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共12篇)

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有:摘艾叶、包粽子、带爱包……

刚学会迈步的小孩子,工作、洗衣和做饭的大孩子,长满白胡须的老孩子,提到粽子,谁不是感到口中被一种鲜香软糯之感填满充实,谁不是感到唇齿间滑滑腻腻的,把糯米与腌制过的肉,红枣、赤小豆、花生等食材搭配,再用散发着清香的粽叶将其包裹放入蒸锅,单单看那小锅连炮似地吐气,不仅仅嗅一嗅,那米与肉,红枣、赤小豆等食材交融的香气,就足以令人垂涎三尺,何况是一层一层堆成小山。一匙一匙朝嘴里塞灌,一口一口咬着极富弹性的糯米呢?

对于我来说,光是吃着香软的糯米,再沾点红糖,什么材料都不加,就足以满足上一年,又盼望着下一年的端午节了!吃着,又恨不得连勺子一起吃进肚子里;吃着,又恨不得连盆一起吃掉;吃着,。恨不得把剩下的几粒糯米和留下的红糖水也舔得一滴不剩。吃完后,看到那一叠重在一起的碗,那桌上的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

传统节日端午节优秀作文 篇2

这是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学初二年级的案例。该案例的教学采用了“双课堂”教学模式。2015年6月18日, 来自广州和北京市区的40余位教师观摩了其中“现实课堂”的教学, 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这节课在贾老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展示了“虚拟课堂”中的自主选题与完成的学习成果,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次学习中都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

在“虚拟课堂”中, 贾老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特长分成“文艺青年组”和“可爱吃货组”, 搜寻有关传统节日“端午”的故事和习俗, 体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在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渊源、习俗及承载的民族精神后, 又引导学生将所感所悟进行创作。同学们在“虚拟课堂”放飞思绪, 大胆创作, 互评互改, 创作热情高涨。最终通过自由而充分的探讨, 涌现出了大量风格和形式不同的作品。

案例亮点

亮点1:虚拟课堂——精彩的引导

网络上关于“端午节”的信息芜杂纷乱, 学生如何甄别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信息, 其实是有难度的。再者, 该校学生大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不具备便利的搜索信息的条件。针对以上两个问题, 贾老师在发动同学自主搜集信息的同时, 还预先在“电子书包”提供的“系统教学资源库”中挑选了适合的资源, 如《屈原》电影片断、《屈原投江》动画、话剧《屈原》简介、端午节习俗等, 然后将它们发布在“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平台上。这些生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点燃了学生创作与展示的热情。

亮点2:现实课堂———屈原作品诵读

学生通过在虚拟课堂上学习资源, 与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 进一步理解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中表现出的诗人的理性思考与强烈情感。在现实课堂上, 学生诵读《天问》、《离骚》的经典选段, 使同学们受到伟大爱国诗人的精神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节日对高尚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亮点3:佳作欣赏与互评

贾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自己的作品, 朗读之后请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陈述理由。每位同学都将自己在虚拟课堂上反复思考、修改的文稿以最佳的文采展示了出来, 也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充分思考, 都提出了较成熟的见解。这种生生间深度的互动使得在现实课堂进行佳作分享与互评环节时, 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真正从语文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亮点4:书法作品展示

贾老师组织学生以中国最传统的形式———书法, 在端午来临之际, 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向屈原学习他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 也给予学生展示特长的平台, 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已经结束, 然而思考并没有结束。大家看到的是一节展示课, 看到了学生们动情的投入, 可曾知, 这份动情的投入, 是缘何而发呢?

人, 最可怕的, 是在华丽的外表下, 精神的死亡。活着, 不仅仅是肉体的呼吸, 更是思想的流动, 情感的喷薄, 生命的体验。只有用心地思考, 才能体会生命的存在。

从小就喜欢语文, 没有什么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可以在看似短暂喧哗热闹而实际漫长孤独寂寞的青春期里找到一个永远可以放心依靠, 也可以放肆倾诉的沉默的朋友, 她就是, 语文。是的, 原谅我用的是“她”, 而不是“它”, 因为语文, 这个如此熟悉的词语, 在我的眼里, 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存在。她存在于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存在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纸张里, 存在于深蓝色墨水笔的笔尖下, 存在于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里, 存在于清丽婉转的歌声中。语文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如此宝贵, 如此难得, 犹如那秋日里甜蜜蜜红彤彤的柿饼上凝结的一层薄薄的晶莹的白霜, 需要有一颗柔软安宁而细腻的心灵才能体味到。

而在这个科技发达、高速运转的社会里, 一切都似乎被加快了, 慢, 似乎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我们走得越来越快, 而心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 快餐文化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 只要有一台电脑, 一个手机, 连接上网络就能查阅到所有需要的资料, 不过也只是节约了时间而已, 就如同那五颜六色的维生素胶囊, 人们无需再慢慢品尝新鲜水果的味道来补充营养, 一口温水就送下一把维生素。我们的生命不再缺乏营养, 然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的灵魂却逐渐失去了味觉, 生活失去了味道。

所以对于先进的科技设备, 我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刚开始接到电子书包的课题的时候, 实话实说, 我内心并不能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不解甚至是略微排斥的, 先抛却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说, 这种教学模式就真的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吗?如果用传统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 干嘛非要换一种形式处理呢?这个小平板能带来什么不同?带着疑惑, 也带着好奇, 我与学生们一起开始了这段学习的旅程。

首先是与小平板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在技术老师的指导下, 我和学生们逐渐知道了它的很多功能, 比如可以在线发布作业, 可以上传资料, 可以互动讨论, 可以查阅资料等等, 功能强大。刚拿到手的小平板把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 爱不释手, 开始探索怎样使用。学生们学得很快, 很快就掌握了使用方法, 然而刚开始, 学生们新鲜劲儿还挺足, 利用互动讨论聊天啊, 可是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营养”, 依然是比较平乏的内容。

接下来, 又尝试了一些功能, 比如通过拍照的功能展示学生们的作业, 然后通过投鲜花的功能评出最工整最优秀的作业, 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的作业, 平时不认真写的同学这下子也不想丢脸, 也想认真写作业了, 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感觉还有点儿用。还有投票的环节, 平时班里边选优秀班干部, 还得手写投票, 然后唱票。用平板之后, 老师把待选的同学名字输入进去, 学生只要点击, 瞬间就可以生成了投票率柱状图, 快速简洁明了。还有很多功能在教学环节中都可以使用。

但是接下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一节课里究竟展现那些功能呢?上什么内容呢?此时对于用电子书包上课, 虽然初步接触, 感觉不错, 但是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似乎还是在往传统的课堂里强行塞入这个环节, 感觉有点无奈。

这时候, 在一次其他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 顾德希老师的一席话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把顺序颠倒了, 我们不是为了使用电子书包而上课, 它是一个工具, 并不是目的。我们的课堂的内容才是重要的, 把这节课上好, 是最终的目的。我开始反思, 我是不是被局限住了, 搞错了内容和工具的关系。这个思维上的结点打开了, 索性, 我就先想选择什么内容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先不想怎么怎么体现使用电子书包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 传承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初步确定把端午节作为这次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通过电子书包的自主学习, 同学们打开了视野, 获得许多丰富的材料。对于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在课前预习的版块发布了主题:请每位学生做一份有关端午节日的ppt, 为大家介绍端午节, 谈谈你的感悟。上传到互动讨论的版块, 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的动作倒是很快, 利用课余时间很快做好了就传了上来。学生们传来的ppt的确很多, 内容很全面, 版面做得很漂亮, 可是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内容如此泛泛而谈, 差不多就是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可以吃什么, 玩什么, 祭奠的是谁, 简简单单的介绍, 大同小异, 随便上百度一搜都可以出来, 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 应该说很大一部分是是鼠标动一动就可以完成的。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学生的感受在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第一步———了解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静下心来, 去探索去体会端午节的精神内涵, 也就是屈原的精神内涵, 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是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 得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先找到突破口深入进去。首先分为两组:

(一) 可爱“吃货”组

可以就你喜欢的端午节的食物展开描写。

(二) 文艺青年组

1.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系所查阅的资料, 体会屈原的情感, 请你以“屈原自传”为主题进行创作。

2.三字诗, 打油诗。

3.多种方式展示, 可以诵读屈原的作品, 也可以以书法作品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组, 进行自己的创作。

吃货小组的同学们对美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描写, 写完了传到互动讨论上互相评比, 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借助电子书包平台, 我适时地参与其中, 为同学们的赏析送鲜花、盖印章、做赏析示范……通过不断的交流评论, 同学们的创作和赏析渐入佳境。有的同学为别人提出了自己的赏析, 比如有的同学描写包粽子———原句是“然后再放一把糯米把馅都盖住, 现在这个粽子已经变得很饱满了, 然后用粽叶将他们包的紧紧的, 不要露出它的小尾巴哟。”别的同学在电子书包的评论栏里给她写到“把个别的字如:“放”换成“抓”, “盖”换成“遮”, “包”换成“裹”会更好吧?”经过他们的赏析和修改, 越修改越带劲, 描写越发生动了。由于能力有限, 可能他们改的也不是很完善, 但是这个“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的过程, 对孩子们的写作是很有意义的。还有的同学不仅仅写了美食, 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黄”同学。他平时是一个写作能力比较弱的学生, 基础比较差, 病句错别字比较多, 有点自卑。可是这次他写得很认真, 写的是与姥姥和妈妈一起在端午节包粽子的故事, 不仅仅写出了粽子的美味, 更是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亲情。他把这篇作品传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里, 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有的同学还给他送了鲜花, 这下他找到了自信, 笑容洋溢在他的脸庞, 他跟我说:老师, 我还要继续修改。

文艺青年小组的同学们也不甘落后, 开始创作“屈原自传”、诗歌等。刚开始创作“屈原自传”的同学们最大问题是, 没有办法融入到这个角色中去, 依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 知道但是体会不到屈原的情感内涵。这时候我适时地加以帮助, 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或补充创作背景, 同学们的思路逐渐打开了, 情感逐渐被带入进去, 有的同学写了文言文版本的, 有的写出的“海燕”版的, 还有的联系现实, 写出了穿越版的。一次次地创作, 一次次地推翻, 一次次地修改, 终于, 他们对屈原的精神把握得更加到位, 充分地融入了进去。

还有的同学对朗诵情有独钟, 反复练习, 饱含深情地朗诵了屈原的《离骚》《天问》《东君》, 由于生僻字很多, 他们就回家查字典, 用电子书包录下来, 然后传给我听。我再加以指导。对文本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动情地朗诵, 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着。

在展示环节中, 学生们非常踊跃, 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想冷落了哪个孩子, 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 考虑了不同层面的孩子、不同形式的作品。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就是好的作品。

正如顾老师所说, 这个过程是辛苦的, 但却是值得的。

展示课结束了, 但是学习并没有结束。学生依旧在论坛里创作交流, 有的同学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发到上面, 与大家分享;有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小诗发到上面, 一起赏析。这不是结束, 而是开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家点评

贾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 作为教师队伍的新兵, 选择这样一节传统节日的课来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组织还是很成功的。这样一个课程内容, 学生首先很感兴趣。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讨论和展示的平台, 又能激发学生想要用心学习, 将自己最好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的心理, 这种良性竞争激励着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这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优势体现。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多写, 这在本节课体现得就非常不错。比如说有学生用文言文写了《屈原自传》, 就是仿照之前课文《五柳先生传》写的, 这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充分阅读并研究了《五柳先生传》;还有一些学生的文章中引用或借鉴了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雷电颂》等, 足以可见学生为了这次写作自发地打开了阅读的视野。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提供的平台充分地进行了生生互动, 互动讨论上客观的发帖量和回帖量都可以说明学生习作量增长的变化。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是教学, 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通过这节课的成功, 更加可以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语文课的成功是能够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

第二, “在虚拟课堂发动学生, 在现实课堂展示成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具备雏形, 老师们可以共同探究探索, 来完善巩固这个模式。

在利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传统教学能够很好进行的环节, 依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进行, 要用信息化手段去优化传统教学难以开展的环节。教师也要学会放手, 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 要用教师的火来点燃学生的火。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 让学生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激情持续下去, 让这种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四中顾德希

溯源传统,从端午说起 篇3

江 南:又是一年端午时,情浓粽飘香。今天我们邀请到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端午。

高长生:端午节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现在我们大家在电视里经常能看到的就是赛龙舟,生活中常见的就是吃粽子、戴香包,其实端午节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先说说赛龙舟,我们高原地区比较陌生,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相传划船是救屈原的演变,表现了百姓对屈原的情感,逐渐演变成为了赛龙舟的纪念日,既有祭祀又有娱乐的目的。后来,苗族也有隆重的龙舟节,预祝五谷丰登,云南的傣族也有这样的活动,纪念一些古代的英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寓意,形式雷同,寓意不同。慢慢地,这些民俗文化也流传到了国外,湖南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现在已经举办了世界级的赛龙舟比赛,在交易会上有六十万群众参与,可谓盛况空前,端午节也成了我们的法定假日。除此之外,端午节要吃粽子,怎么吃,拿什么包,都是因为地区不同,口味不同。

江 南:南方人是咸粽子,北方人吃甜粽子,地域有差异,口味习惯都有差异。

高长生:对,江浙喜欢吃甜的,广东人爱吃咸粽。总之主要的材料就是糯米,除此之外,人们注重养生,慢慢地把一些养生的药材也放在粽子里,这些都有记载,比如把茭白放进去,一家人享用,也要分享给别人一起享用,慢慢演变有板栗的、肉的、枣的,人们追求口感,慢慢对粽子有了一些创造,不光注重口感,还有很好的寓意,甚至更加注重养生,中国人是很智慧的,发挥想象,包含寓意。除了自己吃,还有一个作用——礼品,我们现在在街上看到粽子有礼盒包装,其实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礼品了。在唐朝,粽子的形状也有了变化,锥形、菱形。后来,粽子开始用蜂蜜蘸着吃,里面开始放果品,又有了变化。到了宋代,吃粽子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有了一些广告宣传的意味。再后来,粽子就有了火腿、胡桃,品种丰富多彩。我们青海以前没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但是过端午,也得吃粽子,这个民俗流传已久,这个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沉淀,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适应时代,这也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江 南:未来,我们的粽子也会有更多的花样啊!

高长生:没错,有的朋友可能边听边吃,有的也许垂涎三尺了。那我们接下来说说香囊啊!前两天,我看到红十字医院门口有一个老人把香囊挂在树上,卖香囊。过去科学不发达,大家最开始用香囊来做装饰,最开始装的是朱砂、雄黄等,我们青海用的是一种大山里采集来的香草,用它做香囊。从外形来讲,香囊要用五色丝线做一个锁扣,意思是辟邪、驱邪,形状不同,玲珑可爱。以前,用虎型的香囊比较多,因为大家都觉得虎是万寿之王,后来用蛙类的,寓意是子孙繁盛,现在有十二生肖,越来越有艺术感,有美感。另外,每家每户都要在屋檐上插上柳条,屋子里插上艾草,保佑家人安康,这些习俗就一直沿袭到现在了,尤其是农村的朋友们,更加注重这些习俗。

江 南: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成为我们中国的四大节日,端午节也有很多特殊的习俗,我们邀请了青海省教育系统国培省培计划培训主讲教师高长生和我们一同追溯端午的溯源。其实咱们的老祖宗还是非常智慧的,香包也好、粽子也好,都是生存的智慧,除了美好的寓意,很有实用价值啊!

高长生:对,比如我们青海,那时候很难吃到大米,那时候不吃糯米,因为头刀韭菜刚长出来,我们就做韭菜盒子,拌凉面,炒点鸡蛋,再喝点小酒,很富有节日的气息。有些地方也相似,比如雄黄酒,我们也喝,给小孩子后背、手心点一点,辟邪的作用。所以和南方相比,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因为我们缺水,划龙舟就比较少,都是呆在家里,但是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和全国相似。

江 南:到了端午,咱们青海人都插沙枣花,和其他地方又不一样,这是不是我们过节的特色?

高长生:对,农村比较多,味道也很香,耐寒、抗病毒,易于生长,所以这个季节沙枣花非常受欢迎。就比如说端午节,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称呼,光称呼就有二十多种。端午又称为端阳,湖北、湖南、四川这些地方还分为小端午、大端午,一般五月初十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们大家的心中是很重要的。端午这个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呢?端是开端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初五,慢慢演变成了午这个字,变音变过来的,刚开始更多的体现的是时令,有它的渊源。端阳节的由来是初夏阳气逐渐旺盛,代表着万物复苏、阳气的开端,所以我们才在家里的摆设中体现出这个时节的防虫病的意义。还有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各有各的历史由来,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由此可见,地域不同、认知不同、习俗不同,节日名称也不同,所以古人认为这个节日不是一个好日子,就有了种种求平安、解毒的习俗,冬夏转换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生病,这也是一种曲解,当今社会大家都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日。端午节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通过今天分享到这个节日的来历,我们能感觉到,古时候大家的健康意识就很强,有家庭平安、身体康健的意愿,所以这是一个医药卫生节,和疾病作斗争的节日。

江 南:这也是传统节日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不光是个节日,还有更多的寓意。

高长生:今天我们再来分享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还要思考这些文化如何继续传承,不被遗忘。

黎 晶: 又是一年端午节,空气中弥漫着香囊和艾草的气息,家家窗口飘出粽叶的清香。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伟大诗人屈原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那穿越时空的思想和《离骚》等诗篇照亮了中华民族,赋予了我们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及精美散文。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一位嘉宾,他就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刘大伟教授,刘老师,下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屈原和端午节的一些历史故事吧!

nlc202309081320

刘大伟:好的。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象!从而为我们揭示了独特的节日文化内涵,成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现代诗歌的表达更加直接,容易理解,表达出了节日的思念啊。

黎 晶:请您为我们来说说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的诗歌风格带来了一种怎样的影响呢?

刘大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第一位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历史上能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在这不多的人里面,能凭自己的诗歌直接宣明自己的磊落志节而无须依赖史家传述的就更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离骚》就是屈原的精神自传,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开明政治的热切向往,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深刻绝望无不抒发在这首长诗中,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震撼,并景仰其峻洁的人格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离骚》的精神力量,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会过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支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激励无数有良知的人抬其头颅,挺其胸膛、不惜一死与黑暗势力抗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统。民间朴素的传说,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这就成就了我们端午习俗的一个重要载体——吃粽子。

黎 晶:既然说到了举世闻名的这篇著作——《离骚》,我们也应该再来回忆一下它啊。

刘大伟: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黎 晶: 从《离骚》中我们能体会到,屈原一生的经历给他创作风格带来的影响。

刘大伟:是的。他其实心目当中对国君的熏陶是非常美的,结果现实差距太大,这也是他非常失望的地方。所以后半段,他不停的抗争,犹豫,在这样的心境中完成了这样一篇巨作。当然,他一直没有离去,它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无数的人。

黎 晶:在唐宋诗词中歌咏端午的作品美不胜收,许多优秀的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节日里各种五彩缤纷的生活场面,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期珍贵的端午风俗民情画卷。其实我们现在更喜欢一些现代诗,很简单、直白,能从诗中体味到更多都市人的节日情愫。

刘大伟:是的。现代诗的起源最初与胡适有关系,那一代的诗人在1918年尝试用白话去写诗,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写诗,写出了八首诗歌发表在《新青年》上,引起了大的震动。但是那时候,感觉诗歌少了一些古典的唯美和含蓄,感觉不美了,所以新诗开始探索,就出现了郭沫若,把诗歌写得雄浑大气,继承了屈原的风格。后来,觉得诗歌每一句都那么长,那么抒情,觉得有点累。接着就提出了三美,创新出了更美的诗派。有了周作人等新月诗派,让诗歌更有规矩。一次又一次把现代诗推向了新的高度。再后来就有了象征主义的。后来出现了大诗人艾青,把诗写得大气磅礴,具有民族精神。所以经过这么多的演变,现代诗也就更能打动我们的精神层面。

黎 晶: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诗歌,对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诗歌最早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嗜好,以后逐渐有了“雅”“俗”之分。但千百年来,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樵夫农民;无论皇宫都市,还是乡野市井,诗歌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物质时代,人的整体精神生活被边缘化,诗歌主体性正在迷失。所以,我们要呼唤诗歌,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以及诗人与民族历史和精神史的关系来看,中国需要诗歌,离开了诗歌,人类的精神生活将会是不完整的。

刘大伟:屈原的诗,得益于《诗经》和楚地民歌,又以他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楚辞。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巧妙运用各种文学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对美好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屈原将自己打造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富于个性的爱国诗人,形成了独树一帜、空前完美的艺术风格。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冠绝千古的诗歌,给后世文学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赋、唐诗宋词无不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无不眺望屈原,得其神韵。

黎 晶:每逢端午节,总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呼吁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38年,当时一些诗人曾提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以“效法屈原的精神”,“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并于1941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重庆举办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当年在民族危亡之时,“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为形式高唱抗日之歌,大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设想一下,在端午棕叶飘香、龙舟竞渡之时,各地举办诗歌朗诵演唱会,既吟诵屈原等古人的诗词,又朗诵今人之诗作;既可提高大众诗歌鉴赏水平,又促进当今诗歌创作,就更完美了!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4

李如好

时间过的真快,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伴着炎热的夏季而来。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每逢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洗艾叶澡,小朋友们都要带上漂亮的五彩绳和香囊,寓意着祈福纳吉,平平安安。许多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甚是热闹。

每年端午节前夕,奶奶总是早早就忙活起来,买粽叶,洗粽叶,包粽子。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而粽子的制作过程也很复杂。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奶奶就会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开始包粽子。绿绿的粽叶里加上喜欢吃的馅料,而粽子的馅料也是多种多样:红枣馅,肉馅,板栗馅等等。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红枣馅的粽子。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锅里慢慢煮熟,而我总会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一番。细细地拨开粽叶,咬上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上白糖或者蜂蜜,软糯香甜,回味悠长。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5

端午节,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泪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年的端午节人们还是像往年一样包粽子纪念屈原。早上起来我看见奶奶在准备包粽子的食材,我说:“奶奶,我们要包粽子了吗?”奶奶回答说:“是的,你想不想一起包呢?”我赶紧走了过去和奶奶一起做了起来。首先我们把糯米浸泡在水里,浸泡一到两个小时,接着把粽叶洗干净浸泡会儿,在放进热水锅里煮一煮,然后把粽叶折成一个漏斗形状,把浸泡好的糯米和枣放在里面,一定要塞满、包严实。最后用棉线把粽子捆绑不让它散开,这样粽子就包好了。现在就要烧一锅热水,将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熟就可以吃了。

经过几个小时以后,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出炉了。看着这些粽子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奶奶给我们盛了一大盘子,我们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6

端午节其实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我国古代爱国大诗人。那时候的皇帝残暴,不爱护老百姓,屈原也受尽折磨,最终受不了抱着大石头跳进江里。人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做了一种饭团投进江里,然而,事情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饭团太硬鱼吃不下去又去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又想呀想,有个人终于想到了把饭团蒸的软,放上鱼喜欢的作料,有树枝包住,外缠彩线,这就是后来发展成的粽子。

过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各民族各地方举行的仪式不一样,有的地方赛龙舟,我的家乡在端午节的`这天早清大门上要悬挂艾草,小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栓五彩线,防止被蛇叮咬,还要吃不同口味的粽子,煮鸡蛋等。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7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端午节的来历吧!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话说古时候在战国时期,秦国想吞并楚国,便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消弱楚国。当时楚国有个大夫叫屈原,他主张联齐抗秦,还主张实行政治改革,而楚王很昏庸,听了奸臣的话,不采纳屈原的主张,反而把他流放了。在流放中,屈原把他的爱国思想写成了一部伟大的史诗《离骚》,后来他不忍看到灭亡,就跳汨罗江自杀了。楚国的老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又怕鱼鳖虾蟹吃了他,就用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目的是喂饱鱼儿,不让它们吞食屈原的遗体。以后,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包粽子来纪念他,这就是吃粽子的来历。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给我做香喷喷的粽子和甜甜的米糕,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尝这些美食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崇高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刻苦努力,从小学好本领,将来长大后,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8

端午节有很多流传下来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带香袋等。我最喜欢包粽子啦,首先把大米、花生、豆沙、红枣放入锅中加水泡。然后把粽叶放入锅煮煮杀菌。最后用粽叶将食材包起来,用细细的线绳扎起来,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再煮40分钟就做好了。这样包出来的粽子非常好看,翠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大米,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鲜嫩的红枣包裹在大米中,真好像洁白的美玉里镶嵌着几颗深红的玛瑙,咬上一小口,甜而不腻,香气扑鼻。我不但喜欢做粽子,还喜欢做香袋,我做出来的香袋颜色各不相同,有红的、紫的、黄的、粉的,上面绣着不同的图案,煞是好看。

在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既做了好吃的粽子,又做了好看的香袋,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充实而且有意义的端午节。

中华传统节日作文端午节 篇9

清早,一股粽子的香味从门缝里飘过来,我立刻冲到饭厅。呀!餐桌上摆满了粽子。我拿起剪刀把热气腾腾的粽子绳剪开,再打开粽叶。只见糯米包裹着大块大块的肉,透着油亮,香气四溢。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一时,咸鲜味在我的口里散开,鲜香的肉味连同粽叶的清香,真好吃!我大口地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大肉粽子就被我吃光了。

这时妈妈来到我身边对我说:“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相传古代有一位诗人叫屈原,他痛恨朝廷的腐败无能,愤然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鱼虾不去吃他的尸体,所以往河里投粽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会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喝雄黄酒等……”“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习俗呀!”我不禁感叹道。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包了许多粽子,有八宝粽,有豆沙粽;还有白粽子……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600字 篇10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把我唤醒,突然想起今天是端午节,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洗漱完毕,跑到厨房,对外婆说:“外婆,我要吃粽子。”外婆说:“知道了,小馋猫。”外婆把烧好的粽子给我,我看见这些粽子用不同颜色的线绑着。我好奇地问外婆:“这些不同颜色的线有什么说法吗?”外婆耐心地解释道:“红线是豆沙粽,白线是白米粽,紫线是赤豆粽,黄线是肉粽,黑线是芝麻粽还有绿线是五谷杂粮粽。”看着这些粽子我唯独对白米粽情有独钟。我直勾勾地看着白米粽,外婆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剥了一个白米粽给我,我在白米粽上撒了点白糖,咬了一口,哇!太好吃了,甜甜的糯糯的,还有一股清香,不一会儿我就把一只粽子吃完了。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起来了,我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粽子一边听爸爸讲屈原的故事。

吃好早饭,我们来到了龙舟比赛的现场。这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我看见每条船上有19人,船头有一个人负责挥旗,船中间有一个人打鼓,船尾还有一个人掌舵,两边各8人划桨,大家听着鼓声,嘴里喊着“一二,一二……”手里的桨有节奏地一上一下,大家整齐划一地划着,每个人都使出浑身的劲,你追我赶,此时此刻我好想跳到船上和他们一起拼搏。比赛结束了,冠军队的选手们欢呼雀跃,其他队的选手们也不气馁,他们互相握手互相拥抱,大家笑成了一片。

端午节好热闹好开心!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 篇11

“端午节”是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说起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还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大臣叫屈原,他提倡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将屈原免去职位专注写作,赶出都城。后来,楚国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忧愁。屈原见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

听了屈原的故事后,我格外感动。屈原这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真令人敬佩啊!以后,每年的端午节我要多吃上几个粽子。不光这样,端午节还要看精彩的赛龙舟表演,可热闹了。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

传统节日端午节作文300字 篇12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传说屈原的祖国灭亡后,他不愿投降敌人,投汨罗江而死。老百姓划船到汨罗江打捞他的尸体,为了不让鱼儿吃他的身体,把包好的粽子扔到江里喂鱼。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他。

每年端午节,奶奶都包好多粽子带给我们吃,我和爸爸也一起包过,我们用煮熟的竹叶将泡好的糯米、红枣包好,用五彩绳系牢。煮熟的粽子可香了。

上一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下一篇:语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