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技术》课程辅导一(共12篇)
一、茶叶生产四大产区
茶树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尤其在长江以南山区更是如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产茶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可分江北、江南、西南、华南四个茶区。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广东和福建的中南部、云南和广西的南部。宜加工红茶、普洱茶、大叶青和乌龙茶等
西南茶区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的中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可生产红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
江南茶区位于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和广西的北部、福建的中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的南部。宜制绿茶、乌龙茶、花茶和名特茶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肃、陕西和河南的南部、湖北、安徽和江苏的北部、山东的东南部。所制绿茶,香高味浓、品质较优。
二、茶叶分类
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中国的茶叶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和青茶(乌龙茶)等六个类别。这种分类较科学的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三、茶树新梢的生育进程
茶树新梢的生育进程是:芽体膨大,鳞片展开,鱼叶展开,真叶展开,驻芽形成。如不加采摘,任其自然生长,驻芽一般经短期休止,继续生长。我国大部分茶区,每年可重复生长3~4次。如经采摘,则在留下的小桩上,顶端2~3个腋芽又能各自萌发成下一轮新梢,再供采摘。所以,在合理采摘条件下,茶树出现明显“轮性”生长。轮次多少,随地域条件、品种特性、肥水管理和采留标准而不同,一般热带8~10轮,亚热带5~7轮,暖温带3~4轮。
四、茶树根系及其生长高峰
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和须根构成。由种子的胚根垂直向下生长的根,称为主根,可深入土层2~3米,甚至更深,但一般为1米左右,所以植茶土壤一定要保持深厚(70~80厘米以上)。在主根上着生的统称为侧根。由主根上直接发生的侧根,称一级根,着生在一级根上的是各级分枝的侧根。侧根分布面很广,深达60~80厘米。在条栽茶园中满布行间,交叉伸展。主根和侧根上着生的细小根,统称须根,大都分布在土壤的耕作层,深在5~45厘米之间,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和明显的趋肥性。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
2008年,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茶叶审评技术》是我国茶业行业中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从2003年该专业开办以来, 学院就把茶叶审评技能作为茶文化专业建设的重点。多年来, 该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 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 开展教学改革, 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 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规范对接,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态度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和落脚点。2004年, 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 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地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互评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典型工作情境下, 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进行案例和整体化的学习。在此背景下, 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定位《茶叶审评技术》是高职茶文化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是面向评茶员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 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课程。它是茶叶生产、收购、营销、外贸、商检、科研及产业升级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审评技术》课对促进学生掌握评茶员职业能力, 培养高技能评茶人才, 起着支撑作用和决定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 能适应评茶员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适应行业, 贴近企业, 符合茶行业与三峡地区特色发展需要, 达到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茶叶审评技术》课程目标与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确定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 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 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 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 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 而是以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课程内容设计我们在市场调研、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征求业界行家的意见后, 对茶叶审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 2006年, 在教学内容上, 我们将茶叶生化、茶叶检验、饮茶与健康及茶树栽培与制茶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 更强调了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工作过程化, 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架构出课程内容:从评茶环境和设备要求开始, 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六大茶类品质特征, 重点突出审评方法和技巧要素训练, 加强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应用, 强调评茶技能的学习、体验、实训与岗位实践, 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内容实施在教学内容上, 以评茶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 整合优化课程模块,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突出实践教学, 强化实训效果。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训练, 重点体会评茶员的工作流程, 融教、学、做于一体, 边学边用,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从而掌握评茶员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知识、技能, 养成从事评茶员岗位工作的良好职业素质。教学中, 以技能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为辅,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特别是学生根据实际工作, 不断提高审评鉴别的能力。理论知识包括评茶基础知识, 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品质特征、茶叶标准样及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等五部分。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能判别出品质的优次, 鉴定品种的优劣, 认定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 能评定出该茶的等级和价格, 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茶产业升级服务。
实践性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茶技能, 我们改革了茶叶审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实训, 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水平。一是到校外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中学习评茶技能。二是在校内茶叶审评室进行实训教学, 加强学生对色、香、味形成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 为感官审评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工作过程导向, 实训教学确定了主题、过程策划、评茶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 使学生具备样品接收、评茶准备、感官品质评定、审评培训指导、茶叶评比活动的组织实施、咨询及指导等七种能力。教学实施由浅入深, 评茶技能逐步提升。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 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手段上, 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 结合视频及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茶叶审评理论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 按照评茶员职业岗位的特点, 建立了包括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主体的实训体系, 工学交替, 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评茶, 实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 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真正掌握评茶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按照评茶员工作流程实施任务教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确定具体工作任务, 明确审评内容, 要求学生策划准备, 鼓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活动方案, 分工负责, 实施完成, 同学互相评价, 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依据, 在确立课程评价的质量标准时, 要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充分兼顾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要求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校内建立了以学院教学督导、系、教研室、课程建设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机构, 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过级率进行检测;校外以茶企业和行业学会、协会为主体, 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等信息反馈, 进行综合评价, 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5-8.
【摘 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以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职基础阶段和高职阶段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 高职 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 英语课程 衔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53-03
在广西的经济发展中,茶叶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培养高素质的茶叶行业从业人员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横县职教中心、昭平职业中学等中职学校联合举办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随着茶文化在世界的快速传播,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技能成为必要。如何在五年一贯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中职和高职分段教学模式中有效地衔接英语课程、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等成为中高职院校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
一、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广西横县职业中学和昭平职业中学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公共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比较调研,结果表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英语课程开设时间不统一,公共英语课的开设时间从2年到4.5年不等。有些院校只在中职基础阶段开设英语课,到了高职阶段就不开设了,因此英语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没有得到衔接。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联系。高职英语教师与中职英语教师缺乏有效的交流,高职英语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对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去了解,而中职英语教师对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也不过问,自成体系。因此,中职阶段英语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产生了教学目标层面上的断层,增加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三,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选用不合理。由于自成体系,中职基础阶段所教授给学生的英语知识内容在高职阶段又很有可能会重复教授,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也浪费了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
英语是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许多中职生在进入高职后对英语学习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选用和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势在必行。
二、五年制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中职和高职阶段衔接构想
虽然在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中强调英语课程教学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有效统一和衔接,但是也要提倡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灵活设置英语课程教学计划。五年制高职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按照专业特点来有效衔接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
(一)茶业职教集团平台下的中职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广西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牵头多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成立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既是职业院校茶类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西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茶业职教集团在更大的平台上聚集校企优势资源,有力地推进了产教融合和多元化办学,有利于加快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助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茶专业(群)的衔接为带动,中高职院校可以共同研究、制订并实施茶专业(群)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进入中职阶段学习时年纪较小,心理不够成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欠缺,在离开家到高职阶段学习时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面对他们的学习弱项英语课程学习时尤为突出,因此,帮助五年制高职学生进入高职后适应高职英语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为中职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该共同面对的课题。借助广西茶业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共同进行调研,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英语教学要求、英语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材内容难度、学生英语基础、英语教学方法等情况,共同制定中职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改进各自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使中职和高职的英语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便于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顺利有效开展。
(二)设置统一连贯的中职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计划。美国课程学者泰勒(R.Tyler)认为课程教学计划的编制应体现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的特点。“程序性”强调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中职和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应注重各阶段和各学年间的联系,使英语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体现出循序渐进,保持一贯性。英语课程在中职基础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有效衔接就是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相互承接,有机结合。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制订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了“2+2+1”的模式,即专业学生在中职学习两年,在高职阶段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以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茶叶行业就业能力。五年制高职茶叶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如果英语课程安排开设4年的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厌烦,失去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专业的英语课程开设时间定为三年,中职两年和高职一年,保证每教学周有4学时。中职阶段侧重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训练简单的英语应用技能;高职阶段则注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茶叶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确定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高职阶段英语教学目标。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的需要,通过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与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的工作,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的能力。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低一点,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因此不能制定太高的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共同把英语课程教学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中职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级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能在语言情境下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初步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认识中外文化差异,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高职巩固提高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对中职阶段英语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交际意识,能利用英语工具书来读懂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写作能力,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尊重和包容异国文化。
行业英语学习阶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茶叶行业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与茶叶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能就日常话题和与茶叶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有效的交谈,并能借助词典将与行业相关的业务材料译成汉语。本阶段课程教学不仅注重行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行业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四)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选择适当的教材。中职阶段的学习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延伸,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比普通中学学生的基础差,因此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成为首要的课程教学目的。教材不能与普通高中一样,要选择针对中职学生基础而编写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与学生学习生活贴近,与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也要占较大的比例,便于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交际意识和能力。
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在高职英语巩固提高阶段所用的教材也不能与普通高职学生用的英语教材一样,选择难度低一点、交际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同时教材内容中也要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
根据调研,本专业学生是想通过茶叶行业英语的学习来提高用英语从事茶叶行业工作的能力,因此,茶叶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茶叶行业的工作情境来编排,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应包含两部分:茶叶生产加工英语和茶艺英语。茶叶生产加工英语主要是绿茶、红茶和茉莉花茶等六大茶类的相关术语和简单的加工生产工序英语,学生可以在有外国人参与的工作场合用英语向外宾进行介绍。茶艺英语教学内容涵盖茶艺英语词汇和相关术语,以及主要茶类的冲泡步骤讲解。内容包括茶艺馆服务英语口语,以实用和够用为标准,不要安排难度太大的阅读文章,因为这样的阅读文章相对本专业学生的基础来说很难理解,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应共同探讨中职和高职阶段英语课程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对英语的掌握需求,共同商讨教材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的递增、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等,有针对性地使用教材。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但又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教学内容。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师应共同从教材使用效度、满意度、优缺点和今后调整等方面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采用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由于生源地教学条件差异、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英语教材中所编排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设计适合学生(下转第58页)(上接第54页)专业特点的课堂活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的英语课堂教学需求。根据对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调研,学生比较喜欢教师用浅显易懂、风趣的语言来教学,不喜欢教师一脸严肃状地用太多的时间来讲授课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笑声,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完成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的课堂活动。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把学习语言转化成通过语言来学习,体现“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准则。茶叶行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茶叶行业工作情境所需的茶叶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依据来编排教学活动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课堂创设模拟的工作情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茶叶行业工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把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英语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可以帮助五年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让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掌握实用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航.关于五年一贯制高职分段教学模式下的公共英语课程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雷泉,钟卫红.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中职和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J].教育界,2013(28)
[3]钟卫红,古能平. 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3(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01)
【作者简介】古能平(1966- ),男,广西贺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茶艺教学研究。
导师问好 导师自我介绍 助教宣读课程守则
导师介绍此门课程为体验式课程 想成长必须离开舒适圈 破冰——2人联系自我介绍 助教团团队建设演示 团队建设 团队展示
2人练习受伤害的经历 小主人小天使
3月11日上午 问好 团队展示 冥想 撕碎梦想
3月11日下午 批评练习
3月11日晚上 3曲舞蹈 浴火重生
3月12日上午 团队展示 表扬联系
3月12日下午
茶叶产品生产执行标准
一、无公害茶园建设,包括无公害茶园的园地选择、茶园管理和茶园铺草 1)无公害茶园: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的地
域,周边地域环境优良,植被丰富,与交通干线、工厂、城镇等污染源保持一定距离。
2)茶园管理:无公害茶园除草要求以物理措施(耕作)为主,少用、慎用除草剂,有机茶园杜绝使用化学除草剂。
3)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是一项传统的经济、实用栽培技术。通常用稻草、麦杆、山草等草料铺在茶树行间。
二、投产茶园管理技术
(一)施肥(“一基三追多次喷”)
1、施肥时期:基肥于每年秋季(10-11月)进行。第一次追肥在春季茶叶开采前15-20天进行,第二次在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三次在夏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每次施肥结合中耕除草。
2、施肥量:一般亩产干茶100公斤的茶园,基肥施用量为菜籽饼100公斤
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或高温堆肥1000公斤;追肥施用量为速效氮肥50公斤,按春、夏、秋4:3:3比例施入。
3、施肥方法:①根际施肥。在树冠下行间开15—20厘米深的条沟,施入肥料后覆土。
②根外追肥。宜选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在树冠叶面均匀喷洒。常用肥料浓度:尿素0.3%--0.5%;过磷酸钙0.5%--1.0%;硫酸钾0.5%--1.0%。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5天停止使用。
(二)修剪
1、轻修剪:每年开春后进行一次,剪去树冠面3—5厘米的枝叶,低山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2、深修剪:每隔2—3年进行一次,在春茶结束后剪去树冠面以下10—15厘米的细弱枝叶层。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
3、重修剪:适用于栽植10年以上的茶树,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剪去1/2或1/3,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4、台刈:用台刈机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5厘米左右处全部刈去,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5、边缘修剪:每年在两茶行之间用修边机修出20—30厘米的操作通道。
(三)病虫草害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赤星病、小绿叶蝉等病虫。
②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保持行间通风透光,减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③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④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①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象甲等害虫危害。②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杀虫灯诱杀。③利用机械或人工防除杂草。
3、生物防治:使用生物源农药,即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如鱼藤酮、苦参碱、等。
4、化学防治:①茶园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按照全县推广使用的药剂进行防治。②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树
1、重修剪
①修剪对象:树冠分枝生长衰弱,芽梢稀少,对夹叶发生早鸡爪枝多,单产低;树冠未衰老,但枝条生长高低不一,分枝密度稀;受病虫危害,部分枝干有苔藓、地衣,影响枝干生长;生长势差而又没有形成采摘面的茶丛。
②修剪时期:春茶采摘结束后立即进行。
③修剪方法:剪去树冠的1/3—1/2,即距地面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
2、台刈
①对象:树龄大,树势非常衰老,主干灰白,叶片秃光,苔藓、地衣丛生,或已经进行过几次重修剪的茶树;主干高大,分枝极少,篷脚空虚的茶丛;树冠低矮,篷高不到1尺,枝条细弱稀少;骨干枝病虫危害严重,大量枝条干枯死亡的茶树。
②台刈时期:为避免春茶过多地减产,一般在春茶采完后进行。③台刈方法:离地面5—10厘米处剪去上部所有枝条。台刈的切口要求不破裂,最好向阳倾斜,光滑清洁,剪后用波尔多液冲洗伤面。
(二)改园
1、补植缺丛:并小块为大块,并零星为成片,改丛栽为条栽,将坡地改成等高条植茶 园。
2、改土治水:全园深翻30—50厘米,结合增施有机肥料,挑培客土;实行茶行铺草; 整修沟渠道路。
㈢改植换种必须按照建设新茶园的要求,选用良种,建好园地。
在建园过程中,要彻底挖除拣净原有茶树根系,并采取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四、鲜叶采摘及管理技术
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掐采和抓采。
3、发芽整齐,生长势好,采摘面平整的茶园推广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
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4、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不得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盛装鲜叶;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
5、鲜叶盛装、运输、贮存中,应轻放,轻翻,不得紧压和用脚踩踏,减少机械损伤,防止鲜叶变质。
6、采摘后的鲜叶应及时运抵茶厂并及时验收,摊放在洁净的地面,防止鲜叶发热变红。
五、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1、改善茶厂环境。茶叶加工属食品范畴,其加工厂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茶叶加工厂要与公路、城镇、垃圾堆(场)、公厕等污染源间隔一定的距离。
2、对茶叶加工人员进行体检。无公害茶叶的加工从业人员必须体检合格,并取得卫生监督机构颁发的体检合格证。
3、合理选择加工机械。加工机械必须符合无公害茶叶加工要求,不能给茶叶带来金属污染,也不能给茶叶带来润滑油、煤气和烟气污染。
4、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炉灶处设灰坑,避免燃料、灰尘污染茶叶。烟囱设在室外。
5、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不应使用盛装过其他物品的食品袋包装茶叶。重复包装茶叶的布袋使用前应清洗干净。
6、宜建立规范的茶叶加工厂,逐步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加工。
六、优质炒青绿茶初制技术
(一)长炒青的品质要求
外形条索紧直、匀整、有锋苗、不断碎,干茶色泽翠绿鲜润,净度好;内质香高持久,最好带有熟板栗香,纯正;汤色清澈,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爽口,忌苦涩味;叶底嫩绿明亮,忌红梗红叶、焦斑、生叶及闷黄叶。
(二)加工技术
鲜叶在加工前应适当摊青,摊厚15—20厘米,每1—2小时轻翻一次。待叶质柔软有弹性,叶边卷曲,体积缩小,即可加工。杀青
1、杀青的方法:
分复干机和滚筒机两种,操作方法见下表:
2、杀青的程度:叶子暗绿水分少,茎梗弯曲断不了,香气显露青气消,两手捏起软条条。达到上述标准,说明杀青掌握适度。
3、杀青叶处理:杀青后应立即通风散热,防止堆积闷黄或红变,滚筒杀青机可在出口处安装鼓风机或电扇吹叶散热。揉捻
1、揉捻的技术原则:⑴嫩叶冷揉,老叶热揉。⑵加压轻—重—轻。⑶老叶重压长揉,嫩叶轻压短揉。⑷投叶量适当。投叶过多,翻动困难,揉不紧,揉不匀,松、扁、碎多;太少则摩擦力减弱,翻动不匀,扁条碎片多。
2、揉捻的方法:绿茶揉捻一般采用中小型揉捻机。其投叶量及压力调节见下表:
不同揉捻机的投叶量
揉捻时间与压力调节
3、揉捻的程度:揉捻叶外形要求“五要五不要”:一要条索,不要叶片;二要园条,不要扁条;三要直条,不要弯条;四要紧条,不要松条;五要整条,不要碎条。感官掌握:嫩叶不断碎,老叶不松泡,揉盘湿润而不流汁太多,手捏叶子有汁溢出,松手后茶团不散。
4、揉捻效果审评:扁条:加压过早或过大,叶量过多;碎条:加压过早或过大,转速过快,时间过长,叶量过多;弯条:解块不匀,叶量过多;松条:加压过迟或不足,揉时过短,叶量过多。干燥
干燥分二青、三青、辉锅3道工序。
⑴二青:主要是散发水分,有烘干设备的最好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烘的程度是手捏不粘,稍感触手,尚可成团,松手能散。
1、关于茶树生态环境的描述:张籍《茶岭》诗:“紫芽连白芯,初向岭头生”;李咸用《谢僧寄茶》载:“匡山茗树朝阳偏,暖萌如爪飞鸢”;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吟:“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马戴《送宗密上人》说:“腊高松叶换,雪尽茗芽新”;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有:“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近”;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说:“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皎然《顾渚 行寄裴方舟》还记曰:“鵊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这些诗句,有些或就是茶的谚语,反映当时人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就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其中如“名随土地贵”之句,寓意便很深刻,它不但说明了茶树对土壤和小气候环境 有一定的要求,而且指出茶的闻名与地理位置、名人倡导等社会因素,也有较大的关系。
2、茶园管理技术:关于茶树的栽培管理,在中唐以前的文献中,只有陆羽《茶经》所说的“法如种瓜”一句。后来《四时纂要》虽开始有具体记载,但内容也极其简略。由于这一原因,所·913·茶史初探以过去有些文章称唐朝茶园管理比较粗放,甚至对《四时纂要》“二年后方能耘治”的记载也表怀疑。其实,对于茶园的中耕除草,唐诗中是极其肯定的。如孟郊《越中山水》载:“菱湖有余翠,茗圃无荒畴”;白居易《为香炉峰下卜山居草堂初成偶 题东壁》:“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僧贯休《别杜将 军》:“伊余本是胡为者,采蕈锄茶在穷野”等等,都说明当时茶园不只进行中耕除草,而且从其称之为园为圃这点,也反映其管理已相当精细。
3、茶叶采摘:《四时纂要》中未提到采摘,在《茶经》中,也只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等几句。《全唐诗》除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日暖 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皎然“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衫犹滴沥”等一类诗句,所说和陆羽凌露、晴日采摘的原则一样之外,对于当时采摘的实际情况,还作了许多重要补充:如齐己《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茶烟”;李敬方《题黄山汤院》:“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白居易《谢李大郎寄新蜀茶》“红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齐己《咏茶》又诗“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以及贾岛的《送朱休归剑南 》:“朝阳十月中,芽新抽雪茗”;元稹的“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等等。
这里所说的寒食,也即清明。不少诗句说明,早在唐朝,我国就 已形成崇尚“雨前茶”和“明前茶”的风气。而且这里还说明,唐朝采摘的茶叶,除陆羽所说的春茶外,也采摘夏茶和秋茶。另外,如姚 全《乞新茶》所记:“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还说明 当时有些采摘的要求,还相当严格。
4、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唐朝的茶叶种类,《茶经》记载“有粗 茶、散茶、末茶、饼茶”等种。但《茶经》中介绍的制茶方法,只提饼茶一项,这说明陆羽所讲的粗茶、散茶,或许也即蒸而不捣、捣而未拍的蒸青绿茶。《全唐诗》中除蒸青工艺之外,还记述到了其他一些制茶和茶类的情况。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刘禹锡《 西山兰若采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新芽 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讲述的即指晒青和炒青绿茶。过去 对绿茶一名,争议不休,有的说起始于明,有的说初见于宋,从朱庆 余《秋宵宴别卢侍御》:“绿茗香醒酒,寒灯静照人”的诗句来看,绿茶之名,早在唐朝就有。
另如陆龟蒙《茶焙》咏及的:“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且说焙前人,时时灸花脯(原注:灸花,焙人以花为脯)。”过去据钱椿年《茶谱》,一般称窨花茶肇创于明,笔者据宋朝有关记载,曾将此提前为北宋,现从上述诗句,说明其历史更可上推到唐朝后期。由此可以看出,唐和唐以前的茶叶,除紧压的团饼以外,还存在蒸青、晒 青、炒青以至花茶等各色茶类。
以上说的,都是不发酵茶类。从《全唐诗》来看,当时可能还存 在一种用曲种发酵的茶叶。如《全唐诗》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中所说:“铫煎黄芯色,碗转曲尘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吟:“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以及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等所说的“曲尘”,或许就是 指用曲种发酵的茶叶粉末。如果这一猜测不错,那么,今天我国西南某些兄弟民族还保存的用曲
1 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实践脱节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选用的教材有很大关联性。现今众多茶学兄弟院校的教学用书比较单一(安徽农业大学姜含春主编),教材内容理论色彩较浓、茶叶行业经典案例分析少,且因教材版本较旧(最新版本2010年版),与目前市场实际现状有很大脱节。没有一本相对经典和统一的教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启发力以及对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茶叶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是参考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架构,涉及市场营销的全模块,如营销的基本理论、营销常用策略等,教学内容稍显固化,然而茶叶企业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变化而创新的营销策略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茶叶”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客户体验营销、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茶叶金融、茶叶拍卖交易所等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企业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1.2 教学方法固化,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是茶学、茶文化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高,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尽管已经采用多媒体授课,但教学方法固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只注重教,学生被动学,互动少、实践少,学生感受与教学效果无法顾及,无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状;二是教师授课方法、水平有待提升,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理论+案例”模式,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但这不足于在短期内改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观学习意愿;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引导,采用任务驱动,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只是疲于形式,积极响应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依旧很冷淡;四是最前沿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技巧在茶叶行业的应用难以植入课堂,这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等都相对固定;五是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内实践经验,这样造成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茶叶企业营销专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难以聘任,这些问题不改善,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2.1 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引领实践应用
目前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而对于实际教学,却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从改善师资队伍现状的层面,可以在两方面做出尝试:一是专业教师“造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茶叶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寻找和接受行业基层等单位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养活动,如校企联合培训班、短期进修班、标杆企业考察参观等;支持并提供机会、平台为青年教师独自或合作进行茶叶产业创业活动。二是建立实践学习“微”课堂,定期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茶叶行业协会专家、优秀茶叶行业企业家、营销高管等开“堂”讲学,并聘请优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或实践指导会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2.2 课内教学,提高实践认知
2.2.1 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时刻关注国内外学科学术与茶叶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把全新的学科观点与茶叶行业“突出”事件引入课程,并加以深化应用,做到重前沿知识的宣贯与行业实战应用,便于确保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另外,不局限在只参考目前的教材,要求教学中不断收集和关注新思维、新观点、新政策,不断关注茶叶行业的发展变化,专业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保证理论与实战的强强联合。
2.2.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一方面,建立学习“文化圈平台”,定期为学生提供茶叶市场营销学的杂志、书刊、专业网站等优质资源,便于学生量阅读茶叶企业的具体操作案例和企业营销中常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案,开设互动的平台接口,给予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学习的热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成为自己的导师”模式引入,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收集素材,并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和老师一起分享,如在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的营销策略中,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做整理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分析把关,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变化对茶叶企业营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并基于SWOT分析如何有效采取营销方案;第三,对于疑问和不同观点,可组织学生采取头脑风暴法,引导其积极表达个人意见,激发其发散性思维,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2.2.3 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学习和实践小组,开展自主的实践探索
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和实践小组,组织4-6人团队进行共同学习,并由组长统一协调开展自主的实践探索。例如,通过给学生布置“超市渠道茶叶产品营销策略”的任务,使学生开展自主理论知识学习和市场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最终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效果通过主讲课件和报告的形式体现,并且和学生的学期课程考核直接关联。
2.2.4 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课堂,拉近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优秀毕业生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应用的现实模板,拉近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加耐心、更加细心。如每月可以邀请近年优秀毕业生回到课堂,以沙龙研讨的形式介绍自己在茶叶企业营销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进一步投射到如何更好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积极与往届毕业生进行交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成学以致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并将互动讨论的结果形成教学案例手册,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2.5 采用情景模拟法,真人实景进行销售演练
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对案例作情景描述,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茶叶产品销售活动、制作实际工作的情景片段,小组内部各成员担任企业内部不同角色,其他小组进行评审,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
2.3 课外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2.3.1 参与茶文化节、茶叶展销会活动
大型茶叶展会、茶文化节活动(如每年4月举办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为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优质的专业平台,可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有效配合茶叶企业做参展准备工作、获取兼职进入到茶叶企业的实际营销中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对茶叶市场环境、茶叶企业的认识,近距离接触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各种类型茶叶展会如何有效组织,如何进行宣传策划,同时使学生的茶叶市场营销沟通能力、魅力表达能力和一线营销能力快速提升。
2.3.2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在开展优秀茶叶企业的参观活动时,讲授茶叶企业内部实践课程,同时,与茶叶企业相关部门积极联络,鼓励学生参与茶叶企业的线上线下营销策划活动,为企业定制实操性较强的营销活动方案,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转化成企业营销的现实业绩提供平台,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茶叶企业找到新的营销路径。
3 结论
茶叶市场营销学是高校茶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不仅重知识,更重应用,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着重强化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因此,从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丰富课内教学、夯实课外实践三方面进行《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信心,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改善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闭环机制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陈英梅,刘晓伟.基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91-93.
[2]郑世艳,魏秀芬.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种子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4,(2):79-82.
[3]陈金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11,(7):139.
[4]黄金红,刘丽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5,(1):137-138.
本项目技术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茶园土壤的管理、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来实现无公害茶叶产品的开发。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健康,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好的色、香、味、形,而且更要求茶叶卫生安全。而长期以来,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农业系统的环境污染,同时茶叶的卫生质量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茶叶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无污染、生态型、环保型、健康型的无公害茶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茶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茶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茶叶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安全食品的产供销管理系统;是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农艺的结合。因为无公害茶叶不仅要求其品质优良,而且还要求无污染;所以生产技术除了一般的丰产优质的生产技术外,还应在园地选择、种植、施肥耕作、病虫草害防治、采摘、修剪、加工、包装、贮藏等各环节遵循无污染的控制标准;实施“从土地到茶饮”的系列化卫生保障。其中关键技术主要是包括茶园土壤的管理、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及生态环保意识的相关体现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郭桂义
电话:0376-6687756
13569755383
ggy1963@sina.com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农专路1号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464000
项目技术联系人:陈 斌
喻明达
电话:0376-6696292,6687705
为了做好“石阡苔茶”市场对接,跟进北京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保持稳定的货源供应。特制定该生产计划:
一、生产原则和任务:
(一)生产原则: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将我县茶园的幼嫩新梢全部组织采收下树,提高茶青下树率和加工设施的加工效率。简化加工工艺原则:依据各地加工条件和技术习惯取各状态,采取多工艺路线加工,包括绿茶、红茶、白茶各茶类加工。
风险消化原则:各厂购入茶青价格以2元/斤计算,加工产品为茶叶局引导,加工企业以保底价10元/斤收购干茶。
茶厂自愿原则:在宣传发动条件下,由加工厂自主决定参与该批产品加工。
依靠群众原则:严格做到精心组织,广泛动员,茶农全民参与,齐心聚力做好该批产品生产。
(二)目标任务: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解决北京市场签约门面六个月的茶叶供应量,预计各类茶叶10万斤。茶叶生产总值100万元,帮助茶农增收80万元。
二、推进措施
(一)分解指标,明确任务
全县按2013年各乡镇成龄茶园,半投产茶园存量分配最低任务。其各乡镇对完成和落实辖区内任务负总责,乡镇茶管站具体抓宣传到
位。
(二)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三)严格把控,保证质量
(四)统一尺度,加大培训
(五)沟通信息,加强调度
三、保障办法
(一)组建机构,加强领导
(二)加大督促,保持进度
(三)统筹工作,严格考核
四、配套政策
(一)干茶交售与货款回笼保障。
(二)价格固守与利益保障。
1.茶青价格
2.干茶价格
3.各方利益机制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
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三、名人咏武夷茶诗
谢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
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
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
晚铛宜煮北山泉。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
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
家家喜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
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澹,
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
方中圭兮园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
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
紫玉瓯心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
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
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
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
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
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
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千万,
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咏茶
宋·苏轼
君不见,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腹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咏头春贡茶
元·刘说道
灵芽得春先,
龙焙收奇芬。
进入蓬莱宫,
翠瓯生白云。
圾诗咏粟粒,
犹记小时闻。
咏武夷茶
元·杜本
春从天上来,
嘘弗通宾海。
纳纳此中藏,
万斛珠蓓蕾。
咏贡茶
元·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
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
已产灵芝又产茶。
见贡头春漫成
明·苏伯厚
采采金芽带露新,
焙芳封裹贡枫宸。
山灵解识君王重,
土脉先回第一春。
酬蓝茶仙见寄先春
明·邱云霄
灵雨开仙圃,
春风长玉芽。
摘来旗叶卷,
封处墨题斜。
品落龙团翠,
香翻蟹眼花。
欲移三径地,
从此遍栽茶。
蓝素轩遗茶谢之
御茶园里春常早,
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
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
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
注烹仙掌露华香。
堪翁送茶
翡翠春巢瑶圃枝,
欣看雀舌展新旗。
翁中存有经年雪,
人鼎休传到党姬。
寄容庵弟索素茶
仙种先春仙已去,
采春长梦望仙亭,
老来仍抱通灵癖,
雪水空留满瓦瓶。
闽茶曲
清·周亮工
御茶园里筑高台,
惊蛰鸣金礼数该。
那识好风生两腋,
都从著力喊山来。
一曲休教松枯长,
悬崖侧岭展旗枪。
茗柯妙里全为崇,
十二真人坐大荒。
谢送武夷茶
清·彭定求
芒履何缘到武夷,
拣芽相饷等琼枝。
却宜鸿渐烹泉日,
绝胜龙团作饼诗。
石鼎香浮涵素液,
冰壶色映净炎曦。
使君风味情如许,
续取瓯梅唱和诗。
谢王适庵惠武夷茶
清·沈涵
雀舌龙团总绝辟,
驿书相饷意偏殷。
香含玉女峰头露,
润带珠帘洞口云。
不用破愁三万酒,
惭无挂腹五千文。
呼童携取源泉水,
細展旗枪满座芬。
武夷茶
清·陆延灿
桑苎家传旧有经,
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
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
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
雀尖龙团取次分。
茶歌武夷茶歌有序
明吴栻杂志云:“茶歌音最凄婉,每一声从云际飘来,令人潜然坠泪”吴栻未必能动人如此也。许秋史曰:“建属诸乡妇孺皆能之,不独山中人”及见其词,殊鄙俚,不堪寓目。暇日,因采山中,故实仿其音节,以竹枝浪淘沙调谱之。按武夷棹歌,唱自紫阳。其后和者数十家,皆陈陈相音。若茶歌实为唱调,但宋时武夷茶事未起,故朱子以山水间情,寄之棹歌。然九曲溪中,棹即实不解讴吟也。茶歌本山中所耘,惜古今诗人,俱未之及。
自愧下里靡词,殊非韶护遗音,
没有作者,聊以此为发轫云。
幔亭峰前云气迷,万年观里草萎萎,
秦时日月汉时祀,问着山翁都不知。
虹桥一段隔千重,几见曾孙沧海尘,
若说神仙长不死,山头遗蜕是何人。
断礍残碑满草莱,金龙玉简久沉霾,
洞天也自沦灰劫,岂独人间世可衰。
银膀辉煌御墨毕,闽南阙里鲁东家,
县官那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
五曲隐屏书院,康熙时,御赐学达天性区,今颓废已极,祠祀久缺。春间置茶焙于此,尤以秽亵,
相传旧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山僧不胜诛求,潜以沸汤之遂枯。
山南观宇半流源,山北钟鱼日渐喧,
只为清源留梵种,山中洞亦冒清源。
武夷向多道院,绝少僧庵,近则道院衰而僧庵盛矣。又山北诸盛,如弥陀清源福井皆后出,住僧悉漳泉人,清源、温陵名山也。
御茶园废几多年,风饼龙团制不传。
无复灵芽湛银线,春雷空发喊山泉。
水茶宋时贡茶之绝品,拣嫩芽剔取其心,清清泉中,如银线一缕,尝读无名氏北苑别录云:“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则有龙井之泉,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按造团茶之法,须用水涤净,然后入甑,孰复淋洗数四,乃上榨,出其膏,柯杵瓦盆,酌水研之,皆有度数,自十二水之十六水为准,故制茶又须清泉。又按北苑故事,啟蛰以牲牷致祭,枞金代鼓,齐声喊曰:“茶发芽”泉乃涌出。故凤凰山有喊山泉。元置官焙于武夷,亦修北苑故事,至今御茶园侧,有井一泓,土人亦名喊山泉也。
饼茶存末不留膏,泻醴何堪但哺槽,
高榨压成干竹叶,悬知陆羽定号咷。
宋黄儒品茶要录云:“榨欲尽去茶膏,膏尽则有若干竹叶之意”。又云:“昔者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知者,皆今之所谓草茶,何哉。如鸿渐所谓蒸荀并茶畏流去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惟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欲去膏”按此论造团茶之法,今之茶叶正饮其膏耳。
奇种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
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论。
各种之奇者,红梅、素心兰、及木瓜、肉桂。红梅近已枯,素心兰在天游,其真者余未得尝。肉桂在慧苑,木瓜植弥陀大殿前,其本甚古,枝干捲曲,类数百年物。余初疑木瓜味酸,最不宜茶,及在蓝上舍重庆家饮之,初入鼻,微有木瓜气,及到口,但觉其甘芳留舌本,半日尤津津,细咀之并无酸意,此其所以奇也。若膺者则以花蕊熏焙,反夺真味,不足贵矣。又按古人茶录茶谱诸书,皆论团茶与今制法不同。武夷诸名称,品目及众,拟作今茶谱以续陆熊黄之后。
翠厂丹崖隐士家,半譃榛荠半开畲,
五百年来山脉死,更无耆旧卧烟霞。
武夷茶盛于元,然隐屏书院犹置山长以领祠祀,至明罢贡,而精庐名墅、所在不乏,今皆无片椽半瓦之余矣。
自从茶荈远流传,逐使山林溷市尘,
独有山林茶害鸟,声声哀怨似啼鹃。
茶害,鸟名,呼茶害二字甚清,三月间遍山皆此鸟。土人云:“昔有茶厂妇为夫所虐死,化为鸟,犹不忘故夫,故呼茶害以相警耳”。余曰:非也,茶山之害于今为烈矣。此鸟其得气之先者与。
茶市杂咏
衷干(崇安藉今尚在近改编武夷山志)
清初茶市,以下梅为盛,星村次之。福非通商后,始由下梅迂赤石,商贾云集,颇称繁盛。乱后一落千丈,令人有今昔之感。追而记之,亦白头宫女在间坐说玄宗之意。
闻到东坡辨士宜,郝壑移种上林枝。
如将历史从头数,请向长安问可之。
南唐时建茶始盛,建茶衰,而后武夷茶繼之,故童衣云武夷茶新考有武夷茶之种制,当在建安茶后之语。不知建茶实出自武夷也,苏轼叶嘉传云:“曾祖茂先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云。”由是观之,郝源茶之武夷移种可知,虽此传为游戏文章,不足为据,然其先后影射,自有踪迹可寻,若能旁征以实之,不可谓非武夷茶史上之新发现也。胡浩川武夷茶史微谓唐郑谷之徐夤惠腊面茶诗为武夷茶最古之文献,似矣。然考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称。唐时崇安未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则此茶出于武夷,已无疑义。孙樵元和时人,先郑谷约七十年,可知其字也。所谓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史征所引武夷杂志,当作武夷杂记,明末新安吴栻撰。史征谓作者当与蔡君谟为友,年事或稍晚,误。
漫谈各种重黄毛,尚有龙团价格高。
猴子风流传海外,白云深处看红袍。
毛猴茶名,有黄白两种,出松溪,龙团则宋时珍品也。宋刘屏山诗云:“犹有清饞未已,茶瓯日食万钱”。清章朝栻诗云:“多者馈盈箱,少或进数片,询其价几何,卑之亦一绢”,其贵重可知。三一学校校长陈世钟云:“英谚谓十八世纪相传武夷大红袍,生高峰之上,人迹不到,以猴子穿红袍采之”。然大红袍产于现代,当时有无此茶待考。
清初贸易在梅溪,贩得毛茶价颇低。
竹筏连云三百辆,一蒿归去日沉溪。
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
腰缠百万赴夷山,主客联欢入大关。
一事相传堪告语,竹梢夺得锦标还。
清初茶业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态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乾隆间,邑人邹茂章以茶也起家二百余万,妻林氏,多所相助,俗称:“氏为鲤鱼精转转世,茶箱经所抚摸,即利市三倍,及年高抚摸几遍,即以竹梢鞭之,否则有倾舟滞售之患”云云,虽属神话,然可想见林氏精勤干练,有巴家妇之风焉。福州通商后,西客遂衰,而下府、广、潮三帮,继之以起。
雨前雨后到南台,厦广潮汕一道开。
此去武夷无别物,满船春色蔽江来。
道光后,邑人业茶者,只红茶数家,青茶均由下府、广州、潮州三帮经营之。下府帮管晋江、南安、厦门等处,而以厦门为盛。汕头经潮州帮,广州帮则统香港而言。首春由福州结伴溯江而上,所带资本,几百数十万。
高楼仿佛住神仙,近水遥山落槛前。
羡杀庸奴多艳福,夜深常伴百花眠。
茶帮建公所一所,花香鸟语,风景宜人。乱时,军队以与防务有碍,毁之。
一团小凤尽垂髻,玉手拈来细细挑。
博得青蚨携伴去,钗光鬓影似归潮。
首春四乡妇人,多赴赤石拣茶,共约千余人。散工时,钗光髻影,几如潮涌,每人一日可收益五角至一元。
宜兴春暖尽瑶膏,小小茶杯具兔毛。
莫到诸生终落拓,今朝已试大红袍。
茶壶以宜兴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谓饮人如饮鸟也。然气香味甜,不必以多为善。且茶愈佳,则消化力愈强,多饮亦能伤胃。大红袍为山中第一妙品,树仅两本,年约收茶十两,至为宝贵难得。市上所售,皆仿品也。出天心岩九龙窠。
花晨月夕启琼筵,处处芳名列锦笺。
记得郇厨多异馔,一盘烤肉十千钱。
茶客均自带厨房,广州帮尤以烹调著声,每席数十金,以烤猪刀翅为上品。
沿街市井快当风,几曲胡同四面通。
午后常闻招手语,家家雀跃响叮东。
手谈多从下午起,入夜尤盛。
夕阳初下月如弓,到处笙歌绕碧空。
燕燕莺莺春似水,几疑身在广寒宫。
首春校书堂集,几百数十家,傍晚衣香鬓影到处撩人,颔之则歌喉宛转,音乐争鸣。天官开矣。校书售唱谓之开天官;陪牌谓之出堂。陪牌者,打牌时招其一陪也。
红云旭日画图开,半入烟霞半染埃。
醉后海棠犹未起,清风已送市声来。
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去应对?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文章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1 日本对茶叶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向着自由化贸易的方向发展,但是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国家利益,全球经济不可能达到绝对的自由化贸易,西方发达国家在享受了大幅减免关税壁垒的好处后,处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纷纷采用隐秘性的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品和利益,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新手段[1]。1992年10月,日本发布法令,规定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数为15项,而到2005年日本颁布的《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数达251种,2007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食品卫生法,修订了杀虫剂及兽药的残留标准,用“全茶”检测法代替过去一直采用的“茶汤法”,同时在进口茶饮料时,实施茶饮料原产地标识制,以苛刻的条约严格限制日本向中国茶叶的进口。据宁波进出口局统计,此制度实施后的两个月内,宁波只有一批茶叶顺利出口至日本,而同期数据为10批。受该制度影响,2009年12月日本清水检疫所检测发现上海出口日本的一批绿茶中检出农药残留三唑磷超标,日方检出0.06ppm的三唑磷,而其标准是茶叶中三唑磷的含量不能超过0.05ppm,该批绿茶被退回。2012年3月,日本发布0329第2号通报,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又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同年12月,日本又突然对中国出口茶叶进行了两项极为严苛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而这两项标准在日本并没有相应标准,甚至都没有列入年度检测计划。一夜之间,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在日本几乎全部下架,产值超过50多亿日元[1]。表1是多年来日本对我国提高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主要事件。日本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提高显然造成了我国茶叶出口下降,这是因为我国在2013年3月1日实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之前,我国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很少,只有九种,与日本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比的话,我国除了氰戊菊酯外,其余8种日本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均有设限。可见,2013年3月之前,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日本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标准体系的不同导致了出口时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尽快的和世界农药残留标准接轨是十分有必要的。表2是我国2013年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部分指标与日本的对比。显然在这些指标的限量上我国的标准更为严格(除杀螟硫磷指标限量),说明我国与世界的限量标准在一步步的接轨中。但在我国,真正把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主要和政策宣传不足,政府力度不够相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茶叶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资金、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政策标准没有实施到位。而规范我国茶叶企业的管理,调整我国茶叶产业结构,将政策落到实处对我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且该标准体系真正的建立健全完善丞待我国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因为日本对茶叶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是我国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低所致。因此,从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出发,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日本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2.1 致使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下降
近年来,日本不断提高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日本的数量,中国很大一部分茶叶因为日本国内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不能进入日本市场。并且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提高了茶叶出口的成本,减少了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数量。
同时,在《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出台后,虽然日本仍然是我国茶叶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出口总额的绝对值却在不断下降。从2005-2008年,我国对日本的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期增长率也一直是负增长,尤其是2006年实行《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后,下降显著。2006年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0.0%和17.7%。2007年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仍然呈下降,不过下降的幅度要比2006年小,比例分别是8.4%和1.2%。此外,由于出口量下降也导致对日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2.1%,出口金额则占了16.5%;2006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9.7%,出口金额占了12.0%;2007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比重下降为8.8%,出口金额比重下降为10.7%。2008年金融危机下,由于我国茶叶出口初级产品较多且价格低廉,而日本市场又存在客观需求,所以,出口日本茶叶的数量和金额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出口金额的比重反而上升,分别为20.9%和28.1%。可见,日本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我国出口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明显下降。
2.2 致使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价格上涨
日本实施技术贸易壁垒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商为了和日本的农药残留标准以及其健康标准接轨,必须提高生产标准,规范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测试和认证程序等过程,而这会提高茶叶的生产成本,降低茶叶出口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了达到日本的标准,很多茶业供应商积极开展无公害茶叶认证和有机茶认证,检测成本增加,随之出现的是茶叶生产的成本压力。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茶叶产品出口本来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但由于技术贸易壁垒的阻挡,日本在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企业为了达到标准,负担了贸易壁垒额外所产生的附加费,使得我国茶叶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伴随着茶叶产品成本的上升,出口商提高了销售价格,而这削弱了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从近几年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实际案例中不难发现,我国由于技术贸易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下面是近几年我国受日本的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出口日本茶叶的价格变化情况。2001年以前日本没有通过不断的提高茶叶进口标准来限制茶叶的进口,所以2001年以前我国对日出口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价格,但2002年后日本不断提高茶叶进口标准,除了2003年价格下降外,在2003年之后,我国对日本茶叶出口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273美元/公吨上升到2008年的2563美元/公吨,涨幅明显,造成这一上涨趋势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日本不断提高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所造成的,这也直接反应了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影响。
3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
3.1 认真实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
由于日本等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不统一,造成我国茶叶出口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且我国标准很多方面和世界不接轨,比如说我国禁用的农药,在欧盟或日本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或低于国外标准,这都有可能成为进口国拒绝贸易的借口。而欧盟和日本在制定茶叶标准时,对本国比较广泛使用的农药,检测值就放宽,对其他国家的标准要求就严,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2]。作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茶叶出口国家之一,茶叶出口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尽快结束目前我国茶叶产业二元市场、双重标准的被动局面是我国茶叶贸易中的当务之急。
现在我国颁布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何把新的标准落到实处,依旧任重道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先后颁布了20多项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1988年卫生部制定颁布了茶叶卫生国家标准,1995年、2001年、2002年、2005年农业部相继颁布了茶叶质量相关行业标准,然而上述标准的颁布主要适用于国内市场的茶叶,对出口国外的茶叶没有什么针对性标准,虽然无公害食品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标准中规定的农药残留值已接近国家标准,但这些非常规优质茶类相关标准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2012年我国又对上述部分标准作了修订,并颁布了新的茶叶卫生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并于2013年3月1日开始实施。可见,我国虽然在标准上日益成熟,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一些其他因素导致这一标准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它的标杆作用,比如标准宣传示范和推广力度不够,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以及生产者素质较低等等因素,已制定的标准没能得到很有效地贯彻实施。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并且把农药残留标准作为衡量茶叶能否进入市场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真正把农药残留标准运用到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的每一步[3]。
3.2 提高中国茶叶的深加工能力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茶叶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我国茶叶及附属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之一,茶叶的深加工能力也体现了一国在茶叶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单纯依靠出口初级茶叶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而经过深加工后的茶叶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它,甚至达到数倍之多。由此可见,深加工能力对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对于茶叶深加工能力的提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提取茶叶中有效的成分,制成相应的产品;二是通过制造灌装液态茶饮料;三是通过制造含茶的食品、保健品与药品等产品;四是制造含茶护理品和生活用品[4]。
3.3 提高茶叶附加值,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来源和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体化为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有效的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根据近几年的茶叶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对茶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但现如今茶叶经济的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增长为主,科技创新的脚步仍较缓慢,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远未构建。今后一段时期内,茶叶产业应主要从以下七方面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当前,我国出口日本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涉及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主要存在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铅和氟超标等现象,微生物方面存在大肠杆菌、霉菌等污染。通过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研发多样化茶产品制造技术。加快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新产品是我国茶叶科技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三是研发单位面积茶园效益提高技术。要加快茶树种质创新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进一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茶园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四是研发茶叶加工现代水平提升技术及装备。要研究和开发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茶叶加工设备,采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茶叶加工。五是提高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要进一步提高茶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中低档原料。六是研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加强生态学研究,保持茶园生态中的种群平衡,使用昆虫信息素、昆虫病毒、虫生真菌制剂替代化学农药将是今后茶园有害生物治理的发展方向。七是创新茶科技推广模式[5]。
3.4 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及增强茶叶品牌的影响力
我国虽然是茶叶出口大国,但是我国缺少自己的茶叶品牌,这影响了我国茶叶在日本等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几年,我国茶叶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在逐渐增强,我国茶叶企业开始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打造茶叶品牌,但是收效不是很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实力的大品牌。究其问题关键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数众多,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和偏好,显然把每个地方的特色融入到一起是不太现实的,这也导致国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生产企业;二是我国现在的茶叶企业现在大部分还是属于中小型的企业,企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相对有限,但是一个大品牌的形成恰恰少不了这些因素;三是我国在茶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品牌的认识,大多数茶叶品牌还是以地域性为命名,比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这种观念也阻碍了我国茶叶企业建立品牌的形成;四是我国茶叶大规模生产没有形成,茶叶的生产种植还比较分散,不能集中,这也影响了茶叶大品牌的形成。因此,如何扩大规模生产及增强茶叶品牌的影响力,是我国茶叶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起:一是继续扩大我国茶叶的规模生产,集中茶叶的地域生产,改变我国茶叶生产零零星星的现状,集中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这样有助于我国茶叶品牌的形成;二是政府需鼓励茶叶品牌的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企业树立茶叶品牌意识,并下力度调整我国茶叶的产业结构,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和政策宣传工作;三是我国茶叶企业需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四是茶叶企业需建立连锁覆盖的销售方式,以提高茶叶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加强品牌建设;五是学习像美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茶叶品牌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将其运用到我国茶叶品牌的建设当中去。
3.5 研判进口国消费者偏好
众所周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直接影响其对该商品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以及购买的频繁度。所以对于茶叶出口来说,研究进口国消费者偏好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日本比较注重茶叶本身的内涵文化,因此,日本消费者偏爱乌龙茶和蒸青绿茶,乌龙茶消费居世界前列,乌龙茶进口也主要来源于我国。所以,需研判进口国消费者的偏好特点,只有如此,我国茶叶出口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才能在进口国家的消费市场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涛,张勇,罗坚毅.技术法规对中日茶叶贸易的影响——基于细分数据的视角[J].茶叶科学,2012,32(1):73-80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3(5):34-35
[3]宋玉华,江涛.细分数据与加总偏误:来自中日茶叶贸易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97-106
[4]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