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精选10篇)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会设计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物理量,通常用

来表示。

表达式:

。其常用的单位是

。2.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任一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度。例如:340K时,N2O5的分解

2N2O5=4NO2+O2 表示反应速率v(N2O5)=

v(NO2)=

v(O2)=

其中△t表示时间间隔,△C=/C始-C末/,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消耗的浓度或生成物增加的浓度的绝对值,常用单位mol/L。v表示平均速率,因为大部分反应不等速进行,随着各组分浓度的变化,反应速率也会变。开始时,速率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速率会减慢。所以我们在表示反应速率使用的是平均速度,我们定义也是平均速率。

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注意:①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以何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

②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③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如:aA+bB=cC+dD 则:v(A)∶v(B)∶v(C)∶v(D)=a∶b∶c∶d 或 v(A)/a=v(B)/b=v(C)/c=v(D)/d 3.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在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大小时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要把二者换算成用同一物质表示,再进行比较。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意:①仅限于同一反应的各种速率(不同条件或不同时段)之间进行 比较。②比较时要注意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③比较时反应速率的单位要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根据颜色变化

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

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2.根据释放出气体的体积

现有如课本第20页的图2-1的装置两套A、B,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 1mol•L-1和40mL 4mol•L-1的硫酸后都立即产生气泡,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A、B两套装置的反应速率大小?

【例1】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为 A、v(O2)=0.01mol/(L•s)

B、v(NO)=0.08mol/(L•s)C、v(H2O)=0.003mol/(L•s)

D、v(NH3)=0.002mol/(L•s)

【例2】对于反应A2+3B2=2AB3来说,下列速率表示该反应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快慢程度相同的是。

A.v(A2)=0.6mol/(L •S)

B.v(B2)=2.6mol/(L•min)C.v(AB3)=12mol/(L •min)

D.v(A2)=6mol/(L•min)

【例3】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达标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是指1秒钟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甲乙两容器都进行A→B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2molA,则甲容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要 A.快

B.慢

C.相等

D.无法确定

3.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 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 mol/(L•mi n)

B.1.8mol/(L•min)C.1.2 mol/(L•min)

D.0.18 mol/(L•min)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A.30℃

B.40℃

C.50℃

D.60℃

5.在m A + 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 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6.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1的两种气体,X2、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达到平衡时c(X2)=0.4mol•L-

1、c(Y2)=0.8mol•L-

1、c(Z)=0.4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是 A.X2+2Y2=2XY2

B.2X2+Y2=2X2Y C.3X2+Y2=2X3Y

D.X2+3Y2=2XY3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υ(A)、υ(B)、υ(C)(mol•L-1•s-1)表示,且υ(A)、υ(B)、υ(C)之间有如下所示的关系: υ(B)=3υ(A); 3υ(C)=2υ(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 2C B、A+3B 2C

C、3A+B 2C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2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发现高中化学必修1、2给文科生的印象是:化学知识内容丰富齐全、探究活动多样有趣。然而, 给理科生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化学知识太多、太杂, 像英语单词那样, 记不了也理解不透。例如必修1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第四章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是按照单质、化合物来横向编排。具体编排为, 第一节介绍钠、铝、铁三中金属单质的性质, 第二节为钠、铝、铁三种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教材这样编排的初衷是为了让高中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结合的更明显, 更适合文科生。但对于两年后就要按高考大纲要求考试的大部分理科生来说, 必修阶段化学学习模式已经让学生养成定性分析习惯, 遇到选修4的定量计算转变就感到很突然。

二、化学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内容标准的对比分析

熟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 能有效地指导教师上好新教材。然而通过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必修1及必修2的内容标准及教学实践, 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必修1、2的内容标准主要的设计对象是文科生, 即知识浅显多样, 能力要求与高考要求还没接轨。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标准中出现了大量的抽象原理及有关计算的要求。若教师在必修模块完全按照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来教学, 那么, 在必修1、2学习结束后, 理科生就很难应对选修4大量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以必修2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及选修4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标准比较为例, 我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必修2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能力要求还未涉及计算, 选修4中新增了“反应热”和“焓变”, 及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以及改进了原电池后增加了电解池, 要求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并能解释电化学腐蚀的原因。同样的知识点重复出现要求却不同, 对于理科生来讲, 必修阶段按内容标准的要求来进行的教学就是浪费时间。

三、衔接模式探究

为因材施教, 目前有两种文理分科时间安排。一种是高一学年结束后再分科, 另一种是高一上学期结束就分科。前者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主要站在广大文科生的角度, 照顾文科生, 教学内容的难度偏低。后者是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科, 对于化学科而言, 文科生可以放心的按照内容标准继续教学, 对于理科生, 就可以开始增加难度。比如化学能与热能,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多做键能的计算, 并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断键吸热与成键放热之差判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同样, 原电池可以加深正负极电极反应的书写, 尤其是科技前沿研究的燃料电池、熔融盐电池的正负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的“三段式”法;增加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等。理科生在必修阶段做了充分的认知及方法能力准备后, 到了选修4阶段, 就更容易入门, 而不是束手无策。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周期短, 就能省出大量时间来进行强化练习, 也能使高考第一轮复习提前。这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为“难度均摊的衔接模式”。

另一种是“先易后难的衔接模式”, 即把更多时间让给选修模块, 很符合新教材理念中学生的认知先后顺序。经过几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经验, 选择上面的分摊难度的衔接模式能让学生在必修阶段就积累较大的知识与能力势能, 这些势能会帮助学生在知识难度大的选修阶段应对自如。而对于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地区, 学生的知识基础、处理信息、构建知识的能力等都不够快、不够稳。如果采用先易后难的衔接模式, 学生会觉得很痛苦, 犹如鸟儿长大到该飞向蓝天了却苦于没有丰满的羽翼。

还有一种是“避免重复的衔接模式”,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必修2和选修4均出现, 那么, 高一下学期分科后就不上必修2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因为知识难度大不到高考的要求。直接跳过上完“有机化合物”及“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后, 在选修4中扎实有序, 循序渐进地进行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教学。“避免重复的衔接模式”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学生因必修阶段知识和能力要求级别低而养成学习化学“浅尝则止”的习惯, 知识学习以及能力训练一次解决。

上面的这三种衔接模式各有优缺点, “难度均摊的衔接模式”对于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重复出现而难度要求不同的内容, 可以把知识难度平均起来, 分摊时间和精力展开教学,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这种教学衔接模式比较适合中等生占多数的班级。

“先易后难的衔接模式”把更多时间让给选修模块, 既符合新教材理念中学生的认知先后顺序, 也不脱离高考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非常准确的把握的同时, 掌握各章节的教学时间。“先易后难的衔接模式”适合小班教学, 以及高二才分文理科的学校。

“避免重复的衔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已在本学科的教学教育工作中获得较高荣誉, 才能被学生认可。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三种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实施, 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一, 需要整个教研组团队的力量做支撑, 单干不能形成气候。其二, 如何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动态。其三, 教师熟悉教材与课标的程度, 是否有扎实的高考基本功, 是否对科技前沿保持敏感, 是否研读每年的考试大纲来指导教学并能预测未来考试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摘要:现行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的知识按照全新的认知模式编排, 由过去按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反应原理的纵向编排, 转为按对知识的认知顺序分类的横向的探究式编排。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与选修模块难度要求差距较大, 这对于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不够发达贵州地区, 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老师和学生来说, 是带来了很多教学矛盾。其中, 理科化学必修1、2与选修4的衔接是教师在教学上比较头痛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服务广大学生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衔接模式,考试大纲,三维目标,中差生

参考文献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实际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的再次产生变更,要通过教学培养高中生动手操作及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生学习探究奠定基础。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笔者在了解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具体要求后,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的应用。总结出一些在初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新方法。

1 分析选修4第三章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学时,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自身也对化学平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为提高教学效率在建立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等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这一章节是化学平衡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电离平衡等是基本反应原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分析历年高考题目可以发现,该章节内容是必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相关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必要做好该章节内容的教学工作。通过学习该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学平衡知识体系,通过分析如何建立各种平衡于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解释牙齿表面硬层的脱矿与矿化关系就可以利用溶液平衡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的应用分析

在运行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授课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确保思维导图效果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清内容构建完整思维导图

在这一章节知识点的较多且繁琐,牵扯到整个高中阶段的众多知识点,这就给学生学习及理解造成极大的困扰。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本章节学习过程中也涉及到众多的实验现象,其中很多现象需要学生进行记忆,比如离子之间的反应、沉淀颜色等。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通过手绘或者电脑绘图的方式表明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清思路,同时更为清楚的展现相关知识点及彼此间的联系。学生还会不自主的对导图进行分支理解,从而有效区分类似的概念与知识点,提高化学知识水平。

2.2 帮助学生分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延伸思维及拓展思路,在本章节内容学习中,与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反而有效促进整体化学结构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化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知识体系,或者直接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该章节的理解绘制成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完善知识架构,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完善,进而提高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解反应类型时,可以构建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参与反应及电子转移等为主的思维导图,实现零散知识具体化。

2.3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

在选修4第三章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强化该章节的知识主体,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大脑,借助清晰的思维导图,实现深化知识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时,为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数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探讨离子共存的影响条件。然后小组间在构建及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思维导图过程可以注意一下关键点:强酸性溶液中才会存在弱碱性阳离子,比如常见的Fe3+、Cu2+等;碱性溶液中存在弱酸阴离子,如CO32-,SO32-;阴阳离子生成难溶性的盐不能共存等等。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囊括了关于离子共存的所有知识点,学生还会不断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注入式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观看,缺乏对实验活动的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这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相应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并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将研究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使学生能够将问题的关键挖掘出来,并达到寻求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目的。学校应当将丰富多样的信息源提供给学生,并且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进行强化,有效开放实验室,将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来,让学生实现对采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化学阶段性复习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当时思维导图建构过程,并将思维导图的各分支点扩散,建立各个小节、各个分支间的有效联系,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3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高中化学教师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本文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选修课教学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研究以推动教学成效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春梅.论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93):112.

[2]奉飞鹏.思维导图引导 小组合作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探索[J].时代教育,2013(06):89.

[3]张曙光.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实验教学优化模式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1(09):101.

作者单位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梳理 篇4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⑸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2、无机物:

⑴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⑵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1价的I(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⑹ NaOH等强碱、Na2CO3和AgNO3等盐

Br2 + H2O = HBr + HBrO

2HBr + Na2CO3 = 2NaBr + CO2↑+ H2O

HBrO + Na2CO3 = NaBrO + NaHCO3

二、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三、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

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

2、无机物:

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⑷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选修4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篇5

0756-6943000  1.概 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的物理量。

 2.定义式:v = △ c/ △t

 3.单位mol /(L · min)或 mol /(L · s)注意问题

①指明反应速率所属物质

同一反应,如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②反应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浓度变化量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且速率取正值 1.对于反应Fe+2HCl=FeCl2+H2,2s内FeCl2的

物质的量浓度由2mol/L变为4mol/L,试用FeCl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描述此反应的 快慢。

解: v = △ c/ △t =(4mol/L-2mol/L)/2s

= 2 mol /(L · s)

2.反应H2+Cl2=2HCl,在2L的容器内发生,3秒内H2的物质的量由5mol变为2mol,试用H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描述此反应的快慢。解:

△ c =(5mol-2mol)/2L=1.5mol/L v = △ c/ △t=1.5mol/L/2s =2 mol /(L · s)

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A)=0.3mol/(L·s)(2)v(B)=0.6mol/(L·s)(3)v(C)=0.4mol/(L·s)(4)v(D)=0.45mol/(L·s)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1)>(4)>(2)=(3)在25℃时,向100mL含HCl 14.6g的盐酸中,放入5.6g铁粉,反应进行到2s时收集到氢气1.12L(标况),之后反应又进行了4s,铁粉全溶解。若不考虑体积变化,则:(1)前2s内用Fe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mol/(L·s);(2)后4s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mol/(L·s);(3)前2s与后4s比较,反应速率前2s 较快,其原因可能前2s时段盐酸浓度比后4s时段大

根据下图填空:(1)反应物是_____;生成物是_____。(2)2min内A、B、C三者的反应速率是多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_________

二、化学反应速率模型

1、有效碰撞

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只有其中的部分气体的碰撞能发生化学反应

新页教育

0756-6943000 ——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正确取向 有效碰撞理论

n活=n总×活%

反应速率与活化分子的百分率(活%)成正比

2、活化分子

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3、活化能

E1是反应的活化能

E2是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 E2-E1是反应热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次要因素: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原电池等。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

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

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与温度、活化能有关)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

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3、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气体、溶液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

2、微观解释

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与温度、活化能有关)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

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新页教育

0756-6943000

3、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气体

(必须引起反应或生成物气体浓度改变)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快。

2、微观解释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主要)碰撞频率提高(次要)

3、适用范围

所有状态 所有反应

温度每升高10 ℃,v增大到原来的 2 ~ 4 倍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微观解释: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6

3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第2章细胞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班级:_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执笔人:侍东升

【情境涉入】 〖考试说明〗

〖命题趋势〗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可知,对蛋白质这部分内容要求较高,是本节重点要学习的内容。蛋白质是生命的体现者,对于蛋白质的复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蛋白质的结构,这可从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多肽链→空间结构这一主线进行,注意拓展每一环节上的知识,同时利用好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二是蛋白质的功能,从它与结构的关系去理解。由于核酸内容在《必修2》中要重点学习,所以在本节中只要了解它的种类、分布和功能,并能适当拓展即可。〖预测趋势〗

分析近3年来我省对本节的考查情况,可以发现每年对蛋白质、核酸的内容都有涉及,如2011年第1题、2010年第1题、2009年第21题。在考查的形式上也是多样的,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上。因此2013年的生物高考中,对于蛋白质部分的考查将继承往年的题型,结合新情境重点考查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特点、功能及鉴定。对于核酸部分的考查,将会从化合物的角度区分四种化合物的异同及它们的鉴定、从遗传角度考查核酸的结构及种类。【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一、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问题生成】

(1)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自然界中的氨基酸也只有这些吗?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3)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问题生成】

(1)构成人体的核酸、核苷酸、碱基各有几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吗?

(3)如何探究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任务给出:细读重难点剖析,吸收知识】 1.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1)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2)蛋白质中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的计算

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游离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3)蛋白质中含有N、O原子数的计算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原子总数。

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2.关于对DNA分子知识的记忆:可以用“5、4、3、2、1”数字来记忆。“5”表示DNA分子由5种元素组成;“4”表示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也可以说组成DNA的碱基有4种);“3”表示DNA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也可以说成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个部分组成);“2”表示每个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1”表示每个DNA分子都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当然也可以倒过来记成“1、2、3、4、5”。3.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检测方法与应用(1)检测方法与步骤

(2)生物组织中有机成分的检测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下列物质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A.淀粉、核酸B.糖原、胰岛素C.纤维素、载体D.抗体、淀粉酶 2.下列都含有氮元素的一组物质是A.脱氧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B.胰岛素和核糖核酸C.丙酮酸和丙氨酸

D.脂肪和脂肪酶 3.生物体内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膜结构的主要成分,依次为A.糖类、脂质、核酸B.蛋白质、核酸、磷脂C.蛋白质、核酸、磷酸

D.蛋白质、磷脂、核酸

4.现有l000个氨基酸,其中氨基有1020个,羧基有1050个,则由此合成的4条肽链中共有肽键、氨基、羧基的数目是

A.996、l016、1046B.996、4、4C.996、24、54D.996、l 016、l 046

5.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不仅氨基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B.蛋白质之所以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C.蛋白质的多样性也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D.开水煮沸鸡蛋清,不仅破坏了其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同时也破坏了氨基酸之间的肽键 6.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7.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

D.用甲基绿和派洛宁(吡罗红)混合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 8.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9.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 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B.乙C.丙

D.丁

10.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M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有N条环状肽链,其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

B.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C.糖原、脂肪、蛋白质和核糖都是生物体内的高分子化合物D.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1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脱去2个磷酸基团后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糖原代谢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脂肪和生长激素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1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

配现用

13.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E是淀粉B.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的是FC.物质C的种类约20种,基本化学元素是C、H、O、ND.SARS病毒的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物是CO2和H2O 14.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麦芽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B.细胞中的化合物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C.ATP和RNA中都含有腺嘌呤和核糖D.细胞中的酶可多次发挥作用【矫正梳理、回标巩固、迁移运用】

1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及其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B.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C.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D.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16.(多选)图为人体内两种重要化合物A与B的化学组成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的种类约有20种,b的种类有8种B.a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C.B是人的遗传物质

D.A的种类在神经细胞与表皮细胞中相同,B则不同

17.分子马达,又名分子发动机,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参与了胞质运输、DNA复制、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如RNA聚合酶、载体蛋白、肌球蛋白、ATP合成酶等是细胞中一些重要的分子马达。

(1)根据上述材料推断,驱动染色体复制的分子马达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2)ATP合成酶主要固定在膜上发挥作用,细胞内具有ATP合成酶的膜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3)合成分子马达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料间互相结合的方式是___________。(4)上述材料表明,分子马达在生物体的一系列生命活动中能发挥______________功能。(至少写两点)

(5)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不需要分子马达直接参与的是__________。A.无机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生长素从顶芽向侧芽运输D.氧气进入线粒体

【课后自学:自查自纠、拓展提升、反思总结】 1.构建模型体系

2.关于有机物的鉴定

①鉴定还原性糖,应选择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组织颜色浅或近于白色的植物,如白萝卜、梨等。②鉴定脂肪的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③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鸡蛋蛋清或直接用稀释的豆浆。④鉴定蛋白质的实验中,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加得太多,否则CuSO4的蓝色会掩盖(遮蔽)紫色。

附: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一)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学习】 【问题生成】

一、(1)溶液培养法(2)①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反之细胞代谢越缓慢。②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抗性就越小;反之,细胞抗性就越大。

(3)输液用的生理盐水溶液和血浆渗透压相等,医学上称为等渗溶液。正常人血浆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相当于0.9%NaCl溶液或0.5%的葡萄糖溶液。0.9%的生理盐水和人的体液为等渗溶液,红细胞等血细胞只有在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它的固有形态和功能。

二、糖尿病人饮食中,米饭、馒头等主食中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生成的是葡萄糖。【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C 2.B 3.B 4.D 5.D 6.C 7.A 8.D 9.D 10.D 11.B 12.C 13.B 14.D 15.A 16.B 17.C 18.ABD 19. BCD 20.(1)相对较高相对较低(2)溶剂运输生化反应相对较高(3)相互转换 21.(2)第二步①2mL大量食糖者尿液②等量新配制的斐林试剂,轻轻振荡第四步①不出现砖红色沉淀②出现砖红色沉淀

③1号试管2号试管

血糖浓度过高,流经肾小球过滤后不能被肾小管和集合管完全重吸收

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问题生成】

一、(1)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②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3)DNA多样性决定

蛋白质多样性决定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1)构成人体的核酸有2种,它们分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有4种,故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8种。构成DNA的碱基有A、T、C、G 4种,构成RNA的碱基有A、U、C、G 4种,由此可以看出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DNA或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二者只能有一种作为遗传物质,不能同时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DNA是遗传物质,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的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3)利用甲基绿和派洛宁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现红色。这样,利用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研讨、交流展示】 1.D 2.B 3.B 4.C 5.D 6.C 7.B 8.D 9.A 10.D11.A 12.B 13.D 14.B【矫正梳理、回标巩固、迁移运用】 15.B16.BC 17.(1)DNA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2)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原核细胞膜)(3)氨基酸脱水缩合(4)催化、运输、运动(5)D

高二生物选修班一轮复习导学提纲

(二)参考答案

【教材研读、自主研习】 【问题生成】

一、(1)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

(2)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①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②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

(3)DNA多样性决定

蛋白质多样性决定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1)构成人体的核酸有2种,它们分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有4种;构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有4种,故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8种。构成DNA的碱基有A、T、C、G 4种,构成RNA的碱基有A、U、C、G 4种,由此可以看出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

(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DNA或RNA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因为二者只能有一种作为遗传物质,不能同时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DNA是遗传物质,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的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有的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3)利用甲基绿和派洛宁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派洛宁使RNA呈现红色。这样,利用甲基绿、派洛宁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7

第二课时

六、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说说从第一、第二部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娜塔莎。

七、解读第三部分。

1、纯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却也有致命的弱点,阅读第三部分,根据娜塔莎的表现,你觉得这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2、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

“三天,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你记着,人不能干预这种事情的……”“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

八、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在她身上的这些特点中,哪些是可爱的,哪些则不是太好,需要改进?

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是可爱的;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则需要改进。

3、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4、“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的长篇小说这两种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举例:

《水浒传》宋江、李逵、林冲与戴宗、李鬼等。

《红楼梦》王熙凤与焦大、刘姥姥、傻大姐等。

作用:扁平人物能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只是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九、课堂小结:

1、本单元的话题是人物。请你说说人物在古典小说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来表现小说主题。

2、人物刻画的手法有哪些?、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正面描写,如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等。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8

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下学期作业,选修3-4作业本答案,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加油,查字典物理网一直陪伴您。

第十一章机械振动

一、简谐运动

1.AC2.CD3.D4.不是5.AB6.(1)8cm(2)2s(3)A位置速度最大,A、B位置速度沿x轴正方向(C位置时速度为零)7.略8.甲

二、简谐运动的描述

1.BD2.AD3.A4.C5.966.2∶12∶17.200.125-103

8.x=4cos4tcm9.AB10.AC11.10cm

三、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1.ACD2.B3.BCD4.BC5.AB6.C7.BC8.C9.C

四、单摆(一)

1.D2.B3.C4.C5.D6.D7.2+34T8.AD9.39?7410.(1)略(2)T2=kl4l(3)9?86

单摆(二)

1.D2.D3.C4.C5.B6.T=2Lsing7.1?001T8.C 9.AC

五、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1.D2.B3.C4.AB5.C6.玻璃杯发生了共振7.2?5r/s

8.310-3J9.AC10.C

第十一章复习题

1.AD2.A3.C4.AC5.AD6.B7.C8.AD9.AC10.AD11.AD12.2?01013.1014.当手对盆耳的摩擦频率与“鱼洗”盆腔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使盆发生共振15.A.要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d,摆长l等于摆线长加上d2。B.周期应为T=t29.5。C.只测一次重力加速度就作为最终结果不妥当,应改变摆长多测量几次,然后取g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16.h=TT0-1R

第十二章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ABC2.D3.B4.AD5.略6.波本质上传播的是能量7.略8.B

9.(1)B摆(2)61?875km

二、波的图象

1.D2.BC3.AC4.BD5.C6.略7.(1)80?20(2)-88.略

9.C10.(1)向x轴正方向传播(2)5m/s,方向向上

三、波长、频率和波速(一)

1.BC2.D3.AC4.C5.AD6.D7.A8.由B向A0?61?59.AC10.BD11.D12.AB 波长、频率和波速(二)

1.BC2.D3.B4.A5.ABD6.D7.C8.2341?59.AD

10.B11.t甲=l4v,t乙=l16v,t丙=l6v,t丁=l8v

四、波的反射与折射

1.ACD2.ACD3.dvd2v4.略5.17m6.略7.2?0103m8.2∶3

五、波的衍射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2.C3.AB4.D5.CA6.水因为频率相同的声波在水中的波长比在空气中长7.约为1?1cm或比1?1cm更小8.ABC

六、波的干涉

1.C2.BC3.CD4.CD5.BD6.AB7.AC8.略

七、多普勒效应

1.ABD2.BD3.C4.CD5.略6.飞机模型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多普勒效应7.因为人与声源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人听到的声音频率不会发生变化8.B9.略

第十二章复习题

1.ABC2.ACD3.BC4.AC5.C6.B7.AC8.D9.AC10.波长和波速11.34012.b、a13.略14.(1)2s(2)向x轴负方向(3)0?6m15.=16m,v=5?33m/s16.略17.(1)v=2m/s、T=1?6s、=3?2m(2)可行,图略第十三章光

一、光的折射

1.OBODOCOA2.1?941083.BCD4.A5.BD6.C7.C8.A

9.310.B11.45,略12.l=dncos1-sin2n2

二、光的干涉

1.波略2.亮暗相间、间距相等3.两盏白炽灯是各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是相干光4.光的干涉现象近5.0,0?5,6.ABD7.D8.D

三、光的颜色色散(一)

1.A2.ACD3.C4.A5.BD6.ABD7.D8.因为各色光在中间均是亮条纹9.产生相干光源小短10.C11.凹10-8

光的颜色色散(二)

1.BC2.AC3.C4.C5.A6.BD7.v红v蓝红theta;黄theta;蓝n红

四、光的衍射

1.BC2.D3.C4.C5.C6.A7.衍射小于8.DBCA

五、光的偏振

1.C2.①②3.BD4.AD5.横波

六、全反射(一)1.A2.AC3.B4.BC5.BD6.A7.ABD8.略9.2,5?310-7m10.C11.BC

图答1全反射(二)

1.BD2.D3.BC4.BD

5.AC6.D7.A8.B

9.D10.B11.A

12.见图答1

七、激光

1.BCD2.ABCD3.亮度高高方向性4.相干性5.略

第十三章复习题

1.B2.C3.C4.D5.B6.ACD7.ABC8.BC9.AC

10.AB11.ABC12.ABC13.314.偏振15.P1、P2的像P1、像和P3

P2的

16.单缝双缝59417.53,37,1?3318.43L,屏离BC的距离在L以内

选修34综合练习(一)图答21.A2.D3.AB4.BC5.BCD6.BD7.AD8.C9.C10.BC11.ABD12.A点O点O点A点、B点13.0?51?414.3m或2cm15.亮条纹16.2r17.0?518.略

19.(1)见图答2(2)当t=2?1s时,位移为负方向,加速度与速度为正方向20.OP=22R,P点在O点的右边

选修34综合练习(二)

图答31.AB2.BC3.D4.CD

5.B6.BD7.A8.C

9.ABD10.A11.B12.BCD 13.相同14.1∶615.ACEH

16.15m/s5m/s17.318.略

19.见图答320.(1)30(2)1?73108m/s(3)3?46

高中化学选修4目录 篇9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化学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化学教学质量。

以全国课程改革精神和我校创建示范性高中为动力,以区、校教学教研计划为指导,团结奋斗,发扬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科组精神,认真实施高中新课改、全面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任务目标

1、具有前瞻性: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既强调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开发,又重视动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注重学法的指导,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突出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应在计划中吸纳教育教学成果,对教学内容体系重新审视和梳理。摒弃那些与课标不相符的陈旧的认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在计划安排设计上,贯彻新课标理念,试题使用角度新颖,形式活泼,力求凸现时代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打通课本与社会、生活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一个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用性

计划与新课标教材配套,内容的编排与教学实际,教学程序吻合,力求成为本组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4、讲求科学性

要求计划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正确处理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力争巩固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力度,所选题材力求开放,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又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

5、全面高效性

计划将高考考纲的精髓融于其中,力求以高考大纲为纲,全面列出高考基础知识点,高考要点和高考应试技巧,使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的,考有依据,在有限时间尽可能多地扩大知识容量,在下学期学习中先入一步。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学习新教材: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掌握其体系,把握其规律,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运用新教材的资料进行教学,切实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数,指导有法。

2、探索新教法:传统的教法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与新教材、新高考、新目标不适应的地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法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 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新教法。当堂训练的精华,用多种辅助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做好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法教学。

3、加强对化学作业的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强调解题过程,化学思路清晰、书写格式规范,做好章节过关题,这是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过程。

4、注重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备课前,先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分析好教材;个人再根据本班实际,作适当调整,写好教案;.相互间进行课堂观摩,交流意见。真诚的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全校学生的化学成绩。另外做到:①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一节课;②每周向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④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④每学期制作一定课件。

5、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高考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做完后最好利用实验课件回放巩固,加深印象。

上一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下一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