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共10篇)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1

一、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含义

一般地,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强调“观课”的目的性,有别于传统听课的随意性。

而课堂诊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特指依据观察角度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

其中,“诊断”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评价”更多的指向狭义的终结性评价。也可以这样说,“诊断”不仅仅有评定优劣的功能,更注重客观分析原因这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寻找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二、课堂观察与诊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同时能够唤醒隐藏在教师心中的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1.课堂观察可以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教师个人哲学支配的关于怎么做的行动规则,它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2.课堂观察可以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由教师同伴向授课教师提供大量真实信息,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可以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是一种真正的发展性评价,淡化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3.课堂观察常常被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新任教师或者实习教师的培训,职前的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的使用就是利用一些技术设备的辅助,实现受训者事后对自己的教学的观察和分析,这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新任教师教学的观察分析,找出不足,快速而有效地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技能,顺利地开始其专业化的教学生涯。然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化是教师一生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同样也少不了课堂观察,通过观察,随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环境。

4.课堂观察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参与教育研究意识,促进授课教师自主改进教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大特点及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参与研究。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往往是大学或者特定研究机构的专家对教学进行研究,然后告知教师应当如何去做。“采用研究者的姿态后,教师从受控制的地位中解脱出来,采用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方法,教师不仅是在从事一项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的活动,也是在进行一个不断改善并变得更自主的专业判断的过程„„好的教师应当有专业判断的自主性,他不需要被告知做什么,不依赖于研究者、监督者、改革者,但并不是说,他不可以接受专家学者的思想,建议和支持,而是接受必须是在服从他自己判断的基础上,所有教育专家的任务都是为课堂中的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教师即研究者的起点就是课堂观察。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像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

(二)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在用于课堂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课堂观察还能为教育决策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教育决策应当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某项教育措施是否可行,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应当加以推广,或课程开发有无成效等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教育科研(特别是实验研究)加以解决,而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课堂观察为其收集最及时、可靠而直接的反馈信息,检查某项教育决策,措施和改革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效果,以便随时修正教育决策研究的方向,使教育决策更为科学,而教育决策是否真正科学也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提供的客观依据来进行评价。对教育决策的评价落实到课堂中,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须借助于课堂观察。

关于课堂观察在教育决策和评价中的作用可以做一个假设来说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在新开发的课程中,教师需要适应一种新的课程,即他需要重构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为了确保课程改革按照预想的方向进行,在新课程的执行阶段,需要了解教师是否在做课程开发者打算做的事情以及教师是否在做他自己打算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观察的目的在于查看目的、策略和行动之间是否配合得当。同时,由观察而获得的反馈信息也应当被教师用作理智地反思和改进实践的依据,而不应让他感觉到是来自校方的压制,这样课程开发的过程才是充满活力的。在新课程的评价阶段,课堂观察则关注于课程的有效性,要查看教师是否达到了课程开发者和他们自己的意图,还要查看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包括知识、态度、学习策略等等。所以,在一种新课程的改革中,改革的执行和评价阶段都需要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观察来收集反馈信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性。

除了针对教育决策的评价之外,还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运用课堂观察,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通过课堂观察,来获取关于某教师教学工作状况的信息,从而对教师做出评价,对教师而言,这种观察与奖酬和任免相联系。另一方面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从而对学生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有些表现是通过纸笔测验无法获得的,尤其是德育方面,所以要通过长期的观察来对其做出较为准确客观的评价。在我国,课堂观察被用于此类教学评价的情况比较多。因此,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颇为有效的观察量表以及相应的评价准则。并且有的还被制成光盘在很多学校推广使用.课堂观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适合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它在课堂研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育决策与评价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切实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观察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与提升。

其实,课堂观察与诊断活动的目的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四)促进教师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合作的教研文化

课堂观察与诊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从观察与诊断的主体来看,必不可少的要有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共同参与,课堂观察诊断任务的驱动使听课教师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使全程参与研究活动,有对课堂教学充分的积极的思考,因此,同伴互助与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校本研修的基本规律。因此在课堂观察与诊断中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2

一、加强课堂提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趣味性的提问更能增加幼儿的参与兴趣

通过对课堂提问的观察, 教师发现, 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就能造出强烈的悬念,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幼儿在愉快中乐于探究。如在讲数字9的分成时, 教师先讲一个故事:森林里要举行文艺晚会, 小动物们可高兴了, 小猪来到晚会现场, 守门的小兔说要做一道题才让他进去。小兔的问题是几加几等于9?小猪回答不出来, 小兔不让小猪进去, 你能来帮帮忙吗?这样提出问题, 幼儿非常感兴趣, 于是积极思考, 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2. 灵活适度的提问更有助于幼儿的思考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中问“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的问题, 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理想。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幼儿回答的声音响亮而整齐, 但只要细心观察, 就可发现, 其中不乏附和的声音。所以, 教师的提问有灵活有度。对于难点问题, 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问题, 让幼儿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突破难点。

3. 教师适时鼓励可以增强幼儿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提问是每堂课的必备。教师提问, 有很多幼儿总是跃跃欲试, 把小手骄傲地高高扬起。但我们发现有些幼儿通常沉默不语, 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幼儿是明白理解而没有勇气站起来回答。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能敏锐地感觉他们的“欲答不能”。教师用眼睛友善地注视着他们, 对他们露出鼓励的微笑, 他们就能把小手举起。如果教师还对他们的回答加以肯定和赞扬, 渐渐地, “高高扬起小手”的队伍便能越来越壮大。

二、改善学习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变换方式, 能持续幼儿的快乐学习过程

在绘画课上,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幼儿如果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 时间一长, 就会失去兴趣, 不愿绘画。教师试着采用多种作画形式, 如棉签画、吹画、印画、水彩画、粉笔画, 结果发现每次绘画幼儿都会全身心投入, 表现得非常兴奋。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 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如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 不断激发幼儿兴趣, 持续他们快乐学习的过程。

2. 发挥榜样力量, 带动幼儿学习

在一次占圈游戏中, 当老师说“站到比4大1的圈子里时”, 反应快的幼儿马上站到5的圈子内, 其他幼儿一看也马上跟过来, 反复几次, 全体幼儿都能很好地参与活动。幼儿爱模仿, 同伴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之后我们尝试让幼儿带动幼儿, 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 结果发现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自豪感, 产生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感, 而能力弱的孩子因为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他们也乐意与同伴一起参与学习, 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3. 师生沟通, 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对游戏活动的观察, 教师往往能发现其中有那么一、两个小孩因为种种原因很少与其他小朋友玩, 很少发言, 很少与老师亲近, 甚至连做操都不动、不学。如果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在游戏中与孩子沟通, 以童心与幼儿相处, 用童心理解孩子, 走进他们的生活, 与他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 孩子自然乐意参与活动, 参与学习。

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1. 表扬和鼓励能让幼儿更积极地参与课堂

孩子做得正确时, 如果老师不置可否,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老师表扬他们时, 孩子就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 而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用点头、微笑、夸奖, 贴小红花、五角星, 插红旗, 奖励玩具等方式, 表扬和鼓励幼儿, 增强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对个别有差异的幼儿, 教师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 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 还可以说“你真棒”“别害怕”“你肯定行”。

2. 动态的事物能吸引幼儿的参与

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动态的事物能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枯燥无味的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多媒体教学, 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活动的动机。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3

【关键词】 食管结核;临床诊断;外科治疗;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62-01

结核可以累及人体全身的多个器官,而肺是最常见的一种器官,其次便是纵隔以及脊柱等。虽然食道位于身体当中最容易发生结核部位的附近,但是食道结核在临床当中却是比较少见,极为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是漏诊。在临床当中,食道结核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跟平滑肌瘤或者是食管癌的鉴别较为困难,通常是在术中或者是术后通过病理报告才能够确诊[1]。本院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了17例食管结核患者,现将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与食管镜检结果比较分析如下,以提高食管结核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当中,男10例,女7例;年龄19-76岁,平均47.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5个月,平均3个月;其中管壁内型有2例,管壁外型有3例,增殖型有5例,溃疡型有7例。17例患者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吞咽困难,进食不畅有3例,轻度梗阻患者有5例,重度梗阻患者有9例;在吞咽的时候胸骨后疼痛有11例,反酸有4例,上腹部疼痛有2例。

1.2 诊断方法 给予患者X线检查以及食管镜检。

1.3 治疗方法 17例患者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发生主要有结核切除胃代食管术以及结核清除术。其中6例患者行结核切除胃代食管术,余11例患者行结核清除术,常规抗结核治疗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 X线检查与食管镜检均出现误诊,其中X线检查误诊率为64.71%,食管镜检误诊率为52.94%,两种检查方式误诊率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治疗结果 1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均痊愈出院,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无一例患者复发。

3 讨 论

在临床当中,食管结核的发病率极低,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症状都缺乏特征性的改变,再加上一些医生主观上对本病的认识存在不足,诊断的警惕性比较低,再加上与食管平滑肌瘤以及食管癌的临床特征接近、因此容易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或者是食管癌。

从本研究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X线检查还是食管镜检的误诊率都超过了50%,X线检查的误诊率更是达到了64.71%,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分析误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①确诊方法极其有限,虽然食管镜检是诊断的首选方法,但是阳性率较低,除却之外还有细菌学检查,但是阳性率也不高;②临床医生过于依赖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食管结核行X线检查与食管镜检,其征象跟食管肿瘤等疾病相比缺乏足够的特殊性,如果医生诊断思路有局限的话,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而导致误诊;③食管结核的食管结核起病症状没有特异性,与食管癌较为接近,不进行全面检查而导致误诊;④食管结核的发病率极低,临床报告也多是零星报告,因此在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面容易忽略食管结核。

因此,在临床当中,除却进行X线检查与食管镜检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①对于高度可疑的患者可以采取诊断性的抗结核疗法;②要重视结核抗体以及PPD等结核病相关的检查方式,以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③对于疑似的患者要及早进行食管镜检,取得病理以及细菌学的诊断结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进行检查;④全面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症状体征等,要避免遗漏结核病史。

食管结核发病率比较低,但是一旦确诊之后治疗方案都比较明确,诊断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而且患者的预后一般较佳。本组17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随访6个月-2年发现无一例患者复发。所以,本病关键之处就是在于术前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以减少或避免手术进行探查,减轻对患者的创伤。

参考文献

[1] 夏冠斌,沈一鸣,俞爱芬,陈静.食管结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06(11):1220-1221.

[2] 李凤君,曹玉杰,杨桂云,崔颖.食道结核临床诊治2例报告[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11(17):1131-1132.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4

[摘 要]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对我们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研究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和实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参与度、学习成效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

面对新的课堂,我们教师要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以及课堂的场景中,拿起研究的武器,通过研究更深刻地了解自身的境况,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件,预测自己的种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学生的变化。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如何?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为自己的课堂把把脉,研究反思,对症下药,从而创造出真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新课堂。

一、我们的计划与安排

2006学年第二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课堂诊断的学习与探究,主要是结合《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学习开展课堂观察的探究。

(一)每位教师利用寒假自学《课堂观察指导》一书,并且每人上交一篇该书的学习体会;

(二)把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与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优质课评比为契机开展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分工对全组每位教师的公开课做好观察记录,主要分四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师的移动位置)进行记录,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记录的情况,结合自己对《课堂观察指导》一书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写出一篇观察分析报告后在评课时和全组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三)用理论指导实践,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完善理论,从而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

二、我们的探究与实践

在对课堂观察与诊断的探究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和教师移动的观察与诊断。例如我们对八年级的优质课开展的课堂诊断和分析探究如下:

背景:八年级的三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各教师分别准备好了课件、教案、学生练习卷以及12张记录表(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3张、学生的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3张、教师的课堂提问统计表3张、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表3张)。

分工:每三位教师记录一种表格,课后进行分析对比,写出观察分析报告,用于评课交流。

探究:

(一)各上课教师谈教学设计

(教师1)执教课程:菱形的识别。因为新课程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考虑到菱形的识别定理的学习的需要,所以就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买菱形丝巾(她买的是菱形吗?)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而在探究菱形的识别定理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认识,在应用中通过变式来落实巩固。(教师2)执教课程:正方形。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有点零乱,故借助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引入,让学生通过填写,自然形成对正方形的认识,很快而自然地得到正方形的定义、性质。而在处理如何得到正方形的识别方法时,考虑到书本只是一笔带过,只要学生认识到即可,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认识。(教师3)执教课程:菱形的性质。考虑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设计了一些与菱形有关的图片引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作用。对菱形定义的探究采用了摆火柴棒引入,自然贴切,而对于菱形的性质探究,则采用了一个开放题让学生探究,同时为了兼顾优生培养,设计了一个探究实践题。

(二)分析诊断交流体会

每位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观察报告并交流体会,结合课堂教学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交流探讨:

(1)数学课堂提问的观察与诊断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对话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纵观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虽然不乏包含各种新理念,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通过对三节课的提问情况分析发现,三节课中教师的提问都不错,基本上问题都能 很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课堂2中在学生给出了正方形的几种不同定义后,老师问:同学们认为把哪句话作为定义呢?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都可以吧?老师告诉大家:我们书本上矩形、菱形的定义都是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我们把“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正方形”作为定义,学生恍然大悟。

同时发现:我们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表现略有不够,较少有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新教材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师在运用串联式提问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过程中,教学时间也悄悄地溜走了,造成教学任务有时不能很好完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探究讨论可采取“并联”方式,而不要用“串联”方式给出问题,同时题目多以题组形式给出,这样即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可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当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有意识地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然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可多问问学生,他们做得对不对,有没有其他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信息可以同时呈现出来,而且信息面比较广,同时也有意识而实在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课堂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确实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积极性较高,发言也比较积极,愿意举手发言,有个别学生很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2)学生的整体反映较好,特别是从关系图中发现并给出正方形定义时,学生积极活跃,给出了几种不同定义,流畅自然,水到渠成。(课堂3)教师的课堂设计步步紧扣,题组训练由易到难,所以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探究、开放、题组都给了学生空间,学习状态积极投入。

(3)学生参与成效的观察与诊断

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三节课的设计都非常不错,学生基本都能积极参与,成效较好。但记录中也有发现个别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自己顾自己,不看黑板,上课老师可针对记载情况,多关注这些学生,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及成效呢? ①创设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听说西方的孩子如果出现“35+34=68”这类错误,教师的评价是“很好,与正确答案很接近。”教师的这种宽容、激励,有利于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个性健康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从三节课来分析,教师注意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 供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也给予了赞赏和激励,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赞赏和激励下,表现得自信且思维活跃。但也有个别学生脱离课堂,我们认为我们也要给予这个别生特别的帮助和辅导,帮助他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我们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三堂课,三名执教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和结论等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如其中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让学生在折纸的操作中获得菱形、正方形的识别方法,重视概念抽象的过程,性质形成的过程,结论应用的过程等等,不但让学生知其然更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我们教学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交流的机会,多一点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也会更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教师移动位置的观察与诊断

教师的移动位置分析:通过记录发现,课堂1和课堂2中老师在讲台前走动多,到学生中去的时候较少,课堂3中老师到学生中走动和指导略多。我们发现教师的走动可能与学生动手操练的时间有关,相对而言,学生练习时间多些,教师到学生中间去的次数也会多些,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给学生相对足够的练习时间。

三、我们的反思与提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呢?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心以下问题:

(1)行为的参与度:一种是积极观察、思考、认真讨论,亲自实验操作,写写、画画、算算等;另一种是旁观,不积极讨论。

(2)情感的参与度:一种是兴趣浓厚,态度认真,有了一些收获流露出成功的愉悦; 另一种是表情淡漠,有厌倦情绪、依赖他人。

(3)认知的参与度:一种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或寻求规律从特殊事例到类似问题;另一种是机械仿效,条件不清,不善于由此及彼。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第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第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达进行反思,对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堂观察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教师对活生生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和改进,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观察一杯水教学反思 篇5

用手摸过之后,有的学生说里面可能装的是水,有的学生说装的是石头,因为他摸到的东西非常硬,还有的学生说里面装的是海绵等等。看到学生们兴趣高涨,我紧接着说:“确实袋子里面装的是水,可是为什么你说它是水呢?你能告诉你是根据什么理由确定那是水的吗?”学生自信的答到:“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组织一次找水的活动”紧接着,学生讨论了怎样判断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讨论。俗话说:“放开的羊吃得饱吃的好”,在自主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学生能够主动去研究,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把握一个“度”,因此,在学生自己研究的环节,我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将理由说出来,再在小组内讨论他推断的依据。毕竟,不同的学生她推断的依据不同。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汇报环节,我也做到了让学生的主动意识尽可能发挥,让他们像小老师一样到前边来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汇报完,其他学生再补充,这样既给了汇报人充分表达的机会,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当然在后面的填写网状图时,我发现孩子们由于语文学习基础的不牢固或者说孩子对字词的理解还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所以在一开始填写水以那些形态存在时,他们就不注意理解题目的意思,看到课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开河说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咸水等等^答~`案都出来了,当然在我后面的引导时,对存在形式这个词的解释也不是十分准确,使得不少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存在所指的范畴。

《观察一瓶水》教学反思 篇6

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瓶中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特征。

我在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了对比的词语和水洗发液对比的动作,没有在过程中,呈现对比观察的方法。其实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后请学生来分享,让他们说一说是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的。学生很自然能想到使用的是对比水和洗发液的方法观察到水的特征的。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个目标在今天的课上没有达成。应该在这节课最后,问一问学生:我们知道了水有这些特征,那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注意课程前后联系

在活动2中,让学生观察它们(水、洗发液)有什么不同,我是通过让他们观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来说我将水洗发液分一类、木块分为一类的理由,其实可以请学生来比较,然后使用前一课的分类知识,请他们自己来给三个物体分类,打算怎么分?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板书观察到将水和洗发液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无固定形状的、会流动的,而木块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

三、我的思考

1.针对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问题,刘老师的建议是当学生说到水的颜色是白色时,就拿出洗发液问洗发液是什么颜色,学生知道是白色的,将水和洗发液的颜色进行对比,让学生改变水的颜色是白色的这个看法。但我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还是说水是白色的,我继续追问,也有学生说是银色的,部分孩子知道水不是白色的了。因为我也只在一个班这样上了,所以不知道其他班用水和洗发液颜色对比能不能发现水是无色的,不知道老师们上完是什么效果呢?下来我还得在这里打个补丁。

2.关于透明和无色,我在刘洋老师的反思中看到了以下内容:

水透明和无色这两个特征,学生会混为一谈。我在上这课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对此有点思考,我会突出无色和透明是两个特征,准备有颜色的透明物体,这是什么颜色的,那它透明吗,这样用今天易老师那个方法很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透明。这样可以随势提问颜色和是否透明是一个特征吗?然后再来解决无色这个问题,白色物体和无色物体进行对比观察能得出。但今天易老师提到认为无色是浅白色,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告诉他们这不是浅白色而是无色,如果给他们解释他们也不会理解,而且还会造成无色和透明这两个特征的混合。

我觉得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比较赞同。后来刘老师也提到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水的颜色是无色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3.本节课使用的扇闻法,可以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使用时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其实我自己没想好怎么给学生说,下来还要动动脑筋。

4.让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是对本节课内容和方法的又一次升华。

四、备课、磨课收获

(一)备课

1.以前备课方向很不明确,后来慢慢知道应该去仔细研读教参,到这次教案打磨,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自己在说的时候都发现了自己分析的教材学情层次太浅了。通过下来对学生的一个简单了解,我的学情把握更准确了,当然这对制定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帮助的。

2.不轻易修改教参提供的教学目标。

3.应该对这一堂课的内容、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行环节设计时才不会偏向。

(二)磨课

1.感叹科学真的太严谨了!从准备的水换成矿泉水到瓶盖和瓶身的对应,都体现了严谨性,也是以后再上类似课必须考虑到的地方。

超声诊断胎儿脊柱裂的观察与分析 篇7

胎儿脊柱裂是胎儿时期椎管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异常表现, 定义为躯干中线间质、骨、神经结构融合不全或不融合。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早期、及时诊断胎儿畸形对优生优育意义重大。超声波诊断具有安全、方便、无痛等优点, 深受临床医师及广大患者的欢迎[1]。本文旨在通过对胎儿脊柱裂声像图的总结, 进一步对超声诊断本病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9年1月20例经超声诊断的脊柱裂胎儿, 并经引产后证实。孕周13周~28周, 平均20.5周。

应用东芝公司SSA-510A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75MHz患者仰卧位, 暴露中下腹部, 从胎儿颅骨沿脊柱连续横行和纵行扫查, 观察胎儿脊柱裂回声及其连续性。

2 结果

1例隐性脊柱裂, 5例脊膜膨出脊柱裂, 14例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发生于骶尾部18例, 胸椎2例。脊柱最大缺损范围67 mm, 最小26 mm.

超声诊断胎儿脊柱裂最好在妊娠中期, 此时胎儿脊柱弯曲不大, 而且羊水充足, 便于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

(1) 纵向检查时, 胎儿脊柱的两条平行串珠状强回声结构中断, 呈“八”字形。横向扫查时, 胎儿脊柱裂部位失去正常椎体的三足鼎立光团, 骶中心强光环样回声不完整、有缺陷, 典型呈“V”形或“U”形缺损, 结构紊乱。

(2) 胎儿脑脊膜膨出时, 脊柱缺损较小, 在缺损区域显示一圆形或半圆形突出的肿块, 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 壁光滑完整, 其内为暗区。

(3) 胎儿脊髓脊膜膨出时, 脊柱缺损较大, 突出的肿块基底较宽, 内部回声不规则, 多为囊实混合性包块。

以上20例均经引产证实, 超声定性诊断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胎儿先天性脊柱裂并不少见, 发生的原因甚多。胎儿脊柱在孕8周~9周开始骨化, 骨化过程若椎体两半不融合则形成脊柱裂, 多发生于腰骶椎。脊柱裂缺损包括多种, 根据病变的程度不同, 大体上将有椎管内容物膨出者称显性脊柱裂, 反之则称隐性脊柱裂。

其最简单的形式为只是脊柱管缺损, 这种异常往往位于腰骶部, 常累及第5腰椎和第1骶椎, 病变区域皮肤可正常, 也可有色素沉着、毛细血管瘤、皮肤凹陷、局部多毛等现象, 脊髓和脊神经通常正常, 在婴幼儿多不出现, 没有明显神经症状。如果椎管腔内合并有先天性畸形, 多在儿童期逐渐成长过程中, 脊髓受到异常牵拉时才产生出脊髓栓系综合征表现。很多患儿可以到成年期才出现症状。较复杂的形式是显性脊柱裂:若缺损涉及一两个脊柱骨, 则脊膜就从这个孔突出, 表面能看到一个皮肤包裹的囊称脊膜膨出脊柱裂。有时不仅含有脊膜且含有脊髓及神经称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

超声可以实时、动态观察胎儿脊柱, 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使用方便等优点[2], 对脊柱裂畸形缺损的范围、形态、位置的诊断有特异性。超声医师应多角度、多切面进行扫查, 并加强宣传, 建议每位孕妇孕期进行3~4次检查, 以减少畸形儿的出生, 达到优生的目的。

摘要:目的 评价二维超声诊断脊柱裂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2年5月—2009年1月孕龄13周29周20例经超声诊断并经引产证实的脊柱裂胎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终止妊娠, 胎儿尸解证实20例, 隐性脊柱裂1例, 伴脊膜膨出5例, 伴脊髓脊膜膨出14例, 特异性为100%.结论超声是诊断胎儿脊柱裂的可靠方法, 已成为产前筛选本病和指导干预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胎儿脊柱裂,超声诊断,产前筛选,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金莲花, 赵素娟.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5) :395.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8

今天,科学吴老师给同学们发了一些蚁蚕和蚕卵。我对蚕可没什么好感,因为我觉得有点恶心,还挺可怕。不过,这节科学课,让我对蚕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老师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轮流观察蚕。观察后,我们发现我和叶博帆的蚕竟然会做体操。我的一只蚕宝宝正在做头部运动:它直立在几层桑叶上,不断地扭动着它那黑色的小脑袋,把我们组的同学都逗笑了。叶博帆的蚕宝宝更是有趣:正在做腰部运动和踢腿运动,一会儿摆动着腰,一会儿趴在地上甩动着尾巴,可真有趣啊!

经过这节课的仔细观察,发现蚕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讨人喜欢。

2仔细观察蚕5月1日 星期三 太阳公公露出笑脸

今天,我该为我的蚕宝宝们更换桑叶了。这可不容易啊!我先把能找到的所有蚕宝宝放在了一片干净的桑叶上,再把那些已经干枯或到处都被啃了洞的桑叶清理掉,接着找了一片干净的桑叶并把它剪碎,然后把放有蚕宝宝的桑叶放在几片大桑叶上,最后把剪好的碎桑叶倒在大桑叶上就大功告成了。

科学老师告诉我们:蚕宝宝的家不能太干燥也不能有积水。我应该为蚕宝宝们做点什么呢?我冥思苦想了半天终于有了好办法。我找来了一个没用的固体胶盖子,往里面滴了一滴水,然后把固体胶盖子放在一个没有桑叶的角落里。蚕一般不会离开桑叶,放在角落里就不用担心蚕被淹死了。盖子里的水珠也可以起到保湿用,防止空气太过干燥。

妈妈建议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蚕宝宝,看看蚕宝宝这几天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便找来了放大镜,开始仔细地观察蚕宝宝。呀!才过了这么几天,我的蚕宝宝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蚕宝宝们原本黑乎乎的脑袋已经变成了浅灰色。希望他们快快长大。我还用羽毛把一只长得最快的蚕宝宝单独放在了一片大桑叶上,并用放大镜观察。我发现蚕宝宝的身上有许多黑色的线条,它爬行的方式很像蚯蚓,总是一拱一拱的,非常滑稽。

看来,在仔细并连续观察后,我们总能发现事物好的一面并喜欢上它。

3蚕蜕皮啦5月13日 星期一 风儿轻轻地吹拂着

昨天我去看蚕宝宝时,发现他们一个个仰着头,停止了进食。吴老师说过,蚕一生中会蜕6次皮。想必,我的蚕宝宝们正是在蜕皮呢!到了今天早上,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发现:蚕宝宝之家里出现一些有一点儿黄、皱巴巴的蚕皮,一部分蚕宝宝已经开始进食了,看来第一次蜕皮已经结束了。

希望我的14位蚕宝宝能快乐地生活在蚕宝宝之家并茁壮成长!

4有趣的蚕宝宝5月18日 星期六 太阳公公开心地笑着

(一)进食时的蚕宝宝

蚕宝宝们吃桑叶的样子有趣极了,它们先用胸足抓住一片桑叶,再把头钻进桑叶里去吃。不一会儿,桑叶上就会布满小洞啦。最有趣的是:在桑叶上居然会吃出蚕宝宝形状的小洞。

(二)吐丝时的蚕宝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陆续开始吐丝了。每当我去清理蚕宝宝之家时,蚕的尾部总会牢牢地粘在桑叶上,用放大镜仔细一看,原来蚕宝宝的尾部沾上了蚕丝,才会粘在桑叶上的。有些时候,蚕宝宝的嘴边也会粘上一团粘乎乎的白色物体,这也是他们在吐丝呀!

用蚕宝宝吐的丝可以制作许多东西,我非常想尝试一次,希望蚕宝宝们快快长大!

5我的蚕宝宝怎么长得那么慢5月20日 星期一 太阳公公温和地看着大地

今天早上,有两位同学带来了已经结茧的蚕,真是令人羡慕啊!我的蚕宝宝才只有6厘米长,还不如一根吸管粗呢。不过,我的蚕才蜕了2次皮,以后肯定能长得很大,并变成美丽的蛾的!

我以后要多给蚕一些桑叶,让它吃得饱饱的,长得大大的。

观察日记怎么写?

一:眼睛观察法

把自己看到的如实表述出来 ,例如:描写春天的美丽,就有看到的五颜六色的鲜花,翩翩归来的燕子,嫩嫩的小草等,都可以说出来。

二:鼻子观察法

把自己闻到的各种味道写出来。例如:描写春天的美丽,就有闻到了鲜花的什么香味等。

三:耳朵观察法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9

目标确定依据

1程标准相关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能从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教材分析:

《观察水果》是大象出版社XX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时,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熟识的一些水果,然后出示奇奇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对香蕉描述的这个例子,让学生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描述其它的水果,最后设置了猜水果的游戏。

3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很多种水果,也能够描述水果的一些特征,但大多是水果的颜色、大小或者是水果本身很明显的特征,不能从看、摸、闻、尝等不同感官整体描述一种水果。

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学生能够对常见物质的外在特征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并能提出相关问题。

学习重难点、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描述水果的特征,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评价设计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己或其他学生所说水果的大小、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并能评价其他学生说的是否正确,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在猜水果的游戏过程中,能够正确猜出老师或其他学生描述的水果,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3—分钟)

1、猜谜游戏。

2、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举行观察水果会。大家都带来了哪些水果?我们先一起开个水果介绍会吧!

学生知道这节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

讲授新

(1—18分钟)

1、提出问题。

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水果呢?你的水果具有哪些特征?为了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水果,让我们先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

2、活动:观察水果。

(1)观察前辅导。

上一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哪些观察器官?你准备怎样运用它们?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我们才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示范观察。

教师视情况让一个小组先进行观察示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分别说说水果的颜色、大小、气味、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3)分组观察。

3、活动:介绍水果。

指定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补充。

(完成目标一)

1、认真听要求,知道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能把水果介绍得形象、完整。

2、正确描述自己的水果。

3、评价他人描述的是否正确。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游戏练习

(10—12分钟)

1、游戏:猜水果。

(1)熟悉活动规则。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水果的游戏。我把一个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吗?现在请个同学分别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们个人能观察到这个水果。其余的同学可以通过向他们提出问题来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称。如果没有猜到,由其他同学继续提问,直到正确猜出水果名称。

(2)学生游戏。

可以多玩几次。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上的活动习惯,最好是一个人一个人地提问,一个一个地回答,防止吵闹杂乱影响活动效果。

2、反思与总结。

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了解了哪些水果的特征信息?哪些“器官代表”参与了观察和回答问题。

(完成目标二)

1、能够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描述水果特征。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总结

(3—分钟)

1、全总结。

通过这一节的活动我们观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请大家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涂出来。

2、拓展活动:分享水果。

注意提醒学生文明分享。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完成目标二)

1、学生能正确涂写《学生活动手册》。

2、学生能够分享水果,并提出问题。

(评价目标二)

作业设计

(1—2分钟)

1、学生向家长描述樱桃、橙子、火龙果三种水果的特征。

2、学生描述水果的特征,家长猜。

正确描述水果特征。

板书设计

观察水果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一 篇10

关键词:胎盘早剥,诊断,病因,处理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具有起病急、进展快, 一般发生于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 若处理不及时, 可危及母儿生命, 而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1]。本文通过分析胎盘早剥早期诊断要点、病因, 探讨处理效果, 旨在提高其诊断和处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胎盘早剥患者, 年龄20~34岁, 孕周24~38周, 均为初次妇。

1.2 方法

诊断方法:询问患者病情, 问其腹痛和阴道出血情况, 有无服用药物等, 并结合B超、胎心监护仪进行确诊。

诊断依据:腹痛或 (和) 阴道出血;子宫有局限性轻压痛并呈高张状态宫底升高;胎心减弱甚至消失;超声检查子宫壁与胎盘之间出现液性暗区羊水中回声增强增多绒毛板向羊膜腔突出;血蛋白降低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产后检查胎盘可见胎盘母体面上有凝血块及压迹。

分类诊断:依据第七版《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2], 即根据胎盘剥离面积将胎盘早剥分为3度, Ⅰ度:胎盘剥离1/4, 根据产后胎盘血肿诊断;Ⅱ度:胎盘剥离1/3, 多以阴道出血和轻度腹痛为主要症状, 腹部检查可见宫缩有间歇, 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 胎心多数正常, 而出血量多者则可见胎心有改变, 压痛不明显, 产后检查胎盘可见凝血块及压痕;Ⅲ度:胎盘剥离1/2, 多见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并伴有持续性腹痛或腰痛, 触诊子宫硬如板状, 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则子宫压痛多不明显, 子宫变大且随胎盘后血肿的不断增大, 子宫处于高张状态间歇期不能很好放松。

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 主要手段是终止妊娠, 具体措施为顺产和剖宫产。

1.3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形成Excel表格, 计算其所占比例。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出血, 有部分表现不腹痛并出血、腹痛但无出血, 具体分布见表1。

2.2 早剥分型、处理方法及并发症的分布

见表2。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相关认识

对于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 临床尚无明确的定论, 但由于其危害重大, 多年来临床不断加大了对其研究, 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 胎盘早剥主要是由于底蜕膜出血, 形成血肿, 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3]。而且不同程度的剥离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比如剥离面积小时, 出血停止后血液很快凝固, 临床多无症状, 通常是在检查时发现凝血块压迫胎盘留下压印;但若剥离面积比较大时, 继续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 使胎盘剥离部分不断扩大, 加上此时胎儿尚无分娩, 子宫无法收缩, 发挥不了止血作用, 出血不断增多, 并可冲破胎盘边缘, 继而向外流, 此为显性剥离。但若胎盘边缘仍附着于子宫壁上, 或胎膜与子宫壁未分离, 血液无法外流, 从而使血肿逐渐扩大, 剥离面也不断扩大, 此为隐性剥离。因血液不外流, 出血逐渐增多而形成胎盘后血肿, 压力不断增大, 待血液均纳入子宫肌层后, 便会引起一系列病变, 而产后大出血的可能也极大[4]。无论是那种程度的剥离, 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都将对母婴的生命构成威胁。

3.2 胎盘早剥的诊断与处理

胎盘早剥的诊断直接关系到母婴的预后, 能够提高分娩质量, 对于胎盘早剥的诊断不同程度的剥离其诊断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对于Ⅲ度, 具有典型的体征, 如子宫一般处于高张状态, 阴道流血较少, 诊断比较容易, 而对于轻型, 尤其是后壁胎盘早剥的患者, 诊断比较困难[5]。我们的体会是, 轻型一般以外出血为主, 量多, 色暗红, 并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明显腹痛, 剥离面不超过胎盘的1/3, 腹部检查可见子宫软, 宫缩有间歇, 子宫底未升高, 大小与妊娠周相当, 胎位和胎心清楚, 产后可见胎盘有凝血和压痕;对于重型, 以隐性出血为主, 并可伴持续性腹痛或腰痛, 严重时可见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 腹部检查子宫硬如板, 压痛视胎盘附着位而异, 宫缩不明显, 子宫处于高张状态。通过综合诊断, 本组Ⅰ度12例, 多未形成血肿, B超检查未见典型剥离图像, 但因剥离面积下, 未对母婴早产危害, 均顺利分娩, 分娩方式根据病情进行选择。Ⅱ度40例, 多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阴道有少量流血, 腹部有轻微的压痛, B超检查可见典型剥离图像, 胎心监护仪可见胎心。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危险, 提高母婴生存质量, 本组顺产28例, 剖宫产32例, 产后出血16例, 胎儿窘迫14例, 死亡5例。对于轻型且宫口已开, 骨盆条件良好, 产程进行较快的患者, 可选择经阴道分娩。在分娩过程中, 可进行人工破膜, 通过腹带裹紧腹部形成压力压迫胎盘让其不再剥离, 同时减少出血。但若阴道流血过多或胎儿宫内氧气不足, 可采用剖宫产。对于早剥发生在产程活跃期且胎盘血肿不明显者, 可持续胎心监护下进行试产, 产程无进展或出现胎儿窘迫的可进行剖宫产。

参考文献

[1]李力.简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73.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8.

[3]Lindqvist PG, Happach C.Risk and risk estimation of placental abruption[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6, 126 (2) :160-164.

[4]Hossain N, Khan N, Sultana SS.Abruptio placent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J].JPMA, 2010, 60 (6) :443.

上一篇:临床药师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院纪检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