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疏散(精选8篇)

疏散 篇1

疏散走道

疏散走道是疏散时人员从房间内至房间门,或从房间门至疏散楼梯或外部出口等安全出口的室内走道。在火灾情况下,人员要从房间等部位向外疏散,首先通过疏散走道,所以,疏散走道是疏散的必经之路,通常为疏散的第一安全地带。

疏散走道的设置要求:

(1)走道要简明直接,尽量避免弯曲,尤其不要往返转折,否则会造成疏散阻力和产生不安全感。

(2)疏散走道内不应设置阶梯、门槛、门垛、管道等突出物,以免影响疏散。

(3)走道的结构和装修要耐火。因为走道是火灾时必经之路,为第一安全地带,所以必须保证它的耐火性能。走道中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同时,走道与房间隔墙应砌至梁、板底部并全部填实所有空隙。

(4)走道内宜设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设有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照明。

走道的消防检查要点:

检查走道与房间隔墙是否砌至梁、板底部并将空隙全部填实;

走道是否堆放杂物或 被堵塞;

疏散指示标志和事故照明是否完整好用;

检查走道中墙面、顶棚、地面的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疏散 篇2

地铁是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如果不能及时疏散乘客,容易导致人员伤亡、踩踏等事故。随着我国北京、广州等城市地铁的客流量不断增加,地铁疏散安全已经引起了地铁设计、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重视。在地铁防灾设计中,车站紧急疏散是指将地下站站台上乘客和工作人员疏散到上一层(或安全区域)。紧急疏散到达层和车站人行通道的疏散能力应满足客流要求,以便乘客到达该层时能尽快离开。车站内所有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和出入口宽度总和满足远期高峰小时设计客流量在紧急情况下,6分钟内将一列车乘客和站台上候车乘客(上车设计客流)及工作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区(其中1分钟为反应时间,不计入有效疏散时间内)[1,2]。对于换乘车站,按换乘的客流量进行验算,对于其它较特殊车站(如有可能导致突发性大客流的车站),还分别按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客流量进行验算[3],且其中一台下行扶梯不考虑疏散。若列车在一般区间隧道运行过程中发生火灾,通常情况下,列车即使失去一般动力均能驶向前方车站,在前方车站组织疏散乘客。若出现列车无法驶入前方车站的情况需要进行区间疏散时,大致可分为侧向平台疏散和轨行疏散两种方式[1]。侧向平台疏散是组织乘客通过侧向疏散平台及联络通道疏散,乘客再步行至相邻车站。轨行疏散是组织乘客通过列车的一个乘客门(或端门)下车至疏散平台(或轨行区)后再步行到最近联络通道处进入另一条隧道。其中要求疏散平台的宽度不小于550mm,距轨面高度为900m,联络通道的间距不超过600m。联络通道两边均设可双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明挖区间设置可双向开启的推拉门)[1]。

侧向疏散平台在一些区间事故中发挥了一定的疏散作用。2011年10月28日18时许,南方某城市地铁四号线下行线某段突发故障,导致该段列车停运。后经事故调查,是车辆某部分盖锁出现异常,松开碰撞供电接触轨,使百多米供电轨支架变形损坏,引发自动断电保护。运营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设计,采用了侧向疏散平台进行乘客疏散。本线也是国内地铁中较早采用侧向高平台疏散的线路之一。现场疏散的部分场景如图1所示。

侧向高平台疏散的设计从该城市地铁三、四号线开始,在多条线路中采用了这种形式[4]。其技术原理为全线在行车方向的左侧设置宽度不小于550mm、距离轨面一定高度(高度由车辆地板面高度及曲线超高确定)、平台上不低于2000mm疏散空间的疏散平台。疏散平台贯通全线的区间隧道,仅在车站的端部、防淹门、人防隔断门、渡线交叉段断开设置步梯下至轨面高度。这种疏散方式同时也考虑了其它防灾措施,如在与疏散平台同高度位置每隔一定安全距离设置左右线间的联络通道及可双向开启的两道防火门。这样若列车发生火灾时乘客可以通过列车乘客门下车至侧向疏散平台上,到达相邻的非事故隧道。

侧向疏散平台设置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疏散方式,疏散组织的原理、特点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分析。文章结合区间疏散的常规设计方式,利用计算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疏散方式的疏散能力、疏散效果及疏散瓶颈位置,并提出疏散平台宽度的建议。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指导我国地铁的安全疏散设计。

1 疏散系统方式的特点分析

疏散平台疏散和轨行区疏散两种方式所经过的疏散路径是不同的,疏散路径上疏散瓶颈决定疏散能力大小。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能够为疏散平台的设置提供有效空间较为困难。侧向疏散平台示意图见图2。端门疏散方式的瓶颈在客车司机与客室之间的门和车辆端头门的下行梯位置,而侧向平台疏散方式的瓶颈在于疏散平台的宽度。

轨行区疏散设计时,从安全考虑,客室和司机室之间设置一道门(一般小于800mm),端门疏散需要司机室前设置一个可以放落至轨道、兼步梯或斜面的装置,供疏散使用。乘客疏散时,需要通过两道门和一个步梯(或斜面)下至轨道道床面疏散。其示意图见图3(a)。

侧向疏散平台疏散(图3(b))是在列车每一节编组设置一个疏散门(利用平时乘客门,宽度1400mm),而整个平台的宽度是疏散瓶颈的控制因素。

根据目前国内的地铁隧道断面尺寸(不做特殊加宽设计情况),对于明挖和暗挖单洞单线隧道,不同车型情况下,侧向疏散平台的宽度在550-780mm的范围内,而盾构隧道限界5400mm侧向疏散平台的宽度可达800mm。

2 区间疏散能力计算模拟分析

为了比较研究端门疏散和侧向平台疏散方式的疏散能力和疏散时间,采用计算模拟仿真的方法分别对这两种方式的疏散过程进行了计算模拟研究。

现代疏散模拟技术的发展,基于个体的人员仿真模型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地铁疏散通道的验证当中[5]。本文采用基于个体的计算仿真模型对某地铁区间疏散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的设定条件如表1所示,区间限界如图4所示。疏散人员的男女比例和年龄分布按照实际调查获得。计算考虑人员个体运动特性,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其运动特征不同[6]。根据对该城市地铁的实际调查[7],人员的年龄分布为:(1)男性:7-14岁:3%;15-29岁:20%;30-50岁:30%;51-80岁:2%。(2)女性:7-14岁:3%;17-29岁:18%;30-50岁:22%;51-80岁:2%。

2.1 不同疏散方式的疏散能力比较分析

不同疏散方式的计算疏散场景如图5所示。通过模拟,在表1设置的条件下,两种方式的疏散时间有较大差异。其中车辆端门疏散时疏散时间为13 min 52 s,600mm侧向疏散平台的疏散时间为7 min 40 s。虽然两种方式的瓶颈宽度相同,侧向疏散平台方式可以“让疏散乘客较为有序”,疏散出列车的整体疏散时间比端门疏散有了较大的缩短。

2.2 侧向平台疏散宽度对疏散效果的对比

如前面的分析,侧向平台的疏散宽度是疏散的瓶颈位置。将疏散平台的宽度增加至1000mm,其他参数保持不变(表1)的模拟结果如下。

模拟计算表明,600mm侧向疏散平台的疏散时间为7 min 40 s,1000mm宽侧向疏散平台的疏散时间为4 min 26 s。通过图6的对比,可以看出1000mm的疏散平台可以形成两股人流,进一步加大了疏散能力,整个疏散时间缩短。四号线区间疏散现场乘客的照片也显示了由于乘客比较瘦小,盾构区段800mm的疏散平台已形成了2股人流,提高了疏散能力。

这里只比较了紧急情况下乘客从车内疏散至车外的过程,在实际逃生过程中到达安全区域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如何更快的从疏散平台疏散至安全区域是侧向疏散方式需要考虑的区间疏散策略。

2.3 侧向疏散平台的宽度建议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疏散平台宽度的略微增加,可以使得疏散时间大大减小,疏散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建议疏散平台的宽度保证在800mm以上,这样尽可能的形成两股疏散人流,可以大大提高侧向疏散能力。同时在评估安全可靠的基础上,疏散平台上还应考虑设置方便、安全下至轨道道床面的装置。

3 结论

文章结合地铁区间疏散的常规设计方式,利用计算模拟方法,分析了端门疏散和侧向疏散两种方式的疏散能力、疏散效果及疏散瓶颈位置,并提出疏散平台的宽度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侧向疏散平台可以有序地将乘客疏散至车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疏散方式。

(2)端门疏散方式的瓶颈在客车司机与客室之间的门和车辆端头门的下行梯位置。而侧向平台疏散方式的瓶颈在于疏散平台的宽度。

(3)侧向疏散平台方式可以“让疏散乘客较为有序”,疏散出列车的整体疏散时间比端门疏散有了较大的缩短。

(4)疏散平台宽度的略微增加,可以使得疏散时间大大减小,疏散效率大大提高,建议疏散平台的宽度保证在800mm以上,这样尽可能的形成两股疏散人流,可以大大提高侧向疏散能力。

摘要:区间疏散是地铁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防灾设计问题。为了研究有效的地铁区间疏散方式,利用基于个体的人员疏散计算模拟方法,对不同的区间疏散方式下的疏散能力、疏散时间和疏散瓶颈位置进行了计算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端门疏散方式的瓶颈在客车司机与客室之间的门和车辆端头门的下行梯位置,而侧向平台疏散方式的瓶颈在于疏散平台的宽度;侧向疏散平台方式可以让疏散乘客“较为有序”,整体疏散时间比端门疏散有了较大的缩短。当疏散平台宽度增加至800mm时,疏散时可以形成两股疏散人流,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分析结果可为工程设计人员、安全评估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区间,端门疏散,侧向疏散,疏散平台,计算模拟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2003

[2]史聪灵,钟茂华,涂旭炜,等.深埋地铁车站火灾实验与数值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史聪灵.地铁换乘车站客流疏运模拟及风险分析(1)-T型车站[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4):11-17SHI Cong-ling.Simulation and risk analysis on passengertransportation of metro transfer station(1)-T type st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7(4):11-17

[4]王迪军,罗燕萍,李梅玲.地铁隧道火灾人员疏散与烟气控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4):345-347WANG Di-jun,LUO Yan-ping,LI Mei-ling.Evacuationand smoke control in subway tunnel[J].Fire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4,23(4):345-347

[5]ZHONG M H,SHI C L,TU X W,et al.Study of thehuman evacuation simulation of metro fire safety analysisin China[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Industries,2008,(21):287-298

[6]HE Li,ZHONG Mao-hua,SHI Cong-ling,et al.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vestigation of metro passenger evacu-ation behaviors in case of emergency.In: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destrian and Evacuation Dynamics(PED 2010)[A],Gaithersburg,MD,USA,2010

为1%疏散5万人 篇3

炸弹来自二战期间,当时德军把莱茵河作为抵抗盟军东进的屏障,盟军向莱茵河流域的多座城市进行过猛烈轰炸,投放了大约160万枚炸弹。直到今天,仍有5%的炸弹并未引爆,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安全的最大隐患。

接到居民的报告后,政府迅速组织拆弹专家赶到了现场,场面让专家胆战心惊:哑弹长2米,大约1.8吨重。按照计算,该炸弹一旦发生爆炸,弹片会飞向空中造成附近的居民伤亡。最重要的是,空气冲击波和地震波将损伤城市118公里范围内的建筑物结构。炸弹有40厘米位于水下,部分被埋在淤泥里,使得引线的处理十分困难。而在大炸弹的旁边,还有一颗小的炸弹,情况更为复杂,两枚炸弹因长年沉没于河流,被水冲刷,安全装置已损坏,而铁制外壳也因為时间久远锈蚀腐坏,稍微不慎将引发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问题非常棘手,成天与炸弹打交道的专家也不敢轻易下手。以往拆弹,是运输到偏僻的地方处理,加上一般炸弹的体积没有这么大,也不存在腐蚀的情况,后果自然没有这么严重。这一次,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这是一枚从没遇见过的高危炸弹,它集合了拆弹过程中最危险的所有情况。

综合情况迅速反映到政府,在派出警察对现场封控后,政府组织了一场处理方案讨论会,专家立即制订拆弹方案,先用350个1吨重的沙袋将炸弹围起来,以防其发生爆炸。然后将其周围的水抽干进行拆弹,拆弹的人员将邀请特种部队的精英来进行处理。

在居民疏散的方案上,大家陷入了两难:按照最坏的打算,如果炸弹爆炸,将影响周边1.8公里的区域,意思就是这1.8公里范围内居住的人要全部离开。科布伦茨镇有10.6万居民,在这1.8公里范围内,将有4.5万人需要疏散,还包括一个火车站、一所学校、两家医院、一座监狱、七家老年公寓。如果全部搬迁,无疑,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花费将高达几千万马克。如果不撤离,那么,这1.8公里的居民安全又得不到绝对的保证。

拆弹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专家按照经验,又给政府作了汇报:理论上炸弹的威力有这么大,但实际上直接有威胁的,只是周边0.4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其他1.4公里,有影响,但一般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只要提前作好准备,远离玻璃和易碎物品。万一爆炸,影响的也仅仅是各家的窗户,人员发生死亡的概率只有1%。并且,特种部队有成功处理这种炸弹的先例,爆炸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但政府拒绝了这个方案,镇长格拉斯表示:“采取大规模的行动十分必要,我们要处理的是一枚巨型炸弹。在生命的高度面前,不能容忍有1%的失误。”

经过合议,工作组立即将撤离1.8公里居民的方案提交到联邦政府。联邦政府连夜召集联邦参议员进行商议,第二天凌晨4点,国家安全部门接到了命令:即刻赶赴科布伦茨镇,协调组织撤离5万居民。

疏散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整个德国的视线都放在了这个小镇上。因为科布伦茨镇的警察人数不够,工作组从全国调来警察、消防人员,军队也参加到活动中来。政府在合适的地方搭建了临时安置点,准备了食物、饮水及床上用品,以便人们能够居住。还有超过2500名从全国奔赴而来的志愿者,在有序组织大家安全撤离。第一批离开的,是200多名需要治疗照顾的病人,他们被转移到其他就近的医院。紧接着,老人、孩子坐上了调配来的车辆,德国火车管理处制动停止了经过该镇的火车,重新调整路线,以确保安全又不影响正常的交通,高速公路也被封闭,监狱的犯人也在警察的监护下离开……

48小时的忙碌后,1.8公里范围内,所有的居民都安全转移,包括他们的宠物。

拆弹工作如期进行,两千多个沙袋把炸弹紧紧包围。外面一层,是高楼爆破专用的减震泡沫胶,在保证人员撤离安全的基础上,政府又增加了几十万马克,用在这种防护塑胶上。因为它可以尽量降低冲击波,从而减少百姓家里玻璃窗户损坏的可能性。

在专家小心翼翼的拆除下,炸弹成功被拆除,没有发生爆炸,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有人质疑当初投入巨额金钱进行疏散的方案是否适当,政府新闻发言人庄重地回答道:尽管撤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比起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而言,多少马克都不是浪费。

这是世界有史以来为一枚炸弹进行过人数最多的疏散行动,为存在的1%可能性,花费重金,转移几万人,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2011消防疏散演练 篇4

一、演练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在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举行2011年消防安全疏散演练。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险演练

(2)紧急疏散演练

(3)自救互救演练

2、对象:高

一、高二全体学生。

3、时间:2011年 6月15日下午 15 :2

5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分析我校应急避险的环境条件,阐述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火灾谣传。

2、发现火灾报警:高级中学模拟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二楼实验室,由于生物实验操作不甚引发火灾),教师(李宝忠在实验室教1.1学生做实验)在组织学生自救的同时立即报警(119)并向校领导(孙淑华)报告,(使用手机报警)(并假设当场有3名学生当场晕倒,因为有烟雾熏倒)并采取紧急疏散措施,(其他学生按照火场逃生步骤从各个楼梯口下楼,从主门和消防门出校楼)按照预先制定的疏散方案,校防火联队教师、员工组织学生按火场逃生方案中的逃生知识进行自救,并告知学生要迅速、有序、防止拥挤。

(发生火灾时怎样报警? 一旦发生火灾,要立即报警。首先,拨打火警电话“119”,电话接通后,要向消防队讲清失火单位的名称、详细地址、着火物质及火势的大小,并正确回答对方提出的其他问题,同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打完电话后,要立即派人到主要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如果火灾现场发生了新的变化,要及时报告消防队。)。

(火场逃生的原则是什么? 火场逃生的原则是:安全撤离,救助结合。安全撤离是指火场中被困人员应抓紧时间,就近、便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通道、工具,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救助结合有三方面含义:一是自救与互救相结合。在火灾现场,每个人不仅应该想己尽快疏散,还要积极帮助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有秩序地进行疏散,切忌乱做一团而导致阻塞通道,酿成大祸;二是逃生与抢险相结合。火场千变万化,如不及时排除险情,就会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因此,在条件和能力允许时,要千方百计的排除险情,延缓更大的灾难发生的时间;三是救人与救物相结合。在所有情况下,救人始终是第一位的,绝不要因为抢救贵重物品而贻误逃生的良机。)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下楼要用手绢或者毛巾捂住鼻子和嘴,避免

烟熏人。

4、统一穿着校服。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孙淑华

副组长:郭利军

成员:杨庆燕 王均鹏 车正吉 黄文毅 徐伟增 韩凤祥 刘北伟

周真 陈平高

一、高二全体班主任。

信号员:陈平

(2)教室室内指导组

一(1)李保忠一(2)刘强一(3)崔学斌一(4)赵显风一(5)伍鸿艳一(6)王明柱

二(1)郑桂兰二(2)王军鹏二(3)王圣富二(4)董文学二(5)孟庆春二(6)邓彦茹 二(7)崔波

职责:

①、“应急警报”发出后,指导学生进行室内避险,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应急警报”解除后,带领学生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学校内小操场。

③、班主任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教学楼西楼梯:教学楼东楼梯:教学楼主楼梯一、二层之间王明柱一、二层之间徐伟增一、二层之间黄文毅二、三层之间车正吉二、三层之间王均鹏二、三层之间崔学宾三、四层之间韩凤祥三、四层之间刘北伟三、四层之间郭力军

职责:

(1)、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2)、处理学生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3)拍照林晓明

(4)救护刘丽凤(地点:操场中间)

六、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饶河高级中学消防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请班主任重申演练程序和演练要求。

(二)教室内应急避险演练

A、正在上课的课任教师听到紧急疏散信号后,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按照课堂所在位置给学生讲清疏散通道及要求,各楼层通道均有疏散方向标志,迅速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在室内学生全部撤离后,随同并组织上课班级的学生撤往安全集结地域,马上清点人数,发现缺员应立即查找并上报学校。

B、紧急疏散信号发布时,未在班上任课的班主任老师,听到信号后,应立即前往自己所在班级,配合任课教师共同组织学生疏散转移。在其它班级上课的班主任老师,首先应担负起任课教师职责任务,待班主任到达,情况交代清楚,在确无特殊情况需要共同处理时,可以前往自己所带班级。

C、其他未任课教职工,听到紧急疏散信号后,立即分散到达各层楼转台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集结地域。

(三)紧急疏散演练

1、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从楼梯向下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整队。

2、演练各班撤离路线如下:

在楼西侧班级经西楼梯下楼到西侧应急疏散门出去到操场集中,并蹲下。

在楼东侧班级经东楼梯下楼到东侧应急疏散门出去到操场集中,并蹲下。在楼中间班级经主楼梯下楼到主教学门出去到操场集中,并蹲下。

3、5分钟后,一声长哨,结束应急演练。

4、进行室外应急避震演练(两次)

5、恢复站队,进入自救互救演练环节。

(四)自救互救演练

1、内容:(1)止血(2)固定(3)搬运(4)心肺复苏

2、由校医刘丽凤负责指导和讲解上述四类问题的救护方法。

心肺复苏意义及方法介绍:一个人脑组织缺氧4-6分钟就要损伤,超过1 O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在4-6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是口对口人工吹气和胸外心脏挤压术的结合,抢救所需的只是一张口和一双手。在120未来之前,当发现患者已无自主呼吸,抢救者立即将左手掌根放于按压部位,双手叠加,肩部、肘部、腕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下压4-5厘米。连续按压1 5次后,再进行口对口人工吹气。

3、演练心肺复苏的救护方法:请两位男生为全体同学做示范。.

4、自救互救演练结束,恢复站队,进入演练总结环节。

七、演练总结

1、请领导小组组长孙淑华校长总结讲话。

2、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饶河高中

2011年6月15日

饶河高中疏散演练总结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今天我们学校举行全校性的紧急消防疏散演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全体师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演练,大家能熟悉逃生疏散线路,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逃生自救。

这次疏散演练比以往要具有挑战性,是在老师同学不知道在具体时间情况下发生了危害,考验我们老师学生的应变能力。但大家临危不惧,当广播中响起警报时,全体人员能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入各自岗位进行及时疏散,各班学生在老师指挥下按照指定的安全出口,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全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安全地带。从信号发出到第一个学生到达集合地,历时13秒钟,全体学生撤离完毕共花58秒钟时间,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撤离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安全、迅速地到达集合地点,经过实地点名,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悉数到达指定位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演练过程中保持了安全良好的秩序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本次演练活动共有700余名学生和部分老师参加,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演练发现了一些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能把演练当作一次实战演习,在疏散的过程中紧张程度不够,撤离速度不够快慢。这次演练虽然结束了,但安全工作没

有止境。各班级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责任制度,确保校园安全。

紧急疏散演练小结 篇5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2013年9月27日上午第五节我们学校举行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全体师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演练,大家能熟悉逃生疏散线路,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安全区。

本次疏散演练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有1600余名学生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人数的增多使这次疏散演练比以往更具有挑战性,更加考验我们老师学生的应变能力。当广播中响起警报时,全体人员能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入各自岗位进行及时疏散,各班学生在老师指挥下按照指定的安全出口,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第一次从信号发出到全体学生撤离完毕共花189秒钟,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撤离队伍一个接着一个,安全、迅速地到达集合地点。总结第一次经验第二次演练同学们提高了各项反映能力从信号发出到全体学生撤离完毕共花154秒钟,整整提高了35秒。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演练发现了一些问题:

1.演练时有的学生没能把演练当作一次实战演习,在疏散的过程中紧张程度不够。

2.演练时撤离速度不够快。3.演练时有说话和开玩笑现象。4.演练时有个别学生出现手拉手现象。

这次演练虽然结束了,但安全工作没有止境。希望各班级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责任制度,确保校园安全。

汤阴县XX学校政教处

安全疏散演练小结 篇6

小 结

各位老师,同学们:

本次我们进行的是校园安全疏散演练,演练是按预案进行的,全校共有449名师生参加,从警报响起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校园安全区域,历时()分()秒,做到了快速、安全、有序。

同志们,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测,因此,我们此次演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并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护、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今天整个演练达到了预期目标。

下面我宣布校园疏散安全演练到此结束,各班按顺序带回班级。

中心小学

建筑智能疏散系统架构 篇7

1.1 现有智能疏散系统的不足

智能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及智能电梯逃生系统的出现为传统人员疏散的智能化研究带来了生机。

就国内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这两个分支智能系统仍滞留在单纯的“报警-判断-预案逃生”固定模式中,即普遍采用单一烟感探头探测火灾发生,然后采用智能化的判断系统或者人员判断火灾的发生发展,最后采用指示系统疏散人群。这种模式仍然是预案型人员疏散过程,未充分考虑建筑物自身的特点以及人员群体特征,忽略了实际火灾蔓延的情况。因此,无论是计算机智能化控制及静态模拟等智能逃生系统,还是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都不可能完全依据火灾发展蔓延的实际状态实时动态调整人员疏散路径,完全地规避其所存在的缺陷。

现有的智能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和智能电梯逃生系统,均单纯利用在各楼层的楼梯休息平台处设置感烟探测器的采集点来收集火灾信息,这使得智能指示系统对前端火灾信息的获取只能存在于设定的某一固定特定局部区域及极短的特定时间段内,根本不可能充分了解火灾发展的全面信息。另外,几乎所有探测器均是以单一的阈值为基准,即探测器的使用均为一次性,即除了在火灾初始时能探测火灾发生之外,在火灾继续蔓延后基本上就不起作用了,其功能被局限在某一特定的火灾状况点。这就致使智能系统也同样只能在极短时间内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系统前端信息采集无法更新获知的内容时,智能化就失去了其意义。

而火灾逃生的关键就是对火势发展需要有准确的判断,这不仅依赖于单一探测器或复合探测器,更需要汇集各类多样化信息对火灾发展及人员疏散情况进行实时综合分析并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根据火灾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动态、有效地指导人流从安全或者相对最安全的区域逃离。与此同时,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疏散人流的特征、建筑内的消防设施启用情况等因素都应加以考虑,这些也是影响火灾蔓延及人群疏散的主要因素。

1.2 理想智能疏散系统的功能特点

(1)拥有功能更完善的智能型火灾信息监测系统。涵盖更多、更新、更优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实时获取更加全面的火灾发生、发展、蔓延的动态信息,能够实现对火灾发展细部特征(尤其对人员疏散有重要影响的特征,如烟气浓度、温度、毒性等),以及人员疏散动态信息(如人员分布情况、拥堵群聚部位、未能正常疏散的人员所处方位等)的实时监测与传输。

(2)拥有智能疏散主(中)控智能判断系统。通过智能火灾信息监测系统所获取的各类人员疏散相关的信息,应能反馈汇总于一个主(中)控平台,该平台应能对各类火灾实时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汇总,依据信息,通过后台强大的特定数学运算规则,综合判定,得出结果,生成科学、准确的疏散指令,智能、动态、及时地调整疏散方案,拥有“机器人”般的灵敏触觉和核心智能判断能力,且安全可靠、失误为零。

(3)拥有性能更加优越的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疏散指令经通信系统实时传送至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主机,主机将指令处理后送达系统各节点(各灯具)。灯具应具有多重功能,除传统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外,还可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发展更多不同种类的显示装置、指示装置、融入语音引导功能,利用频闪等新型技术手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作为前端显示装置将实时火场信息间接传递给处于火场中各位点的疏散人群,帮助人群克服恐慌心理,引导人群快速、科学、安全疏散。

(4)能够集成和合理应用智能建筑中其他信息技术优势,如声频、视频技术,网络化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充分发挥语音引导、视频监控、无线传输等高新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建筑中现有的智能技术,把消防系统更好地融入建筑智能化系统中,进一步实现建筑智能化集成,获得更优的技术服务。

2 建筑智能疏散系统构架

笔者构建建筑智能疏散系统构架的主要思想主线为:

基于建筑自身疏散救生系统,以前端信息采集为数据源,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为核心,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为前端显示装置,指导人流以固定疏散设施为载体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系统进行人员疏散。该系统可直接嵌入智能建筑的智能主机系统,包含于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中,与通信网络系统(CN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有机结合,成为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一部分。

系统基本动作流程是:以前端信息采集获取的内容作为数据源,数据输入至内嵌于建筑智能主机中的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经后台运算,生成指令,输出至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经其前端显示装置(语音、频闪、双向可调指示、光流指示、数字显示等)可直接指导人流利用建筑固定疏散设施作为载体进行人员疏散。其中,前端信息采集为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而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是系统的核心。

建筑智能疏散系统构成简图,如图1所示。

2.1 前端信息采集系统

前端信息采集技术与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功能相结合共同构成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基于智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前端信息采集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和火灾蔓延信息采集、人员分布信息、机械防排烟系统的启闭状态等与人员疏散相关的所有信息采集。

(1)火灾探测。

利用早期、超早期探测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着火区域获知并确认火灾发生,进行一次报警,人员开始疏散。

(2)火灾蔓延。

浓烟、火焰开始沿房间-走道-核心筒的路线蔓延,将对着火层的人员疏散形成威胁。这时利用沿走廊(疏散路径)不同特定高度设置的各类传感器(烟气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毒性气体传感器等)发挥作用,在获知准确蔓延方向、蔓延速度等信息的同时,当测试结果达到预设值时,二次报警信息生成,人员疏散开始需要参考报警信息进行路径选择。

(3)人员分布信息。

利用在疏散路径瓶颈点(疏散通道交汇处、转弯处、核心筒位置、楼梯口等)设置的人员计数装置和视频监控装置及无线传感网络等技术手段,可获得各瓶颈点人员数量、人员疏散运动状态、有无群聚、阻塞情况发生等即时信息。

(4)机械排烟系统的启闭状态。

机械排烟系统可对火灾烟气形成影响,启闭状态可对人员疏散造成一定影响。

所有采集到的人员疏散相关信息,实时自动输入火灾自动报警总控模块和智能疏散系统总控模块中。

前端信息采集部分的实现如图2所示。

另外,还可考虑多级探测。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谢华、邹超对多级探测进行了相关思考。多级探测的最大优势在于对火场信息的收集进行分阶段处理,而根据探头报警的先后次序以及损毁的先后位置,可以很快判断出起火点及火势蔓延趋势,这对于人群疏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火灾探测技术与自动化、现代通信技术、智能大厦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使得火灾探测系统更趋自动化、开放性和模块化,也将成为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

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主控模块包含内嵌于模块中决定智能指令生成的数个子模型,各子模型所表征的是智能指令生成的基本原理和依据。各子模型应各有其模型方程,即具体数学运算方法,且模型方程的得出要有火灾科学理论、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等作为其理论依据和支撑,可以为真实地模拟智能疏散系统指导人员疏散过程打下基础,更能体现和验证智能疏散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有效程度,为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和获取更加优化的人员疏散方案提出了新思路。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构成,如图3所示。

2.3 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逃生系统

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逃生系统是智能疏散系统功能得以实现的前端显示装置。系统在现有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功能的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灯,结合频闪、语音、双向可调型、视觉连续型标志灯等,从逃生人员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进行引导标志的加强,有利于人员火场逃生。前端信息采集部分与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融合,使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逃生系统所获取的信息全面、准确,并能够随火场变化实时获取相关动态信息,通过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后台运算后,智能判断生成最优安全疏散路径,实时、动态调整建筑物内疏散灯具的疏散引导方向。

前端信息采集技术的丰富,使得智能疏散指示逃生系统脱离了初级版本时仅能实现联动等初级功能,不能真正做到智能分析、动态调整,不能贯穿使用于整个疏散过程等弊端,从而真正达到引导人员“安全、准确、迅速”逃离火灾区域的目的。

此外,新型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的功效发挥应能贯穿于人员初期逃生、中期避难、末期抢救的全过程,应考虑模块的分区设置问题,一旦局部灯具遭到火灾等的破坏,不应影响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行,应尽量延长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发挥功效的时间。

各类先进的语音系统和火场信息显示装置在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中也必不可少。例如,应在疏散路径及核心筒内部特定部位设置语音引导装置,必需部位(如核心筒前室、控制中心等)设置核心筒监测信息显示屏,显示核心筒实时状态信息、电梯到达时间、现有等待人数等,在电梯内部设置电梯实时状态显示屏等。

2.4 建筑自身固定疏散设施的优化利用

建筑自身固定疏散救生设施包含核心筒、避难层(间)、屋顶停机坪、辅助疏散设施及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在设置时均达到最好状态是智能疏散系统得以充分、有效、正确利用的基础。

3 结 语

未来建筑疏散系统中,智能化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智能化不仅仅是单个产品之间实现简单的联动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拥有类似人脑的反应过程,如自动处理信号、后台数据融合及计算、生成判定指令、动态调整前端显示等。笔者调研了近两年出现的与疏散相关的智能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和智能电梯系统,了解了其优越性和先进性,同时分析研究了现有系统存在的缺陷和弊端,通过引入智能火灾监测系统和前端信息采集技术等高新科技,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如仅能实现联动等初级功能,不能真正做到智能分析、动态调整,不能贯穿使用于整个疏散过程等。通过整合建筑疏散功能,构建了一个智能疏散系统。详细描述了智能化疏散系统的动作流程及原理,智能化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使系统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框架构建后,还可对智能疏散系统进行数学建模,给出智能化实现的具体运算规则,从而使系统完整可行。

摘要:在传统疏散救生设施的基础上,融入了建筑中先进的智能信息监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了建筑疏散功能,构建了一个智能疏散系统。该系统克服了现有智能疏散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利用智能疏散系统主控模块,实现对真实火场状态下人员疏散的智能动态引导,旨在结合火场动态变化真正实现智能化,使人员疏散更科学、安全、迅速。

关键词:消防,高层建筑,智能疏散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建荣.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GB 5004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邴树奎,赵英然,潘悦.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统[J].照明工程学报,2004,17(4):23-29.

[4]李强.智能疏散逃生系统应用简介[J].新安全.东方消防,2009,30(2):72-74.

[5]Lars B,Hakan F.Fire alarm in a public building:how do people evaluate information and choose an evacuation exit[J].Fire and Ma-terials,1999,23:311-315.

邓小平疏散谪居南昌的日子 篇8

但撩开历史面纱,邓小平流放江西南昌的日子,毕竟是这位伟人生命中的一段苦难悲曲。

战备疏散 当工人层层受保护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武装冲突,苏联吃了亏,便私下向美国试探态度,欲动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为几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酒泉、西昌等导弹基地和北京、长春等工业城市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战争的阴云使毛泽东想起“二战”初期斯大林忽视战备警惕,突遭德国“闪电战”袭击的惨重教训,郑重而及时地向全党提出“要准备打仗”。由于10月20日起中苏将在北京举行谈判,从苏联“核战狂”的气势上看,估计凶多吉少。对此,中央于10月14日作出统一部署:一是全军进入战备状态;二是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大批党政机关干部、家属向外地战备疏散;三是坐镇北京的周恩来与政治局成员,分别会见在京的一些老同志,宣布中央对其安排的疏散地点;四是要求在10月20日前分别乘专列或专机离京。

这时,在苏州的林彪借机欲动,叫黄永胜起草,背着在武昌的毛泽东于10月18日向各大军区下达“第一个号令”。次日,毛泽东看到电话记录件后,划着火柴愤然烧毁。

毛泽东一贯无意打倒邓小平,“文革”前赞赏、“文革”中器重,认为邓小平论文论武,都是一把好手。1967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武汉同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说:“我不同意并列地提打倒刘、邓的口号。”接着强调说:“打倒一年,顶多打倒两年,人家要打倒嘛,那就打倒一下吧。小平,文可以同少奇、恩来相比,武可以同林彪、彭德怀相比。指挥两个野战军,只有邓小平,林彪要是身体不行了,我还是要邓小平出来。邓至少是常委。”(见《王力反思录》)

基于这种需要,毛泽东采取明保和暗保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一是在1968年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说:“邓小平,大家要开除他,我对这个问题还有一点保留……要开除一个人很容易,作个决议,我看还是慎重一点好。”二是1969年召开的党的“九大”,尽管只确定林彪一人接班,但邓小平的才智并未游离出毛泽东的视线。邓小平被软禁后,毛泽东要邓小平有事可单独通过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传递鸿雁,与他保持间接联系。三是由汪东兴直接管理邓小平,避免了林彪、陈伯达和中央“文革”暗中插手和迫害。这次邓小平疏散外地劳动,仍归汪东兴单独管理和单线联系。

由于上述保护措施得力,后来邓小平写给毛泽东的信说:“主席知道,林彪和陈伯达对我,是要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如果不是主席的保护,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周恩来总理对邓小平的疏散和保护作了特别的指示和安排:一、考虑到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当过“京官”瑞金县委书记,作出过重要贡献,人缘口碑很好、老区情怀和群众基础俱佳,故暂放江西劳动。二、于10月18日上午8时亲自给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惠远打长途电话,通知做好各项安置准备。三、当得知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拟安排邓小平去赣州时,亲自打电话指示说:“安排赣州不妥,那里交通不便,没有火车、飞机,山区条件差。鉴于陈云安排在南昌市郊,那么邓小平也应安排在南昌市近郊为宜。”四、为便于安全保卫,保护邓小平一家,他的住处要选择两层楼房,独家独院。五、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期间,必须绝对保证人身安全,不得有误。

江西省革委遵照周总理电示,对邓小平作了相应的安排。一是考虑到陈云是在南昌市南郊10公里的青云谱福州军区干休所居住,邓小平也应放在西郊约20公里的市属新建县望城岗,即靠近工厂的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将军楼”(原步兵学校校长住宅,“文革”中军校停办),那里是个小院,两层楼房,像座别墅。二是邓小平夫妇的劳动单位定为离“将军楼”约2公里的县拖拉机修配厂。三是从省军区选调30岁的军人黄文华作管理员,还从省革委警卫处派20多岁的李树林作警卫员,长期在邓小平身边监视和服务。四是10月20日派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革委保卫部部长陈昌奉(中央苏区时期曾任毛泽东公务员),亲自去新建县作周密部署。

陈昌奉带着办公室主任程惠远,专程来到拖拉机修配厂,对该厂负责人罗朋说:“中央把党内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放在江西劳动,省革委决定把他安排在你们厂,具体任务有三项:1、确保安全,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百的安全;2、在车间的劳动由你们安排,每天干三四个小时即可;3、关于如何对待问题,中央对他未作什么决定,没有定性。至于称呼,既不叫同志,也不叫名字,就叫一个姓,叫老邓;4、邓小平在此劳动,你们厂工人知道就行了,不能告诉家属,要做到保密;5、还有什么事情不清楚,可直接到省革委保卫部找我。”

陈昌奉回南昌后,找到黄文华和李树林,对他们交待说:“要作长期打算,你们的任务一是保卫邓小平的绝对安全;二是安排好他的起居生活;三是上班劳动时要跟着他去,下班跟着他回;四是要监督一下他的学习。总之,邓小平要受监督,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得让他外出。”

10月22日,邓小平、卓琳、夏伯根(继母)在两名专案成员护送下,离开北京,举家南迁。初下飞机,省革委安排下榻滨江招待所。3天后汽车将他们送进了“将军楼”,随即省革委向中共中央办公厅作了电话汇报。

对新建县革委来说,邓小平被安排到南昌市属新建县劳动,这是全县的一件大事,为此专门召开了县革委常委会议,作出几项规定:一、邓小平劳动的地方大家要保密,绝对不能出问题,工人们不要过多地与邓小平自由交谈。二、不要去干扰这个厂,不能你也去看,他也去看,更不允许造反派去揪斗。三、生活上要照顾,县有关部门见了有“黄文华”签字落款的条子,需要什么东西就给什么东西,特别是副食品之类的东西,不能拒绝,这是纪律。四、黄文华是省革委、省军区派到邓小平身边的管理者,今后任何人不得干扰邓小平,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通过黄文华允许,不准乱来。

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只有80多人,厂革委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罗朋,在“文革”前系公安部门一位副局长,受到冲击后被下放到该厂当第一把手。他以前在晋冀鲁豫军区工作过,是邓小平的老部下,对邓小平怀有敬仰之情。他对工作作了一番布置:一、立即将厂房内外、各车间内外有关“打倒邓小平”的标语全部撕掉、铲除,洗不掉的用石灰水刷,不能让邓小平看到痕迹,要做到与外面的“轰轰烈烈”的气氛截然相反。二、邓小平来后统称“老邓”,要不卑不亢,不搞运动,不贴大字报,并对新工人和青工加强教育。对于邓小平在厂里劳动,不能说出去,连家里人和亲戚朋友都不能讲,谁出事、谁负责。三、为确保邓小平劳动绝对安全,决定将他安排在忠厚老实的党总支委员陶端缙的修理车间干活。四、邓小平年迈,上班若走公路,需要兜一个大弯,既不安全,容易被人认出,又费时间,厂部就在工厂的后墙专门为他开一个门,派人铲除荆棘,垒好乱石,修一条约2公里的田埂小道,直通“将军楼”住所,这样老人上班或下班只需20分钟(现誉为“小平道”和“小平楼”,已扩建为纪念馆,供群众参观)。

罗朋告诉邓小平:“我办公室对面有间房子,原系办公室,现在专门腾出来给你们夫妇用,劳动累了,或者不舒服时,就到里面休息,有什么事要我处理,就及时跟我联系。”

同时,厂里在对新老工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组织了可靠力量竭力保护邓小平。在劳动上、生活上尽力让邓小平觉得方便,感到和大家在一起心情舒畅。为预防不测,车间主任陶端缙在车间左边专门修了一个小便池,既可防止造反派的纠缠,又方便了老邓“解手”。陶端缙每天上班提前进厂,最后一个下班,对邓小平工作台周围每天检查一遍。他向罗朋厂长表示:“万一有人安放炸弹,就先把我炸死。老邓进了车间就是我的事,出了问题,一切由我负责。”

至于邓小平在车间的劳动项目,一是把圆的螺丝锯掉半个好定位;二是磨平拖拉机门的挂钩毛刺;三是配合余克钧制作“丝攻绞架”新产品。

邓小平对工人阶级怀有深厚感情,每天上班时,一进车间,总要先向工友们打声招呼:“同志们早上好!”工人们也关怀着老邓,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外人,更没有把他看成接受改造的“走资派”。有的人认为,他已60多岁了,干点洗零件的轻活就行了,但邓小平因腿部有疾,蹲不下去。于是有人提出,就让老邓去看图纸吧,邓小平说,眼花了,太费神。后来邓小平自己主动向车间要求当一名钳工,说16岁时他在法国搞勤工俭学时干过钳工。对于这样一种手工操作的累力劳动,工人们怕他吃不消,提出要他干多少算多少,不必限额。邓小平却说:“我一定会跟大家一样,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经过几天劳动,工人们一看他加工的零件,果然不错,都伸出大拇指夸奖。至于卓琳的劳动,车间主任就安排她与另一个女同志一起拆线圈。

1970年11月下旬的一天,邓小平突然晕倒在地,工人们用“丰收—27型”拖拉机送他上医院和回家,他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坐拖拉机。”邓小平检查结果,是低血糖引起的。一位名叫程红杏的女工,连忙回家冲了一杯白糖开水,邓小平喝下后,立刻重新站了起来。

谪居受监 与外界隔绝三年多

中央决定让邓小平疏散江西南昌,是由汪东兴前往他家中通知的。10月25日起,谪居在“将军楼”。这是一幢单独的两层青砖小楼房,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小院内有两棵金银桂花树,条件尚好。

此时邓小平65岁、卓琳53岁、继母夏伯根80多岁,3位老人年龄相加共200岁。卓琳身体不好、体力弱、血压高,又有心脏病,加上“厨房功夫”不在行,一日三餐多由继母操劳。邓小平就做些重活、脏活,如劈柴、提水、烧火等,3位老人互相照应,互相体贴,共渡难关。

邓小平的5个子女被冲散到四面八方劳动:大女邓琳在河北宣化,次女邓楠在陕西汉中,长子邓朴方在北京被害致残,小女邓榕在陕西延安,次子邓质方在山西务农。

邓小平在这小院度日,一没有人身自由,二要受人监视,三被强制进厂劳动。因此邓小平总是沉默不语,每天晚饭后就围着楼房步行40圈,散步锻炼身体。晚上夫妇二人就在楼上读书,他从北京带来几大箱书籍,有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民国演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图书。尤其通过研读《毛泽东选集》,回眸几十年战火纷飞的硝烟岁月,回忆选集中有哪些文章自己曾参与过讨论。此外,邓小平每天还坚持收听新闻广播和阅读当天报纸。

邓小平有吃安眠药才能入睡的习惯。黄文华向省革委领导请示:“老邓要吃安眠药,我不放心,万一想不开,多吃了怎么办?”回答说:“可以给他吃,你每晚送一次,看到他临睡前吞服后再下楼。”有时邓小平服了药还睡不着,就坐起来,一个人玩桥牌。

邓小平刚到南昌时,每月工资402元、卓琳165元,合计567元。但好景不长,从1970年1月开始,邓小平只发120元、卓琳60元、夏伯根25元,合计人民币205元,仅有原工资的三分之一。邓小平问何故?黄文华说:“上面规定暂停发工资,改发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由中央办公厅代为保管。”

邓家5个子女分散在全国各地,回家探亲需要一笔可观的费用,现在父母无法帮助,怎么办?邓小平夫妇决定省吃俭用,利用每天下午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小院内开荒种菜。先后种了丝瓜、苦瓜、茄子、辣椒、大葱、豆角、西红柿等。邓小平翻地、栽种、施肥、浇水、除草,还搓草绳、搭棚架;卓琳做霉豆腐、豆瓣酱;继母则养了一群小鸡。

但是粮食不够吃,又无钱买自由市场的高价大米。一天,邓小平干钳工累得满头大汗,有人开玩笑说:“老邓,今天要多吃一碗饭。”邓小平一笑:“我一个月只有8斤米。”站在旁边的黄文华一愣,下班后在路上同老邓说:“这些日子我只顾安排你的劳动和学习,却把这大事忘了。”于是立即请示每月供应大米20斤。

邓小平来到江西一年多,才得知长子邓朴方致残后,在北京一家医院被人转走,非常担心,便提笔给汪东兴写信。经组织批准,同意邓朴方去南昌父母身边。卓琳见到儿子胸以下肢体瘫痪,连续哭了几天,哭坏了眼睛,结果落下了后遗症,无法治愈。儿子生活不能自理,时常发高烧,母亲每日给他端饭、送水、喂药,父亲每天给他擦澡、洗脚、翻身,一家人围着儿子煎熬度日,痛苦不堪,但从未请过事假,仍然每天上班劳动。

春节到了,邓榕、邓质方回江西与父母团聚,邓楠带着男朋友张勤回家,乘此机会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年底,邓楠在新建县医院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眠眠。从此,邓小平有了孙辈,一家人多了一份欢乐。

1971年11月5日上午,邓小平和卓琳首次享受“革命群众”待遇,与工厂全体职工一起,听厂里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由军代表宣读,破例让邓小平坐在前面听(邓小平有点耳背),下班又允许邓将文件借回家看。中午他们回小院后,卓琳把女儿邓榕拉到厨房,用手指在她手心上写了“林彪死了”4个字。吃饭时大家议论此事,邓小平愤愤地说:“林彪不死,天理难容。”当晚,邓小平在台灯下,又反复看了几遍中央文件。

尔后,邓小平又有3次跟职工一道,听了林彪、陈伯达罪证材料的传达。回到家中想了许多,深感自己的政治生命可能会出现转机,便向毛泽东写信,一方面拥护中央的决定,揭发林、陈反革命罪行;一方面向党表明心迹,要求继续工作。

当时工农兵读大专是免试推荐。1972年4月,邓榕进入江西医学院读书,邓质方进入江西工学院读书,一家人喜出望外。10月初,中办通知,同意邓朴方回北京三○一医院继续治疗。

重新起用 回京前千里寻故地

1972年8月3日,邓小平又一次给毛泽东写信,委托汪东兴转交。毛泽东接信后,在信上写了186个字的大段重要批示。周恩来立即印发给各政治局委员传阅,同时以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革委会,宣布解除邓小平的劳动,恢复党组织生活,并根据邓小平信中要求,在江西境内的井冈山、赣州两个地区,搞一些参观考察、调查研究之类的活动(当年的井冈山地区,现改为吉安市)。

11月13日,邓小平与卓琳参观永新县三湾,邓小平在大树下说:“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一样重要,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是毛主席的一个创举。”“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接着来到宁冈县茅坪八角楼参观,他看见一幅毛泽东在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著述的画像,便对陪同人员说:“当年毛主席和红军在井冈山非常艰苦,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传统和革命精神,千万不可丢掉,应当好好发扬。”

14日,他们在茨坪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和毛泽东旧居,还考察了井冈山工艺美术厂,下午驱车到黄洋界观看红军战场。邓小平在高山上感慨地说:“这一带到处是防守反击的好阵地,所以毛主席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下山路过一棵槲树时,陪同人员介绍说,林彪爪牙强行在博物馆将“朱德扁担”改为“林彪扁担”。邓小平笑道:“我听说过,挑粮的时候,林彪还在山下养病呢。不实事求是,篡改历史,那是‘左’倾路线。”

17日,邓小平来到泰和县考察农机厂,并看了水田插秧机操作表演,他对县革委负责同志说:“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要下大力气发展农业机械化。”下午邓小平在客房休息,不期而遇泰和籍的老红军干部池龙少将,他们曾在延安相识。池将军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打断3根肋骨,邓小平气愤地说:“这帮人整人是不择手段的,‘文化大革命’‘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还有几个书生在闹腾。”邓小平吸了一口烟,又以诚恳的语调说:“‘文化大革命’我也有份,开初也举过手的。”交谈中,当谈到毛泽东、周恩来时,邓小平很恭敬地说:“主席是个伟人呀!我就是主席保护的。总理吃了苦,很多老同志都是总理保护的。”

19日,邓小平一行来到吉安市禾埠公社,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公社革委会负责人的生产汇报。接着步行1公里,考察了公社养猪场。下午驱车回到南昌市,参观了解放军的94医院。晚饭后返回新建县望城岗小院住所。

邓小平一行休息了10多天后,于12月5日分乘“伏尔加”、“北京”吉普,长驱7个多小时,冒雨来到赣州市。6日上午10时,又来到兴国县,邓小平对接待人员说:“来兴国参观是我多年的愿望,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这次终于来了,了了心愿。”他在陈列馆看见“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珊”字样,认真地说:“应当加注释,曾山的‘山’,是大山的‘山’,而不是珊瑚的‘珊’。曾山同志很有名气,不要把他的名字搞错了。”晚上座谈,邓小平对兴国县的同志说:“苏区时你们兴国的人口是23万,我记得你们县参军参战的人最多,出了很多将军哩。当年苏区各县干部中,都有你们兴国人,是不是这样?”

12月7日上午,邓小平到于都县河边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第一渡口。他问工作人员:“苏区时,你们有个县委书记是女的,你知道吗?”回答道:“是的,叫阿金。”(笔者注:系金维映,邓小平第二任妻子,时任于都县委书记。)下午4时,邓小平一行来到会昌县下榻,这是他在苏区当过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书记的地方。看见晚餐桌上摆了一盘“泥鳅焖芋头”,便想起以前他跟县里干部一道,到田头、地角、水圳里捉点泥鳅、小虾,焖上一锅芋头“打牙祭”时的情景。高兴之余,他无法入睡,对妻子卓琳说:“千里迢迢,来一次故地不容易,已经40年了,看来我这一辈子也只有这一次了。”

12月8日上午,邓小平继续在会昌参观,他看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旁有棵大榕树,便连声说:“都变了,只剩下这棵树了,当年我常在树下看书、看报。”这天下午,邓小平来到瑞金县,一下车就听县里同志说:“你是我们瑞金县的老县委书记。”这句话使邓小平非常感动,久久在脑海里回荡。

人称“京官”的邓小平,是苏维埃共和国红都瑞金的首任书记,作出过闻名全党的历史性贡献。他对此地非常熟悉,到处看看众多的旧址旧居和建国后的新变化,还深入到机床厂、电线厂、制糖厂考察。有人提出,进制糖厂有两条路,抄近路不好走。邓小平说:“不要紧,为什么有近路不走,偏要走远路呢?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走!”到了酒精车间,邓小平问酒精有什么用途?陪同人员说可用于医药、溶解。邓小平笑道:“还有一样没有说到,酒精还可以开汽车哩!你们不要忘记过去,我在延安时坐汽车,都是用酒精作燃料。”他到糖果车间看包装,问车间主任为什么用手工而不用机械化?回答说:“车间里人多,用机械化许多人没事干。”邓小平严肃地说:“不能这样看问题,人多可留下一部分学习、一部分工作,这样工人素质才能提高。”

12月12日,邓小平一行来到宁都县,这是当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驻地,他说:“我当时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因还在会昌当中心县委书记,我未到职。那时省委书记是李富春。”邓小平在宁都纪念馆参观结束后,馆长问他有什么指示?邓说:“《毛选》里都有。”

12月13日,邓小平抵达广昌县时感慨地说道:“多年来想看一看,过去保卫广昌,未到广昌,现在来到广昌,了了这个心愿。”接着去南丰县考察南丰蜜桔的生产情况。14日又到抚州市视察抚州纺织厂、制药厂、开关厂。离别时邓小平说:“不要长期搞军用品,单一的不好,还要搞民用。”

12月15日,邓小平一行结束赣南参观和考察,仍回到新建县望城岗小院。

1972年12月18日,就在邓小平结束赣南之行的3天后,周恩来致函纪登奎、汪东兴,其中谈到“邓小平同志一家曾要求做点工作,请你们也考虑一下。主席也曾提过几次”。

1973年2月2日,是农历除夕之夜,邓小平一家多年来第一次欢欢喜喜吃年夜饭。2月3日正月初一,早上起来放完鞭炮,就有许多工人和厂里领导前来向邓小平夫妇拜年。春节刚过,接到中央正式通知,要他于近期返回北京。邓小平夫妇在元宵节之后,于2月19日专门去修理车间向工人们告别,车间里20多人全部出来,依依不舍地把他们从小门送到“邓小平小道”上。2月20日早饭后,邓小平夫妇、女儿邓琳、邓楠一家3口,加上新调来复职的原秘书王瑞林共8人,乘坐两辆轿车离开小院,告别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将军楼”,告别了厂里前来送行的人群,朝着南昌向塘飞机场驶去。

上一篇:七年级班级管理计划下一篇:关于员工生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