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导力感悟(精选8篇)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越的领导力》这本书中提出:管理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项综合了各个领域、涉及到了多个层次方面的艺术。稻盛和夫也曾说过:最高层次的领导,最后不是简单的领导力的修养了,而是不断的涉猎各个方面,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这个意思)。
对于两位大师的经验总结,我不禁有些疑惑:如果按照两位大师所说,那么领导艺术的精髓在哪呢?这个问题在我实习过程中一直纠缠着我。直到有一天,我一边工作,一边拜读了卡莉·菲奥莉娜的自传《勇敢抉择》,我感觉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用她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最相信平衡。平衡时一种艺术,老的领导艺术已经不起作用了。”
说起卡莉·菲奥莉娜,她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女性。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她毕业于马里兰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修读中世纪历史和哲学),但是后来却出任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虽然06年被迫辞职)。在我读到她所说的那段话的时候,我认为,领导的艺术,其实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从宏观上看,企业其实是投资者—客户—员工利益的结合体,而领导,即是平衡这三者之间关系“老好人”,领导的作用,就是平衡好这三者的利益关系、主次关系等等。这不禁引发了我更多的关于“平衡”的思考。结合我的实习经验,我收获了很多思考结果。
首先,平衡是什么?广义地说,平衡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涵义:对于世界,平衡即是和平;对于国家,平衡即是稳定;对于家庭,平衡即是和睦;对于个人,平衡即是健康。对于企业来说平衡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对于企业,平衡就是一个良心的循环和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平衡在企业中的几个特点说起。
在实习的单位,我负责是招聘方面的工作。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的原因,每天我都会面对大量的人员入职及离职。我观察到,在一个团队的磨合期过了之后,这个团队会进入一种高效的运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视为一种平衡。之后,若有人员进出,则这个状态就会被打破,于是,整个团队会再次进入一个新的磨合期。这种情况在公司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且不先去评价这个过程的优劣,但从这个“磨合期—平衡状态—人员进出—新的磨合期”这个过程来讲,我发现了平衡的第一个特点——平衡是动态的。静止的平衡只是存在某一小段时间,相对于企业漫长的寿命来讲,这个时间段不值一提。当然,我这样总结并非只是针对我所在的企业,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团队中,各个成员相互磨合形成一个平衡;企业里,各个团队之间相互磨合达到某种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无法去用具体的量衡量,这就是平衡的第二个特点——平衡是模糊的。不仅平衡时各种力的大小、方向等无法测量,力的作用方和反作用方同样无法去衡量。简单来讲,企业达到某种平衡,是各个团队,多种因素共同合作产生的结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临近年关,公司会组织年会。而年会的组织方虽然是行政部,但是,在节目的筛选,就得靠市场部、销售部等各个部门的报名;年会的资料准备需要和采购部沟通;年会的费用需要和财务部、资金管理部沟通等等。我们将“年会”视为一个平衡,那么,达到这个平衡,就是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当中,谁出了力,出了多少力,造成了什么结果,都是无法用具体的量取衡量的。
我在高中的时候,理科很好,我认为物理中有一句话可以引申到对平衡的描述中:静止是相对的。同样,平衡也是相对的。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而这一点,在我实习的过程中,也深有感触。
平衡的最后一个特点,我还是想借用物理学当中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社会就是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不停进行下去的大碰撞——所有的反应都会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在物理上,熵值越大,物质越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也是如此。平衡事实上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企业会向着这个状态不停的发展下去。虽然有句古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且作为一名招聘专员,我也知道适量的人员流动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若是员工对企业足够忠诚,那么企业只会发生内部的岗位调动,和对外的人员入职,而不会出现人员流失。
关于平衡,我讲到了很多,这和本文所提到的领导力有什么关系呢?领导其实就做两件事:一是建立和维护平衡,二是引导平衡向着前进的方向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认为,领导的艺术,其精髓就是平衡的艺术。那么如何进行平衡管理呢?
《礼记·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应用在现代社会,虽然不至于达到平天下的高度,但是也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领导力的提升,从自我平衡管理开始。
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结论呢?首先,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具体化。从人性的角度看,一方面,人有天生的惰性,这是由自然决定的——熵值越大越稳定;另一方面,人又需要不断的去为生存挣扎奋斗——求生是人的本能。从这个角度讲,人是矛盾的,而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允许在人的身上体现——人不可能不工作,也不可能不停的工作。所以,自古就有“劳逸结合”这个词语存在——而这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寻求休息与劳碌的平衡点,是人能够长期发展的一个前提,也是一个领导者进行平衡领导的开始。
其次,人是处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争斗的大环境里的。几个人组成了家庭,几十个到几万个人组成了企业,几百万到几亿个人组成了国家;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无数的利益纠纷和矛盾。王家卫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矛盾。人处在这个大环境当中,不可能独善其身,而矛盾本身不可能全部被消灭,所以,寻求“解决”矛盾的最合理的办法,是寻求达到各个矛盾之间平衡,换一种说法,叫“共赢”。这个理论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作为一个领导者,身处在这个波折动荡的大环境,如何寻求本身所代表的利益单位和周围利益单位的平衡,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最后,还是按照我在前文中提到的“熵”理论,熵值越大越稳定——而自然往往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这个关系的制约下,其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数量都不可能超过某个限度——不管是上限还是下限,一旦超过了或低于了某个数量限制,那么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灭亡。这也是为什么政府、科学家呼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再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氢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极少,它一般会与氧气进行反映,生成水这种比氢气和氧气要稳定的多的物质。这个过程,能量以光、热的形式散发了出去。而要想将水重新变成氢气和氧气,则需要进行电解。自然系统也好,人文系统也罢,都逃不开这个天地间至高的铁律。回到我刚才所说的,即便没有人站出来进行组织,社会也将往这样一个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而如果想在这个过程中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平衡的建立添砖加瓦推波助澜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说,在天性的驱使下,在环境的逼迫下,在自然的推动下,进行自我管理,寻求自身、自身与社会、自身与自然的平衡,是提升领导力的一种必然的方式。当然,这个过程中,“寻求平衡”是方法,提升领导力才是目的。
回到我之前所说,“自我管理”,都需要管理哪些内容?怎样去管理?衡量是否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显然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因此在这里不多做深入的探索,只做简单的介绍。不过,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人是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其中包括人的人生、财富、事业等等。而领导者首先作为个体,其个体的平衡是平衡领导的开始。能在个体的人生、财富、事业等方面取得平衡,才是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先决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领导者对组织的平衡领导得以成功的一个个体前提,就是领导者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能够保持平衡。否则,领导者自身将成为影响甚至破坏组织平衡的一个动荡因素,甚至可能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说,领导者必须先致力于个体整合,以达到自我平衡境界。
我们再回头来看刚才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作为个体,所牵扯到的,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包括健康、家庭、事业;外,则是指人际关系。而这所有的几个方面中,健康,我将其列在首要位置。一切的财富、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最健康的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04年巴解组织的首脑阿拉法特的身体状况总是能够成为半岛、BBC、CNN的头条新闻,也正是人们关注着这个巴勒斯坦人民的领导者到底还有没有能力在以色列的猛烈攻势下平稳地掌控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郭梓文的事业呈现跳跃式发展,迅速从番禺名人跃升入《福布斯中国100富人榜》,其中重要因素除了善于学习、理念超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的身体。当然,如何做到建健康,怎样保持健康,怎样才算健康,这几个问题在其他的地方大家会找到专业的答案,我不做过多的描述。
在人生的天平上,事业和家庭总是天平两头最重的砝码,家庭的不幸很可能拖住事业的后腿;而事业的失利,也会对家庭的幸福投下阴影。经营事业需要足够的自信和巨大的勇气,经营家庭也需要温柔的爱心和认真的付出,平衡这二者是一门艺术。
家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一个幸福的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一个支持者,组织或组织成员也期待着领导者有一个相得益彰的家庭生活:在每一次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除了候选人必须向公众展现自己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乃至哲学等方面的各种见解之外,候选人的妻子也必须频繁在公众之前露面,已取得公众对领导者具有相得益彰的家庭生活的信赖,相信领导者能够免却后顾之忧,领导这个国家继续发展。克林顿在大选中的一句话“选择了我,你们就等于有了两个总统”,对其取得当年大选胜利大有助益。
同样,事业更需要我们耐心栽培。对工作的目标执着,从工作中得到乐趣,让外现为工作的“他者”与外现为兴趣的“我者”之间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这是被社会公认为成功人士所共有的特征。毕加索曾说过:“我工作时,觉得舒服自在;无所事事或谈天说地,令我困倦。”或许我们都不像毕加索,但是我们仍可以尽力找出能令我们兴奋的事来,把许多游戏时的方式带到工作中。马克·吐温说过:“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休闲。”这似乎就是所有成功者的工作态度。人的一生中,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工作的乐趣,对于领导者来讲更是如此。
说完了“内因”,我们再来看看“外因”——人际关系。
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仓皇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他的大将赵子龙七进七出曹军大营,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当他把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却将孩子往地上一摔:“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在现在看来,刘备这一番话固然有演戏的成分(侯宝林大师在《歪批三国》中曾笑称,刘备胳膊长,这“摔”实际上是“放”),但效果显然好的不得了:赵子龙感到自己在刘备心中的位置比阿斗还重要,从而激发了为刘备打天下的热情。
在这里我们显然不是为了批判刘备。他不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曹操,更比不上“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然而他确能网罗一大批能人志士为其打天下,作为一个只会哭的君主,他的人际关系是无与伦比的。似刚才说到的“假摔”,刘备不但善于抓住任何一个机会“感情投资”,而且方法独到,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平衡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要素很多,但交际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正如卡耐基的成功公式“成功=85%交际能力+15%专业能力”,人气是事业的保证,有人则有事业;没有人脉则一切都完了。也就是说成功意味着别人的参与,如果你把事业看成自己的,则你的事业将不会有发展。
在美国新泽西的默里·希尔德,坐落着世界上最顶尖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大都是毕业于名校,拥有很高的智商。但是,在他们工作几年后,彼此却都拉开了距离,有的人十分成功,而有的人却表现平平。是什么因素使得这种差距产生,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事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即他们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感情的长期积累。这种现象也可以被比喻为“感情账户”。感情账户首先应该存入的是信赖;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其实最能消耗感情账户的存款;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诚信,诚恳正直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是一项重要存款。似前文提到的刘备假摔事件,这就是一项重要的感情投资。(在这里我也想说一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类似于投入产出式的“感情账户”的存在,使现在的友情越来越不纯粹。真正的朋友都是无用的。)
(关于更多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这里也不做专业的描述。我只是将其成果拿来,作为论据论证我的观点。若是想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其他的渠道可以找到更专业的回答。)
自我管理给了领导力的提升一个良好的开端,继续提升领导力的方法,结合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我将其定位在“沟通”。即是说:领导力的提升,关键在沟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哈佛商学院教授查尔斯·E·贝克也曾提到:“要解决团队沟通的障碍,不仅要提升个人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改善团队的沟通机制和文化。” 的确,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合作和协调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合作和协调都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的,这种了解、信任和支持的程度归根结底又依赖于成员之间的沟通情况,因此,沟通时影响群体潜力发挥的最基本因素。要做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沟通。所谓善于沟通,必须是条有来有往的双向通道,才能收效。
而关于沟通,我认为:沟通的前提是建立沟通同步,而亲和感是建立沟通同步的基础。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归入某个群体,以此来获得归属感。亲和感的建立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也即是通过一切可能的信息,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很相像,我们是同一类人。这点,在我实习单位的销售人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通过不经意的几个问题或几个举动,迅速拉近与客户的距离,然后建立良好的沟通通道,以此来取得对方的信任,最终达成交易。
那么沟通同步是指什么呢?沟通同步,就是在沟通模式中,沟通双方的状态是在同一状态,双方的关注区域处于相同区域。这个问题已经涉及专业的领域,故不做深入探讨。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跨部门沟通。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跨部门沟通有五项基本作业。第一、要制定目标。每一个领导者首先要制定目标:他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该做些什么,这些目标在每一领域中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他把这些目标告诉那些同目标的实现有关的人员,以便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制定目标是进行平衡:在组织成果同一个人信奉的原则的实现之间进行平衡,在组织的当前需要同未来需要之间进行平衡,在所要达到的目标同现有条件之间进行平衡。第二、从事组织工作。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者所从事的就是组织工作。他分析所需的各项活动、决策和关系,他对工作进行分类,把工作划分成各项可以管理的活动,又进一步把这些活动划分成各项可以管理的作业。他把这些单位和作业组合成为一个组织结构。第三、从事激励和信息交流工作。人们工作是出于不同的原因,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社会地位,有人为了得到别人的欣赏,也有人是为了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自我发展。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晰这些人的需求以及不断变化,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简而言之,激励就是鼓舞和指导员工取得好绩效。组织要培训员工,为他们提供有挑战性和有趣味的工作,激励他们在工作中追求优异。更为重要的是,身为领导者,一定要相信员工并公平地对待他们。第四、建立绩效衡量标准。组织要建立衡量标准。而衡量标准对于整个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绩效至关重要。管理者对成就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他把这些衡量的意义和结果通报给他的下级、上级和同级。衡量首先要求的是分析能力,但也要求把衡量用来促使实现自我控制,而不是用作控制他人的工具。第五,培养他人(包括自己)。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人。这种培养的方向决定着人——既作为人,又作为一种资源——能否变得更富活力,或最终完全失去活力。领导者是否按正确的方向来培养其下属,是否帮助他们成长并成为更高大和更丰富的人,将直接决定着他本人是否得到发展,是成长还是萎缩,是更丰富还是更贫乏,是进步还是退步。
退回一步,人作为一个系统人的能量的大小,跟他与外界的交换成正比,即他与外界的交换越多,他的能量就越大。因此,在团队组织中间,沟通十分重要。
再退回一步,我们去看看沟通的本质。沟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的与人进行思想、利益交换,以此来使双方的做法、观点等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平衡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用比较长的篇幅介绍沟通,而不介绍平衡的原因。因为沟通的本质,同时也是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某种平衡。
退回到原点,领导的艺术在于平衡,那么,领导者如何进行平衡管理? 首先要说的就是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平衡处理。按照时间管理的法则,事情按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分为ABCD四类,合理分配对待每种事件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效率,归根到底,还是平衡。在这里,我想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查尔斯·史瓦在担任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期间,曾经向管理顾问埃菲· 利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请你告诉我,如何才能够在工作时间内做好更多的事情,我将支付给你任何合理的顾问费。”
埃菲· 利的建议是将每天必须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写下来,并且按照重要性予以排列,从走进办公室开始首先去做你认为最重要的工作,直到完成。即使任何一项工作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也不用担心,只要手中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就坚持去做。因为用这种程序都无法完成重要的工作,其他方法也不可能完成。将上述的一切变成你的习惯,并介绍给你的下属。
几个星期后,史瓦寄给了埃菲· 利一张支票,面值25000美元。并且还告诉他自己已经从中上了十分珍贵的一课。
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代价来换埃菲·利的一个建议呢?史瓦回答:“这个建议并不简单。正是由于埃菲· 利的指点,我和我的下属才养成了先做重要事情的习惯。”
据说就是因为埃菲·利的那几句箴言,使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
错综复杂的事件,领导者时有面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各种事件的轻重缓急实现平衡处理。同理,在进行平衡管理的时候,我曾就“平衡管理”与实习公司大领导进行了一次沟通。在谈话结束之后,我颇有收获。
他向我讲解了一些平衡管理的技巧。
一、用精神平衡物质。我实习的单位薪资水平差距巨大,人员流动极高,但在人来人往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员工,守着微薄的收入,却做着不菲的贡献,对于他们而言,钱已经是次要的,能在这里工作才是主要的。究其原因,我发现在她们物质相对贫乏的同时,他们收获了无比的精神财富,比如快乐,比如充实。这不是她们的本意,却是公司的操作。
二、用小舍平衡大得。舍、得,这是很多人都看不透的两个字。这两个字说起来,颇有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感觉。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拳手收回来是为了更快的打出去。今年实习单位的效益下滑,但是公司仍然顶着人员和财务的压力,不断地扩张店铺的规模、数量。开始的时候我有些不理解,后来领导只用“市场”两个字,就将我的疑惑一扫而光。
三、用情商平衡智商。说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也用了刘备的例子。刘备的智商显然不及曹、孙,但是他的情商却是几个君主中最高的。三顾茅庐也好、假摔也罢,无不是他的高情商在帮助他笼络人心,为己所用。(当然,他的继承者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没有继承他的高情商,还继承了他的低智商)
三、用分权相互制衡。这里,领导特别强调了“三分平衡法”,类似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事物虽然一分为二,但不要忽视中间力量;如果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将事物一分为三,争取中间力量,以少数平衡多数。“三分平衡法的关键是掌握于主动权”,他特别强调。
四、两手制人、循序渐进。所谓帝王之道,恩威并施。说白了,就是打一棒子给一个枣。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棒子和枣子哪个先给的问题。领导说,对于正面激励的员工,先给枣子,再打棒子;对于负面惩罚的员工,先打棒子再给枣子,这样的效果最好。当然,这个过程旷日持久,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后,他强调的是“平衡并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的是一种微妙的领悟和一种基于心灵的感应才能运用自如,而不是用一堆复杂的模型公式进行计算就能够得出某个确定结果的东西”。
一、示范朗读, 潜移默化地训练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片段:
(师让五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生:十三,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
师: (打断学生) 停下来。听我说, 十三可以不读, 假如要读, 就读成“第十三课”。如不读, 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后要停顿一会儿再读正文, 要让人家思考, 自己也思考。然后读正文, 这样读——— (师拿起书进行示范) “第一次抱母亲”, (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了一会儿) “母亲病了……”, 这样读, 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些。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 母亲病了, 住在医院里, 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照顾。
……
[评析]
朗读课题,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于永正老师并没有轻易放过, 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尝试, 直到感悟到朗读的正确方法。于老师正是通过朗读示范, 引领学生把握朗读的方法, 体验朗读的快乐。
二、个性朗读, 情不自禁地喷发
[案例]特级教师陈建先的《特殊的葬礼》教学片段:
师:想看一看美丽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吗? (师播放大瀑布录像)
师:有人还盯着它看, 是不是被这壮美的景象陶醉了?赞美一下吧!
生:仿佛自己就站在瀑布面前。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 看看文中是用哪些词来赞美它的。
(生读)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流连忘返”这个词中读懂了人们被它的雄伟壮观吸引了。
生:我从“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可以看出水流很急, 声音很响。
生:从“从天而降”说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落差很大, 很有气势。
师:你能把它的气势读出来吗?
(生读)
师:太棒了, 大瀑布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来, 我们一起读。
[评析]
“要读出感情”是语文课上经常听到的, 可怎么读才是“有感情”?读一段课文, 根据自己的理解, 带这种感情也可, 带那种感情也行。“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 自然读出的味道也不同。”既要尊重别人的理解, 又要读出个性理解。在这个片段中, 陈建先老师让学生在一看二读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感受到了大瀑布的壮观,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课文, 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到一起, 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 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读出了自己的体验, 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这才是真正读出了自己的感情, 这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在情不自禁中喷发的表现。这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感悟。
三、多样朗读, 有的放矢地引领
[案例]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 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把你找的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你的朗读来体会雾的大。
生:这时候, 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 (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 你们听王老师读。 (教师范读) 来, 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 雾很大, 很浓。注意, 这是一场大雾, 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场大雾, 鲁肃看到了, 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样想?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 用让人害怕的语气读。
生:这时候, 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另一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 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 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 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读得很好)
[评析]
王老师抓住了“这时候, 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话, 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帮助学生理解了诸葛亮“知天时”。短短一句话, 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语气读, 分别读出了雾大、鲁肃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王老师还十分注重读的训练方式, 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多种形式地练读、品读,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人物性格的把握, 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1.新课标强调主体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难问题。
2.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以及他们情感的撞击与升华。
3.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自生活体验,在相互平等的对话中提高彼此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从鲁本的故事中受到孝敬父母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和熏陶。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详略得当、叙述具体、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情境
1.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在他们生日时你为他们做些什么?
2.知道母亲节吗?指名学生交流。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以上交流,便于教师了解生活中学生对父母的关爱情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为学生能自主感悟课文作好铺垫。]
二、反馈预习,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对课题了解了多少?指名说一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了解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能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2.汇报读懂的内容:课文中哪些内容已经读懂,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可谈谈初步感受。
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自评,再请同学评,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备课重要的是备学生,不了解学情,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组织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三、引导质疑,自定学法
1.请你围绕“鲁本攒钱为妈妈买胸针”这一内容提问题。
自由发言,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①鲁本为什么要攒钱给母亲买胸针; ②为了攒钱,鲁本付出怎样的努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师不必急于解答,但教师必须指导、启发;点拨,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根据这两个问题,你认为本堂课想怎样上?
四、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
(1)指导朗读描写母亲的部分。指名读后评议,谈感受。
出示:在鲁本龈里,母亲是一个_____的人。
教师提供一组词语,请学生用上自己喜欢的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2)想象一个夏天,鲁本是怎样拾麻袋攒钱的。进行小练笔并交流,以此来体会鲁本捡麻袋的艰辛。
(3)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鲁本卖掉最后四只麻袋的感人情景,请学生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描写鲁本把胸针送给母亲的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延伸表达,升华感情
1.学完了本课,你想说什么?
教师提供一组句子:
我想对鲁本说:_____;我想对母亲说:_______;我想对自己说:______;我想对同学说:_____;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说,既开拓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选能力,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参与,尊重个性的新课标理念。]
2.你的父母为了家庭,特别是为了你付出了哪些辛劳?
3.课后讨论:你准备在今年韵母亲节为妈妈做些什么。
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读完了领导力,发现这是一本比较深奥的书,需要细细理解和琢磨,而且要经常反复的去读,在读完一遍之后总结出领导的5个不变原则
以身作则。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光有一个头衔是说服不了众人的,从个人行为及技能去赢人别人的尊重,卓越的领导者们都知道,如果想赢得尊重、获得认同,实现更高的目标,他们必须为其他人建立行为规范,要以身作则。这个兵法中所说的,将帅要身先士卒,本质上无异。
共启愿景。每个人都有目标,有梦想、有愿望、有憧憬。作为领导者,对于未来要有更清晰的描绘,能够预料到事情发展的方向。不过光有愿景是不够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不是真正的领导。领导者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愿景,还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要不断告诉他们,这个梦想符合大家的利益。
挑战现状。领导者是革新和变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这一过程的风险控制者。他们既要让人们认同自己的行为,又不能强迫人们接受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力量。单单依靠一个人,是不可能让一个伟大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使众人行。卓越的领导者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更要学会让其他人行动起来。他们培养合作精神,建立信任的氛围。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所说的合作,不能仅限于一小群忠心耿耿的人,它包括了同事、经理、顾客和客户、供应商、市民等等,这些所有与愿景有利害关系的人。加假如领导者的领导是建立在一种信任和自信的基础上,追随他们的人们将接受风险,进行改变,赋予组织和行动以活力。通过这样的关系,领导者才能把追随者也转变成领导者。
激励人心。这一原则和以上四点有着密不可分你的丝丝联系,在上述四点中,从每一点都可以看出激励人心的重要性。曾经担任过百事可乐的首席执行官安迪·皮尔逊认为,驱动一家公司走向成功的是人心,这种成功需要领导者留心、上心,承认别人的贡献,奖赏他人的努力。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把“拥有一个关心他人的老板”,看的比获得金钱或者福利更加重要。
人生—— 一本无字的书,但却满是智慧。人生是一片无际的汪洋,这是它的智慧——宽容;人生是桃李甘泉,这是他的智慧——感恩;人生是一条蜿蜒的小路,这是他的智慧——淡薄。人生是什么?是海纳百川的宽容,是知恩以报的感激,是心如止水的淡泊。有道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一个故事,一份收获;每个感悟,终生受益!看过《感悟人生》的简介,从翻开这本书的扉页开始阅读,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情、以自己的心灵去汲取书中的每一滴甘露。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感悟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励志佳作,它收藏了三百则经典小故事,这些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影响和改变了无数人的观念,洗涤和陶冶了无数人的心灵。内容涉及成败、得失、心态、品质等方面,无论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会使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是指导我们正确对待工作和学习的一位良师益友。读完《感悟人生》后感觉受益匪浅,仿佛又一条小溪汇入我知识的海洋。
物欲,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包袱,吞噬快乐的人生黑洞。挫折,通往成功彼岸的前奏曲。“移山”,适应环境比愚公的行为更值得称赞。细节,一个决定成败的黄金分割点。机遇,改变命运的金刚钻。舍得,得从舍中来。乐观,让心灵快乐地跳舞。宽容,收获完美人生的不二法门。成功,还是靠自己。有爱,人生如此绚丽多姿。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这是十二个标题,是对这些小故事的诠释,我个人很喜欢这些小标题,他写的如此之通俗易懂,教会你怎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们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下了眼泪坐在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井上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然后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然后他就忐忑不安地回家睡觉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男孩就匆匆爬了起来,他跑到放桶的地方一看,那些橡木桶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小男孩高兴地笑了,他对父亲说:“木桶要想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木桶自己的重量。”男孩的父亲赞许地微笑了。给自我加重,是一个人不被打翻的惟一方法,现代社会,诱惑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我们经常会感到迷惘,把握好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首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给自己加重。人生处处皆学问,作为一名高速收费员,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业务上的知识,还要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学识。这个世界对谁都是公平的,只有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时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一挤总是有的,成功者往往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而庸者却在不知不觉中虚耗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我们要在现在开始奋斗,一个自信的人会把不可能三个字变成我能行,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成功是靠我们的努力行动得来的。
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人们要找一份工作是很困难的。阿西亚好不容易进了一家销售公司,但公司规定推销员要在第一个月内必须完成1000美元的销售任务,否则就得走人。眼看一个月试用期快到了,可阿西亚的销售额只有300美元。就在他快绝望时,他突然想起了小区附近别墅里有位脾气很坏,为人吝啬的富老头。他决定硬着头皮去试试拜访这位老头。老头的名字叫尼古得.玛斯帕.帕都拉斯,别人都叫他“尼克”。阿西亚在去拜访之前特别用心地念了几遍他的名字。当阿西亚用全名称呼他尼古得.玛斯帕.帕都拉斯先生时,老头呆住了。过了几分钟,眼泪滑下他的双颊。老头说“我在这个国家15年了,从没有人用我真正的名字称呼我。”当老头知道了阿西亚来拜访的目的时,欣然买下了2000多美元的商品。也许阿西亚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出于尊重称呼了尼克的全名,竟然换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兰西五小
感 悟
任靖宇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兰西五小
任靖宇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利用假期我认真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理论专著,这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下面就文中的几条建议来谈谈自己粗浅而朴实的想法。
一、让我学到了教学的方法,例举如下:
把2500个常用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使用记忆的技术”,在这里表现如下:在学习日开始的时候(第一节课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学的3个词,例如,“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思考,在它们旁边写几个同根词。这项作业总共花3、4分钟时间。孩子们都逐渐地养成了习惯。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我对孩子们说:“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抄了哪3个词,它们是怎样写法的。你们在记忆里回想一下这些词的模样儿。明天早晨一醒来,马上就来回想这些词的写法,靠记忆把它们默写在练习本里。”
原本也是觉得教一年级的孩子词汇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可一直以来又没想出什么可行的方法。我想这本书中教的这个方法确是十分可行。日积月累,可以有一定的收获,而且并不是需要太多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也易激发。如同高年级一些老师采用的每课课前学古诗一样,对一年级的学生,学些词汇应也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平时在抱怨、发牢骚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在你的课堂上你的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脑力劳动吗?在你的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掉队的想象呢?那是因为在学校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说白了就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所
提出的“因材施教”,这条教育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说,不仅要背教材,还要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几人能做到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样的课、提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个别对待呢?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
二、通过学习让我明白许多教学的道理。
如:对于后进生的工作,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细细想来,确是如此,单纯的教师一片苦心的逼,也许会让这些孩子更加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用心,确成了恶性循环的渊源,真是事倍功半之举。在我知道了这一道理之后,书中又给我们教师说明了明确的方法,那就是得让这些孩子增加阅读量。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三、通过阅读让我改变了一些观念。
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嚗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有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
范围压缩到最底限度,原先我也这样做过,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这其中我们做教师的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教师反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兰西五小
任靖宇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 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 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
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1.诵读古诗。古诗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古诗为基点, 联系生活开发丰富的古诗资源, 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素材。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古诗富有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 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出韵味, 读出节奏, 读出意境。品味古诗的意境美。不少古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走进经典名著。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人类世代思想艺术的精华, 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给人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小阅读经典名著,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假恶丑,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检验阅读效果, 教师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活动。在交流中, 让学生通过讲述和交流获得更大收获。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朗读 感悟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3【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理解文章的主旨。
2.通过朗读,理解排比、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直接表达了对安塞腰鼓艺术魅力的赞颂。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课文传真
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请用“好在,你看(听) ”这样的句式,用上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结合学生发言,分别板书:场面、鼓声、后生(鼓者)、舞姿。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选用课文内容练说,这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把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学生在积累优美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的内容。】
三、整体感悟
(一)感受场面之壮阔
我们先来看看表演的场面——
出示: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指名读。指导朗读。
2.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样的场面,你会用什么词?(板书:壮阔)
如果让你选用这段话中的一句话来表现这样壮阔的场面,你会选用哪一句话呢?
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几个分句有什么特点,这个句子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注重节奏美、诗意美,倒装强调表达意思)
这个句子还可以说(出示):
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比较这两个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倒装句,让人鲜明地感受到那种场面,突出了“场面的壮阔、豪放和火烈”)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这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吧!
4.教师引读过渡:正因为“这腰鼓——(生)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是不是直接写这样壮阔的场面的?那它是怎么写出这种壮阔的场面的呢?
(三对反义词,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从侧面感受一下安塞腰鼓壮阔、豪放和火烈。
看到这样壮阔的场面,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感受鼓声之震憾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出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1.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读完板书:震撼)
2.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鼓者之强健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
1.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读读这段话,它主要描写了什么?黄土高原生养了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茂腾腾、元气淋漓)
结合这些内容理解“元气淋漓”:文中哪些语句直接写出这些后生的“元气淋漓”?
(“茂腾腾”“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样的后生是活跃的、是强健的,是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板书:强健)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感受他们旺盛的生命力。
读:“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如联系前文理解“元气淋漓”,这样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
3.就是这样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就是这样一群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后生,却释放出这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4.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5.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惊心动魄的搏击。
6.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好一个安塞腰鼓”每出现一次,就是文章的一个小结,情感也比上一回更深刻,对主题的升华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四)感受舞姿之火烈
1.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
出示: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使人叹为观止。
2.让我们再一次把时间和镜头定格在每一个火烈的舞姿上,去感受那种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
(引读)“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引读)“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小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3.这种人、声、舞融为一体的壮观景象美到了极点,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
四、学会构思
刚才,我们从场面壮阔、声音震撼、鼓者强健、舞姿优美四个方面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间艺术。现在,请大家再读这四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板书设计】
场面壮阔
表演前 声音震撼
好一个安塞腰鼓!表演中 鼓者强健
表演后 舞姿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