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历史小论文(通用9篇)
亮明观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观点明确与否是论文质量档次高低的前提,也是能否吸引判题人第一注意的关键。对于史论题,由于在题干或材料中已经提供,只要略加改造即可。而史料题,则须先阅读史料,注意材料(包括题干和引文)中提供的信息点、关键词。寻找论述方向,自己确立观点。
二、运用材料加知识
在选择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史实论据的典型性、针对性、确切性。“一个典型的事例胜过千万句空洞的说教。”
几乎所有的小论文题都要求学生“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切勿小看“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两个短语,它意味着要求学生在论证观点、遴选史实时,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在教材中所学过的能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挖掘出来,简单说来,论据即“材料史实+所学史实”,即先把材料提供的论据充分用好,再用所学知识来弥补。
三、史论结合多角度
在论证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选择史实,力求证据充分。论证原则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空洞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多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依据历史的纵向线索;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同类事物对比角度论述(古今、中外);材料中提供的其他角度。但更需要学生结合题目材料本身所提示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格式讲究总分总
论文分段,突出结构。论文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工作就是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选择论据和预设的结论。由于字数有限,分论点不宜过多,但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阐述。
五、语言精练上档次
一、先看材料解析题的引言部分, 掌握题目的中心。这一点往往非常有利于最后一问的解答, 只要考生紧扣中心, 基本都能得分。切忌跑偏主题胡写一通。
二、读题目, 找出题目问什么, 用笔将它圈起来, 防止漏答。通常不建议学生先读材料, 而且如果材料复杂有可能导致考生紧张影响答题。
三、看分值, 估算得分点。做到看菜下饭 (多少分答几点) 。
四、明确问法。怎么问就怎么答。
一般而言, 材料题主要有三种问法, 问法不同, 答案的来源也有所区别。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克服思维定式, 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既不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现成的答案, 也不要把老师的话语当成标准答案, 而要根据材料的具体信息精心作答。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题目的答案一定隐藏在材料中, 考生要立足材料加以筛选, 归纳整理, 寻找答案要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种题目的答案要求考生联系材料的背景知识, 放到特定的时代和国家寻找答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种问法的答案要点很显然有两个来源:材料和材料的知识背景。
五、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访问材料, 很多学生怕读材料, 特别是材料较长时更容易使考生紧张。其实不然, 据我统计, 材料较长的题目更容易拿分, 原因在于较长的材料往往包含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 只要考生耐着性子对材料加以筛选、概括整理, 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特别是“根据材料概括”的题型。
六、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晰, 最好是分点回答, 让阅卷老师很容易找到答案, 同时把有把握的放在前面, 把握不大的放在后面, 如果是两分的题目, 答案要点可能是两点, 考生可以选择回答三点以上, 尽量多答会使得分的机率变高!
下面我们列举一道高考真题具体说明。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23题 (15分) 近代世界史上, 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 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 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 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 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 ……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 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 占下院总人数的21%, 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 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 二者加在一起, 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 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 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 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5分)
(2) 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4分)
(3) 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 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
首先看引言部分, 明确本题考什么。发现本题主旨是考查“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第四问: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其次看题目: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 这更使我们信心大增, 毕竟这是每位老师重点讲到的问题, 再看问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种题型的答案主要依据教材, 最后看分值“5分”, 这也在提示我们可从“政治制度、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回答。
第二问共有两个关键词“建立及特征”, 建立的标志应该没有问题, 而“特征”的答案既有大家熟悉的“议会权力至上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也有材料中提到的“贵族占据议会多数”。
第三问“新的斗争”, 我们可以从材料中“1830年”马上获得启发, 这应该与英国1831年的议会改革有关, 究其“原因”一定要从材料中加以提炼, 至少要从材料中概括三点, 切忌思维定式。
提供答案, 仅供参考:
(1) 原因:君主立宪制 (或资产阶级代议制) 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 建立:通过光荣革命 (或《权利法案》) 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 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 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总体而言, 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考生要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 掌握科学的方法, 每题得到基本的7~8分应该没有问题。
摘要: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是比较难的。学生在解答中要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以此来提高得分。
近几年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江苏高考卷,写作历史小论文已经成为某种固定题型。小论文题也因其立意新颖、开放度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备受关注,被视为最能体现学生能力与水平的题型之一。通过几年的发展,此种题型也日渐成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对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关于小论文题的教学和学习依然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解题策略
小论文题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历史阐述型和历史探讨型。所谓历史阐述型是指对所给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说明,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具体史实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011年江苏高考小论文题“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是历史阐述题的典型代表。历史探讨型则要求学生对材料和题目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价、探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对观点进行具体的论证和评价。这种题型无论是对思维能力还是论证能力都较历史阐述题有较大提高。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意要明确。
立意可以说是命题者主要意图的体现,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答题之前把握命题者的立意决定了答题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2.史论相结合,论据典型性。
论据是小论文题的主体核心,也是主要赋分区。所以论据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典型,切忌出现空谈或列举史实错误、所举论据和论点不相关等现象。
3.论证逻辑清,层次要分明。
小论文题不同于一般的简答题,作答时要体现“论证”的特点,即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典型、论证层次清晰,更要围绕论点,逐层深入探究。
4.答题需规范,文章要完整。
小论文既然是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呈现,并且有明确的字数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还应注意文章全面统筹,首尾呼应,切忌只亮观点不进行论证。
二、教学反思
如何使学生在掌握这些技巧的同时,更能提升自身的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打破模块框架,重构历史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是想通过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使理论同史实更好地结合。而据笔者多年一线教学的情况反馈,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因为照顾专题的纵向发展线索,所以导致了知识系统的破碎,知识的跳跃性和重复性增强;又因为考虑到多样化的专题内容及其教育价值的需要,所以呈现出专业化和学术化的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打破模块框架束缚, 重构历史体系。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纵向和横向知识网络体系,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强化思维训练,提供思考空间。
课程标准在 “实施建议”的论述中提到:“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科书设计新问题,适当精选一些要点进行探究,或者提供新的材料情境、设计新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深化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更要掌握分析研究的方法,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学术前沿,强化基础知识。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南京一中高级教师 郭东辉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
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
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
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
方视听,希其风采。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五据外国学者柯睿格(E.A.Kracke)对南宋两份进士题名录的研究,非
官员家族的进士1148年占56.3%,1256年占57.9%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何种制度?指出其主要弊端。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我国古代哪些选官制度?并指出这些制度选官主
要标准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扼要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如何不断发展完
善的。
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
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
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陈季冰《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2010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城市未来进行探索。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2010-05-06 0《光明日报》
材料三(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扼要指出200年来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及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
(3)概括材料三关于城市化的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或上海市博会主题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7世纪初,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东印度公司的特权是可以协商签订条约,发动战争,这样它就成了在亚洲的独立主权个体,或者说从南非到日本的整个地区,它都可以像一个国家那样运作。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维姆·范登德尔《大国崛起》 材料二: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它的单位成本,以每加仑计量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具有竞争优势。由于采购量很大,标准石油公司还能够控制石油生产商,决定采购价格。而在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打交道时,标准石油公司可以保证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运输量,因此能够和铁路公司讨价还价,拿到它愿意支付的运费标准。
在相继完成对炼油区、运输线和产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90年,这位石油大王已经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炼。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标准石油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跨国公司在90年代发展的特点及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1)世袭制;没有激励作用,贵族子弟普遍不求进取。
(2)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变化:由以德行为主要标准,到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3)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古代诗词的发展。
(4)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主要标准趋于相对公平、公正,由比较片面趋于全面,激励作用不断增强;选择权由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
2.(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1)近20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乃至信息化社会转变。
(2)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利与弊都很显著: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言之成理、符合事实,酌情给分)。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3)城市化不是到处出现城市(城市化不在于形式),城市化的本质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消灭城乡差别。
(4)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趋利避害,特别是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要让全体国民共同享受城市化成果。我们要认真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建设好城市,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4.(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特点:殖民垄断贸易公司。
(2)特点:垄断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生产、销售,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赚取垄断利润的托拉斯。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特点:跨国公司兼并激烈,发展快。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要关注几个高考历史材料之间的共同问题及反映的信息的不同角度,注意完整性和概括性。如特征、主要因果问题、本质性的问题等。要求要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一般要涉及到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或阶级属性等。
2.利用多个材料对某种历史问题和结论进行思辨性的认识。
要关注高考历史材料的引导作用,评价问题一定要注意两面性,要依据四个标准,要从当时的客观的实际出发,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3.图表材料反映出的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
一定要关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所反映出的高考历史信息。此点切记。经常用的词“上升”“上扬”“下降”“下挫”“停滞”“徘徊”“逐渐上升”“逐渐下降”“逐年上升”“逐年下降”“分布不平衡”“重心在??”,“比例上升或下降”“占较大或占较小比重”“占主导地位”“居次要地位”“出现新兴产业”“传统经济或行业仍占主要地位或逐渐瓦解”
万能经典高考历史解题攻略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高考历史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根据高考历史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其他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其他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其他
1、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2、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等等。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总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把总观点分成几个小观点,按观点+史实的格式写。
第三,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一、文综背景下历史主观题的特点
1.历史味浓郁的情境型试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的史料选取突破了正统史料和史学专著, 大量选材于名人日记、田野调查、报章杂志、文学作品、地方文献、漫画歌谣等非正统史料, 尤其是反映人民生活习俗的社会史史料, 并通过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广东高考历史主观试题的情境创设主要分为历史事件情境和历史学习情境。新情境的创设为考生营造出浓郁的历史味和全新的解题情境、 思维角度。2010年第38题创设了中国社会群体的兴衰情境去揭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变迁。2012年第38题创设了芸芸众生衣食住行的演变情境去见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2013年第38题在题干部分创设了学者研究情境;第39题创设了时人和今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事件情境, 通过历史的前视点和后视点对洋务运动的迥异评价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最典型的情境型试题是2011年第39题。该题在题干中创设出学生探究计划经济的学习情境, 在营造出浓浓历史味的基础上, 展现了历史学科、历史知识的魅力。
2.“大跨度、高概况”的主题型试题
文综背景下由于试卷容量的限制, 历史学科内容的字数在3000字以内。而历史学科仅必修这三本教材, 要全面覆盖一级目录“小切口、深分析”题型自然不能胜任, “大跨度、高概况”的主题型试题便成为主要选择。2010年第38题以“社会群体”为主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文学艺术”,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世界的“明治维新”等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2011年第39题以“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主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现代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现代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苏联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等知识点。2012年的历史主观题分别以“衣食住行”和“词语和概念的变迁”为主题长时段、大跨度地考查中外相关的历史知识。2013年秉承前三年形成的特色, 第38题以世界贸易为主题考查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近代欧洲工业文明的崛起、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等, 第39题以洋务运动的评价为主题考查了近现代中国的相关史实。
3.史观渗透和知识迁移紧密结合的能力型试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 “能力立意”渐成高考命题的一大原则和趋势,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也由“知识点全覆盖”向“学科能力全覆盖”转变, 于是史观渗透和知识迁移便成为考查考生历史学科能力的两大“抓手”。2010、2012年第38题都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相关知识。2010、2011年的第39题都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相关知识。2011年第38题的史观渗透最为典型, 分别涉及英雄 (帝王) 史观、进化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2013年第38题通过东西方贸易地位的变化体现了全球史观, 第39题通过时人、今人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史学观念。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运用不同史观和史学方法思考、整合历史知识, 以解决相应的问题。“答案在教材外, 知识在教材内”的命题模式要求考生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历史方法、思维。能力考查不再是抽象的, 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
二、文综背景下历史复习的方略
1.大历史观下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大历史观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首倡的, 主张将多维度的历史事件通过整合剖析形成逻辑性强的历史知识体系, 并展现出历史的脉动和发展趋向。“登泰山而小天下”, 只有拥有宏观的历史视野,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 才能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洞察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大跨度、宽视野、高概况的命题特点下, 教师在复习时要在大历史观指导下引导学生把孤立、繁琐的知识点建构成历史知识体系, 形成自己心中的历史“泰山”。
“泰山”可以是以教材为基础的专题型知识体系。如必修一《政治发展历程》反映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趋势, 即人类政治体制由人治走向法治、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复习必修一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时都必须着眼于这一历史脉络和规律, 才能体会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是突破教材体系的主题型或通史型知识体系。如新时期的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 政治领域不断民主化、法制化, 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进;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基础上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外交领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思想文化领域在科教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人类的普世价值如人权、平等、自由、多元等逐渐被普罗大众接受, 等等。宏观知识体系一旦建立, 学生就可以灵活自如地整合知识点, 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领悟。
2.多元史观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能力立意”试题命制的趋势下, 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在不同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史学方法解决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历史复习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 (史料、著作、史迹、史学观点等) 进行整理、分析、辩驳、感悟, 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 历史事实是依据, 史学理论是核心, 史学方法是工具, 其表象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而内核是历史思维的运用。多元史观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最佳思想武器。
新课程下的知识观是多元、动态、建构的知识观, 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的命制也体现这一特点。教师在复习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这一前提,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 诸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以及大历史、冲击—应变、文明碰撞等史学范式。用这些史学理论和史学范式从不同角度或方法来分析历史事实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如从革命史观角度分析李鸿章是反动的地 主阶级、卖国贼,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出发会发现他是真正开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 从全球史观角度出发会发现是他带领中国主动地融入世界。可见, 在多元史观指导下, 学生的思维能真正动起来, 学生也才有可能成为能够运用理性思维独立思考的人。
3.历史课程观下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3题)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C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1980年12月”。A项发生于21世纪初,排除A;B项发生于1984年以后,排除B;沿海开放城市是在1984年设立的,D项不正确;图片中个体工商业的营业执照体现的是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正确答案为C。
例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4题)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故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故④正确;而材料没有体现该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②不正确。本题选C。
二、漫画类
例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参考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理解和学生的辨析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在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故B正确。A、C、D都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例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22题)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参考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理解。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体现出经济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发生时,社会购买力低,百姓无力购买商品,这不是通货膨胀所致,B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B。
三、地图类
例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图5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参考答案】B
【点拨】题干图片显示,这场战争发生在云南、缅甸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派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从而维护国际战略物资的供应,B正确。这场战争和扭转太平洋战局无关,排除A;C是豫湘桂战役的影响;D与题干无关。
例6.(2011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1题)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参考答案】C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实施经济援助的政策是指马歇尔计划。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通过援助来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
四、表格类
例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17题)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参考答案】C
【点拨】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表1中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这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在1927年10月,故排除A、B两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故选C。
五、曲线坐标图类
例8.(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题)下页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参考答案】D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文物(图片)、图片、图表,是特殊的历史材料,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剩下的作答与其他类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此,我们对这类题首先要消除神秘感,然后,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文物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种途径有:
一、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抓住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即可。
二、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必须高度重视。
三、虽然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充分想象能从这一实物中获取的信息。如一块出土的纸的残片,如是真的实物,可通过摸感受其光滑程度,还可以通过一定手段知道它的制做材料。
例1: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
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
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
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
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
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
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
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参考答案
(1)鼎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器类别,鼎的某些
用途与铸造原因(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把图片想象成真正的文物);西周晚期的政
治状况(从文字说明中获取);西周晚期的文字及书法艺
术(从观察图片表面获取)。(说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说明春秋后期,牛已用于田间耕作,牛尊铜牛的鼻子上装有鼻环,表明这是一头驯养的耕牛(通过观察图片表面获取),以实物证实了材料二记述的可信性。
(3)《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四川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壶身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它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已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
讲解:解答第一问,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材料给出了《毛公鼎》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表述我们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很少运用,作为历史资料不便于利用,因此,作答时应将其进行换算,将二千八百
多年前,变为西周晚期。其次,由于铭文处于鼎的内侧,我们难以在文物图片中看到,即使看到了,当时-1-的文字我们也难以解读,所以,文字说明就成了我们认识《毛公鼎》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第二问,牛戴鼻环至今仍常见,为的是便于驾驭,另外,此牛尊图片是在教材讲述有关牛耕内容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作答的重要依据。材料二以文字材料说明牛耕的普遍,但文字记载并不具有绝对的可信性,文物可对文字材料进行印证。第三问,要先对材料一进行总结,看其分为几部分,然后再依据所学知识,对《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对应的介绍。
(2)图片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图径主要有:
一、对图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如是其他图片,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二、通过图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例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
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
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
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是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
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
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自古以来,人们从多个角度,对京
杭大运河进行着不同的解读。唐代
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里
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论禹功不较多。”
材料二 《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与
《元代大运河》图
材料三运河沿岸的一组风情图
(1)据所学知识及《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
大都会》图,分别指出连接海河与黄河、黄河与
淮河、淮河与长江、长江与钱塘江的各段运河的名称。
(2)结合所学隋唐史的知识及《隋唐时期手
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
(3)对照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大运河出
现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一变化有何作用?依据隋唐及宋元时期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说明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
(4)京航大运河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康熙、乾隆南巡是运河航运和运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清末民初大运河逐渐衰落了。当今,我们在怀念大运河昔日辉煌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它的未来。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让古老的运河永远充满活力,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结合材料三,谈一下你在这方面的见解。
参考答案:
(1)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①隋朝开凿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使南北交通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走向得出结论,其实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②大运河对沿线的农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中有明确表述);③隋唐时期许多工业市镇分布在大运河沿线附近,说明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工商业的发展(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手工业与大都会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④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3项即可。)
(3)元朝时期,运河截弯取直(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中的大运河得出。)
。作用:大大缩短了运河
航程,更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原因:长安、洛阳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4)①从水利角度看,充分利用运河古河道,实现南水北调,缓解北方水资源缺乏状况。通过对古运河河道的整修,恢复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开辟现代贯通南北的水上交通线(通过图片《京航大运河台尔庄庄段》得出。);②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是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在有条件的城市与河段,利用大运河航道及沿岸的文化资源,开发大运河的旅游项目。并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运河沿岸再次成为我国繁华地带(通过观察《古老的杭州拱宸桥》、《扬州瘦西湖》、《沧州运河岸边的乾隆碑》等三幅图片得出。);③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利用与开发,只有利用起来运河才会重新焕发当年的活力。(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综合结论。)(只要言之有理,说出两点可。)
讲解:第一问有关隋唐大运河之功,教材中有所表述,但不够全面。本题通过《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说明大运河之“功”,这实际上,暗示大河与手工业、大都会分布有密切关系,解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找出这种关系,再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更加全面地表明大运河之功。第二问要求能将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与元代大运河图进行比较,说明大运河的变迁,通过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第三问要求谈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如没有题目提供的四幅图片,学生难以着手,图片起到了提示与启发作用,几幅图片等于分别告诉我们,大运河本身是一种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址,大运河有的河段至今在交通运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再回答第三问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3)图表材料的处理方法: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二是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它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例3: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
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 ——《东亚经济白皮书》(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迅速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
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进入60年代后,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
国香港地区经济发展迅速,70年代迅速转变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原因: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一问所问问题与图表关系不大,教材基本上有相关的表述。)
(2)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仍然保持发展的势头,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年均GDP增长率超过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通过中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同时期数据的比较得出。)
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方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功。
(3)图表显示,不管是亚洲各国政府,还是国际权威机构,均对亚洲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当今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已不再限于个别国家的和地区,而是呈现出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亚洲将逐渐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图表中的数据,及有关数据的说明得出。)
讲解:通过图表数据可以看出,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亚洲四小龙变化不大,而中国大陆经济发展速度则明显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地区将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题目所问的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是就此而言的。图表《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中的数据分为三部分: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预测;部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预测;世界权威机构对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测。只有全面综合分析三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唐秦王李茂贞是唐末重臣,卒于公元924年。其陵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塬飞机场西端的陵原乡陵原村。2001年4月,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对秦王陵进行保护性发掘。
观察以上三幅秦王陵出土文物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三组文物材料,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三组文物资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文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根据中印两国2006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中国和印度7月6日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其中乃堆拉山口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也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下列是关于我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与西藏、印度联系的交通图:
请回答:
(1)根据图1,说出该交通线
开辟的有利条件。
(2)图2与图1相比,有什
么不同?请分析其原因。
(3)图3所处的历史阶
段,除了改善西藏地区的交
通,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还采
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其社会发图1:汉朝海上交通图 图2:唐朝对外交通图
展的?
(4)图4的交通状况对
于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什
么重大意义?
3.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
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
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图3:“一五计划”时期的西藏公路图4:青藏铁路示意图 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
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历史,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了解中国千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看________,了解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看________。(请在横线上方填上最合适的城市名称)
(2)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均衡,请说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城市数量少于中、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历史原因。
(3)《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中显示,从B到D工业发达国家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城市化进程很快,试分析其原因。
(4)依据《示意图》所展示的城市化发展趋势,说明我国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4.阅读下列三幅图及图解:
图①《政治竞赛》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
图①《政治竞赛》反映了美国1860年总统大选的竞选情况。身材高大,健步如飞,跑在第一位的是林肯,如影随形的是他的竞选伙伴SteDhen Douglas,跑在第三、四位是代表南方利益的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
图②《撕裂的美国地图》反映了林肯当选总统,北方工商业资本家在西部建立“自由州”的要求将变为现实,南方7州退出联邦,蓄谋叛乱。左边正使劲把北部和西部控制在手中的是林肯和Stephen Douglas(共和党)。拿着刷子、胶水,正努力把南方诸州粘合在一起是John C.Breckinridge和John Bell(民主党)。
图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反映了这一宣言的颁布对内战进程的巨大影响。蹲在总统宝座上的猴子指林肯,手中拿的是《宣言》,欣喜若狂,正在捧读的是黑人奴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根据图①,指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图②说明美国内战爆发前国家处于什么状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③反映了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宣言的?
(4)简述这场内战带来的积极作用。
5.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
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组回答
下列问题。
(1)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所使用动力的演变过程。
(2)分析相应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原因。
(3)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历史发
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训练题参考答案
1.(1)可以了解唐朝生活器皿的种类;了解唐朝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造型工艺水平;晚唐的服钸、发式;乐舞表演艺术;晚唐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等等。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它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在历史书籍中没法汲取的历史知识;文物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陶瓷制作的工艺技术等;文物可以对文字描述的历史,予以充分的印证;使历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历史研究或历史学习者的感性认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汉朝丝织业的发展;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
(2)原因:不同:图2较图1海上交往的区域有了较大的扩展。原因:A、唐朝时,江南特别是沿海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通过海上与国外交往较陆上更为便利。B、唐朝时,造船航海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航海条件较汉代有了较大改善。C、唐朝对外政策更加开明,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3)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引导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青海和西藏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各民族团结,有利于西藏的繁荣与稳定。
3.(1)西安上海深圳(如填其他城市名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如洛阳可代替西安)
(2)古代前期西部一度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经济重心出现了向东、向南转移的过程,尤其到明清时期,所兴起的工商业城市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促进了这一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之也多分布于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较早,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吸引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4)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由工业革命开始的,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加快。因此,我国在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兴起。
4.(1)导火线是: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2)内战爆发前美国处于分裂状态。根本原因: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矛盾。
(3)图③反映了作者是站在南方奴隶主立场上,说明南方叛乱者对《宣言》的仇视和恐惧。
(4)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5.(1)变化:从人力、畜力、自然力转变为用蒸汽机,后又发展到以内燃机为动力。
(2)原因:①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相继问世。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应用和创制,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得到迅速发展。
(3)影响:①扩大了交通工具的种类和适应范围,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工业革命深入发展。②为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高考题历史小论文】推荐阅读:
票证类高考历史题解题技巧06-05
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07-24
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10-30
魏晋历史题07-10
历史经典题10-19
历史中考材料题10-12
七下历史材料题归纳06-29
高考历史考点06-28
高考历史教案07-28
七上历史材料分析题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