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文阅读教案(精选5篇)
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文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文体特点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记事散文很少有单
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穿,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写人记事散文,有的还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萧萧《灯火》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 丰子恺《送考》
李笙清《故乡的芦花》 阎连科《父亲的树》
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状物散文的区别:
写景状物散文重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写人记事散文重在通过对人、事的叙写来表情达意。
写人记事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而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写人记事散文常从一点引发开去,抒发种种生活感受,或延展出历史、人生的哲学。
阅读要点
关注事件特征
感受人物形象 领悟作者情感
方法点拨
1、线索类型:人物、事件、感情
2、结构关系:层进、抑扬、对比、突转等
3、人物的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4、主旨与意蕴: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背景;抓住作者的议论评价。
常见题型
概括形象特征
分析语句含义
探讨结构安排
赏析艺术手法
提炼作品主旨
探究深刻意蕴
解题思路
读懂文章:通读全篇,整体把握 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方法)
例题领路
《乡路上蹒跚的脚步声》
1.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012江苏《考试说明》: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明确考察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入手点:思路结构、内容、联系小说复习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侧面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情,为下文写“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作铺垫。
2.文中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这些事情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怀?(6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欣赏作品的形象,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明确考察点:概括形象特征 解题入手点:筛选文中信息
参考答案:事件:①赶着驴车收送骨头,撑持一个家。②宰了在玉米地里长大的猪,把肉一家一家地送给乡亲。③有事没事就去地里走走看看,和地唠唠,甚至经常睡在地里。情怀: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勤劳本分、朴实善良的美德,以及他对土地的钟爱与痴情。(意思对即可)
3.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明确考察点:赏析艺术表现手法 解题入手点:明确描写对象内容(特点)、找出各种表达技巧、注意效果、情感作用
答题模式:
找名目(具体)、述内容、赏作用(特点、情感)
4.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选取了农村傍晚时分特定的场景,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描写了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草树结下的深厚情谊,照应文章标题。
5.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2012江苏《考试说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考察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解题入手点: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6.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同意。这句话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父亲”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心声。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庄稼人没有了土地,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受。父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有感情,心底牵挂;是土地让父亲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所以说,“地是庄家人的亲人”。
爱惜土地,适时耕种,土地就会孕育希望,无私奉献。父亲在土地上付出艰辛劳动,土地成了父亲支撑一个家庭生活的源泉,所以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
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
1、在篇章结构上:
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在表情达意方面(内容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点题。中间: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结尾: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练习巩固
《父亲的树》
阎连科 1.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棵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4分)
人们:心理: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反复,政府会把田地收走。
品质:看重私利缺乏对信念的坚守。
父亲: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期望它再长长。
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深刻内涵。(4分)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
(1)使用比喻手法,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象地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和伤感。(2)使用拟人手法,“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
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统观全文,从三个方面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用意。(6分)
①像旗一样直立挺拔的树象征(或比喻)父亲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②“旗”象征“信念或信仰”,旗一样的树不断被砍掉,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念或信仰。
③以“旗”喻“树”,意在说明乡村伦理中的人性与品德能够荫庇后人,可敬可畏,不容亵渎。
4.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寓意。(6分)
①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②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坚守美德信念的担忧。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 38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
/ 38
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
/ 38
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
/ 38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38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
/ 38
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
/ 38
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
/ 38
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见课件“5分析第5张”)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对人物形象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
对主旨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 《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 38
答:
①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 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
/ 38
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见《世纪金榜》p129-130)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 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
/ 38
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
/ 38
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五)小说标题的作用(见课件“情节
/ 38
分析第6张”)
<三>情节安排评价及与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关系:(见课件“1”第10-11张)<四>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见课件“1”第12-13张)
四、典型例题(见课件“情节分析”8-15张)
五、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 38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 38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 38
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
/ 38
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
/ 38
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
/ 38
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 游湖》
/ 38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21 / 38
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
/ 38
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
/ 38
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
/ 38 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
/ 38
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
/ 38
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
/ 38
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结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28 / 38
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形象作用”题,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三课时
小说题目与主题
/ 38
淮安市楚州区钦工中学 马骐骥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主题题目的基本方法
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题目鉴赏的基本方法
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说题目的命题形式
1、XX标题有什么含义。
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30 / 38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典型例题:《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答案示例: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 38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二、小说题目的答题模式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
/ 38
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三、小说主题鉴赏方法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
/ 38
(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四、小说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 38
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 38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型事例: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迎宾竹》)
答案示例: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 36 / 38
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 38
六、小结: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七、课后习题:
现代文阅读教案系列1
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窍门点击 一、先谈理解。 1、具体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2、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或: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 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 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 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 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 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 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专题一 理解与阐释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 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窍门点击 一、先谈理解。 1、具体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顾名思义,它们应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 ①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②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③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④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 ⑤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⑦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 2、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或: ①、起始句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转承的作用。 ②、主旨句 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 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 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 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 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 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 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 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⑾、结构复杂的语句 这种句子是难点所在。 ⑿、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 也是难点句子。 ⒀、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 3、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 二、再谈阐释。 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 1、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 ①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 ②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的; ③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2、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 ①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能加以阐发, 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3、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 ①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这是“同义互解”。 ②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这是“连义互解”。 ③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这是“宾主互解”。 ④还有“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 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回答并不困难。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教学目的:
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例如:12年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11年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10年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2005年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
景描绘,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
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后议论。
第二课时:
(一)1 2 3 4析。
3可)。
4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近即可)。、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并列关系。、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二)1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
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记事文阅读教案】推荐阅读:
阅读教学写人记事文章研究总结06-21
《现代文阅读小说》优秀教案06-06
写人记事记叙文复习教案06-13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10-19
课外现代文阅读09-30
论述文阅读练习答案07-04
春晖现代文阅读答案07-14
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07-15
脸谱阅读答案现代文09-25
现代文阅读细节描写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