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流程(精选14篇)
“213高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于教的思想,重视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于此,复习课教学在充分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历年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基础上,努力创设复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设计典型例题、习题,学生展示,增强自信,锻炼能力。现就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教学设计、课堂流程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一)复习课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一、复习目标:
基本要求:
1、复习目标与新课教学目标有所区别,应根据学情针对课题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复习目标。
2、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目标。
二、复习重、难点:
要求:复习课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习方法指导与知识链接
结合该部分内容实际,联系相关知识,对学生指导复习,比如:实例法、对比法、联想法、归纳法等
四、复习与探究学案:
1、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要把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学生对照学案自主复习,切不可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
2、典型例题
基本要求:典型例题一定要选择的有代表性,不可过多。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备课时做到组内统一。
3、拓展延伸
基本要求:
(1)不宜过多,1-2个即可;
(2)选择带有一定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习题。
4、不懂问题统计
说明: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不理解的知识点写在这儿,教师在批阅导学案时应对这部分内容给予解答。
五、复习反思小结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要与导学案复习目标一致,以“通过„„”的格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写。
示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电解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要与导学案复习重难点一致。
三、学情分析:
1、认真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错误;
2、统计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
3、统计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
3、分析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
4、根据导学案做的情况,预设和解决教学流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问题展示
各小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针对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剖析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整理,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
要求:
1、提前布置,尽可能在课前完成,有个别不理解的知识点留在课上完成;
2、老师尽可能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二)例题解析,精讲点拨;
要求:
1、在学生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过程,抓捕讲与听的学生反应瞬间的脸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2、一定要让学生讲完,切不可感觉讲的不对就停止让他讲,这样下次学生就不
愿意说了;
3、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对每组学生分析做总结点评,点评时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
(三)拓展延伸,学生展示
要求:
1、对于部分习题应努力创设适宜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这块可以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对知识的遗漏或困惑,再进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实际,作业布置应该分层次、分类型布置;
2、对于创新班,学习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型习题;实验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题和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常规班基础相对薄弱,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布置适量的中等难度的习题。
3、分类型,主要是将同种类型的习题布置在一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认知。
五、教学反思
(三)高中化学复习课课堂流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以便讲解时层次分明,而且学生易于把握。
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然后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给学生。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找出学生易错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又能及时订正反思总结,为下节复习课打下伏笔。
二、课堂探讨环节:
(1)合作、交流、探究
首先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自身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
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然后分配任务,每组细分析一定量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为第二步展示服务。
(2)学生展示
① 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 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纠错本”上。
(3)总结评价
对学生做出的分析进行评价,在主干问题和个性问题上再做强调、延深和拓展,加强学生记忆。
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述,而应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复习课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旧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同时,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三、课后环节:
(1)学生总结
做过的复习课习题课下一定要认真总结,反思,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训练
1. 复习旧知识, 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 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 并指出优缺点, 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即将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尽力创设新颖的情境, 设计有趣的问题, 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2. 告知教学目标, 目的在于指引注意, 激发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 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内容上, 可以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可以提供给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 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 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循循善诱, 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3. 讲授新教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 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 有计划有层次, 由浅入深地展现出来。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 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运用恰当的形式 (朗读、讨论、简笔画等) ,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政治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4.1 时政演讲, 激发兴趣。
每节课开始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时政演讲, 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对当前发生的重大时事进行评析。时事政治是政治课的一个亮点,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又可以让学生收获喜悦与自信。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时主要采取一周要闻时政演讲、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时事追踪评析等形式。学生们因为要准备时政演讲, 除了关注时政外, 还要查找有关资料。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 学生们形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更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4.2 复习巩固, 提问默写。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很强,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高低。为了达到及时复习巩固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高考的考试说明在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选择2—3条重要知识点并设置成问题, 每节新课开始前让学生进行默写。默写是再现知识和识记要点的有效方法, 既可以促使学生及时记忆书本理论, 又可以让学生明了将来考试的重点, 锻炼学生运用政治术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默写可以采取填空默写、问题默写、框架默写、黑板板演等形式, 学生当场订正、当场纠错, 教师当场批阅、当场点评。如果说知识点比较多, 新课课堂时间也较紧的话, 教师就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记忆情况, 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4.3 学案导学, 预习展示。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编写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法指导、自学提纲、探究问题、思维拓展、当堂检测、拓展迁移、学习反思、布置作业等内容。在上节课结束前2分钟, 教师发放下一课的导学案, 说明自学方法、时间要求、检查办法后,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在自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自静心学习, 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 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 理清逻辑关系, 掌握基础知识;也可以就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 先按小组推荐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并且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适当点拨。学生可以在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中, 当场质疑教师或者同学, 开展思考和讨论。
4.4 精讲点拨, 质疑解难。
课堂中段25分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 是教师详细讲解书本重点知识的过程, 也是解答学生自学中存在疑问的过程, 更是构建本课时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教师可以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 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讲授期间, 尽可能让学生回答, 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 并且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时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 增进学生对书本知识要点的理解。
5. 关注四个视角。
5.1 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 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架中, 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 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枯燥、单调, 丧失了学习兴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则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 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 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 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习和确立, 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5.2 关注以学评教。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并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5.3 关注问题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把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体验、问题探究、文本研习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倡导探究性学习。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而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这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须关注的新视角。
5.4 关注教学方式。
所谓课堂教学导言,就是每一课的导入语,又叫开场白,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在时间上一般为3分钟左右,长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角色的转换,进入课堂情景;也有助于教师破除"自我中心"的观念,促进自己在探究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成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带队者。
一段好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言有何标准?一般说来有三个:首先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新颖有趣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次,是切合本学科、本课堂的实际。离奇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知识点过度超前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知识点过度迟后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感觉到是陈词滥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语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所有这些,不仅不会收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起破坏作用。第三是要有实效。任何一种好的形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理论上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词语哗众取宠,声色上的层峦叠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可分为新授课、复习巩固课、实验课等。本文就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导言技巧问题,结合课改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新课学习的导向作用。
在讲授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这一节课时:
师:"节日里燃放烟花鞭炮时,在点燃引线后,往往可以看到爆炸的声和光,这里就有化学反应、热能与光能等的转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
生:"对,对!"
师:"当时我也很诧异。好,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了。"
下课后,很多学生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此作出论证,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二、渗透化学史导入新课
运用化学史的一般常识导入新课,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的上下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通过对知识规律产生情景的再现,培养学生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并系统化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机地渗透化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工作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
在讲授元素周期律的笫一课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师:"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最早是谁排列的吗?"生:"是俄国的着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师:"那么,他是怎样排出来的?为何排成现在的样子?按什么原则排列?你们能否重新排一下?"
通过这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和提出,使学生把原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课堂气氛立即就活跃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三、无声的语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精心制作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从配音到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这个"助手",也强化了课堂的主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域板"、"Flash"、实物投影仪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初中教材上的定义来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氧的情况,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进而发现相关问题、分析"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导入新课。
四、学生报告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学生从所学的化学原理、方法、公式、规则等根源上探求,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索查询相关资料,并辅以适当的指导,上课时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开课。
在讲授勒夏特列原理这一课时,首先要求学生课前搜索有关"平衡原理"、"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知识,结合生活中与平衡原理相关的实际,写出书面报告。经筛选后由学生代表在开课时宣读,进而导入课题。
五、习题问题导入新课
情景创设——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数学应用——归纳拓展
有效情景的创设策略:
就地取材,创设亲近型情景;
提供案例,创设载体型情景;
对比联系,创设引导型情景;
活动演示,创设体验型情景。
有效问题的特征:
可及性;俯瞰性;生成性;挑战性,问题的有效探究:
迟现课题;
不要复习;
明确问题;
充分思考;
及时评价。
知识建构的有效模式:
反对“填鸭式”,提倡“问题﹢探究”和“启发+讲授”
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依托旧知识,在研究探讨中生成新知;
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
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
翻译意会,在语言转换中生成新知;
操作演示,在观察领悟中生成新知。
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审题;
展示学生思维;
进行变式教学;
注重解后反思;
通过对仁爱版英语这套新教材的使用,总结归纳,初步形成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如下:Greeting and Warming up Lead in Presentation Consolidation Project
一、课堂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 and Warming up(问候语热身)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Step 2: Lead in(导入)教学的导入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减小教学的难度。我们常用谈话或问题式导入、借助图像或音乐素材导入、表演式引入等。课堂导入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任意一种导入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做好铺垫,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Step 3:Presentation(1).Learning tasks(出示学习任务)
教师将本课内容以自述或者多媒体等方式整体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呈现任务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语音、词汇、主要句型、语法。(2).Learning time 在这个环节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采用规范的英语配以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其他直观教具创造情景,教授新的语言知识。讲授新知(单词: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对重、难点单词进行操练,举例讲解其意义 句型:进行大量的输入与输出的练习,可以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语法:则要多举例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Step 4:Consolidation(巩固)
此环节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的巩固、操练,主要对新课中的语言知识结构采用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也是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归纳和总结。Step5:Project(综合探究活动)(1).在该环节教师可以多样式、适当的拓展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知识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校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对旧知识的复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或利用课本的信息窗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需要注意的是:
1、旧知识的复习一定要与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相吻合。
2、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形成共识,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此环节以10-15分钟为好。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的有效环节。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在先,拓展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练习覆盖面要宽,起点要低;(2)练习题量要大些,对比较重要的知识重点练习,比较模糊的知识集中练习;(3)练习分层进行,由浅入深;(4)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各类学生有所兼顾。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两节数学课的简况
甲老师上课以创设情境、构建概念、活动探究、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小结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教学流程, 层层推进, 有条不紊. 创设情境中, 老师给出了大量图片, 如旗杆与地面、电线杆与地面等等, 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数学模型. 然后由直观感知到严格定义, 进行活动探究, 折纸活动, 从而推导出判定定理. 再运用判定定理来证明一些线面垂直的习题. 整个教学教程类似于记叙文中的顺叙, 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操作完成指定的任务.
乙老师上课在情景引入中, 老师给出了比萨斜塔、旗杆两幅图片, 抽象出直线与平面斜交、直线与平面垂直两种几何图形, 然后让学生举例斜交与垂直的事例. 提出问题: 垂直区别于斜交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出的定义与判定定理都非常准确. 然后进行概念辨析与例题应用, 将折纸活动放到此处进行, 学生的操作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对比这两节课, 甲老师严格按照操作流程, 看似每个环节都有, 却又让人意犹未尽, 总觉得面面俱到, 但又有点而不破的感觉. 乙老师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再加工, 以课本中没有涉及的斜交与垂直同时展现, 其实他仅比第一位老师多了对比的教学思想, 但学生在理解与把握本节知识上有了质的提升.
二、“形”———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1. 启发探究式: 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
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 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 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引趣式导入、设疑式导入等. 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 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 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当活跃, “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内, 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做题, 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2. 结构教学模式
自学、提炼、交流、形成结构、巩固练习.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主张知识结构网络化. 即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索, 找出共性, 加以概括, 形成概念, 并对知识结构网络化. 这种方式对揭示知识规律, 认识知识本质有很好的帮助.
3. 发现式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 这一过程中主动权在学生手里, 引导学生发现推理, 形成知识, 满足学生期待,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操作方法与启发探究式相似, 重点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神”———教学思想在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1. 数形结合, 提高知识的理解深度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明显好于抽象思维, 而抽象思维也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它将为中学生进入大学后, 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如何利用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特别是函数问题的解决. 江苏高考的把关题中函数是最常见的题型, 此题难度大, 得分率低. 而做到由数到形, 再到数, 这种有效的转化过程往往是解决此题的主要思想.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以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此法解决问题.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回归自然
数学知识的学习严谨, 相对抽象, 有时会给学生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感觉. 其实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它来源于现实生活, 却又能指导现实生活, 同时还可以解决其他学科中的许多问题. 所以数学教学思想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引入与结尾中, 我们常抛出事例, 通过数学意义的建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做到首尾相应.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理解生活.
3. 借鉴其他学科, 嫁接教学思想
各门学科间有着紧密联系, 许多数学知识来源于物理问题, 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理化生中的实验方法对于数学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如前面所提到的乙老师所用的对比教学, 我们还可以用到诸如联想、想象、迁移等教学思想. 在本次优课评比中, 实验教学占有很大比例. 徐州高级中学的丁曼老师在引入对数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进行折纸活动, 泰州中学的周老师引入时是从生物中的细胞分裂进行引入.
一节“形”“神”兼备的课是我们教学的追求. 一节有形无神的课, 让学生学习感觉较累; 一节有神无形的课, 让学生感觉虚无缥缈, 不够实在. 只要我们在准备教学时能从形、神两方面进行思考教学, 我觉得这样的数学课一定会让学生真正的享受数学, 喜欢数学.
摘要:“形”——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启发探究式: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神”——教学思想在数学新授课中的应用, 以旧促新, 系统教学.数形结合, 提高知识的理解深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回归自然;借鉴其他学科, 嫁接教学思想.
【关键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发现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6-01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它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再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理智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2004年开始,广东省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生物科组的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011年,由本人指导、王笑春老师主持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组审核,已经结题,鉴定等级为一等奖。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探索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有效运行。本论文则通过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探索“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生物课堂“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应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节课的导入时,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卡通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你在一个荒岛上流浪,只有一只鸡和15kg玉米,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展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能目标,自学“导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则巡回指导,提示学习方法。接着,由四个小组代表分别展示模型构建。第一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草种群”能量代谢的模型;第二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兔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三小组展示构建最高营养级“鹰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四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食物链“草→兔→鹰”的能量流动模型。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并进行纠错。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追问:什么叫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有何特点?采取抢答形式让学生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通过层层引导,学生对“能量流动”这一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完成第一个知能目标,教师顺应提出第二个目标: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为例,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将图解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能量流动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这种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挖掘了潜力、培养了勇气、张扬了个性、奠定了信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环节:质疑对抗,激活思维
学而应思,思而生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这一环节各小组间进行质疑、对抗。能够质疑、对抗的小组,教师给小组加分,各小组间竞争激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兔子吃草拉的粪便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吗?为什么说兔子排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那么排出的尿液是否是同化量?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疑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指引方法,总结规律,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四环节:反馈评价,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之后,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考查的知识点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取方式是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代表讲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及时进行指导。
第五环节: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并对知识进行升华。例如,布置学生以“能量流动”为中心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重新编码、排序,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突出“两个中心”。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能“会学、乐学、善学”。只要师生共同努力,高效生物课堂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邵瑞珍.《布鲁纳的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修订稿)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与学习的内容进行链接。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谜语揭题,质疑课题,谈话导入,情绪渲染、直奔主题等形式,无论哪种方式,目的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走入课堂奠定基础。导入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研读文本,更要了解学生。
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等作为载体,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动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导入时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2、导入要具备简洁性。著名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的组织语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预习题纲不一定是印发的,形式多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但学生也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去除假问题,在确定有必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后,着重展开小组讨论,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可以侧重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课下完成,课上整理思路最多3分钟。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合作探究的问题要侧重揭示文章中心。为了突出课文中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由内容到中心合作探究的重点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追求问题的答案,更要对体现问题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品味感悟就是要学生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之处深入地读。课文精华即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一句。教师在这一过程要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读,去谈: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带着理解声情并茂地读,带着表演分角色有滋有味地读,带着问题不出声音慢慢地品读。谈的内容可以是对字句本身的理解,可以是从读中悟出的情。在学生反复地读和反复地交流中,彼此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知晓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
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教师充分的研读教材,把握内容,以童心童趣融入课堂。学生的阅读水平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2、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重点环节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3、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关键。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学生借助各种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针对找出的有价值的真问题,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采用的步骤是先小组内交流,后班内集体交流。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无须多讲多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讲解。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在学生交流这一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注意的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探究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2、要重视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基础训练、拓展练习。要设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例如阅读精彩的段落、基础方面的习题等,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延伸注重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培养学生善写作、善读书、善观察、善交流等方面入手。注意的问题:
1、在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实效性、注意趣味性。要精选代表性强的练习题,不要为练习而练习。
迷城中学
田美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按照这个原则,我经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的修改,总结了一套数学教学模式:互动课堂六步教学法。
环节一:创设情景,揭示目标(2分钟)
在上课前,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既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揭示目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教师直接揭示目标。即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课前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目标任务,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第二种,学生合作探究,揭示目标。即教师上课时只告诉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
学习目标确定之后,给学生限定二十分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引导,让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这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此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了解学习中有障碍的小组的学习情况,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辅导,注意讲解的声音不要过大,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同时尽可能地收集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面的教师点拨做准备。
环节三:成果展示,共享快乐(8分钟)为了检测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把成果展示到黑板或白板上,(也可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如采用组与组之间互相点兵、PK赛等形式)当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小组内自查或组间互查,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对于学生没有展示的知识点,教师进行点拨,补充,归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能力毕竟有限,离开了教师的点拨指导,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上很难有高层次的突破和提高。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不讲是不行的,也就是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指导。例题、习题的教学,也是让每组一名同学到黑板或白板上展示,组内其余的学生补充。教师巡回检查,黑板上的同学做完之后,同学和教师互评,如果黑板上的解答有错误,用彩色粉笔标出错在哪里,这样其他同学便一目了然。
环节四: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0分钟)
新知识学习结束后,为了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科学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一般来在源于每一节课后面的练习,或是教师出示一些基础典型练习;练习题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等;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环节五:回顾反思,深化理解(5分钟)
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作总结。一般可就如下问题进行小结:①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使用了哪些方法?②还有什么疑问?③有无不同观点?④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努力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首先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3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2、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相同内容的作业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在备课时,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配套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应的 “数学课堂月评价表”和“数学课堂学期评价表”,定期评出本班的“数学之星”,一个小组中六人的总成绩就是这个小组的成绩,一月之后,评出“每月之星”;一学期之后,再选出“学期之星”。显然,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出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化学新授课;情景化;活动化;拓展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15-03
化学新授课以传授化学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其关键在于新授课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能为知识的进一步迁移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将学习内容充满艺术性地展示给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之产生欲罢不能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动手、动口、动眼。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舒展的美丽。
一、新课导入——情景化
导入是新授课的重要环节。它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要讨论的问题情境中去,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的一种教学行为。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同时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这是在哪里拍摄的。
视频展示图片。
生:死海。
师:一个非常奇特的名字,同时又是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图片里碧水蓝天、阳光明媚、轻风拂面、波澜不惊,游客们惬意的漂浮在水面上看书、读报,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美感。理想化的海水可看作是一种溶液,其中的溶质主要有氯化钠,溶剂是水。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死海中人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
生:死海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高、海水的密度大。
师:回答的很好,能够充分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现象。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大,密度大,浮力也大,当达到某个程度时,人就能在这样的海水中漂浮起来了。这样能让人漂浮的含盐量较高的天然盐湖,在我们国家也有,让我们不出国门,也能享受跟死海一样的漂浮乐趣。
视频:国内海水中漂浮的场景。
师:海水中都含有氯化钠,但大多数的海水是不能让人漂浮起来的。那么,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达到多少时,人才能自然的漂浮起来呢?这就涉及到溶液的浓度。关于溶液的浓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饮料的甜度、药剂成分的配比、白酒中酒精的含量等,都与浓度有关。
在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反思总结】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可有可无,或主观随意。课堂导入必须提供必要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新授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探究
师:这是两杯白糖水,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哪杯白糖水溶解的白糖多?
生:喝一口,哪杯甜,它溶解的白糖就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正确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每组用分给的白糖、纯净水配制1杯白糖水,一分为二,一杯留着,拿一杯与其他小组交换,分别尝一尝,感觉哪杯甜。并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觉。
师:你觉得自己的糖水甜,还是别人的甜?为什么会这样?
生:我的这杯糖少水又多,所以较淡。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对,糖水的甜度跟溶质、溶剂的量都有关系。是不是糖多的配出来的糖水就一定甜呢?
生:不一定。如果水一样多,糖多的配出来的就会更甜些。
活动二:实验探究
师展示:两杯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
师:这两支试管里盛放的是硫酸铜溶液,它们是不能喝的,喝下去对人体有害。那么,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支试管里的硫酸铜溶液浓一些呢?
学生猜测:颜色深的试管里较浓。
师:颜色深的就一定浓吗?我们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分别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约0.5克、1克、1.5克的固体硫酸铜,再分别倒入10mL水,振荡溶解后,比较三支试管里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师:大家认为哪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最浓?
生:溶了1.5克硫酸铜的溶液最浓,因为溶剂相等而溶质最多。
师:确实如此,这支试管里的溶液的颜色也是最深的。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对于有色的溶液,其浓度越大,颜色也会越深。
演示实验:从配制的溶液中取出硫酸铜溶液颜色最浅的一支试管,一分为二,往其中的一支试管中加入10滴水,另一支作对比,让大家观察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生:颜色变化不明显。
师:很显然,滴加了水的试管中的溶液浓度比没滴加水的要小,但仅凭颜色来判断已经非常困难了。
师:通过观察颜色、尝味道等方法来判断溶液的浓和稀,仅仅是粗略的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而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有时需要用到较为确定浓度的溶液。比如农业上喷洒药液太稀不能杀死害虫和病菌,太浓又会毒害农作物。因此,我们应该用确切的数值来明确地表示出溶液的浓度。
活动三:交流讨论
师:这两杯食盐水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表面看不出哪杯溶液浓,哪杯稀。现在我告诉同学们一些数据:第一杯食盐水40g,其中溶解食盐2g;第二杯中食盐水100g,其中溶解食盐5g。请同学们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找出你认为合适的数据比较这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1: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20。
生2:我用溶剂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9:20,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9:20。
生3:我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两支试管中的比值都是1:19,证明它们的浓度是一样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9。
……
师: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比值得出的数据都能表示溶液的浓度吗?(停顿一下),他们讲的都是正确的!这些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确实都能很直观的表示溶液的浓度,但是如果不加以统一,就会出现使用这么多种方法计算溶液的浓度,有不同的结果,这样会产生混乱,所以我们需要统一使用一种方法来计算溶液的浓度。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常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总结: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活动四:练习巩固
将氯化钠溶液分成三份,分别加入溶质、加水、蒸发少量水时,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如何变化?
例题: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计算出这两种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例题:5L30%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22g/cm3)中含有纯硫酸________g。
总结: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例题:某同学将5g氯化钠固体投入到10mL水中充分搅拌后,有1.4g氯化钠固体没有溶解,问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水的密度可看作为1g/cm3)
注意点:若溶解时物质未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应为此时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例题:将47g氧化钾(K2O)固体投入到153g水中,完全溶解后,问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K2O+H2O=2KOH)
注意点:若溶解时发生化学变化,溶质应为新生成的且溶解的物质。
【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主动地探求所学内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启迪学生的智慧,创造动态的课堂。
三、课堂结尾——拓展化
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而上、下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继承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上一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点出下一节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案例:《溶液浓度的计算(第一课时)》课堂结尾
师:同学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其实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还有很多,以后我们将会陆续学习到。同时在课堂上还学习了应用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进行的简单计算,在下节课上我们还会学习到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常见的题型,请同学们预习教材内容。
【反思总结】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总结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风格又决定其表现的形式。课堂结尾宜干净利索,言简意赅。
参考文献:
[1]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导入”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课程教学研究,2012,(2).
[2]吴良根.中学化学课堂“结课”的常用方法与实施体会[J].中学化学,2012,(5).
[3]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及其思考[J].中学化学,2011,(1).
一、预习内容提纲化
就初中化学而言, 学生除了通过实验获取化学知识和结论外, 教材文本的描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将预习内容提纲化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教材阅读。预习提纲是学生阅读教材和进行预习的“方向盘”, 这个“方向盘”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编制预习提纲之前, 需要精读教材, 了解预习目标、预习重点和难点, 然后再着手编制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不是教材文本中知识的简单罗列, 而是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 把学生在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等内容进行有效的编制。例如, 在讲授《金刚石、石墨和C60》这个课题时, 教师可编制如下预习提纲:
1.相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请举例_______。
2.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
3.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外观、光泽、导电性、硬度、用途。
……
通过相应的提纲,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 提高预习效率。
二、预习内容问题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生往往对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厌倦感, 枯燥的教材内容往往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他们喜欢去探索未知的东西, 喜欢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对预习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 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看教材、去做练习, 这样的预习效果注定是无效的, 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会真正去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会根据新授课的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 将预习的内容问题化。所谓“预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通过设计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增强预习的目标性。例如, 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新授课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有哪些?怎样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依据是什么?
3.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怎样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依据是什么?
……
有了问题的指引, 学生预习时的思维变得积极和活跃, 预习变得更为有效。
三、预习内容实验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实验不仅是学习化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预习内容实验化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使学生把化学学习变成一种持久的兴趣。例如, 在进行《燃烧和灭火》教学时, 笔者一改往日文本式的预习内容, 取而代之的是如下家庭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研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蜡烛、石块、小煤块、纸片、玻璃杯、自制冰块、液化气灶、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分别点燃蜡烛和石块, 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
2.点燃一支蜡烛, 扣上玻璃杯,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分别同时点燃小纸片和小煤块, 出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4.综上实验,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5.打开液化气灶, 调节空气阀, 观察空气流量对燃烧有什么影响, 对此你有什么启发?
……
通过亲自设计和动手实验去预习相应的内容,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活动目的及其意义:
1、提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3、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同进步;
4、通过此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机会;
二、活动时间:十月下旬
三、活动对象: 国际交流学院同学
四、活动地点:本部三号教学楼六楼
五、活动规则:
1、参赛同学的讲课内容自定,讲课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2、讲课要以真正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全面把握和熟悉讲课内容;
3、对所讲的内容的分析和论述应简明扼要、清晰明了、有主有次、生动活泼,表达上具备相应的技巧性和趣味性;
4、在讲课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要根据讲课对象知识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以达到整个讲课过程中,整个课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5、本次讲课比赛由学生参加,参加比赛过程中所有的资料和环节的准备,要有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6、参加比赛同学须穿正装,整体打扮要朴素、自然、和谐,仪态端庄大方得体;
7、准备好备课资料,版书可以采用手写的形式,也可以制作PPT或者其他方式来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六、活动安排及其流程 :
1、初赛,10月21日左右:邀请学生学习的优秀代表作为嘉宾,本学院老师作为评委,对参赛者综合表现评分,以此选拔出进入复赛的获胜者。
2、复赛,10月28日左右:对所有进入复赛的同学进行再次评选,确立出决赛参赛者名单。
3、决赛,10月30日左右:邀请专业的老师及其学院领导作为嘉宾和评委,现场评分提问,公布成绩,并进行表彰。
活动流程
1、主持人致开幕词并且介绍到场的评委、嘉宾;
2、嘉宾代表发言致辞;
3、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及其评分标准;
4、比赛结束,评委代表上台点评;
5、嘉宾宣布比赛结果(依次由单项奖到一等奖),表彰;
6、欢送嘉宾及其评委退场;
七、评分标准 :
1、仪表形象气质(1分):着装整齐朴素自然;
仪态大方得体;
形象端庄;
精神饱满。
2、讲课内容(3分):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丰富;
举例恰当,材料生动,用词精练,详略得当;
教育性和可实用性强。
3、语言艺术(2分):普通话标准流利,发音标准;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表达流畅自然,激情昂扬;
肢体语言运用适当,生动活泼;
语言用词专业规范,节奏韵律感强。
4、板书(PPT)(2分):结构设计新颖,美观简洁;
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明了。
5、逻辑思维能力及应变能力,课堂的趣味性,课堂的凝聚力(2分)。
八、奖项设立: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胜奖4个
九、宣传方案:
1、海报宣传:设计2张全开海报公布在三号楼五楼和六楼宣传栏.2、学委动员:组织、动员各班学习委员下达比赛通知,强调活动相关事项,并把报名工作落实到各班,报名名单由学习部汇总,存档留底.3、网络宣传:在学院团委网页上刊登本次比赛的通知和有关事项,力争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力。
4、向学院老师、学生会其他部门发邀请函,协助报名、参与活动.备注:宣传工作务必于10月14日前完成,通知在10月14日前下达到各班,报名截止在10月16日.十、注意事项 :
1、10月16日到19日,学习部成员联系社会实践部解决经费问题,邀请本学院老师担任评委,完成前期工作。
2、比赛当天,所有工作人员提前1小时入场,检查设备,摆放主席台必需品。
3、提前半小时,派专人引导选手入场。同时播放轻快音乐,营造轻松气氛。
4、所有选手必须在比赛开始15分钟前到场,并在指定区域等待。
5、比赛前,由主持人介绍比赛规则。前一位选手上台比赛时应通知下一位选手做好准备。
6、比赛结束后应有图片、文字总结,档案保存。
十一、应急预案
1、安排好观众的退场工作,保证秩序井然,安静快速。
2、每个活动环节如有时间和比赛方式有更改,再做另行通知。
3、安排专人及时核对嘉宾及其评委的出席情况,如有变动,随时调整。
十二、经费预算:
1、宣传费
2、文件资料印刷打印
3、标语横幅
4、矿泉水
5、笔和纸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梳理知识 归纳整合—强化训练 巩固提升
二.策略解读: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激发兴趣、进入状态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之保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学习的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操作提示:创设情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明确这一课题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迫切愿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
注意:(1)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的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更不能远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材料、明确任务、调控参与、帮助促进 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达成共识、生成问题
目的:这一环节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水平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
操作提示:教师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后组内认真讨论,生成问题,合作解决。教师则巡回指导,采集信息,适时点拨,规范要求。
注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认真分析,科学设计和呈现学习任务,给学生的每一项学习任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为学生探究学习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2)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3)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三)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
教师: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 学生: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
目的: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操作提示: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完善与评价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交流的方式有: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注意:(1)学生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共享,互相完善的追求真理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4)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
(5)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6)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而不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裁决;
(7)信息的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明确对错误信息的辨析过程比死记正确信息更重要。
说明: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在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四)梳理知识 归纳整合
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归纳、知识整合 学生:学生自结、交流互评、共建网络 目的: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操作提示:(1)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2)组内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3)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交流互评”中不断丰富学习的经验和策略,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卷入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注意:学生自己的总结整理,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主要构建本节的,也可以构建出与上、下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等。
(五)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提供材料、诊断补偿、反馈矫正 学生:自我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目的:本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同时也对前几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学,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和提高。
操作提示:教师出示训练材料(可以是《同步学习与探究》的智能检测,也可以是备课中的预留问题。),材料的出示形式应根据学情,灵活设置。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完成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注意:选题时,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要注重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要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在交流时,要注重互动性、规律性。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二)一、教学流程
导学 → 展示 → 整合 → 测评
二、策略解读
(一)导学
目的: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纲,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落实一些基本知识点的了解和识记,又要对下一步的展示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
1、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导学提纲,用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编制的导学提纲应要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分成两个版块:一是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达成,这部分内容要针对全体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二是将课本的重点及难点进一步明晰、深化、整合,再加上学生在自学中暴露的困惑和疑点,以问题的形式再次投放并分配给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学习,把自己负责的主要知识点研究透彻,便于下一步在班内进行展示交流。提纲的内容形式可以是填空、简答、图表等;教师可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利用学案、多媒体或黑板等方式将提纲内容呈现给学生。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完成提纲中的问题,对学习中产生的疑惑进行合作交流,统一答案、统一认识,并根据学习目标,对了解水平的知识进行记忆,对于理解和掌握层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个人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组内互相探讨,力求多形式多角度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散;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导学提纲,共同探讨应该展示知识处理的方式、方法,并形成本组的展示方案。教师在此阶段内应该主动认真参与,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各组的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尽量将各组讨论时出现的问题搜集到手,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因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交流会用一定的时间,所以实施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这需要老师要进行适时调控,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符合本节内容的问题可以讨论和延伸,但要避免讨论与本节内容悬殊比较大的问题,需要老师们有收放自如的功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还要能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收回来。
(二)展示
目的:通过学生交流展示内容,使学生对重、难点能够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成果共享;学生在展示中出现了思维碰撞,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操作:
1、展示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课本重、难、疑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各小组学生的特长,如可以采用讲解、实验、宣传画、小品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各组展示时,其他同学有生成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展示的同学给解释,学生讲解不透彻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可以补充,从而实现了互动合作的课堂生态。此过程不仅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并能在交流合作和知识共享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予以评价、点拨和调控。比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点拨、补充。由于时间限制,展示的内容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本节内容无关,或对有些问题纠缠不清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将他们快速引入正题。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对展示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
我们的课堂既然定位于学生自主学习,就得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离开自己的位子,到展示区域自由吸取别组探讨的精华。这种超市式的学习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追求他们自身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也让学生学会了比较和评价。
(三)整合 目的:为学生及时完善知识体系而开展的建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操作: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先自主构建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组形成的体系通过板演、投影或讲述等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再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价、共建并形成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本环节也可揉进第二环节,最后一并展示)。展示时注意的问题:
各小组代表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不必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自己解说,其他同学倾听;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让其他同学回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即使争得面红耳赤,正确的结论会在争论中显山露水,学生的印象反而会更深刻,学得更有趣味,更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创造。
(四)测评
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检测,加强所学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并且通过交流进行查漏补缺而完成补偿教学。
操作:
1、教师提供检测题,要依据学情,内容既要覆盖知识点,又要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题量要适中,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既利于学生的达标,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暴露问题,以便师生进行查漏补缺而进行补偿教学。
2、学生先自我检测,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以便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达成补偿教学。对本教学策略的说明:
以上课堂教学策略可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如教学内容少的章节可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多或难度较大的章节可利用两课时或三课时,其中的环节可以分开来完成也可以合并完成。
初中生物复习课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
投放学案 自主复习——展示交流 拓展知新——检测反馈 巩固提升
二、解读
(一)投放学案 自主复习
目的:让学生依据复习目标,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说明:
1、教师提供学案,学案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学生依据学案中的复习提纲独立回顾课本,解决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可以根据复习的实际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如填空、问答、图表、简图、甚至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题目都可以,只要能够覆盖本部分的知识点或主要知识点就可。
2、学生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自主答题、可以画图、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或者各自大声背诵等,只要是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3、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复习活动中来,对学生求助的问题随时提供帮助,调控好学生的复习进度,搜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与复习提纲中的内容进一步整合,分配给各小组进一步讨论,鼓励他们在下一步的展示交流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提高。
4、各小组在教师的调控下,由小组长带领,对本组需要展示的内容做好周密的安排;对在展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需要向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
1、教师要根据前后章节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复习内容及复习时间,不要拘泥于课本的章节安排和课时安排。
2、导学提纲的设计目标一定要明确,导学思考题的针对性、指导性要强,注意题目设置的密度和梯度。
3、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复习和准备展示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不要拘泥于课堂形式,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重难点问题的理解。
二、展示交流、拓展知新
目的:该环节是知识不断拓展并深化的过程,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和交流中达到成果共享,感悟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求知态度和价值观。操作说明:
1、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宏观调控交流展示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对学生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2、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可以讲解,也可以将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对答的不正确或不完善之处再补充讲解,也可以提出本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
3、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展示小组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新问题,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由展示小组最终完善结论,达到成果共享。
4、合作交流,共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注意:
1、质疑问题应注意基础性、综合性,并力求有创新精神,但不能进行无意义的刁难。
2、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保证探讨的问题不偏离课堂主题。
3、展示交流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动手操作、讲台提问、讲解、口头回答、黑板板演等。
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整个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思维被进一步激活,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但达成了共识,加深、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以及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三、检测反馈 巩固提升
目的:通过检测,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过关评价、查漏补缺,以便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升。操作说明:
1、教师组织的检测题,知识覆盖面要全,突出重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根据具体时间和内容灵活确定题量。
【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流程】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09-18
高中化学新课程特点06-17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10-09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10-29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07-14
高中化学教学调研报告07-14
免费高中化学教学案例09-16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论文06-11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