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精选7篇)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 通过学习群落的变化,去追踪群落变化的原因,空间、食物以及有无敌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身边的动物正在减少,增强他们保护大自然的爱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的政策。教法导引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名师课堂

(一)名师说课

本节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精品教案

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

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老师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 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老师提示: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2

实际上, 新课标教材并非像大多数老师所认为的一无是处, 这些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惯性思维的存在。这点对一些老教师来说显得尤其严重。这么多年来一直用的是同一本教材, 即使变了几次, 也都是大同小异, 换几个概念而已。这次新课标改革突然换了新教材, 而且教材编排跟老教材全不相同, 广大教师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其实, 只要深入钻研教材, 多跟老教材进行横向比较, 就会发现新课标教材的编排并不像许多老师认为的那样一文不值, 相反, 它有着比以往更严谨, 更科学的编排体系。下面, 笔者来说说新课标必修2的内容编排的一些特点。

一、新课标生物必修2严格遵循一条时间线

跟大纲版相比, 新课标版必修2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时间线上。教材就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 循着一代代科学家的足迹, 探索遗传最终的奥秘。

19世纪中期, 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 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那个年代里, 什么“基因”, 什么“染色体”都还是前所未闻的名词。在接下来的时日里, 一方面, 孟德尔在等待被肯定的时光中慢慢老去;另一方面, 生物学科技却在飞跃地向前迈进。

19世纪80年代, 科学家们用显微镜证实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903年,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两者都是在生物体内在对成在, 两者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时候分配到不同的配子当中。萨顿通过类比推论的方法, 推断出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

1909年, 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 叫做“基因”, 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也就是从这年开始, 美国生物学学摩尔根设计了一个实验, 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 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直到这时, 教材才推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这跟大纲版的编排完全不相同, 这样的编排更科学地反映了科学探索的实际过程, 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 更重要的是, 通过对生物科学史, 对无数科学家探究过程的学习,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二、新课标生物必修2各模块内容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新教材通过第1章和第2章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而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那么, 在这二种物质中, 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呢?就这样, 教材很自然地在第3章开始主要遗传物质DNA的介绍, 然后是第4章的基因表达, 第5章的变异, 跟遗传变异直接相关的生物进化放在随后的第7章, 一切依次展开, 衔接自然, 水到渠成。另外, 新教材特意把以各种变异做为其原理的育种方法放在在变异之后, 并单独成章。一方面, 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另一方面, 也落实了考纲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跟大纲版相比, 新课标必修2内容的编排跟科学家们探索遗传奥秘的过程同步,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自己正在不断地进行探索, 并且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步步获得知识, 渐渐地接近遗传的真谛。这样的内容安排,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复杂的遗传定律及其实质, 理解生物进化过程及其实质。但不可否认,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的确考虑不足。

1.因为教材努力按时间线排列, 导致有些概念的介绍出现了问题。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 其实是介绍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等概念的最好机会, 但因为当时这些名词还没出现, 只能错过这个好时机, 不得不在后面进行补充。像等位基因这个极重要的概念, 教材直到第2章第2节介绍萨顿实验时用这样的一句话推出:“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 也就是等位基因。”这句话极容易被广大学生所忽视, 这直接导致后来在学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以及再往后的伴性遗传时, 学生对这个陌生概念的“突然”频繁出现而集体茫然。另外, 萨顿假说时, “基因”这个词并未面世, 但教材当中却大肆加以使用, 这也算是一直强调时间线的新教材的一个小小的疏乎吧。

2.在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当中, 用到了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知识, 虽然教材有小段的关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简单介绍, 但对之前没有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的学生来说, 这些内容的出现, 让摩尔根的实验成为了一个难以克服的超级难点。而且, 即使是后面的第3节伴性遗传, 因为之前缺少足够有关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等知识的辅垫, 学生学起来很是突兀。

3.第6章的设置也有不合理之处。既然把育种方法独立成章, 既然讲了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甚至还讲到了古老的选择育种, 为何不干脆地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也放进去呢?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对策 篇3

“着眼基础,立足课本”是最基本的复习方法。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知识”这种最传统的模式来实现。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课本P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针对这段材料可以提出许多问题。

【问题1】这段材料显示了什么信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化等)

【问题2】材料中显示了哪些区位因素?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哪些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问题3】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能种水稻、甘蔗等这些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挖鱼塘养鱼有什么样的优势?

【问题4】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种水稻、甘蔗、养鱼、种花都适合,为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

【问题5】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的什么特点?相比之下,哪类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问题6】“水稻田”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农业景观,类似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区,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较稳定、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区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7】利用其自然条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展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花基鱼塘”等模式,你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问题8】“桑基鱼塘”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问题9】混合农业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条件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问题10】我国广大农耕区的农民既种植庄稼,又养鸡、猪等是否属于混合农业?为什么?

【问题11】南方的水稻种植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区位条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2】“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还有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1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其区位条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问题14】我们也学习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他们分别是什么?

【问题15】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的国家有哪些?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问题16】乳畜业的分布、形成因素、特点是什么?

通过解决问题,对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与巩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标,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提出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次,方式上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构系统为手段,提升知识为目标

1.第三章知识网络系统的建构

本章教材一共三节内容,涉及到的重点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必修2各内容中,是与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联系最大的章节之一。第三章主要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这条主线展开。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较

课程标准中对这两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很明显,这两条“标准”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过工业生产无论从部门,还是从布局而言,都更复杂些,且工业的“非天然性”较突出。这两章知识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三、整合部分为手段,升华知识为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2会考题目 篇4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下列各组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病 D、绵羊的长毛和粗毛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精子,其种类()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中都有一个白化病患者,预计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A.12.5%

B.25%

C.75%

D. 50%

5、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双亲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女儿,若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病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6、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是()A.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B.雌配子∶雄配子=3∶1 C.雄配子∶雌配子=1∶1 D.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

7、一对黑色豚鼠生了一白、一黑两只小豚鼠,若这对豚鼠再生两只小豚鼠,一只为黑色、一只为白色的概率是()A.1/4 B.3/8 C.3/16 D.7/16

8、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以下是对该系谱图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家族中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有:2、4、5、6、8、9、12、13 C.家族中10为杂合体的几率为1/2 D.若家族中14与一患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3

9、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A)对卷毛(a)为显性,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这两对基本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 1 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0、一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呈3:1的性状分离。这个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A、DD×dd B、Dd×dd C、DDTt×ddTt D、DdTt×ddtt

11、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A、ABr和abR B、ABR和aBr C、aBR和AbR D、ABR和abR

12、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子之一为AB,那么另外3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13、从杂合高茎豌豆(Dd)所结种子种任意取两粒种子种植,它们都发育成高茎豌豆的概率为()

A、1/4 B、3/4 C、9/16 D、1

14、下列基因组成中,属于二倍体生物配子的是()

A、Aa B、bB C、bb D、AA

15、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中,属于纯合子的是()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6、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 状分离 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17、已知水稻高杆(T)对矮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种表现型与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杆:矮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 B、以后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 C、用任一亲本进行测交,其后代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

18、家兔的黑毛对褐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为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纯种黑毛兔 B、褐毛兔 C、杂种黑毛兔 D、A、B、C都不对

19、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B、子二代出现与亲本不同的性状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D、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0、在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的亲本组合是()A、EeFf×EeFf B、EeFF×eeff C、EeFF×EEFf D、EEFf×eeFf

21、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并指(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的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出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b控制,基因型为dd)。两病的致病基因位于不同的常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推知正确的结论是()

A、母亲的基因型为PpDd B、父亲的基因型为ppDd 2 C、这对夫妇的后代可能出现4种不同的表现型

D、这对夫妇的后代中,只患多指和只患聋哑的子女出现的概率都是1/8

22、以AAbb和aaBB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从理论上分析,在F2中表现型与两亲本不同的个体占F2个体总数的()

A 4/16 B 9/16 C 10/16 D 6/16

23、基因分离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为3:1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D、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4、家兔的黑毛对褐毛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为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纯种黑毛兔 B、褐毛兔 C、杂种黑毛兔 D、A、B、C都不对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人类的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的发病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只有男性患者 D.只有女性患者

2、人的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下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图中Ⅱ—10个体的色盲基因来自于

A.Ⅰ—1 B.Ⅰ—2 C.Ⅱ—4

D.Ⅱ—6 3、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能形成

A.1个卵细胞 B.2个卵细胞 C.3个卵细胞 D.4个卵细胞

4、血友病致病的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这个家族中的传递顺序是()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5、下列对一个“四分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四个染色体

B.有四个DNA分子

C.两对姐妹染色单体

D.有两个着丝点

6、右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该病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7、下图表示某一高等动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其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

A.甲

B.乙

B.丙

D.甲和丙

8、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7、下图细胞所处时期最可能为

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 C.减I期中期

D.减II期中期

8、下列是某种雄性动物睾丸内正在分裂的四个细胞示意图,其中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9、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为8,它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是

A.8、4、2 B.8、4、4 C.16、8、4 D.8、16、4

10、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和女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bBBbBbbbbBBb A.XY、XX B.XY、XX C.XY、XX

D.XY、XX

1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是()

A.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着丝点一分为二

12、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合在一起

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方

D.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13、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B.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着丝点的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

14、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15、血友病致病的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基因在这个家族中的传递顺序是()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16、某一生物有4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子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级,则这个精母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A、1:1 B、1:2 C、1:3 D、0:4

17、某二倍体动物有K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遗传信息不同的配子,其种类为()

K K2 1/2 A、2 B、(1/2)C、KD、K18、细胞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A、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前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 D、有丝分裂末期

19、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20、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A、染色体进行复制 B、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C、有纺锤体形成 D、着丝点分开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

A、氨基酸 B、氨基酸 C、脂肪酸 D、脱氧核苷酸

5、DNA的一条链中的G+T/C+A为0.5,A+T/C+G为2,则该DNA分子中的另一条链上同样的碱基比为()

A、0.5和2 B、2和0.5 C、0.5和0.5 D、2和2

3、已知一段双链DNA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知道这段DNA中4中碱基的比例和(A+C)/(T+G)的值()

A、能 B、否

C、只能知道(A+G)/(T+C)的值 D、只能知道4种碱基的比例

32324、用噬菌体去感染含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P的主要是()A、子代噬菌体DNA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32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D、子代噬菌体不含P

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链上的四种碱基构成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A+T=C+G B、A+C=G+T C、A+G=T+C D、A=T、C=G

6、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蛋白质 B、核酸 C、RNA D、DNA

7、在DNA分子中,能够与鸟嘌呤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A、胸腺嘧啶 B、胞嘧啶 C、腺嘌呤 D、尿嘧啶

8、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及其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B、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完全解旋后,才能进行DNA分子的复制 C、磷酸和含氮碱基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在分裂间期进行着DNA分子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9、下列是小张同学对等位基因的理解,错误的是()

A、存在:杂合子的体细胞中 B、位置: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分离: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 D、特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0、假定一段信使RNA上有碱基80个,其中U为25个,C为35个,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DNA分子中,A和G共有()

A、25个 B、35个 C、60个 D、80个

11、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C、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D、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1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A、DNA B、RNA C、核苷酸 D、含氮碱基

1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经典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B.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 C.要分离DNA 和蛋白质

D.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1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A.DNA B.蛋白质 C.多糖 D.RNA

15、某DNA 分子的一条链中碱基C占该链碱基是比例为36%则在以其为模版转录而成的mRNA中碱基G所占比例为

A.18%

B.36% C.50%

D.64%

16、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DNA、染色体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个基因 C.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 D.基因在每个染色体上都成对存在

17、下列物质中与DNA复制无关的是

A.ATP

B.DNA的两条模板链 C.解旋酶

D.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18、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与腺嘌呤(A)配对的碱基是

①鸟嘌呤(G)②尿嘧啶(U)③胞嘧啶(C)④胸腺嘧啶(T)A.①

B.④

C.②④

D.③④

19、如图所示的过程最可能是

A.转录 B.翻译

C.DNA复制 D.RNA复制

2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C.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1、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 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 B.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提取物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双球菌的混合物 D.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混合物

22、右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A.序号5、6分别代表的结构名称为 核糖和磷酸

B.图中7代表的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此片段中含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8个 D.DNA中含有碱基T,而RNA中没有

23、在生物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

所必需的条件是()

①酶类 ②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 ③ATP ④DNA分子 ⑤mRNA ⑥tRNA ⑦适宜的温度 ⑧适宜的pH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④⑦⑧

2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基因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2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DNA能自我复制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控制蛋白质合成

26、某DNA分子的碱基中,鸟嘌呤(G)的分子数占22%,胸腺嘧啶的分子数占

A.11%

B.22%

C.28%

D.44%

27、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胞嘧啶所占比例为35%,则腺嘌呤所占的比例是()A、85% B、45% C、35% D、15%

28、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A、DNA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 B、DNA的分子量很大 C、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D、DNA的碱基对有很多不同的排列顺序 29、1条染色体含有1个双链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中的1条染色体有()A、4个双链DNA分子 B、2个双链DNA分子 C、2个单链DNA分子 D、1个双链DNA分子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1、DNA分子复制与遗传信息转录的相同之处是

A.利用的模板都相同

B.利用的原料都相同

C.所利用的酶都相同

D.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t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现象可出现在真核细胞的

A.细胞核中 B.核糖体上 C.核膜上 D.核孔处

3、胰岛B细胞中的胰岛素转录的场所是

A.核糖体

B.中心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核

4、真核生物的形状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

A.t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B.m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C.D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

D.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与环境无关

B.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C.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性状 D.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6、下列有关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转录和翻译发生的部位相同

B.转录需要以信使RNA为模板,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C.一段双链DNA中含有600个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多肽链最多含氨基酸200个 D.复制时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

7、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人的身高只是由单个基因决定的,而且不受环境影响。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8、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密码子位于

A.DNA上 B.mRNA上 C.tRNA上 D.RNA上

9、一个信使RNA有48个碱基,在翻译形成肽链的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量最多有()A、48 B、24 C、16 D、15

10、下列碱基序列中可能是密码子的是()

A、ATG B、TGA C、CTG D、AUG

11、一条多肽链含10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多肽链的基因中至少有碱基()A、600个 B、300个 C、150个 D、200个

1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转录阶段主要发生在()

A、核糖体上 B、细胞核中 C、细胞质中 D、内质网上

13、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指()

A、D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B、转移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C、信使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D、基因上3个相邻的碱基

14、下列是小张同学对等位基因的理解,错误的是()

A、存在:杂合子的体细胞中 B、位置: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分离: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分离 D、特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15、假定一段信使RNA上有碱基80个,其中U为25个,C为35个,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DNA分子中,A和G共有()

A、25个 B、35个 C、60个 D、80个

1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

C、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D、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

17、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

A、DNA B、RNA C、核苷酸 D、含氮碱基

18、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进行的场所依次是()A、细胞核、细胞核 B、细胞质、细胞质 C、细胞核、细胞质 D、细胞质、细胞核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气体变异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 B、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D、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利的

2、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一人群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了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互换 D.基因突变

3、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体细胞发生突变,一定不能传递给后代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

C.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是指mRNA 上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4、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丰富来源。基因重组发生在

①有丝分裂 ②减数分裂 ③有性生殖 ④无性生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

A.有利的个体多

B.育种年限短,较快获得纯系品种 C.提高突变率

D.育种年限短,改良某些性状的幅度大

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能使生物产生新基因

B.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C.基因突变一般对生物是有害的,但是,也有的基因突变是有利的 D.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高的

7、引起猫叫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8、一对夫妇所生育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很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环境影响 D.疾病影响

9、某生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8条(见左图),图中表示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10、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采取的检测手段有()

①B超检查②羊水检查③孕妇血细胞检查④基因诊断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和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来,但在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岛屿,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而未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一事实说明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绝对的

12、单倍体的概念是指()

A、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B、体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C、体细胞中含有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D、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目的个体

13、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这说明了()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14、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其突变的方式是基因的()A、碱基发生改变(替换)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C、增添一小段DNA D、缺失一小段DNA

15、下列现象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玉米由于水肥充足而长的穗大粒足 B、人由于晒太阳而皮肤变黑 C、无子番茄没有种子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6、一对父本和母本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基因分离 D、基因重组

17、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下突变率低 B、诱发突变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D、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18、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基因重组能产生多种基因型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19、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

A、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B、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C、促使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促进细胞融合 20、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B、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C、染色体缺失片段 D、染色体增加片段

21、在育种上,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是为了获得()A、二倍体 B、多倍体 C、杂合子 D、纯系品种 22、21三体综合症、并指、苯丙酮尿症依次属于()

①单基因病中的显性遗传病 ②单基因病中的隐性遗传病 ③常染色体病 ④性染色体病

A、②③① B、④①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23、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必然使后代患遗传病 B、近亲结婚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C、近亲结婚违反社会伦理道德 D、人类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24、人们平常食用的西瓜是二倍体,下列关于二倍体西瓜的培育个三倍体无子西瓜过程的叙述,正确顺序是()

①用秋水仙素二倍体西瓜的幼苗,得到四倍体植株

②将含3个染色体组的种子种下,得到三倍体植株,在其开花时授给二倍体的花粉 ③母本植株上得到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种子 ④得到无子西瓜

⑤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④③②⑤① D、①⑤③②④

25、下列有关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是ND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B、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镰刀型贫血症的形成是因为产生了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发生、自然情况下突变率很低、不定向的特点

26、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 B、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D、诱发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利的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1)和(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5)、(6)、(7)四个品种的过程。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4)Ab(1)AABBI(2)aabbVI(7)AabbIII(3)AaBbIV(6)AAaaBBbbIIV(5)AAbb A.I、II过程为杂交育种

C.I、IV过程为多倍体育种

2、有关诱变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B.需用诱变剂处理材料 C.原理是基因重组

D.需要大量的选育工作

3、下列技术,能有效地打破物种的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的是 A.基因工程技术

B.诱变育种技术 C.杂交育种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4、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较大些 B.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

C.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B.I、III、V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D.VI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

D.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下列何种技术能有效地打破物种的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培育新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A.基因工程技术

B.诱变育种技术 C.杂交育种技术

D.组织培养技术

6、基因工程中基因的“剪刀”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质粒 D.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7、生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 C.通过杂交和人工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逆能力强的八倍体小黑麦 D.把合成β-胡萝卜素的有关基因转进水稻,育成可防止人类维生素A缺乏症的转基因水稻

8、在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我国用来生产青霉素的菌种的选育原理和杂筛选育种的原理相同 D.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9、下列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的是()A.棉株中含有杀虫蛋白基因

B.大肠杆菌中具有胰岛素基因 C.土豆含有抗病毒的基因

D.酵母菌中提取到了干扰素

10、下列各项中,适宜用诱变育种的是()。

A.获得无子果实 B.培育综合多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C.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 D.培育从未出现过的新品种

11、由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叫

A.单倍体

B.四倍体

C.二倍体

D.八倍体

12、将重组DNA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微生物工程

13、无籽西瓜比一般西瓜吃起来甜,这是因为

A.由于无籽西瓜培育时卵细胞未受精 B.由于无籽西瓜是多倍体,有机物含量高 C.由于无籽西瓜是二倍体 D.由于无籽西瓜有机物储存在西瓜里

14、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倍体体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C.单倍体个体一般是不育 D.单倍体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

1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工程是人工进行基因切割、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遗传作人为干预

B.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C.理论上讲,基因工程食品即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绝对安全的

D.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界限 16.基因工程中基因的“剪刀”是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

C.DNA酶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篇5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6

减数分裂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1)

范围:

(2)

特点:

(3)

结果:

(4)

时期:

然后教师找一位学生代表回答,并加以指正。

学生完成学案,前后桌同学相互讨论。

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打下牢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场所(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人的皮肤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吗?那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人的睾丸和精子图片,然后讲解:

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中存在大量的精原细胞,它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更多的精原细胞。又能进行减数分裂逐渐产生精子。

学生回答不会,在生殖器官。

然后学生观察图片并仔细聆听讲解。

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在生殖器官中进行。生殖器官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

(一).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减数分裂的动画。

思考:减数分裂有细胞周期吗?

(二).看了动画,可以看出减数分裂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减数分裂清晰的了解,人为的划分了各种时期。

观察课本17页图片,并阅读18页第一、二段,完成学案:

(1)间期:

复制和

合成。这样精原细胞就变为。

(2)减Ⅰ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

注意点:

①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一条来自,叫做同源染色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由着丝点连在一起。

③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就叫做联会。

④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

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⑤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间发生交换现象

(三).讨论:前后桌4位同学为一组,讨论:

下图是减数分裂某时期的图像,请分析回答: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2)图中的非同源染色体有哪些?

(3)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否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是同源染色体?

2.联会和四分体

(1)有丝分裂中有联会现象吗?

(2)上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3)四分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3.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左边的四分体中:

(1)哪些是姐妹染色单体?哪些是非姐妹染色单体?

(2)交叉互换发生在哪些染色单体之间?

(四)播放减Ⅰ中、后、末,减Ⅱ前、中、后、末图片,学生阅读课本18页3、4、5段。

完成学案:

(3)减Ⅰ中: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成对的排列在上

(4)减Ⅰ后:

分离,(着丝点没有分裂)

自由组合。

(5)减Ⅰ末:染色体分别到细胞两极。这样,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2个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6)减Ⅱ前: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此时细胞内已无同源染色体。

(7)减Ⅱ中:着丝点在上整齐排列。

(8)减Ⅱ后:

分裂,每条染色体分成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数目)

(9)减Ⅱ末: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个精细胞。

种精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五)变形

播放精细胞变形动画

可以看出细胞质大量减少,体积大大减小。变形成精子后,呈蝌蚪状,细胞核位于头部,线粒体位于尾部,靠尾部的摆动使精子游动。

1.学生观看动画。很多学生会回答有细胞周期,教师要指出没有,因为不能连续分裂。

2.学生看书,完成学案

3.四位学生为一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和其它小组点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学案上。

4.学生仔细观察各时期图片。然后完成学案,教师投影学生填写的学案并加以补充讲解。

5.学生观看动画,仔细聆听。

1.让学生对减数分裂具体过程有个整体认识

2.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听众

3.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不要弄混了。

4.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各时期特点。

5.理解有一个变形的过程,这样可以便于运动

典例讲解

指导学生完成并讲解

【典例1】.减数分裂连线

【典例2】关于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

C.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典例3】参照有丝分裂后期,请画出减Ⅰ后和减Ⅱ后:

减Ⅰ后

减Ⅱ后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案典例。

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题型。对重点进行巩固加深

辨别各类细胞所处时期

分辨方法:

【典例4】指出上述各图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思考并练习。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区分有丝分裂、减Ⅰ、减Ⅱ。

课堂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小结:

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场所是?

3.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描述出来吗?

学生反馈

回顾课堂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练习

见学案课后练习,作为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习题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读图、识图、析图和模型建构等环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捏成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的变化,效果可能更好。

十、板书设计

2.1

减数分裂

一、概念

二、场所

三、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减Ⅰ前

3.减Ⅰ中

4.减Ⅰ后

5.减Ⅰ末

6.减Ⅱ前

7.减Ⅱ中

8.减Ⅱ后

9.减Ⅱ末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上一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下一篇:爱岗敬业奉献青年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