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共12篇)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1

《细胞呼吸》的教学反思首先教师要明确细胞呼吸是所有活细胞重要的生理作用,是发生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活细胞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生成高能化合物ATP的过程,接着再向学生介绍有氧呼吸,利用有氧呼吸各阶段反应的图解,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个阶段的生物化学反应及各个生化反应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有氧呼吸全过程的整体认识,最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促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本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实验,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实验背景材料,让学生知道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即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然后引导学生尝试提出影响酵母菌呼吸的因素,并针对一个因素提出一个假设,接着再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图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及设计思路:这个实验中包括两组,第一组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第二组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思考并理解每个装置设置的目的,最后猜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无氧呼吸内容中,可以介绍有些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只能依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并举几个实例。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无氧呼吸对生物重要的生理意义体现在何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需氧呼吸概念、过程、场所、反应式、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需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及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需氧呼吸的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①创设教学情境,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以突破难点;②适时提出针对性问题, 定向质疑, 点拨启发学生。

2.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归纳总结相关知识;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能够运用规范的学科语言予以表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与呼吸运动

设疑: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 (如1000米长跑) 时和运动结束后, 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学生感知:长跑过程中, 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出汗、发热等;结束后偶尔出现小腿酸痛等现象。 (联系现实生活具体实例, 激发学生兴趣。)

师: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身体发热的原因是什么呢? (讲述人体呼吸运动过程)

学生归纳:有机物中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 再转变为机械能。人体因为进行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热。

2.细胞呼吸过程

课件展示:自然界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存在常见的两种形式:燃烧与生物氧化。

师:有机物的分解有两种情况, 其中生物氧化是一个缓慢的、逐步分解的过程。

展示实验一:两支试管A、B, 分别加入等量线粒体与细胞溶胶, 再加入等量葡萄糖与少量的荧光素。设疑:1.实验一中涉及哪些变量分析?2.葡萄糖的初步分解是在哪个场所中进行的?3.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如何?

学生总结: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糖酵解过程。发生于细胞溶胶中, 能够将葡萄糖初步分解成丙酮酸与少量的还原性氢与少量能量。 (通过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分析的能力)

展示实验二:三支试管A、B、C, 向A、B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线粒体, B试管塞上橡皮塞, 向C试管加入等量的细胞溶胶, 再向三支试管中都加入等量的丙酮酸与荧光素。

引导学生思考:1.实验二中涉及哪些变量分析?2. 丙酮酸进一步的分解场所在哪里?3.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如何?

师生共同归纳:丙酮酸分解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这个过程产生大量的能量。物质变化是丙酮酸与水分解成二氧化碳与[H], 然后[H]与氧结合产生水, 这个过程产生大量的能量。 (通过对实验中变量的分析, 培养学生设计与分析实验能力)

课件展示:细胞呼吸全过程的动态过程图。 (直观教学)

设疑:需氧呼吸的实质是什么?反应物指什么?其产物又有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细胞呼吸实质上是发生于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反应物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 产物是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 (理解概念的内涵)

3.细胞呼吸反应式

学生活动:写出需氧呼吸反应式, 并表示元素的来龙去脉。

思考:细胞呼吸全过程, 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归纳:物质变化———葡萄糖变成二氧化碳与水。能量变 化———有机物质 中的稳定 化学能变 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4.细胞呼吸的应用及影响因素

举例:1.大棚种植蔬菜, 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产量;2.农业生产上, 中耕松土提高农作物根细胞呼吸作用;3.创可贴的小孔通气, 可防止厌氧菌繁殖;4.适当除去农作物发黄的叶子有利于作物生长等。设疑:影响细胞需氧呼吸因素有哪些? (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水)

五、小结与教学效果预测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3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结合笔者一个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问题情境: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2.提出问题: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酵母菌的知识,想一想关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自己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尝试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

小组Ⅰ:酵母菌采取何种细胞呼吸方式?

小组Ⅱ: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什么?

小组Ⅲ: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3.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如:

小组Ⅰ: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小组Ⅱ:酵母菌可用于发面、酿酒,所以我们认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中有CO2;无氧呼吸的产物可能是酒精。

小组Ⅲ:酵母菌用于酿酒时,前一阶段产生的气泡多,后阶段产生的气泡少,因此我们认为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产生的CO2比无氧呼吸产生的多。

4.设计实验:教师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问题(1):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问题(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

问题(3):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问题(4):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存活?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将实验设计的大体思路确定为:设置对比实验——比较在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物的种类和产量,酵母菌在密闭的条件下培养可创造无氧条件,在间歇通气的条件下培养可提供有氧条件;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鉴定有无CO2产生。

每组讨论后,师生汇总,逐步细化,写出包括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在内的实验方案并绘制实验装置图。

5.进行实验:首先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然后再由师生共同讨论后修正,确定实验装置如下:最后,教师展示实验结果,(由于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因此实验应提前2~3天准备)(1)观察比较A、B两装置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2)从A、B两装置中各取2ml培养液,分别注入两只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各滴入0.5m1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的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6.实验结论及交流、应用

(1)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本小组的结论,然后,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描述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每种呼吸方式的条件和产物的区别,(2)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可以检测有无酒精生成,想一想,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反思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的结果,而是对学习的结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获得这些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情况,因此,探究活动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从有氧、无氧条件的创造、产物的检测,到材料用具,再到实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的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中都应该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问题的答案学生已知道,探究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平台,让学生的提问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以便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有方向性、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有探究的价值。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的促进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权,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4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生物 2,课时:1 3,课前准备: 学生

一、巩固落实上节[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

二、做好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学案,并上交。教师

一、批阅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发现问题,做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安排。

二、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参考多个教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学生分析客观实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将呼吸作用相关资料做成PPT,教学课题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选自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本节内容介绍了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ATP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等其他生命活动的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应用。(2)说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读书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比较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三个概念的学习。培养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及对比、归纳的能力。(3)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制定依据: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我们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明确呼吸作用的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突破策略:

1、通过问题、自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重点。

2、通过列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简明扼要的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制定依据: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氧化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又缺乏直观的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形象的说明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的反应式。

2、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本节的教学中采用比较归纳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像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比较归纳法: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帮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的探究实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实验中对酵母菌的探索活动,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的情况下产生那些产物呢?无氧的情况下又产生那些产物呢?还有哪些变化?细胞呼吸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这一节,我们将把细胞呼吸彻底征服。同时反馈预习案落实情况,表扬与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探究新课: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提问: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过度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二)有氧呼吸

学生自主学习安排,由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发生的场所是什么? 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如果把O2中的O用同位素做上标记,标明氧元素的来源和去向,最终在那个产物中能检测到标记?

阅读、思考、观察、交流、讨论 资源:P93、P94前三段文字

内容:P93 图5—9;大屏幕上有氧呼吸全过程动画模拟

方式:自己独立阅读、观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归纳、表达。时间:5分钟

学生展示:让学生归纳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提示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明确三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解决学生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可使得有氧呼吸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三)无氧呼吸

创设情境,过度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自主学习安排:

学生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等,教师适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

1.无氧呼吸的场所,条件,过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无氧呼吸? 4.无氧呼吸的意义?

5、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学生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出示相应表格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场所

条件

分解产物

能量变化

反应式

相同点

实质

联系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过渡:我们学习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那么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阅读: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指导:多媒体列举课本上所举的六个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总结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让学生对于本节的内容进行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五)课堂检测 5分钟。

答案展示及处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并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对本节课学习所获进行总结、交互评价。附:板书设计。《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C6H12O62C3H4O3+4[H]+能量(细胞质的基质)⑵2C3H4O3+6H2O6CO2+20[H]+能量(线粒体)⑶6CO2+24[H] 12H2O+能量(线粒体)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3、发酵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

是否需O2

分解产物

释放能量

联系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课后思考分析: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思路非常清晰,按着学案的流程,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演示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这节课容量很大,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时间要再给充裕一些。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这节课才好不容易完成。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还要提高。

2.在进行自主性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细化,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其的干扰,避免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现盲目性、低效性。

3.教材中的内容较简单,自己对教材重新开发仍把握不够明确。对有关反应式的强调不够。4.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的课堂教学目标过多,如果想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等能力,很多都没完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临时改变。5.讲练结合不好。

当然还有好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这些也升级我在今后实践中要及时解决的。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知识点 篇5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细胞 D.肺泡

2.植物种子萌发时,如果长时间缺氧,就会引起烂芽,其主要原因是( )

A.CO2中毒 B.酒精中毒 C.乳酸中毒 D.供能不足

3.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中的氧( )

A.全部来自氧气 B.全部来自水 C.全部来自葡萄糖 D.来自葡萄糖和水

4.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5.测得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由此推得果实( )

A.有氧呼吸占优势 B.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

C.无氧呼吸占优势 D.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6.用酵母菌酿酒时,如果向酿酒的原料中注入足量的氧气,会出现的现象是 ( )

A.酵母菌死亡,不产生酒精 B.酵母菌增多,不产生酒精

C.酵母菌增多,产生酒精增多 D.酵母菌减少,产生酒精增多

7.在呼吸过程有二氧化碳放出,则可判断此过程( )

A.一定是无氧呼吸 B.一定是有氧呼吸 C.一定不是酒精发酵 D.一定不是乳酸发酵

8、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①蛔虫进行无氧呼吸 ②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③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④发酵和无氧呼吸为同一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4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经一定时间的保温后,能产生CO2的试管有( )

A.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B.葡萄糖+线粒体

C.丙酮酸+叶绿体 D.丙酮酸+内质网

10.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果二者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这时吸入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分子数之比是( )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6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动态的课件展示,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法。

七、教具准备

课件,视频

八、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2.通过问题探究,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本质和过程。

九、教学设计思路

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问题引导和动画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构建正确的能量供应模型,并通过习题现场检测教学成果,并结合重点解析学生的疑惑。

十、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

导入新课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熟悉概念。 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 (一)

有氧呼吸

场所 (一)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2.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

3.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思考线粒体的结构,回忆其功能;

猜测有氧呼吸的过程。 通过几道填空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过程 设置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变化。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播放动画展示并分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 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

列出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应式,强调[H]的写法,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阶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阅读教材内容;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7

然而笔者根据教材所示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时间过长、学生不能准确观察到氧气在实验中的影响、不能定量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等。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利用我校配备的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进行尝试,对教材所示的实验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我校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基本配置包括传感器、采集器、电脑和配套的Addestation 3.0软件。传感器用于测定实验中的各种数据,并把数据转换成电信号;采集器将这些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Addestation 3.0软件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输出。借助这个系统,实验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实验结果的呈现更加直观、准确,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加高涨,学习的效果也更好。

经过摸索,改进后利用传感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一实验的设计如下:

【材料用具】

干酵母1包(可从超市直接购买)、5%的葡萄糖溶液、250mL锥形瓶2个、溶解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安装Addestation 3.0软件)

【实验步骤】

1.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电脑,预热二氧化碳传感器约5min。

2.将约1g干酵母溶于300mL40℃的葡萄糖溶液中, 振荡摇匀, 制成酵母菌悬液。几分钟后闻到酵母菌悬液发出酒香味即可使用。

3.将酵母菌悬液均分为两份,分装入两个锥形瓶中,一份接入二氧化碳传感器,一份接入溶解氧传感器,锥形瓶均密闭,如图1。

4.打开示波器开关,同时在两个频道分别测定20min内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酵母菌悬液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2。可以看出,瓶中溶解氧的含量持续下降,直至到一个较低水平时不再变化。这和很多同学“瓶中的氧气在细胞呼吸中会被耗尽”的预期并不相符,可见有氧呼吸虽然消耗氧气,但过低浓度的氧气并不能被酵母菌吸收利用。与此同时,瓶中二氧化碳的量持续上升,直至超过传感器的最大量程,观察瓶中液体,能发现整个过程都有气泡产生。

结合实验结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探究不同深度的问题。

探讨问题一:曲线中的某一时刻,酵母菌在进行何种类型的细胞呼吸?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读出溶解氧的变化量。如果溶解氧含量不发生变化,则酵母菌进行了不耗氧的无氧呼吸;若溶解氧含量下降,说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消耗氧,发生有氧呼吸。

探讨问题二: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哪一种?

瓶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说明酵母菌持续分解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氧气浓度若持续下降,说明酵母菌此时存在有氧呼吸;一段时间后氧气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此时有氧呼吸消失,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结论: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又可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菌。

探讨问题三:特定时刻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强度是多少?

利用Addestation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对曲线做进一步解读。读出曲线上任意一段时间内锥形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值以及溶解氧的变化值后,可以根据消耗的溶解氧的量计算有氧呼吸消耗的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有氧呼吸强度;计算二氧化碳总量和有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差值,即可得出无氧呼吸的强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更多的探究问题,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中学实验受实验器材的限制,一般很难完成定量操作,这也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水平,而利用传感器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以“定量”为前提准确、精细地完成研究项目,不同于常规实验的计算机操作也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更投入了,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新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得的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也应该从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设备的利用、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深化等多个角度去考虑教材实验的处理,把身边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合理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学习的高效性,这正是我校引入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初衷,也是笔者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的目的。

习题课是复习已有知识,进行补偿教学,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习题课以老师讲解题目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就连基础好的学生也容易感到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会出现老师讲的口干舌燥,讲完后有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做错,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对习题课的思考和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些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益的方法。

一、归纳总结,事半功倍

在习题课上照本宣科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之前把要讲的练习应先进行归类,把考点相同的题目放在一起,讲完题目以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一类题的考点,并总结出较好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对这一类考题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比较容易掌握解题的关键。

例如:1.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的()

A.细胞壁B.细胞膜

C.细胞核D.细胞质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时,肯定观察不到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

C.细胞核D.叶绿体

3.植物细胞具有而草履虫没有的结构是()

A.细胞膜B.细胞核

C.细胞壁D.口沟

这几道题目考的都是有关细胞结构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明确知识点和考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讲练结合,及时反馈

光解决知识点和考点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能当堂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练习必须及时跟上,而且这个练习还不能随便找几道题来代替,必须是有代表性,而且难度要有一定梯度。使学生能够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

例如在讲完种子的结构这一部分的题目之后,再用几道题目来巩固提高,发现学生中的问题。

1.下列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是()

A.小麦B.大豆C.甘蔗

D.棉花E.高梁F.蓖麻

2.下列不属于胚的结构是()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8

引导式探究教学自主式探究教学模型一、教材分析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分子与细胞》中一个经典的开放性实验。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设计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条件及产物,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理解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实质,进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由于教材初始实验设计要求:需要间断通入空气(约50分钟),然后将实验装置在25℃~35℃环境下培养8~10小时。因此,在实验耗时、温度、通气时间以及实验的可行性上都存在困难,影响教学实施,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通过对实验教学设计的改进,使学生能在引导探究中对实验条件创设、实验装置的不足等可行性方案上进行探讨,从而建构探究式实验模型,从自主探究中延伸探究方向对自己的探究课题进行实施和评价。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施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兼顾引导式探究和自主式探究。采取课堂引导式探究教学,课下组织小组活动走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式探究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引导式探究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先让学生巩固探究式实验的一般步骤再建立模型,对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基本实验技能进行训练,把师生共同探讨实验设计方案,及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作为教学重点。在自主式探究教学中教师作为辅助者和组织者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讨实验,根据自己的想法拟定实验题目,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探究式实验模型及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大胆设计实验,利用课余活动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究过程,得出实验结论,并予以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三、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掌握探究式实验的一般模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语言表达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讨实验命题、实验可行性方案、实验装置创设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同科学的价值;通过对呼吸作用本质的理解认识细胞呼吸在生物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引导式探究教学

(1)模型的建立

先由教师提问,学生回顾探究式实验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结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按步骤逐步建立探究式实验模型。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比如新疆在夏秋季节会有大量的葡萄上市,许多家庭会酿葡萄酒、蒸馍馍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学生阐述酿酒和蒸馍馍的过程,教师补充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各组分派代表对假设进行描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最后对各组假设进行归纳总结,也可由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程度选择教学)。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用具,拟定方法步骤,初步画出实验装置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改进实验装置的不足,对装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进行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果,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归纳总结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的探究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由学生尝试建立探究式实验模型。

(2)模型建立中的问题引导

在引导问题上注意由简单到复杂:如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馍馍为什么会比较松软?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物分别是什么?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上可以设计细化问题进行引导,如实验装置的创设中提出: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如何对呼吸产物进行检测?在不同条件下产物量的多少?除课本外有没有其他检测办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逐步加深对实验问题的理解。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上设置问题进行训练:如教材中实验装置是否有不足?如何改进?能否自行设计新装置?在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无关变量的控制都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如只设置有氧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是否具有说服力?加入无氧组实验是否可以形成相互对照?如果单独研究有氧呼吸的产物或无氧呼吸产物如何设置对照组?在这些问题的设置做到循序渐进、层层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2.自主式探究教学

在完成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后,学生对探究式实验的一般模型和基本实验技操作能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巩固,教师可以组织课下活动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式探究。由学生自主拟定探究题目,并按照探究式模型的一般步骤进行实验。实验中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课题往往是全新的,没有先例可循,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寻信息,对实验的材料、试剂、器材等进行不断选择和更换,不断探索和更改自己的实验方法和设计,真正体会探究式实验的精髓。如学生拟定的“探究影响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外界因素”“不同氧气浓度下酵母菌呼吸的方式”等课题在学生经过十多次的改进实验后获得成功,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评,撰写心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自主式探究教学中,教师作为辅助者和组织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如按学生要求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器材等,介绍一些安全操作实验的注意事项,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这样的课下活动使学生极大的提高了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基本技能,更大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引导式探究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式模型的构建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结果、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学生在这种多侧面的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学生在引导式探究活动中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对刚刚接触探究活动的学生来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引导式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探究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呼吸》教学反思 篇9

接下来,谢老师通过对“抢数游戏”提问引到“游戏规则”,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请学生猜想“抢数游戏”的取胜策略,进行大胆的猜想:先抢容易赢;后抢容易赢;先抢后抢都能赢和不知道,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

通过对抢数问题的猜想,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另外,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围着老师转,课堂上出现的是一问一答的被动局面,教师轻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不了解学情和学生的需要。而在这堂课中,谢老师充分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由地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

通过学生间进行的游戏,验证“抢数游戏”的取胜策略,体验到博弈思想。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取胜策略。通过这两次游戏,学生们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了解取胜策略。同时,通过课堂中的游戏,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到一起,培养学生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通过实践,再次让学生对取胜策略做出选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充分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他们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

我们的呼吸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工作不仅在于老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实际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表面上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收获却是令人担心的。

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及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并交给任务,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同桌交流,自由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学交流、讨论,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梳理概括出科学的结论,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同时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获得答案,使教学活动起“死”回“生”。

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篇11

关键词:呼吸 练习方法

呼吸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歌唱唯一可靠的动力基础,古人云:“气,音之帅也”。强调了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呼吸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的技能,呼吸不仅直接影响到声带的运动状态,而且是富有表现力的歌唱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巧。

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人的本能,是下意识的,比较平静,气吸的少而浅,呼气也不需要特殊的控制,一次呼吸只要4秒钟左右。而歌唱中的呼吸则要求吸的快,吸的深,吸的多,呼气要呼的慢,呼的稳,有严格的控制,有弹性还要持久,一次呼气往往长达几十秒钟,音的高低变化,强弱控制,都需要呼吸肌肉群的灵活有力的运动来完成。而这种有控制的吸气与呼气要经过锻炼才能获得。

一、吸气

吸气的准备是:两腿直立,挺胸立腰,双肩,颈,下巴,颌关节,牙关都要放松,眼睛平视,口鼻微张,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咽喉和整个的发声器官都处于积极的状态,然后用口和鼻一起很自然的吸气,像闻香气一样,这种吸气方法是自然的放松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吸气时口腔里的感觉是小舌处要感到有一股凉气,随着这股凉气,软腭要自然的拱起,鼻腔空间扩大,颧骨好像也抬起来了,我们强调的是张嘴吸气,而不是张大嘴吞气。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还有一种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夸张的吸气的,就是在兴奋状态的同时把嘴巴大张,然后用力的吸气。感觉气息从嘴巴里直接吸到小腹处,有种抽进去的感觉。这种夸张的吸气和吞气不是一回事,大口吞气会因冷气刺激喉咙使喉咙发痒,影响发声。在吸气过程中要注意气息通道的畅通,要由上而下的垂直的吸,吸到肺的下端,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胸腔底部向下伸展,下肋骨向两侧扩张,腹部会略微的突起,腰带周围好像充满了气,有明显的扩张膨胀的感觉。只要把握好呼吸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位歌唱提供原动力。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一)单纯的呼吸

经过近20年的声乐教学,证明单纯的呼吸练习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一门技巧,把吸气练好,如同赛跑时的预备,完成的好直接影响到跑的速度和质量。单纯的呼吸分为4步骤。

1、慢吸慢呼 吸,上述吸气的准备,吸到8成,不要吸撑,吸撑的话会引起身体的局部紧张,破坏气息的正常流动。呼,双唇微开,牙关微合,气流通过齿缝发S”的声音来徐徐吐气,不要用力太强,均匀的缓慢的,吐气时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这时吸在胸腔的气息会平稳的下沉到小腹,再有控制的向上送气,形成良性循环。开始时要吐10秒钟左右,以后要慢慢的增加至20秒30秒更长的时间。

2、快吸慢呼 大开口快速的吸气,然后慢慢的吐出,吐气时和第一种的方法是相同的。

3、快吸快呼 方法同上,快速吸气快速吐气,快速吐气时像是要吹掉桌子上的灰尘的力度一样,这个时候能够更明显的感觉到气息的下沉。也就是通畅的感觉,属于改变气息压力的练习。

4、慢吸,控制,慢呼 这个练习三者用对等的时间,如吸气6秒,控制6秒,呼气6秒,让三者平衡发展,同时又锻炼了呼吸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

(二)歌唱时的吸气

由于歌曲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吸气有快,慢,多,少之分。

1、吸得慢而多,深而广,就像闻花香一样。这种吸气的方法适合演唱舒展开阔的歌曲,或者自由稍慢有引子部分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的春天》,《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等,或者用在表现深沉,悲痛,思念这样的情绪的歌曲,比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你是这样的人》等等。

2、吸得快又多。这样的呼吸适合演唱情绪激动,悲愤的歌曲,要习惯在刹那间很快的吸气,好像被人吓一跳,同时要控制好,这样的吸气也要吸得多,吸的深,比如《白毛女》选段《我逃出虎口》,也可用于号召,奋起等内容的歌曲和乐句,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个选曲,等等很多。

3、吸得慢而少,歌唱中药保持情绪的连续不断,还要及时的换气,就要求歌唱者在保持原有气息的状态上,柔和的往里补气, 不被察觉的,气息随时维持饱满的状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等等。

4、吸得快而少。在唱那种节奏紧凑字很多的歌曲时,句于句之间要偷偷地换气,。这种吸气的方法,只有在气没有全部耗尽时才能使用,这时的吸气动作要求十分的敏捷,。如《猜调》《玛丽诺之歌》等等。

歌唱中的换气不仅是因为气息不够用要换,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要根据做平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的音乐形象来安排气口,不能因为气不够用而胡乱的换气,或者在一个词的中间换气,要在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后才能去换气,,换气要在保持各个歌唱器官发生状态的前提下用口鼻同时进行,才能做到顺利的无声的换气,这样更有助于气息的通畅和声音位置的统一。

二、呼气

为了充分的利用混合共鸣,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和歌曲中所需要的节拍和时值,我们就必须要控制好气息和经济的使用气息。生活中咳嗽,打喷嚏都是呼气肌肉群在工作,这组肌肉群很强,但是歌唱时要控制住,不需要很强,歌唱时吸进去气后不要以张嘴气就跑没了,而是吸气与呼气的肌肉群一起合作,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也就是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让吸气与呼气形成对抗,在腰部的周围产生压力,闭合声门,稳住气息,然后打开声门,转为呼气状态,将气徐徐呼出,日常生活中准备打喷嚏时憋住气的感觉就是歌唱中所需要的准备呼气的感觉。然后体会腰带周围的膨胀感觉,小腹自然收紧,而不是收腹,若让初学者收腹,就会让气一下子提到上胸,很快就泄掉,失去歌唱的支点。因此每一个学唱歌的人都必须严格认真的进行呼气练习。

对于初学者来说,每天应该做半个小时左右的呼吸练习,初练时腰部腹部的肌肉可能会出现酸痛的感觉是正常的,时间长了,这样的感觉是逐渐消失,各部位的肌肉控制能力就加强了。呼吸练习要有步骤的持之以恒的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虽然在理论上即使明白了,实际的练习中就会发现肌肉不是很容易训练的,必须坚持每天都要做,这样把正确的感觉和熟练的动作变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心里想,张嘴气息就准备好了。我们把呼吸问题解决好了,就解决了歌唱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为发出美好的正确的声音打下了好的基础。

细胞呼吸教学案例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11月我科收治的住院手足口病患儿, 将其中34例伴有明显咳嗽、气喘、呼吸急促、两肺可闻及干湿啰音、胸片提示有肺部炎症改变的手足口病患儿设定为呼吸系统损害组;另外随机选择只有发热或只有皮疹或两者皆有的普通型手足口患儿32例作为对照组。呼吸系统损害组:男17例、女18例, 年龄7~56 (25.46±18.80) 个月。普通型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52 (32.50±16.85) 个月。两组在年龄 (t=-0.019, P=0.890) 、性别 (χ2=1.821, P=0.0073)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入院手足口病诊断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 且无糖尿病病史及伴有其它部位的细菌感染。

1.2 方法

检测对象均于入院第二天早晨抽外周静脉血查血常规及空腹血糖。血常规用希森美康 (SYSMEX) XE ̄2100设备;用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空腹血糖用日立7600生化仪;用上海执诚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 用已糖激酶法。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表示, 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1表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伴呼吸系统损害患儿白细胞数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比较, t值为3.25 (P<0.01) ;伴呼吸系统损害患儿血糖水平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比较, t值为4.61 (P<0.01) 。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见附表。

3 结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 绝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 预后良好, 但临床上常见有伴呼吸系统损害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其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 (特别是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机率会大大减少, 本研究发现白细胞数及血糖检测, 在判断手足口病患儿是否存在呼吸系统损害 (特别是无呼吸道症状的呼吸系统损害) 有重要意义。

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血糖水平较普通型患儿明显增高的可能机制: (1) 手足口病发生呼吸系统损害后, 发热时间延长, 发热程度更重, 体内氧耗增加, 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使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同时胰岛素分泌和稀释后受到抑制而导致血糖升高[1]。 (2) 手足口病呼吸系统损害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炎, 特别是合并重症肺炎时, 机体持续高代谢状态, 机体糖利用受限, 内源性氨基酸增高和肝糖原异生过程活跃[2], 最终导致高血糖发生。 (3) 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较单纯以发热或皮疹为表现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危重, 已有多人证实应激性高血糖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之一。很多文献提出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 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 即一定剂量的胰岛素不能达到其应有的生物学效应所致[3]。

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数较普通型患儿明显增高的可能机制: (1) 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最常见的病因是合并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 而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众所周知合并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明显增高[4]。 (2) 伴呼吸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及造成组织损伤程度多较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重, 患儿应激性增加。重症病人由于应激性增加, 周围血白细胞释放增多, 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同步升高[5]。

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有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数及血糖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呼吸系统损害, 对未出现诸如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的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摄胸片, 通常能提示存在肺炎这X线征象。遇此情况应密切观察, 及时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 以防病情加重。

摘要:入院治疗的伴呼吸系统损害及普通手足口病患儿, 在入院第二天早晨采外周静脉血, 查血常规及空腹血糖, 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伴呼吸系统损害手足口病患儿白细胞及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普通手足口患儿, 两者差异显著 (P<0.01) 。白细胞数及血糖检测在判断手足口病患儿有无呼吸系统损害有重要意义, 对于白细胞数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者, 应严密观察、积极治疗, 以防病情恶化。

关键词:呼吸系统损害,手足口病,白细胞,血糖

参考文献

[1]仝桃玲.热性惊厥患儿血电解质及血糖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8 (3) :125.

[2]黄爱萍.血糖在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严重性评价中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8) :2571.

[3]贺金香, 王晓麒.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糖及血小板变化的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12) :1162.

[4]黄万祥, 唐任光, 黎海妮, 等.婴幼儿肺炎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及血糖水平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6) :2147.

上一篇:花的感悟作文800字下一篇:《梦的解析》读书心得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