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别(共9篇)
在语文考试中常有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具体辨析与作用分析的题目,其实这三者的概念是较难区分的,一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专家用语与教育用语之别,二是从来也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对这些问题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辨析过。以下所述也只是个人的理解及一般的说法。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四者之间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逐一简要介绍一下这四种手法。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如果再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另外不有一些概念我们也应该注意辨析,如: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那么, 为何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还会存在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两个常见术语的认识盲区呢?翻阅一下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涉及这两类手法的考题及命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 不难找到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的症结所在。
仔细分析右表, 就会发现如下问题:一是术语混乱、概念不清。对同一种语言现象, 如“对比”, 有“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多种说法, 让人莫衷一是、一头雾水。二是鱼龙混杂、张冠李戴。同一术语中, 包含了两类性质不同的“手法”。如2009年全国卷Ⅰ (全国Ⅰ) 中的“对比、排比、比拟”是修辞手法, 而“想象”为表现手法, 明显地把两类不同的手法混同起来。安徽卷中问的是“表现手法”, 而给定的答案中既有写作手法“铺垫” (细节描写) , 又有修辞手法“比喻”, 给人的感觉是表现手法为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 属于明显的张冠李戴。湖南卷中问的是“艺术手法”, 答案中却包含了修辞手法 (对举、比拟、夸张) 和写作手法 (铺陈) , 又把艺术手法看成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简直是各说各的理, 让人无可适从。三是问题太笼统, 问题指向不明确。如2009年全国卷I第17小题的第一问是这样的:“在文章最后,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这个问题的导向就很不明确, 因为“方法”、“手法”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 缺乏所指的具体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都叫“方法”或“手法”, 学生很难清楚回答哪种“方法”。如果他们仅就某一种手法作答必然导致失分, 因为标准答案中既有修辞手法“对比、排比、比拟”, 又有表现手法“想象”, 这种把两种手法“混成一锅粥”的答案, 反映了命题人在科学概念把握上的模糊性, 考生不出问题才怪。再者, 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之类的问题也失之笼统。
为了实现语文教学与考试的科学性, 使教者有规律可教、有规范可示, 学生有规律可学、有规范可循, 很有必要对诸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相关概念进行一番理论探讨。
一、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区别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并非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说法, 二者各有所指, 它们虽有一定的联系, 但作为科学术语更有严格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修辞手法又称修辞格或辞格, 是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字词句进行修饰、润色、加工与选用而采用的格式与手段。
而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主旨内容或思想感情而采取的各种表现手段或方式。如象征手法、讽喻手法、拟人化手法、衬托手法等都是与作品的主旨或情感的表现直接相关的手法, 故称“表现手法”。以2009年江苏卷第26小题为例:“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 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看到, 虽然这篇题为《怀鲁迅》的结尾一节仅有一个复句“鲁迅的灵柩, 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命题人却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来理解这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道理很简单, 因为表现手法与文章表达的主旨内容密切相关, 否则, 脱离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你就不可能知道作品中的描写是实景描绘还是别有用意。是针对字词句的表达效果还是针对文章宏观的表达主旨,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存在着清晰的界限。修辞手法脱离语境仍然可以辨别, 只是无法鉴别其具体的表达效果;但是, 不与文章的主题或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我们就很难断定其具体的表现手法, 更难领会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
(二) 修辞手法针对的是字词句等语言形式, 有特定的格式, 所以脱离语境的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仍可从形式上辨认。
如“甲像乙、甲是乙、甲代乙”分别为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借喻的抽象格式。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拈连、移就、倒装、跳脱等辞格也都有特定的语言格式。而表现手法只能理解为主题或主旨表现法, 没有特定的语言格式, 脱离语境无法辨认, 因为离开特定的主旨与思想, 表现手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修辞手法是局部的, 涉及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群, 如对比、排比、层递等辞格。
而表现手法与文章的主题、内容与思想感情的表现方式联系在一起, 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是篇章和段落。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篇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白杨”来象征延安军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 通过梦境的破灭, 影射了自己现实处境的艰险, 表达了诗人不事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理想。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联系
人们常常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混为一谈, 并非没有一点根据。因为二者有时确实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比如说“对比”, 它既是修辞手法, 又是表现手法, 二者区分起来的确有点儿难度。但是, 修辞手法只是针对字词句这样局部的语言使用, 而表现手法却是关系段落与全篇的, 修辞的对比是形成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与条件。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就是对比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共现的极好范例。诗中连续七次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如“有的人……, 有的人……”) , 把鲁迅先生的精神与人格通过一次次、一层层的对比彰显出来。从诗的全局来看, 通篇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是诗作的主题思想赖以表现的直接手段。我们更应该看到, 对比的表现手法, 其所指范围要大于对比的修辞手法。鲁迅的小说《祝福》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对鲁镇旧历年底祝福的环境描写, 分别与祥林嫂沦为乞丐和结尾处惨死街头的情景, 二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作家采用对比意味如此强烈的描写, 意在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的本质、体现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暗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 这两处对比手法是直接为主旨的表现服务的。所以这两处对比只能看成是表现手法, 与修辞手法中的对比相距甚远, 并无瓜葛。另外, 作为表现手法的对比又称反衬 (对照) , 它与正衬 (烘托) 一同构成了衬托这一表现手法。衬托又与类比共同构成了“比”这一个更为概括的表现手法, 如《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比”, 就包含了对比 (正反相比) 、烘托 (主次相比) 、类比 (同质相比) 等多种比附方式。可见, 修辞学中的“对比”相对于表现手法中的“对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常把人弄糊涂的还有“拟人”和“拟人化”, 前者为修辞手法, 后者为表现手法。二者有联系但绝不等同。作为修辞格的拟人是把描写人的动词或形容词用于广义的“物”的身上, 使其临时具有人的行为或性格特点, 如“小鸟高兴地说”之类。作为表现手法的拟人化则是文章主旨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段, 这种表现手段带有全局性, 即通篇表述的拟人化, 并非专指某个句子而言的。它是神话、童话、卡通片之类的文艺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喻与讽喻 (隐喻性) 的情况也是如此, 前者为修辞手法, 后者为表现手法, 因为它是为了表现某种思想或主旨的需要所特意设计的隐喻性的表达方式, 讽喻不是由某个句子来表达或承担的, 而是作品的整体所采用的体现其内容或主旨的表现方法。如“农夫和蛇的故事”、“盲人摸象”、“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所使用的就是讽喻的表现手法。修辞的比喻是以此物来喻彼物, 为了达到化抽象生疏为具体熟知的表达效果, 体现在句子上;表现手法的讽喻是以故事来喻事理, 为了使事理或道理阐述得具体明白而采取的表达手段, 体现在篇章上。
因为诸如此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确实不易区分, 因此人们常在某种修辞手法的术语后加上“化、性”来专指表现手法, 以示区分。如“夸张”和“夸张化” (夸饰性) 、“比喻”和“隐喻性” (讽喻) 、“拟人”与“拟人化”、“借代”与“借代性” (象征) 。前者是修辞手法, 后者是专指与修辞相关但又具区别的表现手法。
三、其他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容易相混的术语
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容易相混的术语还有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如前文说的2009年安徽卷中把表现手法看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 2009年湖南卷又把艺术手法看成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 孰是孰非, 的确不易一下子作出评判。我们抽取了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艺术手法”类术语的使用情况,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答案。
下表中显示, 艺术手法既涵盖了修辞手法 (如“排比、比拟、夸张、互文”等) , 又涵盖了表现手法 (如“铺陈、衬托”等) , 还包括了写作特点 (如“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形象,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喻今, 虚实结合”等) 。可见, 艺术手法是对所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概括。也就是说, 凡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突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使用的独特手法, 不论是针对字词句的修辞手法还是针对主旨内容的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 都属于艺术手法这个宏观的范围。由此可知, 2009年湖南卷把艺术手法看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上位概念的做法是正确的, 而2009年安徽卷中把表现手法看成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上位概念的处置是不妥当的。
顺便说明一下, 写作手法有时也常被人误解为表现手法。那么, 何谓写作手法呢?写作手法又称写作方式或写作方法, 它是对各类文体所采用的具体的表达、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的类型。如在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这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下, 我们又可分出其中包含着的小类和更小的类。这些小类, 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方法。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是描写中比较概括的类, 它们还可再分出次类, 即具体的描写方法。如人物描写可细分为肖像、行动、心理、语言描写等方法。我们还可按照描写客观对象时所采用的方法划分出更具体的描写方法, 如白描法、细描法、直接描写法、间接描写法、细节描写法等。再如, 在议论的立论和驳论两大类下, 人们还把具体的议论方法分成例证法、因果论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反证法、归谬法六个小类。可见, 写作手法往往指的是表达方式中最小最具体的类别。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说明, 我们可以把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和创作原则的关系简要表述如下:
锤炼字句为修辞, 突出主旨为表现, 表达的细化为写作;手法突出为艺术 (特色) , 注重特色为风格, 倡导风格为原则。
具体一点的阐述是:修辞手法是对锤炼字词句而言的;表现手法是就作品的主旨或思想的表现方式而言的;写作手法是对表达方式的细化而分出的类别, 与具体的文体相对应;艺术手法是针对各种手法的有特色的运用而言的;注重某种有特色的手法的运用并成为创作的独特的格调, 就成为作家的创作风格;一些创作观念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中把某种创作格调或风格作为其创作时自觉遵守的信条或原则, 就形成创作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等之所以用“主义”来称道, 就是对某个创作流派、创作风格与原则的一种高度概括。
在对各种相近相似概念进行了上述正本清源详细辨析的基础上, 我们从理论上对近年来的相关高考试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了解了语文教学与考试中产生认识分歧的原因。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下面, 笔者针对目前教学和考试中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师生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四、应对策略
试题是命题人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与能力要求而设计的, 所以, 命题人对学科中包含的知识点的认识深度客观上决定了一套试题的科学性。对近五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显示, 在阅读类和鉴赏类试题的考试点中,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术语混乱现象非常普遍。鉴于目前出题人认识上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的现状, 教师和学生应该采用什么应对之策呢?
(一) 识得庐山真面目
尽管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相关术语使用上的混乱状况,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一团乱麻, 说不清道不明的。要让学生清楚二者的区别, 在平时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教学用语的科学性, 分析语言现象的针对性,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如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 就能从根源上消除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 不畏浮云遮望眼
很多教师学生感到为难的是, 尽管自己清楚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相关术语的区别, 但命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有时并不一定是严格按照科学的标准做出的。如2008年山东卷要求考生回答“凭栏手撚花枝”和“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使用的表现手法。这两句词属动作描写, 词句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四个动作动词“凭”“撚”“放”“对”的使用, 从修辞上看是炼字, 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动作描写中的细节描写。由此, 考生就能明白命题人所谓的“表现手法”, 不外修辞手法与写作手法两种可能。这样作答, 事实上要比命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细节描写”更为全面具体。再如, 2006年安徽卷要求考生回答《柳梢青·送卢梅坡》一词中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的手法。尽管“手法”并无具体所指, 问得很笼统, 但猜出命题人的用意也并非难事。除了上片中“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和下片中的“尘随马去, 月逐舟行”用了比喻手法并为表达感情的词句外, 词作其余的部分均为描写且与感情表达无甚关联。这样, 考生就能猜出问题中的“手法”应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尽管命题人问得笼统, 学生同样能够拨云见日、击中要害。
这里, 从实战的角度总结一下能让考生拨云见日的几种策略。
1. 以多点取胜。
就是说当面对概括与笼统的问题时, 你不清楚命题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千万不要惊慌失措, 要从多个方面作答。特别是遇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之类字眼的问题, 尽可能给出多方面的答案, 这叫以多点取胜。
2. 以具体取胜。
答案最忌抽象与笼统, 笼统的答案离正确的答案虽说只一步之遥, 但往往不得要领, 并未达到精确的要求。如人物描写比动作描写概括, 但动作描写又比细节描写概括。具体的答案才能达到精确的要求, 才能命中靶心。
3. 以特色取胜。
对植物的描写,不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描写,还需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才能使静态的植物具有动感,使它们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这种植物的赞美之情。在我们这个学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运用它们会有怎样的妙处呢?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吧:
比喻句:这类修辞手法在写作时运用较多,比喻句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事物的赞美之情。例: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排比句:在写作时运用排比句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例:菊花的颜色很多,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浅紫色的……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拟人句:把植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写得像人一样,这就是拟人句。拟人句可以强烈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向日葵花像布娃娃的笑脸——它的花瓣儿像娃娃金黄色的头发,它那可爱的笑脸从早到晚总是向着太阳转,永远不回头。
总之,只有仔细观察、全心投入,才能写出生动具体、热情洋溢的好文章来。你,学会了吗?
(吉林 冯立宏)
(一)一、基本文体知识识记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
悠扬的歌声从这里飞出,琅琅的读书声从这里飞出,无邪的笑声从这里飞出。黑板上是拙稚的绘画(老师不在时的杰作),课桌腿旁,有粗心的同学遗忘的橡皮。课上,本来十分安静,忽然爆发出争吵:“老师,他挤了我了!”“我没挤!”弄得老师啼笑皆非。课下,同学们嬉笑穿梭,老师无法禁止,也不想禁止。黑板对面墙上的壁报一期一期更新,越来越精彩,终于有一天,同学们互赠礼物,依依不舍地分别;这里空了,又满了——新的主人到了。
这就是教室,我小学时候的教室。
练习:
1、赏析文段中划线句子
2、(说明)
教室是一种供学生学习的场所,一般由学校统一建造。教室设有讲台、黑板、课桌椅等,以便展开学习活动。今天,大城市的多数教室都装有日光灯、电扇等设备,有的甚至装备了空调,改善了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条件。由于现在的学生要学习第二语言甚至多种语言,有的教室还配备了录音机、电视机等视听设备,这类教室又称语音教室。此外,为了一些特殊活动,还有各种特殊的教室,例如实验室、放映室,等等。教室多样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成果,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议论)
商店有陈列窗口,学生也有自己的陈列窗口,这就是教室。许多老师都曾说过,从一个班级教室的干净与否大致可以看出这个班级学生素质的高低乃至学习成绩的好坏。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凡是教室乱七八糟,地上到处是纸屑的教室,上课必定很乱,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概也不够理想;如果课桌上被刻得乱七八糟,惨不忍睹,那一定说明他的主人缺乏公德心。“从一粒砂里可以看见一个世界”,从教室的面貌,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本质性的东西„„
练习:
1、本文的论点是
4、(抒情)
面对每一次的伤害。一次一次。每一次的疼痛。一次一次。在寂寞中成长,寂寞,无形,却成了我朋友。一路上它陪伴我走来。陪伴我成长。它,在我郁闷时给我一丝丝慰寂。尽管。我曾经被它狠狠的温度给灼伤。不害怕。那是它见面的礼节吧。
5、(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烟雨茫茫的山水景物,与水墨的山水画一样是蒙胧的简约美,也包含有神秘感,许多的名胜都有此种意境的标榜。竹叶,凝聚浓露成为水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晶莹的彩亮,放大来看看,自己仿佛看到一个梦幻的世界。
练习:赏析加横线的句子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暗喻甲是乙(是、成为)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2【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B:拟物:把人当物写拟物。例: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13【顶针】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三)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2、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
3、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4、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5、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6、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7、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8、“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9、“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许多考生反映自己的英语写作要么十分“中文式”,全无英语的味道,要么就是作文干巴巴的显得没有一点文采。其实英文写作和汉语写作在修辞方面还是存在许多共同之处的。要使自己的英语作文显得有文采,考生就要在英语写作中尝试采用有效的修辞手法,下面就介绍几种修辞方法:
一、比喻(the figures of speech)
比喻是语言艺术的升华。
英语中常见的比喻方法有三种:明喻、隐喻和借喻。
1.明喻(the simile)
格式:本体 + 显著比喻词(like/as/as if)+ 喻体
常用介词like、连词as,as if,asso、动词seem等以及句型Ato B asCtoD等等表示“好像”意思的比喻说法就叫明喻。例如:
(1)Teacher, you are like the sun, but more magnificent, andmorebrillant.老师,您像太阳,又比太阳更灿烂更辉煌。
(2)Your soul is as pure as snow, your personality is as nobleaspine trees!All praise to you, our belovedteacher.您的心灵像雪一样纯净,您的人格像青松一般高洁!赞美您,敬爱的老师。
英语中除上述的用介词、连词或句型等的明喻表达方式外,还有许多常用的明喻习语。例如:
(1)as clear as crystal 清如水晶
(2)as weak as water 软弱无力
这类利用类似汉语的押韵和叠声增加语言的美感。与此同时,又可以使语言短小精悍,表达生动、形象。
2.隐喻(the metaphor)
格式:本体 + is/are + 喻体
例如:
(1)Time is a river, of which memory is the water.Oh myfriend,what I scoop up from the river is all yearning ofyou.时间是河、记忆如水,朋友,我从河里捧起来的都是对你的思念。
(2)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注意:英语中存在着许多数词习语和俚语,用作隐喻(也有个别用作明喻)。例如 :
(1)You are one in a million.你真是人见人爱。
(2)He has one over the eight.他酩酊大醉。
(3)This film star is a nine days wonder;I doubt whether anyone will remember in a years’ time.这位电影明星现在红极一时(也指昙花一现),但我认为一年以后人们不见得还记得她。注意:英语中还有许多隐喻成语。例如:
(1)to 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
(2)to plough the sand 白费力气
(3)up the tree骑虎难下;lame duck强弩之末;above board光明正大
3.借喻(the metonymy)
格式:直接用比喻事物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
(1)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now.美国的公共汽车司机正在罢工(这里buses喻指司机drivers)。
(2)The pen is mightier thanthesword.文人胜于武士(以pen,sword喻指使用这物的人)。
英语中一些鸟兽鱼虫的名字,除本义外,常可转借喻人,形象生动,意味隽永。例如:
(1)She is a social butterfly.她是一个交际花(以虫喻人)。
二、借代(the synecdoche)
借用一个名称来代替另一事物。替代的方式可以是人、物互代,部分和全体互代,单数代复数,描象代替具体或具体代替抽象等等。例如:
(1)Uncle Sam will not help us.美国人不会帮助我们。(用Uncle Sam代替船美国人本身)
(2)You can depend on him for help whenever you’re in tourble.Hesa true blue.你遇到麻烦时尽管去找他帮忙,他是一个靠得住的忠实朋友。(用trueblue代替真金烈火,忠诚可靠的)使用借代修辞方式要选用最突出最明显的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名称。借代运用得好,能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具体、形象,以避免重复、累赘,并给人以新鲜感。
三、夸张(the exaggeration)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就叫夸张。
例如:
(1)Thank you a thousand.千恩万谢。
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
四、拟人(the personifjcation)
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
例如:
(1)Books are a guide in youth and an entertainment for age.Theysupport us under solitude, and keep us from being a burdentoourselves.书籍是青年人的指南、老年人的娱乐。孤寂时,书籍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摆脱精神负担。
(2)Love is the master key that opens the gatesofhappiness.爱是开启幸福之门的万能钥匙。
拟人用法在英语写作中运用得好,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以亲切、实在、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句式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叫排比。
例如:
(1)You are overwhelming jade, as white as snow, as smoothandmoist as grease, as brilliant as candles, and as firmasrock.你洁白如雪,润泽如脂,你光辉如烛,坚贞如磐,你是令人倾心的美玉。
(2)You are in my mind and in my heart.You are in the very airIbreathe.You are part ofme.Forever.你占据了我整个思绪和心灵;你在我呼吸的空气里;你永远是我的一部分。
此外,在英语的具体写作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运用恰当的抒情手法来进行写作,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下面就以2005年6月份四级考试作文为例,进行写作。
提纲要求:
In honor of teachers on the occasion of Teacher’s Day
向老师致以节日祝贺
从一件难忘的事回忆老师的教诲和无私的奉献
我如何回报老师的关爱
范文:Dear Miss Zhang,I’m not the best student of yours, butyou’rethe most respected teacher of mine.On this special occasionforyou, what I can dedicate is my highest consideration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和怎样进行形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 形象思维把客观事物的形象, 具体地保持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 并且依靠这些具体形象的联系、概括和综合, 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了解和把握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
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形象直感——意象形成——形象表现。形象直感是指观察事物时, 能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但这时感知的具体形象基本上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没有深入到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 还必须对感知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形成作者的“意象”。意象不仅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包括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也就是作者的意念。“意象”形成以后才有可能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不仅生动具体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而且深刻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利用形象思维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感染读者、感动读者。
二、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
以肖像描写为例, 肖像描写就是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写人物外部形态的特征, 把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及他的神情、体态、风度等特点描写出来。具体实施起来常用以下手法:
(一) 在完成人物肖像描写后再反复点染
这种手法往往在人物肖像给了自己特殊的感受, 让自己终生难忘时采用。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的身材、服饰, 以及穿铁道、爬月台时的体态描写, 使父亲的背影浮雕似的突现在读者面前。这背影是作者记忆最深、最令作者感动的父亲形象, 所以后面两次点染了父亲的背影。一次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另一次写道:“我读到此处 (指父亲来信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 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些点染充分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挚的爱, 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 随着时间的转移、情节的发展, 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肖像
鲁迅的《药》开始写康大叔的形象时, 说“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是华老栓在丁字街口买人血馒头时看到的康大叔的凶恶形象。当时贪婪的康大叔急于要从华老栓身上找到钱财, 他的眼光“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来康大叔到华老栓店里向茶客们谈“药”时, 文章写道:“驼背五少年话还未完,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 披一件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这段肖像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康大叔凶恶、蛮横、肆无忌惮的刽子手形象。当时华老栓“店里坐着许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肖像描写就更鲜明地突出了康大叔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的刽子手性格。采用这种描写手法, 得服从于情节发展的需要, 这样做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人物的肖像有助于深入理解情节;另一方面, 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 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
老舍的《断魂枪》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土地庙的场子上见面写孙老者“小干巴个儿, 披着粗蓝布大衫, 脸上窝窝瘪瘪, 眼陷进去很深……眼珠可得像两口小井, 深深的闪着黑光”;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场子上交手时, 说“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 像两个香火头, 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儿吸进去……眼亮得发着黑光”;写孙老者在沙子龙家里时, 说他“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着沙子龙”。文章之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描写孙老者的眼睛, 因为这眼睛不但显示了他有很深的功夫, 也显示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在不同场合描写人物肖像的不同特点
鲁迅的《祝福》三次描写了祥林嫂肖像的不同特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这一肖像描写表明, 祥林嫂朴实、健壮, 安分耐劳, 正因为这样, 尽管她头上扎着白头绳, 戴着孝, 四婶仍然把她留了下来。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时,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一肖像描写可以看出, 事隔三年, 祥林嫂衣着仍和过去一样, 但两颊不像过去那么红, “已经消失了血色”, 而且眼光也没有光前那样精神了。这一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生活上的困窘, 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新的折磨。
祥林嫂去世前夕的肖像, 和上面两次写到的肖像大不相同:“五年前的花白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神情呆滞, 徒具形骸的肖像表明, 由于长期忍饥挨饿, 精神上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祥林嫂已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和勇气, 她即将在极度的生活困苦和精神痛苦中“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这三个肖像描写的不同特点, 反映了祥林嫂一生屡遭不幸的苦难遭遇, 看到祥林嫂肖像的变化, 便人们对一生受尽折磨、无限凄苦的祥林嫂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写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教师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段, 指导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
摘要: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 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 对场面、环境的描写, 作者都需要积极地展开形象思维活动, 否则就不可能把人物的形象、场面的气氛、环境的特点, 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常见句式介绍
常见句式有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把”字句等。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较庞大的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分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句式。
2.肯定句与否定句
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思考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单个否定词。
3.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动词谓语句叫作被动句。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变被动,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被动变主动恰好相反。
4.常式句和变式句
常式句是指其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而变式句是指其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的句子。常式句与变式句的转换的主要思考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把”字句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状语的主动句。“把”字句与非“把”字句互换,主要思考点是宾语。如将“把”字句改为非“把”字句,则将“把”所关涉的内容放到宾语位置上,去掉“把”字;如把非“把”字句改为“把”字句,则把宾语加上“把”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
7.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结构组成的句子,在几种特殊的单句中,除上述提到的被动句外,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把”字句。“把”字句就是用“把”或“将”把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式。它和被动句一样,否定词或助动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如:“我没有把衣服洗干净。”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二、修辞手法介绍
《考试大纲》规定了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一)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做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八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形容),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2)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4.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喻体比方本体,重点是“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例如:
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只沉睡未醒的雄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比喻)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比拟)(三)借代 1.定义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例如: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2)具体代抽象。例如: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4)专名代泛指。例如: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5)结果代原因。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以作者、产地代本体。例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所借代的事物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已了解事物的背景。5.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五)对偶 1.定义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②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衬”,就形式上说是对偶,就意义上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用现象。
(六)排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方法叫排比。
2.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虚,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平列式与对称性。排比是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对偶必须对称,字数相等。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反复的作用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八)设问 1.定义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只问不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反问。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但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描写的特点有哪些呢?‘今日读者的味已经受到与阅读竞争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所有这些活动都影响到现代的写作,也改变了描写的性质?‘今日读者要求动作快,甚至在描写中也是一样。……你可以注意到现代描写的如下特点:1、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2、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3、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4、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一、细描与白描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鲁迅在《作文秘诀》中写道:‘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如朱启清《绿》中所写的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模?路鹨恢徊杂フ?着翼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人物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一)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其关键在于: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二)心理描写: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三)行动描写: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胄愿竦闹苯颖硐帧T?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矛盾着而存在。衬托的方法正是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反映和应用。《艺概》的作者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我国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反面敷粉‘。
对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具体描写人物时,也应根据主题需要,按照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考虑是用正面描写还是用侧面描写,抑或是兼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 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雌鹄词蔷醯梅浅??匮劢纾?黾又?兜摹?‘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例如鲁迅《**》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五、物体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根据前人的经验?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引人人胜。
关于物体的性质、功用、成因、制作过程及其用法的介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说明的内容,不属于状物的范围。
描写,是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用绘声绘色的手法,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神态、动态具体真切地勾画出来,使其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器官,以引起某种程度的美感或快感,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学习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贴切,就是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要符合实际;二是要抓住特征,就是要抓住被描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东西;三是要注意描写为表达中心服务,与中心无关的描写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影响中心的表现,是不可取的。成功的描写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要学好描写,首先要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认真观察的习惯,做个有心人。有了平时丰富的积累,描写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自如了。开始练习时,以想好描写的思路为重点,词语可以朴实一些,逐渐地把重点移到词语上。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辨别】推荐阅读:
电影的表现手法05-25
表现手法的运用01-22
广告的表现手法04-10
散文的表现手法04-17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12-07
常见的语文表现手法12-12
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12-15
广告表现手法01-08
童话的特点及表现手法10-08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