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党小组制度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党小组制度(推荐9篇)

联系党小组制度 篇1

为了加强我系寝室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生工作中作用以及体现学生党员的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带头作用,同时落实为广大同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2010年10月份我系形成了党员联系寝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并且成立了几个党员联系寝室小组。

本学期邱礼行担任本组的组长,成员有周汶、晏宇东、盘荣豪、段正、周双、李志方等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在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党员联系寝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本小组的情况汇报如下:

本小组邱礼行负责10栋652、638、636、633几个寝室、晏宇东负责647寝室,周汶负责的10-642、10-644、10-651寝室,李志方负责的640寝室,段正负责的10-643寝室,周双负责的10-635寝室。本小组本学期共开展了两次交流会(非正式)。第一次会议是传达党员联系寝室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以及党员负责寝室的分配问题,本次会议让我们每个党员明确了工作方向和任务,加强了党员同志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第二次会议是消防检查前的交流会议,此次会议传达了下寝室排查安全隐患的要求和布置相关工作任务,为学生的安全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小组的各个组员都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党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在此前提下,我们小组的各个成员都开展了一些基本的工作,如:了解学生,让他们对大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针对新生寝室);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适当的发现和培养人才(针对老生、新生寝室),定期查看归寝动态、文建卫生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让同学们了解了一下入党的基本程序和一些党的基本知识,各成员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其联系的寝室成员负责,学生有事可向联系寝室的党员同志汇报,党小组之间也建立了信息及时传达的机制。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小组也存在一些问题:

1、有部分成员的责任心还不够强,仅仅把党员联系寝室当做一项任 务来完成,热情不够;

2、有时候不能客观的评价事物,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待提高;

3、在工作中有时不够成熟,有的工作方法不对,出现问题不能冷静 的思考再做决定;

4、小组各成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和互相学习还不够深入。

党员联系寝室正是我们党支部为了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党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设立的活动。党员联系寝室这项活动让是为 了让他们尽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可以使他们发现的问题及早解决,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希望我们小组能够发挥优势、克服缺点、积极改正,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履行党员义务,不断地在实际行动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真正意义

上做到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

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寝室负责小组邱礼行

联系党小组制度 篇2

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 体现依法履职, 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

我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 充分表达自己诉求和主张的自由是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的, 他们能够利用履职平台, 密切联系群众, 成为国家和群众沟通的良好桥梁。另一方面, 我国人大代表具有地域的广泛性, 职业的多样性, 阶层的复杂性, 因此他们有机会听取来自不同地方, 不同行业和不同经济环境下民众的意愿, 通过法定程序和特定渠道有效的反映群众的心声和诉求, 为民所想, 为民服务, 帮助政府工作与民众期望充分接轨。

(二) 体现人大制度特征, 提高人大工作水平的需要

党在长期的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人民的利益, 维护人民的权利, 人大代表作为人大的主要组成部分, 听民情, 传民意, 排民忧, 督促“一府两院”改进工作, 解决问题, 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1]同时, 相比“十七大”提出的:“密切人代表同人民的联系”, “十八大”的新提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有利于指导人大代表在新形势下, 适应新情况而使用新方法, 新思路去应对新问题, 以便将人大工作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三) 推荐政治民主化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 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之下, 社会的复杂性随之提高, 矛盾也逐渐凸显, 人民的维权意识增强, 想要表达诉求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如果民意表达的渠道被堵塞的话, 将会形成社会和谐的巨大威胁, 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疏通民意表达渠道的重要保障。人民代表作为法定的人民意愿的传达者, 是在民众信任的基础上被选举出来的, 在民众之中具有相对较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他们走街串巷, 积极展开调查研究, 争取把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问题充分的解决。知民情, 解民忧, 传民意是人民代表义不容辞的使命, 加强对代表联系群众重要性的认识, 深入了解其代表的责任和内容, 是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必然要求, 也是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

二、代表联系群众的困境

(一) 联系活动开展较少, 工作质量较低

“一些人大代表总是认为自己只是‘名誉代表’, ‘形象代表’等, 对于人大代表地位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时还存在嫌麻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回避态度, 消极参加组织上安排的各种活动, 也很少深入基层去了解民情, 很容易形成民愤的积累, 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2]另外一些代表虽然兢兢业业, 但是由于文化素质, 政治理论水平, 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仅仅依据定期的培训难以满足形式的需求而对工作的效果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工作质量不够高;另外一方面, 由于地域的限制因素, 一些代表仅仅能够听取本地的群众心声, 难以做到大范围、大面积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联系质量不够高;同时, 形式主义的影子一直困扰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进步, 一些代表固执于听报告, 记笔记, 而忽视了真正的实践工作。尽管理论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 不能空于或者高于实践,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错误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工作效果不够好。

(二) 制度保障缺乏, 组织化程度低

人民代表制度虽然规定了人大代表要与原选区的民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但是具体联系的范围, 程度, 内容, 标准等并没有做出明确地规定, 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很难进行操作实施, 也不便进行督导和监察。另外,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的缺乏不利于调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 相关的制度和规定难以落实和实施。同时, 实践载体的缺乏加大了代表联系群众的难度, 难以做到联系的常态性和双向互动。另一方面, 与城市相比, 基层县镇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活动种类有待丰富, 措施程度有待加强。

三、完善代表联系群众的建议

(一) 加强党委领导, 从思想层面提供组织保障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关键在于联系活动的开展, 联系活动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工作, 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 这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此, 必须把人大工作纳入到党委的全局工作之中, 把人大工作摆在党委工作的重要地位, 党委对于人大工作的支持力度决定着人大工作的效度。只有真正把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挥出来, 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赞同。

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存在着职能不清, 隶属不明, 机构设置不统一等问题, 大多数的县乡镇并没有设立代表联络机构, 而代表联络机构的缺乏严重影响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 必须在乡镇、街道、社区等设立相应的代表联络机构, 保证代表联络机构在我国的大面积全覆盖, 夯实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组织基础。同时, 也要对代表联络机构的义务和权力进行明确的划分, 制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代表联络机构, 及时向常委会汇报工作事宜, 切实将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纳入到常委议事日程之中。

(二) 健全活动机制, 加大培训力度

要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的框架内,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各位代表要从积极履行联系群众义务, 促进社会稳定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真心实意的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民忧, 民意, 认真总结汇报民众的诉求, 做好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鉴于人大代表多属于兼职, 因此代表们必须在安排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保证时间, 集中精力, 热情积极的投身于联系群众的活动之中, 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3]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评选先进的代表和群众给予嘉奖, 调动代表与民众的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先进经验的宣传, 完善直接选举的代表向民述职的制度,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 把代表联系群众的活动质量作为代表考核的标准。

加强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大力宣传, 使代表联系群众的意识深入人心。首先要提高代表的履职水平和履职能力。各级人大要把人大代表的培训学习当成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 不仅要保证代表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要培训代表学习如何开展联系群众的活动, 如何处理人民反映的问题, 如何撰写议案等等必要的技能, 同时要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不时地监督和促进, 切实提高代表的工作水平。其次, 要强化代表联系群众的责任意识。“从心底树立起‘人民选我当代表, 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思想, 从形式代表、荣誉代表转向履职代表, 有效代表。”[4]

(三) 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组织部署

人大常委会要提供工作指导, 完善各项机制, 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进步。建立履职机制, 进一步规范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代表联系选区选民制度, 选民接待日等制度, 使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走向常态化;建立保障机制。“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一项涉及多角度, 多层次, 多方面的工作, 需要各项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得以实施。”[5]切实尊重代表的权利, 推广先进代表的履职经验, 扩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成果, 激发代表工作的积极性, 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形成长效机制;建立监督机制。通过进行代表述职, 履职考核等程序, 加强对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检查监督, 进一步提高其工作实效, 促使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提供服务和保障是人大机关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要依据制度安排代表联系群众的各项活动, 进行有效的组织部署, 增强活动设计的预见性和统筹性, 协调各机构和部门为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摘要: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优势的方法, 值得我们长期学习和研究。目前, 由于我国机构设置的一些缺陷, 服务意识的淡薄等问题的存在,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需要我们对症下药, 从思想领导, 组织保障, 制度健全等方面意义改进, 从而促进政府与民众的顺利沟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代表联系群众,民主化,社会和谐,制度保障,组织协调

参考文献

[1]于五一.把握代表联系群众的目的、规律和效果[J].研究与探索, 2011 (11) .

[2]陕西省安康市人大常委干部, 代表联系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J].公民导刊, 2013 (5) .

[3]赵玲玲, 宛诗平.关于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思考[J].探索与研究, 2013 (8) .

[4]王云岫.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J].人民代表报, 2013 (8) .

论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篇3

关键词:制度;体制;机制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一、区别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

二、联系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密切联系群众制度 篇4

1.以支部所属建制为联系范围,按照入党联系人联系对应入党积极分子,其他党员分别联系普通群众的原则,每位党员至少联系1名群众。支部所在单位党员数多于群众数时,可以按党小组联系群众。

2.党员要虚心听取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3.开展谈心活动。党员要经常主动找所联系群众交心谈心、交流思想。做到每2个月对所联系群众谈一次话。向他们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随时掌握所联系群众的思想状况、家庭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4.各级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听取关于“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对“党员联系群众工作”进行民主评议。

5.应将党员联系群众“一帮一、一对一”结对情况逐级上报。

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篇5

为进一步拓宽乡镇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联系对象:普通群众

二、联系内容

积极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帮助群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群众的知心人,密切党群、政群关系。

三、联系方式

可采取调查研究、个别走访、谈心等方法,也可利用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倾听群众的意见。

四、工作要求

1、乡镇干部要带头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善于走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2、乡镇干部要熟悉、了解分管部门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有针对性的开展谈心活动。每半年召开1-2次座谈会,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做好群众的工作。

3、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每半年召开1-2次村民代表大会,遇有重大问题,决策前认真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合理化的建议,坚持集体讨论决策。

4、关心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能解决的尽快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来访,及时处理来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对困难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心。让群众从实际生活中,从切身利益中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警校联系制度 篇6

为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警校联系,强化学校安全管理,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与桥南派出所建立警校联系制度。共同实施教育联动、预防联动、整治联动、宣传联动、横向联动的“五联动”工作机制,力争实现校园无安全责任事故、周边无涉校治安案件、校园内无师生违法事件的“三无”目标。

一是教育联动。设立法制副校长刘延军、法制辅导员王辉,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讲法律知识。法制教育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针对新形势下的发案特征与趋势,采用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做到每年有计划、有创新,切实提高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警校双方建立档案,配备联系人,进行分类帮教和指导。

二是预防联动。建立警校对接联系制,每月互通信息,交流“问题学生”近况,剖析倾向性问题,落实对策举措。建立片警定时巡查制。在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学生上下学与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时间,派出所派员巡逻,并指导督促学校落实维护治安、保障安全的措施。建立重点人群跟踪制,主要对取保候审、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实行跟踪关注。通过落实“三制”,及时有效地阻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路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整治联动。警校双方定期开展联合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校园安全。派出所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沟通,分类处理,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净化,检查和整改情况书面通报各成员单位。

四是宣传联动。派出所定期收集、整理、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定期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每学期结束及时做好总结。

五是横向联动。派出所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联系社区、家庭,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与交通、消防、卫生、工商、文化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强对校园周边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公共卫生的安全检查,重点加强违规经营小食店、小商店、小网吧的处置力度,消除不良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害。

新城四中

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篇7

一、教学管理及其目标管理

1. 教学管理

(1) 教学管理的划分: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2) 教学管理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制订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目标,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运行;二是构建完善的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确定其职责界限, 使得管理机构、人员的作用得到发挥;三是强化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四是督促教学革新, 组织教学探讨活动;五是为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进入教学前线, 加大检查指导力度, 实时总结经验;六是教务需加强行政管理工作。

(3) 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过程管理, 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之间的一个活动过程, 同时, 这一过程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目标、教学目的。其中, 教师是支配原因, 学生是主体原因,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客观原因。其实, 教学管理过程就是将教师教的过程 (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 与学生学的过程 (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 结合起来, 依照其中的规则决定教学的顺序, 建立相应的方法, 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次是业务管理, 这是教学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实, 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就是教学业务管理。再次是质量管理, 即是按照对目标进行培养的要求推动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如何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就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最后是监控管理, 即依照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以及其过程与情况展开了解和监测, 从中找出的资料和数据能够完全体现教学质量, 进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剖析, 查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为存在的问题找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及建议。同时,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 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教学监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质量监控, 属于科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监控属于年级管理。监控是过程, 评价是结果, 目的是促进。

2. 教学目标管理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 我们主要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为最终目的, 因此,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有效融入教学管理中。其实所谓人力资源管理, 即有效利用一切现代化科学合理的办法, 将人力、物力确定最优黄金比例有效整合, 同时对于人力做出合理的培训、组织、调配以及获得, 进而对人的多个方面 (思想、行为、心理) 做出合适的指导、协调以及控制, 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用到自己的才能, 需要做的事恰好有适合的人来做, 让所有的事都有适合的人去管、去做, 所有的人做、管相应的、合适的事。

目标管理, 即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 它对教学管理来说, 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目标管理就是经过区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方式, 将众多重要的管理活动整合到一起实施全面而有效管理的一种管理技能。

教学目标管理的指导思想, 是以由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为基础的, 指人在已确定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完全对自我负责。

其实,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 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全校教师、职工共同奋斗、加油的前进动力, 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 依照教学管理的总目标建立一个目标体系并提出相应对策, 同时组织实行, 完成学校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进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教学目标管理通常更看重先将总目标划分成不同的小目标, 然后根据不同的成因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 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学校教学目标的管理就是先把其教学总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小目标, 然后在学校中各个部门、各个科组及各个年级分别进行执行, 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各个部门、各个科组及各个年级教师、职工首先要知道有自己负责的小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 并积极执行, 达成目标。在所有的小目标完成时, 我们教学的总目标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二、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哲学, 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而教学目标管理就是围绕教学管理的目标所进行的管理, 是一种重视成果为出发点、以层层制订和组织实施目标为手段、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实现目标的管理方式。当代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 是一种以教学成果———教学质量为出发点, 制订年级学科质量目标、班级各科质量目标甚至是学生个人质量目标, 集合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完成学校教学目标的管理方式。在学校教学实行目标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1) 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对于学校教学中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有利。目标管理强调了目标的指导作用, 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围绕目标开展工作, 这就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克服事务主义倾向, 抛去以往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率。

(2) 对完善及巩固责任制十分有力, 使得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实施目标管理, 就要将目标层层分解, 并逐级落实, 把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具体工作职责规定得十分清楚, 这样具体而明确的责任和任务划分, 能确保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3) 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标管理的特点之一是各层的教职工都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 符合教师的特点。实施目标管理, 将学校目标转化为激励性的教师个人目标, 并赋予他们相当的自主权, 这就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 实施目标管理, 增进了工作的效能和效率, 提高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再认识

1. 存在的问题

现今, 目标管理有其自身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缺陷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方式本身存在的缺陷;二是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工作不到位引起的缺陷。在教学管理中, 真正的审核目标在确定的时候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各个部门、各个科组及各个年级的管理人员在面对目标时, 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以及吃力的现象。就现实情况, 学校实行教学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时, 所有确定的目标都是没有超过一年的短期目标, 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做出长期的承诺。教学目标是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共同探讨之后确定下来的, 轻易不会去修改它, 因为修改一个目标和制订一个目标所花的时间、精力是毫无差别的, 如果轻易地改变目标很容易导致目标管理进程的中止。

2. 再认识

在学校教学中, 目标管理在操作上简单易行, 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 在其中仍多少存在一些不容易掌握的问题, 效果也不明显。追根究底, 主要就是目标管理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或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如果说前者我们无法避免, 那么, 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解决。

(1) 进一步明确责任。指的就是明确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科组及各个年级的责任, 即工作岗位责任。明确责任要以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去考虑, 从整体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这个动态过程去考虑, 使得工作没有任何遗漏、重叠。

(2) 继续理顺关系。主要指岗位、部门之间处理问题时相互责任关系和程序关系。明确责任要着眼于节点 (岗位、部门) , 理顺关系要着眼于各个节点 (岗位、部门) 之间。同时, 理顺关系, 也要从生产特点出发, 其原则是减少环节, 以最短的距离完成节点之间的连接。

(3) 奖惩严明。这是对全体教职工行为上的一种表态, 一个管理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行动上而不是言论上。对于较高的管理层来说, 主要是体现在政策上, 因为政策就是行动, 奖惩方式实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奖惩严明可以用实际的行动表达出管理者的意图。通常严明的奖惩可以胜过言语的解释, 也表明了管理者的倾向, 说明管理者的决心。同时, 奖惩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此外, 我们需要注意奖惩的度, 这个度的掌握要与期望值大体接近, 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深入体察。

(4) 及时兑现。主要是从精神鼓励中取得最好的效果进行考虑的, 及时兑现能够使人很快获得精神的满足, 可以明确奖惩措施的具体指向, 毫不犹豫。同时, 及时兑现也能够使奖惩的心理效果最强化。

目标管理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条理性的管理形式, 它首先是一种管理的哲学, 应用在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中。想要运用目标管理这一管理哲学, 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科学的其他知识。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来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

四、分析教学管理和制度化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 由于其目标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同时, 在制订管理目标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 导致教学目标管理实践的过程只是一种单一形式, 受到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 管理人员要适应时代的潮流, 随着管理学的脚步不断进步, 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制订与之相符合的管理策略,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 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 还要有合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制度化管理, 即指用制度规范作为管理的基本方法, 调动企业、组织、集体合作行径的管理模式, 其实质是凭借个人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制订一套制度标准对组织合作行径的基础约束体制。在学校教学中, 制度的确定必须是经过探讨, 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 所以, 人的意识体现在制度上, 民主管理就体现在制度化管理上。所以, 制度化管理不是依照小部分教师的命令来管理, 而是依照制度标准来指导学生行为准则。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指确保其教学系统能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标准。以外延方式来定义:将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组成的综合就是教学管理制度。其中, 教学管理体系就是组织结构, 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就是教学常规。教学管理是包括了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过程、评价与考试、教研科研以及教学行政等管理的综合。

五、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制度化管理

1.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其工作的目标也因学校的不同种类及层次而有差异。学校在进行教学研究时, 要遵循以校为本的原则, 所谓以校为本, 就是指教师在经过共同探讨, 从学校教学实践出发, 以达到解决疑难问题、提升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想在学校取得合理的位置, 并使其成为学校教学发展创新的永久动力, 一定要建设教学制度化管理。同时, 通过这种制度建设使学校形成一种崇尚风 (崇尚学术和崇尚研究等) , 这也是最好的管理机制, 它保证了教学方面的革新发展。根据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科组及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 做好分工工作, 使其必须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 配合教学目标积极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 教学中依制管班制度的建立

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各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这是因为班级作为构成学校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它也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基础。一般来说, 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时, 通常是以班为单位进行参与的, 像是一些大型的活动或是集会时, 也需要班级做好相关组织工作。所以,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直接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 制订一套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且便于操作的班纪、班规及管理制度, 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十分有利, 可克服可能出现在管理中的问题, 切实落实管理目标, 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3. 教学中民主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

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中的民主管理的情形直接关系到民主教学意识的养成, 教育是一项要学校、家庭、社会配合的系统工程。所以, 学校必须要改变原有传统的管理方式, 构建一个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民主管理、监督, 让教师也可以参加教学管理。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成三位一体的思想, 完成改变学生思想、联合管理, 增进学生学习进步, 奠定素质教育基础。

4. 全新的考评制度

(1) 依照公平和公正的前提建立考评制度。

(2) 制度的实施必须具有可行性、操作性。

(3) 考评指标一定要互为一体又互相独立。

在制订考评制度时, 要体现出教师创造性及教学变革的方向;在考评制度实施中, 适时引导教师学会自我思考、总结, 及时变换新观念;防止考核结果的片面、绝对, 进一步有助于教师自我了解, 确定努力的方向。

六、结语

联系党小组制度 篇8

关键词: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035-02

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企业间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对企业自身基础管理的考验。科学牢固的基础管理是增强企业经济实力的坚强后盾和不竭源泉。本文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必要性、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和简单的阐述,与读者共探讨。

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针对内部的事和员工的行为作出的一种激励或约束,并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行为规范。现阶段我国企业制度的创新目标是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三个部分构成。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因而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指新制度产生、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动态过程。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管理制度创新能够持续为企业科技创新、积蓄人才智力、科学发展搭建创新平台,是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坚强支撑。

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决定了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市场疲软、经济下滑、各行各业经营困难的大背景下,企业前行步履艰难,制度管理缺陷显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完善市场机制的需要

在当前市场机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遗存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粗放、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脱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轨道,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集约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还有的企业存在着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粗放型管理等现象,这就要求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来实现集约利用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国内市场将渐融为一体,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研发新技术、扩展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产品销售,与之不适应的企业组织机构、职能部门、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行随着市场的需要进行不断地变革与创新。

2.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激励企业员工积极性的 需要

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员工思想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将会约束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禁锢企业发展,影响与员工、客户关系的发展,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落后需要创新,需要变革。

2.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相辅相成、彼此补充、融为一体的。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

企业要发展、要做强做大,就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照国际市场惯例,国际贸易规则以及市场需求,开展贸易交往。这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规范管理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支撑

3.1 切合企业实际

只有实用管理制度的,才能是有效的、长期坚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需要,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与员工的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才是最有效的创新。

3.2 便于操作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开展活动的依据与准则,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制定之初就应当考虑全面,尽可能做到规范合理、科学全面、便于操作,只有规范的、便于操作的管理制度才能是企业发展需要的,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规范执行

管理制度的制定最终在于实施。要建立一套确保管理制度实施的管理考核规则,保证制度的执行者(企业员工)不折不扣的落实执行,同时,要及时检验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做到超前整改,与时俱进,提高时效性和实用性。

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途径

4.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市场相衔接

新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度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并不断的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市场意识,为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与市场有效接轨,在建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薪酬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方面制度时,一定要面向市场,服务于市场,尊重市场的约束和制衡机制。

将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与市场对口接轨,使内部结构功能和运转方式适应市场竞争,做到用市场来统一企业管理行为。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有服务市场意识,各工序之间、各环节之间相互服务、科学衔接,要以质高价廉多品种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根据市场变化而适时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

4.2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产权制度建设相联系

企业产权制度与管理制度是紧密相联的,创新产权制度是创新管理制度前提。产权制度问题是目前制约国企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问题,不能很好地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管理跟不上,利益主体不明确,出现制度不清晰、管理脱节、管理“空白”等现场,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

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借助产权制度改革,让外资、民资、管理层等各类资本参与到国企管理和发展中来,将国企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相互制衡的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企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4.3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组织制度相统一

有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既能够如实反映企业内部管理者所作出的各种经营决策与管理权在机构中集中的程度,同时还能够对于企业生产配置的效率与合理性起到决定的作用。有的国有大型企业中,由于各种组织机构众多,人员相对冗杂,很容易出现职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科学,专业管理人员地位不高的弊端,很多事情也还是由高层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者主观判断的“人治”的现象,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阻碍企业的科学有序发展。一套依托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起来的科学企业管理制度将会指导企业科学快速发展。

4.4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企业文化是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具有凝聚力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行为、企业宗旨、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价值理念等。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是创造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和支撑着企业科学发展精神源泉,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有形的企业制度以责任制、规章、规范、程序、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无形的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需要通过有形的事件、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创新的过程就是将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来充分表现。

制度与文化不能互相替代。制度再周密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员工个体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也会行不通。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4.5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制度创新与人本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保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需要有人来执行、来落实,体现管理制度的生命。制度的权威源自员工的内心拥护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人本管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将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也将会断送制度的生命。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制度管理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得太多太细时,它将会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限制创新意识,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人本管理的实施将会促进制度管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

制度管理创新是将企业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找到最佳契合点,将传统管理的人管人上升到制度管人,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拥护。管理制度创新要遵循围绕企业实际,遵循市场规律,以人为本,以文化管理的原则,充分激发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本管理发挥到极致,为企业科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家校联系制度 篇9

中共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指出,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各类教育,贯穿于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强有力的支持。为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特制定家校联系制度如下:

1、教师要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时予以疏导、转化和纠正。

2、对于身体不适、精神方面有异常现象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并给予耐心、细致地照顾。

3、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要热情、诚恳地对待每一位家长,禁止讽刺、挖苦、训斥家长。

5、杜绝向家长索要礼品或要求家长办私事。

6、学校每学期要召开1-2次家长会,举办家教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介绍学生近期的变化,从中使家长学到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加深家长和学校的理解和沟通,增强教育的一致性。

7、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及时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8、学校安排专门的领导并设立举报电话,及时解释和处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9、以上各项要认真遵守。如有违反,则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洛阳高小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是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了家长会召开扎实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特制定《洛阳镇高级小学家长会制度》如下:

1、召开家长会,必须做到准备充分:计划详实、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组织有序、时间选择恰当。家长会力求全面,又重点突出;既讲成绩,又谈不足;既有事例分析,又有理论阐述;既有商讨,又要指导。

2、各班应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由3-5名家长组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帮助家长,家长培训家长。

3、将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体现在家长会的全过程。学校、班主任要积极营造平等、民主的家校交流氛围,在家长会上充分尊重家长,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建议,积极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使家校教育得以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4、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充实和创新。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交流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使家长会具有吸引力,让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获得他们的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家长会工作要建立制度规范。学校每学期不少于二次,建立家长会档案资料,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家长会工作列入对学校的考评中,学校应当将家长会纳入到教师的考评当中,并注意发现典型,及时总结并大力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家长会工作管理水平和家长会的质量。

6、家长会要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承担起法律赋予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7、班级家长委员会要帮助和督促家长在培养教育子女中发挥其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以身示范,胜于言教,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子女观和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8、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对子女实施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

9、引导家长应从更多的角度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优势所在,既而发展孩子的能力,给家长指明学生最佳的发展走向;

10、引导家长密切关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调查与研究,为学校家庭教育的开展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11、积极创新学生家长会的模式,可采用活动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分类式等。

洛阳高小家访制度

1.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家访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抓实抓好。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做好家访工作,为教师树立榜样。

2.班主任每学期登门家访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0人次。对特殊学生要常访、多访。科任教师也要参与家访工作,每学期要对所教学生登门家访不少于10人次。

3.家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突出重点。要坚持“六个必访”,必访家庭是:(1)经常违纪的学生;

(2)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的学生;(3)家里出现重大事件的学生;(4)学有潜力的学生、特长生;(5)学困学生、问题学生;(6)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等。

要建立家访登记制度,记录教师家访简要过程、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下步随访建议,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

4.家访前,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好家访内容,确定家访的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事先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家访时间,主动取得支持。

5.家访中,教师要注重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宣传我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策、规定及做法;宣传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家访要以表扬为主,多提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讲学生缺点,要注意语气,以建议的方式表达。要尊重家长,耐心倾听家长的介绍与意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切忌训斥学生和家长。

6.家访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师表,明礼诚信,言出必行,取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坚决杜绝家访中的不正之风,不得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和赠礼,不得托请家长办私事,不得发表有损学校和其他教师形象的言论。

7.在建立和实施登门家访,与家长见面沟通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家庭实际,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班级QQ群、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与家长保持经常、及时的联系。不得随意一个电话、一张便条或一个口信便请家长到学校。

上一篇:第四单元课时备课下一篇:信访事项处理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