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精选8篇)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篇1

参加课题、论文评审中感到省、市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了、水平明显提高了,但已出现“高原期现象”(高原效应)。武汉市教委提出“四个要质量”,即向教师、课堂、科研、管理要质量。教师、课堂、管理的质量都离不开科研,科研是质量中的质量,是核心。所以,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质量的根本。下面就科研谈几点看法:

一、科研的认识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篇2

2.不会把课堂“问题”变成课题。教师心中的许多“问题”是不是都值得研究呢? 教师常常不能做出选择。如赞叹某位教师的教学口语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生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口语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 在不同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3.教育科研知识储备不够。当教师遇到一些对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时, 教师也想通过研究加以突破, 可在研究中不是被某一专业知识卡住了,就是因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或研究方法不当而中途流产。

4.功利之心湮没了创新之花。为了晋升职称或参与评优, 教师在公开场合下努力贴近新课标教学理念去上课、去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当评审需要论文时, 教师会东拼西凑速成教研论文。教研论文没有了科研的灵魂———独到与创新,公开课也可以说大多数是在表演和作秀。

5.不能很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教师都明白搞教科研离不开学生、教材、课堂和学科伙伴,还有图书馆、互联网、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名人专家等等, 他们都是教科研过程中可能求得帮助的对象,对这些教科研的“资源”利用得怎样? 很多教师在不经意中浪费了拥有的资源。

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

一、基础教育公平的界定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由于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水平。公平、民主以及正义是当代社会基本精神的内在要素,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基础教育中的延伸,它既是教育民主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教育公平并不等同于教育平等,在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强调教育权利均等以及保障教育权利的实现。教育公平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基础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享有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教育过程公平。这要求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对受教育者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结果公平。结果公平建立在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基础之上,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应然要求。

二、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1.择校热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在实践中,有能力开展基础教育的学校被划分为重点校和普通校,而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师资还是资源配置,重点校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此一来,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被拉大,在一些资源配置相对薄弱的学校,学生在入学之初便面临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2.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少数群体中愈演愈烈

一些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在教学过程、接受课程以及教育评价方面面临了诸多不公平的待遇。具体来说,在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的内容,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设施配备上相对落后,不能对学生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师生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学过程便显得不公平。

3.农民工子女在基础教育中遭受诸多不公平待遇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基础教育时,因户籍的限制往往会遭受诸多不公平的待遇。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并不能在其父母工作的辖区内顺利地入学。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设置了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困难。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不足等情况,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上的不公平。

4.贫困地区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较突出

尽管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在农村和一些边远落后的地区,其教学资源的投入远小于其他地区,学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有些学校依然在危房中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从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统计中得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辍学、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基础教育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

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使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落后以及财力不足等因素必然导致教育投资体系运转艰难。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在我国,教育经费一般向城市、重点校倾斜,对于农村、非重点校而言,由于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这些学校的学生必然在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这部分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附加条件多且程序复杂等原因,并未能实际投入运作。

3.利益因素也是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受利益的驱动,获得较多教育资源的学校会想法设法收取择校费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如此一来,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向拥有金钱、权力、社会关系的优势阶层倾斜”,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不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维护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政府在治理教育不公平问题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为此,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此外,政府还应当对这些地区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缩短城乡、东西部之间的教育资源投入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

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要求建立社会参与制度,调动全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要借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政府开展教育不公平治理工作,培育民众参与基础教育决策的有效途径,在必要时通过听证制度的开展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三)发挥教育机构在基础教育中的协调作用

教育机构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监督者和引导者,教育不公平体现了教育机构的监管不力。为此,教育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校和教师进行科学地评价。同時,教育机构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改革,合理调度校际之间以及校内的资源配置,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王雪君,田汉族.刍议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公平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8,(01):56.

农村教育中的辍学问题研究 篇4

刘洪涛

“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视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从当前看,农村教育总的形势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农村教育从整体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辍学率居高不下,会严重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究农村教育中学生的辍学问题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育中辍学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社会上新的“读书无望论”打击了许多中小学生家长让其子女上学的热情。以前,上大学包分配,子女只要上了大学就等于已经端上了金饭碗,因此广大农民抱着上学为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希望子女摆脱农民的身份而积极鼓励子女上学,这无疑会缓解辍学现象的产生。但近年来,随着上大学交费,国家对大学生工作包分配计划的取消,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甚至还要回炉于技校,继续深造。社会上人才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广大农民越发认为读书不仅没用,而且对于改变贫困的现状是没有多大希望,因此他们宁愿选择让其子女辍学,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外界因素。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健全,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所谓的新事物的诱惑,农村的一些黑网吧、游戏厅的个体经营者,为达到其盈利的目的,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视若无睹,并借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诱导,使得不少学生沉迷于其中而荒废学业。更受社会上打工热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纯洁的心灵受到刺激,“一切向钱看”这一错误的价值观念深深的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农村中一些受“读书无用”思想影响或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外界因素的诱导,大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而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从而结束了自己的校园生活,开始了自己的社会生活。政府对部分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使农村教育的硬件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也会产生辍学现象。

(二)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不当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材的编写,都以城市为中心,而忽略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上的巨大差异,极度脱离了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各地方学校不能因校制宜。教材编写脱离农村实际,学生很难明白其中所讲内容,从而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农村学生对于他们陌生的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接受比较困难,从而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学生自己感到升学无望导致辍学。农村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关键。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有限,教学环境相比城市来说比较恶劣,因此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在此任教,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并且,农村相对来说信息比较闭塞,教师也很少会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城市学校环境优越,教学资源充足,一些农村优秀教师也会被挖走,这对原本就不发达的农村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导致部分农村学校面临师资不足的局面,由于教师缺乏深造,教师的教学技能尤为单一,多数教师只能掌握本学科的授课技能,而对于其他学科的技能很少或不掌握,新课程改革以来,四环教学的教育模式由于脱离农村实际,教师在此条件下会更多的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学,进而导致学生辍学。

(三)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有的研究者对辍学进行了较精确的经济成本收益分析:“林潼将受教育者的直接成本(各种学杂费等)、机会成本(辍学后工作可能 得到的报酬)、受教育的期望收益(读完书后工作所能得到的报酬)进行权衡分析,得出辍学是农村青少年及其家庭在理性上选择的结果。”农村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和学业指导、学校教育的参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农村家长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远远少于城镇儿童,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教师,交给学校,认为孩子既然交给学校,学校就应负全部责任将孩子管教好,而将自己的教育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这将对孩子的学业成就产生不利的影响。张士菊认为:“农村家长普遍受一种错误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家长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他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教育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子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有的家长对子女抱有的教育期望较低,认为只需要学会基本的认字与计的算能力即可,这些家长往往目光比较短浅,只看到近期利益,而不能看到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虽然能够缓解当下的家庭 经济困难,但是对一个家庭的长远发展是起不到积极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子女被迫辍学,有的甚至是主动辍学。

当前,农村学生的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家庭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无视和默许态度是导致学生辍学率不断上升的助推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农村学生辍学率不断呈上升趋势,学生对于知识追求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淡漠化倾向,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这种高辍学率的产生。

二、农村教育中辍学现象产生的预防对策

(一)改变教育的“城市中心”取向

首先,正如我们所知,农村教育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都存在着城市化倾向。而这种倾向却远远脱离农村实际,虽然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步伐有所加快,但城市化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城乡二元格局改变“城市取向”的陈旧教育模式,从而加强农村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允许农村学校因校制宜,充分根据本地与本校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与发掘适合地方学校及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达到自主创新的效果,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农村的实际生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农民看到科技对农业所产生的丰硕成果,使农民真正感受到科技与教育在日常生产于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农民也会积极把子女送入学校求学。

(二)落实政府责任,强化政府行为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与师资配备,从而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学校具备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无疑会增强难度,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监管主体的作用,对缺乏资金的学校应加强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应加强学校信息工程的建设,为学校建立图书馆以及电脑设备的配置,从而在硬件上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其次,辍学学生的返校工作,主要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乔凤义认为:“当学校劝学无效时则应积极主动、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政府接到报告后,必须及时采取动员或强制措施要求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送辍学学生返校学习,对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学生,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令其返校,对这些辍学学生各级人民政府应责成劳动、工商等部门负责清退,并督促其返校就读。”最后,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按时入学,未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招用未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公民从业做学徒或帮工,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并加强其管理。同时要运用法律武器,以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擅自使用招用未成年人单位或个人,要实行相应的制约机制和处罚机制。

(三)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育行为与个人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因此,这与控辍保学工作息息相关。李冬梅认为:“学生的辍学有时候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因此结合控辍保学工作,学校领导应重点抓师风师德建设,旨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塑教师的良好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政治业务学习等活动,加强对领导、教师的培训教育,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尊重、关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道理。同时教师也不应采取各种措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差生都能产生恋校、恋班、恋师、恋学情结,增强师生间的亲合力。针对学生自卑、厌学的成因,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前途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发奋学习的意志和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积极推广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及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方案。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使学生热爱学习、愉快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学习。为强化农村师资队伍,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支教计划和西部计划工程,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落实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责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家庭是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因此,家长必须明确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教子观念,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明白愚昧无知与贫困的紧密联系,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农村,眼前的实惠和利益使农民对教育采取一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他们用眼前的实惠和利益来评判和裁决一切。可以说,农村贫困文化对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加强农村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索农村教育深层次改革的内涵,诸如价值取向、内容结构等,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教

育发展的良性互动。

疼痛医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 篇5

于耀清 陈军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710038)

[摘要] 疼痛医学建立在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是一门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虽然该学科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相关教育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通过分析当前疼痛医学教育的特点和面临问题,我们从疼痛医学教学体系、疼痛医师的专业培训、其他学科教学经验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疼痛医学;教育;科学体系;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41.1

[作者简介] 于耀清(1978-),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工作。

疼痛是继呼吸、血压、脉搏、心率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急性疼痛多为某些疾病或创伤的伴随症状,而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据统计,疼痛的发病率在中年人中约20%,在老年人中约50%,远远高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成为十分普遍而重要的社会问题。2007年,国家卫生部227号文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疼痛科是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化学等方法诊断,并运用药物、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疼痛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科室。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疼痛诊疗服务。然而我国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部分院校仅将其列为麻醉专业的辅助课程,不但面临专业教材缺乏、学时不足的困境,更紧迫的是疼痛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疼痛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疼痛医学人才,国内外均没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笔者结合自身在疼痛研究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认为:作为神经科学新的专科领域,疼痛医学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专科教育方面显著不足,但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神经病学)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改进,最终建成疼痛医学专科教育体系,走借鉴、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疼痛医学教育的特点和面临问题

疼痛医学是在融合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但并非多种学科的简单相加。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疼痛医学教育具有下列特点,也面临相关问题。

1.疼痛医学需要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但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缺少系统性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虽然“疼痛”一词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中有零星涉及,这些课程偏重于生理性疼痛产生的传导通路和细胞分子机制。即便是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疼痛课程教育所用学时十分有限,例如口腔专业15小时,药学专业13小时,护理专业31小时,康复理疗专业41小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专业教材缺乏、内容的简单重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等问题使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需求。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是具备广博医学基础知识和娴

熟临床技能的专科医师。然而,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只对本科麻醉学专业学生开设《疼痛诊疗医学》,从事疼痛科或疼痛门诊工作的很多来自麻醉科医生,对疼痛相关的基础理论了解不深、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特殊检查不熟悉、有关生化和影像检查知识不够全面、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经验不足、相关介入技术比较生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疼痛医学的发展[1]。因此,在疼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脱节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认识。如何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疼痛医学教育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2.疼痛医学与多学科联系密切,但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不明确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单一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可以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甚至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异常,许多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骨折、溃疡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等也可以引起慢性疼痛。疼痛医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等。另外,长期慢性疼痛可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认知问题,而这些因素又可以使疼痛复杂化[2],所以,疼痛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接受正规的疼痛医学教育培训过程,学习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麻醉学、药理学等重要课程外,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如何在众多专业内容中建立和实施符合疼痛医学自身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应当解决的问题。

3.疼痛医学重视实践操作,但基础技能培训不足

慢性疼痛发生机理十分复杂,其中很多概念(如自发痛、痛敏、异常痛敏、伤害性感受器等)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借助动物模型可以简单、直观、从不同角度模拟临床疼痛的部分特性,但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并未开设相应培训内容。疼痛的临床治疗与一般临床学科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涉及内科的药物疗法、外科的手术疗法、麻醉科的神经阻滞、康复科的物理疗法、神经内科的心理疗法,以及介入疗法、射频热凝、电刺激治疗、针灸疗法等,可以说疼痛治疗的方法是最繁多的[3]。目前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药物十分有限,非药物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些方案缺少明确的标准,如剂量、强度、范围等指标过低无法达到效果;过高则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必要的、不可逆的损害。对上述方法进行准确诊断病情并合理运用相关

技能为患者解除或缓解病痛,已经成为疼痛科医生的重要素质,然而临床医生很少有机会接受这些方法的系统培训。在疼痛医学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技能培训、掌握必要的动物模型和实践操作经验对于疼痛科医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疼痛医学教育的建议

1.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专业化的疼痛医学教学体系

疼痛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综合学科,目前麻醉专业开设的《疼痛诊疗学》远不能满足需求,基础教学内容应该更加充实、规范。知名疼痛研究学者Fields 教授在1995年主编了《疼痛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一书,由多位疼痛专家共

同研究确立的疼痛医学的重要课程[4]。目前该书第三版已经由国际疼痛学会(IASP)授权发行,内容包括疼痛总论、疼痛评价及心理、疼痛治疗、临床疼痛分析等四大部分,基本涵盖了当前疼痛医学的关键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医学院在1999年率先开展疼痛研究、教育及政策计划(Pain Research, Education and Policy,PREP),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演化出三个专业方向,即疼痛研究、疼痛教育、疼痛政策法规,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疼痛研究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疼痛神经解剖神经化学和药理学、临床疼痛问题概论、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处理三方面;选修课程涉及用药经济、疼痛的种族及社会文化分析、针灸、替代医学、心理咨询、沟通技巧、特殊人群治疗、临终关怀等八方面。疼痛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疼痛神经解剖神经化学和药理学、临床疼痛问题概论、疼痛护理教育及应变能力三方面;选修课程在上述八项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医患互动培训。疼痛研究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疼痛神经解剖神经化学和药理学、公共政策立法及法规、健康行为和交流理论及应用三方面,选修课程涉及临床疼痛问题概论、沟通技巧、用药经济、疼痛的种族及社会文化分析、针灸、替代医学、特殊人群治疗、临终关怀、疼痛护理教育及应变能力等九项内容。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塔夫斯大学医学院在疼痛领域的学生培养、患者治疗、政策导向、机构设立、公众教育等多层次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需求因材施教这一策略在我国疼痛医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适用,还有待探索和检验。

我国疼痛医学教育应该首先建立专业化的疼痛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通过调配师资、设立专业、完善教材大纲和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等综合

手段,形成疼痛医学专业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就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于毕业时即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再经过2-3年的临床实践培养,可以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科学实践和操作能力训练,例如根据“研究实用”的原则,以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特性为重点,适当结合疼痛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技术,设置相关的讲座和实验课程,通过学习神经科学中细胞培养、形态观察、电学特性检测等技术方法,使学生在理论课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疼痛信息的产生、传递以及调控过程。针对疼痛疾病具有不同表型的特点,运用多种动物行为学研究技术方法开展多层次的行为实验,对于深刻理解疼痛疾病的性质将有很大帮助。学习效果注重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必要的闭卷考试外,应该提高开卷考、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技能、实践操作、学术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的比重。

2.在临床教育阶段,加强疼痛医师的分级培训和高级人才培养

卫生部确定“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并且在2008年进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疼痛科主治医师资格的国家考试,由此初步确立了疼痛科的合法地位,但诸多政策性问题,如职称晋升、住院医师培养、科研课题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等均还有待进一步解决[5]。尽管如此,疼痛科医师面临的现状是超过20%的人群需要专业化的疼痛治疗,但其专业化教育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培养一名合格的疼痛医师尚需4-5年时间,无法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也造成了疼痛患者始终处于“轻症科科抢,重症人人推”的尴尬困境。目前,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人员来自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肿瘤科等等,医疗素质和教育背景参差不齐,如何规范和提高现有疼痛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呢?疼痛医师的分级培训策略可能会发挥积极作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较早地开设了疼痛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科室对正在从业的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对麻醉专业学生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疼痛诊疗学》安排课堂讲授和实习;对疼痛学研究生主要是提高疼痛医学科研思维和科研设计能力,注重疼痛基础研究和疼痛治疗新技术学习;对进修医师主要加强“三基”培训,包括疼痛临床药理学,常见疼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神经阻滞和射频操作技术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疼痛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对

科室内部则加强考评,并且与个人专业职称晋升和评聘挂钩,以保证学科人才队伍梯队的建设和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1]。通过分级培训教育,不但能规范现有从业医师的临床医疗行为,并且为疼痛医学发展过渡期的医疗需求提供了保证。

医学教育为有机的连续统一体,即医学院基本教育、研究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根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颁布的研究生(毕业后)教育的标准(即医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后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培训,进而获得独立医疗实践能力阶段),我国医学院校也逐渐试行针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生。虽然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缺少统一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准人和管理制度;专科培训尚不规范、缺乏系统性;临床型研究生与普通住院医师的技能培训界定不明、内容相互重叠等等,但是疼痛医学知识综合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使得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势在必行。当前临床慢性疼痛还有诸多问题没有攻克,其中的瓶颈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将锻炼出优秀的高级疼痛医学人才,促进临床慢性疼痛机理的深度理解,为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创造条件,并最终对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学习神经病学教学的成功经验,走借鉴、创新、发展的道路

疼痛医学与神经病学具有很多相似性。首先,二者发展背景和历程相似。神经病学的发展也走过了漫长艰辛的历程,19世纪中叶才步入神经病学诞生和发展期,进入20世纪,在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神经病学得到飞速的发展。其次,二者中的某些疾病相互重叠。例如多发性硬化、中风等神经病学领域的重大疾病,疼痛医学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也体现了人们对疾病的理解由专业化走向相互融合的过程。再次,二者教学特点有相通之处。两个学科均具有涉及面广、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近十年来,我国神经病学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成绩瞩目,在国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断丰富发展,促进了该学科的进步,其中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疼痛医学借鉴。

第一,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实用性。神经病学以神经解

剖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影像学、诊断学等,内容广泛、理论性强、授课难度大,在基础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6]。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升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动机启发、问题启发、病例启发、联想启发、形象启发、情感启发、讨论启发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老师讲授为主,通过提高能动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教学所需要达到的培养综合能力的目标。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在神经生物学疼痛专题教学中对PBL教学模式进行尝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入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功能得到发展的方法。病例导人式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在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注重循证医学。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观点是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循证医学工作组于1992年在JAMA杂志上提出的。其实施过程是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运用评价临床文献的正规方法,发现有用信息,从而有效应用文献(证据)来解决临床问题,制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国际公认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以及RCT系统评估(system review,SR)都是以此理念为依据的,其结果是证明某种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金标准”,常被作为指导临床实践指南的依据,目前其成果已经运用到帕金森病、癫痫、头痛、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痴呆和认知障碍等的诊断和治疗[8]。循证医学的教学方法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最佳方法结合实践进行应用的技能,其核心内容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跟踪学科进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9]。

综上所述,疼痛医学已经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科学规范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

和临床教育势在必行,丰富的神经病学教学方式为正在摸索中前行的疼痛医学教育提供了有益经验。虽然在上述多种教学方式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堪称完美无缺,但都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核心,即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认知和积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创造性开展新的学习和工作。疼痛医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多学科性质,疼痛医师既需要有综合的医学知识,又需要掌握非常专业的操作技能,因此疼痛医学教育过程中对上述有益经验进行吸收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实用性,多媒体、视听资料和现场讲解相结合,疾病分析与病例讨论相结合,神经解剖、生理知识与临床症状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总之,疼痛医学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高创新,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借鉴、创新、发展之路实现疼痛医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金生,高崇荣,卢振和,等.浅谈疼痛医学教育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OO7,(3):62-64.[2] 王锦琰,罗非.疼痛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和社会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OO6,12(3):238-240.[3] 谭宪湖.疼痛诊疗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S1):242-243.[4] Fields HL.Core curriculum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pain.Seattle, WA: IASP Press,1995.[5] 高崇荣, 陈金生.谈疼痛科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医院,2009,9(1):12-13.[6] 李晋芳,邓芬,陈阳美.神经病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8):1010-1011.[7] 张瑛,刘风雨,于常海,万有,崔彩莲,韩济生,蔡景一,王韵.神经生物学疼痛专题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5):90-92.[8] 刘鸣.循证神经病学的发展、问题与展望[J].中国循证医学杂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篇6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1、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享受课堂

2、在师生交往中寻找——感谢学生

3、在工作过程中寻找——享受过程

4、在学习反思中寻找——学会反思

5、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善待生活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篇7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就当前小学数学语言教育的形势来看, 在很多方面还缺乏规范性、标准性以及合理性, 没有明确教学思路, 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式固化,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深化教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必须加强小学语言教育方面的兴趣培养, 另外, 针对小学数学语言中缺乏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对小学数学语言无法生动灵活表达的情况, 应对此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 提出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改善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问题。

二、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

( 一) 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要完善小学语言教育, 教师就需要提高其规范性。首先, 教师在备课或课堂教学活动中, 都应力求语言的精练简短, 时刻保持明确的语言思路,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书本中的思想知识, 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 不断深入分析,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 还需要提高小学语言教育的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例如, 在解决教学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张图像中有什么跟数字有关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去观察图像, 答案也更有针对性,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这种引导简短明了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 并在思维转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作业对错也好, 都应通过语言表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 照顾差异的原则, 尽可能多地给予中下游学生一些鼓励, 对优异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表扬, 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们, 课堂发言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的目光, 再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指出他们回答的不足之处, 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己, 积极参与并举手回答问题。

例如, 在学习除法计算时, 教师可以出题“64÷4 = ?”教师可以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向学生提出: “你们有信心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学生回答能做到时, 教师可以说: “你们太棒了! ”这种语言的鼓励,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师生情感发展,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 三) 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事情都比较好奇,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让他们时刻集中注意力听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 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周末或节假日归校后, 学生会上课走神、课堂纪律混乱, 这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对此, 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

例如, 上课过程中, 有学生讲话, 教师可以说: “今天课堂纪律较好, 同学们很安静啊, 第一组的同学保持得最好哦。”如有同学开小差, 东张西望, 教师可提醒说“小心哦, 别把眼珠弄掉了, 这样可不好找哦! ”这样既达到批评的目的, 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 四) 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把数学中一些抽象简短的定义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难懂, 还会觉得很有趣, 从而会参与其中, 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 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逻辑性强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或定义, 以此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语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一些不良习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语言教育, 必须保证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艺术性、幽默性、生动性以及形象性, 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帮助, 使其能够提高自信心, 提高独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此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小学教育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其发展方向更加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现代化。为了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 广大小学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 以此达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语言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冉红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考试周刊, 2013, (60) .

[2]乌兰.浅析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J].大观周刊, 2013, (12) .

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育  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31-0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类情况,也就是某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出现了该年级内及以前未曾出现的语言知识或者语言信息,这也说明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印证了语言教育在小数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教育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创造数学教学情景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同时加强对其培养,情景教学的逐渐被重视。然而在小学教育阶段,如果语文与数学知识无法良好的互补就会给教师的情境创设造成一定的困扰,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互补衔接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只有语言教学进展顺利,情景教学才能够顺利实施。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教育的运用方法探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的进行语言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上文提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体会,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教育的运用方法。

1.要注重语言教育的规范性

教育的目的是传到授业解惑,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注重语言的规范性。首先,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数学老师要尽量简化语言,对于数学中的概念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修表述。其次在小学数学课堂授课时,教师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能够使学生清楚教师的指令。此外,要注意平翘舌的区分,尽量使数学课堂的语言质量较高。

2.要加强语言教学的生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为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和其它科目相比,数学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教学的生动性,灵活的应用比喻和拟人等修饰手法来描述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要强化语言教学的艺术性

语言教学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而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小学数学语言教育中强化语言教学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小学生理解数学课程中难以理解的概念,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尽量不提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虽然数学教学非错即对,然而解题的方向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避免禁锢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然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通常非常抽象、复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此外,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语言教学不规范,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这就给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总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应加强语言教育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规范使用数学语言,以灵活多变、轻松幽默的方式教育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瑞丽.面向问题  解决能力  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08):221-223.

[2]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5):14.

[3]包永红.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若干问题的缺失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04(09):19.

上一篇:最远的距离为作文600字下一篇:地球妈妈小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