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发展论文(精选7篇)
从零件数量上,飞机的零件数量是其他产品无法比拟的。一架大型民用飞机,零件数量超过600万件,其中连接件300万个,电缆总长274km;普通战机的零部件数量也超过70万个。在软件方面,飞机所涉及的软件代码数量也是其他产品无法企及的。比如,空客A380有800多万行代码,国外某航空航天制造商每年所编写的软件代码数量超过了微软公司。在研发规模上,飞机通常是由多个国家合作投资研发的;民机的研制周期和服务领域包括从顾客提出对飞机的需求开始,到飞机设计、制造、交付出厂,以及投入航线后的服务工作,其研制周期和服务时限也都相对较长。比如,波音787飞机的研发就涉及10个国家的43家一级供应商,全部供应商达1万多家;空客A380从方案可行性报告到交付使用共用了19年时间,预期服务年限则超过40年。
总的来说,每一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制造、试验和应用都需要有统一协调的技术要求,才能使全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转;对所有承担研制的单位以统一的计划和协调的程序进行高度集中的调度,才能使研制工作处于最优的管理状态,使研制费用最少,时间最短。完成这些艰巨而复杂的总体协调工作最科学的方法就是系统工程。飞机的研制过程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
创新从需求开始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进入“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与“互联网+”的新时代,对于高端制造业而言,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对于航空制造业而言,随着航空产品复杂性的提高,传统的基于文件的系统工程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亟需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和工具。
作为中国航空的旗舰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简称中航工业)面临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伴随产品研发的日益复杂,转型过程之中,诸多挑战纷纷出现。例如:复杂性要求对质量管理实践的挑战,在相关联的世界中如何处理安全和行业规约,来自产品创新速度的竞争压力,增加最终用户对更多的特定和定制化产品提出范围的期望等。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工业体系,掌握和全球对接的工业方法成为必然要求。中航工业亟需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与工具,打造基于统一IT架构的新型集团IT治理体系,与航空产品和技术匹配发展。
中航工业信息化首席专家、系统工程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智能制造专家组副组长、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TO高星海解释说,创新是从需求开始的,航空复杂产品涉及到供应商、组成制造单位,在这个过程中,需求变化如何规范,并进行准确的传达,已经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模型驱动的理念能够做到跨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能够使开发部门的各个单位和各个业务部门,完全基于一套语言来工作,从而避免沟通所带来的误差。
也就是说,工业需要用时间的总量或者模型去洞察整个研发过程,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就是在产品开发前期准确表达用户需求,表达产品设计架构的功能以及产品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3年,中航工业与IBM进行合作,力促系统工程方法论及相关技术在航空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全面推广基于航空产品的全专业级需求管理系统,建立以需求为驱动的航空产品协同研发体系,合作提升系统工程的应用水平。
需求管理系统帮助中航工业完善了设计、运营环节,使需求的传递、更改更为清晰。
在设计的过程中,航空航天的设计过程不是独立研发,而是要充分考虑运行环境。以飞机为例,飞机只是交通运输的一个环节,还要考虑和机场、地勤、加油设备以及空中的交通系统等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一开始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机械部分表达的,需要通过特定的描述,将用户和各个利益相关方,包括飞行员、乘客、政府管理部门等联系起来。
首先要把需求条目化,确保每个需求都是明确的,可验证的。之后进行整个系统的功能和逻辑的设计,这一步由很多复杂的子系统组成。需要明确每个子系统应该完成什么功能,之间的交联关系是怎样的。在逻辑设计中要把前端需求分解下来,其中有些系统是直接承担顶层系统的某项需求,有些则是一个需求分拆成多个相关联的需求,交给不同的子系统来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
高星海举例说:“比如航空机载软件的研发,当研制到后期时,上游提出更改意见。在过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更,我们设计师团队要围绕这些更改召开很多会议进行商讨。现在有需求管理工具以后,软件人员通过需求跟踪,很快就发现只需要更改少量代码就可以满足上游要求。这在研制组织管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未来在新的型号上如何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质量找到了切入点。”
不仅如此,在运营环节上,可能随着新的技术出现,或者随着用户需求调整,需要重新改进过去的需求点。如哪些子系统或者哪些部件升级之后,它的交联关系和原来的系统是不是还能保持正常。需求管理系统使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通过三年的实践,中航工业通过分领域试点,总结形成系统工程流程体系和标准规范,通过最佳实践案例推广,快速展开推进工作。先后从航空运载器、发动机到航空系统开展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施工作,完成了航电、飞控、机电等多个领域的需求管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联合仿真、软件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工作,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航空产品研制应用的路线,为在航空行业内以及其他行业进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作为国内引领系统工程的推进单位,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还基于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的系统工程知识体系、战略合作伙伴的最佳实践以及自身最佳实践积累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工程推进建设框架和标准实施方案。
工业知识的内生机制
高星海表示,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航空企业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带动了系统工程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方法论的提供。“IBM是国际系统工程协会核心方法论的提供者,在IBM的帮助下,中航工业参加了国际系统工程协会,获得了国际系统工程学会最新的知识体——系统工程手册,在这个手册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翻译、出版,同时又开展了和国际对接的系统工程师的培训。通过三年的认证培训,如今有将近700名国际系统工程师。”
如今,中航工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工业知识的提取、传播、验证和型号推广应用的机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在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的指导下,完全掌握了这套方法论,并通过培训实践不断完善,完成了思维的突破。
其次,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工具的实施系统。
最后,在新型号研制过程中,中航工业认识到基于模型的重要性,也理解了只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全面应用,才能保证未来的重点型号一次设计成功,一次制造成功。因此,中航工业围绕重大型号的研制全面开始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完善。
高星海表示,研发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要考虑如何采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去管理整合自己的设计过程和管理自己的设计对象。过去以产品为目标进行工作,只要把工作完成就可以。但是站在复杂系统的角度,要满足用户的弹性需求,则需要将工作上升到方法论和工具层面,才能满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同时,信息技术中心还有另外一个角色——金航数码,是国家两化融合的重要支撑单位,拥有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体验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软件研发基地,承担着将工业知识融入工业软件,从而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工业方法向其他行业进行推广,服务于更广大的工业领域的责任。高星海表示,中航工业会持续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领域探索实践,并将新技术进一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制造2025”做出贡献。
他说,基于模型的思想在持续拓展,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到整个设计、制造、检测、维护环节都采用模型的定义和连续的传递,成为基于模型的工程。如果企业管理也全部基于模型开展数据的交换以及生产系统的仿真,企业就会变成基于模型的企业。而模型背后体现的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以及对新工具的使用技能。利用工具将设计流程变得可传承、协同,模型就有了知识化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提取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利用认知计算开展模型的自动推理和计算机的深度理解,工业会走入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要加强职前学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学前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切实从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提高未来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的角度,切实加强培养方案的设计,尤其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注重各层次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科学、人文素养,注重后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并配备相应的师资;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形成扎实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选用优秀教材,打好学习者良好的专业功底;要注重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加强对观察分析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环境和活动设计能力、各类活动组织能力、基本的教育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前师资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研究和充实课程与教材,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建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适应幼儿园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加强实践锻炼,形成基本的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学前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是学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学前在职教师培训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问题导向,切实了解广大教师的工作困难和专业困惑,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层分批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真正满足教师的现实工作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要注重核心问题和共同问题的研究,确定培训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当前应注重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以弥补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中一些专业能力培养的欠缺,尤其是观察分析能力、活动计划能力和评价能力等方面的普遍不足,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注重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基础扎实,了解幼儿园教育实际,了解教师现实需要,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培训队伍,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此外,要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激发,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教师将看书作为一种习惯,将思想作为一种习惯,将改革和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再次,学前师资的专业化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重视。在全国普遍缺乏幼儿园教师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能否成为一个热门专业或者至少是容易就业的专业,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能否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的程度与现实的措施。一个有尊严的、受人尊敬的、基本待遇能得到保障的、基本社会地位能得到维护的专业,从业人员才能真正谈得上专业发展和成长。因此,保障幼儿园教师基本的地位和待遇,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外在的影响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工程机械维修的发展
[摘要]随着电液技术、CAD技术和材料工程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广泛应用,具有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工程机械的更新周期将进一步缩短,恢复性修理将更多地被改善性修理所取代,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将成为修理工艺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故障 原位检测 离位检测
一、维修理念的变革
(一)事后维修思想。20世纪初期,工程机械维修一般都是在发生故障以后才进行的,即事后维修。它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地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但事后维修是非计划性维修,浪费了较多的剩余修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机件工作-产生磨损-发生故障-影响使用并危及安全。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包含了主动预防的思想内容,其实质是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了事后维修缺乏计划性的被动局面。但这种维修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以直接经验作为指导,只能提出一般性的维修原则,缺乏针对性;二是只着重解决维修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忽视了维修的整体内涵,缺乏对维修管理的研究。由于事先很难预料大量的随机性的故障,尽管做了许多的预防性维修工作,也很难获得预期效果;三是刻板地实行定时定程维修的离位分解检测维修,不可避免地使维修工作出现频繁分解拆卸的现象,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费用高,而且还会因拆装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隐患,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三)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近二三十年来,在预防为主维修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广泛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诊断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这种维修思想是以对维修对象的系统监控为手段,用大量的原位检测代替离位检测,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改变以可靠性数据分析为依据的维修。它使维修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主客观更加一致,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盲动性。其基本要点:第一,维修工作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大到维修时机、维修方法、维修周期的选择和维修工作量计算、维修范围的界定,小到一个机件修复后的可靠性系数、一个项目的诊断检查的标准,都要以保证和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为依据。第二,工程机械的可靠性是由设计、制造和使用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提高其可靠性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三,可靠性指标是评价维修质量最科学、最有效的依据和标准。
二、维修业的现状
在国外,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维修业发展,设有专职的维修管理机构,维修企业形式多样,维修市场已趋于成熟,民间维修团体也有40多年历史,经常举办维修设备展览和维修理论、维修工艺大型学术会议,有力地促进了维修业的发展。70年代初,我国工程机械维修研究和应用才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了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推广应用维修新设备、新工艺,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工程机械维修业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归口部门。目前,工程机械维修业受到国家部委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几个部门的管理,权力分散、责任不清,难以在政策上上协调统一,使我国的维修业人管理陷入“真空地带”。二是缺乏保护维修业正常发展的法律法规,致使维修业发展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三是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基本上局限于集体、私营性质的中、小型维修企业,融资意识谈薄。四是维修业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标准、制度不够完善,维修质量评价无据可依。
三、维修体制的改革设想
维修体制的改革,影响着维修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要使工程机械的维修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维修体制。第一,要尽快成立责权统一的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机械维修业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其整体发展。第二,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使维修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凭,加快从行政命令型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第三,积极营造工程机械维修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制订扶持维修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引进外资,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改变维修企业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逐步形成合资、独资、集体和私营多家并存竞争和相为补充的局面。第四,促使工程机械维修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的设备集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传感技术于一体,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能完成单一专业和工种的维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重复性投资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拥有少量维修资源的企业,只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适应发展的趋势。第五,将传统的定点维修方式转变为定点维修与机动维修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化的巡回维修队伍,配备高性能的机动维修设备,实现现场维修服务。
四、维修业的发展方向
(一)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光电机械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将日益广泛。目前,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践表明,工程机械性能越先进,结构就越复杂,其维修活动就越依赖于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事后维修、预防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思想,各有长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机械地规定某个维修单位或某种机型只能采用某一种维修方式,即不符合实际,又难以奏效。当前,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维修主要是,以状态监测为基础,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视情维修。今后,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将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将成为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思想。
(二)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建立智能网络维修服务系统将成为21世纪工程机械维修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瑞士,工程机械维修服务网已遍布全国,各地区均有配件中心仓库,业务人员仅用两三分种就可以掌握维修站点和某种配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运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超越国家、地区和时空界限,将工程机械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生产厂、维修厂、配件站和使用单位联系起来,实现远程、快速、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生产厂以此作为售后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与工程机械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维修服务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从施工现场获得信息,按最佳效率时就有权取的措施完成售后服务。
2016-2017学上学期 《安全工程发展概论》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电
话: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
2016年12月5号 摘要.................................................................................................1 安全工程简介..................................................................................2 安全工程的研究方向...............................................................2 安全工程的培养目标...............................................................2 安全工程的研究背景...............................................................3 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4 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4 国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4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5 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7 参考文献.........................................................................................8
摘要
安全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学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社会文化、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土木、矿业、交通、运输、机电、林业、食品、生物、农业、医药、能源、航空等种种事业乃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各个领域。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和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全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学历学位教育体系、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
但是,即使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如此之快,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安全人员的需求。一方面在数量上有待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安全人员的质量。而要提高安全人员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顺应国家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安全人才。
安全工程简介
安全工程的研究方向
安全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领域,指在具体的安全存在领域中,运用种种安全技术及综合集成,以保障人体动态安全的方法、手段、措施。安全工程的实践,为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体及其设备、财产不受到损害,提供直接和间接的保障。安全工程领域尽管涉及面十分广泛,但主要涉及领域限定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矿业工程、水利工程、公共安全、火灾与消防、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石油化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等学科领域。安全工程领域研究上述涵盖学科的安全规划与设计、安全施工、安全评价、安全监管、公共安全应急、安全技术与准备等相关的前沿新技术,新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有:1.安全系统工程与系统管理;2.产业安全技术及风险评价;3.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4.爆炸安全理论与技术;5.岩土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6.环境安全控制及工程。
安全工程的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安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培养掌握扎实和系统的安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火灾与爆炸、交通安全等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运用先进技术 2 和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安全规划与设计、安全施工、安全评价、安全监管、公共安全应急、安全技术与准备等方面的问题,能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可从事安全工程领域的科研及安全规划与设计、安全施工、安全评价、安全监管、公共安全应急、安全技术与准备等工作。
安全工程的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越来越重视。实现人类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安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其根本的保证。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从事安全工作。高等院校在此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健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同时,还要为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专业安全人才,对改善我国各企业的安全状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严重意外事故频发,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约占GDP的2%)以上。2002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107余万起,死亡人数近14万,每天平均死亡380余人;平均每天发生7.2起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事故,每周发生2.5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每月发生1.2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因此,我国高校中许多有识之 士充分认识到安全科技人才在预防和控制意外事故和损失的重要作用,纷纷创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特别是在国务院成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来,安全工作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新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每年俱增。到目前为止,全国各行业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学校近114所,其分布遍及矿山、建筑、地质、石油、机械、化工、兵器、交通、航空等行业。
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
国内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国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16世纪,西方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但劳动者在自己创造的机器面前治病、致伤、致残、致死的事故与手工时期相比也显著地增加了。起初,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高利润率,把保障工人安全、舒适和健康的一切措施视为不必要的浪费,甚至还把损害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以后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
美国的安全教育发展较快,到70世纪末,一部分大学设立了卫生工程、安全工程、安全管理、毒物学和安全教育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职业安全获得了重要的发展,该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职业安全健康法》(OSH Act)。这个法案是很重要的,他强调限制工作场所的危险。该法案为原来松散的安全专业组织明确了执业范围。在随后的21年里其他相关法案被通过,安全执业范围扩大到环保、制造安全、危险物品管理、交通工具安全设计、道路运输、企业生产和建筑施工等领域。
日本在研究安全方面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较快,它注重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在安全工程学这一科学层次上进行了研究和发展。到1970年为止,日本大学增设了反应安全工程学、燃烧安全工程学、材料安全工程学和环境安全工程学等四个讲座课程,继而又在研究生院设置了硕士课程。至1977年,在日本大学中开设有关安全工程学讲座课程或学科的总计为48个,现在日本国内与安全工程有关的大学教育系和研究机构达76个,杂志36种,学会和协会33个。由于坚持安全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日本近20年来产业事故频度率、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持居世界最低水平,安全工程学在日本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
安全工程技术类专业是门综合性专业。我国安全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由来已久,从20世纪始,安全工程类专业高等教育就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人才保证。
根据现有文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可以说始于上世纪50年代。采矿业在我国一直是高危行业,但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人们基本上只能想到从通风、防火、防瓦斯、防尘等物理方面解决矿山的安全问题,所以在1957年,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在全国最早设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机电安全本科专业,旨在为矿山培养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为解决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 全健康问题,1958年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又设立了劳动保护系,内含两个专业,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1982年,湖南大学衡阳分校设置安全工程3年制专科专业,1983年,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设置安全工程4年制本科专业。直到1984年7月1日,在学者们的呼吁下、在一些科研机构(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和院校(沈阳航空学院、湖南大学衡阳分校)专业试办实践的推动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安全工程“正式”列为试办专业,代码为“试32”(国家教育委员会,1984)。在这个目录中,安全工程与矿山通风与安全并存。除了矿山通风与安全为矿山服务外,安全工程这个名称基本上整合了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卫生工程学等综合性专业名称,也整合了名为航空环境生理学、环境卫生学、卫生化学、化学武器损伤防护学等专门性专业名称,为除矿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服务。1989年,国家教委开始修改1984年以来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完成,改名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保留了安全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这两个专业,后者仍然归属于矿业类,而前者归属为管理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列为“限制设置的”本科专业。在此目录中也同时有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安全救生、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防范三个与安全工程相关的专业(国家教委,1993)。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四次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整合进一步整合本科专业设置,取消了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由安全工程专业涵盖所有行业的安全问题,也 修改了其学科归属,由1993年属于管理工程改为属于安全环境类下的二级学科,代码0810002(教育部,1998)。虽然此目录中仍然保留安全防范专业(属于法学,代码030407),但所有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都由安全工程专业覆盖,标志着这个学科基本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数由1957年的1所稳步发展到2008年的114所。
我国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
安全工程技术是以安全学原理为基础,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先导,兼有管理和工程技术综合的一门新兴宽口径学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净化与空气调节、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察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为事故。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等古典研究和现代事故预防实践,安全事故之所以发生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第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后者导致了80%以上的事故。所以要预防事故,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必须要采取既能解决前者、也能解决后者的综合策略。要解决前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是必须的,而要解决后者,则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安全工程学科 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趋向于综合化,即安全工程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横断性这一个客观事实将更加充分地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前言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于加快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调整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结构,对加快我国的工程机械走出国门,和对工程机械创新有着引领促进的作用。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 工程机械 展望 正文
“一带一路”如中国再次腾飞的两个翅膀,由习主席一年之前提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必然是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动区域内工程机械的需求,这是给我国的工程机械出口的一个机遇,同时弥补国内工程机械饱和的状态,对于推动工程机械发展以及走出国门都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让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
国内比较出名的工程机械厂商有三一重工、徐工、龙工、中联重科等,国外著名的有三菱、沃尔沃、现代等。现阶段我国的机械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明白差距,缩小差距。未来的中国工程机械将往这几方面发展。
一、工程机械更加环保。
我国工程机械设备行业的污染比重较大。节能环保之路都将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今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工程机械的未来走向,必将是节能环保大势当道。工程机械企业必须依靠自己走上让产品工作效率更高效、节能降耗性能更出色的道路上。
二、生产标准提高。
工程机械生产标准有相应的提高,比如噪音、震动、燃油消耗、排量等。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主要出口于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对于某些指标没有过高的要求。然而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我们国家所生产的工程机械达不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工程机械的出口。因此,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增加制造难度,但着眼于未来,对工程机械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工程机械更加智能化。
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已露端倪。工程机械行业是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必然会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配套件的核心技术相比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追赶上国际化步伐,国内厂商不仅仅是扩大海外市场,更是要获得更高端的技术,才能屹立在世界工程机械之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将逐渐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无疑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厂商的最佳选择。
四、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2025对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到工程机械上面,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未来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五、一机多用。
一机多用,作业功能多元化是近年来工程机械装备出现的一个新技术特点,也将是未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多功能作业装置改变了单一作业功能,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程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链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机器,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链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
六、关键部件国产化。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某些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高速轴承、控制系统等。今后,我国会更加注重对关键领域的投资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在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弥补国内的空白与不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走在国际的前列。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这几年制造业发展的掣肘。”针对德国工业4.0,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抓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变强国的根本路径。其规划的十大领域中机械人、农机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推动作用。
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句十分美妙而动听的口号, 其实质内涵也十分丰富。人们要使生活过得更美好, 并且越来越美好, 当然首先城市布局、建设和设施的功能必须相当方便和有效, 即是说应充分体现人性化;而城市建设的受益者也更应对它爱护、关心和善待之。总之, 发展的理念应是可持续的, 采用的手段是科学的, 而节能、环保、生态、健康、低碳、绿色, 其目标就是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关于暖通空调的发展模式
暖通空调是直接为关乎人们生活、活动的环境品质所服务的, 而提供这种服务当然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因此理想的发展目标应当是服务周到而恰当, 而使所付出的代价为最小化。由于这种优化与多因子相关, 故需要以系统工程的模式来考虑。
如果以“低碳” (目前最为时髦的名字) 作为总目标的系统工程称之为母系统工程优化, 若仅以暖通空调内涵来考虑优化, 则称之为子系统工程优化。这里提到的“低碳”, 我以为指的应当是“节能、环保、生态、健康、低碳、绿色”的总称, 通常我更愿意用“绿色”作为总称谓。关于这个问题, 我想顺便提一下不久前, 在武汉召开的“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上, 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题目为“‘低碳’不能代替‘绿色’”的发言。他指出当前备受关注的“低碳”概念只是“绿色”概念的一个方面。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冲击, 创造健康舒适的住居环境, 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低碳”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就目前全球的情况和责任而言, “低碳”主要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当然也有“减碳”的责任和任务, 但中国目前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包括如何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 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及其它大气污染问题, 以及节约土地资源、水资源问题。
我引述刊载于2010年6月19日《中国建设报》上秦教授的这段话, 主要是我赞成秦教授对“低碳”与“绿色”言简意赅的解释与说明。只因为如此, 我宁愿赞成说, 我们应当鼓励、追求和发展“绿色暖通空调”, 在这里我们并无小视或无视“低碳”减排的意义与需要。只是想更加完整地概括大家十分重视和迫切追求关于“节能、环保、生态、健康、低碳、绿色”的整体表述。应当说“绿色”概括了上述诸方面的内容, 而上述诸方面的内容都是“绿色”的一部分。至于以上诸方面间的组合和匹配, 应当因地、因时、因条件, 或许还应当因发展阶段不同而异。这样才能做得起、做得到, 越做越好, 这样越做越全面, 效果才会更好!
有鉴于此, 对于策划和从事绿色建筑, 首先我们必须从绿色建筑的总系统来考虑和谋划;如果我们来考虑和谋划建筑暖通空调, 不仅要考虑作为绿色建筑总系统的子系统, 也一定要考虑绿色建筑的总系统之各个环节。在这里我强调谋划和从事绿色建筑, 不仅必须考虑绿色建筑作为总系统的各个环节, 而且必须和应当考虑绿色建筑的“上游”和“下游”各个环节和相关“产品”之关系和影响。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 “得益彰显”之效。
二.重视项目的先期工作, 贵在做好“策划—规划—设计”
实践证明, 无论从事何种项目, 特别是涉及到其因素呈系统工程关系和影响的项目, 应当十分重视项目的先期工作—即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当然任何高水平的策划—规划—设计方案不可能一举而成, 一次成功的, 而是要在主导思路, 核心方案定好位后, 随着项目的进展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提出对原有的策划—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和合理的修改、充实和优化, 使之达致最佳效果或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这是正常现象, 也是不断优化策划—规划—设计方案的必然程式。
有效和合理地做好此阶段工作, 需要考虑:1.要舍得花工夫, 确实需要本阶段的工作给予必要和充分的重视, 并要给予必要的工作周期。目前, 在许多情况下, 此阶段给予的预期时间都偏紧;2.要舍得花一些必要的成本, 在许多情况下, 这样做往往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也是划得来的;3.产品及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应当尽量聘请相称的高手来领衔担纲, 所谓“高手”就是有一定经验, 极具创新思维方面的“爆发力”, 对前沿科技及方法善于综合集成创新。当然, 归根到底关键的关键还在于项目决策者是否在创新理念方面足够的悟性和决心;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气质。
我以为强调从事研发项目工作, 特别是像开展“节能、环保、生态、健康、低碳、绿色”这样极其复杂且与其他相关因素互为影响的工作, 首先必须而且应当从系统工程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考虑工作的全局和全过程, 其次强调要十分重视项目的前期 (策划、规划、设计) 工作。接下来对项目工作的主体 (对全部工作称之为总系统或曰母系统, 则对此可称之为子系统) , 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事。我们十分强调前述两点的工作, 是为了使接下来的第三点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 是为了使这部分工作更显其效益和效能。从而使全部工作达致效益和效能的最大化。
三.暖通空调要强调“专业”与“链接”
暖通空调技术和产品都是百分之百直接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服务的, 因而对技术和产品精细化、高效化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方向, 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 也会随着季节、地区、习俗和场所而有所不同;因此我特别强调和支持, 我们暖通空调制造商和工程师要尽可能形成“链”, 其实这是一种“联盟”和“联合”, 共同来打造适应多种多样、不同条件、不同需求的空间场所, 我甚至设想能否积聚众多的案例和资料, 编成设计软件, 至少可以做到提供设计方案。
关键词:整合检索 跨库检索 发现系统 统一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025-04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s
Xia Cui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Libra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wo kinds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 search in just-in-case metadata central indexes,and just-in-time search in cross-database resources that are not indexed. Finally,the author introduces discovery system and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federated search;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s; discovery interface;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CLC number: G254.9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025-04
整合检索由最初的“Google-like”一站式检索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到强力存取图书馆各种资源(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探索发现系统,更进一步提出以统一资源管理平台管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系统开发商积极开发新功能组件的系统,图书馆面临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思考。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整合检索系统的发展脉络,引发图书馆思考如何让读者利用整合检索成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以整合检索系统为新的信息服务起点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1 整合检索系统的兴起
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系统服务商等都在努力开发可以像Google一样一站式检索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的工具——整合检索系统。整合检索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Z39.50及90年代与网络资源搜寻有关的Metacrawler都体现了整合检索的诉求,它们均是架构于透过一个共通的搜寻接口检索异质信息来源概念所形成的信息检索通讯协议或程序工具。也有的通过API程序对检索接口的分析、指令的包装与数据的重整达到整合检索。这类型的通讯协议与程序工具的设计目的都是希望能够透过一个共通的检索接口,降低信息使用者检索多个信息来源、重复输入多次相同检索策略的繁琐。[1 ] 但由于技术限制,不论是Z39.50、API程序或者Metacrawler,检索范围多限于单一形态资源,整合程度有限。近年来随着OpenURL以及相关程序工具的发展,整合检索在图书馆运用的成效也日见显著,metasearch, parallel search, federated search, broadcast search, cross-database search, search portal这些词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检索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自建资源等多种异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探索。
在整合检索系统的功能要求上,2005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简称NISO)在“整合检索先导计划(NISO Metasearch Initiative)”的网站上对整合检索系统提出了三点要求,即:整合检索系统服务商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内容供应商提供更多的内容并能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图书馆能提供异于Google和其它免费网络资源的服务。[2 ] 这三点要求是开发整合检索系统的基本要求,整合检索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
2 整合检索的技术方案
目前进入商业化开发的整合检索的技术方案有两种。一是基于备用性(just- in-case)处理的元数据集中索引式整合检索,预先将各个数据库资源的元数据集中到一台或几台中间服务器上,用户通过向这几台中间服务器发送检索请求的方式来完成整合检索。[3 ]二是基于即时性(just-in-time)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用户即时将查询提交给整合系统,通过整合服务器向源数据库发送请求,获取实时检索结果的整合方式。[4 ]这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各自的适用范围。
2.1 基于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
基于元数据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就是通过抽取、映射和导入等手段对分布异构资源的元数据(也可能包括对象数据)进行收集和聚合,安装在本地系统或者中心系统平台提供统一的检索和服务。[5 ]这是一种备用性的整合检索,需要预先集中外部数据库源的元数据,检索是针对本地系统或中心系统平台的元数据库进行的,不需要跨多个外部数据库源,也不受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检索速度快。从读者使用体验看,检索速度快是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
元数据整合是目录信息的整合,基于元数据的整合检索系统会充分发现各个源数据库的共性,它会按照异构数据的共性,重组新的学科体系,做到分类体系统一,实现对所有异构资源的学科聚合,实现学科导航检索功能。[6 ]
基于元数据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集中式索引,强调元数据的提交与处理,注重元数据的更新与维护,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难题。最初由于这种方式由于涉及数据库厂商的商业利益,不要说将所有资源的元数据集中到一起,就是集中图书馆订购的那些资源的元数据也很难操作。而且由于源数据库不断更新,已经集中索引的元数据也面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这一困境正在得到缓解。传统数据库商担心免费资源会影响到他们的用户,开始与 Google合作,一些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和出版商已将其全文或文摘让Google Scholar编入索引。有些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和出版商与图书馆系统服务商签约,同意系统服务商从他们数据库中直接收割元数据甚至是全文文本,并可存取这些元数据和生成索引。
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在电子期刊整合中用的比较多。SwetsWise的元数据库SwetsWise MetaData收录了22000种刊名目录、3.5亿条篇名目次信息。[7 ] 360 Core的Knowledge Works是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其它资源的权威知识库,Serials Solution公司与全球各地的资源提供商合作,从中收集元数据,并集成到Knowledge Works中,通过Knowledge Works合作伙伴认证计划,确保数据库商按要求正确收集和呈现元数据。目前Knowledge Works包括来自2700多个全文和4720多个非全文的出版社权威数据库的18.5万多种电子期刊、50余万种电子图书的元数据,并以每月新增150个数据库资源的速度增加。[8 ]
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也应用在资源探索发现系统。Ex Libris公司的Primo Central就是这样一个元数据集中式索引,它由Ex Libris统一维护、更新,将来自不同数据库商的数据进行集中索引,力求整合、揭示全世界的各主要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Ex Libris公司与各个数据库商协商并签订合同,定时从供应商处直接收割元数据甚至是全文文本。从不同供应商收割回来的数据全部进入Primo系统中,进行统一的数据加工、规范化,最终建立一个单一的集中式索引。目前,Primo Central中已经整合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外文电子期刊文章和部分报纸、电子书元数据,目前已收录记录超过2.5亿条。[9 ]
Serials Solution公司的Summon Unified Search Index 也是这样一个元数据集中式索引。经加工处理的元数据(部分包括全文)被预先收割到Summon Unified Search Index,并可深度索引,内容涵盖了数字资源库、报告、引文、灰色文献、会议录、学术仓储、电子期刊、报纸、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图书馆书目记录等。[10 ]与Summon签约的出版商和内容供应商持续增长,目前,已有超过6800家出版商、约10万种期刊向Summon提供超过5亿条的记录。[11 ]
2.2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指用户即时将查询提交给系统,系统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源的检索表达式,并发地检索本地的和广域网上的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并对检索结果加以整合,在经过去重和排序等操作后,以统一的格式将结果呈现给用户。[12 ]
对异构分布资源的整合,最佳的方式是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XML和标准的通用检索协议,如Z39.50、Open URL、Zing、ODL、OAI以及Web Service等,但实际上大多数电子资源并不支持或者并不开放这些接口,在实际情况中, 也经常遇到资源提供商不公开他们所遵循的协议情况。针对未知协议, 通常采用“页面分析技术”实现跨库检索,即通过分析各数据库的URL和HTML页面, 通过抽取、尝试和分析去判定检索请求和页面内容。[13 ]通过标准的通讯协议和标准的数据格式来进行的整合检索能够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检索结果,而通过Http页面分析和模拟进行的整合检索由于受到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 整合的效果和准确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使用完全实时的目标资源数据,可即时检索到源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也避免了数据的更新与维护问题。但当源数据库检索接口、数据字段、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跨库检索系统必须重新配库。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的具体产品,国内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有Metalib元搜索,已有许多详细介绍,此处不赘述。Deep Web Technology在检索获取集成分析深层网页数据库资源方面有独到之处,它开发的Explorit能同时并发检索数百个资源库,在几秒钟内返回高度相关性的检索结果,并将检索结果以智能聚类方式呈现给用户。[14 ]360 Secarch将全球领先的两大联邦检索引擎360 Secarch和WebFeat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齐全的服务,可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和综合,并以聚类方式显示在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中。[15 ]Innovative的Encore通过Research Pro来检索资源,Research Pro异构资源整合检?系统采用的是Muse异构资源整合检索引擎。Swets 公司的SwetsWise Searcher采用的也是Muse的技术,2010年2月,Swets宣布与Deep Web Technology合作来改进SwetsWise Searcher的功能。[16 ]
3 整合检索的发展
整合检索的两种技术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让这两种方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呢?资源探索与发现系统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而整合检索也从最初尝试按Google族的使用习惯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易的检索入口来查找图书馆丰富的电子馆藏,发展到强力存取、管理图书馆各种资源(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统一资源管理平台。
3.1 从整合检索到探索发现系统
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需要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出版商等数据提供商的配合,经许可才可采集、索引元数据。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实现了对异构资源库的并发检索,但若要访问多个外部源数据库,则检索进程缓慢,且受外部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容易出现检索中断。如果将两种技术集成,既可解决元数据集中索引中未提供元数据的数据库的整合检索问题,又可减少跨库检索中要访问的外部数据库数量,换而言之,既扩大了检索范围又提高了检索效率。随着数字环境的形成,两种技术也整合在一起,并作为关键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资源门户中,单一技术的整合系统发展到两种技术并用的资源发现与获取平台。
Serials Solution公司的探索发现解决方案集成了Summon互联网级探索发现和360 Search联邦检索服务。Innovative的Encore Discovery通过Research Pro 联邦检索工具和Encore Harvesting Services收割OAI元数据生成的索引集来发现资源,2010年1月宣称所整合的内容供应商的文章层级的内容,都是基串流XML模式而成,而不仅仅提前作内容的收割与索引。[17 ]
Ex Libris将MetaLib整合检索集成到Primo中,成为Primo的组件Primo Metasearch。Primo设计为通过Primo Central提供的元数据集中式检索方式和MetaLib元搜索提供的整合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和发现资源,采取了以下几种检索:
①本地Primo检索。通过检索Primo本地索引、Primo其它用户的远程索引、Primo Central索引来进行。本地索引来自当前图书馆资源的元数据,其它用户的远程索引指Primo其它用户图书馆的索引。
②Primo深度检索。没有被预先抽取元数据索引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符合Primo的深度检索的要求。
③Primo元搜索。适用于没有被预先抽取元数据索引的资源且不符合Primo深度检索。其核心组件是Metalib元搜索。[18 ]
3.2 从整合检索到统一资源管理
整合检索则由最初的“Google-like”检索界面改进到发现界面,以此为基础建立服务导向的架构,一方面提升读者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与开放链接、聚类导航、个性化空间与信息定制、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等功能一起构成一个实用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国外图书馆和软件商相继开发出十几种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资源管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Ex Libris提出的统一资源管理(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URM),OCLC推出的 Web-scale Management Services(简称WMS);国内ALIS提出了三期建设和服务计划。
Ex Libris的统一资源管理平台将可处理各类资源(包括印刷资源、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统一整合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机构仓储管理系统及其它系统,2011年1月 公布了Alma解决方案。Alma采用统一资源管理框架,支持图书馆所有资源的全部业务,不管这些资源是什么载体或格式、是在本地还是远程,全部业务涵盖了采分编、元数据管理、数字化以及日常业务。[19 ]如:Alma提供高质量、可共享的元数据,统一管理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简化图书馆的工作流程,智能的馆藏管理让图书馆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实现最优的馆藏发展计划等。
OCLC指出WMS可让地方图书馆拥有完整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不需本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希望通过扩展WorldCat Local的功能来取代本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OCLC将WorldCat Local定位为探索发现工具,即WMS的发现层,加入流通、采购与许可管理的功能模块,旨在将现有的OCLC服务和最新开发的应用模块集成到一个协同在线网络中,希望开发一个可支持数千个图书馆有效处理数据的全球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三个主要的WMS模块:许可和订阅管理、流通发展、采购和工作流程。[20 ]
CALIS三期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为全国近2000个高校成员馆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平台,既要建立多级共建共享中心,又要为不同规模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低成本、本地化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21 ]
虽然统一资源管理目前仅为概念模式,Alma、WMS和CALIS的三期服务计划仅有少数图书馆开始早期试用,但对图书馆的影响不可忽视。以Exlibris的URM理念为例,在传统图书馆自动系统中,OPAC由图书馆提供元数据(MARC书目记录)和内容(纸本馆藏),自动化系统只是图书馆更好管理资源服务读者的工具,若元数据由Exlibris整合,内容由数据库商提供,那图书馆除了购买服务内容和服务平台,还能干什么?新技术带给图书馆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数字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图书馆要在关注变化中寻找行业的发展机会。
4 结语
提供一个单一整合接口让读者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所需的信息是图书馆界一直追求的目标,整合检索系统让图书馆朝这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准确便捷的一站式整合检索也是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巨大挑战,如何让整合检索入口成为图书馆服务的起点,而不是服务的终点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思嘉. 信息搜寻与异质数据库整合查询系统建置之初探 [EB/OL].[2011-07-26]. http://www.lib.ncku.edu.tw
/journal/15/4.htm.
[2]NISO Metasearch Initiative[EB/OL].[2011-05-20].http://www.niso.org/workrooms/mi/#background.
[3][4]窦天芳等.以Exlibris&Metalib为例谈整合检索的几个关键技术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7,(8):1235-1239.
[5]姜爱蓉.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6,(12):14-18.
[6]蒋继平,姚倩.文献资源整合中的统一检索系统应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72-76.
[7]SwetsWise MetaData[EB/OL].[2011-05-16].http://www.swets.com/sites/default/files/factsheet/sw-md-03-2011-web.pdf.
[8]The Authoritative E-Resource Knowledgebase[EB/OL]. [2011-05-16].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resources/Brochure-Serials-Solutions-KnowledgeWorks.pdf.
[9]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EB/OL]. [2011-05-16]. http://www.exlibris.com.cn/product/primo/index.html.
[10][15]电子资源整体解决方案[EB/OL]. [2011-05-10]. 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publications/SerialsSolutions_Catalog_sch.pdf.
[11]Your Library Discovered[EB/OL]. [2011-5-10]. 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resources/Summon-Br
ochure-2010.pdf.
[12]李广建, 张智雄. 国外跨库检索系统研究项目及其特点[J]. 图书情报工作,2004,(4):444-447.
[13]姜爱蓉等.分布异构资源整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趋势——MetaLib& SFX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5.
[14]Explorit Overview[EB/OL].[2011-05-16]. http://www.deepwebtech.com/products/explorit-overview/.
[16]SwetsWise Searcher improves its federated search performance with Deep Web Technologies[EB/OL].[2011-05-20].http://www.librarytechnology.org/ltg-displaytext.pl?RC=14516.
[17]Marshall Breeding. Automation Marketplace 2010:New Models,Core Systems[J].Library Journal,2010,135(6):22-36.
[18]Primo Search[EB/OL].[2011-05-20].http://www.exlibrisgroup.com/de/files/Germany/Produkte/PrimoSearchWh
itePaper.pdf.
[19]Ex Libris announces the cloud-based Alma Library Management Service[EB/OL].[2011-05-17].http://www.librarytechnology.org/ltg-displaytext.pl?RC=15322.
[20]David Rapp. OCLC's Cloud-Based ILS Enters Next Phase[J]. Library Journal,2010,135(13):16-18.
[21]王文清,陈凌. 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系统工程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公路工程系统设计的论文06-06
DCS系统电力工程论文07-20
机床数字控制系统的发展论文03-03
论信息需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论文01-07
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探讨论文01-24
工程力学的发展论文10-09
学生公寓生活服务系统软件工程研究论文12-05
消化系统疾病循证医学的发展研究的论文02-01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