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精选12篇)
1、猜谜语
①、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二、整体感知
1、师讲故事,生看课件演示。
2、孩子们,小蝌蚪找着妈妈了吗?原来他们真的长得很不同。
三、学习课文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他们游的怎么样?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瞧,它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它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只可爱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点,看课件,提问:青蛙妈妈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的外形特点。
师:假如你现在是青蛙妈妈,你想来介绍一下自己吗?(生带头饰上台汇报)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①师: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师相机贴出图片
④、演一演:请生扮演小蝌蚪,讲讲自己是怎么样长大的(带头饰上台汇报)
4、学习课文2~5段
过渡:小蝌蚪历尽艰*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鲤鱼和乌龟)师贴图
①、学习第2段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于是,就——迎上去,问:为什么要“迎上去”?看课件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过渡: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饿妈妈。
②、学习第3段,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表现出怎样的饿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说。看课件理解,再说一说。请生上台表演。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呢?生自由说。请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情况。
师小结:可见,作者用词准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向他学习,这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准确形象又生动。我们也要向小蝌蚪学习,只有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究,坚持到底,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它们可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再去读一读吧。
5、为了让我们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适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提问: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全文。
小结:同学们小蝌蚪的成长多有意思呀!长大了的小蝌蚪帮了农民伯伯不少忙,我们要爱护它。
板书:18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黑灰*的身子
大脑袋、长尾巴
先两条后腿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 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 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图文并茂, 充满童趣。
一、借助“连环画”, 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 故事性强,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 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 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 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说一说, 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 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 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长文短教, 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 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 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 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聚焦“连环画”, 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 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 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 说说小蝌蚪的变化”, 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 而且特点鲜明。其次, 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 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 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 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 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 看看图上的蝌蚪, 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 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 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活化“连环画”, 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 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 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 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 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 再读一读句子, 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 (大大的, 长长的) 如果让你做一做, 大大的脑袋, 你会怎么做? (指名一生做动作) 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 (学生边读边做) 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 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 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 想象它的语言, 猜猜它的心情, 并关注叠词用法, 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 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学生做一做动作, 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 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巧用“连环画”, 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 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 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 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 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 (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 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 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 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 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 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成了一群小青蛙, 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上海市冰厂田幼儿园
指导老师:卫琦
小蝌蚪游来游去,终于找到了妈妈,再也不离开妈妈了。
《西瓜真甜》
刘丽瑶(5岁)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澄海幼儿园
指导老师:金伟方
夏天真热啊,我最喜欢吃西瓜了,凉凉的,甜甜的。
《螃蟹》
作者:马迤轩(6岁半)
上海市小拇指幼儿园
指导老师:尹晓静
我最喜欢螃蟹的两个大钳子。螃蟹用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它们不挑食,只要钳子能够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
《调皮的小猴子》
作者:董奕彤(4岁半)
大连市青少年宫
指导老师:张丽欣
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最喜欢调皮的小猴子,活泼可爱,活蹦乱跳,就让我用画笔把小猴子画出来吧!
《冰糖葫芦真好吃》
作者:章奕笑(5岁)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阮社幼儿园
指导老师:张国娟
红红的冰糖葫芦真好看,我要买一串,尝尝鲜!
《葡萄》
作者:王晨羽(4岁)
上海徐悲鸿艺术幼儿园
指导老师:韦莉
绿色的叶子下面,长出两串葡萄,葡萄慢慢长大,变成紫色,就成熟了。
《快乐的五指树》
作者:朱梓菡(5岁半)
上海市宝山区淞南中心幼儿园
指导老师:平静
森林里生活着快乐的五指树一家,他们手拉手,向着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和太阳公公微笑。
《小蜜蜂》
作者:李祥隆(6岁)
上海市曲阳第三幼儿园
指导老师:徐骢
春天来了,小花们都开了,引来了勤劳的蜜蜂飞来飞去,忙碌地工作着。
《荷花池》
作者:童欣妍(6岁)
上海宝山区小主人幼儿园
指导老师:李媛
看,这一池的荷花与碧波,好美!
《阿拉丁神灯》
(9B排不下的画,挪放10B)
作者:李子涵(5岁)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
指导老师:张岚
我好想跟阿拉丁一样拥有一盏神灯,就能像他那样智慧、勇敢,还能帮助很多人!
《少数名族姑娘》
作者:华以明(6岁)
上海紫薇实验幼儿园
指导老师:王冬培
去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四川旅游,和少数民族姐姐们一起唱歌跳舞,回来后,我对她们漂亮的衣服记忆犹新,所以,我特地画了这幅少数民族姑娘的画,纪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
[导入设计]
上课开始。教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神秘地说:“老师手上有一封信,是写给我们一年级全体同学的。想知道是谁写给你们的吗?”
学生(大声地):想。
师:好,老师就把这封信读一下。大家可要认真听哟,亲爱的一年级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是一群小蝌蚪。别人都有妈妈,而我们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从来足有见过我们的妈妈。不知道妈妈长得是怎么样的。每当看着别人叫妈妈时,我们都羡慕不已。我们多想找到自己的妈妈呀,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们找到妈妈吗?
此致敬礼
您的朋友:小蝌蚪
×年×月×日
师:“小蝌蚪写信给我们干什么呀?”
生:他们找不到妈妈。想让我们帮他们找妈妈。
师:你们想帮助它们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呢?怎样才能找到小蝌蚪的妈妈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分析]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创设了一个与学生自身有关的生活化情境,并巧设“有人给我们写信。会是谁呢?”的悬念。一年级的`学生很少收到信件。现在有这样的一封信,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所以当教师读这封信时,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们立刻坐好,满怀好奇地侧耳倾听。这样的创设悬念,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信的内容是以小蝌蚪们寻求帮助的口吻写的,符合一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特点,有童心,有童趣,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随着教师逐步导入——“小蝌蚪想干什么?”“你们想帮助它们吗?”学生跃跃欲试,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在最后,又一次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子呢?”“怎么样才能找到小蝌蚪的妈妈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本,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经典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教学重点: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1.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2.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教具准备:生字词小黑板、教学插图、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一)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二)纠正读音(傍、越、奔等)
(三)多音字学习“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检查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并在读中巩固识字方法】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一)观看生字表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兴趣。
(二)指导学习生字。
(三)难写、易错字形分析:
“两”字笔顺是从上到下、由内到外、最后一笔捺变点 “就”字右边尤不要写成龙
“宽”上中下结构,各部分写得都要扁一点
(四)运用测试及书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在自主观察、交流重点指导中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生字间架结构,提高书写能力】
四、巩固拓展,快乐阅读
通读识字通,今天的生字小朋友就藏在里面,你能发现吗?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教生字音,形,另一方面实现在此扩展阅读】
五、启发思维,拓展写作
用今天所学的生字,词语小朋友练习写话,或写小短文。【设计意图:通过写话及小短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复习巩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跟着活泼可爱的小蝌蚪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坚持不懈找妈妈的小蝌蚪,这里有温柔慈爱的鲤鱼妈妈,这里有热心善良的乌龟大叔。同学们,你们喜欢他们吗?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想跟小朋友玩一个游戏,他们一个个躲到句子里了,看小朋友还能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把他们叫出来才能看到可爱的小蝌蚪。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勾起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回忆,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中】
二、走进正文,各有侧重
(一)启(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步入佳境。
1、齐读第一自然段,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灰黑色的身子。生:长长的尾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师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蝌蚪图)睁开眼睛,说说你见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师:他们在干嘛? 生:游泳
师:怎样的游泳啊? 生:快活的,甩着尾巴。
师:你能做一下动作吗?生做动作。„„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出高兴劲儿 生:读出快乐的心情(生模仿老师有感情读)
(二)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快活的小蝌蚪游哇游踏上了他寻找妈妈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见了谁呢? 生:鲤鱼阿姨。
师:(指图,指导朗读)当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哺育小鲤鱼的温情画面时,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他急忙迎上去,4、结合图画理解“迎”(面对面)(生读)师:你似乎不怎么想念妈妈,(再读)。
师:那么鲤鱼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读鲤鱼妈妈话)出示词卡(四条腿,宽嘴巴)
5、结合生活、结合图画理解“追”。
师:小蝌蚪告别了鲤鱼阿姨继续向前游,当他看见乌龟大叔在水中悠闲地漫步时,连忙追了上去。
b、他为什么追呢? c、这时心里头会是怎样? 比较追上去和迎上去。出示图片。
师:误以为前方游动的就是自己妈妈的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叫着——
师:可乌龟大叔仍旧慢吞吞地说(“说”声音变粗)——(生读)出示词卡(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6、分角色朗读。
(三)拨(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读养心。
师:鲤鱼阿姨的温柔慈爱,乌龟大叔的热心善良温暖着小蝌蚪,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接下来他们又遇见了谁呢?用最响亮的声音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图四)
1、谁能说一说青蛙的样子?出示词卡(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大眼睛)
2、出示两段文字,作比较。
3、积累词语。指三个词卡,比较。师:这是小蝌蚪们的妈妈吗? 生:是
4、爱的呼唤,荡涤心灵;真情告白,启迪人生。
师: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心情会是无比地 师:于是小蝌蚪大声的呼唤——
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可能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顺势而为)妈妈也再不离开宝贝啦!
师:(引读)妈妈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说—— 生:(读青蛙妈妈语)。
师: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指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读一读,用括号形式标记一下。
(师指图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蝌蚪的变化并在五幅挂图间板书)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
(四)合(最后一段):内外延伸,厚实立体。
1、巧妙过渡,走进文末
过渡:执着的寻找让青蛙母子得以相见,身体的改变让青蛙变得跟妈妈一样,尾巴已经不见(贴图五)
师:同学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指图)看,小青蛙跟在妈妈的后面又启程了,他将和妈妈一起并肩作战,捉害虫,保庄稼,去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
2、适当小结,谈论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中观、读中练、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表情,读中达意,读中明理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
阅读《青蛙卖泥塘》、《小壁虎找尾巴》、《青蛙的习性》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拓展课本外的知识,启发思维】
四、拓展写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本课字词,让学生自己串联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技能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朗读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观察课件,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体会小蝌蚪急切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温暖。
(四)教学重难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有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自然而然,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准相应的语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再现策略。
课堂上通过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故事
2.合作学习策略。
学生合作表演课文中具体情节和分角色朗读达到深层体验。
3.迁移训练。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迁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结合学情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本课有利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课的学习方法突出为“看、读、品”。看,就是图文对照,初步感受课文。读,是通过朗读,体验情感。品,是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1.出示小蝌蚪图片,描述它的样子。直接学习第一自然段。动画听朗读,体会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烦恼,遇到烦恼怎么办呢?(解决)这不是他们贴出了一则寻人启事。
2.寻人启事:我是你们的朋友小蝌蚪,我从生下来就没有看见我的妈妈,当我看到别人的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就特别的羡慕。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长的什么样子?有帮忙能找到我妈妈的请拨打电话138********。我一定重谢他!
这则寻人启事一定能激起孩子们的同情心,将他们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引出青蛙的样子。根据寻人启事让孩子们说出青蛙的样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们就跟随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通过看动画,听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思考:小蝌蚪都去问了谁?最后找到妈妈没有?
2.根据孩子的汇报学习2-6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学习二―六自然段
1.学习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在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说的话。
(2)看图片比较小蝌蚪前后有什么变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来要找妈妈的?
(4)抓动作词“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动画也可以用实际动作演示。
(5)练习说话,小蝌蚪看到鲤鱼阿姨叫小鲤鱼捕食,心里会想些什么?这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相信他们会说的很好的。
(6)重点指导朗读。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分角色读,指明读
(7)看动画,给动画配音。并比较。
(8)总结学习方法: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方,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给动画配音。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基本相同。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教育家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不是为了教会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今后的不教而教,可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3.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观察图,发现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谁?画出他们之间的对话,并有感情的读一读。组内分角色读。小青蛙后来干什么去了?给动画配音。
(2)汇报交流。
(3)相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蝌蚪看到妈妈后会说什么?
这是一个由伏到半伏最后放手的过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合作学习是将老师教的方法内化为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4.总结全文。
课件演示青蛙的生长全过程。
完成练习:
5.拓展知识:一只小青蛙一年能消灭害虫一万五千只。保护庄稼。
6.布置作业.选择性作业:
(1)续编小青蛙遇到妈妈后的故事。
(2)查资料,小青蛙消灭害虫的资料。
(3)写一句保护青蛙的宣传标语。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经典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地发育变化,最后变成小青蛙的故事。笔者立足“自主探究、启发质疑”这两个着眼点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设计】
一、引发动机
教师板画“蝌蚪”,请会写的学生板书“蝌蚪”一词,接着揭示课题。
(揭题开门见山“。蝌蚪”一词不要求会写,但请会写的学生板书这一词,为学习意识强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既是一种鼓励,也让其他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学习可以走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
二、自主探究
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它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信任,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这一过程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引导
1. 出示课文中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六张图片,请学生排序,说出自己的依据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检测,以此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知程度,把握这节课的教学起点,并相应地调整下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2. 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请学生看图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教师概括板书: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
(感知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用书本中的语言来描述说明,积累运用“。小蝌蚪为什么会先长出两条后腿”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质疑,并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猜想,以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探究。)
3.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它们是谁?
(1)鲤鱼阿姨:分角色对话,鲤鱼阿姨怎么说?按照她的指点,能找到妈妈吗?为什么?
(2)乌龟:分角色对话,乌龟怎么说?按照她的指点,能找到妈妈吗?为什么?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和表达的严密性。)
4. 补充介绍青蛙的另一些特点 , 请学生填空:(露)着白肚皮、(披)着绿衣裳、(鼓)着大眼睛,注意括号内动词的作用。
四、创新发展
1. 补充介绍青蛙捉虫的资料,倡导保护青蛙。
2. 出示2013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小蝌蚪找妈妈》纪念邮票五张,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找出其中的错误。
(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勇气和能力,在研究和讨论中寻找答案,探究真相。)
【教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设计了三个带有不同指向性的问题。
1. 自然之问——小蝌蚪为什么会先长出两条后腿呢?
我们成人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所以对身边的一切常常熟视无睹或认为理所当然,而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哲学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好奇之心,珍视他们的天真之问,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课堂上学生果然提出了笔者预设的这个问题,笔者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在小组交流讨论之后,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因为青蛙后腿活动更多。”“因为青蛙后腿的力气大。”“因为青蛙要用后腿游泳。”……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我认为这和青蛙的运动方式有关,因为青蛙是以跳跃的方式活动的,需要强劲的后腿,所以后腿先发育。”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没有找到一个可信的、经过科学认证的答案。笔者坦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也跟你们一样只是猜想:有可能科学家已经有了论证,但我们没有查到;也有可能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等待我们班未来的科学家去探索发现。
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粗暴地制止、刻意地忽略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通常的方式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诚实地告诉他们“老师也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伴随他们探究的过程,并给他们方式方法上的引导。即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找到答案,学生也会获益匪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和品质会渐渐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将来。
2. 逻辑之问——按照鲤鱼妈妈的指点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
鲤鱼妈妈对小蝌蚪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按照她的指点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肯定地说“不能”,但为什么不能,学生讲不出来,他们知道答案,但要表述这答案的来龙去脉,似乎有些困难;再者,这里还涉及思维的严密性,鲤鱼妈妈只说出了青蛙的部分特征,而具备这一特征的除了青蛙还有诸如鳄鱼、河马,甚至是狮子、老虎等,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线性的,他们还不善于利用逆向的思维倒推回去发现这一回答的残缺部分,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把符合“四条腿、宽嘴巴”这一条件的动物罗列到黑板上,再结合乌龟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的提示,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小蝌蚪的妈妈——青蛙具备了这四个特点。这一问题的讨论其实涉及暗藏在内的“整体和部分”“子集和交集”的关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直观具体的形象,有助于他们形成感性的认识,增进了解。
3. 质疑之问——全国发行的邮票会有错误吗?
为了纪念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国邮政于2013年6月1日发行了同题材邮票。在教学的“创新发展”环节,笔者请学生欣赏这套邮票并找一找邮票上的错误。邮票上也会有错误?学生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也难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父母、老师,对于这些权威人士的说法他们是全盘接受言听计从的,他们还没有质疑和思辨的能力,而这样的思想是需要启蒙的 , 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培养的。笔者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陈列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经过讨论自己去发现,原来青蛙妈妈产的卵是一团一团聚在一起的,而蟾蜍妈妈产的卵是一条一条像一根珠带一样;青蛙的卵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欢独游,而蟾蜍卵孵化出的小蝌蚪是群游的。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为自己能了解青蛙妈妈和蟾蜍妈妈的秘密而兴奋,更为自己能发现邮票上的错误而骄傲。在学习、理解、接受的同时,能保留一份质疑,笔者想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
活动一: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其生动、有趣的内容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故事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及动物妈妈们给予小蝌蚪的帮助和安慰,幼儿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中班幼儿能基本完整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挖掘故事背后深层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在讲述模仿小蝌蚪在一次次的寻找妈妈过程中,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进入表演情境,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故事中的关爱之情。
【活动目标】
1、理解小蝌蚪与金鱼、白鹅、乌龟间发生的故事内容,大胆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2、学习观察画面内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
3、喜欢阅读活动,体验动物妈妈们帮助小蝌蚪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
课件、小蝌蚪、小青蛙图片、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小蝌蚪从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的不同。
2、欣赏故事,理解小蝌蚪与金鱼、白鹅、乌龟间发生的故事内容,大胆模仿故事对话。
(1)播放课件,理解小蝌蚪与动物妈妈们之间的角色对话。
提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小蝌蚪是怎样问鸭妈妈的?用了哪几个好听的词?
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小蝌蚪又说了什么话呢?
(2)总结提升:小青蛙的特征、动物妈妈们的出场顺序。
3、幼儿尝试用动作、表情、声音大胆模仿小蝌蚪遇到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时的对话,感受找到妈妈后的愉悦之情。
(1)师幼互动讲述,理解、熟悉小蝌蚪遇到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时的角色对话。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声音表现与鱼妈妈(龟妈妈、鹅妈妈)对话的情节,感受找不到妈妈时的急切,以及找到妈妈后的喜悦之情。
提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话的语气应该怎样?动物妈妈们看到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又会用怎样的语气和小蝌蚪讲话?它们找到最后妈妈了吗?心情是怎样的?
(3)小结:因为小蝌蚪尊敬动物妈妈、讲话有礼貌,所以最后开心的找到了青蛙妈妈。
4、鼓励幼儿尝试选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体验小蝌蚪找到妈妈时的快乐。
提问:小蝌蚪长成小青蛙后,每天做什么?
(卢景梅)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此外,课文以连环画形式展现,在增强孩子对科学童话兴趣的同时,更应培养孩子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在识字方法上能利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自主、合作记忆新字,在听、说、读、写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也养成了比较好的行为习惯。【设计意图】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集中识字、读书(读第一自然段)来展开,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在设计识字、写字部分时,由教老师教到孩子互教,由扶到放,把朗读和看图及随图识字结合起来,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与积极思考、努力发现结合起来。【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知小蝌蚪。【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指导写字。
2、感知小蝌蚪的样子。【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出示课题。
1、猜谜语:身子像个小逗点,摇着一根小尾巴,长大吃虫叫呱呱。(猜一种小动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我会认”的字。
1、学生自由读文。
2、学习“我会认”的生字。(1)出示带拼音生字,“拼音大王”逐一教拼读。(2)去拼音读生字。(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4)反馈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板书。(5)以图加深识字“迎、追”。
(6)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齐读、开火车读)(7)把词语放到句子来读。(齐读、个人读)
三、再读课文,学习“我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学生读文。
2、以概况课文内容的句子引出会写的生字。
3、学习“我会写”的生字。(1)老师重点教学“变、条”。
①全班拼读,个别组词。
②分析字的结构、笔顺。
③抓住关键笔画范写。
(2)四人小组学习“有、在、什、么”。
①出示生字,说明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②小组学习。
(3)反馈学习情况。
①一小组齐拼读字音,读对的其他人跟读。②个人组词。③记住关键笔画。④在田字格里书写。⑤展示书写作品,评议。
四、认识小蝌蚪的样子(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插图和读文字,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2、用快韵律节奏,师生互补读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3、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指导朗读)
4、个人读,集体表演读。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他们带领着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学会了很多的生字宝宝,下节课就让我们陪着小蝌蚪一起去找他们的妈妈吧!【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加一加
换一换
减一减(归类法)
比一比
在经历一支笔画画的成功经验以后,幼儿对色彩有了别样的体验——原来很少的颜色也能画出很美的图画。为《小蝌蚪找妈妈》画插图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尝试在一张以绿色为主的画面上,用幼儿不常用的白色作局部涂色,使画面上绿色的植物、黑色的小蝌蚪和局部涂成白色的动物妈妈相映成趣,形成一种十分淡雅的色调。
我们按照故事的线索,以讨论小蝌蚪和其他故事角色的位置为重点开展,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均衡与变化,幼儿在小组中共同协商分工,每人选择一段故事情节,进行合作编画。
活动目标:
1、尝试变化小蝌蚪与其他的故事角色之间大小和位置,关注画面的合理安排。
2、在共同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画插图的基础上,体会小组合作完成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齐白石作品《小蝌蚪》
2、故事人物:小蝌蚪、金鱼、乌龟、白鹅、青蛙,水生植物水草、荷叶等。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引发对小蝌蚪动态特征的观察
1.猜谜:大脑袋,长尾巴,儿时无腿水中游。后腿伸,前腿到,跳来跳去找妈妈。
2.欣赏齐白石的画《蝌蚪》,来了一群小蝌蚪,它们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
尾巴扭一扭蝌蚪就能向前游。
二、操作尝试——感知布局的合理性
1.小蝌蚪要去找妈妈,遇到过谁?
2.这么多小蝌蚪是怎么围在它们身边找妈妈的?(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来摆放蝌蚪的位置)。小蝌蚪遇到的动物谁大谁小?
3.小蝌蚪们还可以游在什么它们的什么位置?(幼儿个体操作)
原来当许多小蝌蚪碰到动物时,有的可以远远地问,有的可以围在一起靠近问,有的可以分散有的可以集中在一起,还可以排成不同的队形。有的是比较大的动物有的是比较小的动物,不过动物们都比小蝌蚪要大很多哟。
三、分工创作——选择不同场景创作
1、小蝌蚪找妈妈的路上还遇到过谁?请你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
要求:
(1)一组朋友完成一个故事,每人分工完成故事中的一个画面即分别选择一个动物。
(2)想一想小蝌蚪要站在小动物的什么位置来问话?(按自己的想象确定动物的位置,并和小蝌蚪相呼应)。
2、按画面需要适当添加水生植物。
1.用线描勾画水生植物,用白色炫彩棒局部涂色和涂抹水纹。
四、共同分享——讲述故事内容
1.展示一组自制图画书,找一找小蝌蚪问小动物时的位置排列都一样吗?
2.找一找谁和你画的一样的,看看你们的小蝌蚪和小动物排列位置也一样吗。(幼儿分散观察比较)
延伸:
1.为大书做封面。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若干盆
2、挂图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挂图二: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四个过程;
4、集体排序图四张;
5、幼儿操作小卡片每人一套;
6、青蛙头饰一个;
7、音乐:《悄悄话》。
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
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并请幼儿粘贴,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粘贴:请四名幼儿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按顺序粘贴到不同的四副图片中,全班幼儿集体观察并验证。
3、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
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四、小组活动:请幼儿动手操作,给四张小卡片来排队。老师要巡回指导,当幼儿操作结束后,请幼儿之间互相讲述。
五、带领幼儿玩游戏,加深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伴随音乐《悄悄话》)。请幼儿一边说儿歌,一边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六、活动结束,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第一组:讲关于小蝌蚪的故事;
第二组:给小
蝌蚪的变化过程小卡片来排队;
第三组:画蝌蚪;
第四组:观察小蝌蚪。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二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随文认识“灰、迎、追、披、鼓”等个生字。会写“有、在”。
2、结合文本和插图,学习观察小蝌蚪和青蛙,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边读书边思考边划线的方式,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发现文本特点
1、今天我们学习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读课题。
2、打开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跟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一段文字配有一幅图画的文章叫连环画。这样的课文我们学过哪些呀?
3、那么读这样没有注音的课文,应该怎样读呢?(一边看图,一边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读书要求:(1)一边看图,一边读故事,把故事读完整。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3、排序:合上书本,瞧,文字不见了,图画也打乱了,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用故事中的话说说理由。
4、看来小朋友们已经了解了这个童话故事的内容了,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识小蝌蚪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仔细看图,动动小脑袋想想通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用直线划出小蝌蚪样子,师生合作交流:(1)朗读体会小蝌蚪的特征;
(2)比较句子:课文中的句子与“大的脑袋,灰的身子,长的尾巴”。朗读体会小蝌蚪的可爱。
3、学习“灰”:(1)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灰”。
(2)出示:浅灰色、深灰色、黑灰色,体会灰色的样子。
4、多么可爱,多么活泼的小蝌蚪啊,用朗读来表现。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认识青蛙
1、这群可爱的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你能学学刚才写小蝌蚪样子的方法来说说青蛙妈妈的样子吗?
出示课文插图: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的眼睛,()的嘴巴,()的身子,呱呱呱地()。
3、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用波浪线画出青蛙妈妈的样子。
1、学习“披、鼓”。披:观察字形,用“披”说说老师今天的穿着打扮,与青蛙比较,体会“披着一件绿衣裳”的意思。鼓:运用字形的演变识记。
2、出示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小蝌蚪和大青蛙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3、朗读。提出疑问:小蝌蚪和青蛙长得这么不像,青蛙怎么会是小蝌蚪的妈妈的呢?
4、是啊,这是怎么回事?下节课我们再去寻找答案。
五、写字
1、出示:灰、有、在。观察字形,发现特征。
2、书空:有、在。书写。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美术小蝌蚪找妈妈大班教案11-11
小蝌蚪找妈妈托班教案11-05
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园美术教案10-11
小班语言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及教学反思01-30
幼儿园大班数学小蝌蚪找妈妈公开教案02-11
读《小蝌蚪找妈妈》有感07-17
美术小蝌蚪找妈妈课件01-20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02-08
小蝌蚪找妈妈日记200字11-12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