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大学生权益
快餐企业、法律专家和劳动部门在法律解释上持不同看法
新快报讯(记者 周继坚)大学生兼职究竟是何种形式的用工?是否受非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约?记者调查发现,有关企业、法律专家和政府部门在法律解释上看法都不尽一致。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监总队黄林琰总队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国家法律对大学生兼职没有明确界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立法方面的注意;而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也需要明确。
兼职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学生补充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假期打工挣钱可以负担一部分学士生活费用。
对于大量存在、由在校学生充当并且以小时计薪的员工,肯德基方面回应本报报道说,“在校学生的法律身份特殊,因此其兼职工作不能划入非全日制职工范畴,不受非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制约。”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处长陈斯毅
学生兼职工资不应低于最低标准
今年1月,陈斯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是在规定之内,确实是按小时计酬且在同一单位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5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0小时的,都要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工资发放。对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陈处长说,如果是实习、见习,则不算非全日制用工;但如果是单纯的兼职,学生也属于普通劳动者了,要按照规定发放工资。中国劳动法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鲁英
大学生打工应受《劳动法》保护
鲁英表示,除去实习和见习的情况,在校大学生只要在用工单位提供劳动服务的,就已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劳动法》保护,理所当然也适用广东省非全日制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对于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鲁英认为这一规定没有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给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保护兼职打工的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且违反了《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应该修改。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文永
麦当劳肯德基与受聘人员都受《劳动法》保护
就麦当劳、肯德基方面提出“下岗、内退、已经退休人员或在校学生不具备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说法,梁文永表示,判断麦当劳、肯德基与员工是属于何种法律关系,不能以其制定的格式合同的规定说法为依据,而必须考察其具体的、真实的法律关系的内容。麦当劳、肯德基与其聘用的下岗人员、内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等员工之间已经建立了劳动法律关系,就应无条件遵守《劳动法》,也不能回避政府制定的相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上海劳动部门
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
就本报报道广州三家“洋快餐”涉嫌违反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等问题,上海有关媒体报道称,上海劳动部门就此问题表示,在读学生兼职的就业形式,不在《劳动法》调解保护范围内,因此只能以餐厅和学生的相互约定为准;而非在读学生的小时工资待遇则必须遵守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1 兼职大学生的“劳动者”身份界定
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身份, 是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和核心问题, 也是双方在其他方面展开讨论的基点和前提条件。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肯定说”) 认为:首先, 在劳动法上, 劳动者的劳动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一是年龄。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健康。在劳动法中, 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三是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四是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综观上述因素可以发现,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可以满足这几个条件, 成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并不违背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其次, 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律关系的范畴可以弥补我国关于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盲区”, 有助于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肯定说”认为, 兼职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其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加以调整, 可以有效的防范上述现象的发生。至于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已不适于调整现在的劳动关系。
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的学者 (以下简称“否定说”) 则基于下列理由:第一, 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不能将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 否者会导致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 其主业是学习, 大学生外出打工或勤工俭学, 只能算新生劳动力在接受教育阶段的一种类似于实习与锻炼, 不是一种就业行为, 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 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第二, 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并未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这是“否定说”的主要论据。根据我国1995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精神来看, 仍然没有把学生纳入劳动者的范畴。该观点还强调, 如果把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范畴, 会涉及很多问题, 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 在立法还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之前, 将学生纳入进来是不合适的。
笔者认为, 二者争议的关键点是如何界定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这和我国劳动立法对劳动者概念界定的缺失有关。各国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身份的界定, 归纳起来, 主要集中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控制说”和大陆法系国家的“从属说”。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的界定, 主要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性”标准, 同时辅之于“经济从属性”标准。所谓人格从属性, 指劳动者在雇主的指挥命令下提供劳务, 劳动者被纳入雇主生产组织之内, 雇主对其拥有广泛的指示权、并可单方确定工作时间、地点、业务, 而劳动者丧失其对于劳务处分的可能性, 其提供劳务具有纯粹利他的特性。经济从属性重点在于受雇人并不是为自己的营业劳动, 而是从属于他人, 为他人的目的而劳动。根据上述标准, 兼职大学生似乎符合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但关键在于兼职大学生除了对雇主具有人格从属性外, 对学校也具有“人格从属性”, 而且还存在一个主次问题。如果单纯从一个方面考察而忽视另一方面, 会造成实际操作的许多困难。因此, 对兼职大学生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劳动关系上的劳动者而适用劳动法, 应该在劳动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法规, 制定专门法规对这个特殊群体加以调整。
2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兼职大学生与雇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是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问题的进一步展开, 归根结底仍是能否适用劳动法的问题。“肯定说”既然认为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则兼职大学生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当然属于劳动关系。基于大学生兼职往往不签订书面合同和非全日制的特点, 他们把这种劳动关系界定为事实劳动关系和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但终究都归劳动法调整。“否定说”由于不承认兼职大学生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认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一方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 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 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 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工作安排。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 并不是独立的劳动个体, 不能加入一个用人单位, 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所以, 法律不能把大学生兼职作为劳动关系, 也不能对其权利予以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考察劳动关系和劳务 (雇佣) 关系之间的区别。由于我国劳动法没有对劳动关系做出界定, 通说认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 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 具体认定标准仍是采用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说”和“经济从属说”。而劳务 (雇佣) 关系是指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一方完成特定工作任务, 另一方支付劳动报酬的契约关系。“肯定说”存在的问题正如上述忽视大学生对学校的“人格从属性”一样, 只强调雇主对兼职大学生的劳动管理关系, 而忽视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 同样会出现理论上可行而实践上难以操作的问题。“否定说”所强调的劳务 (雇佣) 关系和大学生打工的事实情况又不尽相符, 事实上兼职大学生所从事的劳动大多都是在雇主的管理控制下进行的, 双方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 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说明在现代劳动力市场, 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 仅靠传统理论和做法无法很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 如何构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兼职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存在以及其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的不争事实, 要求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 这也是人们对此展开讨论的目的和归宿。“笔者认为, 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既不能安于现状, 又不能急于求成, 应从现有社会资源出发, 寻求一种能够充分保障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制度和机制。具体来说,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增强维权意识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频遭侵害, 与其法律观念淡薄, 维权意识不强不无关系。许多学生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后自认倒霉, 不知寻求法律援助;在寻找职位时不去审查雇主的资质 (是否有营业执照) , 不签兼职协议或草率签字;在劳动过程中不注意相关证据的收集等, 一旦发生权益纠纷, 由于无法提供必要的证据而不能获得法律保护。因此, 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 开设相关法律课程, 如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 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增强自己的法律维权意识。
3.2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兼职的管理, 提高勤工助学的选择空间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勤工助学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保护, 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高校勤工助学机构的管理应进一步完善, 制定详尽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 对学生兼职进行备案, 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 在调解和诉讼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法律援助。
3.3 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法规, 使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由于兼职大学生的双重人格从属属性, 因此, 建议由国务院牵头, 在我国劳动法规和教育法规的基础上, 制定一部行政法规, 专门对兼职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调整, 保护他们在兼职过程中的各种合法权益。该行政法规应涵盖以下规定:第一, 监管部门应是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第二、最低工资待遇;第三, 工作时间, 对于非全日制工作, 按小时计酬, 对于全日制工作, 应按日8小时工作制;第四, 劳动安全保护;第五, 增加投诉渠道和简化投诉程序, 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仲裁部门应受理兼职大学生的劳动侵权投诉并适当简化投诉程序;最后, 参照国外立法经验, 对大学生兼职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规定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全日制打工, 在非全日制下最长打工时间, 在大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时不得从事兼职行为等, 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处罚性规定。
摘要:如何对兼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权益提供保障, 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对“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对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专门机制。
关键词:兼职,“肯定说”,“否定说”,劳动关系,劳动者
参考文献
[1]钱小敏.论“兼职大学生”的法律身份[J].时代经贸, 2008, (6) .
[2]李鸿建, 曹婷.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困境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 (2) .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权益损害;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100-04
大学生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据了解,约有10%-15%的在校学生经常打工,70%-80%的学生有过打工经验。[1]但是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将近50%的大学生表示在兼职期间出现权益受损或受歧视。[2]
目前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对大学生兼职时的法律关系存在分歧:如认为大学生应该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范围,大学生有权签订劳动合同,理应受到劳动法的保护。[3]有的却认为大学生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由民法、合同法来调整。[4]但在有些国家,雇用关系也受《劳动法》的管辖,这种做法应该成为未来劳动立法的一种趋势。[5]
不管是哪种观点均反映出目前我国相关配套法律立法相对滞后、部分法律条文可操作性较差,相关法律在调整此方面法律关系上都有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本项目通过调查陕西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的现状,在分析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给政府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可行性制度建议,从而呼吁国家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以填补目前法律调整在此方面的缺位。
一、大学生兼职调查样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1. 样本的抽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对象主要是陕西省部分高校有过兼职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学校涵盖一本、二本、三本和其他等类型。专业涵盖了文、理、工、其它等门类。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把位于西安,宝鸡,咸阳市的部分高校按院校级别分为四类:一本、二本、三本和其他院校,在各院校又按所学专业分为五类:文史类、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和其他类。然后具体分发问卷如下:文史类共300份,理科类共250份,工科类共300份,艺术类和其他类共200份。实际发放问卷1 050 份,回收有效问卷940份,回收率为89.52%。
3.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对于调查资料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变量的频率统计和多变量的交互分类、相关分析。
(二)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各类院校和专业情况具体见表1。
二、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
1.权益普遍受到侵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7.26%的学生认为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偶尔受到过侵害,有13.97%的学生在兼职中权益经常受到侵害,没有受到侵害的学生有18.77%。
在所有受到侵害的调查对象中有30.77%的学生认为权益受到过侵害,但是可忽略;在权益受到过侵害的对象中有14.98%的学生认为其受到侵害的严重性可忽略,有75.33%的学生认为其受到轻微的侵害,有9.69%的学生认为其受到比较严重的侵害。说明学生在兼职中的权益保护问题亟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以解决大学生在兼职时的权益受损问题。
2.兼职的种类单一。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看出:兼职类型中促销员占25.29%,家教占21.56%,校内勤工助学占12.64%,服务业占9.94%,校园代理9.11%,在企事业单位实习4.98%,技术职员4.21%,其它8.05%。可见大学生兼职种类中以促销员和家教为主,这与学生本身的能力相关,将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家教多以小时给付工资,在课余时间从事家教是学生较为理想的兼职工作。对于促销,无需工作经验,临时性比较强,而学生比较缺少工作经验,兼职的时间又不稳定,及时得到报酬的促销这种兼职工作当然成为学生经常的选择。从事校内勤工助学,一般由学校提供岗位,既考虑学生的上课时间问题,又能兼顾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可操作性强,安全有保障。从其他兼职工作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很少,主要是为了积累实践经验和缓解经济压力。
3.兼职的环境不安全。据调查认为兼职环境不安全的大学生占27.73%,比较安全的占47.38%,十分安全的占18.84%,无所谓的6.01%。这说明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环境存在不安全隐患,如大学生在生产线上、工厂里、从事机械操作、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强制执行中都存在安全措施不到位,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危险。
4.兼职的途径不畅。大学生通过中介机构得到兼职的占47.92%,通过广告海报的占32.54%,通过互联网的占8.61%,自我推荐的占4.52%,通过其他途径的占6.41%。可见大学生兼职途径以中介机构为主,对中介机构有严重的依赖性,但目前中介机构很不规范,存在不守信用、收取费用高、信息伪造、存在欺骗性等严重问题。所以中介市场有待规范和完善,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和信任中介机构,减少虚伪和欺骗,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度。
5.劳动协议形同虚设。大学生兼职有8.11%的根本没有想过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有49.32%的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有27.30%的只是达到了口头信誉保证,只有15.54%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书面协议。这说明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太过于相信用人单位。另外还存在用人单位拒绝签劳动协议的情况,学生认为自己的权益毫无保证,但是迫于兼职市场供大于求,为了获得兼职而不得已。
6.侵权的类型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表现及比例如表2所示。
被调查学生认为,兼职时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资低,相对于自己的劳动付出,所得的工资有点不值得。在周末和假期兼职时每天工作长达8小时以上的占18.40%,月工资水平在600-900元;兼职每天在4-8小时的占36.20%,月工资水平在200-600元;每天工作时间为2-4小时的占30.06%,月工资水平在100-300元;每天工作2小时以下的占15.34%,月工资水平在100元左右。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的劳动力是很廉价的。工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多而增多,但工资过低,而且还存在雇主社会责任感欠缺导致无故拖欠或克扣报酬的现象。
7. 维权的形式单一。面对权益遭受的侵害,47.27%的大学生选择主动与对方交涉双方协商解决,21.21%的不采取任何措施忍气吞声,9.09%的求助政府相关部门,或找家人他人帮忙,有11.72%的采取其他途径解决,只有3.03%的提起仲裁或通过司法解决。
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主动找雇主协商解决,但是问题是否解决决定于雇主一方的态度。而雇主一般是以经济利益为上,使协商难以达成。而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雇主的强硬态度而忍气吞声,甚至不采取任何措施。也有一少部分同学想到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但是往往认为法律程序太繁琐,诉讼周期过长,成本很高,加之对法律不太了解等原因使之放弃其维权。
(二)大学生兼职权益损害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在此方面保障的空白。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法适用于基于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6]然而,由于大多数兼职学生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或者被私人雇佣,雇佣者并不具备用人单位这一主体资格,此类兼职学生就显然不属于《劳动法》的保护对象。据劳动部门有关人士说,由于学生的特殊身份,大学生暑期打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国家劳动部199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不属于劳动关系调整的范畴,并不受《劳动法》的保护。[6]
2.雇主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按照《劳动法》第2条规定划分,凡与《劳动法》第2条规定的用工主体发生劳动关系的,为劳动关系;与其他主体发生劳动关系的,为雇佣关系。[4]可见兼职大学生与雇主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既然如此,雇主对劳工除了有劳资给付义务之外,尚有保护照顾义务,包括对雇员的生命、身体和健康的保护,为雇员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与安全保障,不受伤害及职业病伤害。但大学生兼职工作的环境存在不安全隐患,说明了雇主违反了对兼职大学生的保护照顾义务,雇主就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7]
3.教育系统表率作用不力。2007年6月26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两个部门联合下发相关文件规定:“校内(勤工助学)临时岗位按小时计酬,每小时酬金可参照学校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8]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兼职的劳动力是很廉价的。工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多而增多,工资过低,而且还存在雇主无故拖欠或克扣报酬的现象。假如学校对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情况进行登记管理予以重视,首先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做表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工资,那么在校外兼职的大学生的权益受损也许会得到改善。
4.兼职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由于大学生兼职不仅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还无法避免人格遭受侵害。面对权益遭受侵害不采取任何措施,忍气吞声,无不说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因为根据相关侵权法的规定:针对行为人对他人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的非法民事侵害,侵权法通常主要以故意、过失或严格责任原则来衡量、确定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赔偿和其他相关责任。[9]所以大学生可以通过侵权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建议
(一) 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劳动法律法规
首先,从定义劳动者的概念着手,只要具备劳动年龄和劳动能力,并且是有意从事或正在自由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并以一定形式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也获得了相应报酬,都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并受它的保护。因为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是每个人要工作都要加入某个用人单位,例如外包业务。如果都要严格从现行劳动法意义里的劳动者概念出发而界定他们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显然这样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其次,建议对兼职等新型的工作形式保护的规定重新分一章,在劳动法里明显规定,而不是以行政行为等形式规定。[5]这样不至于在目前相关法律中找不到相应法律依据,或找到相应法律依据而不具有强制性,导致兼职大学生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必须加强对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力度
现行公司法和有关企业法中并未明确企业在违反社会责任时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所以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首先明确规定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如违反规定或不明确其应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其次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提高企业的外在约束力;同时要加强对公司、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普法工作的强制进行,并且向全社会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标兵榜样,给予其适当合法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0]
(三)教育系统要尽一切力量帮助学生维权
在学生兼职期间权利受到损害后,学校要支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维权,帮助学生进行诉讼,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和资金上的支持。学校还要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用集体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补充措施。[3]明确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学生勤工俭学和保障勤工俭学学生权益方面制定政策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学校在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和保护、救济勤工俭学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11]
(四) 兼职学生权利保护意识的提高
大学生急切想找兼职的同时,一定要有防范和自卫意识。准备在集体企业、法人组织、个体经济、私人业主那里做兼职时,一定要提前调查这些企业主的信誉度、道德品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各方面问题,如果不满意而有所担忧的话,不防谨慎作出决定是否要接受这份工作。当权益确实受到侵害后,也要积极寻求各种合法救济。所以大学生自己维权意识的提高在解决学生兼职权利受损的问题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成立专门机构为大学生兼职维权提供帮助
由于兼职市场太混乱,大学生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因此应在政府或政府下属机构成立专门的保护大学生兼职时的权益机构,制定相关条例,提供法律咨询和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规范兼职市场,从而充分保护大学生兼职时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李建明.暑期要打明白工[EB/OL].记者观察.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6749/658415.html2007.5
[2] 大学生兼职:为迈向社会“热身”[N].中国教育报,2003-03-05 (3).
[3] 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66-70.
[4] 邵芬,赵元松.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3):49-53.
[5] 杜景林.德国民法典[M].卢谌,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151.
[6]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Z].劳动部[1995]第309 号.
[7] 曹艳春.论雇主的保护照顾义务[J].法学论坛,2003(3):101-106.
[8]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Z](教财 [2007] 第7号).2007-07.
[9] 许传玺.侵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2):77-84.
[10] 吴武平.大学生兼职权益受损引发的企业社会责任之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3):122-124.
黄琴
内容提要: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择业与就业双重竞争机制的不断成熟,高校毕业生规模愈来愈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故而,兼职已成为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着权益受侵害而制度保障不足的问题。法律法规划分不明确、市场机制不成熟、政府监管不给力、学校引导不周全以及女大学生本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兼职期间权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试论大学生在校外兼职如何更好的取得权益的保障和维护。
关键词:校外兼职问题分析原因权益保障维权
一、大学生校外兼职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依据多次调查问卷,团队发现:女大学生选择兼职主要出于以下目的:减轻经济负担,增加零花钱,打发课余时间,拓展人脉,全面提升素质或为就业奠定基础。兼职方向大多为:家教、促销(占据绝对比重)、餐饮服务、校园勤工俭学等。团队在调查中还发现:竟然有高达50%左右的女生对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不甚了解,85%左右的女生从事的兼职与专业毫无关联,然而随着年级递增,兼职与专业逐渐对口。令团队感到意外的是:与目前女性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比较,在校女学生的兼职录用率却相当之高。口语表达、个性品质、文化素养这三种兼职素养被普遍认为最重要。通过兼职,女大学生虽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社会认知,但在实践中她们的相关权益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的救济。
(一)人身权益方面,女生在兼职过程中被用人单位私自扣押身份证、学生证等相关身份性证件;大部分用人单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比例竟高达60%左右)要求其缴纳担保金。性骚扰、性侵犯等违法犯罪现象亦时有发生。
(二)财产权益方面,30%左右的兼职大学生日均兼职超过4小时,报酬结算支付周期往往是一个月之久,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未支付足额工资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女生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兼职协议,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兼职时间、兼职环境以及工资给付等内容往往含糊其辞,以达到免除用人方的法定责任、排除对方维护权利的目的。很大比重的女大学生的兼职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上述劳资关系的紧张、兼职市场混乱的现状使我们意识到:急需针对目前高校女生兼职期间权益遭受侵害的严重现状,做出具有归纳性、客观性的原因分析并针对性地给出一些团队的建设性方案。
二、原因分析
(一)法律划分不明确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性法律规范来调整女大学生兼职事项,只是含糊地散见于各部门法中。例如:《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只将从事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作为保护对象,对校外个人兼职行为不予规范。原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明确将大学生兼职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中排除出去了,用人单位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一般把高校兼职视为劳务关系,由民事法律法规调整,不享受最低工资保障。而这一现状与团队调研的结果——“70%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兼职工资偏低,付出与产出不成比例”相吻合。尽管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都是当事人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方使用,由他方给付劳动报酬,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适用法律也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劳务关系由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享有劳动支配权,因而有义务承担劳动风险责任,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自行安排劳动,自己承担劳动风险;合同争议的处理程序不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时,必须经仲裁前置程序后司法机关才能介入,合同解除同样有法定程序。而雇佣合同发生争议时,法院直接受理,不需要劳动仲裁,双方
可随时解除雇佣关系。因此,把兼职关系具体归为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对兼职女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有天壤之别。
(二)市场机制不成熟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价值观念日渐淡漠。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中介机构不法经营现象比比皆是。对资源有限,阅历不足的女大学生来说,其从事兼职工作时不仅面临“有社会工作经验者优先的”职场竞争压力,且个人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与“无法可依”的现状造成她们一旦遭到侵权,容易陷入人财两失却投诉无门境遇。笔者认为:健全、完善的法制体系是建构法治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秩序一旦无限开放,社会和谐平稳发展的前提必将缺失。
(三)政府监管不给力
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一般企业设立需通过行政机关许可实行登记制。然而实际操作中,一些行政机构在审核时麻痹大意,对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监管不到位,给不法用人单位可乘之机。其他类似于中介结构、设立不实行许可制的组织,由于政府平日缺少对其经营范围及用人机制的掌控,致使“同工不同酬”“拖欠工资”、“个人信息流失”等社会症状愈发严重。
(四)学校引导不周全
对大学生的兼职引导是我国高校管理的盲区,经过查阅文献,觉得美国高校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大学常与公司合作:小公司将工作内容分解,以适应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大公司则将实习生制度正规化,扩招实习生规模,鼓励大学生兼职。美国高校普遍把社会实践列为一门课程,要求大学生完成定额的社会实践,修满一定学分。然而,我国高校在学生校外兼职方面,缺少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因而我国应届毕业生踏上岗位后常有不易融入社会、工作不对接等现象。尽管好多高校都建立了类似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部门,但其主要负责勤工助学以及毕业指导。
(五)自身条件受限制
由于心理、生理方面特殊性,社会经验不足及对工作性质认识不清,致使女大学生权益屡遭侵害。与同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相比较,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通常是定期的,周期比较长,涉及金额较多,工资几乎是整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一旦雇主拖欠工资,农民工往往会联合起来,较付出较多的时间跟精力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权;而多数女大学生兼职则是为了增加零用钱,涉及金额较少,又欠缺社会阅历,在与雇主谈判过程中显得底气不足。由于“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调整,无法申请劳动仲裁,而昂贵的诉讼使其望而却步。女性心理的脆弱性与逃避性使其更易选择息事宁人,从而产生一个恶性循环。
三、兼职权益的救济探索与思考
(一)健全法律法规
由于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因而我们认为可以将大学生兼职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中来。侵权大学生只要能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成立了事实劳动关系,即可获得《劳动法》保护。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学生兼职”纳入《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三节中的“非全日制用工”范畴。以劳动时间为尺度作为划分依据,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多个用人单位兼职,还可以得到当地最低小时工资的劳动保障。
(二)完善国家政策
国家可以在制度上对吸纳兼职大学生的实体给予诸如减免税款的倾斜。加强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对兼职市场的管理,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建议,给立法机关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使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单位用工、劳动者维权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教育部、公安部、社会保障部、妇联可以联合出台一部规范性文件来约束中介或者非法用人单位,来切实保护兼职、实习大学生的利益。
(三)强化社会作用
适当放大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对于大学生兼职要持有宽容鼓励的态度,充分发挥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兼职时权益被侵害并合法维权的实例予以跟踪报
道,督促用人单位遵循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全面披露招聘信息,给予大学生合理的工资待遇,共同营造和谐的兼职关系。
(四)加强学校引导
学校应当可以将“大学生兼职”纳入类似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范畴,为学生提供可靠安全的兼职信息并尽可能为大学生争取必要权益;一些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可以考虑由法学系牵头成立一个法律援助中心,为本校兼职生提供法律咨询与维权服务;各大高校可以考虑试点联盟制定一个高校公约,把大学生兼职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这里,本人反对成立第三方调解机构来处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兼职纠纷。从社会成本和公信力角度来看,第三方调解机构需要很大的运作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常无力承担高额的诉讼费,况且,难以找到一个公信力受到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各方认同的第三方机构,再者,协调结果还不如法院判决权威。
(五)提高自身素养
建议女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从海量的兼职信息中做出理性判断;可以结伴兼职,争取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权益遭到侵害时,先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协商不成再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合法理性维权。
四、对大学生兼职维权的几点建议
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兼职维权的解决之道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多管齐下,主要包括学校、媒体、法律和大学生自身。、首先大学生应该处理正确的兼职观念,全面的看待兼职活动,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与兼职之间的关系,对自身兼职权益的维护有一定的了解,真正让兼职活动或大学生实践学习的补充。
其次,学校可以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该问题的解决,例如: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开设培训机构,提高大学生在兼职方面的只是,讲一些
兼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或者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为社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平台,防止学生上当受骗,保护大学生权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对大学生兼职与维权问题加以重视,一经发现有侵犯大学生兼职权益的相关事件应及时曝光,并进行追踪报道,宣传维护大学生兼职权益。
当然,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从法律上对大学生的兼职权益加以保护,对相关法律以及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和修改,对兼职大学生主题地位加以突出,把大学生兼职纳入政策调整范围,这样从法律上拥有了大学生维权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五、结 语
针对女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大量权益被侵害且不能够寻求到有效救济途径的社会现实,团队呼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都对此予以关注,以期能够形成良好的配套机制,从而降低女大学生兼职时权益被侵害的几率,努力为大学生在校获取思想和技能的同时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兼职环境。在此,我们对广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第一,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兼职的目的,切勿将兼职看成是赶时髦;第二,选择正规的中介机构,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防范各类欺骗行为;第三,合理安排时间,始终将学业放在第一位;第四,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学会通过协议或合同等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若利益受损,应立即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第五,多总结、多反思,经常分析得失,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并在总结中提升自己。
六、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分析龙源期刊网2012年5月
【2】 论大学生兼职中的侵权事件及法律救济途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3】 大学生兼职维权问题研究《教育前沿》
【4】 大学生兼职问题及对策研究蒋馨蓓2011年4月
甲方:深圳市房多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乙方:苏州扬帆大学生兼职俱乐部(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甲方工作需要,就甲方开展的呼叫中心项目进行外贸业务咨询服务事宜达成共识。为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特签定以下咨询服务合同,供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咨询服务内容
甲方因营销工作需要,要求乙方组织兼职电话人员在2012年10月1号至2013年12月31号期间进行客户电话回访工作。
第二条:乙方人员要求
乙方具体服务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一定的现场服务工作经验;
2.具有良好的理解、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基本商务礼仪;
3.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端正,具有高度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4.熟练操作办公软件(word/excel软件),掌握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
第三条:权利与义务
1.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负责为乙方服务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的工作场所、劳动工具及劳动防护用品;/
42)甲方需配合乙方做好员工培训和考核工作,为乙方发放员工工资提供依
据;
3)甲方需配合乙方对乙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情
况进行检查评估和综合考核;
4)甲方协助乙方明确培训、告知乙方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工
作职责、技能要求、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应遵守的规章制度;
5)乙方服务人员未遵循甲方及实际工作场所的规定,导致服务人员自身的意外伤害、伤残、死亡及涉及第三方伤害、伤残、死亡的,甲方不承担任何后果和责任;
6)甲方需在约定时间内支付乙方提供咨询服务应得的咨询服务费。
2.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负责培训服务人员严格遵守甲方及实际工作场所的消防、安全、治
安管理规定和各项管理制度;
2)乙方负责培训服务人员无条件地保守甲方及工作相关方的商业秘密,商
业秘密的范围由甲方与乙方另行约定;
3)甲方如未及时向乙方支付咨询服务费用,在通知甲方后,乙方有权终止
本协议并提出索赔。
四、费用的支付
(一)甲方向乙方支付的咨询服务费用包括:
1.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兼职人员费用;
2.除此之外甲方不再承担任何费用。
(二)费用的标准
服务人员兼职服务费标准100元/人/天(含增值税)。
(三)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
1)按月支付;
2)乙方必须在每月5 日前提供与支付金额相符的合法发票给甲方,甲方于每月 15 日或27日将上月费用以转帐结算的方式支付给乙方,如遇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则顺延;如乙方未按要求提供发票,甲方有权拒绝支付费用且不
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条:协议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1.甲、乙双方一方拟变更、修改、增加合同内容时,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对本合同进行修改,达成的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甲、乙任何一方如申请提前终止本合同,应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并协
商解决。
第六条:其他条款
1.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期限为14个月,合同期满本合同自然终止,合同期内甲、乙双方均负有履行本协议的义务;
2.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约,违约方应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因违约造成第三方经济损失的,还应承担针对第三方的赔偿责任;延迟支付经济赔偿的,按赔偿金额*万分之三/日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3.乙方提供服务人员不能胜任工作或不适宜为甲方提供服务的,甲方要求乙方更换的,乙方应在个日内更换,否则,甲方有权视情况给予罚款或解除合同。
4.因本合同引发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影响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本合同一式贰份,自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字: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字: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日期: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日期:____年_____月_____
附件
1.双方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2.《服务人员清单》。
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对其兼职进行简单的调查和分析,只要从营销的角度对他们的每个月的零用钱和其他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1您的性别
a男b女你的年级
a大一b大二
c大三d大四您的月均消费是
a400元以下b400~600元
c600~800元d800元以上您曾从事兼职工作类型是
a家教b促销c餐饮服务d发放传单
e在校勤工俭学f业务代理
g其他您平均每个月的兼职收入大约是
a200元以下b200~400元
c400~500元d500元以上您的兼职收入主要用于
a作为生活费、减轻家里经济负担b作为额外的零花钱
c社交d满足自己一个长久的愿望(旅行、投资等)你在兼职过程中最主要的收获是
a兼职提供的信息太少b个人时间能力有了巨大提高c交到朋友d获得了工作经验,丰富了人生阅历e其他您认为兼职会影响学业吗
a会b或多或少c不会您认为通过兼职会对将来就业有帮助吗
a很有帮助b帮助很小c没有帮助
10你打算在大学期间一直从事兼职工作吗?
a.是b.不是c.不确定
一、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受侵害的具体表现形式
目前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中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 各种陷阱也无处不在,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 求职过程中的恶意欺诈
一些用人单位以提供职位为由, 欺骗学生们交纳大额的报名费、手续费、押金等, 其后又以各种理由搪塞学生, 不但不提供工作岗位, 就连所交的各种费用也不予退还。有些用人单位甚至与中介组织相互串通, 通过发布虚假的职位信息, 骗取学生交纳介绍费用。
(二) 随意解除用工关系
有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在雇用大学生时未与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 以至用人单位往往可以随时解雇大学生。有些用工单位虽然与大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 但同时还约定有试用条件, 工作一段时间后, 企业便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辞退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这种情况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三) 劳动报酬缺乏保障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将大学生作为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加以使用, 仅支付很少的劳动报酬, 即使事先承诺的工资, 也有很多公司以种种借口加以拖欠。另外, 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 求职渠道狭窄, 很多大学生只能依靠中介组织获得兼职机会。而一些中介组织在给大学生介绍职位时往往附有不合理的提成条件, 以至学生劳动所得报酬大部分被中介组织所抽取, 只能获得很少的收入。
(四) 超时加班加点
一些用人单位则存在违规滥用劳动力的行为。这些用人单位因为学生是兼职人员, 而故意延长工作时间, 甚至让大学生们连续加班工作, 将学生作为工作机器进行剥削, 严重的侵害了大学生们的休息权利。
(五) 岗位、工种不合理
有些企业在雇用大学生进行兼职时, 将一些重体力、条件恶劣、甚至有较高风险的工作分配给他们。另外, 目前的大学生校外兼职市场由于管理不到位, 招聘单位往往鱼龙混杂。一些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也打着招聘公关、礼仪人员等名义, 以高薪为诱惑, 欺骗学生从事兼职服务,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六) 劳动保险缺失
由于大学校校外兼职并不算正式的就业, 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开支, 对于兼职的大学生均不提供保险待遇。虽然目前劳动法所规定的“五险一金”对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但其中的工伤保险对任何劳动者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工伤保险可以保护被保险人在身体受到伤害时, 及时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伤保险的缺失, 无形中就将大学生的校外兼职活动置身于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之中,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必然会给大学生和其家庭带来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之所以容易受到侵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为了牟取非法利益而不惜违反道德和法律的因素外, 大学生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劳动法立法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日益充分, 但目前的劳动法却并未将大学生兼职活动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畴, 以至大学生校外兼职已事实上成为不受劳动法管辖“盲区”。这就使得一些用工单位和中介组织在侵犯大学生劳动权益时变得肆无忌惮, 甚至将雇用大学生当作规避劳动法律的有效手段。而大学生在维权的过程中, 各种诉求也就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撑, 以至对于侵权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制约。
(二) 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缺失
除了立法上的弊端外, 目前对大学生校外兼职在行政管理上也存有疏漏, 行政部门不作为的情形时有发生。目前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对企业正式劳动用工的监督, 而工商管理部门则主要负责审查企业登记情况。至于对大学生校外兼职中的劳动纠纷, 执法部门往往以不属于自身管辖范围为由加以推脱, 以至大学生劳动权益在受到侵害时, 常常处于投诉无门的境地。如果向法院起诉, 不仅成本高、周期长, 且涉及到复杂的诉讼技术, 也为大学生们力所不及。而新闻媒体一般则只在有较大危害结果发生时才可以进行舆论监督。因此, 行政管理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劳动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重要原因。
(三) 学校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后援作用
大学生兼职是学校教育的自然延伸, 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校外兼职活动应发挥有力的后援作用。但现实生活中, 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校外兼职缺乏有效的管理, 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一些学校只注重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 而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既不能在大学生选择兼职单位和岗位时给予合理的引导, 也不能在大学生维护自身劳动权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至难以真正承担起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中“监护人”的职责。
(四) 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
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也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 在校外兼职活动中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用人单位的要求, 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对用人单位的决定提出质疑, 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兼职人员的工作安排、工资待遇给付上经常带有较强的任意性。而大学生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想出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很多情形下只能听之任之, 自认倒霉, 这一状况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中劳动权益保障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校外兼职是其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外兼职环境的优劣,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基本权益的保障, 而且也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塑造良好的校外兼职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针对目前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务之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劳动立法
保障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的劳动权益, 最为根本的途径是必须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制度, 特别是应当将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纳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用人单位与大学生间所建立的用工关系完全具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 在本质上也不因为大学生的身份不同而与其他劳动关系有所差别。然而我国目前在劳动法律上, 却并未将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作为劳动用工加以保护, 而是执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勤工助学的管理规章, 以至于劳动法中诸如试用期限制、最低工资标准、工时制度、工伤保险办理以及解约条件等相关规定均无法适用于大学生的校外兼职活动, 这样就难以从立法上有效的保护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在劳动法中明确界定用人单位与大学生间劳动关系的性质, 从而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用工行为。另外, 在适用劳动法的一般规定的同时, 针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的特殊性, 还可就其岗位、工种安排做出合理的立法限制, 并对其所应办理的保险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 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 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的行政监管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的监管, 是维护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的有效途径。劳动部门应对用人单位在雇用大学生过程中存在的擅定试用期、违章辞退、超时加班以及恶意降低、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加强监管, 对违法者及时做出应有的行政处罚。另外, 考虑到大学生与普通的劳动者相比, 社会阅历较少, 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因此有必要在行政执法中对大学生兼职给予特殊的保护。建议可以在行政监管上建立对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的资质审查和管理制度, 适当提高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中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门槛, 并且可以对侵权的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进行挂牌警示, 对违法情节严重的, 还可吊销其雇用大学生或进行大学生校外兼职中介的资格, 从而规范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的大学生用工和中介行为。
(三) 强化高校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的管理责任
大学生校外兼职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兼职活动的管理, 仍主要局限于校内的勤工助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规定, 高校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并不包括“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 以致大量的校外兼职活动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这一状况不仅不利于校外兼职活动的开展, 而且也难以保护校外兼职活动中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强化高校对大学生校外兼职的管理责任:首先, 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校外兼职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学生们提供校外兼职咨询和辅导, 介绍兼职中的注意事项, 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收集中介和用工单位信息, 对于黑中介、违规用人单位及时进行通报告知, 防止更多的学生权利受到侵害;建立法律讲堂, 使学生们懂法、用法, 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其次, 在学生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建立与有关执法机构的业务联系, 当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举报;在学生和用工单位及中介组织的纠纷中充当调解人;通过与媒体和社会组织沟通对违法行为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第三, 向有关政府机关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保护情况进行调研,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 对相关立法、执法和司法制度及方法的改进提出倡议。
综上所述, 目前大学生校外兼职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从劳动立法、行政监督和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完善相关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 以全面保护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的劳动权益。
参考文献
[1]唐斯羽.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现象及其成因调查报告——兼谈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措施[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1) .
[2]姚远.大学生兼职欣慰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4 (07) .
[3]王爽.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大连地区为例[J].企业家天地, 2010 (05) .
【关键词】兼职权益受侵害原因;权益保障
目前,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通过兼职大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进行校外兼职。但是在兼职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曾遭遇过被老板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等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就我们对包头市六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不强
大学生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学生都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协议,由于学生兼职时间较短或只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大多数用人单位都不会与学生签订书面的劳动协议,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也不敢向用人单位提出签订书面协议的要求,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事项仅仅与用人单位进行口头约定,以至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拿不出真凭实据;其次,很多大学生不懂得鉴别用人单位的资质,看到校园内粘贴的招聘小广告就前去应聘,而实际上有些单位的营业执照已经过期,或经营内容超出营业执照所载明的范围,到这种不依法经营的单位从事兼职,其权益受侵害的风险也比较大;再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会由于维权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太高而选择忍气吞声。有一些学生想要维权,却由于搜集证据困难较大而不得不放弃维权,任由这些不法企业逍遥法外。
二、学校对兼职学生的引导、帮助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学校内部管理机构只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且岗位数量有限,老师会把这些岗位分配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招聘信息,而这些企业基本上不招收兼职学生。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只能通过校园内张贴的招聘广告、同学介绍或通过网络来寻找兼职岗位,这些兼职信息良莠不齐,这样一来兼职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三、针对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根据我国1995 年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本规定把大学生校外兼职的行为认定为了勤工助学,可以不受劳动法的调整。而根据2007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规定又把未在学校组织下学生自行从事的校外兼职行为排除在外,不受该管理办法的保护。而我国《劳动法》也未将兼职大学生界定为劳动者。大学生兼职仍处于无法可以的状态。
四、监管机构缺少监管①
目前兼职劳动力市场监管混乱,监管机构并没有对用人单位的兼职人员状况进行监督。全职人员的监管则可以通过几种的渠道,首先可以通过劳动合同监管,用人单位需把其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送到监管机构备案;其次,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情况进行监管。而兼职人员因大部分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不会帮劳动者购买保险,监管机构就无法得知用人单位中兼职人员的劳动权益状况,兼职人员的劳动权益处于无监管的状态。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兼职权益保障体系:
首先,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提高劳动权益保障意识,将兼职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里给大学生们几点建议:第一,在兼职过程中养成主动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的习惯,详细约定兼职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内容,不要仅听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第二,注意甄别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的真伪,营业执照是否已经过期,经营范围是否超出了营业执照所载明的范围等;第三,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等与自身兼职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另外在兼职过程中如果发生权益受侵害现象,一定要想方设法保留证据,这样才不至于在维权时无据可依。
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兼职大学生的引导与帮助。第一,学校应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或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法、国家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等与校外兼职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应承担哪些义务,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第二,开设兼职信息校园网,为有兼职需求的大学生提供方便。建立校园网的好处是可以先由学校出面对提供兼职岗位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帮助学生把好第一道关,对于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在校园网上发布其兼职岗位信息;同时还应在网站内开设兼职评价栏目,允许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履约情况发布匿名评价,评价需经校方调查审核后方能最终发布,这些评价信息将为后续从事兼职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另外也可以形成对用人单位的隐形约束。第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为兼职学生提供兼职前、中、后期的法律咨询服务。对于学生的维权需求,校方应尽自己所能出面帮学生和企业进行调解,或者为学生提供诉讼法律咨询服务,降低学生的维权成本。
再次,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将大学生兼职行为纳入劳动法的保障范围。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保护。第一,明确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法主体资格;第二,将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环境、范围及保险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从法律层面加强兼职大学生的劳动安全保护;第三,将大学生校外兼职的劳动待遇、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杜绝用人单位工资待遇过低、无故拖延、克扣工资以及延长劳动时间的情况。
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第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求职中介机构进行随机抽查,发现营业证照不全或违法经营的中介机构应及时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取消营业执照。对于损害兼职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为兼职学生开辟举报热线,一旦调查属实则要进行严格处罚,同时将其侵害兼职劳动者权益的事实在政府相关网站进行曝光,提高其违法成本。
注释:
①吴颖,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研究——以在校大学生实习兼职的法律适用为角度[D].上海:复旦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陈福萍.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2]高长富,姚茗川,唐唯嘉.在校大学生兼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法制与社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