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劳动合同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编辑劳动合同(精选6篇)

编辑劳动合同 篇1

编辑兼职劳务合同

一、合作宗旨和内容

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公平、诚信与平等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信息交流和产品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______公司授权兼职编辑开发______分类搜索并维护。具体工作如下: 1.收集新网站或内容丰富的新链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类搜索数据库中。2.维护自己负责的类目及其下的网站。

二、兼职编辑的权利和义务

1.兼职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行业背景,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收集没有被______分类搜索收集的网站或内容丰富的新链接,并加入到______的分类搜索数据库中。

2.兼职编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爱好,申请______分类目录的管理员,负责该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及其下的网站。

3.获得管理员授权的兼职编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增目录,删除不合理的目录,或修改目录的名称,使得该类目和分类更加科学、合理和实用。

4.获得管理员授权的兼职编辑要定期检查所负责目录下的每一网站,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网站进行修改、删除、或转移等操作,使得每一条网站或链接符合分类搜索的收录标准。

5.兼职编辑对网站要客观评价,不得为了个人利益或主观意愿,加入不符合______分类搜索要求和收录标准的网站,或恶意删除合格的网站,也不应抵制符合收录条件但自己不喜欢的网站。

6.兼职编辑保证平均每天有两个小时的网上工作时间,每周加入的新网站或链接不少于100条,并符合______的收录标准。保证每月有一天的时间到______公司来接受相关的培训和问题解答。7.兼职编辑应尊重知识产权与网络版权,遵守相关法律。

8.兼职编辑有保密义务。未经许可,兼职编辑不得向他人透露参与此项工作所获取的任何信息(包括管理系统网址、界面、操作方法及相关文件等),不得将参与权力转移他人,不得叫他人使用______分类搜更多免费资料下载:http://bbs.qs100.com

编辑劳动合同 篇2

1921年11月19日,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4号上发表题为《工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分帮》的文章,指出:“这种什么宁波帮、湖北帮、湖南帮、广东帮、江北帮、安徽帮及本地帮等等,分成了七零八落,互相排挤,互相争斗,弄成各地工友互不相容,都是工友们自己排斥自己,对于资本家是很有益的,而对工友自己则是万分有害的。”立论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现象,运用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工友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了积极效应。

上海滩惊现几十个形形色色的工会,由一些市侩流氓拼凑而成,他们假借工会名义,在工人中招摇撞骗,在劳资斗争激烈时从中捣鬼,为老板说好话,袒护资产阶级利益。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5号上撰文挞伐:这种工会的目的是叫工人安分守己,不要反抗总管(即厂长)。可谓鞭辟入里,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1921年12月3日,李启汉在《劳动周刊》第16号上发表题为《请看谁打胜仗》的评论,总结半年来工人罢工斗争的经验。

在短评《喂:不要自杀呵!》(载《劳动周刊》第21号,1922年1月7日)中,李启汉说:“考察上海印刷工友没有运动的缘故,皆因没有团体。广州、长沙印刷工友之所以能胜利,无非团体的力量。现在上海印刷工人中的觉悟分子,极力进行工会组织,这虽是很好的现象,如果全体印刷工友还不一齐起来努力,那真是自己杀自己了!”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 篇3

由于传播网络化和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让自己的新闻吸引到受众的眼球,需要新闻编辑从传统的“把关模式”转移到“创新”的思路上,提高新闻的质量融入新的特色,下面以电视新闻为例,谈谈在新时代下如何寻求以创新为主题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媒体影响下新闻编辑的现状及缺点

随着新的受众心理和需求的出现,传统新闻的宣教式传播已经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在新闻编辑方面,目前部分电视新闻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编辑思想陈旧、编辑模式老套、编辑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媒体上,电视竞争优势削弱。传统的传播模式采用宣教式的传播模式,表现形式既单一又毫无美感,不注重观众的心理需求,无法吸引到观众,削弱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主要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旧的模式。电视类新闻节目发展至今,还在采用以前陈旧的编排模式。电视新闻类节目固有的模式:政治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这种编排模式多少年没有变化,让观众厌烦,毫无疑问地影响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其次,信息缺乏吸引力。新闻报道内容追求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表现,例如电视新闻类节目所堆积下来的是大量的时政新闻,报道语言按照经验性的稿子反复编排,造成语言单调,新闻形式采用画面加解说,一成不变缺乏美感,使新闻自身的品质下降,受众因为审美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流失。第三,时效性差。在网络、手机等传播方式出现后,传统新闻由于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受众所接收到的信息特别是时效性新闻信息往往已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了解,新闻本身并失去了时效性,不再被受众所关注。

二、新时期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要求

新闻编辑要胜任高科技时代新闻编辑的工作,保证新闻的高质量的同时还要具备政治甄别力,整合不同的宣传形式,使各种传播方式的新闻质量的管理处于可控状态,使新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效果。而对新闻编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提高政治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政治素养是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自己的新闻使命,遵循客观真实的报道原则实事求是地对新闻进行编辑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作为新闻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原则,正确地引导舆论。在筛选新闻的过程中,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甄选能力。譬如对于那些有新意虽然能够吸引眼球,但却违背我国政治方针的新闻,可以筛选掉或者适当地编辑,正确引导舆论不产生负面的影响。

2.积累新闻素材提高提升创新意识如果把新闻比作一件产品,那么新闻编辑无疑是产品的设计师。新闻编辑本身作为一项创作型工作,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平时对各种信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新闻编辑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才能开阔新闻编辑的视野,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思维。新闻编辑作为稿件的把关人,每天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而要确切地分辨出哪些信息是受众需求的、哪些信息认知和观点是正确新颖的,其工作领域涵盖政治、经济、科学、人文等多方面。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去积累素材和经验,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找到更好的新闻创意,培养出创新精神。

编辑劳动合同 篇4

关键词: 专业型 栏目型 个体操作 群体协作 编辑实践

图书与期刊是两种比较接近的传媒载体。为了充分利用出版资源,当今社办期刊日渐增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相应地,更多的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也随之成了“一家人”。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有时相互变换角色,有的既当过期刊编辑,也当过图书编辑,有的同时身兼两职。探讨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不同的工作内涵,找准两者不同的角色定位,使之相互吸收优势与长处,充分发挥、挖掘自身的编辑潜能,便成为颇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专业型编辑与栏目型编辑

图书作为在某一专业、某一知识领域的大信息量的文化载体,具有较专、较深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学术专著。图书编辑除了需要掌握良好的编辑基本功,对文字、标点、语法等进行加工处理外,还要求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中文系毕业的编辑看不懂大学物理的公式,物理系毕业的编辑可能也不会知道分子式孰对孰错。许多出版社一般按专业将编辑进行归类分工。“学者型”编辑是时下图书出版界中一个广为认同的概念,其实这正是对图书编辑更专业化要求的体现。

除了学报等学术期刊对编辑的专业要求很严格之外,其他类型的期刊,如通俗期刊、科普期刊等则对编辑的专业要求较为宽松。目前社办期刊绝大多数是非学术类期刊,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启蒙》、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学生百科》等,都属于非学术类期刊。社办期刊编辑专业要求的淡化,并不等于说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不适合做期刊编辑,恰恰相反,一位知识很专业、涉猎又很广泛的“T”型人才,应该是期刊编辑的最佳人选。

图书大多由编、章、节组成,期刊的基本结构单位则是栏目,并由此出现了栏目编辑。期刊栏目的内容往往并不限于某一知识领域,例如《科学启蒙》有一个栏目——《身边的科学》,不但介绍气象知识,也介绍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等等,几乎涉及各门学科,内容不深奥,但很广博。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广为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一个有眼光、专业知识扎实的图书编辑可以推出宏篇巨著,一本影响深远的图书也可以使图书编辑走向成功;同样地,一位优秀的期刊编辑可以推出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一个有影响的栏目也可能造就出色的期刊编辑。

二、个体操作与群体协作

图书的编辑工作,除了复审、终审、校对的程序,大多是由一位责任编辑单独操作完成的。也有一些丛书、套书等大部头图书需要多位图书编辑合作完成。就编辑之间的关系而言,他们大多像“个体户”。从与作者联系,到与出版、发行等部门的协作,基本上由图书编辑个体来操作,与其他图书编辑之间的关联不大,甚至没有关联。

由于分工的不同,期刊编辑的个体行为虽然也同样存在,但群体协作显得更加重要。期刊的编辑工作本身就是由多位编辑共同承担的。从表面上看,期刊编辑按所负责的栏目去组稿、编辑加工,分工明确,但有许多工作是交叉的。一位作者可能同时与多位期刊编辑打交道,可能有些文章既可以安排到A栏目,也可以安排在B栏目,可能A栏目编辑约写的稿件适合在B栏目发表,等等情况,都需要期刊编辑之间加强沟通,彼此合作,充分发挥群体协作的作用。

图书编辑的个体行为在工作结果上也能得到充分体现。一本图书能否获奖,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图书编辑的素质、水平直接相关,个人成绩很容易体现出来。而期刊编辑的个体行为只有在良好的群体协作中才能得到最佳体现和充分发挥。如果高水平的期刊编辑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理想配合,则很难保证期刊的高质量;同样,一本高质量的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不一定都是高手,甚至每位编辑都可能“名不见经传”。

当然,我们不能只强调图书编辑的个体行为,而忽视群体协作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只看到期刊编辑的群体协作,而忽视挖掘编辑个体的巨大潜力。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图书编辑个体行为的作用,又要集中智慧,加强群体协作,例如一些出版社将图书编辑行为以编辑部集体的方式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期刊编辑既要优化群体协作,又要调动每位编辑的积极性,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发挥个体行为的作用,例如某些期刊社邀请名家主持栏目等。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在个体操作和群体协作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才有利于实现目标,体现价值。

三、编辑实践中的差异

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各自遵循的出版规律有所差别,工作环节中的具体编辑行为也有所不同。

1.独立性与连续性。

图书从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印刷到发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种图书或一套丛书出版后,图书编辑的工作便告一段落,除了宣传、发行、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之外,这种图书或这套丛书的工作也暂时画上了句号。图书编辑与作者的合作大多数也是有限的。也有一些陆续推出的丛书和重版书,体现了图书出版连续性的一面。

期刊出版的连续性特征则非常明显。期刊是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期刊编辑只有了解这种连续性,才能驾轻就熟。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期刊编辑要有一个整体计

划,今年推出哪些栏目,每个栏目大致要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有哪几个知识点,然后再根据计划找作者约稿。因此,作者也有“连续性”。有的是同一作者同一专题文章的连载,有的是同一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的不同知识点的文章,有的是多位作者围绕栏目意图的创作。期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也是连续性的,许多是多年的老朋友。不少优秀的稿件是老作者的杰作。成功的图书编辑其实也很重视作者的连续性。“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有些作者手头上暂时没有稿件,但一旦有新的信息、点子、好的作品,只有经常与之保持联系的图书编辑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2.定位与不定位。

图书编辑负责编辑的某一种图书的读者可能是定位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编辑的图书的读者对象又是不定位的。双效、符合出版政策是图书编辑的组稿准则。图书编辑今天可以出版一本中小学生喜爱的科普图书,明天也可能出版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图书。

期刊编辑除了掌握双效、符合出版政策等准则之外,还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每种期刊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如果这一期内容适合小学生阅读,下一期内容又接近大学生的口味,甚至同期刊物出现知识难易程度悬殊的内容,这种期刊就可能最终失去读者。至于每种期刊如何定位,则又是一个关系到期刊的发展等更深层次的话题。

总之,读者定位问题对于图书编辑而言不是先决性的条件,可能先有图书才出现读者定位。当然随着现代编辑理念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面向定位的读者群体策划选题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还是“不定位”的。而期刊编辑却必须把读者定位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期刊一旦找准定位,就不能随意重新选择读者群体,期刊的读者对象是谁,期刊编辑就只能选择适合这类读者阅读的稿件。

3.定期与不定期。

期刊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等,有明确的出版周期、时间。出版周期和时间一旦确定下来,未经有关出版管理部门的批准便不能更改,所以期刊出版是一种定期出版行为。这也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掌握出版时间、周期。从宏观的角度讲,图书出版也受时间的约束。首先是来自管理部门的定期约束。年度选题计划申报后,各种图书须在该年度出版,不能随意推至下年度出版。因为特殊原因未能按期出版的图书,须重新申报计划才能出版。其次是来自合同的定期约束。图书出版合同有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出版日期。如果由于出版社的原因,图书未能在合同规定的出版日期前出版,出版社须承担责任,作者有权按合同相关条款挽回自己的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市场的定期约束。全国各种形式的图书订货会、书市是图书发行的重头戏,而唱戏的主角往往是新版图书,在频繁的订货会上,书商对已经在上次订货会上订购过的图书兴趣一般不大,一者可能还有库存,二者可能该图书的市场前景不再看好。书商最“钟情” 新版图

书。因而出版社大都要赶在订货会之前推出各种新版图书,赶制新卖点。所以说,图书出版要受图书订货会的定期约束,也就是受市场的定期约束。还有教材、教辅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图书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定期约束更加严格。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图书出版其实是一种不定期的出版行为。它并没有非常具体的出版日期,更谈不上准确的出版周期。这种不定期出版行为,使图书在知识的深度和篇幅等方面有更多自由驰骋的空间,也更有利于发挥图书在人类知识财富的积累和沉淀方面的作用。相对于期刊出版而言,不定期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特征。

把握好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的定期与不定期规律,也就是图书编辑怎样把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充分运用到图书出版方面,使图书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期刊编辑怎样把图书出版的知识沉淀性体现到期刊出版上,多一些有分量的文章、有影响的栏目。

4.整体性和结构性。

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都强调整体性。图书在其进入编辑加工之前即相对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图书编辑面对的每一种图书讨论的是同一个相关的主题。期刊编辑的整体性要求主要体现在重点把握总体编辑构思,维护和强化期刊的整体性特点。

传统观点认为,结构性是期刊编辑工作异于图书编辑工作最明显之处。一本期刊是由不同作者、不同题目的散篇文章集合而成的。期刊编辑只有做好结构组织工作,把无序变为有序,读者阅读起来才不会感到杂乱无章。在图书编辑工作中,一般都是由作者主动完成文稿的结构性工作,编辑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随着编辑职能的不断变化,编辑主动策划的图书,对结构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编辑劳动合同 篇5

你们好!

自从读初中以来,语文一直陪伴着我,它已成为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它不仅给我带来知识,带来快乐,带来习惯,而且它的一切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一切是您,是您——语文出版社的编辑同道辛劳的酿造出来的!我代表所有爱好语文者向你们表示感谢!

语文给我带来知识,同时也给我带来挫折。

小学以来,我就不爱读语文,由于语文要整天读啊!背啊!记啊!弄得我头昏脑胀,但又不得不读。

XXX

试论美术编辑的编辑力 篇6

现代书籍艺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从锦上添花式的、以装饰为目的设计阶段,发展成为对书籍中蕴涵的文字、图像、色彩、材质等信息进行再设计、再创造的编排设计阶段。

美术编辑作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工作有别于装帧设计作者。装帧设计师是针对图書形象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人,而美术编辑是对图书装帧设计稿件进行编辑活动的人,是出版单位图书整体形象的把关者和设计师。

美术编辑不同于装帧设计师,就像工程监理不同于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提供建筑设计图纸,工程监理按照设计图纸监督建筑单位用钢筋水泥建造成一栋立体的建筑实物;装帧设计师按照美编的要求提供书籍设计稿件,美术编辑按照设计稿件的要求协调编辑出版、印刷制版等环节,用文字、图书等信息来“建造”一本立体的“书籍建筑”。美术编辑的工作流程就是结合书稿要求,组织最合适的装帧作者、将作者交付的设计图纸,通过处理审核设计来稿及进行编辑加工、安排设计稿打样、签发样稿、提出装帧工艺材料意见并予以落实、下厂督印、检查样书等,最终将作者交付给出版单位的设计稿制作成一本“书籍建筑”的过程。

一名合格的美术编辑除了要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还要有从事美术编辑活动的个人素养和编辑能力,即美编的编辑力。具体来说是指美编的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文化素养、语言文字能力,对读者市场的判断力、引导力,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编辑力是编辑人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编辑工作的一个环节,美术编辑的编辑力是出版单位编辑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从容应对新时代出版工作的发展,美术编辑应不断提高以下几种编辑能力。

1.政治认知能力

美术编辑在编辑活动中,往往不如文字编辑的政治敏感性强。无论文编还是美编,较好的政治素质,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出版法律、法规的熟悉和把握是出版单位对每一位编辑的基本要求。图文书是目前读者比较喜欢的一种图书编排形式,这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历史、宗教、外交、政治名人等方面的内容,美术编辑在对照片和插图的编辑过程,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防止图书产品出现政治方向上的偏差。

2.策划能力

书籍设计艺术不是锦上添花的雕虫小技,美术编辑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书籍做装饰,而应是以升华图书精神内涵为目的,对书稿所能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文字、图像、材质、色彩等)进行梳理,寻找最合适的装帧设计作者,并与作者不断沟通,将抽象的书稿内容以最佳的具象形态表现出来。

《东京大审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梅汝璈日记》一书作者提供的材料是梅汝璈先生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开庭时仅存的两个月的日记,文字内容较单薄,为丰富该书信息,较全面地反映审判的背景与该书的意义,在做该书的设计策划时,美术编辑搜集并补充了大量的相关图片信息,在日记(正文)前设计了几页“序幕”,包括“山河破碎、日军暴行、还我河山、迎接胜利”四尊雕塑和图片画面,以及之后几页的有关东京大审判背景的画面。再随后跟着日记正文而出现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日本甲级战犯得以受惩罚的众多画面构成了该书的“正剧”。该书“序幕”与“正剧”的信息编排设计创意,用具象的图片编排反映并丰富了该书抽象的文字内容,弥补了该书文字内容的单薄的缺憾。让读者对图书内容、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丰满、更全面的认识。

美术编辑的编辑力体现在对一本书稿从“抽象”到“具象”的策划能力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站在出版单位的高度上,对全社图书的整体形象策划。教材教辅图书在当今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如“过江之鲫”。有些图书出版社为使本社教辅产品在同类教辅图书中脱颖而出,整合自身教辅品牌,树立统一的教辅图书装帧形象,在读者心中,在竞争激烈的教辅图书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对本出版单位图书整体形象的策划与把关,是美术编辑适应图书市场发展的新的工作内涵。许多出版单位设置书籍艺术总监的岗位,就是为提升美术编辑对全社图书进行整体策划的有力措施。

3.社会活动能力

一名优秀编辑应是位社会活动家。出版社的美编在日常工作中,要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最新的艺术发展动向,掌握尽可能多的作者资源,加强与艺术家的交往,发现培育新的作者。一家出版社每年出书品种有几百种,为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书稿找到最合适的装帧设计师,是美编组稿能力的体现。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几百种书的装帧设计任务会造成创作手法单一,甚至可能因工作量过大而造成图书产品的粗制滥造。新作者就好比新鲜血液,能给图书产品带来新的活力。

4.文化素养、语言文字能力

我们常说“文编应是半个美编”。同样,一名优秀的美术编辑不应仅是为图书做装饰的匠人,他也应是半个优秀的文字编辑。

美术编辑工作与文编一样,离不开文字的编辑加工工作,美编较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既是图书产品编校质量的保证,也是美编文化素养的体现。清代画家任薰说“画法可学而得之,画意非学而有之者,惟多书卷以发之,广见闻以廓之”。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学问的贫富,知识面的宽窄以及人品性格,都会影响到他的作品。鲁迅先生从未学过书籍设计却能指导陶元庆创作出《彷徨》、《朝花夕拾》、《坟》许多不朽的书籍艺术作品,正是因为他有很高的艺术文化素养。

5.对读者市场的判断力、引导力

书籍设计是人们用美的规律来塑造图书形象的活动,它的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程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图书的商品性、竞争性也越来越引起书籍艺术工作者的重视。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是引导读者审美,还是顺应市场品味,也成为美术编辑面临的新课题。

书籍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这种有创造性的书籍设计劳动就相当于一位高明的导游,对读者进行艺术性的引导。图书有双重属性,它在具有商品属性的同时,还肩负着对读者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广告功能。好书应该像一位老师,它在带给读者内容的享受的同时,以其美的封面,美的版式,美的文字,美的插图,陶冶着读者的心灵。当今国内教辅市场因为竞争激烈,教辅图书设计出现了一些媚俗化的倾向:书名的字号一本比一本大,颜色一本比一本花哨,图片大量使用日本式美少女、美少男的卡通图画,越来越多计算机效果字泛滥成灾,在封面与版式设计中过于注重图书的商业性。它们虽然有时在书架上很醒目,但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一种“视觉污染”。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心态中,怎样引导中小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美的熏陶。怎样引导读者,坚持高尚的文化审美取向,是美术编辑应尽的文化责任。

6.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本书的出版要经过策划、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制作出片、打样、印刷、装订等诸多环节。美术编辑要像一名建筑工程监理,而作者交付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就像一块块砖头、一扇扇窗户,装帧设计者交付的设计稿,就好比建筑设计图纸。美术编辑的工作就是通过与出版社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文编、与装帧设计者、与纸张供应单位、与印刷装订单位的沟通协调,把文字、图片等信息组合成一本与主题契合、功能合理、外形美观的“书籍建筑”。

美术编辑与文编、与装帧设计者、与纸张供应单位、与印刷装订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图书设计质量保证,美术编辑依靠文字编辑在交付给美术编辑的装帧设计通知单上寥寥数语的内容简介和设计要求是不可能吃透书稿精神的,事实证明,凡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认真讨论过的书稿,设计的效果往往较好。

作者、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都希望自己的书能在设计、印刷装订、纸张材料上做到完美统一。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水桶理论”中的短板,而在图书制作、出片打样、印制工艺、材料选择、图书进度等方面往往有许多不确定性,美术编辑有职责与各环节负责人员沟通协调,以自身的业务素养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一名优秀的图书“工程监理”。

7.审美能力

书籍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既是审美创作又是审美反映,在书籍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审美能力是美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认识、发现美的能力;判断、评价美的能力。美编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西方美学家休漠说:审美能力“虽然人与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书籍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要求具备绘画、包装装潢、电脑艺术、平面设计、编辑出版、印刷制版等多种学科知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眼高才能手高,美编的审美能力是图书艺术表现力的保证。开拓眼界,提高艺术境界,站在山脚的人永远不能明了山的高远,不能明了山那边的风景。画有画品,人有人品,美术编辑的审美能力直接影响着一家出版社图书品位的高低。

上一篇:初中毕业留言短句霸气下一篇: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