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一、“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目前我国许多高中选修课程开始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 与大学选修课相似。这种模式为:日常管理在一个固定的班级, 称行政班, 但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 学生走班后上课的选修课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学生, 根据自己所选课程的不同到相应的教室上课。

“走班制”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选修课程是通过自己选择决定的, 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学生的真实个人意愿, 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由于学生们对于选修课程会有不同的选择, 修习不同的课程,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学的课程, 一般情况下, 学习成绩会比较理想, 优良的学习状态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发展, 选修课程具有多样性,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会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组织方式沿革

“走班制”教学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以固定不变的形态存在。随着社会进步、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充实发展。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深远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我国普通高中采用的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加之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理念的冲击, 教育工作者们也不断地在改进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因材施教、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与创造力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有创造力的人才, 对完全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曾有人以古代个别教学到近代班级授课的变革为线索作过概括, 其线索为:个别教学——班组教学———导生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开放教育———小队教学———自学。

从目前来看, 班级授课制的突出优点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 其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地位还是不可取代的。但是, 其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必须要得到改变。因此,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走班制”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教学在根本上没有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还属于班级授课制, 依然有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的基本特征。“走班制”教学特别之处在于让学生自由选择任一“时”、“课”、“班”, 学生按自己水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有利于促进个性和能力发展。“走班制”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和提高, 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

三、我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发展过程

国内的“走班制”教学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单科“走班”到多科“走班”, 从单纯地为“分层教学”而实行到逐步成为全面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发展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起步于华南师大附中“高中物理按程度分班教学”, 是国内“走班制”教学最早的尝试, 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产物。90 年代末, “走班制”教学逐步发展, 由单科“走班”教学发展成为多科“走班”教学, 例如长春外国语学校外语和数学学科的“走班制”教学。21 世纪初, “走班制”教学方式得到更多的尝试。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建成了“套餐式课程, 走班制学习, 学分制管理”的“走班制”教学模式, 并逐步形成体系。虽然“走班制”教学还只是个别学校的初步尝试, 属于个案。但“走班制”教学的优势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四、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走班制”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的走班制教学 篇3

数据说服了校领导

我们对新入学的20个班高一新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中随机抽取了2个城市班、2个住校生班(城市班的学生都来自市区的学校;住校生班的学生70%至75%来自周边县城的县中或农村中学,少部分来自市区学校),分别对以下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表现出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是巨大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费、升学压力等问题的影响,只有少数重点中小学能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经费投入,大部分的普通初中和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欠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条件和能力。

现实的数字最有说服力,看着这些数据,想着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校领导也意识到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可行性让校领导更放心

只有必要性是不够的,还要在操作层面上具体可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校领导作了分析,解决了领导的后顾之忧。

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

信息技术学科实施走班教学,只要有2个以上的机房就可以开展。有2个机房可以分2个层次,3个以上机房可以分3个层次。当然,机房越多,实施起来就越灵活,甚至可以实现小班制教学,只要课排得过来并且教师数量足够多。

以我校为例:我校高中部现有4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4间网络机房,20个班级。新学期开学前,教务处将每3个班的信息技术课排在同一时间段(其中有一个时间段是2个班)。开学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做两件事:请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和摸底测试;根据学生个人填写的分层意愿并参考摸底考试成绩确定学生所在的分层教学班。有3个层次供学生选择:最高层次——兴趣班、中等层次——提高班、最低层次——基础班。教学班确定后,从第二节课开始,进行走班教学。

4间机房本来可以实现4个班级的走班,但由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较多,且为了增加学生课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使一个教师可以兼顾更多的学生,我们将3个正常班按3个层次分为4个教学班实施走班教学,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良好。

不会带来管理的问题

在有些学科实施走班教学,常会出现一些学困生或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被组合在一起,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管理问题成为制约走班教学的瓶颈。不过,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不好或习惯差的学生,仅仅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学习的机会而已,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热情和专心通常要比其他层次的学生还要高。

信息技术教学通常在机房上课,可以定人定机,根据学生的情况把座位安排好以后,除非经过教师同意,否则不允许学生随意调换座位。这样,每节课该有多少人,谁来了谁没来,都一目了然。另外,可以将每个教学班按原班级分成若干个大组,每个大组选出一个大组长,在大组内再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有利于在教学班内形成合作和竞争的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效果初现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我校大胆进行了尝试: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提前半年安排学生参加每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2004年3月,我们临时做出这个决定时,心里也没底。时间提前半年,对于较高层次和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问题都不大,但是对于零起点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学习进度较慢,还有一部分知识(VB)没有学习,这部分知识在总分100分中占13分,他们能否顺利通过考试(达到60分),是影响通过率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分层次教学的一个考验。

2004年4月25日,考试结果公布:通过率为96.21%,远高出我们的预想。2005年考试通过率再上一层楼,达到98.10%。

在走班制教学下,低层次的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高层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和学习课外知识,参加各类竞赛特别踊跃,无论从报名人数还是学习质量上都比往年有了提高,在2003和2004两个年度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分别有朱佳、袁帅、蔡炯航3人以及李磊、尹杰、刘逸群、李元4人获得一等奖,并且全部获得保送资格。

分层走班制教学方案(试验稿) 篇4

为深化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把课程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选择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我校将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试验,开展分类教学的探索。

二、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程度、方法和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实施分类、分层教学。2.为满足我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每个年级的建制在10个班左右,学校每年招生规模在500到600人这间,每年招收的学生中有一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有数量不少的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另外还招收各类音美特长生。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升。3.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流程,使得实际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强,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更加能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乐趣。

三、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师资条件的优势 我校高级教师数量多,现有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2名,超过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的一半。学校已形成了一批中青年教育教学骨干,现有宜昌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宜昌市青蓝工程培养教师2名。学校还有8名学科首席教师。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强,这是我校实行分层分类教学的一大优势。2.先进的教育设施

我校在2011年5月成为宜昌市市级示范高中。学校现有1栋现代化教学楼,每个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有1栋现实验楼,含8个理化生实验教室和多个准备间,有1栋科技楼,内设有3个教室、图书室、三个画室、多个音乐教室、阶梯教室、多功能厅、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功能教室,有1个室内体育馆栋。现在,新的田径场和篮球场正建设施工之中。学校设施设备基本满足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

(二)不利条件 1.教育教观念保守

近年来,我校在立德树人、高考质量方面成绩突出,学生、家长、社会认同度高,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形成了很好的办学效益。老师们比较习惯于已经形成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同时也担心课程改革可能会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另外,老师们走出去学习的少,对新的教育理念虽有了解,但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创新意识、创新应用能力不强。2.硬件设备还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学校硬件设施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主要包括学校的一些功能教室比如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有些比较陈旧,学生实验用器材不够齐全,学生机房电脑等设备陈旧,学校运动场所和运动器材还处处于建设和添置之中,另外,学校教室数量比较偏紧,这些都会对分层分类走班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四、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分三步走,先试点,再全面展开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班级进行单一学科进行走班教学试验。2015年下半年其中考试后,在高一年级进行两门学科分层走班制验教学试验。

2015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

2016年下半年起,在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多门学科进行走班制验教学试验。

(二)2015年数学走班教学试验方案:

1.计划参与走班教学试验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1到9共9个班,科目是数学。其它学科学科暂不进行走班教学试验。同时,高一年级的现有9个行政班建制不变。2.高一数学分层走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3.走班学科教学班的日常管理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

4.备课长负责,备课组内教师实行分层备课,分层教学。

5.编排课表(课表主要包含课程名称、课程层级、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四个基本要求)由教务处与年级组协调进行。

(三)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管理

(1)组织建设:相对于行政班而言,分层走班的班级称为教学班,班内设一位班长,负责教学班的班务;每个教学班各科均设多个课代表且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面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班主任,做好新教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学生的其它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仍然由原平行班班主任负责。

(2)动态管理:新教学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在学期期中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及学生意愿,实行“微调”,成绩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层,成绩退步的学生可以降层。

(3)座次安排:教学班的学生要在指定班级的指定位置听课,由教学班班主任安排好各班的座次,注明姓名、学号和行政班所在的班级,以便管理。

(4)学情反馈:每个教学班内各行政班的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课状况由教学班班主任负责,作好记录并及时向行政班的班主任反馈,使行政班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5)分层管理,统一规范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5

——看清走班教学的“坡”和“坎”

作者: 沈献章

伴随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改革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和育人模式的转变,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新高考改革方案采用“3+3”模式,学业水平考试,浙江按照7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35种组合;上海按照6门选考3门的方案,就会有20种组合。把相同组合的学生组成各种班,必然要大幅度增加班级,这样需要大量增加教师,教室、实验室等硬件设备也不足,很难满足大幅度增加班级的要求,所以,国家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倒逼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必须实行走班制教学。

有丰富的“菜品”,才适合搞“自助餐”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自主权,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发展环境,成为学校发展的研究重点。学校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我们吃自助餐,如果没有足够丰富的菜,这个选择其实意义不大。这个自助餐只是自己给自己盛,你可以盛多盛少,或可以不盛,也许是你想吃的没有,不想吃的却有,也就这几种选择。真正的自助餐可能要有几十种菜,甚至几百种菜,有了足够的菜后我们才开始进行自助餐,这个时候你才有更多选择。课程体系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要确保学生吃完以后营养全面。但是现有的课程体系非常单一,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问题,其次才是解决选择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在规划课程方案中,每个学科的系列课程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发展需求、课程内容特点等,划分成三个层次的课程类型,既兼顾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又为优秀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地方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综合素养。

拓展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国家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这类课程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与潜能。

特长类课程:面向某些优秀特长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特长、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包括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与研究所联合开设的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和研究所在人大附中开设的专业课程,等等。这是目前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

以上三个层次的课程,涵盖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艺健康、国际课程、人文交往五大领域,共有三十类两百多门课程。

学生有了这么多的选择,如何实施教学?必须走班,否则这些选择无法实现。

未来新常态:行政班与走班制相结合

人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班主任负责制的“行政班教学”与学生自主选课的“走班制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模式。这可能成为今后的一种新常态。

行政班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类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和地方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

我们认为,教育的个性化、选择性是必然趋势。基于这样的认识,人大附中在学校里进行了走班制探索。2014年3月,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组成三校走班教学联合体,资源共享。人大附中的走班教学有三种模式:

一是完全开放的走班教学模式

这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一是部分必修课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打通必修与选修,实行全面走班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也实行全面走班教学模式。

二是拓展类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选修课程9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200多门,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每学期第一周学生通过展板、电子屏幕了解并网上选课,第二周试听,确认选修课目,以后每周上3—5次选修课。

三是大学通识课程“名家讲坛”。聘请北大、清华、人大等大学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们做专题讲座,包括人文学科系列和自然科学系列两大类,以通俗的形式呈现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及专业见解。

四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按专业领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按专业领域组建导师团队。与校本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衔接,形成14个学科、27个领域的研究方向,开发各类实验室和专业教室,建立研究性学习资源及管理平台,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二是特长、特色类走班教学模式

面向某些优秀特长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主要包括特长、特色类校本选修课程、与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开设的大学基础课程和研究性创新类课程、大学和研究所来八大附中开设的专业课、先修课等。具体而言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课程,大学自主招生学科课程,艺术、体育、科技发明类课程,基于超常生培养的大学先修课程,基于自主学习的跨校选修课程(即“海淀区创新人才培养跨校选修课程”,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首师大附中四校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中美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

三是年级内走班教学模式

二、高三文科班数学、英语实行分层式走班教学。如果让一个班里考50多分的学生和考150分的学生一起上课,“想吃的吃不饱,不想吃的吃不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两极分化的问题。

高一部分班级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学科开展走班教学实验;高一研修系列课程每周一个下午实行走班教学;早培研修课程每周两个下午走班教学。

走班教学必须千方百计扬长避短

从全班一张课表上课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上课,走班教学给学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整个教育系统都要发生深刻的改变。

走班教学要根据国情、校情以及一个地方的情况来考虑,绝不能搞一刀切。在芬兰、美国等国家,六百多学生的学校就是大学校,三四百人的学校是中等学校,一两百人的学校也有不少。一个班就那么十几个学生上课,老师跟学生很容易互动,“走”起来很容易。而我国有一亿多中学生,地区与地区不同,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几千人的中学比比皆是,万人中学也不少;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是正常的,七八十个学生也常见。校舍教室没有多余的,师资力量也有限。全部“走”起来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

走班教学必然使班级增加很多,学生自由选课必然使课程变动加大,教学管理将更加纷繁复杂:课表安排、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教学研究、学生评价、社团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成绩分析、教师评价、教学评估等等,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走班教学绝非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走班制对自觉性强、自主学习能力强、自理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有很大优势,这类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科来学习,并且学得好,还可以与今后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但是对基础差、自觉性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没有班主任老师管理、督促,没有班主任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工作,放任自流,会越来越差,学生的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从教师的教学研究角度看,走班制发挥了教师个人在某个学科里的聪明才智,但在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方面又显得薄弱。在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模式下,同学科的教师一块集体研究打磨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这门课往往会讲得比较精透。但在走班教学的模式下,教室就是一个老师的办公室,跟其他老师联系少了,研究少了。教师常年只教某一个年级的某一学科里的课程,没有循环流动,单兵作战,如果再不参加市区教师进修活动,没有教研组活动,没有集体备课,长此以往,教学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走班教学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扬长避短。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6

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利

1、走班制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对于增加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与特长,确定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自主的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如何正确的评价自己,准确的估计自身的能力,提升对自身的了解,并逐渐找到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

3、对于学生的自信心有一定的提升。在走班制度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自身的发展需要,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班级,在这种符合自身的教学下,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减轻学历上的压力,让学生们保持一个自信,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

4、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增加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力,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

高中走班排课的弊

1、分班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如果在分班之前的宣传发动不到位的话,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们的选择,因此受到相对应的影响。因此,在分层走班之前需要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的铺垫,让学生们感觉到分层后,对自身的提升和发展,2、走班制的成绩教学阴影。如果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与选拔,那将很极大程度的危害学生的发展,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所以如何更好的减少成绩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制度上也应该有相对应的改变。

3、走班制给学生带来的自由性。走班制的实施给学生带来的选课自由、充分主动权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有些同学的兴趣爱好广泛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在选课的时候产生了盲目性,无目的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在分层排课宣传时,学校应根据课程的关系,建立出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发布新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意见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教师们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顾虑与需求,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导。

在新高中走班制度教学的初步实施,将会存在许多的利弊问题,因此还需不断的改进制度,以更好的高中走班制度,增强国内的教育水平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关键环节,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

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是指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入学数学成绩, 以72分为界限, 将学生分成A、B层次, 组成A、B班级 (A层次教学班学生入学数学成绩在72分及以上, B层次教学班学生数学成绩在72分以下, A、B班级各若干个) , 这些班级称为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由几个专业班级 (称为行政班) 组成, A、B层次教学班数学教学目标不一致, 其中, A层次教学班教学目标难度大, B层次教学班教学目标难度小, 但都保证每一个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 A层次略有提高。

二、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依据

1. 现实需要。

2004年上半年, 我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我校15个中专班的数学课, 调查结果显示:2个班级乱糟糟, 教师没办法上课, 占13.3%;8个班课堂气氛呆板, 教师一言堂, 学生听课的听课, 不听的干自己的事, 占53.4%;5个班教学体现出学生是主体, 课堂教学环境和谐, 师生的教与学是愉悦的, 占33.3%。

2. 理论依据。

陶行知思想的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指出:“职业学校:有生利之师资, 设备, 课程, 则教之事备;学生有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则学之事备, 前者足以教生利, 后者足以学生利。”

鉴于上述情况, 我联系本校“十一五”省级课题《职业学校弘扬行知思想,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在06级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班中开展弘扬行知思想,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研究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提高职校生数学成绩的研究。

三、对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理解

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教与学配合密切, 呈现出轻松、愉悦和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引领学习, 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四、实施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环节

我从微观上着手安排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实施管理方案:由管理促进教学、弥补辅导, 最终解决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分如下三步。

1. 强化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班制度, 使分层教学工作正常化、正规化。

首先, 建立行政小组编制。将由各行政班分来的教学班学生, 以行政班为单位编制成小组, 确定组长。同时, 组长就是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即课任教师之间的联络员, 负责教学班班主任与行政班班主任之间的联系问题。

其次, 建立健全班干部体系。在教学班中设立班长, 负责教学班各项事务;设立数学课代表, 负责教学班班主任与同学间的联系, 解决学生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同时, 设立考核委员, 负责教学班每个学生的考核, 并及时反馈给行政班班主任。

最后, 强化数学教师即教学班班主任, 具有管理班级各项事务的权利和义务, 对教学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必须依据《学生守则》及时作出处理, 并上报学校各部门。

通过我的努力, 我所带的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班纪律良好, 分层教学班工作正常化、正规化, 没有因为管理的原因而延误正常的教学工作。

2. 摆正师生在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地位。

设置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是组织者;探究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途径, 这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 归纳总结, 教师是指导者。

3. 采用激励机制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1) 遵循学生的情感规律, 教学过程激励化。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平时表现打好分, 并实施问题教学法, 采用激励机制, 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都追求力所能及的进步, 完成学习目标。

(2)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问题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设计问题, 并且将问题层次化, 使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层次化。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使学生思维由直观表象上升到理性思维。

(3) 遵循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规律, 教学过程实践化。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教师不断挖掘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

五、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成效

1.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提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 教学要求落到了实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主动思想、积极探索, 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求新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个体差异, 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 鼓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信任他们, 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进步, 使他们迸发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同时, 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使认识和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生数学成绩显著提高。

由于我坚持在班级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避免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 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很多。如06药剂A班, 数学市统考均分94.3分, 及格率100%, 最高分100分满分, 最低分72分, 优分率88.64%。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2]姚文蔚.行知教育论著百篇[M].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5:26-27.

[3]周青.数学发展的现状与中小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学, 2000, (1) :8-10.

走班制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走班;模式探析

民族地区高中生源基础较差,英语能力普遍不高。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多样化发展,减少两极分化的现象,充分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

一、深入掌握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理念

当前,全省很多高中都在进行分层走班制教学,其实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A、B、C三个层次的教学班,同一科目同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别去相应层次班级上课,原有的行政班保持不变。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例如石阡民族中学高一高二的分层走班制教学实施过程中,早上第一节和第三节课都是上英语课,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行政班到流动班级去上课,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

二、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操作方法

1.宣传力度要到位

以石阡县民族中学的分层走班制教学为例,在分层走班前期,要对师生进行大量的集中与分散宣传,打消教师和学生心中的顾虑,要向学生明确表明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好处,使其不会对分层教学产生心理负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各种层次学生的水平,是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的,使学生对此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适应教学的改革。

2.正确处理好学生分层

在分层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两次或以上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高二年级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及课堂表现等,正确分出ABC层次的学生。A层是针对学科知识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较差,接受知识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而设。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例如石阡民族中学A层有A1、A2、A3、A4等班级,方便教学。

3.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

分层后,有的学生会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班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例如石阡民族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A层以基础为主,掌握词汇量和语法,难度适当降低,弥补初中的遗留问题;少变化,多反复,多示范,重基础,教方法,常反馈,多鼓励,加强重点辅导。B层的难度有所增加,适当地增加课外阅读,通过不断的积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提高速度;C层多采用精讲精练,通过选择与教材贴近的英美文化和习俗的阅读材料,达到扩大知识面的目的。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应提高学习效果。

三、民族高中分层走班制教学的积极影响

1.分层走班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现在各地进行的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发展方案,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展示能力的机会,通过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课堂表现的机会,避免了学困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2.分层走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分层走班制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但这个分层的结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会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不断地对分层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调整,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但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比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个追求上进的竞争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3.分层走班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不断成长促进了教师不断地去搞教学科研,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不仅从人才质量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分层走班制教学的培训、自学教学理论、交流研讨和教学实践,一方面,老师们的英语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分层走班的教学工作,促使教师有效地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

总之,在高中英语分层走班制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所有ABC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各类学生都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锋.浅谈高中英语的分层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2).

[2]毛雪.高中英语分层教学对策[J].学周刊,2011(14).

上一篇:公司会议总结怎么写下一篇:流动性风险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