人也逐渐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 怀教师专业发展脱节, 影响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教师培训普遍存在重形式, 轻实效的倾向。没有真正起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的作用。

(四) 培训评价缺乏激励性与科学性

有效评价是评价活动、评价结论不仅仅是对被评价事物给出一个结论, 而且能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事物更好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培训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缺少教师有效的培训评价体系。长期以来,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评价主要从管理与考核角度出发, 有的甚至把培训当做考勤、当做应付上级评估, 当做谋得经济利益, 当做执行行政命令。而不考虑培训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结果是否有利于改进教学。从而造成教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而且, 由于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的落后, 评价结论无法说明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及被评价教师的素质实况, 其效度、信度较差。为此, 必须提出激励性、发展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即从管理为导向转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评价应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再建构

(一) 高校培养培训模式

高校培养培训模式是指以高等学校为基地, 利用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第一, 是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的重点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它的优势是具有职业性、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的办学特色, 是我国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体力量。它的主要培养培训对象应是以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长线专业教师为主, 重点培养培训具有高职教育鲜明特色、满足高职一线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第二, 是以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点师范大学, 它的优势是有较好的教师教育传统与经验, 有较强的教育学科力量, 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培养, 强化正规系统的教师教育训练, 因而对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有着独特的价值。它的主要培养对象应是以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文化课教师为主。第三, 是以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综合研究大学, 它的优势是专业设置基本能够覆盖高等职业院校的所设专业, 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它的主要培养培训对象应以专业教师学历教育和专业负责人培养提高为主, 使他们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专业发展趋势, 培养他们专业开发、专业规划和专业建设领导能力和实施能力。

(二) 企业培养培训模式

企业培养培训模式是指以行业企业为基地, 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企业培养培训模式的优势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 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又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 更要具有较强的运用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和专业变化越来越快, 而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校本师资队伍, 却难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 出现了过时的专业教师过剩、新兴的专业教师严重短缺, 教师专业结构滞后于专业结构建设问题。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制度, 定期组织从事专业课、实践课教学的教师和从事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的科研人员, 深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 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 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的生产过程和运行过程, 使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在一起, 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活动等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使高职教师能够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互利的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 校本培养培训模式

校本培养培训模式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校本培养培训强调基于学校, 一切都围绕高职教师任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开展继续教育, 改变过去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自上而下、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的弊端, 真正做到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教学实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紧密结合。第二, 校本培养培训实现了全员培训的优势, 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实践课教师享有同等培养培训机会, 同时利用培训机会,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交流, 拓宽专业发展视野、促进学科融合、增强跨学科教学能力。第三, 校本培养培训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优势, 尊重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选择权, 使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明确的目的性、积极的主动性, 而这些正是决定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校本培养培训的内容是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有目的、有方向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激发教师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愿景, 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洁,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2]高文书, 终身学习视角下中国继续教育现实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5) :1-4.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3

一、深化思想认识是构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长效机制的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认识是走向成功的开端”,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切实加大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力度。

1.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大学生作为拥有较高素质、富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群体,是未来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党和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兴,则党兴、国兴。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要把更多的优秀学生凝聚并吸引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而紧迫。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实践证明,以党建为核心来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增强学生党建工作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重视高知识群体、发展青年党员工作,这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而当前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要注意理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性,不断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

4.保证发展学生党员数量和质量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也随之迅速扩大,但是,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却不够多,学生党员数占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也不够高,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的数量及其占学生数的比例普遍较低,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还十分薄弱,这与党的建设在高校学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要把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坚持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严格按程序办事,不降低标准。但是,不能求全责备,也不能坐等上门,而要尊重学生的政治热情,保护学生的入党积极性。

二、强化教育培养是构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

1.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要行动快。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的教育培养要关口前移,坚持早启蒙、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契机,党组织面向全体新生组织安排“青年学生的人生设计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主题报告,激发新生入党热情,引导新生认识自我,关心政治。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兼任新生班主任助理和辅导员助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要求班主任助理或辅导员助理到新生班级开展学生党建、人际交往、专业学习、考研就业等宣讲活动,帮助新生了解入党申请书的写法、入党程序和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吸引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形成规模较大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夯实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奠基之石。

2.把“学党章、学理论”小组建在班上,要悉心指导。形成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之后,党组织要尽快将基本素质好、入党积极性高、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学生确定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对象为骨干,在班级成立“学党章、学理论”双学小组,党组织和负责该班学生党建工作的培养联系人要指导帮助双学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活动方案,指导培养对象撰写思想汇报,及时开展心得体会交流并进行经验总结,主动为双学小组提供学习资料并确保人手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还要对双学小组开展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进行系列党课教育,要体现针对性。

在班级开展双学活动的基础上,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进行系列党课教育十分必要。对系列党课教育的内容安排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联系形势政策、国情校情,链接社会热点难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行为实际,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确定若干个专题报告。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勇敢地剖析自身存在的缺点和弱点,自觉地查找与先进人物、合格党员之间的差距,明确地树立近期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对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对象的培养和培训要加快,要突出系统性。

对于进步较快、综合素质较高的培养对象,党组织要及时将其遴选进重点培养对象队伍加快培养。对重点培养对象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联系人和组织员要约其谈话,交给适当的工作任务,吸收参加党内的重要活动。党组织要及时在重点培养对象中研究确定发展对象,通过院系党校对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对象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培训,帮助重点培养对象和发展对象全面了解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制度、纪律、作风与历史,了解党员的条件、权利与义务,了解入党的手续与程序,从而端正入党动机,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3.对学生入党后加强思想教育,要凸显先进性。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重视不够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少数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表现稳重成熟,但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违法违纪。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党员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对其他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党组织必须要坚持全程培养,把学生入党前、入党中与入党后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的先进性教育,通过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参加学生党员培训班学习、撰写思想汇报、兼任新生班级辅导员助理等方式,给学生党员安排一定的党内外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细化规章制度是构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长效机制的保障

“天才固然可贵,但是培养天才的泥土更加可贵”,建立健全并完善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各项制度至关重要。

1.评议制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必须要重视入党学生的群众基础。要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在党员班主任或负责该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联系人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每学期对申请入党的学生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团组织推优入党和学生党支部研究确定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对象和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以切实增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透明度。

2.推荐制度。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推荐优秀团员入党是团章所规定的基层团组织的任务之一。院系一级团组织要在班级团支部评议的基础上,与负责该班发展党员工作的培养联系人讨论协商并提出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对象和发展对象初步名单,将条件成熟的优秀共青团员推荐给学生所在党支部考察,以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3.考核制度。加强对培养对象的考察,是保证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培养联系人要对培养对象的思想、学习、生活、奖惩、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充分吸取培养对象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级同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象的初步人选报学生所在党支部研究,以更加有利于学生所在党支部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

4.预审制度。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要避免不正之风,就必须抓好预审关。对于未被列入组织发展计划、培养考察期不到一年、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等以下、受到校规校纪处理、政审材料不全或没有党校结业证书的培养对象实行一票否决,均不得作为发展对象,以有效防止忽视标准搞盲目发展、人情发展或突击发展。

5.公示制度。对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进行公示,是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举措。要将发展对象的姓名、年龄、申请入党时间、确定为培养对象时间、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培训、奖惩等情况在师生流动性较大的宣传橱窗、公告栏或校园网公布,扩大知晓率,主动收集群众意见,对反映的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发展。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4

广西 韦寿华

构建科学的监管安全长效机制是监管工作当务之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处于传统经验的水平上,靠的是民警的严防死守,只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很难实现监管安全长效性目标。因此,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深入研究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牢牢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监管稳定促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监狱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对于全面提高监狱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没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科学的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维护监管安全是监狱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前提和基础。“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国的大政方针,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最低期望,同时也是改革新形势监狱工作最基本的要求。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监狱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机器整体功能的发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确保监狱长期安全稳定,是罪犯改造质量得以提高的具体体现。

监狱安全稳定是监狱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刑罚执行目的的前提条件。从监狱的职能来看,对罪犯的惩罚与改造,必须保障监狱的安全与稳定。世界各国都很重视监狱的安全工作,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监狱安全保障制度。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贯重视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建立了“内管、外警、群众联防”三道防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一般罪犯控制为基础,以特殊罪犯控制为重点,融组织控制、纪律控制、预先防范、惩罚打击、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监狱安全稳定制度。虽然监狱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警戒防范功能较弱,有的监狱甚至连最基本的警戒设施也没有,却较好地实现了监狱安全。近年来,主要影响安全的指标下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仅脱逃而言,每年都呈下降的趋势,同时狱内发案率也呈大幅下降。在肯定监狱安全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呈现出的相对持续稳定状态,是在政治高压下的暂时稳定,不是基础性、治本性的稳定。一方面,监狱时刻把监狱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来抓,无论是监狱上级机关的要求,还是监狱自身的要求,都时时处处突出监狱安全,有的把监管改造罪犯简化到仅仅维护监狱安全;另一方面,监狱并没有形成一个能确保持久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监狱的安全问题 相当突出,重、特大案件仍有波动和起伏。建立和完善监狱安全的保障体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才能实现监狱的长治久安。

二、影响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因素

维护监狱安全与稳定是监狱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繁重的监狱工作中,少数民警处理不好监管改造和其它工作的关系,摆不正安全稳定的首要地位,给监管改造工作造成重大隐患,影响监狱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影响监管安全首要地位确立的因素较多,它既有主观方面因素,又有客观方面因素;既有个体素质方面因素,又有工作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大致可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人的思想认识是影响监管安全首要地位确立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它方面的因素都是由此而派生。对监管改造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突出表现为认识上的三个误区。一是认为监管改造工作目标是“软”任务,改造目标完成与否对全局工作影响不大,对本单位的经济效益高低影响较小,故把改造工作没有放在首要位置。二是认为监管改造工作举措是“虚”功,做好做坏、做实做虚,无关紧要。三是认为监管改造工作成绩是“空”的结果,得到的经济实惠少、责任风险大,奉献与索取不平衡。在上述三个误区的影响下,造成少数民警对监管改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抓不住工作重点,特别是当监管改造工作与其它工作之间发生矛盾时候,导致少数民警重生产、轻改造的现象,严重削弱了监管安 全首要地位的进一步确立。

(二)领导者因素影响

领导者是一个单位和部门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一个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体现在领导者本身素质上,作为一名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必须具备统揽全局、管理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监管安全工作作为其它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着不让,将监管安全工作抓实抓好。而在监狱工作的实践中,少数领导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表现为自觉和不自觉地放松改造工作,热衷于抓其它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二是在干部的提拔任用上,由于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组织部门在考核、使用基层民警问题上,不能把善抓改造工作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一个首选条件,而注重把被考核对象是否懂生产、善抓经济工作作为首选条件,久而久之,形成用人机制上的恶性循环,使一批管教业务精、善管理的民警难以走上抓改造工作的领导岗位,无形中也削弱了监管改造工作应有的地位。

(三)舆论导向上偏差

有些单位和部门领导对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对监管改造工作宣传还存在不到边、不到位的现象,在宣传范围、形式、待遇等方面侧重于在队伍建设、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而对在改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和事体现不出明显 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安全与稳定。

(四)工作机制上不规范

工作机制上不规范也是影响监管安全首要地位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工作实践中,影响监管安全首要地位确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第一,在日常的工作安排上,表现为议生产经营的话题多,而谈论改造工作的话题少。第二,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表现为重生产、轻改造现象。第三,在对待工作失误的处理上,监狱对发生“三防”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发生生产经营工作失误责任人二者间不能平等对待。第四,在既得利益的分配上也不均衡,年内完成了改造工作主要任务,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只能是得到“三防”奖金,造成部分基层民警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完善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思考

监狱稳定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维护监狱稳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打造“平安监狱”除了宏观上要立足长远,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外,当前还必须坚持“稳定抓机制”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打造监管安全长效防范机制。

(一)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监管措施

1、健全矛盾疏导化解机制

抓好源头疏导。一是抓决策源头防矛盾,监狱党委在监狱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建议、意见,增进民警 职工对事关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二是抓热点源头疏矛盾,认真研究、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监狱体制改革、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等涉及民警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减少由这些热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三是抓教育源头减矛盾。

完善预警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监狱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押犯监区不稳定因素和不安全的问题苗头;二是完善教育转化、狱侦排查等手段,及时举行狱情排查会议,对狱情动态进行调研处理;三是建好罪犯问题登记卡和发生情况排查汇总表,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数。同时,要创新个别教育方法。加强监区民警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加强机关科室到各挂钩点找罪犯谈话教育的制度落实,提高解决罪犯思想问题的实效。

2、健全打防控工作机制

体系化防控。一是要想办法整合各种资源,在监狱重点监区(大的工业单位)和农业监区呼应、内外联动、动静结合、昼夜巡查的网络化巡防体系。二是创造条件在较重要的监区和需要重点整治的复杂区域,设立由专人值勤的岗亭,以静制动。三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逐步在基层重点部位和重点单位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增强预防、发现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与水平。四是监狱机关、派出所、信访等部门要联动,构筑一些以改造好罪犯为目标的维稳载体。五是加强预案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事件,各各部门各监区都要预先制定工作预案,做到临危不惧,有备无患。高压化“严打”。一是坚持以监区和重点监区为主战场,严厉打击行凶报复、打架斗殴、抗拒劳动等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对监舍周边环境、及银行、通讯、矿产、商业等单位内部的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坚持教育、查处、整改多管齐下,常抓不懈。三是对重点监区重点部位建立定期排查、分析制度。

标准化“创安”。要把“监所秩序良好、防控体系完善、疏导化解罪犯思想机制健全,民警职工安居乐业、基层组织坚强有力、责任到位保障有力”作为创建标准,并依此标准,对各监区、部门实行量化考核。

3、健全监狱管理机制

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改革步伐。当前及今后教育改造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想必须在始终坚持改造人这一大前提下,把根本目标与现阶段要求有机结合,紧紧把握服务和服从于监管安全这一基本点,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构建政策保教、政治强教、灵活施教、科技促教、监区文化兴教和社会助教为实践内容的,进攻性、开放式、柔性化的大教育格局,大力实施好“治本”战略。

二是创建平安监狱。充分发动和依靠民警职工,并把民警职工的热情引入监狱安全防范机制中,形成机关、监区“人人为安全、个个保稳定”的防范工作机制,开展“我在安全在,我在‘四无’在”等活动,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片、由片到网的大安全 防范格局。

三是强化安全措施。必须抓好监管安全和生产安全,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监狱警务督察队建设,实施“三级督察”(即监狱、监区、分监区)战略。同时,配齐配强监区、分监区领导班子,落实维稳工作的保障经费、办公场所、必要设备等,推进机关到监区挂钩检查工作制度,防护期安排机关民警到监区帮助指导工作。

落实工作责任。一是落实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面落实各监区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维护稳定的工作责任;二是落实工作责任,要修订和完善监管工作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评细则,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监管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

强化考核督查。一是完善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维护监狱稳定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修订完善维护监狱稳定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做到工作量化、考核细化。二是健全奖惩机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推行监狱领导、民警职工代表等主体共同维护监狱稳定工作的督查、指导、决策和考评制。

4、科学地构建“人防”体系。

在“人防”的指导思想上,树立起监管安全稳定是前提、提高改造质量是目标;监管安全是改造质量提高的体现,改造质量提高监管安全才更有保障的观念,充分运用监管、教育、劳动三大改造手段,对罪犯进行全面的改造。在具体作法上,监管上要 强化民警直接管理,将罪犯的举动了然于心;加强狱内侦察,及时侦破狱内案件。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分级处遇的力度,促使罪犯积极改造;在改造上要强化思想改造、恶习矫治和个别教育,促进罪犯的转化;在生产上,矫正其好逸恶劳恶习,使其掌握谋生技能;在生活卫生管理上,要依法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管理,保障罪犯合法权益,使其以健康的精神和心态重返社会。从而将被动的防范变为主动去改造罪犯,达到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从根本上实现监管安全的长效性。

5、健全科学的“物防”管理机制。

“物防”是维护监管安全的物质保障条件。当前,要抓住监狱工作改革之机,通过监狱布局调整,抓好监狱的新建、搬迁、扩建、改建工作,按适应现代行刑要求与发展趋势相一致、并符合法制、科学、人道、人权与效率的精神建设监狱,解决目前关押容量不足、警戒设施陈旧、生产安全设施不足、交通通讯设施和设备质差量少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对“物防”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等制度,保持“物防”的设备和设施的完好率,充分发挥“物防”的对长效监管安全上的物质保障作用。

6、加大“技防”投入,健全监管安全长效管理的科技保障机制。

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监管安全长效管理水平,是一种省时、省力、节约、高效的方法。具体设想是:运用信息技术和远程监控等现代科技,构建“现代化办公、监控指挥系统”和心理测试、咨询、治疗系统。

7、严格实施计分考核细则。

注重提高管理水平,对罪犯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大力倡导和推行“无情法律、有情管理”的文明监管方式,按照“每日考核全公开、人人知晓无疑问”的原则,落实“有疑必答,有问必复”制度,及时张榜公布对罪犯的奖扣分情况。

8、保障罪犯权利。

通过落实“监狱长信箱”、建立“谈话预约制”、推行“有事找警察”等方法,消除罪犯疑虑,保障罪犯合法权利。同时还要注重监区生活设施建设,搞好罪犯的生活卫生工作,伙食实行主粮放开,合理配膳,保证罪犯吃饱、吃熟、吃得卫生;加强罪犯医院建设,确保罪犯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使之安心改造。

9、狱务公开,接受监督。

实行罪犯减刑假释公示制和申请复议制,推广提请减刑假释听证制等,坚持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集体研究、择优呈报、逐级审核的制度,确保实体公正、程序透明。尊重和保障罪犯权益,坚持依法文明管理,杜绝打骂、体罚、虐待罪犯,杜绝滥用警戒具,杜绝罪犯从事“三超”劳动,杜绝执法犯法、徇私舞弊行为,努力解决好民警在对罪犯考核、奖惩上自由裁量权过大和在操作程序上不规范的问题,确保实体和程序的公正透明;充分发挥驻监检察机关的作用,适时组织罪犯及其 亲属座谈,邀请新闻媒体、帮教单位和社会公众实地参观、开门评警等,拓宽社会和舆论监督的渠道。

10、抓好狱内侦查。

全面启动狱内侦查狱侦排查系统,加强狱情排查。工作上要突出一个“防”字。要通过培训提高监区狱侦民警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深入狱内,对狱内情况进行分析,狠抓危险犯的排查和控制,消除各类隐患,侦破狱内预谋案件,并对排查出的危险犯进行分类,建立正规的危险犯档案,专人负责,保证监管秩序的稳定。

目前,监狱的硬件设备还跟不上新的形势,为有效地控制或制止疫情和突发性事件,建立预警防范体系非常必要。预警防范体系可包括以下内容:

1、预范罪犯暴狱或脱逃事件的发生;

2、预范罪犯狱内重大安全事故;

3、预范外来探监、务工人员滋事捣乱事件或冲击监所;

4、预范和处理流行性疾病,建立疫情应急快速处理通道等。预警防范体系可采取如下措施:

1、全面启动狱侦排查系统,加强狱情排查。坚持召开狱情排查会,对排查出来的隐患进行立即整改;

2、加强监狱快速反应队力量,发挥监狱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遇警即接、遇警即应;

3、监狱警力和驻监武装力量联动,狱情发生时能统一调配警力,集中警力处理狱情;

4、加强医院管理,在医院设立羁留病房,做好警戒,解决罪犯群体性伤害或疫情的留医问题;

5、建立信息快速报送制度,及时准确地报送警讯;

6、强化实战演练,每年定期举行 一至两次演示,增强监狱反脱逃、反劫持反投毒、反杀人行凶、反暴狱越狱、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能力。

11、建立警务督察体系。

坚持三级督察机制,发挥督察的作用。要求每周参加巡逻检查的监狱督察队员必须查出一个影响安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提出改正意见;管教职能部门必须及时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对责任单位提出“黄牌警告”,并由下一周参与巡逻值班的人员负责督促整改;督促检查和整改情况与每月份的各项考核结合起来,严格兑现奖罚。

12、完善帮教、辅助体系。

监狱要与全区各个市(县)司法局签订帮教协议,动员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对罪犯的帮教工作,建立广泛的帮教网络,稳定罪犯改造情绪,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降低重新犯罪率;充分发挥会见室功能,建立集会见、查询、帮教于一体的“同心”帮教新格局,扩大社会参与罪犯矫正的范围与层面。要把握罪犯渴求自由和学习谋生技能的心理,满足罪犯的需要,为其刑释后谋生就业、自主创业打牢基础。

(二)实现高质量改造人的工作目标

建立维护狱内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只是做好监狱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是监狱工作的最终目标。稳定的工作基础是要实现高质量改造人的工作目标,这是监狱工作的终结点。

1、罪犯改造工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和“一个发展”:一是实现从封闭、自我为主的罪犯改造格局向开放与社会相结合的格局转变;二是实现以“三课”教育为主的教育改造格局向管理、教育、劳动相结合的大教育格局转变;三是实现传统经验型的改造格局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格局转变。“一个发展”是从单纯的保安全、保稳定的低标准向提高改造质量为中心的高标准发展。

2、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方面抓的“5件事”:围绕稳定抓教育;突出创建抓基础;针对难点抓改革;提高素质抓队伍;严格执法抓监督。教育改造手段多样化,具体包括:

一是抓好入监阶段,重视入监教育着力解决罪犯的“服管”问题;二是抓好矫治阶段,搞好法制、道德、技能三项教育;三是抓好出监阶段,搞好出监教育。围绕“三个阶段、五项教育”进行的改造方式探索包括努力完善亲情教育,用人间真情感化罪犯;成立“民警中心”,推广“网络教育”;突出时代特征,改善教育改造手段(包括建立监狱网和局域网;推广狱内“一卡通”,利用电脑网络管理罪犯改造情况、在狱内超市购物等);营造积极向上的狱内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等。同时,重视对罪犯进行素质教育,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入监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出监教育等,将罪犯素质教育的考试、考核、考评结果与罪犯的分级处遇、行政奖惩、刑事奖惩直接挂钩,健全“三报两台”(监狱小报、黑板报、墙报、电视台)“三室一榜”(图书室、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光荣榜)和“两队一 会”(文艺演出队、体育运动队、各类兴趣文化协会)。

3、在心理矫治的工作中,将心理测试与犯情分析预警机制相结合,推行“四加一”制度,即要求干警在熟悉罪犯“四知道”的同时,掌握罪犯的心理特征;将心理咨询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提高教育疏导的效果;将心理矫治与监管工作相结合。

4、在狱政管理上规范罪犯的三大现场(生活、学习和劳动现场)规范罪犯的同居、同餐和亲情电话;规范事务犯管理。通过规范管理促进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大力推进分监区标准化建设,做到监管制度系统完备化,管理方法科学文明化,奖惩公正严明化,内勤资料详实完善化,重视抓住“4个重点”(重点罪犯、重点物品、重点部位、重点时段)。

5、在刑法执行上将各项刑罚执行工作规范化、定型化。在对罪犯的收押工作上严把关;罪犯减刑假释工作实行“三公开”(公开罪犯的考核结果与奖惩情况、公开判刑和假释的条件与指标、公开办理程序)、“两公示”(监区和监狱在拟提请减刑假释名单确定后,都要张榜公布)和“一监督”(主动接受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在罪犯暂予监外执行中,严把“十关”(提起初审关、病情鉴定关、标准对比关、具保审查关、集体研究关、呈报审批关、告知教育关、押送移交关、考察取证关、续保收监关)。

6、监狱领导做到“五个严禁”即严禁接收罪犯及其亲属的钱物、馈赠、吃请;严禁为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种调 整写条子、打招呼;严禁殴打、体罚、虐待罪犯;严禁私设“小金库”;严禁个人经商办企业,或为亲友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在减刑、假释工伤中实行“四公开”制度(条件公开、程序公开、评议公开、结果公开)和自上而下的操作程序:罪犯小组推荐——分监区罪犯评议——分监区人民警察集体研究——监区人民警察集体研究——刑罚执行科初审——监所减刑、假释审核小组审核——呈报法院裁定。

7、在劳动管理上公布岗位和条件;进行个人报名;经监区推荐;通过资格审查;监狱职能部门审核批准;公开竞岗测试;评议确定;公示;岗前培训;上岗试用。发现监狱人民警察违反这种禁令,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出示黄牌警告,第三次就地免职。通过教育整顿和“四禁止三规范”,纠正对提高罪犯改造为中心认识的偏差。有正常劳动能力、技术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属于老弱病残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处在岗前技术培训期间,分别确立标准,进行考核。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警的整体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监狱工作所要求的干警的政治素质,集中表现为牢固地树立人民民主专政意识,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管监狱的现代化程度如何提高,管理手段如何先进,这一本质要求是不会改变的。要抓好干警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法律学习,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力度,使干警保持清 醒的头脑,真正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忠实卫土,为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作出新贡献。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的干警队伍,造就各级各类的专家和人才,是搞好监狱工作,实现监狱安全的治本之策。当前,狱内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往往具有较高智能性、突发性和暴发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干警应具备敏锐的搜集信息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对复杂情况的判断能力。因而更新知识结构,多层次、多途径抓好干警的培训,提高干警的专业技能十分迫切。一是抓学历培训,注重文化学习的高度;二是抓专业技能培训,讲求内容的精度;三是鼓励干警自学,扩大教育培训的广度;四是鼓励多种形式的岗位成才,增强教育培训的活度;五是组织干警骨干参加本单位、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经验交流、理论研讨活动,拓展教育培训的深度。

3.整顿纪律作风,发扬优良传统。各级监狱机关应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干警中,尤其是在青年干警中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反腐蚀教育和监狱机关优良传统教育,培养纪律作风的硬度,构筑监狱工作的良好“窗口”形象。这既是实现监狱根本宗旨的需要,也是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5

关于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

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构建矿业秩序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加大矿业秩序整治力度,有效防范重大特大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省、市、县有关文件的规定,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领导,将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正常情况下,县委常委会、各乡镇党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专题会议,县、乡两级整顿矿业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安排、督促检查本地区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协调解决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会议应当由党委、政府或议事协调机构的主要领导人或委托分管领导人主持召开,并应当做出决定,形成会议纪要,明确专人认真落实会议议定的各项措施,在下次会议召开时应当对上次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二、建立领导联系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制度。县联系各乡镇的领导负责联系该乡镇的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加强对所联系乡镇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调查研究、指导协调和督查督办。每个联系领导每季度至少要到所联系的乡镇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每次现场办公会应当解决几个具体问题。要建立乡镇长负总责、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矿区、乡镇干部包矿井的工作责任制度,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对所联系乡镇、矿区出现非法矿反弹未及时予以关闭取缔的,对所联系乡镇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纪委、检察院、法院要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定,由政府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重点研究解决矿业秩序整治工作中有关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追究问题,部署开展重大联合执法行动和重大案件查处工作。参加联席会议的人员是县政府、纪委、检察院、法院的主要领导人,政府办、纪委及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煤炭、公安、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以及供电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四、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调度制度。国土资源、煤炭、安监、环保、公安、经委等部门及供电企业,要按照各自职能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和执法检查月报制度,建立统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每月就本部门、本系统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调度,上报县人民政府并向县直其它行业管理部门通报。公安、供电企业必须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商安监、煤炭、环保部门审定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合法矿山企业名单,依法按核定数量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对违反规定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的,要立即予以纠正,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审批人、违规供电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每个季度末要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书面报告,必要时进行会议述职评议,每次评议结果可作为对该部门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监察局对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情况实施行政监察,并在每次召开的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通报。对负有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县直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职责导致矿业秩序混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群众性纠纷的,要对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禁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迟报、漏报、瞒报安全生产事故,否则,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建立健全矿业秩序整治常年督查督办制度。进一步发挥县委、县政府整治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特别督查组的作用,充分行使县委、县政府赋予特别督查组的督查权、裁决权和经济处罚权及处分建议权,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对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继续实行重点督办、跟踪督办,逐一下达“县长督办卡”或督办函,并建立规范的整改落实跟踪管理台帐。“县长督办卡”或督办函下达的督办事项没有按要求整改到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建立矿山安全生产常年监督管理机制,以乡镇为主、县直机关为辅,抽调一批干部,经专业培训后作为政府派出的督查员入驻矿山企业进行现场督办,一矿一名督查员。驻矿督查员每人交纳工作责任保证金2000元,如因督查不力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要追究驻矿督查员的责任,并扣除相应的责任保证金。

六、建立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县、乡人民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举报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有权向县人民政府举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矿业秩序管理职责的情况。负

有矿业秩序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矿业秩序整治的举报;接到报告或举报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进行查处,对乡镇或县直有关部门不履行及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对报告或举报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的有功人员,县乡人民政府

及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各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矿业秩序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定期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曝光各种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行为,营造良好的整治工作氛围。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6

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调研

2011-11-28 08:22:38来源:学术界作者:马德峰评论:0 点击:406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核·心理念确立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精心设计、具体落实,形成精细化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程序。本研究选取大学生村官工作走在江苏省前列的苏北五县市为研究个案,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环节分析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运作的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希望研究能有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运行。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农村基层

一、问题的提出

“长效机制”是在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2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正式提出的,它不仅给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从源头选拔到最后的有序流动给予了宏观指导,标志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由规模数量建设迈入内涵质量提升新阶段。如何在正确理解“长效机制”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具体实践指南,这成为学术界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借助易于操作实施的发展计划,改善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其操作流程,从而大大提高诱导型发展的效果。

江苏是全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开展较早的省份,从1995年起就开始相关工作的探索实践。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双千”工程,即选派101 1名大学毕业生到苏北101 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在全省正式启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截至2010年底,江苏有组织选派四批大学生村官共计1 1660人。苏北地区作为江苏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批重点任职地,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早,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拥有值得学习推广的宝贵工作经验,代表着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先进水平。鉴于此,本文的分析选取苏北五县市(灌南县、响水县、涟水县、沭阳县和新沂市)作为典型个案,剖析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建设情况,希望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能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系统工程、整体性工程,它贯穿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流程环节,即要有合适的方式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下得去”;要有配套的帮扶管理机制,才能“待得住”;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平台建设和考核激励,才能“干得好”;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理通畅的分流渠道,才能“流得动”。

1.“下得去”环节。“下得去”指的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善选聘机制,严把大学生村官“人口”关,把立志于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优秀人才输送到基层一线。“下得去”环节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源头和起始。从2009—2010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来看,招聘环节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在招聘时间上,大学生村官选聘报名工作从3月底开始宣传发动,4月中旬完成笔试事项,5月中旬公布笔试成绩,6月初进行面试、体检,6月中旬公示并决定录用名单。招聘时间比往年有所提前,较为符合大学毕业生择业时间进程安排,给他们报考大学生村官职位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空间。在报名方式上,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上传照片、资格审查和缴费确认等均在电脑上操作完成,减轻了大学毕业生往返的旅途奔波劳累,方便了他们的报名工作。在招聘环节上,2009年开始江苏大学生村官选聘设置全省统一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履行村官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考务工作由所在县市组织实施。除招聘细节得到改进之外,所在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还注意合作。高校通过开辟网页专栏、张贴校园海报、邀请本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回母校宣讲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下基层光荣”的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则采取主动出击姿态,吸引人才加盟,如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市长联名撰写《致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动员广大高

校毕业生到农村建设第一线激扬青春、锻炼成才。同时,宿迁市政府领导还带队走进重点高校,深人大学毕业生中间进行宣传。通过上述举措,2009—2010年苏北五县市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中共党员、优秀团干部、学生干部的人数达到选聘计划的两倍以上;所在高校分布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名校比例日趋增大;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目前,在“下得去”环节上,仍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首先,大学生村官组织选派和农村实际需要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大学毕业生本身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两者在组织选派和人才需求的具体计划上体现不太明显,彼此之间未能形成优化配置。其次,针对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的动机与能力缺乏摸底调研。部分大学毕业生思想上存在误区,把村官仅仅当作“跳板”,服务农村基层社会的意识不强;他们对农村并不了解,缺乏担任大学生村官必备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村官招聘过程中,组织者并没有及时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笔试考试与面试环节也没有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涉农能力和心理动机。再其次,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工作对接不够流畅。以大学生村官政审为例,地方政府对政审非常重视,但是在考察时间、考察方式和考察材料准备等方面的要求差异明显。有的县市采取派人来校考察,有的则委托学校考察;考察时间前后存在不一致;对考察材料标准以及材料种类的要求不一,导致高校相关工作缺乏预见性和条理性,增加了高校配合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层面来讲,应不断改进现有选拔方式,密切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报名对象的把关和推荐,实行地方基层与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高校方面,应更加注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务卖胜引导宣传;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并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让有志于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见习,提前了解农村、适应农村;利用自身教学科研平台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建村官研究基地或者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统一,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注入动力。

2.“待得住”环节。当“下得去”环节处理好之后,便进入下一个“待得住”环节。作为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环节,“待得住”需要大学生村官用行动守望理想,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找到人生的新坐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下到农村基层,能踏踏实实地从村民做起,多向村民请教,多向镇村干部“取经”,努力适应基层工作,这是令人颇感欣慰的地方。

“作为刚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们有很多农业知识、农村工作方法都不了解,对农村环境也不熟悉。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学习,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怕丢面子。常言道‘达者为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使自己尽快地认识农村状况、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进而在工作中推陈出新、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个案ZQF,男,中共党员,新沂市时集镇凤云村支部副书记,2010年新任大学生村官)。“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在办事过程中有理有据;学习村干部、老党员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使我抓住了农村工作的窍门;学习村民身上朴实的智慧,让我学会脚踏实地,并且构筑了与群众的深厚情谊??”(个案LCY,男,中共党员,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党支部书记,淮安优秀大学生村官)。“待得住”除需要大学生村官能动地适应农村基层外,还需要地方政府大学生村官给予关注和帮扶。为此,地方政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扶机制,积极充当大学生村官的引路人。如沭阳县组织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该县干部教育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沭阳干部教育网等平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菜单式、点单式培训;邀请信访、计划生育和涉农等部门专家授课,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创业技能和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优化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新沂市则尝试建立“4+1”帮带制度,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帮扶大学生村官、乡镇领导班子与大学生村官结对、村党支部书记帮带大学生村

官,优秀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专家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明确帮带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手把手传授经验,并做好大学生村官心理疏导工作。此外,地方政府还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目前,苏北五县市大学生村官食宿均安排在乡镇,绝大多数乡镇为他们购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家用电器,并根据到村工作距离的远近配备电瓶车等交通工具。

尽管如此,大学生村官在融人新角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上面临的最大困难,五成左右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学不能致用,所学专业与工作挂不上钩”;近四成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不能给予信任”。同时由于语言、文化层次、代沟等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基层干部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生活方面,存在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等问题。座谈中,大学生村官多次谈到“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村物质条件较差,生活太枯燥、单调、平淡,娱乐设施极少”、“人生地不熟,交往圈子比较狭窄,个人交友及婚姻大事不好解决,有些时候真难耐得住自己的性子”。管理方面,主要是管理培训缺乏连贯性。大学生村官上任伊始,受到地方政府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培训机会较多,但随着村官数量的逐年增加,地方可能对新村官的关注度较高,而忽视了对老村官的管理。实现“待得住”的基本目标,除大学生村官自身要摆正心态、主动克服困难外,地方政府可以多给予大学生村官涉农方面的培训指导,进一步搞好结对帮扶工作,尽可能多地提供锻炼机会。工作生活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帮助大学生村官调整心态、摆脱“镀金”思想,认真做好职业规划。管理中可以利用群体的“共生效应”,促进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互利共生,产生团队效能力量。待遇上面,要不断落实激励保障措施,为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

3.“干得好”环节。“干得好”环节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大学生村官不仅要乐于奉献——“下得去”、“待得住”,更要奋发作为——“干得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目前,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除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常规事务外,还要带领广大村民致富。在苏北五县市,创业富民已成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心。他们有的独自创业,有的“抱团”(大学生村官联合)创业,有的与当地大户或者返乡农民工合伙办厂,取得了一定业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介绍建湖西塘河火鸡养殖项目,当时心中萌发把这个项目带到新荡村来的想法。2008年春节,我就到西塘河养殖基地考察,上班之后,又和另一名大学生村官LZJ并邀请镇里领导再次考察,详细了解火鸡的养殖条件、技术要求和市场销路等,决定创办火鸡养殖场。创业项目得到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由他们出面担保帮我们向信用合作社贷款6万元,解决了创业资金难题,镇里还将闲置的羊场无偿供给我们使用。5月20日,第一批200只苗鸡从建湖运回来。小鸡最怕冷,一冷它们就拼命往一起堆,玩“叠罗汉”,处在最底层的小鸡往往会被压死。我们就把铺盖搬到了鸡舍,轮流在氨气很浓的育雏室里值班。每2个小时检查一次温度,每4个小时喂一次饲料;同时,对鸡的成长情况进行记录。2008年引进的5000只火鸡已成功上市销售,赢利十多万元。如今我们合办的火鸡创业项目,不仅带动我村240户贫困户养殖致富,还辐射到周边乡村的贫困户发展火鸡养殖。(个案XRB,男,盐城市建湖县人,响水县南河镇新荡村主任助理,2007年大学生村官)

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各地纷纷采取创业扶持政策,给予小额贷款、技术支持等;并将创业作为对其考评的重要依据,记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档案。例如,涟水县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培植工程”,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村官每人提供10万元以下免息贷款,并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村官赴苏南等地考察学习。在每年年终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中,突出创业富民指标的“分量”。

目前,影响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部分大学生村官扎根

意识不强,只把村官当成过渡或暂时就业的权宜之计,短期效应明显。这不仅与大学生村官自身思想认识有关,而且与国家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有关。国家政策重视三年期满后的分流优惠(如考研加分),而针对准备继续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较少,也未最终明确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归属。其次,大学生村官在“乡干”和“村官”之间定位不清,职责模糊。大学生村官吃住均安排在乡镇,由于撤乡并镇后乡镇人手严重不足,不少大学生村官便被借调到乡镇临时使用,他们成为“驻村干部”,村里有事才去看看,导致大学生村官缺乏对村情的了解,在融入村组集体的过程中受阻。最后,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偏重创业富民,对大学生村官在村务管理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便民、育民、乐民工作强调不多,而且村民的意见在大学生村官量化考核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l

3要使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尚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解决扎根基层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人才战略工程,国家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将村官任期内的考核成绩作为以后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评判标准或者同奖惩制度联系起来,比如根据考核优秀等第给予大学生村官年终奖金或者增加一级薪级工资。特别要对那些想要续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精神褒奖,明确其身份属性。其次,要明确考核主体,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地方政府是大学生村官工作考核的主体,考核上既要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考核,也要重视对其村务管理的考核;要建立完整的纵向考核体系,形成由县到乡镇再到村民的全面综合评议;在奖惩上既要重视精神鼓励,也要重视物质奖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最后,加强针对创业的理性思考。辩证看待“人人都创业”的现象,重点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上项目、搞创业,地方政府要做到对大学生村官关爱而不溺爱、扶持而不“拔苗助长”,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分类培养。

4.“流得动”环节。“流得动”是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末端环节,它是激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活力的根本驱力。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期为三年,三年任期期满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目前,《意见》已经明确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分别是“留村任职村官”、“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力图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出口通道。从灌南、响水苏北五县市的调研来看,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地方政府对三年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出口问题重视不够,未能立足长远加以全盘考虑,如制定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的总体计划和具体措施,而仅是停留在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层面。其二,相对而言,五条出路中“考录公务员”是众多大学生村官的首选,但该出口招录的人数十分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其三,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未来发展规划不够,有的甚至有迷茫感,存在“一年熟悉、二年适应、三年看情况”的现象,“边走边看”和严重依赖政策的心理加剧了有序流动的难度。“流得动”环节的关键在于建立有序流动机制,我们认为:第一,要拓宽渠道,继续夯实多元化出口内涵质量。由于个人专业不同、能力不同、志愿倾向不同,对流动去向的要求也不一样。地方政府应因势利导,按需流出,实现人尽其才,避免“考录公务员”一条出路。沭阳县组织部门就提出“六个一批”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难题,即村干部岗位留任一批,创业有成转型一批,公共服务机构充实一批,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一批,乡级班子优选一批,考核不称职淘汰一批。第二,要形成吐故纳新的良性机制。“流得动”需要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除日常工作表现外,考核内容应当增加“三农”发展实绩的比重,体现其工作特点;“流得动”还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退出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能进能出,使村官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要整合多方资源,正确引导和合力扶持大学生村官流动。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互动,做到上有政策引导、下有举措配合,地方可以通过考察培养,好中选优,留住枝头“金凤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会另行择业,地方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动,鼓励用人单位优先聘用。地方可以与高校联手,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回炉充电”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官处理农村事务的综合能力,而地方则要正确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选择深造的决定。鉴于《意见》已经明确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我们提出政府相关部门职位的公务员招考,应逐渐减少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而拿出一定比例的招录计划,专项招录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或基层工作者。针对目前高校招考的在职或脱产的研究生多是面向全社会,我们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与大学生村官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硕士教育,如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以增强大学生村官深造的针对性和实战性。

三、简要小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培养基层后备干部的战略举措。推进这一重大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原则。一是顶层设计,即需要站在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谋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走向,国家应担负无可替代的引擎角色。二是“打包”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体是大学生村官,故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就在于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包裹式服务支持,通过这种“打包”或者整体设计来进行资源整合,协助他们自立自强、发挥潜能,在村官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三是整合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联合宣传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机构部门之间进行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齐抓共管制度,形成一股向上的整体合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还需高度重视地方性实践知识。这种地方性实践知识被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称之为“米提斯”,他认为,在科学知识的霸权范围内,“米提斯”被贬低是由于它的发现是应用的、处于具体时间和背景之下的,不能被综合进科学交流的一般惯例中,而只有把握“米提斯”潜在的成就和范围才能真正欣赏它的价值。我们认为,当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核心理念提出与树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精心设计、具体落实,形成精细化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程序,这需要地方基层反复观察、探索实践和试验,有必要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和“流得动”四个流程环节予以审视,形成概括性的经验总结和结论呈现,丰富和充实长效机制核心理念。通过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设计与地方性的社会实践知识的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定能构建出符合中国农村实情和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注释:

[1]郑利军:《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流程探析》,《淮阴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2]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

[3]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olo年第期。

[4]刘文慧、宋远军等:《困境与出路: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期。

[5][美]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 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44页。

构建科学有效的党员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篇7

一、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 健全激励机制, 保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

1.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

如制定院系两级党校培训制、团组织“推优”制、联系人“育优”制、民主公示制、不合格党员退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贯穿评议、推荐、培训、推优、考核、初拟、公示、预审、确定、纳新的各个环节, 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2.要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激励机制。

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 保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3.要注重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时俱进。

如在我院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建设年活动中, 紧密结合时代主题, 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通过工作实践的锻炼, 使学生党员快速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二、重视学生党员培养过程, 加强四级教育, 构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实施“双育工程”, 即将党性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以提高学生党性修养和职业发展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把“培养教育”放在第一位, 并贯穿全过程, 要形成入党前与入党后教育相结合、学院教育与系部教育相结合、网络教育与现实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顶岗实习单位教育相结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1.加强广大学生的早期教育。

一是要在新生课程中开设“两课”和“形势政策”等课程, 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根据大学生喜欢网络学习的特点, 将党的发展历史、入党的基本程序及党员教育的多媒体教育影片等内容上网, 建立专题网站, 方便学生了解学习。党员教师可通过开设博客或加入学生所在班级的QQ群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三是要抓住每年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 积极组织党的知识竞赛、征文、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扩大党的知识宣传面, 使新生入学后尽快转变角色,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为未来人生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

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一是要建立学院、系部基层支部两级业余党校, 实施两级审批制度。二是要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的教育。三是要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全面发展。我院明确规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其中条件之一是至少两个学期学习成绩为全班前三分之一, 要提供证明, 并且严格执行团组织推优制, 把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优先培养成党员。

3.加强预备党员的发展教育。

一要严格发展党员程序。严格把关, 正确处理发展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把学生党员的思想和政治表现、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其次看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把品学兼优、政治思想成熟的青年学生吸收入党组织中来。二要严格做好预备党员的档案规范整理工作。对发展党员的档案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程序进行整理, 严把“三关”, 即严把材料收集关, 保证每个党员有党员档案材料, 并做到档案材料与组织关系相对应;严把材料质量关, 保证手续齐备, 材料齐全;严把材料整理关, 做到档案整洁, 目录统一, 规范装袋。使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加强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

一要杜绝“重发展、轻教育”的状况出现。为每位党员建立学习、教育培训档案, 并将学习、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党员评议和支部考核, 以期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水平。二要以学生党支部为主, 辅导员、团委、两课教师为辅,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多开展组织生活、主题教育与思想汇报活动, 多渠道创造学生锻炼与实践机会, 对党员实施继续教育。三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志愿者队伍, 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在我院每年的迎新工作中都活跃着一支学生党员青年志愿者队伍, 他们佩戴党徽, 不怕苦、不怕累, 义务为新同学和家长服务, 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成为我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涵, 创新活动载体, 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监督与保障力度

1.要进一步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涵, 创新活动载体。

一是开展学生党员“带班工程”, 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二是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明显位置设置专栏, 张贴党员标志, 展示党员风采。三是根据大多高年级学生党员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一实际情况, 确定由学院党员辅导教师与企业党员“师傅”建立临时党支部, 并通过网络党员交流平台或QQ群, 密切学院与企业党委 (党支部) 联系, 实施学院与企业双重管理, 定期开展党员标兵、优秀党员评选活动,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2.要加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监督与保障力度。

一是要加大人力投入。我院坚持按照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标准配齐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及学生党务工作人员队伍;二是要加大财力投入。我院为保证学生党刊订阅、学生党组织活动、学生党员的考评奖惩、学生党员“三下乡”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按照每名学生20元的经费标准, 从学生教育管理经费中单列经费专项用于学生党建工作及开展活动, 彻底改变了过去无场所、无设施、无活动经费及学生党建工作人员少的“三无一少”的现象, 为保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

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 注重党建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凝聚先进思想, 辐射带动更多的优秀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才能加快和谐校园的建设步伐, 培养一大批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跃上新台阶。

摘要:结合学院实际, 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 从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重视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涵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生党员,长效机制,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子鸣, 邬宗明.“四三”模式的创建与架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体系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2]过正达, 陆振刚, 冯立元.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对策.研究与探讨, 2012, (4) .

[3]丁思勇.搞好高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看法.中华文化论坛, 2009, (7) .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小兔子种萝卜》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提高素质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