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杨衍江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宏观经济学》,黄亚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第二版。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等。
本课程的性质: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计划总教学时数:54节。考试方式:考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主线,介绍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熟悉国民收入决定的三大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掌握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有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本课程适应的专业: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
第一章 导 论
学习目标:认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与西方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沿革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分歧,使学生初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宏观经济学动态发展的性质;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几对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定义,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授课的框架结构。介绍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凯恩斯革命”及凯恩斯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GNP与GDP。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流量与存量。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学习目标:了解SNA体系的理论模型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理解两部
I 门经济和四部门经济的供求均衡方程式;掌握广义国民收入五个基本总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国民收入核算有关的价格指数概念和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奥肯定理的含义;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代的重大发展;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的公式推导、乘数原理和财政政策“挤占效应”的含义。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一、收入与支出的环流模型
两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四部门收支环流模型及其供求衡等方程式。
二、衡量GNP的支出法
支出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用支出法衡量GNP方法的各项说明。
三、衡量GNP的部门法
部门法的概念、计算方式和表格说明。
四、衡量GNP的收入法
GNP与收入:广义GNP与狭义GNP,广义GNP的五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衡量GNP的收入法。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一、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的基本含义和计算公式。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GNP(或GDP)消胀指数;CPI;PPI。
二、失业的统计
总人口的划分。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率的计量。
三、奥肯定理
奥肯定理的基本含义。奥肯定理的应用。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消费
一、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概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经验结论与凯恩斯“平均消费假设之谜”。凯恩斯消费理论的发展:跨期选择理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二、投资理论及其发展
投资、投资决策。MEC(资本的边际效率)和MEI(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加速原理。当代投资理论:企业固定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住宅投资的影响因素;存货投资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宏观经济均衡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II
二、金融市场的均衡
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
G和T变动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挤占效应”。
第三章 总需求理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基本内容和模型的前提和结论。掌握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的基本内容,熟悉IS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LM曲线的公式推导。理解IS-LM模型均衡点的经济含义。能够运用扩展的国民收入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基本的分析。
第一节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计划支出线
计划支出线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线的公式及其经济含义。
二、国民收入的决定
国民收入的决定:图解。宏观经济趋向均衡点的方式。
三、均衡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边际支出倾向的变动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税收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节约的“悖论”。
第二节 IS-LM模型:扩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一、IS曲线:产品市场的均衡
投资需求曲线:图形和投资函数的具体形式;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曲线的公式推导。IS曲线的特点。
二、LM曲线:金融市场的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利率传导机制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LM曲线的公式推导。LM曲线的特点。
三、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均衡国民收入与均衡利率的决定:公式求解。
第三节 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
财政政策概说:概念、分类和主要的财政政策介绍。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和公式法。
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货币政策概说:货币政策的概念、分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比较;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政策思想。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图示法
III 和公式法。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的局限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类型。“相机抉择”。
第四章 AD-AS模型: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学习目标:掌握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形状和不同假设下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与特点。认识长期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类型及其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总需求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推导和公式推导。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诠释。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预期、政府政策和世界经济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同供给假定下AD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水平是影响。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AD-AS模型和宏观经济发短期均衡
一、AD-AS模型
模型的图示。均衡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理论说明。
二、短期均衡与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短期均衡的三种类型。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波动的幅度。
三、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
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点的影响。总供给冲击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第五章 总供给理论
IV 学习目标:了解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倾斜原因的理论解释,掌握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和不同全信息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公式推导)和结论。熟悉菲利浦斯曲线的基本含义和政策含义,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的区别和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分歧。
第一节 总供给模型
一、工资粘性模型
二、价格粘性模型
三、工人错觉模型
四、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附加预期的AS曲线
第二节 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
一、总需求冲击
二、总供给冲击
第三节 菲利浦斯曲线
一、菲利浦斯曲线:提出、修正及其推导
二、菲利浦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短期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经济增长的含义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分析。掌握哈罗德模型、新古典模型、新剑桥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前提、基本内容(含模型的公式)和模型的结论。了解经济增长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V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四、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
五、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学习目标:熟悉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类型划分。掌握职业搜寻理论、贝弗里奇曲线和实际工资刚性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解释。了解失业治理的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掌握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的理论和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费雪方程和通货膨胀的概念。熟悉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和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失业的类型、理论诠释及其治理
一、充分就业和失业的类型
二、对失业现象的理论诠释
三、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第二节 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数量论
二、货币供给
三、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VI
四、通货膨胀与利率
第三节 对通货膨胀的理论诠释
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二、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明确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及其互相矛盾性,认识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工具的基本分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掌握政策时滞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了解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基本分歧,掌握固定规则和相机抉择的含义与分歧。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说
一、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地位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三、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四、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认识分歧
第二节 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二、主动与被动——政策问题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有规则和无规则
一、相机抉择与固定规则
二、制订规则的困惑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 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 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
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
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6]何劲,祁春节.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6,(5):48-49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普通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受到重视,由于教学资源等原因造成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来培养学生宏觀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思考能力的培养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相较一些科目理论性强,因此学生接受的多是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而不利于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挥。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传授,容易忽视和启迪学生智慧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很难得到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通过课程的学习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本身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同时对现实的宏观现象有所了解。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普遍在教学大纲内容上较为陈旧,更新较慢,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引入多媒体教育,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枯燥等现象,灌输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较少,造成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另外,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答案的标准化,而非答案的创新性与可取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也没有获得有效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陈旧
智育育人人才观的消极影响以及传统师生等级观念的残余影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智育育人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人才观,高等学校历来重学轻术,尤其不重视教学改革,认为大学里的教学改革无关紧要。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开始摒弃,但是改革深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从而使教学改革浮于形式。
(二)国内教材原理深奥,不易理解
宏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论课程,通常在大学二年级学习,此时学生刚刚学习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国内教材通常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待改进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实践中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不少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晋级、奖励等,主要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关键性依据,忽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外,教研经费相对紧缺以及一些教师教学改革意识的缺乏,制约着对宏观经济学传统教法的突破,年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短时间内难以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在教学改革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宏观经济学教授的对象大多是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实行探究式教学比较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深奥原理的同时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在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诱导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有兴趣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引入国外教材配合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以国内经典教材为基础的同时,由易到难地引入和介绍国外经典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原理等,吸取国内外教材各自的优点,国内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内容完整深入,国外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案例丰富,实用性较强,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对现实宏观经济又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设计实用与趣味相结合的教案,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重构课堂讲稿,在教案设计上仍然要以教材为基本框架,把握重点难点,通过趣味的知识引导学生探寻最容易掌握的突进,重视以生活实践为素材充实教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让学生学到社会生活中有用的知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逐渐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同时,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说明并消化原理的知识,师生交流增多,也启发了学生思考。
(四)建立健全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导,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师激励角度加大教学研究的财政投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学术沙龙,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并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教师专心投入教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摸索、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最终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喜龙,方淑梅,等.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浅[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
[2]王琳琳.对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3]韦浩明,赵取花.实用与趣味: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浅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7.
[4]包卫.论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J],热点透视,2008,10.
[5]杜建忠.浅谈职业教育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J],热点透视,2008,10.
[6]史军芳.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革新,2012,06.
[7]王嫣娜.浅谈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03.
[8]吕金海.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828(5).
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原理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of macroeconomics economics 学时数: 34 学分:2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学原理是现代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是国际商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开设。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领会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概念与分析方法,培养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训练经济学直觉,并为后续的经济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以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介绍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胀、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1讲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衡量,理解GD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别,掌握GDP是不是经济福利良好的衡量指标。
基本内容: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GDP的组成部分、实际GDP与名义GDP、GDP平减指数、GDP与经济福利。
重点和难点:实际GDP与名义GDP。第2讲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如何编制CPI,理解CPI与GDP平减指数,了解实际与名义利率的区别。
基本内容: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实际利率与名义利。
重点和难点:消费物价指数。第3讲 生产与增长(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差别有多大,理解为什么生产率是异国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了解决定异国生产率的因素,掌握一国的政策如何影响其生产率增
—1— 长。
基本内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生产率、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重点和难点:生产函数。
第4讲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美国经济中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了解金融体系如何与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相关,理解一个金融市场上可贷资金供求模型,掌握用可贷资金模型分析各种政府政策,掌握政府预算赤字对于经济的影响。
基本内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储蓄与投资;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政府政策与可贷资金供求。
重点和难点:金融中介机构,可贷资金模型。第5讲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现值与未来值之间的关系,理解复利增长的影响,理解风险厌恶者如何减少他们面对的风险,掌握资产价格如何决定。
基本内容:现值、未来值、复利;风险厌恶、保险市场、特有风险的多元化、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基本分析、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非理性。
重点和难点: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有效市场假说。第6讲 失业(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用来衡量失业量的数据,理解寻找工作的过程如何引起失业,理解最低工资法会如何引起失业,掌握工会如何引起失业说明效率工资如何引起失业。
基本内容:失业率、劳动力参工率、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失业保障、最低工资法、工会和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
重点和难点:自然失业率。第7讲 货币制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的性质及其在经济中的职能,掌握联邦储备体系,了解银行体系如何有助于决定货币供给,理解美联储用什么工具来改变货币供给。
基本内容:货币的职能、美国经济中的货币、联邦储备体系的结构、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货币乘数;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贴现率;控制货币供给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货币乘数。
第8讲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理解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掌握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
基本内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
重点和难点: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税。
—2— 第9讲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理解名义利率如何对通货膨胀作出反应,掌握通货膨胀给社会的各种代价。
基本内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数量论、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费雪效应、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
重点和难点: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税。
第10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净出口如何衡量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了解资本净流出如何衡量资本的国际流动,理解为什么净出口必须总等于资本净流出,理解储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如何互为相关,了解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含义,掌握作为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内容:出口、进口、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购买力平价 第11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净出口如何衡量物品与劳务的国际流动,了解资本净流出如何衡量资本的国际流动,理解为什么净出口必须总等于资本净流出,理解储蓄、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如何互为相关,了解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的含义,掌握作为汇率决定理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内容:出口、进口、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购买力平价 第12讲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2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解释开放经济贸易余额与汇率的模型、掌握用该模型分析政府预算赤字的影响、掌握用这个模型分析贸易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了解用该模型分析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基本内容: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均衡;政府预算赤字、贸易政策、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
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中的均衡问题 第13讲 总需求与总供给(2学时)
基本要求:理解短期中的经济波动为什么与长期中的经济有什么不同。掌握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解释经济波动。了解总需求或总供给的移动如何能引起高涨或衰退。
基本内容:衰退、萧条、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3— 重点和难点:产量与自然产量水平的关系 第14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1(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为短期利率理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掌握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了解有关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的争论。
基本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乘数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挤出效应、稳定政策、自动稳定器。
重点:乘数作用、积极稳定政策。难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第15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作为短期利率理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掌握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总需求;了解有关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的争论。
基本内容: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乘数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挤出效应、稳定政策、自动稳定器。
重点:乘数作用、积极稳定政策。难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
第16讲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为什么决策者面对通货膨胀和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理解为什么长期中权衡取舍消失了;理解攻击冲击会如何移动权衡取舍;了解降低通货膨胀的短期成本;掌握决策者的可信度如何影响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
基本内容: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供给冲击;牺牲率、理性预期。
重点: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17讲 复习(2学时)
基本要求: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三、先修要求 微观经济学原理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经济学原理下册(第4版),[美] N.格里高利·曼昆,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8月版。教学参考书:
—4—
1、经济学(17版),[美]保罗.萨缪尔森(Samuelson)威廉.诺德豪斯(Nordhaus),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平时成绩:以学生课堂表现、随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为评分内容,占总成绩4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
60%。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宏观经济学》旨在增加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与微观经济分析框架所不同的经济总体行为分析的基本方法。
3、掌握短期经济波动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5、封闭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政策分析。
2、教学难点:产品市场与IS关系、金融市场与LM关系、IS-LM模型及其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资和价格决定与就业和失业的关系、自然失业率的含义及决定因素、AS-AD模型及其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卢卡斯批判、名义刚性与合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将适当安排讨论、习题解答等内容。学生要认真阅读教师指定读物,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分配
(64学时)1. INTRODUCTION 1.1 Macroeconomics Encapsulated in
Three Models
理解
1.2 To Reiterate
掌握
1.3 Outline and Preview of the Text
理解
1.4 Prerequisites and Recipes
了解2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2.1 The Production of Output and Payments
to Factors of Prudution
掌握
2.2 Outlays and Components of Demand
掌握
2.3 Some Important Identities
了解
2.4 Measuring Gross Demestic Product
理解
2.5 Inflation and Price Indexes
掌握
2.6 Unemployment
掌握
2.7 Interest Rates and Real Interest Rates
掌握
2.8 Exchange Rates
掌握
2.9 Where to Grab a Look at the Data
了解
5.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5.1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掌握
5.2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the Price Adjustment Mechanism
掌握
5.3 The Aggregate Damand Curve
掌握
5.4 Aggregate Demand Policy under Alternative Supply Assumptions
掌握
5.5 Supply-Side Economics
了解5.6 Putting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Together in the Long Run
了解6. AGGREGATE SUPPLY: WAGES,PRICES,AND UNEMPLOYMENT
6.1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掌握
6.2 Stagflation,Expected Inflation, and the Inflation-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掌握
6.3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Revolution
掌握
6.4 The Wage-Unemployment Relationship: Why Are Wages Sticky?
理解
6.5 From Phillips Curve to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掌握
6.6 Supply Shocks
理解
7.UNPLOYMENT
7.1 The Beveridge Curve 7.2 The Anatomy of Unemployment
掌握
7.3 Full employment 7.4 The Cost of Unemployment
掌握
8.INFLATION
8.1 The Cost of Inflation
掌握
8.2 Inflation and Indexation
掌握
8.3 Is a Little Inflation Good for the Economy 9.POLICY PREVIEW
9.1 A Media Level View of Practical Policy 9.2 Policy as a Rule 9.3 Intrest Rates and Aggregate Demand 9.4 Calculating How to Hit the Target
10. INCOME AND SPENDING
10.1 Aggregate Demand and Equilibrium Output
掌握
10.2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d
Aggregate Damand
掌握
10.3 The Multiplier
掌握
10.4 The Government Sector
掌握
11. MONEY, INTEREST, AND INCOME
11.1 The Goods Market and The IS Curve
理解
11.2 The Monetary Market and The LM Curve
掌握
11.3 Equilibrium in the Goods and Money Markets 理解
11.4 Deriving the Aggregate Demand Schedule
掌握
11.5 A Formal Treatment of the IS-LM Model
掌握
12.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12.1 Monetary Policy
掌握 1 2 1
2
2
2 2
2 1 2 1
12.2 The Zero Lower Bound and Unorthodox Monetary Policy 12.3 Fiscal Policy and Crowding Out
掌握12.4 The Composition of Output and
the Policy Mix
理解12.5 The Policy Mix in Action
理解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
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
(1)INTRODUCTION
5%(2)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15%(3)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15%(4)AGGREGATE SUPPLY AND THE PHILLIPS CURVE
5%(5)UNPLOYMENT
5%(6)INFLATION
5%(7)POLICY PREVIEW
5%
(8)
INCOME AND SPENDING
15%
(9)
MONEY, INTEREST, AND INCOME
20%
(10)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10%
2.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1)单项选择题
30%(2)简答题
20%(3)计算题
30%(4)材料分析题
20%(5)论述题
2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Rudiger Dornbusch.Macroeconomics.(Twelfth Edition),Mc Graw Hill Education, 2015.(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参考资料:
曼昆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主编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初级内容可参考萨缪尔森《经济学》和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宏观部分及Bernanke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
有意研修高级内容者可参考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有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财经大学两个中译本,并有上海财经大学英文影印版)和巴罗《经济增长》。
经典著作、论文: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主要了解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争论);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卢卡斯本人的文集)。
以下书籍亦有帮助:斯诺登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舒尔茨《宏观经济决策导向——致总统备忘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傻瓜式解说,因为是面向总统的。)
一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经典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没有特定的答案标准,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转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师不再是单向传输知识。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
1.体系完善, 理论抽象。宏观经济学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 运用抽象分析方法, 以国民收入为主线, 构建了一个总量 (GDP) 、三大模型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 和四大问题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 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 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 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2.流派众多, 内容庞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 经历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发展至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 学者通过抽象分析, 选择有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经济问题。由于对经济问题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同, 西方学者对问题中的决定因素选择不一样, 导致研究的假设存在差异, 经过逻辑推理、计量检验的结论、相应的政策自然不同。因此, 各学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 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同, 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分歧与争论。
3.学科关联性强。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量为研究对象, 形成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决定短期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力量, 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市场;与此相对的是长期决定分析即经济周期论和经济增长论。因此, 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 形成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经济学等之间的联系。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学生熟悉和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和体系, 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 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材料
经济学院主要采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宏观分册) , 该教材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其内容简单, 框架清晰, 涉及的数学工具相对较少, 适合作为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同时, 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师为学生列出课后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读物。
(二) 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
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为54学时, 因此只能保证讲授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 合理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 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
1. 重视启发式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数学基础都相对较差, 过于注重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讲解, 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并降低其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素材, 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模型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所讲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讨论的机会,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 这一点正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 也符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案例教学中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 选择学生有能力分析讨论的案例, 同时要使用本土化的热点案例进行教学和讨论, 这样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问题。其次, 要求教师自身应当关注热点经济问题, 注重收集新的经济资料, 而且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三, 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案例的相关材料, 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积极思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初步形成解决方案。
3. 重视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口头表达以及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讲,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需要讨论的主题, 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 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然后, 组内同学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观点;下一步即在课堂上, 各组成员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 教师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 形成辩论;最后, 由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分析讨论的结果, 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讨论式教学适用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讨论式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更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重视实践性教学。
宏观经济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时间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会、经济论坛等各种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经济学院举办的“经济案例分析大赛”, 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 参赛的同学可以以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形式组成团队。在初赛阶段进行自选案例分析报告的评比,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最终上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评委老师将对参赛作品进行全面审核后给出分数, 依据得分情况评选出晋级复赛的小组。进入复赛的团队需要制作一份自选案例分析报告演示文稿 (PPT) 进行现场展示, 展示之后将进行评委老师提问及选手答辩环节。决赛则由团队风采展示、自选案例分析报告PPT展示、选手答辩三部分组成。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展示过程中表现出的团队风采, 协作能力, 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 经济学院每学期都举办一期“经济沙龙”, 通过自由辩论、自由发言的形式, 鼓励学生关注经济问题, 提高运用经济理论及方法的能力, 也成为本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式。
5. 重视研究式教学。
在研究性教学方式中, 教师可以把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 赋予教师“教”的创新性内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 在研究中学习、实践,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例如, 在设计“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应该通过课前调查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表现;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认知经济增长的内涵、特征变现, 系统掌握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使学生建立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基础;确立研究专题, 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师生进行研讨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 并且给予修改和评价。总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 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四) 考核方式的选择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 应该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为参照的综合考核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在命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分布题量, 把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 以防止学生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的方式取得高分, 无法达到检验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 还应该加大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比例, 通过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后习题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实践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或期中成绩, 并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定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永奎.民族院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2]曾剑云, 何俊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6) .
[3]康爱香.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兴趣是开启宏观经济学大门的钥匙[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3, (6) .
[4]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 (6) .
[5]张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1) .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研究方法 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F015
1.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和方法
2.1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在教学中,对于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要以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2.2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实证分析是研究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此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措施如下:
(1)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
①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
③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
④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
(2)注意假设条件。
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
(3)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
通常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2.3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2.3.1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这样不仅使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3.2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
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2.4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
2.5要关心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
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
3.结语: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學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5.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06-25
宏观经济学论文01-01
宏观经济学备考资料10-25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07-06
西方经济学宏观复习12-07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b07-04
宏观税负11-29
蒙牛宏观环境分析06-27
宏观试卷及答案07-21
宏观调控政策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