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的认识”教学反思(共11篇)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我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从而认识0,感受到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各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的书写0。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0”,了解其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写数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把数0的教学单独安排成这一段。并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板画教学,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会加强获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如果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回家画好一颗大苹果树,上面结上10个大苹果,并给这些苹果边上号码,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会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点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运动员跑步的起跑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温度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应该准备好学具,让学生亲眼见到,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今天的温度引出来。

4、教学0的意义时,用时太多,而且0的意义讲的太深。学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点和表示分界线的意思应略讲,而当表示没有的意思时要重点讲。

5、学生对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数字0没有分清楚,这与我一开始没有讲清楚有关系,导致最后个别学生没有分清楚两者,仍然混淆。

6、课堂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太少,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的要少一些,而且学生对表扬是十分在意的。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表扬,多用实质性的奖励,比如:小红星、小红花等。

7、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以及精彩汇报给予奖励,比如:当给0排序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从0到10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而有一个学生却逆向思维从10到0排,从打到小排列。对于这一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有效改编教学情境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的导入阶段, 我抛开了课本中计算体育场看台有几个座位的情境, 因为在本地没有体育场, 却有闻名中外的红木产业———我们的学校就在红木小件一条街上。于是我紧扣本地产业特色来进行情境导入———

1.猜一猜:欣赏家乡, 引出话题。我边演示家乡景观图片, 边进行解说:“同学们, 这是什么地方?……对,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校园!这几年, 家乡的红木产业发展迅速, 闻名中外, 我们的学校就在赤荷小件一条街上, 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做佛珠小件的, 请举手让老师瞧瞧。”

2.考一考: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们的爸爸妈妈解决问题吗?

生:能!

师:是吗?那么老师今天就先来考考你们!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手链, 好看吗?考题和手链有关:一串紫檀的手链需要158元, 6串这样的手链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练习;稍候, 笔者问: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答案, 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都对了吗?你们真棒!刚才你们用前两天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算出了6串手链的价钱!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注意观察今天的知识和前两天的有什么不同。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导入新课, 体现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的教学理念。利用观看图片、猜一猜、考考你等环节, 不仅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抛出了新的数学问题, 为新授自然过渡。

二、深度对话教材文本, 科学把握教学重点

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教材, 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 才能把握好计算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而不是利用“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去解决问题。教材中例题5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呈现的是:“体育场的看台每个方阵有658个座位, 6个方阵一共有几个座位?”多数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过程中, 要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和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中只出现已有的条件, 问题让学生去提, 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尝试按这种问题解决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却发现无法把算理和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充分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我仔细对比了教材中所有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编排, 发现了两点支撑我调整教学的理由:

1.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在内容编排上的风格完全不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中, 教材有完整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 都有典型的三个问题:知道到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通过三问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需要拥有完整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所有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编排中,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完整的, 有列式计算和“答”。在计算教学中, 题目呈现虽然酷似问题解决, 还有图文并茂的情境, 却没有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 只有计算方法和算理的提示, 在编排中没有“答”。因此, 我们有理由判断: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教学的情境, 这样的题目只是计算教学的辅助形式, 不需要按照解决问题的完整步骤进行解答。

2.对比教材的前后知识, 我发现在计算教学时, 这个题目是一步的乘法计算,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如果在本节课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知识结构, 徒然耗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 我直接创设了情境, 让孩子们欣赏老师手中的手链, 告诉孩子们每串手链108颗, 串6串这样的手链大约要多少颗?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孩子们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10颗, 6串大约需要660颗, 另一种估法是把108颗看成100颗, 6串大约需要600颗。两种估法都是对的, 到底需要几颗呢?引发冲突, 产生精算的需要, 请大家帮助老师算一算, 到底需要几颗珠子!

这个环节从不同的估算方法引出新知的教学需求, 例题中的数字变小了, 更好地服务于数形结合的直观教学, 复习中158×6和新知中108×6的两组计算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对比观察, 理解新知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 迁移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有机渗透数学思想, 精彩演绎学法指导

数学思想的“默会”属性众所周知, 如何把数学思想这个内隐的知识外显出来?比较思想是小学阶段高频率出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笔者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比较思想。“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本质上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新知的教学巧妙地建立在旧知的认知上, 通过复习题的多位数乘一位数158×6和改编后的例题的算式108×6,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理解它们都是多位数乘一位数, 从而推导出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叫迁移, 也叫类推。从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今天学习的新知中间里有0, 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放在单独的一课时中进行教学, 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即使多位数的中间是0, 也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

在理解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法后, 引导孩子们帮老师解决第二个问题, 得出的算式是:102×3。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指名上黑板演算, 然后让学生再次比对102×3和108×6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中间都有0, 计算方法和前面的一样;不同点是108×6个位相乘时有进位, 102×3个位相乘时没有进位。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个位相乘没有进位, 应该如何?通过学生的比较思考得出:个位相乘不满十时, 积的十位要用0占位。

通过对比, 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和计算方法, 还明白了类推和比较的学习方法。

《0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48-02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2011版)》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探究,获得知识。由于低段的学生注意持续性差,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通过创设小猴吃桃、小猴吃冰激凌、光头强开蛋糕店等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和确定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经历观察和实践活动,感受物体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初步获得对数的感性认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会正确读写0;

难点:认识0的确定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熊大、熊二还有光头强吗?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熊出没的王国吧!

1.课件呈现,初步感知

一天,猴妈妈给小猴毛毛买了它最喜欢的桃子放在了盘子里,小朋友,盘子里有几只桃子呢?老师提问学生每幅图中盘子里的桃子数量,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毛毛形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观察变化,揭示课题

桃子有什么变化?怎么表示?

归纳:像这样桃子吃光了,就可以用0来表示。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今天咱们就要来认识数“0”。板书:0的认识

【设计意图】猴子毛毛吃桃过程,使学生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并通过表述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物体从无到有的过程,发展数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顺境而入,探究新知

1.认识0的自然数意义

课件展现小猴毛毛吃冰激凌的情境图。

毛毛家的冰箱里还有两只冰激凌,毛毛吃了一个又一个。冰激凌一个也没有了,应该怎样表示冰激凌的数量?对了,我们小朋友吃冰激凌可不能像毛毛这样贪吃哟,不然会拉肚子的。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0”来表示?

【设计意图】顺境而入,再展现吃冰激凌的情境,巩固0的自然数意义;老师关切地告诉学生不要贪吃冷饮,体现人文情怀;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可用0表示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与表达的机会。

2. 巩固0的自然数意义

(1)好了,小朋友,你想知道光头强最近在忙什么吗?他已经深刻认识到乱砍乱伐破坏树木是不对的,现在他在森林里开起了蛋糕店,每天晚上8点,蛋糕店关门之后,需要统计每种蛋糕还剩多少,你能帮帮他吗?

(2)学生思考,完成表格。之后老师展示熊大、熊二的记录方法。通过询问:哪种记录更清楚?引导学生明白:如果不写0,就不清楚第三种蛋糕是卖完了还是忘记填写了。

熊大: 熊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体会:一个物体也没有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0”来表示。同时也培养学生保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三)学习0的书写

1.自由表达,0像什么

你觉得0像什么?它长得怎么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如像盘子,脸盆,大饼;胖胖的,圆润的,圆滚滚的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发散想象的思维,慢慢认识0的形象;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0的书写

怎样才能写好“0”呢?一起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写的,请你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写。

注意:书写0,要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起笔收笔要相连,椭圆形,稍稍右倾。

学生在自己书本上练习描写“0”,注意笔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上台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想象、书空、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学会“0”的正确书写。

(四)深入探究0的确定意义

1.说说生活中的0

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0?预设:电话机上、开关、温度计、直尺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0,接着利用课件展示,了解0的各种确定含义,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实际生活中。

2.探究直尺上的0

学生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的0,说说发现了什么。

【归纳】0在直尺的最前面,我们量物体长短时,物体的一边要和0对齐,从0开始量,所以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体会0的“起点”意义,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3.探究温度计上的0

仔细观察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4人小组,观察并讨论温度计上的0的含义。

【归纳】温度计上的0表示分界线。

(五)0的故事

下面,让国王吉吉向我们介绍一下0的故事吧!(播放吉吉介绍的课件)

【设计意图】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了数字0的历史,既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又体会到数学符号是有趣的。

(六)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七)总结回顾

说说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设计总结

本教学设计格式规范,内容创新,富有童趣。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0的自然数意义、0的书写、0的确定意义以及拓展总结。以熊出没的故事情境为主线,穿插毛毛吃桃、毛毛吃冰激凌、光头强改行开蛋糕店、熊大熊二帮助光头强、国王吉吉讲0的故事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知识。在一些细节方面,也非常注重人文情怀和环保意识,如告诉学生不要暴吃冷饮,光头强乱砍树木破坏森林是不对的,这些很好地引导学生接受正向的养成教育。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1.我对于学情分析的不透彻,不全面。由于以前接触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很明显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我都不熟悉,如孩子的兴趣爱好,最近发展区等等都了解的不够,很多时候我没有做到换位思考,总是在以自己的陈旧观念来判断孩子的认知与领悟性。整节课给学生放的空间不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我一直在动和说,反倒是学生本应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却变成了旁观者,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解放。孩子被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思维得不到发散。所以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导致课上的越来越乏味。

2.对教材剖析的深度不够。以致在讲解部分内容时含糊不清,表达的不明确。对于一年级的课本,表面看着内容很简单,但要将简单的内容授予学生,对自己来讲真的是眼高手低。尤其是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教材,以后我更要去反复斟酌每一细节,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授予方式。

3.要学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是脱离与实际,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在“0的认识”这节课中,本应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切身的实际操作,感知生活中的0。可我却并没有给孩子自主性,而总是拽着他们,没有留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4.课堂的组织能力有待大大提高。如何将整个课堂组织的井然有序,按照自己预设好的路线进行,这都是我要学习的内容。课堂的组织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要多多借鉴,多多思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在0的认识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是写“0”,0是所有数字中最难写的。因为它的要求较高,要圆滑、斜一点,两端扁一些,中间要饱满一些。在教学中我先按排一课时认识0的意义,在书上初步写0,逐一批改、订正;再按排一课时细讲,共性书写问题集体订正,学生再写,接着要求家长配合回家写,第二天边做练习再指导写。经过强化、纠正等一系列措施,学生的书写渐上正轨。从0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低年段要求教师要多讲、细讲、面批,但多讲应该是在难点重点处,细讲应是在共同错误时,面批应关注个别学习上书写有困难的学生。

大班数学认识0教学反思 篇6

在导入和结束活动中,能有机整合语言领域。以复习“拍手歌”形式,自然巧妙导题激趣,引发“小猴吃桃”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活动结束时,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幼儿边念边表演,即活跃了活动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此活动教学重点,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能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中认知“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宝宝“0”表示,很好地扩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表象,引导幼儿想象,说说什么东西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毫升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7

师:同学们, 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生1:1毫升的水很少。生2:1毫升的水有一粒黄豆那么大。生3:1毫升的水只有几滴那么多。师:好, 关于1毫升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注射器吸出1毫升的水。 (学生开始进行吸水活动, 活动并不一帆风顺, 有些同学不是吸多就是吸少了, 在不断的试验下每个人都吸出了1毫升的水) 。

师:谁来说说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生4: (指着注射器中短短的一段) , 只有这么多。生5:一点点。师:请同学们把1毫升的水放入自己的手心里, 看看有多少。 (学生开始活动,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很小心地把1毫升水注射到手心里, 心里异常兴奋) 。生6:一点点多。生7:像指甲盖那么大。生8:几只蚂蚁那么多。

师:大家想象力丰富, 那么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呢?让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吸入1毫升水, 然后再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 观察, 数数, 同组同学分工明确, 实验有序, 课堂气氛活跃) 。组1:大约8滴。组2:大约9滴。组3:大约10滴。师:1毫升大约有10滴左右的水, 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

[反思]毫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生生活里经常出现, 但是, 学生常常熟视无睹, 要真正认识毫升单位本身就显得比较抽象, 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毫升观念, 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 此片断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动手实验, 经历由表及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主动性, 较好地实现了数学课程新理念。

(1) 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如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奶瓶、饮料瓶等一些容器上的标志后, 对毫升的认识是简单的、初步的。“1毫升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猜的结果可能是多少, 可能是大小, 可能是“象征性”的数学数字, “猜一猜”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想象开始, 而想象的初始物是模糊的、简单的, 为下面的验证创设了良好学习心理, 拓展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2) 感知。学生在猜想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用注射器吸出1毫升水。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反复试验下, 通过观察、交流, 建构起了“1毫升水在注射器中就短短的一段”的知识表象。这种认识是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认识, 是对毫升容量单位较为清晰的直观认识。它启发学生: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学来容易, 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以后学习数学要尽可能多地“做”数学。

(3) 感受。学生把1毫升水放入手心里, 看一看, 用脑子记一记1毫升水有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个个“蠢蠢欲动”, 在交流中说出了较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如“1毫升水指甲盖那么大”“1毫升水几只蚂蚁那么多”。让学生感受1毫升水的多少,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好“玩”, “玩”中能学好数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兴趣。

(4) 感悟。学生分组实验求证1毫升水有几滴, 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前面对毫升的认识是概括的、笼统的, 还不具有“数学价值”。“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是“具体的”数学知识, 这种认知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加数学思考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是对毫升概念的深层认识, 它贯穿了估算思想, 具有较强的数学意义。

“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 篇8

教例A:

1、认识圆心。(1)检查预习结果。出示准备好的圆。(2)动手操作。先对折。再打开。重复三次,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什么是圆心?如何表示?(4)画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2、认识半径。(1)动手测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发现了什么?(2)归纳小结什么是半径?如何表示?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3)讨论: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直径。(同上)

4、探究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自学圆的画法。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画圆。

教例B:

1、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1)半径、直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画圆。(3)生活中圆都用在哪些地方?有什么好处?

2、讨论:想先解决哪些问题?说说理由。

3、参考学生的意见,重点解决下列问题:圆和球的异同;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半径、直径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圆规画圆时注意的问题;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直径;离开教室,生活中都有哪些画圆的方法……

4、概括圆的特征,小结圆的方法。

5、学生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并展示。

对比与反思

布鲁姆说过: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已有的知识。对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圆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在教例A中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完全置之不理,可以这样说,在教师的观念中。凡是书本上有的、本节课要学习的都被认为是新知识,必须按部就班从头学起。教例B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圆的知识,即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讲,模糊的、有争议的、有待讨论的,未知的内容则需要重点研究”。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两个教例都试图体现探究和发现。教例A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统一组织下的活动。从折纸找圆心,认识半径和直径,发现直径和半径的特点,虽然学生也有发现和思考的成分,但是教师主导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问题的答案基本是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例B,教师恰当的把握了接受与探究,封闭与开放的关系。学生从观察和体验中获得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直径”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动手操作,经历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感知了数学的魅力。

实践表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摒弃传统的接收式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认知基础,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变得主动,才会有所发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了主动探究者。

“0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两种实际意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0”,了解“0”的实际意义。

2.难点:认识到“0”作为起点的意义,并能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放着三根铅笔的粉笔盒、小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师:谁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出示西游记主要四个人物的图片)你最喜欢谁?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出示猴子和桃子的图片)

二、0的认识

1.出示第一幅图片:

师:接下来,看看这三幅图,你能根据这三幅图的内容说一句话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图中的内容)第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个盘子呢?第三个盘子里面有桃子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2.出示第二幅图片: 师:小男孩拿了几个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现在他手里还有气球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3.利用粉笔和黑板教学。师:猜一猜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几个粉笔?现在老师把他们全拿走,现在粉笔盒里几个粉笔?一个都没有,用数字“0”表示。黑板上几个字?我把它们都擦光,现在黑板上还有几个字?一个都没有,用数字“”表示。4.你能用“0”说句话吗? 5.总结:刚刚我们说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6.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0”? 7.出示直尺。在直尺中找“0”的位置,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那么在直尺上,它是从“0”到1,以此类推,让学生明白“0”表示起点。

三、教学书写“0”

1.你们觉得“0”像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这个数字,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0”,并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3.学生在数学书上描实,老师检查学生书写状况。

四、“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理解“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1)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图意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请学生列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列式。

(2)教师用贴画引导学生说出“2-2=0”的式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加上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

(1)出示第二幅图,两个荷叶一共有几个青蛙?引导学生列式,教师将式子写在黑板上。(2)给表现好的学生以橡皮奖励,第一次给一个,第二次给0个,两次一共给了几块橡皮?引导学生说出“1+0=1”的式子。

(3)你发信息了什么秘密?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出“一个数加上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

3.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减去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

(1)让学生回想课程初始粉笔盒和擦黑板的情景,列出两个算式,老师将其写在黑板上。(2)让学生观察式子,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减去0,结果等于这个数本身”。

五、巩固练习

1.数字宝宝排队。给0-5的数字排队,运用动画的形式将正确答案公布出来。2.练一练。给0-4连线。

3.摘星星。小组开火车,看看能不能代表本班摘得星星。要求:念出式子,说出得数。4.复习1-5以内的加减法,指名做题。

5.摘苹果。要求:念出算式,说出得数,观察哪个苹果动了,就读哪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六、小结

师:“0”真是个神奇的数字,有这么多小秘密都被我们发现了。这些小秘密你们可都要记在心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0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想让学生掌握0的两种含义:什么都没有和起点,同时让学生学会书写0,会计算与0相关的式子,以构建他们对数学的概念,铺垫他们的生活。这节课,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童时代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代,童话,小故事,小动画最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导入方面,我设计了西游记的问题,将小猴子和桃子引了出来,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感受0。

新课标指出,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上,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例如:在认识0时,拿出粉笔盒,猜一猜,摇一摇,听一听,问学生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再将粉笔拿出来,再重复以上过程,问学生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在学0的加减法时,用小贴画让孩子列算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凭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练习部分,我设计了游戏情境,比如“给数字宝宝排队”、“摘星星”、“摘苹果”等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0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篇10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知识点: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2、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教育点: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两个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 1、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2、62张练习题。(为写“0”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哪些数字?(1.2.3.4.5.)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学生大声音的齐说1.2.3.4.5)

2.好,你们都会数这些数字了,现在我们用这些数字来做个猜数字的游戏,好吗?(1)这个数在3的后面,5的前面,它是几?(4)(2)这个数比2大比4小,它是几?(3)(3)这个数比1多1,它是几?(2)

(4)这个数在2的前面,比2小,它是几?(1)(5)这个数比1小,它在1的前面,它是几?(0)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都猜对了,你们还知道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板书(0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小猴子)对,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三、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师:你们猜对了,但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取走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再取走1个桃,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师:小朋友们认识了数字“0”,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学生说自己所见到的“0”)师:我们怎样来表示“0”?(学生动手操作)

四、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五、学习书写“0”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生:0像个鸡蛋。生:0像鸭蛋。生:0像圆圈。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

生:不像。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2.教师在田字格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在桌子上写一个0。3.教师在前背对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书空。(书写时可以边写边说“0”书写的过程。)多练习几遍,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4.打开书描红29页,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六、巩固练习1.写一写

请大家在方格中写出数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漂亮。拿个别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拿写的好的和写的“0”不是很好的。注意“0”的写法,不能有棱角,要圆滑,笔顺要正确。)2.老师送给同学们6个数字(0.5.6.4.3.2.1)好朋友,他们想让你们给他们排排队,好吗?请听好要求,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给他们排一排。想一想,“0”为什么这样排? 让学生到前摆一摆,实物投影展示。从大到小排一排。说一说,“0”为什么这么排?(0比1小)

七、回顾反思――总结学习所得,深化对0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认识了数字王国的新朋友——0。

生: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生:还学习了怎么写0。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在尺子上表示起点。“0”还有很多的含义,下课同学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教后反思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0的认识”中的几点体会和教学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猜学过的数字1、2、3、4、5,并且自然而然的从游戏中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0”。这样,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说的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接着让小朋友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们说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盘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并举起数字卡;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思维。

3.培养学生操作、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   )个2只      (  )个4只

师: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只?

生:小鸟有2个2只,小狗有2个4只。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认倍的概念。

(1)看一看。

师:同学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们正在忙着收获呢! 快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3只灰兔,3只白兔。

生2:我看到了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生边说师边整理,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老师,我发现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红萝卜比白萝卜多4根。

师:通过比较,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数量上相差的关系。

生:我觉得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面有3个2根。我把胡萝卜看成1份,那红萝卜里就有3个2根。

师:你可真善于思考!那我们一起圈一圈,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胡萝卜和红萝卜相比,我们以数量少的胡萝卜为标准,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1份,红萝卜里有3个2根,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边数边圈:1个2根,2个2根,3个2根。板书:3个2根。)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我们不仅发现了它们数量上相差的关系,还发现了倍数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谁听明白了?

生1:胡萝卜有2根,我把这2根看成一份,红萝卜里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还有谁听明白了?

生2: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里有3个2根,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们会说了吗?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2)圈一圈。

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生:用圈的方法。

师:你们能不能也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动笔圈一圈,填一填。(师巡视。)

师:完成的同学和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老师请一名同学上来摆一摆、圈一圈,谁愿意?(生演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胡萝卜看成1份,把白萝卜2个看成1份,一共有5份,也就是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生边圈,边口述。)

师:谁听明白了他的看法?再来说一说。

生:我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1份,把白萝卜2根也看成一份,圈起来,一共有5份,也就是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白萝卜有5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板书:5个2根。粘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呢?(出示6个2根的白萝卜图片。)

生:白萝卜有6个2根,也就是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现在呢?

生:白萝卜有8个2根,也就是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8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白萝卜里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是啊,同学们,白萝卜里有几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2.改变数量,加深理解。

(1)改变红萝卜的数量。

师: 小兔子又找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有3根胡萝卜,6个红萝卜,你能说说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吗?

生: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师:怎么看出来的呀?

生:我把胡萝卜的3根看成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2个3根。那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2倍。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利,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师:同学们,刚才他把几根看成一份?红萝卜里有这样的几份?(边问学生边答。)也就是2个3根,所以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师:都是在和红萝卜比,为什么一会儿是2倍,一会儿是3倍呢?(出示对比图。)

生:因为比的标准变了,所以倍数也变了。

师:因为比的标准变了,刚才是2个1份,现在是3个1份。标准发生变化,倍数也发生了变化。

(2)改变白萝卜的数量。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白萝卜还是胡萝卜的5倍吗?请大家用小棒代替萝卜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移动小棒看一看,第2行的小棒是第1行的几倍?(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来摆一摆?(生板演。)

生:(先3个一份摆好。)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还多1根。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通过改变第2行小棒的根数使它们成整数倍吗?

生1:可以在第2行拿下去1根。(边说边操作。)

生2:可以在第2行放上2根。(边说边操作。)

生3:可以在第2行拿下去4根。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同一道题,想出了多种办法。

(3)理解、提炼倍的概念。

师: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倍。你觉得什么是倍?

生:我觉得两数比较时,如果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先圈一圈,再填数。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出色,老师奖励你们小红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请大家动手圈一圈,再填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师:谁想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黄花有2朵,粉花有10朵,粉花里有5个2朵,所以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

师:你说得可真完整,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数量相同,倍数也相同,所以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

2.想一想,摆一摆。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出示做一做2小题。)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第一行摆了5根,让我们摆第二行。

师:第二行要摆几根呢?

生:让我们摆第一行的4倍。

师:什么是“第一行的4倍”?

生:第一行的4倍,就是有4个第一行的数量。

师: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摆( )个5根,一共是( )根。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并完成填空。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生摆。)

生: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所以第二行摆4个5根,也就是20根。

师:同学们看,现在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第一行拿掉1根。)

生:现在第一行有4根,第二行有20根,第二行的根数里有5个4根,所以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

师:现在呢?(第二行拿掉4根。)

生: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4倍。

师:要想让两行一样多,怎么办呢?

生1:我们可以在第一行加上12根,两行就一样多了。

生2:也可以把第二行去掉12根,两行就一样多了。(学生边说边出示幻灯片。)

师:当两行同样多时,我们可以怎样说?

生:我们可以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1倍。

师:也可以怎样说?

生:也可以说第一行是第二行的1倍。

3.涂一涂。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好样的,在互相合作中,收获了很多知识。

师:大家看,图中的第一行粉色的圆片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几倍呢?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圈一圈,再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谁来说一说?

生1:绿色圆片有2个,粉色圆片有16个。通过圈一圈,我发现粉色圆片的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8倍。

生2:我们除了通过圈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粉色有16个,绿色有2个,16÷2=8,所以粉色圆片个数是绿色圆片个数的8倍。

师:同学们,你们都好棒。你愿意自己来设计一下吗?请拿出练习纸,给第二行的圆片涂上颜色,再根据涂色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生动手画,师巡视。)

师:能把你的设计说给同学听吗?

生1:我涂了6个红色,12个绿色,我的问题是绿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几倍?绿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2倍。

生2:我涂了3个紫色,15个桔色,我的问题是桔色圆片个数是紫色圆片个数的几倍?桔色里有5个3,所以桔色圆片个数是紫色圆片个数的5倍。

生3:我涂了9个红色,9个黄色,我的问题是黄色圆片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几倍?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红色和黄色同样多,所以说黄色圆片的个数是红色圆片个数的1倍,也可以说红色圆片个数是黄色圆片个数的1倍。

师:同学们,你们不仅想出了很多种涂色的方法,还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用到倍的地方也很多,比如:老师的年龄是你们的3倍,书包的价钱是笔袋的6倍……你也能像这样举几个例子吗?

生1:老师,我知道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一本练习本的4倍。

生2:班级里男生和女生一样多,我们也可以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1倍,或者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1倍。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倍,希望同学们能够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反思:

“倍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例1的内容,对于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本课中,我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几个几,从而形成表象,为学习倍的知识作好铺垫,在教学中我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又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学习过程,不为硬性操作而操作,而是在操作过程中去感知,把操作与理解概念巧妙结合起来。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直观形象地建立了“倍”的概念,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丰富课堂内容,层层递进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为了使练习题的设计与新授环环相扣,在练习题的选择上,我设计了圈一圈、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加深了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认识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在摆放小棒的过程中,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指导不够,这些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活跃起来。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庆丰小学)

上一篇:呼叫中心功能介绍下一篇: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