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精选6篇)

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 篇1

1.国外学者都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的_价值观念体系__和__职工群体意识__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和核心。

2.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_激励功能__,能使员工士气步入良性轨道,并长期处于最佳状态。

3.当团体需要学习的不是明确的行为模式,而是_认知和感情__时,就要掌握两种不同效果的学习方法,一种是_积极解决问题_,另一种是_避免焦虑_。

4.深层焦虑涉及的是某种痛苦和随之产生的焦虑,它们正是由用来避免_基本焦虑__和__次生性焦虑__的方法引起的。

5.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必然对员工的_心理倾向__和__行为举止_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产生深刻影响。

6.企业伦理道德主要通过企业_主体的品德__、_企业的服务行为_、_企业经营客体_和_企业内外部的人际关系_等方面体现。7.____是企业文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健全的、优良的企业文化。

8.美国企业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突出强调_对人的尊重和信任__。

9.企业文化经过法律环境的熏陶便产生出企业__制度文化___。10.企业文化氛围由等三部分构成。

第2题、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的是(D)。A科学管理B行为科学C现代管理D企业文化

2.以企业最高目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属于(C)企业文化。A成熟型B竞争型C目标型D传统型

3.老字号同仁堂提炼的企业精神“同修仁德,济世善生”,用的表达方式是(A)。

A传统继承式B目标表述式C特点整合式D名人名言式 4.企业形象的基石是(B)。

A理念形象B产品形象C公关形象D员工形象

5.企业文化特质改变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叫(D)。A企业文化传播B企业文化冲突C企业文化选择D企业文化变革

6.从楷模形成特点看,企业楷模可分为(B)。

A群众楷模和领导楷模B共生楷模和情势楷模C单项楷模和全能楷模D历史楷模和现实楷模

7.企业形象设计中最根本的是(A)的设计。

A理念识别系统B行为识别系统C视觉识别系统D形象识别系统

8.下列中属于从内容特质上分类的企业文化有(B)。

A成长型企业文化B团队型企业文化C国有企业文化D过程型企业文化

9.按A•沙因的观点,团队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C)。

A依属与权力B生存与发展C亲密性、角色和同伴关系D创

造性与稳定性

10.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整体印象,是(A)。A理念形象B产品形象C公关形象D员工形象 11.企业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C)。

A主文化和亚文化B外生文化和内生文化C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D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

12.一般说来,较优良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处于(B)阶段的。A创业文化B守成文化C守业文化D败业文化 13.推行(C)是我国企业的本质要求。

A企业管理B经济责任制C民主管理D法制管理

14.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稳定的管理方式,最早是在(A)企业实现的。A日本B美国C德国D中国 第3题、多项选择题 1.~企业文化属于(BCD)。

A宏观文化B微观文化C经济管理文化D社会亚文化 2.企业文化本质上具有的特征是(ABCD)。A个异性B共识性C非强制性D相对稳定性 3.下列中属于病态的领导与下属关系的有(ABCD)。A幻想型B强迫型C压抑型D戏剧型

4.最早将“文化”概念用于企业管理、研究企业价值观念及社会文化传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学者,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AD)。A巴纳德B德鲁克C戴维斯D塞尔茨尼克

5.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中,除了人学理论外,还包括(ABCD)。A社会动力理论B领导理论C学习理论D情绪理论 6.企业价值的基本构成中,包括(ABCD)取向。A经济价值B社会价值C伦理价值D政治价值 第4题、判断题

1.传统的管理强调实行分析,强调自主管理,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倡员工参与决策。错

2.“Y理论”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错 3.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1954年发表了《动机与个性》,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错

4.产品形象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在哲学境界的表现形式。错

5.在文化较强时,制度是载体,对文化起强化作用。错 6.双维理论属于情绪理论。错

7.企业精神是企业领导的意志和愿望。错

8.企业文化在传播中,要尽量避免冲突,才能顺利进行。错 9.企业文化是靠强制、靠鼓励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错

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建设路径

纵观管理学发展史, 企业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为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和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初, 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中总结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通用电气公司 (GE) 总裁杰克·韦尔奇指出:“GE靠人和思想的力量取胜。”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指出:“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 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 惟独海尔文化是别人无法复制的。”然而在当下, 我国企业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世界级的大公司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甚至对企业文化存在误解, 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因此, 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指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并探究塑造企业文化的可行路径。

一、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企业管理活动, 起始于二战后的日本;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创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仅用了30年时间就从废墟上重建,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培养出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而此时的美国企业发展迟滞, 一些美国学者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比较研究, 正式提出企业文化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 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及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 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1981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分析了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 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被文化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基于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和调查, 写成《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书中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自然约定俗成的非书面的行为规范, 即企业文化。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该书还提出, 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 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以及文化网络, 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同年,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研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性公司的管理, 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 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 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90年代, 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 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研究出现四个方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调查和评估。80年代和90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直到今天,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文化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 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专家学者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体成员所认同、遵循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它的意识形态特征、独特性、难模仿、综合性及指导性上。企业文化是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的集合, 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它还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的, 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沿着企业特有的发展轨迹逐步形成, 是一种时间沉淀物, 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作用过程的难以解释性, 因此企业文化又是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是企业内所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高屋建瓴, 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因此还具有综合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目前学术界广泛认为, 企业文化由四个子系统构成, 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 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 即企业围绕产品生产过程形成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工作准则等内容的总称;企业行为文化则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 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同时, 企业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因此它又是企业成员共同创造出的产品、工作环境所构成的器物文化。企业文化系统的四个层面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和联系, 共同形成了一个浑然有机整体。

三、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最具战略性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 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兴衰。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优秀企业的研究, 得出结论认为, 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这些一流的公司最注重四点:一是团队协作精神;二是以客户为中心;三是平等对待员工;四是激励与创新。这四大支柱形成的企业文化, 使这些一流公司保持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将个体凝聚成高效统一的组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认同之后, 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 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现内部和谐, 从而有利于维持企业人员的稳定。 (2) 激烈作用。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 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 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 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职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 对很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 增强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交流与沟通, 使企业各项活动更加协调。 (4) 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 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5) 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及高尚的精神风貌, 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 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四、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路径

企业文化建设, 需要先搞清楚三个问题, 一是由谁牵头、负责的问题;二是企业文化从哪里来;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这三个前提条件弄清楚之后, 才能着手进行企业文化的植入。

首先, 最高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头人。对民营企业来讲, 企业文化常常就是企业家文化, 企业创办者具有什么样的人格、人生信条、价值观念等, 企业的文化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因为只有企业最高领导者才能左右组织中对话的基调, 从而形成企业文化的风格。领导者的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标杆, 他的行为方式决定其他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每一级组织的“上行下效”, 事实上就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表达。因此, 在现代企业中,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企业主和高层管理者高度重视, 并率先垂范, 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和实践。

其次, 提炼企业文化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扬弃。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应吸收东西方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文化的精髓, 将其中优秀的成分有机结合。西方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 但是企业文化始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因而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文化, 而应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中与企业特质相匹配的元素提炼出来, 注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 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比如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和为贵”,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道家的“天人合一”, “尊重自然, 利用自然”, “尊重客观规律”等哲学思想;以及佛家的“慈悲”、“舍生取义”、“博爱”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企业可以从中发掘出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元素,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哲学。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人才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唯有让员工满意, 才会有满意的顾客;而后才会有满意的绩效和满意的股东。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需求的层次性, 通过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给员工提供归属感, 工作的意义, 以及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核心价值结合在一起。 (2) 将“学习型企业”和“团队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实现目标。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 而高素质的员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现代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高绩效团队、临时组织的形式进行管理经营, 团队精神也变得更加重要。 (3) 企业经营理念要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社会责任与历史责任相结合。企业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而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经营哲学惟有与社会效益和责任相结合, 才能引起员工思想的共鸣, 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4)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文化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 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 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具有支持作用, 有什么样的战略就要求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来配合执行。 (6) 企业文化建设要长期坚持, 克服急功近利。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因此, 企业一定要立足长远, 稳步实施。

最后, 企业文化的植入。如前所述, 企业文化具有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以及物质层面四维一体的结构。因此, 企业文化的培育应将这四个方面结合, 共同作用, 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融入到企业成员的工作行为之中。在实践操作中, 企业文化的植入可以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 企业领导与管理团队经过讨论提炼出企业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后, 应将其通过生动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制定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第二步, 进行员工培训, 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还可通过各种舆论工具, 如广播、闭路电视、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 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 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深入员工内心。第三步, 企业最高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信守价值观念。领导者就是价值观的化身, 他们的模范行动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此外, 领导者还应注意与属下成员的感情沟通, 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通过感情的凝聚力量, 强化价值观的传递。第四步, 建立激励机制, 巩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 不仅需要时间, 还需要不断强化。人的合理意识和行为, 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 这种行为才能再现, 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 习惯的沉淀和积累最终便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同化员工的思维, 如此循环往复。

五、案例——“日本航空公司”在新的企业文化下重生

日本航空公司 (简称日航或JAL) 成立于1951年, 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2010年1月19日, 严重亏损的日航决定申请破产保护, 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出任日航新总裁。稻盛和夫通过现场与基层员工交谈, 告诉员工公司破产的现实, 让他们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在各个现场, 稻盛和夫将空姐和机务人员召集起来讲这些道理, 并告诉员工, 要重建日航关键在于大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乘客的喜爱。当看到稻盛和夫不顾78岁高龄, 不拿一分钱报酬, 为了日航的重建拼命说服员工时, 一些空姐甚至被感动得落泪。由此, 使得日航的空姐、地勤人员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并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挽救日航。同时, 稻盛和夫多次召集干部和员工开会、讲课, 主要讲解其“敬天爱人”的思想, 一个月甚至达17次之多。

稻盛和夫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接管日航还没几个月, 日航的员工竟然能够跪在地上擦干乘客淋湿了的行李包。完全不懂航空的稻盛和夫只用了不到半年, 就让破产的日航扭亏为盈, 靠的正是他的一套经营哲学。早年曾一手创立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 这次他又成功地使一个世界500强企业重生。稻盛和夫表示, 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招, 去日航就是把他的一套经营哲学渗透到日航的员工中去。事实证明, 稻盛和夫用他的经营哲学:“敬天爱人”“为员工”以及“利他”精神等, 成功改造了日航的企业文化, 从而使日航获得重生。

六、结论与展望

综合本文所述, 虽然企业文化从提出到现在仅有20余年, 国内外的研究均尚未形成统一的形式。但其中一些有益的探索已经被应用于企业实践中, 并显现出好的效果。世界500强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证明, 那些能够成长的公司, 尽管其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地适应着变化的外部世界, 但却始终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 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是他们企业文化的共识。因此, 中国的企业应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公司在企业文化应用方面的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当之无愧地跨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参考文献

[1]王冬莉, 邵宝.日本企业文化析论[J].才智 (人文论坛) , 2010, (05) .

[2]潘红梅.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经济, 2010, (01) .

[3]韩佳泉, 刘欣凯, 隋玉林.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 2005, (06) .

[4]马莉欣.浅析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途径[J].网络财富, 2010, (01) .

[5]王成香.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08) .

[6]马胜, 王玲玲.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06) .

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 篇3

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过去,我们总觉得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工会作为企业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工人的群众组织,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负有重要的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调节器”作用

工会始于职工权益,终于职工利益,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础。积极参与劳动关系协调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是工会维权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是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会要维护好职工权益,就要积极构建“工会敢于维权、党委支持维权、行政配合维权”的大平台。在思路理念上,要树立“利益共生,双赢互动”的理念;在机制体制上,要不断完善以劳动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基本形式的经济权益维护机制,以职代会、厂务公开为基本形式的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以送温暖活动,职工互助互济基金等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工会维权工作的有效推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调节器”的作用。工会应始终把维护职工权益放在首位,主动协调与党政的关系,坚持对出台的各项改革改制方案和重要制度进行认真讨论和充分协商,在源头参与决策,争取工会和职工的“话语权”。通过职代会的讨论、修订完善一些方案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实践证明,不管改革如何深入,只要把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就能在利益不断调整的改革中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二、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工会是企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之家”,其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职工作为实践的主导力量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载体,承担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体现自身价值,提炼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工会可以通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活动对职工进行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远景结合起来的教育,引导职工接受本企业文化理念,产生归宿感,成为一种动力,创造出和谐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业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

三、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凝聚作用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工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营造一个职工各尽所能、各展其力、共促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了解员工的感知、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与职工沟通思想和情感,使职工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四、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弘扬作用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力量,在于不断激活人们的“心智模式”,把潜在智慧开发出来。工会联系着一大批体现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工会可以通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并通过精神、理念、传统等无形的因素,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

五、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教育作用

企业职工素质和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企业文化。首先,工会可通过积极协助和配合党政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工会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三是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阵地作用

工会作为宣传文化教育的阵地,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文体活动是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方式,也是工会的传统。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考虑到职工群体不断变化的具體需求,以及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企业自身软、硬件情况,把准职工的心理脉搏,在形式上和内涵上不断创新,打造一个拥有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平台。同时,积极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鼓舞和激励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 期末复习 篇4

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早熟: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

不成熟: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商甚多。商品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走上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央集权—﹥改朝换代。建设和破坏周而复始,明清至于极致。王朝与经济兴衰同步,农业技术至唐朝已经停滞不前,人口增长﹥物质增长。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与束缚

“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思想。

历代王朝包括明清两代,一直认为只有农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商业活动不能直接生产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中央集权是小农经济及工商业的“蛀虫”(苛政猛于虎),小农经济保守、图安、乏开拓,盐(徽)军(晋)专卖显示出商业的依附性,“平均主义”拖住先进的后腿,资本主义一向限于萌芽状态。

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在农耕中发展,在战乱中升华。形成了国人“瞻后式思维”,其优点是增强民族延续力和向心力,缺点是守旧、暮气。五千年来,王朝不断更替,战乱时有发生,(汉时吴楚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中国文化也历经战乱与分裂的洗礼,不断得到充实和升华。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还有主张天人相分的荀况,集法家学说之大成者韩非,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包容了各派各家学说。

区域上;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如陕西的秦文化,湖北的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教育等等,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在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也消亡了。

“先秦百家”“中边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由此可见,在农耕经济条件下,中国一直是比较保守的,闭关锁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显然这种局面与传统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海外贸易时开时禁。

保民(民贵君轻)导致(1)底层的反抗,(2)稳定与战乱的恶性循环;经学地位高于科技

5、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家天下的延续: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 ;

2、封国制度不断: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时有发生,战争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 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6、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7、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8、秦汉国家和文化的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正面措施)(1)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实行郡县制;

(2)大一统的经济制度:统一收税,制定土地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计量和货币;

(3)大一统的文化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文官制度的创立: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9、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历法、医学、语言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以及马球运动,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等都被汉唐人所吸收

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故步自封、禁海锁国

鸦片战争后,带有强制性质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贸易、迁徙、通婚)

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设官治理、移民、汉化、夷化)

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 等)

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汉代、北朝、唐朝)

10、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特点:1.实用性 天文数学2.整体性:农学、医学

二、近代落后的原因:宋元:高峰、明清:落后

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重实用轻理论;重印象轻分析

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观念的束缚,“官”念太强

3.封建制度的遏制

11、佛教四圣谛(谛:真理)

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所谓“人生皆苦”,“一切皆苦”;

因谛(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集”本意为“招聚”或“集合”,这里意谓“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即贪、瞋、痴“三毒”,或叫“三大根本烦恼”。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此即为“惑”,有了“烦恼惑障”遂使身、口、意做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灭谛指痛苦的消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此岸,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或者“入灭”。道谛指灭苦的方法。“道”者,道路、途径之谓,亦即方法。佛教认为,只要依照佛法修行,就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一种“常乐我净”的境界。

12、庄子的哲学:

一、儒学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1孔子: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德治:“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孟子:(1)政治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

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他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一)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 “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三纲五常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A宇宙观:“心”为本原。心即理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王守仁A宇宙观:“心”即“理”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4顾炎武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具有爱国思想,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分。

C 主张“经世致用”

黄宗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法制,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以“学校”为舆论决策机构,限制君权。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D提出君臣平等,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王夫之A否定君主专制,“循天下之公”。批判“孤秦”“陋宋”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

世界是认识的(认识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C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2、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3、谈谈目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1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成分成为很自然的事。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直接引发了国学热。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直接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它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有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当我们的经济要发展,要腾飞的时候,也必须重视对儒家文化、儒家伦理的研究。

3、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引发了国学热。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他们著书立说,四处

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使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5、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有些内容恰恰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6、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冲突引发了国学热。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进而希望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7、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倡导。一方面,国学热的兴起与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时俱进、执政为民、道德修养以及义利观、荣辱观、礼义廉耻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的内容。

8、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种种现象说明了中国人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国学热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9、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10、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崇奉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吃洋食,穿洋服等等;再如,由于国民教育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陌生、隔膜甚至轻视;又如,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荣辱观念淡漠等等,屡见不鲜。

4、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

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其他答案):第一,中华民族经五千年历史而不灭亡,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中国在近现代虽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经一百年的奋斗,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乃至有今日重振中华之契机。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刚柔相济:唯其有刚,才能有威武不屈、自强奋斗的精神;唯其辅之以柔,才能有柔韧持久、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二,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曾经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在后期却迟滞不前,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产生出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中国长期没有摆脱经济和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

1、它重道德轻自然,重集体轻个人,重传统轻创作,重等级秩序轻人权平等,重实际应用轻科学理论,重直觉体认轻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这些也极大地束缚了中国古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篇5

一、名词解释

1、文化: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2、宗教:宗教是以对神灵或超自然力的信仰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和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系统。

3、图腾信仰:是原始人将动、植物或天体等无生物视为祖先,认为它们进入了人的生殖序列,成为人类自身繁殖的某一性系(男性或女性始祖);同时,图腾也是部族的标志、旗帜或图腾。

4、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的面貌。

5、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sou三声),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三礼之学”。

《周礼》 原名《周官》 是一部通过管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成书年代说法不一

(西周到汉王莽时代)记录五礼及周代的官职。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仪礼》 共17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成熟最早,文字古奥(包括士冠礼、士婚

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士丧礼等)

《礼记》 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问题的阐述注意发挥礼义,论述

的问题多具有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又称《小戴礼记》

6、孔子:公元前44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路过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事师表”。为中华民族建

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7、三孔:

1)孔府: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始建于宋代(1308年),是我国历史上延

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孔府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a主要职能:奉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宋以后

加了管理孔氏族人,管理先儒后裔等职能。

2)孔庙:致圣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孔子逝世后,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隋以后扩建,明代奠定现有规模。

3)孔林:亦称宣圣林,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

地,有坟冢10万余座。

二、简答题

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

1)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结果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2)制度文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形成的约定成俗的习惯定势

特征 A 以民族风、民俗的形态出现B 反映在日常生活C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 4)精神文化:是人类升华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的和。

2、中华文化起源的主要集团及其包括的部族

西北的华夏集团:黄帝族、炎帝族、祝融组

东方的东夷集团:大昊族、少昊族、蚩尤族

南方的苗蛮集团:三苗族、伏羲族、女娲族

3、佛教高僧及其贡献

东晋 法显

1)于399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学

2)前后历时14年,九死一生

3)首次把律藏传人中国

4)撰写《佛国记》

5)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的第一部旅行记

唐代 玄奘

1)从长安出发到印度求法历时17年

2)带回大批经、律、论并翻译

3)弟子写《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史学、佛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唐代 鉴真

1)六次东渡,双目失明,66时东渡承购,历史12年

2)知道弟子建成日本律宗的传法基地------唐招堤司

4、解释古礼与今礼的差别

广义的礼(古礼):1)本谓敬神活动,引申为表示敬意

2)再引申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整个仪式。如吉利、婚礼、丧礼

3)后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内容

礼:社会活动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格习惯而形成的各种礼仪礼节,伦理秩序,行为准则

和各种国家法律制度。

侠义的礼(今礼):指人际交往的礼节,即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表示尊重的过

程。

5、解释五礼的内涵(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祭祀天地,礼先的礼仪,铭记恩泽,表达敬意

凶礼:主要指丧礼和荒礼,祭祀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怀念和安慰

军礼:军队训练、出征、凯旋的意识,表达对国家主权的敬意

宾礼: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的往来交往,对对方的敬意

嘉礼:合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仪式。如冠礼、婚礼等

6、解释士冠文化

士冠礼-------成人仪式

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

《礼记 内则》说 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

八岁,教以礼让,示以廉耻

九岁,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

十岁,学习文字、礼仪以及日常应对

十三岁,学习音乐舞蹈,诵读《诗经》

十五岁,生体发育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能够独立面对社

会举行成年礼

《礼记 曲礼》

男子二十冠而字

成年以后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成年仪式意义何在?

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有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德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弟弟、臣下、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7、古代婚礼的人文内涵

1)婚姻之义:新婚于昏时而来,叫婚,新婚因之而去,叫姻,含有阳往阴来之意,昏时

是阴阳交接之时

2)夫妇是人伦之基,“万世之祖”婚礼是“礼”之本,稳定国家

3)议婚的定亲的意义(“媒人”忌草率苟合;私定终身受到耻笑;传宗接代,以示郑重;

送雁礼,于是吉祥,好兆头)

4)无当事人选择的自由,不关注个人感受

8、孔子仁的思想

1)“仁”规范人的行为思想

2)什么是仁?

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应达到的思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规范

3)仁的内涵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有仁到礼的途径 a.孝悌:(根本)属家庭层面,做到父父子子

b.忠心:属社会层面,做到君君臣臣

9、孔子的道德人格思想

1)以仁为本,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以仁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2)追求有礼、有节、有义、诚信、中庸的君子风范

3)积极入世,直面人生,心系苍生社稷,敢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10、儒家的价值观:

积极入世,降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功立业。1)积极入世

a.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即三不朽。

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c.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国。欲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德,欲诚其意者,先致其和,致

在格物

---------《大学》

格物:明辨事务,穷究事物的原理

致和:获取知识

诚意:意念要诚实,不要虚假

正心: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要有邪念

修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齐家:整顿好自己的家族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

平天下:统一天下,安定天下

2)重义轻利

认为追求利是人的本性,但义高于利,是人们要高层次的追求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孝经里关于孝道的理念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道德的根本,对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的。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孝顺父母的五要)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

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12、道的内涵

1)、道是世界的本源

2)、道是作用于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3)、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源深、玄妙、朦胧、恍惚。

13、三才理论(天人关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才: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2)、德才兼备是人素质的最完美的表现状态 3)、自强不息,是儒家积极用世精神 4)、厚德载物,是道家涵容的心态

14、中国古代哲学的变化观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 《周易》的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变化观:矛盾观,发展观,内外因结合的动观

15、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群体结合的美,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为主 2)、注重多样的装修和装饰,并于建筑物上施彩绘

3)、尊重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企业文化概述期末复习 篇6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xx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xx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20页连线搭配题(指出此类题目只要前几项连对了,最后一项必然是正确的。如果最后一项有问题,就应检查前面内容)。

上一篇:利用信息技术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职校文秘专业课的教学下一篇: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