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习体会: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最近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让我对自己近段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有所反思。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大部分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没有见过的题目,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主要原因:复习不到位,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课堂气氛很活跃,我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他们又感觉我是新教师,上课有些松散,上课无法专注学习,只是浮在表面,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本身的缺点很多,对教材的分析不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处理方式不到位,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效果离我的期望相差很大。
一、对学生学习引导的反思
初中的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化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初三的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主动学习化学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化学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可是,我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这怎么能怪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化学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我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化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好学”的假象,我都是成功的。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比如,教师在讲解“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如果对“配平”讲解的不透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能配平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没有提高;还有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近。总之我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课后辅导。即要分层教学。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去反思。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的是综合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不同的角色出现。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你就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是一个引导者;,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二、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发现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
四、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期末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大胆参与课
1.认真学习业务理论,潜心研究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中考命题动向,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不走弯路;认真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了解中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使自己的复习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率高。
2.敬业爱岗,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本学期开始,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我都做到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教学有的放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复习计划,对化学学科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积极参加“高效课堂”范式教学实践。使本期期末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教学中我精选习题,杜绝“题海战术”,引导学生重读教材,理解每个知识点,同时注意搭建好学生的知识框架,及时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时事热点相联系,力争高质量、高效率上好每一节课;
3.及时做好作业、试卷的批改和讲评工作以及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工作;在教学的同时,善于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激励优生、鼓励差生,使他们勇往直前。
二、取得的成绩
1、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本学期我以课内预习,课内精练为主,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抓课本基础知识,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研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感悟物理的科学魅力与价值。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所任教的3个班的化学成绩在全县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成绩,化学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排在同类校前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积极参与理化生教研,特别是化学教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本学期,我本着提高、锻炼自己的目的,认真参与教研组内教学研究,利用各种休息时间看课外教辅书籍。本期参与公开课教学1次,参与听课20多节,并参与讨论了多个教研专题,按学校要求完成了一系列教研工作,成绩显著。
3、培优辅差工作成绩明显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会做课堂练习,同时又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习信心较弱的后进生,重点指导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并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优秀生的探索精神,取得良好效果。
4、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开学初,并按计划开展了数十次化学实验活动,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求索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时而联系实际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
课前认真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阅读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上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没有过多的束缚,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教学设计等。
三、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难以养成,思想滞后,目光短浅,对物理学科不重视,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2.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喜欢上实验课,不喜欢做课外实验,不能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没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3.有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合作意识不强,探究能力较差,不能独立总结相关的结论。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的。
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起点,而实验又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通过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的对比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更能清晰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及理解。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是辅助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
究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反思 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课题的教学不同于通常的先讲解再实验,或先做试验再讲解分析,而是采用讲解、分析与实验交叉进行。教师现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学生再实验,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总结并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接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理论,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的认识。
教学反思 空气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的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时,教师应将反面与正面实例结合起来进行,既要让学生看到人类污染空气造成的危害,也要让学生看到治理空气污染成功的一面,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鼓舞,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
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
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出发,利用实验、比喻等方法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完有关分子的知识后,教师可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讲解时应重视分析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及图示。
在课末,为了加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
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个全面深
刻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各难点分散讲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材净化水的流程图。
对于过滤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教师可采用学生先合作预习、课堂教师抽查演示、学生评价、教师总评讲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操作要领,达到掌握过滤操作的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爱护水资源
本课题涉及的信息量很大,一一讲解费时费力,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的分布、水污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讲课时再将学生理解困难的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也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择其重点、要点贯穿于授课之中,以增强生活性。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很多资料可以通过电脑呈现出来,以使学生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
1、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在讲述 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2、本课题有两个大知识点,即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由于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讲完每个大知识点后应及时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3、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以。地等原子的质量进行测定和修正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 元素
1、就前几节课来说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有条件给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2、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困难,但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一些例子加以区别,并在学生有了一些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3、对于书上的三份资料的学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并
了解以下三点:(1)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2)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将30种元素编成口诀,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3)联系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但只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教给学生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定,如第一个字母要用印刷体大写,第二个字母应该小写,并通过让学生练习,指出容易混淆的符号和学生在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5、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先探究,尝试归纳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师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离子
1、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离子化合物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
难理解有难以掌握,因此在讲解时不一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
2、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对不观察,讲述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氪氙等从化学性质上说都是比较稳定的(或说不活泼的),且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他们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原子的最外层是2个电子)有关,从而把元素的化学化学稳定性跟他们院系结构的相对稳定联系起来。
3、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第79页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应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
1、正确书写、读念化学式,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运用化学式进行化学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好初中化学的关键。有的学生就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没有学好,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下降,发生分化掉队现象,因此,教师不许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2、化学式的教学可以从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等知识入手,导出化学式,并给学生举例,指出只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的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则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更因为他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所以是国际通用的。教师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主义化合价数值的标号与离子带电荷数的标号的区别,可将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加强学生记忆。学生了解化合物种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只有在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否则会出现学生认为在H2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Cl2中氯的化合价为-1价,金属锌的化合价为+2价等错误。
4、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化学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并验证)而得来的。根据化学式的各种计算的练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化学式在化学计算上的具体运用。教材给出的习题显得少了一些,课上、课后和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当然,习题的分量和难度应该适当。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本课题的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
常常进行的并不顺利,者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机能。
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和C60
1、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使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中了解认识碳。
2、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知趣的研究
1、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
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的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
2、建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之去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建议教师在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实验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使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实验时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3、二氧化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他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但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总之,本节内容实验的分量较大,教师不应把全部实验总为掩饰实验来做,应挑一两个既富有探究性有比较好把握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初步设计能力,还能进一步及其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等。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因此主要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讨论活动获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加强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准确理解
在化学教材中,几乎每章节都有一些基本概念,而这些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学好化学就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学习的过程是个知识不断累积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基本的概念才能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有些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就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要更进一步,正确的方法是要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的真正内涵,也不至于今天记背下来的明天就忘了,也有利于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对实验探究题的解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因为它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更注重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前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常规仪器的使用和基础实验操作,以及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那么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除了总结课程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外,更应注重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能力,体现在考试中的直接形式就是实验探究题的解析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呢?对于基础知识也就是实验原理的掌握当然是前提,熟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才能对实验探究题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对于试题的解析也会变得精确和得当。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化学课程中的“化学方程式”和“常见的酸、碱和盐”和“化学肥料”等单元是重点内容,这些单元的知识点多,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后并不容易马上掌握,遗忘率很高。那么,在复习的时候,要注重对这些章节知识的重新梳理,运用列表法,建立“知识树”帮助学生梳理和识记,形成知识网络。要通过精讲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学生要学会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自己灵活运用和掌握,可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如各物质间化学方程式书写比赛、办手抄报等。这样才能做到难点不难,运筹帷幄。
仔细算来,从我校第一批老师到长城中学学习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大多数老师都讲得少了学生做的多了,具体变化有二:
一老师“闲”起来了。可以这样不夸张的说,老师整堂课几乎不讲什么,甚至说不几句话。在课堂上扮演起了引导者的角色,当然还有“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老师静了。
二学生“乱”起来了。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整堂课是在竞赛,是在进行激烈的讨论,积极的询问自己不会的地方。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安静的坐在那等着去“喂”的`。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有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下位到别的小组请教,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小组讨论由以前的流于形式到现在的学生的积极参与。目前来说,这应该是课改的最成功之处。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动了。
一、课题引入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
通过华生向福尔摩斯提出的问题(如何知道福尔摩斯抽烟时吐出的烟和气的质量),一开始就调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也为接下来本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
二、重视科学探究和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学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这一科学探究中来,是我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的中心思想。第一步通过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后,第二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减小/增加三种可能。第三步设计和实施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以及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第四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而总结由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本课中,我特意安排了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由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由学生实施实验,由学生归纳实验现象,最后又由学生得出结论。整个科学探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原本上课比较拘束的,甚至默默无闻的学生也“生龙活虎“起来,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精心挑选实验内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有序
本课探究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选用的实验有很多,但如何选择既能说明问题又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同时能确保成功的实验却也经过了我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我选择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一实验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使学生看到了化学变化的明显现象(生成一种蓝色的沉淀)2、操作简便,实验中只有天平的使用,液体试剂的取用等常规操作3、确保实验能成功,该实验中没有气体的参与和生成,故一般实验不会失败。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于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从问题和困惑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走通这条途径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探寻失败的教训!这一年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综观这次化学期中考试成绩,令我非常失望,学生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离我制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显露出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及时总结,改正不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成绩,有必要进行认真教学反思。一来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二来则为我下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一、试卷分析
1、考试内容为教材的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比较多,知识面广。
2、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和计算题共五个大题,共计35个小题,试卷满分75分,题量和题型基本与去年的中考考试要求相吻合。
3、试卷重点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容易题偏多而没有难度系数较大的试题。
二、成绩分析;
三、学生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通过分析比较,214班学生成绩低于217班,失分重点在选择题上,答对率非常低。
2、教师讲解过的题目也会做错。譬如选择题22题。
3、学生书写潦草,难以辨认,这也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4、审题粗心,不按题目要求解答。如填空题26题,题目要求用化学式,但很多学生却用物质名称填空。
5、部分学生缺乏动脑筋,心理素质比较差,若题目文字表述较多,便认为题目较难,不敢往下看思考问题,宁可空白。
6、计算题解答步骤不规范。
7、个别学生做题概念不清,牛头不对马嘴。
8、简答题正确率非常低,学生不认真思考题目,几乎都回答该装置漏气。
9、学困生基本上只做了选择题,不管后面题目是否容易。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班级学习风气不浓,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2、上课绝大数学生不专心听课,没有做笔记习惯,有时甚至会东张西望,人在心不在。
3、布置的作业(除个别学生)不但不能按时完成,而且书写特别潦草、马虎,抄作业或拖欠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4、学生没有养成好问习惯,对该堂课知识点是否清楚都无所谓。
5、懒惰是学生最大的毛病,根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个概念。
6、学生之间学习没有竞争意识,只攀比贪玩。
7、学困生偏多,尖子生不尖,学习积极性欠佳,被动式读书。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这次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不尽人意,我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弊病,但实际上反映了我的教学水平及能力,不是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吗。通过周密分析,我发觉自己确实在教学工作中做得不够严谨,跟不上教学规律。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课堂纪律,组织教学有序
课堂纪律,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纪律,做到松弛有度,因为管得太严,学生惧怕,课堂就会失去活跃气氛;若置之不理,课堂就会变成集市,热闹非凡,不但影响了教学任务,还会挫伤尖子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适时提醒,保证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2、精研教材,做到“四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我们一定要精心研究教材,找准重点及难点,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1)备详案——钻研教材,收集相关资料,找准重点及难点,做到心中有数。(2)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3)备教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接受知识通俗易懂,化难为易。(4)备作业——作业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布置作业应具有代表性,可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3、关心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一定要关心和体贴学生,嘘寒问暖,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花点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的亲近和爱。待学生对你信任后,你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4、尝试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方法
“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不但学生感觉枯燥,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应大胆推行新课改,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先学后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再通过当堂训练,学生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
以上就是我这将近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教学反思。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有更多、更深层次反思与经验。
1、让学生学会审题,在认真读题的同时用笔在关键字词下圈圈点点,学会自我提示的好习惯。做一般单选题固然可用“精确制导法”,但对较为复杂的宜用“地毯式轰炸法”结合排除法。
2、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
3、加强实验教学,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老师要及时引导,力求语言规范准确,“先入为主”。
4、与数学、物理配合,对计算能力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
5、平时作业很抓书写,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6、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精编、优化教学案和作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有限的宝贵时间效能最大化。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统考、毕业考、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年本人担任九年级4、6班(平行班)和9班(A层)的化学教学任务。A层9班共有学生45人。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增加了一些金属和有机物的内容,编写了空气和水的污染与防止污染,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内容。
2.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体系是从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空气,水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子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内容做为教学的重点,而对要求“了解”,“常识性介绍”以及“选学”的内容,力求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约200幅图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纯净物用途的,有的表现我国古代和现代工业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刊印了科学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学成就图示启发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除了与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密切联系,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5.教材除普遍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注意适当增加了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验。针对学生的差异还编了9个选做实验及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采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4)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节约药品。
(5)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根据所教的班级情况,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在教学方面,主要采取分层教学。三个班级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结合不同的辅导材料。一班以形成性练习为基础,作为课后练习的主要材料;课堂练习穿插一定的练习册内容,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二班、五班则以练习册为课后作业的主要内容,而课堂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是辅加基本内容、知识点的练习,将重、难点内容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参照教学情况予以提高。
在教学进度方面,一班教学做到与三班同步,比总体教学进度争取有所提高,为后期总复习预留余地。其他两个班级争取做到与教学进度表一致,与其他班级同步。
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抓住重点、难点内容,作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不同内容,将重点提炼,在一班先进行练习,真对问题,加以提问,然后再作讲解,最后加以提高;其他两个班级主要以讲解、练习、巩固为主。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以实验为主,辅以其他的媒体,作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大。多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方面,促进互动。
2005--2006下学期 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制定人:欧阳铁军
一、课标要求: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2.有计划地复习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复习几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复习一些实验技能及化学计算技能,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大纲的要求。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本期新课第六章《溶液》,第七章《酸碱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第九章《化学与环境》其中第七章是初中化学的总结与归纳,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予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的概念,使学生对初三化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本期初三面临毕业和升学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学的任务是把初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把学过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连成“知识线”,再将“知识线”织成“知识网”,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就业岗位或继续升学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去年调查中,学生对化学课反应普遍较好,对学习化学有较大的兴趣,有利于本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潜能生比例偏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不好,已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督促不力,使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给教学带来了被动,本期的教学要注意加大督查力度和辅导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和升学。
四、教学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达到学校要求的定时、定人、定内容,主备人有细节资料。
2、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与复习。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归类和掌握。4.加强化学用语的识记与训练。5.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6.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
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教学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过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所以我们要以“三个面向”为政治导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代,真正能够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去做学生的贴心人,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争取将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的学生状况
本期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中,112班学生相对基础较好一些,学生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班级学风较为浓厚,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学习积极性,有极强的求知欲,这就为本期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素材,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相对来说,113却是全校里较差的一个班,有的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有的是因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不足,而导致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这就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于不同这样差距比较大的学生,我们只能因材施教,对寄宿班和普通班做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又能轻松适应较园生活,做到真以人为本。
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为新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得学生能在实验中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领会知识的内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学会去发明创造。
教学目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领域内的探索成果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初中化学的教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变化规律,加强学习化学深层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与理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学一行,精一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走进化学世界5小时我们周围的空气6小时自然界的水7小时物质构成的奥秘8小时化学方程式6小时碳和碳和氧化物6小时燃料及其利用5小时复习5小时
【教师实习体会: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教师实习心得体会209-08
初中教师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0-08
实习教师教学工作总结06-23
九年级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工作总结06-24
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11-08
教学实习总结-化学教育10-05
五年级语文教师期末教学反思07-25
实习教师小结11-11
中学实习教师11-14
中学教师实习总结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