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1

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吸取现代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不要被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和作文教学模式所束缚。这样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才能够有新的发展,也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作文教学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结合作为教学基础,积极寻找新的、更加符合现代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真正的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的想法,这对于教师的下一步教学行动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将学生的写作和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跟学生强调,将自己的写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也不是凭空就能够得到提升的。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础,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以前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大量的背诵。而现代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举个例子来讲,在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名言名句和有名的、高质量的文章,并且要求学生以这样的文章作为模版进行写作。其实这是画地为牢。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被限制在这些内容中。而现代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更多的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对于一些高质量的文章,教师会鼓励学生去理解,感受其中蕴藏的深意。同时,教师还会积极的将这些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百分百的重复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去体验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下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些都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下了宝贵的素材。

二、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

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这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的必经之路。小学生的思维其实是比较自由的,在看到一些事情或者东西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其实也是得到发展的。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命令式的教学任务,转而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兴趣爱好写作文,在写完以后教师要认真的批改,并且和学生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给教师出题目,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题目。这样教师就能够看到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的差异。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有针对性的处理一些问题。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教师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学习的热情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可以令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效率更加的高,更加的令人满意。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更高的地方,看到更远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的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语文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分数,同时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自信心。这是做好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就必然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的批改。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批改方式,举个例子来讲,在批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比较严格的方式来,而对于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适当的放宽松对学生的要求,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的分数。这样当这部分学生看到成绩以后不会太过于失望,反而会产生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发展会更加的理想。现代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为小学生日后的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2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 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 假大空 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 假大空 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

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当然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有忽视学生讲真话的现象,本来学生讲的是实话,由于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强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甚至把学

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篇作文,由于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各班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于是一个同学针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学校这是在歧视差生,为此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整个作文可谓情辞恳切,笔锋犀利,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说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学生的作文来说更富有创造性,因为这种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未能评为优秀作文。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性的一种扼杀。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3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写作能力,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小学生的素材库,为学习语文知识以及语文写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师也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够在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有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就可以以更加丰满,更加精彩的内容完成作文写作,只有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一个明显的提高,下面就来谈一谈课外阅读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对于语文的教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培养自身口语以及文字理解能力的开端,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要。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而且还会加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章理解能力的养成。所以一定要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力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作文写作方面的重要性。并且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减少大纲内容的讲解时间,因为课文过于枯燥乏味,所以应该加入一些阅读的时间,这样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兴趣,让学生不仅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吸收,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渐渐的学会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名著的学习与阅读,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气质,还能够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加入更具体更丰满的词句,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写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兴趣。

二、课外阅读可以让作文更社会化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识字、断句以及一些理论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社会化。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完成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在小学语文的作文写作中,一定要注重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将生活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的作文摆脱空洞,更加丰满。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也可以将社会与文章联系的更加紧密,让作文具有更丰富的情感。另外,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中的事情,让学生摆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更好的做到与社会的接轨,让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课外阅读这一扇窗看到社会所发生的事,更好的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学校也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三、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2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呢?

一、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 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中,我问学生们:“在我们班,谁的妈妈最漂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妈妈最漂亮!”“你的妈妈哪里最漂亮?”“我的妈妈烫了头发,真漂亮!” “我的妈妈总是对我笑真漂亮!”“我妈妈做的饭菜真香,她很漂亮!”……同学们便打开了话匣子。“如果我们用笔把妈妈最漂亮的一面写出来,再配上图画,你就是一位大作家了!”听了这些话,学生们的兴趣来了,看到这一情景我接着说: “你不仅可以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只要你觉得有意思的人和事儿都可以用笔写成作文!”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

二、学会观察,融入生活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这是不现实的。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动人。例如,习作《游北河公园》时,我要求学生游览前先从网上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如典故名言、历史资料、民俗谚语……调动多种感官捕捉事物的特征, 从远近的不同距离,动与静的不同状态不同角度观察,做好笔记,写作时达到 “观之有序,言之有物”,巧妙地运用修辞使文章韵味十足,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词汇、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做好读书笔记……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学生经过反复的练习与积累,写作时就有了自信。比如,在学完《松坊溪的冬天》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一段家乡美景,让读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曼妙!

四、开展活动,互相提高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口语交际教学,既能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例如,在习作《小猫照哈哈镜》看图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让学生扮成小猫大胆想象,设计不同的结局。同学们热情高涨,故事一个比一个讲得棒。活动结束, 学生圆满完成了写作。另外多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情,品味语言的魅力!

五、师生互评,共同进步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热情洋溢的批语, 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对写作产生兴趣。在给学生批作文时,要尽量肯定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优美语段,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特别是让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经常组织每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点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面向生活、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 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更多富有个性的好文章,为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兴趣着眼,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3

A教师: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奋力、爬呀爬、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理解天都峰的高、陡,难以攀登。

B教师:本节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C教师:《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是篇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通过细细咀嚼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纵观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难看出,他们只总结了自己本节课的具体做法,或者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教学反思吗?这样的“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多大帮助?

我不禁在思考:课堂教学反思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写?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反思的着眼点

一堂课的成败,不确定因素太多,教师课前准备的充足与否,学生学习状态的欠与佳,教师应变能力的灵活程度,课文的编排类型等等,无论成败,都需反思。

1.“得”

“一课一得”,不光是对学生而言,教者在一节课中也会有所得:一句导语,把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一个顺手拈来的小故事,竟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孩子的眼睛不再集中于黑板,教师不得不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蜜蜂,一个观察与发现的口语交际课竟然有了鲜活而真实的内容;孩子对教学内容的错误理解使得教学临时又穿插进与之相关联的另一新知识……课前没有预设到而处理得恰到好处,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地方,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并发扬光大,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2.“失”

即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对教学内容把控不够,该讲的知识点没有讲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过高或过低的估价,没有“因生施教”;课堂气氛平平,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预设容量过大,没有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前对学生的信息搜集缺乏指导,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一方的信息发布……如此等等,都是课后教师反思的切入点,及时总结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解决的办法,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疑”

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组织合作学习,一些学困生只是被动地听或者干脆我行我素,不参与活动;多媒体引入课堂,鲜活的声光电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学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直观、新颖,但沉淀给孩子的远不如让孩子静下心来研读语言文字,自己从字里行间体会画面,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调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的夸奖往往使孩子迷失方向,既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又要让孩子“知不足”,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教孩子识字、学文,可谁都明白,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如何过渡……发现了教学中的“惑”,就有了研究、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说:“教贵有惑,小惑则小进,大惑则大进。”

二、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1.端正态度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的极其有效的途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写反思是给自己添加麻烦,总以教学工作忙,课业负担重为借口,敷衍塞责,更有甚者有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抄袭或编造。殊不知,教学相长,我们在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后总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或产生一个新的感悟,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之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2.有“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教师的问题意识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培亨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渴望,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问题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教师的自我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所以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问题以不断改进,需要公开自己的问题以获得帮助。当我们都能坦然地接纳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完满的自己,也能接纳一个不完满的他人的时候,问题才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说起来,谁能没有问题呢?美国杰出的演讲家丹尼斯·威特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还嫩绿,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成熟了,就开始腐烂。”承认问题、研究问题则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放大教育的益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问题往往从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知道,反思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探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起反思的动力。

3.要善于动笔

人是善于思索,且不断思索着的。在某些方面总会有火花一闪的灵感或与众不同的见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及时记录,并使之不断深入完善的。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持之以恒便会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不断反思,勤于动笔的习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工作中与同事的交流所得、个人思考等都是宝贵的资料,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永正、贾志敏等等这些蜚声中国小语教坛的名家,无一不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的。所以,有了反思,就应及时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每节课的或是成功,或是败笔,或是偶感,或是体会一一总结出来,可以想象,那将是多大一笔财富,产生的效果将不言而喻。

总之,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做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勇于弥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总结 篇4

一、小组学习的组合形式。

在小组学习的初始阶段,各小组的成员经过比较合理的组合后,在一个时期内各组的成员就相对固定,哪怕是调座位,也要考虑小组固定不变这个原则。组内的分工很明确,谁发起讨论,谁维持纪律,谁代表发言等,在一个时期内都相对不变,只有全体同学对合作学习这一方式能够适应了,才考虑重新组合各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需要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时,要求是不需要老师提的,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找到自己的小组,很自然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很少有多余的动作。发言时,不是个别同学的发言,而是整个小组的发言——发言时,全体小组成员起立,可以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发言完毕后才全体坐下。这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是群言堂,教师只主导,学生是主角,可以自由的发挥,大胆的创造,这是一个个小团队在学习,所以极少有我们所苦恼的个别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发生,这是多么高效的课堂。这是老师们长期培养学生长期训练的结果,看得出,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每个小组都可以展现自己的(广州的学校对班额的控制是说一不二的,都不超过46人,人数不多,所以小组数也不是很多),能够时常表现自己,获得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当然乐此不疲。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常态化。

小学语文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我以歌曲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营造并引导学生感受节日气氛。同时,学生在听与跟唱的过程中感知或复习了歌词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在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课上通过多读、听别人读,预生字常见面等方式来识记生字,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逐步指导归纳识记方法。以游戏形式检测预习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的活动设计,把握读书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感染,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小学语文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篇6

在我校课题《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有效引领的研究》研究中,我们认为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在研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存在很多疑惑。我在这堂课中,认真钻研了教材找了以下几个生成点,进行了预设。如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还有围观的人“呆住了”这个空白处,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教学中,我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外生成缺少应变能力,不能灵活地智慧地处理这些意外情况,对课堂驾驭的能力还要提高。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按上学的路上, 来到学校, 上课, 下课, 文末点题的顺序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 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课文通过描写这所民族学校, 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课通过各民族的小学生, 早上汇聚到学校来的情景, 和以侧面描写的手法, 描绘校园里, 学生们上课时专心、安静, 下课后的热闹, 来表现小学生们快乐的学习生活。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容易理解, 结合三年级习作起步的特点, 这一课的教学, 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了解课文内容,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要句段, 感受快乐的生活。并且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写好两个小片段。

1 音乐导入, 激发兴趣

(1) 播放《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师生跟着边拍手边唱。

(2) 导入:同学们,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 哪一朵花呢?

(3)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饰、风俗等。

(4) 除了这些,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况。

(5) 根据学生介绍情况, 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 着重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况, 并相机出示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6) 总结:是啊, 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 明亮的窗户, 宽敞的教室, 美丽的校园花坛, 还有我们在操场上留下的欢声笑语……无不勾起我们对学校喜爱之情, 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2 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

(1) 早晨, 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 从山坡上, 从坪坝里, 从一条条小路上走来, 他们都高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要去哪呢?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

(2)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画出生字词。

3 趣味识字

(1) 出示词语: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敬礼、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全体读)

(2) 游戏巩固生字。贴字游戏:教师读生字, 学生找出相应的卡片贴到黑板上画的智慧树上。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 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3) 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字的书写。

4 整体朗读感知

思考:民族小学的美体现在哪里?你喜欢哪一段就重点朗读哪一段。

5 分段读议, 加深感悟

(1) 朗读第一段, 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结合课文插图, 说说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的?

(3) 四人小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猴子, 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朗读课文这么动听, 你会怎么做?

(4) 引导体会:“这时候, 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 用横线画下来, 课后抄写在积累本上。

(5) 下课了, 同学们怎样尽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 你想和他们玩什么游戏?

(6) 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来上课、交朋友说明了什么?

(7) 学习第四自然段: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想象, 拿起彩笔, 画出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6 加深体会, 比赛朗读

(1) 学了课文, 你觉得民族小学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这些美吗?指导体验朗读。

(2) 课文写得很美, 你喜欢哪一部分?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参加朗读比赛, 先在小组进行, 再选出代表参加。

7 课后积累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

8 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学习生活, 课余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我们将开展一次活动, 那么, 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该怎样记录呢?

可以用文字叙述, 就像写简短的日记;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画图的形式……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 准备和同学交流。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是教育教学实施的主要阵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通过具体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优教。那么,怎样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应该要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去争取。

一、认真研究并设计好课堂提问

第一,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能引导他们快乐地学习,能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提问的方式必须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第三,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二、在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注重的首先是一个“读”,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大胆采用这一基于合作,探究基础之上的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努力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为学生提供开口说和表达交流的机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就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每节课中老师在上课时讲课时间都应控制在10到15分钟之内,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练、练习。可运用操练句式、自编对话、表演故事、完成课堂中特别设计的任务并报告任务完成情况等训练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演、多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在学生说话训练时,老师进行纠正,而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以此来提高课堂效果。

四、勤动笔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托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但是练笔的主题受教材制约比较大,如果教师在设计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课堂练笔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语言要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

其次,要抓住时机。再精巧的练笔设计,如果错过了时机,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练笔”。用教育心理学来说,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此时,也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师在组织课堂练笔时要讲究时机,在学生表现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趁热打铁,才能卓有成效。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9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2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还未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板书与讲解有时未能同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0

《最佳的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着重叙述了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买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其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过程。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自学:格罗培斯为什么而烦恼?后来他从什么事情上受到启发?他受到了什么启发?为什么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文中初找答案,再组织学生讨论,边交流边板书:

时间紧迫——获得启示——完成设计——取得最佳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

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边交流边读文本,逐步理清了文章脉络,文章脉络一目了然了,再通过集体分析交流、自主体会,学生感悟文本便会水到渠成。

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反思 篇11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一、教学设计“三项必读”熟悉教材

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1、读写作者

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2、读编写者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3、读学习者

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二、教学设计“三个纬度”确定目标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

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

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三、教学设计“教无定法,只要得法”

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像;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了。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篇12

一、制定检测表,反思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总结与反思的重要性,应善于通过反思与总结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从而不断进步。但什么样的反思策略有效呢?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行为检测表,以反思自身教学过程。

以小学语文“《春晓》《村居》”这两首古诗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应做好教学准备并制定检测表。如,首先,教师应深入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罗列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可以设想教学环节、步骤,课堂气氛,学生的活跃度以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检测表检测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自己哪些环节完成了,哪些环节中还存在不足。根据这些不足进行反思,找出解决策略并及时调整,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写反思日记,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相较于城市小学,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知识获取渠道单一,导致语文教学素材相对不多。故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可以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与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从而进行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回忆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参与热情与反馈情况,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将自己的课堂总结与反思记录下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反思:(1)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以增加自我成就感,同时可以为之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教学经验。(2)分析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思考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3)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创新方法。(4)记录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疑。(5)根据本节课程写出教学感悟与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观点、见解等,并在之后的实践教学中验证效果,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如,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教师教学中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及时调整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制定反思标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思想可以为行动提供动力。因此,在当前小学农村教育中,相关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积极帮助教师树立教学反思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相关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针对学校自身条件、教师差异、学生自身特点等,为学校教师制定相关的反思标准,以供教师参考。学校制定的标准应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反思方向,提供相关的反思方法,并指导教师如何改善自身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互相汲取教学经验,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中的教学需要、学校实际特点与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各门课程的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自由且民主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从而使农村小学生可以接受更高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敬思.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6(17):70.

[2]范萍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8):14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一、我做小读者读了《识字8》,看到了一个基本字“包”,它和草字头、食字旁、火是旁、三点水分别交上了朋友,变成了四个新朋友:苞、饱、炮、泡。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来到了小金鱼旁,吐“泡泡”,一个小朋友成为了“荷花苞”,还咧着嘴笑呢。我最喜欢课本中83页的图。图中的荷叶真美丽,小鱼在下面做游戏,荷花苞在池水上面跳舞。这让我想起了在一年级时学得一首诗《江南》。我想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色和这个图太像了。识字8-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二、作者可能这么想书包是孩子们的朋友,由书包的“包”字引出一串字,小朋友们一定喜欢学。且容易学。因此,选出了草字头、食字旁、火字旁和三点水这四个偏旁和“包”字组字。其实查查字典除了这四个偏旁可以和“包”字组字以外还有好多呢。比如和足字旁、立刀旁等等。为什么选这四个偏旁呢?因为女孩喜欢饱满的花苞,男孩喜欢玩火炮、吹泡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得让“苞”字和“泡”字出现在儿歌中,小朋友们就更爱读儿歌了。

三、猜想编者的意图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为形声字识字。因为形声字占汉字的70%,形声字的教学是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做好形声字的教学工作对于小学二年级老师来讲尤其重要。组成形声字的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旁(也叫义符);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也叫音符)。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的字。这组字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文插图来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

四、如果我是学者这篇课文学起来很有趣也很简单,识字不多。我要多读,把本文背下来。能看图写几句话该有多好。

五、让我来做教者

1、新课时我放一段江南水乡的曲子,激起了学生一种被陶醉的美感。

2、识字的过程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进一步渗透给学生学习形声字的方法。

3、学习儿歌时要注重读的训练,读出童趣,读出情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篇14

参加工作三年,今年是第一次接触语文教学工作,以前总认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耳濡相染的语言环境,但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质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各种不易,即使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也着实有些“梦想不能照进现实”,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疑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来说吧,虽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过程中情感的渗透引导,进行过一定的训练,但一学期过去了效果却不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将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做一总结,以此进行深刻反思,改正不足,继续前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部分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活动,如:随意的自我的毫无目的完成朗读任务,有的甚至不愿意张开嘴巴大声的进行朗读。朗读习惯不好,坐姿不端正,不用手指指着朗读内容,朗读时不知道做出重点标记,如:带拼音的生字生词、重点词句、优美词句、特殊词句,筛选重点信息。朗读过程中语音不标准,语调不优美,轻读重读不明确,停顿不恰当。中间停顿过多过长,朗读不流利经常加一些“恩”,“呀”的语气词,或是自行加字少字。最严重的是朗读时没有投入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声音生硬千篇一律拖音现象尤为严重。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还有教师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结果,整个课堂果然是书声琅琅,非常热闹。但学生不能够监控自己的朗读,往往到最后就从自由读演变成了不规范的齐读。

其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朗读要求经常只是笼统的“要读出感情”或“把„„感情读出来”,而没有就如何读出这种感情提出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议也比较笼统,“好,他读得真有感情”,或者“读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结果是,学生对于怎样读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只能形成一些朦胧的感受。

二、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设想:

首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生字生词,要读得“准”,读得“正确”,这就要以必要的识字量和正确的普通话语音为基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语感、语调也就出来了,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自己眼前的每一个学生有无开口大声朗读。

在让学生大胆开口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音量适度、仪表大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言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技能,如重音、停顿、速度、节拍、语气、语调,以及表情等等。正确地断句,不能读破句,这主要表现在停顿和气息的一些处理上。学生的口语经验已经使他们对句子结构和语句节奏等形成了一些感性知识,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处理。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培养好的朗读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眼、口、耳、脑进行协调配合。学生在朗读中常常表现为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和正确的读音“唱”出全文的文字,但对自己在“唱”什么却缺乏必要的知觉和监控。

朗读时侧重情感表达引导,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理解和体会特定角色或自己在特定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篇15

一、问题一: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老树的故事》教学时是这样整合的:“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音乐家,希望你用自己喜欢的一首曲调来唱一唱《老树的故事》。”“亲爱同学们,请你们动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儿,想象一下‘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的?你们可以画出他们的样子。”《老树的故事》是一篇非常抒情的诗歌,可想而知,这样的诗歌配上学生熟知的快乐的歌曲会让人感到十分的滑稽可笑!而如果配上一些抒情、缓慢的轻音乐,效果反倒会好些。因此,教师应多让学生读读背背,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反思: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味强调学科的本位性,因此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极力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以此来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漫无目的地进行学科整合。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一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管什么时候,语文教师都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都应该在学生正确地理解、掌握、运用语文上加强指导,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上将音乐、美术、表演等“请进来”,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彰显课堂的活泼、轻松、和谐,使学生对于学习语文更快乐、更高效。我们倡导语文和艺术的整合,但是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是需要我们要认真思考琢磨的,其基本思想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整合的目标是服务于语文学习,万万不能因为追求时尚、只为课堂气氛而随意的演唱等。

二、问题二:频繁的合作学习

现象:在学习《珍贵的纪念》一课时,有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首先是让同学们自由朗读教材中的前两个自然段落,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刺猬站着不动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建的亭子?小动物们留下的纪念是什么?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小朋友们一起阅读课文3至4自然段,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讨论:种花的人是哪位、亭子周围是的什么样的景致和珍贵的纪念是什么?

合作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非常“热闹”的场面,看似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发言,可学生们讨论后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学生们给出的答案基本上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很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反思:“合作、自主、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学习理念,确定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评价办法和选择准确的教学方法,都是对教学方式的形成有所帮助的。合作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采用“合作”方法,简单的问题,答案相对也是非常浅显易见的,就没有组织学生再进行合作探究的必要。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具有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的优势,如果频繁地使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什么时候采用,笔者认为:一是碰到了同学们都希望解决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以适时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二是遇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发动学生互助学习探究;三是针对某个或某方面问题,学生之间发生意见相左时,而且有必要及时解决时,可以让他们一起讨论探究。在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时还应该有主持、有记录等明确的分工,分工后各负其责。每一位小组成员既要踊跃发表见解,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功效。

三、问题三:过分注重对资料的收集

现象:在学习《元宵节》这篇课文前,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在放学后搜集有关元宵节的资料,第二天一上课,她请学生将搜集到的元宵节资料进行展示一下,小朋友们一个个都举起手中从网上一张张下载的图片、文章等资料,教师一时感到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随手拿几张资料进行讲解,本节课程效果不言而喻。

反思:现代社会对公民在科学素养与人才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础能力,以及具备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合作意识和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教师对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可能只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能力,而忽略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儿童,“儿童”不能等同于“公民”,如果用高年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低年级的孩子能完全做到搜集与处理信息肯定是有些困难的。其实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手中很多的资料都不是出自本人,都是家长代替而为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虚无缥缈的行为了,毫无意义。笔者在此强调,搜集材料是服务于教学为目的的,最终是为提高学习成绩而为最终目标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6

一、古诗教学要重视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七分诗,三分读。”先人总结出的经验说明,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韵味和意境。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且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首先是初读,感受诗意。古诗朗读重在节奏和音律,因此,在初读古诗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录音,也可以自己范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句读停顿、抑扬顿挫,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其次是精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初读是让学生对古诗有大致的理解,而精读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巩固诵读,二者相互结合、交替发展。最后是品读,深化和巩固理解。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品味关键的诗句和词语,分析其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感受其蕴含的意境,以及诗歌中的艺术力量。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然后设置问题“作者在思念什么?”“什么使诗人想起了家乡?”“诗人是如何看到月亮的?”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反复的诵读,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重点学习“思”“霜”,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最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探寻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基调

每首古诗都有其创作背景和意图,这与诗人的生活境遇与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时的境遇,等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很可能理解为:江南的春天,景色宜人,而诗人又遇到了故友,所以非常开心。事实上,当时诗人正处于家国破碎之时,他想表达的是:虽然风景依旧灿烂,可是已经物是人非,社会的动乱使得两位故人在颠沛流离中重逢了,“落花”表明两人沦落不幸、同病相怜。因此,古诗教学切忌架空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不能只根据字词的表面含义来理解全诗,教师要聚焦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够“知人论世”,进而读透作品。

三、抓住重点词句

文言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在表达习惯、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古诗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因此,疏通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尤其是重点字词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字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或者是诗眼,或者是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因此,正确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理清全诗的创作思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也是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翻译,但必须找到重点字词,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比如,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开展教学。如第一句中的“辞”字把告别的气氛写得轻松而自然,说明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心情十分愉悦,而接下来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也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愉快轻松。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用“轻”字修饰自己所乘之船,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轻松的心情。通过分析这些关键字词,学生能够想象出诗人“站在船头,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顺江东下”,其欢快愉悦之情不言而喻。再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孤”是理解全诗非常关键的字,它既是指“楚山”的孤独,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内心的孤单。

上一篇:享受品茶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