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某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某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篇1

按照《XX 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7 月 6日下午,XX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研组,到 XX 办事处 XX 社区农村公益性公墓拟建点、XX 办事处 XX 公墓、环城办事处 XX 安葬点进行实地调研,在市民政局召开座谈会,详细听取了市民政局、公安局、发改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殡葬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全市新建和改扩建XXX3 座骨灰公墓,总面积 XX平方米,可容纳墓穴 X 座,城镇居民处理骨灰难、迁坟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2.惠民殡葬政策得到落实。从 X 年开始,我市对农村五保、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四类特殊对象,实施遗体运送、冷藏(冻)存放、遗体火化、遗体消毒四项基本丧葬费用免除的惠民殡葬政策,已累计免除综合丧葬费用约 X 余万元。在西郊公墓设公益性墓区,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户实行低价销售。在 XX 公墓,对城区工业园区域内坟墓实行免费迁入。在玉皇公墓建有英烈园等公益性墓区。

3.殡葬服务水平有所提升。殡葬服务单位不断强化职工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便民服务、阳光服务、文明服务、诚信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市民政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殡葬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惠民殡葬政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殡葬乱象亟需治理。一是散埋乱葬现象依然严重。由于缺乏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固定的安葬点,农户丧葬占用林地、耕地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丧事陋习破解很难。镇、村在办理丧事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现象严重,搭建灵棚、吹奏鼓乐、燃放鞭炮、抛撒纸钱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丧葬服

务用品市场亟待整顿。目前丧葬服务用品市场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2.全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农村镇、村人口 X 万人,按每年的死亡率 6‰计算,每年的死亡人数约 X 人,而镇、村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还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我市的火化率提升了,但因为缺少农村公益性公墓,即便火化后在农村依然继续进行了装棺土葬,并没有起到节约耕地资源的作用,反而是增加了群众的丧葬费用。

3.推动殡葬改革工作还未形成合力。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不够,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力度差,工作主动性不高;乡镇一级政府还没有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缺乏对殡葬改革工作应有的宣传和工作力度。对开展殡葬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畏惧于传统的力量,止步于现实困境,未能大张旗鼓地推动殡葬改革。

三、意见建议 1.加强宣传,积极倡导文明殡葬。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特别像“凡在火葬区内死亡的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葬”等禁止性的规定,要反复宣传。要把抓殡改当成一个宣传群众、教育

群众、移风易俗、节俭文明的过程,让人民群众接受殡改,落实殡改,倡导厚养薄葬。

2.严格执法,强化丧葬市场管理。建立由政府统一组织协调,民政、市场监管、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与配合,并通过严格执法,逐步规范和引导群众在殡葬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办理丧事活动。

关于殡葬改革进展工作报告精选 篇2

我县自6月1日零点正式启动殡葬改革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_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安徽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殡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基本实现火化率100%。自殡改启动以来,截至4月底,全县共计死亡7611例,火化7610例,基本实现了殡改的初始目标。遗体火化已作为一项丧葬习俗深入人心。

二是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基本建成乡级公墓14处,建成墓穴5053个,建成村级公墓194处,建成墓穴21980个,保证了集中安葬政策落实。

三是治丧环境明显好转,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治理,殡改秩序得到了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在不断提升。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统筹领导全县殡改工作。指挥部下设宣传、督查、执法协调、纪律保障、综合办公室等,明确了各级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各乡镇村也分别成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落实任务,为殡葬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制订配套政策,殡葬改革有章可循。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县情、民情等实际,相继出台了《宿松县殡葬改革实施方案》、《宿松县殡葬管理办法》、《关于成立宿松县殡葬改革工作指挥部的通知》、《宿松县殡葬管理工作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殡改的起始时间、目标、任务等。全县自206月1日零时起正式启动殡改工作,6月1日零时后城乡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化。

二是建立了责任包保机制。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殡葬改革县干联系和县直单位责任包保制度的通知》,通知规定,县干和县直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各乡镇也按县里要求,实行乡干包村,村干包组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村级殡改联络员,以确保殡改工作首战告捷。殡改启动后,各包保责任人和包保单位迅速落实到位,坚持驻守在第一线,指导各乡镇开展殡改工作,保证了殡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签订了殡改承诺书。各级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均签订了殡改承诺书,承诺带头执行殡葬改革,遵守殡改政策,包保直系亲属遵守殡改各项规定,并积极做好朋友及身边群众的思想工作,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

(三)加大财政投入,殡葬设施得到改善。

为全面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县政府加大了殡葬设施投入力度。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用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

一是拓宽并硬化了出入殡管所的通道。

二是修建了大型停车场。

三是兴建了六间告别厅。

四是添置了四台火化炉、骨灰粉碎机等设备。

五是新购置遗体接运车辆14部。

六是公开招标采购一批骨灰盒,免费为死亡的城乡居民提供一个300元的骨灰盒。去年底县财政又投入1400万元用于各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为我县殡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规范收费管理,丧属消费公开透明。

殡改启动前县物价局就对我县殡葬服务项目收费进行了逐项核定,各收费项目均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在遗体接运、馆内搬运、消毒、存放及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殡葬基本服务中,均明确了收费标准。县殡仪馆也将殡仪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和相关政策上墙公示,做到了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接受监督公开,让丧属透明消费、满意消费。

(五)加强宣传带动,殡改氛围逐渐浓厚。

一是加大殡改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殡改政策的群众知晓率。为使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平稳顺利推进,县政府对殡葬改革宣传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4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县、乡、村三级共700余人参加会议,对殡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4月25日县政府再一次召开全县殡改推进会,进一步落实殡改工作,要求自年6月1日零点以后死亡人员,一律进入公墓集中安葬。在殡改实施期间,《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宿松电视台、户外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先后开辟殡葬改革系列专题报道,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惠民政策和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强化群众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新观念,为殡葬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殡改期间共发放殡葬明白纸3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500余条、倡议书8000份。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推动殡改的带头作用,做到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主动宣传殡改政策,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治丧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倡导文明新风。

(六)开展专项治理,殡葬秩序逐步规范。

一是积极开展对棺木市场的关停和棺木收缴工作。由市场监管局牵头,民政、林业部门配合,完成对全县所有棺木销售点的关停工作,原有棺木加工经营户110户全部停业,取缔违法销售丧葬迷信用品经营户6户,销毁迷信丧葬用品126具。同时,各乡镇对现有棺木造册登记,统一处置,截止月底共处置棺木28410副,发放补偿金约1700万元。

二是建立殡改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制定了《宿松县殡葬改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和《宿松县殡改工作程序规范》,确定了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手段和应急处置措施,规范了殡改各项工作流程,有效遏制了各种矛盾的产生,对于出现的几起遗体入棺事件,县、乡、村三级均坚持不懈的做好了丧属的思想工作,达到火化目的。

三是建立丧葬从业规范。县道教协会制定了《关于规范散居正一派道士活动的意见》,提出要严格规范从业行为,开展活动一次人数不得超过5人,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参与人员收费标准每户最高不得超过2000元,有效减少丧户支出,切实减轻丧户负担。

四是开展治丧环境综合治理。针对殡改初期我县治丧环境的乱象,县政府于去年5月20日至6月19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治丧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集中治理期间共发放《致全县人民一封信》30万份,张贴《整治通告》500余份,设置宣传标牌5块,先后曝光6起违规行为。整治期间共拆除灵棚2个,纠正违规行为120多起,处理违规当事人8起,处罚违规驾驶员6起,查处阻碍执行职务行为1起,有力震慑了违规丧葬行为。

五是建立了集中整治长效机制。将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殡葬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建立了月通报制度,将每月查处的违规事件通报到各相关部门,严加查处。整治行动开展以后我县治丧环境有了显著改观,在城区范围内燃放鞭炮、抛洒冥纸等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殡改秩序明显好转。

(七)落实惠民政策,困难群众负担减轻。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轻群众负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宿松县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办法》,明确了我县符合惠民殡葬条件的城乡居民享受遗体接运(普通殡仪车)、遗体冷藏(存放3天以内)、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骨灰寄存(1年以内)四项免费,殡改启动1年内的死亡人员免费提供300元以内普通骨灰盒一个,自行购买骨灰盒可补贴300元。一年以后低保、五保、优抚对象依然享受此项免费政策。两年以来,惠民工程共计支出728万元。

(八)建好服务队伍,殡葬管理不断提升。

一是充实殡管理所服务人员,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新增服务人员45人,确保了殡管所的正常运行。

二是抓好服务人员的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思想作风建设,强化殡葬服务人员职业道德。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丧属提供热情、便捷、规范的殡葬服务。同时,通过设置举报箱、投诉电话等方式,将殡葬服务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的殡葬服务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殡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到社会整体环境、经济、地域等因素影响,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一是宣传不够深入,知晓面不广。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封建迷信思想和丧葬陋习根深蒂固,丧葬活动攀比风、封建迷信、公墓入墓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殡改后部分群众家庭支出不降反增,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二是少数干部认为殡葬风俗是农村传统,引导群众转变丧葬习俗难度较大。特别是在入公墓安葬方面畏难情绪较重,认为只要火化就行,对殡改工作认识不到位。

三是群众思想有所回潮。近期农村多地流传即将放弃殡葬改革,恢复土葬,严重影响殡改推进。

(二)殡葬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我县殡管所始建于70年代初期,其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年久失修,经县房产部门鉴定老房全部属D级危房。尤其是火化车间已连续使用四十多年,屋顶横梁,因常年遭雨水浸泡和白蚁的侵蚀,已出现裂痕和空洞,常常出现垮塌,严重威胁职工及丧户的人身安全。且殡改后,每天火化量大,最高时一天火化60具,每天聚集在殡管所人员都是几千人,现有场地及设施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殡改需求。

(三)殡葬管理执法和监管措施滞后,乱埋滥葬和殡葬制品泛滥现象难以遏制。

殡改实施以来,虽然总体上完成了各项殡改任务,但部分地区乱埋滥葬情况在一定程度仍然存在,一些违规殡葬用品仍在制作销售,(如:大理石棺、小棺木等),这与当前集中安葬、厚养薄葬的殡改宗旨不符。我县虽然成立了殡改领导小组,但没有成立殡葬执法队伍,没有形成常态化殡葬执法合力,执法难度大,执法难到位。

(四)殡管所职工待遇不高,服务队伍难以稳定。

殡改后,为解决殡管所人员紧缺,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招聘了45名员工,工资为4万元/人·年,扣除五险外,每人实发约2300元/月,但殡葬行业为特殊行业,工作对象特殊,工作环境脏、乱、差,心里阴影大,且全年无休假,工作时间无规律,尤其是我县有“看日子”火化等特殊的风俗习惯,经常需要晚上2、3点就要接运遗体,按八项规定的要求,又不能发放加班费等补贴,造成3位工人辞职,留守人员积极性也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殡改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着力健全殡葬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要真正把殡改工作抓牢抓实,达到节约土地、厚养薄葬的目的,殡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必须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按照两办《关于成立宿松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中明确的部门职责,各单位要认认真真地抓落实,同时管好本单位干部职工,确保本单位人员不出现违反殡改规定行为;

二是强化属地管理。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原则,不断完善殡葬管理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属地管理作用,建立健全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殡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加大宣传,强化引导,着力破除传统丧葬陋习。

一是切实加大《殡葬管理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厚养薄葬、破除封建迷信、文明节俭办丧的宣教工作,曝光不良的殡葬行为,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作好表率。

二是引导群众集中安葬,提高入墓率。当前各乡镇均已建成了公益性公墓,具备入公墓集中安葬的条件,但由于群众思想观念等原因入墓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探索公墓安葬和骨灰堂、骨灰墙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梯度安葬方式,制定出“有奖有惩”的政策措施,将思想工作与行政措施有机结合,切实引导群众自愿入公墓安葬,提高入墓率。

三是引导和鼓励群众实施生态安葬。按照民政部等9部门下发的《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行骨灰存放、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骨灰抛洒或者深埋、不留坟头,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保持全县火化率100%,确保无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现象。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我县殡葬服务能力。

针对我县殡管所基础设施陈旧,房屋破旧的现状,建议在现址改扩建殡管所,将县福利院与救助站整体迁出,现有土地和房产全部划归殡管所。福利院和救助站整体划归殡管所后,殡管所整体面积扩大到130多亩,可有效拓展殡管所空间,充分利用现有荒地、废地,解决殡管所后续发展空间的问题。福利院和救助站现有建筑设施齐全,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新建殡管所,仅需新建火化车间、告别厅及辅助设施,将现有建筑直接改造为办公楼、职工值班室、职工宿舍等,充分节约建设资金。

(四)强化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措施,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和服务力度。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进一步抓好殡葬队伍建设。加强丧葬用品市场监管,对违规制作的墓碑、墓体进行集中清理,努力从源头上刹住违规建造墓地、制作违规丧葬用品的歪风。

二是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建立红白理事会。由村主要负责人牵头,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选择威信高、思想开明、公道正派、信息灵通、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员担任成员,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和乡镇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丧事操办标准和流程,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指导丧户文明、节俭治丧,积极倡导厚养薄葬。各地要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负责收集、报告信息,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殡改工作持久实施。

三是适当提高职工待遇。按照《劳动法》规定,允许殡管所职工发放加班、值班补助,取得合法的报酬,以便更好地服务殡改;殡管所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服务来解决经费的不足。

四是继续加强对道士从业人员的管理。宗教事务局要发挥道教协会的作用,采取教育引导、协会自律的方式,引导道士超度亡灵,达到既满足人民群众祭奠哀思、慎终追远的风俗习惯,又能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的目的。

(五)树立典型,弘扬先进,着力发挥党员干部等群体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细化管理和问责措施,促进党员干部带头树立丧葬文明新风。

一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死亡的,一律进入公墓安葬,不请道士、乐队。

二是以县人大、县_名义向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和_委员发出倡议,发挥他们在殡葬改革中树文明新风、破丧葬陋习的示范带头作用。

县殡葬改革调研报告 篇3

但是,在城区殡葬改革朝着规范化深入推进的同时,我县农村殡葬现状却不容乐观,与我县生态大县的形象极不相符。如何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服务生态、文明修水建设,县政府经研室就我县农村殡葬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殡葬现状

受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我县的丧葬习俗主要以自家操办、邻里帮忙为主,丧葬活动都是在自家有限的院落或所在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丧葬活动迷信盛行,大操大办,奢华、铺张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丧事活动动辄三四天甚至一星期;出殡时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点放炮竹、抛撒纸钱等招摇过市,出殡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出殡车辆多达60多辆,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受传统“逝者为大、入土为安”习俗的影响,广大群众对丧葬中出现的噪音扰民、占用街道、堵塞交通等各种问题敢怒而不敢言。同时,我县农村殡葬以传统的土葬方式为主,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农村殡葬活动无序而混乱的现象非常突出,普遍存在着乱埋乱葬、随意建坟的现状,山头田间、干道两旁、村前屋后,到处都是三三两两的坟地,甚至在有些地方还流行着建生茔的陋习。有些坟墓占地面积大,建造十分豪华,争面子、摆排场的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殡葬陋习不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文明新风不相符,而且不利于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突出的问题:

一是浪费土地资源。据统计,我县农村每年平均死亡4500人,按每人平均占用5平方米的安葬土地计算,每年将造成2.25万平方米土地资源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尽管坟地大都位于荒地上,极少占用耕地,但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土地整体规划和集约利用。

二是破坏生态环境。我县生态优良,风光秀美,有着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农村深受传统观念影响,信迷信、信风水盛行,许多坟墓都建在山林路边,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连接线、柯龙线、修铜线等省道和通乡主干道两旁可视范围内随处可见,大煞风景,严重影响了我县的文明形象,不利于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带来安全隐患。我县是山区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易发生森林火灾,且山火扑救难度大,一旦发生火灾,破坏性很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由于农村没有公墓区,祭扫行为难以管理,因此每到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往往造成四处冒火、八方冒烟,给乡镇防火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严重的火灾损失。

四是制约兴城发展。近三年来,随着我县“强工兴城”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2009年的6.9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20平方公里,以良塘新区为核心的“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当前,我县正朝着“城区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的三省九县环境优美、商贸活跃、宜居宜业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远景目标坚实地迈进。但由于农村殡葬改革未能及时有效地跟进,落后的殡葬现状已经制约着我县“强工兴城”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作为一个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又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国家文明城、省级文明城、省级森林城、全省生态县,因此,加大殡葬改革,树立文明新风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二、农村殡葬秩序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为革除陈规陋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提高文明形象,自今年3月份开始,我县启动了农村殡葬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成立修水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快建设生态修水,全面开展殡葬秩序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成立修水县殡葬综合执法大队的通知》、《关于殡葬执法任务分解的通知》、《关于殡葬秩序整治重点乡镇(村)责任单位责任人的通知》、《关于对殡葬秩序整治活动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评先工作的通知》等8个文件,为殡葬整治活动提供了法

律法规准绳和执法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也拉开了农村殡葬秩序整治的序幕。通过半年来的工作,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一)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等一系列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殡葬整治工作,将殡葬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抓紧抓好。

一是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王金初为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卢治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小康,县政府副县长刘松,县政协副主席朱啸为副组长,民政、林业、国土等32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和16个重点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县殡葬秩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二是上下联动。为使殡葬整治活动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县广泛动员,层层发动,召开全县动员大会及乡、村、组多层次会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采取制作报纸专版、电视访谈专题、印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和设立永久性广告牌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使殡葬改革政策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为整治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同时,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殡葬改革组织网络,成立了县整治办公室,各乡镇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殡葬整治领导小组,各村组也建立了殡葬整治组织网络,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体系。三是强化促动。为促进整治活动取得切实的成效,我县从民政、公安、城管、执法、工商等相关部门抽调人马,专门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指导、监督殡葬整治工作。强化督查推进,县委督查室、县政府考评督查室以及县民政局核查组多次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督查,第一时间通报各乡镇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情况,有力推动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多措并举,力求实效

此次殡葬秩序整治活动,整治重点为县城规划核心区及高速公路、修铜公路、柯龙公路沿线两旁可视范围内的16个重点乡镇、72个村。在整治活动中,我县坚持做到“遮、拆、禁”三措并举,促进了殡葬秩序整治工作的有序推进。一是重点遮。对此次整治活动涉及到的16个重点乡镇、72个村的3749座老坟,全面做好老坟遮挡工作,全县共调进绿化苗木45000余株,按每座坟墓栽种10—15株苗木的标准进行遮挡,成效明显,基本上达到了“见绿不见墓”的效果。二是着力拆。在有生之年筹建生茔,是我县传承已久的乡土观念,实行移风易俗阻力很大。各重点乡镇积极做动员、想办法、出措施、破难题,有些乡镇专门成立了由当地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上门说服群众;同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率先拆除家中老人已建好的生茔,反响热烈,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目前,全县93座生莹已拆除69座,剩余24座因为是合葬生茔,大多已经葬了一半,不宜拆除。对不宜拆除的,通过采取绿化遮挡、新砌围墙等方式予以遮挡,效果明显。三是强力禁。自5月5日起开始实施“零点行动”,充分发挥村委会、理事会、驻村干部等各方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达到了“沿线不添新坟、杜绝生茔新建”的目标。火化率明显提高,截至6月14日,总计火化遗体166例,入县公墓安葬27例,火化率同比提高了58%。

(三)多管齐下,巩固成果

为巩固整治成果,我县建立了各项工作机制,为保障农村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建立零报告制度。抓好重点乡镇和医院的每天报告制,第一时间告知县殡葬管理所。同时,统一印发《致丧者亲属的一封信》,并第一时间送到家属手中,确保殡葬改革的宣传、告知到位。二是出台奖励政策。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县城规划核心区内城中村农户去世的,实行公益性墓地购置费用适当补助;鼓励县城规划区外的村(居)民去世后实行火葬,对全县无丧葬补助费的城乡居民由县财政补助遗体接运和火化费用。三是推进公墓建设。各乡镇以村自筹为主、县乡两级适当补助的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批准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点65个,其中整治重点村47个,非重点村18个。除县城规划区内14个村外,其他11个重点村也正在进行选址、申报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殡葬改革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县殡葬秩序整治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仅是刚起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农村殡葬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由于受几千年来传统殡葬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人死后“入土为安”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丧事攀比之风亦愈演愈烈。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殡葬改革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但部分干部群众对殡葬改革的认识不一,有的在思想上还转不过弯,认为殡葬改革没有必要,对殡葬改革一时难以接受,甚至有抵触情绪,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困难重重。

二是殡葬管理困难突出。殡葬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县各乡镇、民政、国土、林业、卫生等多个职能部门,需要乡镇、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但在殡葬管理中,由于乡镇、部门认识上有偏差,加上多头管理,往往导致无人管理、无人负责,工作上难以形成合力,民政部门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管理上力不从心、难以到位。

三是公益墓地建设滞后。要确保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公益性墓地、骨灰堂的建设是前提和基础。但我县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起步晚,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未建设公益性墓地、骨灰堂,死者无公墓区可安葬,火化后也无处安置和寄存,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急需加快跟进。

四、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的几点建议

搞好殡葬改革,规范殡葬秩序,实行文明、节俭办丧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中必须把握重点,规范运作,稳步推进,讲求实效。

1、破陋习,树新风,转变殡葬观念。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殡葬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遵守、维护殡葬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二是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村“文明红白理事会”,制订文明规范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约束和引导作用,教育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文明治丧。三是转变传统观念。提倡厚养薄葬,让广大群众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关爱家庭、赡养老人、发展生产上,破除互相攀比,争面子、讲排场等铺张浪费现象。

2、重引导,强管理,倡导文明殡葬。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建立乡镇殡葬工作定期汇报制度,由乡镇民政所定期将本辖区范围内死亡人员的火化、骨灰寄存、有否乱埋乱葬等情况向民政部门汇报,民政部门则根据汇报情况进行核查。二是规范骨灰管理。落实专人负责骨灰安放,加强后续管理,坚决杜绝骨灰装棺二次土葬的占地行为,逐步实现骨灰处理多样化、科学化。同时,积极推行骨灰植树、撒河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的方式,促进殡葬改革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殡改政策的各类案件,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私葬乱葬的现象,要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对参与违纪的有关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3、强配套,优服务,推进殡葬改革。一是加快公墓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安排适当的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和农民群众集资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兴建公益性公墓所必需的经费,并把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满足农民群众生态殡葬的需求。二是加快骨灰堂建设。进一步加大骨灰存放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骨灰堂(楼、塔),为实施骨灰寄存提供便民利民措施。民政部门要大力推行骨灰寄存和其他少占或不占土地的安置方式,倡导和鼓励骨灰抛撒、树葬、草坪葬等文明、节地殡葬方式。三是大力推进火化。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国有企业(含改制企业)社保享受对象和县城规划核心区范围内的村(居)民去世后一律实行火葬。鼓励县城规划区外的村(居)民去世后实行火葬,落实好对无丧葬补助费的城乡居民实行县财政补助遗体接送和火化费用等各项优惠政策。

4、抓示范,强带动,规范有序推进。一是采取试点先行。在柯龙公路沿线或修铜公路沿线选择一个基层基础较好、经济基础较强、村民素质较高的乡镇率先开展全方位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县财政给予适当扶持,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着重从移风易俗、建立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抓试点、刻样板、树标杆,带动全县殡葬改革纵深推进。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每个乡镇选择一至两个村民积极性高、村庄环境优美的行政村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公益性墓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美化环境,逐步实现墓区规范化、环境园林化,打造成为示范性公益性墓地。以公益性墓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其它行政村高标准建设公益性墓地,深入开展殡葬改革。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等媒介,着重宣传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镇、村组及个人,大力倡导绿色殡葬,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促使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工作,营造殡葬改革的浓厚氛围。

工作简报(殡葬改革) 篇4

第6期

罗妥中心校办公室

2016年2月29日 签发人:刘定军

倡导文明节俭 推进殡葬改革

--纪学习罗殡改﹝2016﹞8号文件纪实

我校为了顺利推进罗甸县殡葬改革工作,根据罗甸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精神,根据县教育局殡葬改革宣传动员会议要求。我校于2016年2月29日,下午16:10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殡葬改革动员大会,我校在职31名教师参加。

会议由刘定军校长主持,由刘校长组织学习罗殡改〔2016〕

1号文件、《罗甸县殡葬惠民实施办法》及和《罗甸县殡葬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

刘定军校长在动员大会中指出:一深刻认识殡葬改革的重要性的和紧迫性;二强化示范引领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殡葬管理和改革工作汇报 篇5

关于殡葬管理和改革工作汇报

xxx殡葬管理所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县民政局的悉心指导下,不断加强殡葬管理,逐步推进殡葬改革,认真贯彻《殡葬管理条例》,按照中省市有关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攻坚克难,使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多措并举,加强完善殡葬管理。

一是不断完善殡仪馆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所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殡仪馆基础设施,先后购置两台冰棺、一台尸体存储柜和一台殡葬专用车;完善礼宾房、祭奠厅、礼乐房、餐厅、客房等内部设施;改造院内外水路、电路,绿化院内外及公墓周边环境,使殡仪馆面貌焕然一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二是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行风建设。我所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形象统一、服务高效、管理精细、公开透明、便民利民”为目标,加强干部员工日常管理和纪律约束。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内完善了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了队伍素质,对外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有效地推动了内部管理和行风建设。

三是不断提高丧事活动管理和服务水平。我所紧抓干部员工学习,提高干部员工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落实整改任务,完善了殡葬服务流程,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改进了工作作风,满足了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丧葬需求,为丧葬家属提供了优质的丧葬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殡葬改革步伐。

推行殡葬改革,是破除千年陋习,树立文明祭祀的新风尚,是促进丧葬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县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所每年在清明、冬至等祭祀活动集中的传统节日中,积极组织干部上街宣传,发放宣传单,同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连续两年在清明节期间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在《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意见》的专项宣传活动中,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全县党员干部基本人手一份,真正做到了使殡葬改革的新理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加大殡葬执法力度,提高殡葬执法水平。我县属于土葬改革区,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殡葬执法难度较大,我所以全县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大殡葬执法力度,有效治理乱埋乱葬,严禁在龙山公园景区、210国道两侧和可耕地内私自建坟建墓,基本杜绝了城区、景区乱埋乱葬行为。同时对殡葬用品市场秩序进行了专项整治,规范了县城内8家殡葬用品商店,对迷信用品进行了清理,规范了殡葬用品市场,改善了县城环境,收到了良好成效。同时注重殡葬执法队伍建设,目前我所人员不足,大都身兼数职,已有三人办理了行政执法证,随后要统一配备执法制服,加强殡葬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执法能力和干部素质,使殡葬执法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县殡葬改革工作责任书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推进殡葬改革深入开展,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及民政部、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3号)及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14〕8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县殡葬改革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把殡葬改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殡葬改革宣传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落实殡葬改革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党员干部带头、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机关干部包村组、包社区、包单位,确保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做到辖区无违规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的现象。

二、进一步规范殡葬工作管理。

各地要加大禁止套棺重葬的宣传力度,坚决制止火化后套棺重葬。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和力量,对所属区域内的棺木进行认真的清理和登记,并做好所有者的工作,劝其把原有的棺木改作它用。禁止在非公墓区葬坟。对基本农田和不准葬坟的区域的坟墓要制定规划,结合土地整理和农水建设分期迁移到村级公益性墓地和平毁。

三、完善殡葬改革配套服务。

抓好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和规范管理。已建立村级公益性公墓的村,村民尸体火化后一律进公墓安葬,坚决杜绝骨灰乱埋乱葬和套棺重葬的现象。

四、严格殡葬改革工作纪律。

对违反殡葬改革政策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严肃查处,是党员干部的还要按照两办文件规定和县纪委、县监察局公纪发[2001]7号文件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违规土葬的除批评教育外还要视情节报送法院依法处理。

五、对实行殡葬改革成绩显著的单位,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1、火化率(以2013年统计人数为准)以90%为基数,基础奖金为4000元,火化率达到95%奖5000元,100%奖6000元(用于奖励殡葬改革工作专班和对殡葬改革作出贡献的个人)。每下降5%以内扣100元;下降5%以上的扣除500元,违规土葬没有及时处理的,发现一起扣除200元;出现违规土葬既不报告也不处理的,发现一起扣200元。

2、抓好村级公益性公墓的建设与管理,消灭空白村。对管理规范、入墓率达到100%(以2012年实际死亡人口计算)的,奖励乡镇殡改专班1000元;对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进展缓慢、管理混乱、平均入墓率达不到80%以上的乡镇给予扣除殡葬改革基础奖金200的处罚;

3、民政局将根据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对历年火化率达100%,村级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80%,骨灰入墓率达100%的乡镇给予表彰;殡葬改革工作被动的乡镇,年终不参加评先表模。

六、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由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各存一份。

**县人民政府

乡(镇)人民政府

县长:

责任人:

**年

殡葬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篇7

一、我市殡葬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所每年火化遗体200具左右,平均每年业务收入28万元,火化尸体来源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死亡人员尸体火化;二是三无人员死亡和无名尸体火化;三是农村死亡人员尸体火化;四是非本市人员死亡尸体火化。其中,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火化人员80%,三无人员死亡和无名尸体火化为5%,非本市人员死亡尸体火化为10%,我市农村火化人员只有5%。由此可见,我市殡葬事业处于停滞阶段,与周边各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宜都作为全省最早成立殡葬管理所,提倡火葬、改革土葬和建有火葬场的38个县(市)之一,37年过去了,殡葬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人们的殡葬观念和丧葬习俗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封建丧葬习俗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宜都市的殡葬管理现状已与宜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极不协调,下大力气推行殡葬改革,已成为建设文明城市推动我市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我市推进殡葬改革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舆论力度不够

殡葬改革工作因受中国传统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影响,老百姓难免在事物的认识上有误差,真正实行思想上转换还要一些时间,有的认为这是当地政府部门自己的事,与我们老百姓无关。还有的认为去火化的都是那些拿工资的,我们农村人火化后又没什么好处,干吗去火化。等等一系列想法,从中明显看到,我们对国家有关殡葬政策以及殡葬改革的意义的宣传力度上还不够深、不够细,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火葬开支费用偏高

许多老百姓反映,现在火化一个人平均开销都在1000元以上,这笔沉重的费用我们农村负担不起。现在退休老人死亡还能得到一笔丧葬补助费,老百姓就要全出,确是想不通。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的老百姓办丧事大部分开支都是由自己支付,既要请人帮忙抬尸,还要支付车运费,到了殡仪馆还有这样那样的服务费,确实是负担不起,对于偏远山区的那就更难了,长此以往,工作的实际难度会不断加大,农民丧事经济负担可想而知。

3、执法环境不够优化

市殡葬改革综合执法大队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目前,我市各种丧葬用品商店遍布城乡各地,私人运尸车大张旗鼓的在街上开展业务,对于这些情况,市殡葬改革综合执法大队很难进行执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市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联合行动,执法队伍根本没有任何执行力度,一旦遭遇阻拦就没有任何办法,无法真正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作用。

4、个案处理力度不大

目前,我市大操大办丧事非常普遍,其中也不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的在路边搭棚,有的在居民小区办丧事,大都随意燃放鞭炮,昼夜敲打丧鼓,,有的甚至还相互攀比,看谁办的热闹,这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休息,无形中给老百姓带来了很不好的负面影响,他们一二再、再二三向组织提意见,这也给其层组织在工作中增添了不少麻烦,不利于工作开展。

三、当前工作的几个突破口

实践告诉我们,殡葬改革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发展与困难并存,要真正意义上达到社会认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顺站在以人为本的工作高度,以负责任的姿态,确保殡葬改革工作正常运转。针对当前存在的工作弊端和社会不利因素,可从以下四方面去改进,逐步破除其瓶颈。

1、宣传工作必顺做到根深蒂固

推动新事物,宣传是先导。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殡葬工作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多形式、多内容经常性宣传教育与指导,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宣传面要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真正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实际工作深得人心。

2、要合理考虑压缩殡葬费用开支

经实地走访得知,殡葬费用开支是当前必需解决的第一道瓶颈,很多居民在事情处理上往往都是采取软拖硬扛的方式应付,同意火化不拿钱。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可否重点考虑将农村殡仪死亡对象参考退休人员优抚政策待遇,地方出台政策,给予一定数额的丧葬补贴资金,以此缓解老百姓生活压力和认识上偏差,有效推动殡葬事业发展。

3、执法环境要进一步优化

新型事物的长足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主要突出在执法环境上,要将殡葬改革工作做为一种政府行政职能,联合多个部门,保证执法效果,严肃执法队伍管理,保证执法队伍的常规性和有序性,严格杜绝一切与殡葬改革相违背的不法行为。

4、专项工作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

十二五某市水利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篇8

某市水利局(2010年11月22日)

一、“十一五”全市水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加固病险水库,发展城乡供水,整修河道水渠,完善灌排设施,全市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心为民”的优良作风,不断发展完善符合日照实际的水利事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和行业管理,积极创新,狠抓落实,逐步形成了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个一”综合效益、山丘区集中供水“日照模式”、“多库串联、河库联调、城乡统筹”的日照水网、“自压管道与风力提水”相结合的节水灌溉等特色鲜明的山丘区水利发展模式,全市水利工作实现了由单纯工程建设到构筑综合体系的转变,由单纯服务农村到统筹服务城乡的转变,水利事业进入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水利发展思路逐步清晰

历届局党组班子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立足日照水利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五”期间探索形成的“三二一”治水思路(坚持三个统筹,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用水,构筑两个体系,构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导水利工作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9年新一届局党组履职以来,深刻分析把握市情水情的新变化新形势,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确定了“三三三一”的工作思路(坚持三个统筹,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用水,构筑三个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保障三个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9年,局党组结合新时期新阶段的水利工作实际,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确定了 “转变作风、改革创新、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活动主题。2010年,进一步巩固全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形成了“四四三一”的工作思路(坚持四个统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统筹防洪减灾与兴利,统筹工程建设与管理,统筹服务城市与乡村,构筑四个体系,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民生水利服务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保障三个安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水利部门以科学治水新思路指导水利工作实践,工程水利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初步构筑起了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民生水利实现突破发展,中小型水库防洪保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库区移民扶持、粮食生产等水利服务民生能力大幅提升;现代水利正式起步,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基本就绪,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和保障。

为深入谋划“十二五”时期的水利工作,局党组及早安排,精心谋划,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已初步确定了“一二三四五六”的水利工作思路(树立一个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突出两大任务,即突出水利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两大任务,坚持三个统筹,即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综合治理、统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构筑四大体系,构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民生水利服务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提升五种能力,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民生水利服务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快六个转变,加快由防洪减灾为主向统筹治水转变、由工程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由行业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转变、由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向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保持了多年来历届局党组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的连续 性、一贯性,也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水利事业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

(二)水利工程建设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各级水利部门抢抓机遇,超前运作,狠抓项目资金争引,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约18亿元,较“十五”时期增长一倍,是全市水利事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水利事业以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全市12座大中型水库已有8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4.93亿元,拉开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新一轮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十一五”以来,组织实施了小仕阳大型水库和长城岭、巨峰、石亩子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了日照、青峰岭2座大型水库和学庄、峤山2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剩余项目建设;目前,全市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计到2010年底将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在全省率先组织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至2010年底,已完成400余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特别是2008年~2010年,积极争取327座小型水库列入国家和省规划,并完成了339座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了省三年加固规划任务目标,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取得显著效益,全市三年除险加固的水库共恢复提高蓄水能力1260万立方米,以水库为水源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4.6万亩,发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1处,取 得了“加固一座病险水库,保一方百姓平安、建一处集中供水工程、发展一片节水灌溉、保护一方生态环境、促进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一”综合效益。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等领导充分肯定,水利部领导也多次来日照调研考察。

2、日照水网工程不断完善。“十五”之初,我们着眼于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认真分析市情、水情,在反复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北水南调”(日照水库向岚山区调水)、“西水东调”(从莒县青峰岭、小仕阳、峤山三座大中型水库和沭河联合向市区调水)工程,构筑日照水网的战略构想,被市委、市政府列入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日照水库向市区供水三期工程、“北水南调”二期工程等城市调水供水工程,水利工程向城市(含岚山)设计日供水能力36万吨;启动并扎实推进了“西水东调”工程、马陵水库并网供水工程、户部岭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可研报告、户部岭水库向市区供水线路勘测,完成了马陵水库并网供水工程施工前准备工作;配合山东水务开展了临沂市相邸水库、石泉湖水库向日照精品钢铁基地调水工程的合作洽谈。日照水网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已累计实现安全供水3亿吨,其中“十一五”期间安全供水2.6亿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供水保障和基础支撑,成为继日照水库建成之后,保障日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项命脉工程。省委副书记刘伟来我市检查指导时,给予充分肯定;省水利厅多次在我市召开现场会议,向全省推广。

3、农村饮水安全整体提升。2005年到2007年,组织实施了全市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三年共累计投入2.8亿元,其中市以上财政资金9994万元,共建成1709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受益人口130.6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33%提高到84%。2008年~2010年,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三年新建、改造416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受益人口30.43万人,完成投资13498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7232万元。“十一五”期间,共建成了1702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供水工程52处,解决了116.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3.34亿元。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2751个村通上自来水,受益人口199.1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初步构筑起了以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为重点的乡村水网,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状况进一步提高。工作中,依托地势较高的中小型水库为主要水源,创造了山丘区集中供水“日照模式”,使山丘区农村供水在发展思路、工程规模、建设标准、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省水利厅专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议向全省推广,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市。

4、堤防建设不断推进。按照构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着力抓好了危及城市安全的骨干河道治理和重要沿海防潮堤建设。成功争取水利部淮委批复,开工建设了沭河莒县城防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固堤防12公里,使沭河莒县城防段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组织实施了傅疃河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治理日照水库以下河道20公里,重要保护段达到50年一遇以上。加快小型河道疏浚治理,治理了虎山河、刘楼河、沙墩河、崮河、小店河等20余条中小型河道,累计治理疏浚各类河道410公里。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一轮大规模治河行动的开始。潮白河东港段综合治理工程于2010年底前顺利开工。沭河莒县段综合治理工程已纳入国家新一轮治淮工程总体规划,可研报告正在编制。绣针河综合治理工程已纳入全国边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可研报告已委托淮委设计院正在编制。傅疃河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潮白河、巨峰河、袁公河、柳青河、三庄河等小型河道治理已列入省中小型河道治理规划。以堤防建设为带动,加快重点河道拦蓄水工程建设,沭河已建成庄科、陵阳2座橡胶坝,新增蓄水1170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新建5座河道拦蓄水工程,共新增蓄水能力2480万立方米。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建成了岚山区海州湾、虎山镇,东港区涛雒镇、两城镇、大沙洼等高标准防潮堤4.4公里,使高标准防潮堤达到22公里。

5、节水灌溉稳步发展。到2010年末,我市有耕地面积251.2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106.65万亩,占42.45%;其中有常用农田耕地面积244.6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4.75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71.4%,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5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5.79%,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4万亩。先后组织实施了日照水库第六期节水改造工程、青峰岭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一二期工程,彻底改变了灌区开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土渠沟叉的状况;大力发展中小型农田灌排设施,建成 了东港区南湖镇高效农业节水灌溉项目、莒县小店镇高效自压节水灌溉项目、岚山区巨峰镇万亩茶园节水工程等示范项目,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风力提水技术,共建设风力提水工程60处,发展风力提水灌溉工程面积3.1万亩。同时,坚持整山治水,以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带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劳治水保土。全市五年重点治理小流域4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平方公里,带动全社会水土保持总投资3.4亿元,保持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

(三)现代水利正式起步

局党组着眼构建现代水利发展格局,在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放在突出位臵来抓,不断加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常抓不懈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积极推动水利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水利发展,理清了全市现代水利发展的思路重点等,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1、资源水利迈出重要步伐。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某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某市城区地下水管理办法》、《某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某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等4个规范性文件。健全市县两级水行政执法体系,探索部门联合执法,不断强化水行政执法权威,计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价改革等成为重要调控和监管手段,促进了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审批放取水许可证488个,依法征收各类水利规费2.5亿元,其中水资源费1.91万元;其中,市级共征收水利规 费1.01亿元,其中水资源费8240万元,河维费1749万元,水保两费120万元。组织开展了万平美食城、奎山汽贸城、连云港东路15家洗车店等20余次集中性执法整治;组织开展了傅疃河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非法采砂案件20余件,追缴采砂费7万余元,建立了日常巡查机制,傅疃河已无规模性采砂行为。建成了沿海地区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完善了水文监测网络和站点布设,一批水文测报仪器和设施得到更新和改造,水文监测、水资源调查、水文测报手段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了水资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用水总量控制打下基础。加强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建设了莒县“沭河公园”、“傅疃河湿地”等城市河道公园,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管理与执法,全市共监督检查开发建设项目847个,审批水保方案113个,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356.8万元,审批水保设施投入7853万元。这些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加强,使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成为全社会共识。

2、移民政策全面落实。我市是人口小市,但是移民大市,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4.96万人,列全省第六位。中央做出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我市成功争取全市14.96万人现状移民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和省扶持范围,已累计发放扶持资金4.5亿元,直接增加了移民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项目扶持以来,全市共完成中央和省批复的移民扶持项目201个,项目 覆盖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道路、文化卫生等,总投资4667.65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我市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4044元,是“十五”末的两倍。同时,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努力化解矛盾,做好社会稳定工作。2010年7月,全省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与会领导对我市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水利移民政策的全面落实,使我市民生水利在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成为构筑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防汛抗旱扎实有效。“十一五”期间我市旱涝交替发生,各级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先后战胜了2006年大旱、2007和2008年大涝的严峻考验,确保了大旱之年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大涝之年全市水利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是新世纪以来继2002年后的又一个特大干旱年,先受春旱又遇秋旱,从9月初到11月下旬,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全市基本无有效降雨,且气温持续偏高,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28万亩。面对严重的旱情,及时启动抗旱预案,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合理搞好工农业用水量分配,加强对全市主要河道径流、典型地块土壤墒情以及地下水的监测分析,为市领导科学指挥、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是我市的丰水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998.5毫米,主汛期则连续遭遇了“7.17”、“7.23”和“8.17”等局部强暴雨袭击,造成局部山洪爆发,灾害损失严重。对严峻的汛情,各级水利部门干部职工连续昼夜奋战,坚守岗位,周密布臵,科学调度,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各类水库无一溃坝。同时,建成了全市雨量遥测系统、防汛会商指挥系统、大型水库及骨干河道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重点水库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市安全度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4、农田水利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各级及时调整和转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重点水利工程为带动,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农田灌溉设施;积极推行和落实“民办公助、先干后补”等扶持政策,带动了拦河坝、塘坝、谷坊、机电井、大口井、蓄水池等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2009年,国家改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政策后,积极争取莒县被列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并在实施2009、2010项目中打造了小店镇六库串联高效节水工程、青峰岭水库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仕峤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精品工程,完成投资8271万元,使得莒县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省财政厅、水利厅联合召开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现场会在我市莒县召开;省人大调研组专程来我市调研视察工程建设情况。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开工各类水利工程9380项,投工2369万个,完成土石方7595.7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2.95亿元。

5、水利改革不断深入。积极稳妥推进水利改革,完成水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事改企”试点工作,6个经营性事业单位一次性改企转制成功。全市12座大中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全部获政府批准,并落实了改革措施,纳入财政差额管理或全额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推行了小型水库工程安全管理员制度,启动了 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市已落实水库安全管理员490人。推行了农村供水工程“政府监管、企业运行、群众参与”的管理新模式,全市已建立农村供水协会(公司)29个,有31处工程实行了公司协会管理,共覆盖707村、61.4万人,分别占已通水村庄和人口的25.8%、33.3%。各区县都出台了《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有2个区县成立了农村供水专管机构。

总结“十一五”水利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必须高度关注民生。“十一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初步构筑了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民生水利发展格局。工作中,坚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实施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116.23万人的饮水问题。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汛抗旱的首要目标,实施了4座大中型水库和36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结束水库下游群众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历史。坚持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作为水利惠及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成功争取了14.96万库区移民全部纳入国家扶持范围,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大力开展项目扶持,有力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必须服务发展大局。“十一五”期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确立了“确保三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的新治水目标和“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的新治 水方略,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供水调水等,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紧紧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决策部署,及时组织开展了全市蓝色经济区水利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相关专题研究,提出了建设滨海特色水利示范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发展目标。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启动“一扩三保”决策部署后,各级水利部门始终把中央扩内需水利投资项目争引与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我市中央扩内需项目资金占全市扩大内需项目中央投资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组织实施的四批扩内需项目总投资,相当于“十五”期间形成的县级以上水利固定资产总,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水利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需要由政府主导开展水利规划、工程建设、水资源调度及防汛抗旱减灾等各项治水活动。公共财政投入逐步加大,按照中央“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市县财政拿出更多资金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约18亿元,较“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其中,争引省以上资金10.58亿元,市级财政投入1.46亿元。在水利规划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由水利部门统一组织编制,提出规划范围、治理目标和具体建设内容,按层次分别报送相关部门批复,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工程建设中,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亲自检查调度,重要水利 工程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目标责任制,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是必须抓班子带队伍。“十一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抓班子带队,深入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争做港城先锋”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解放,推动了全行业的作风转变,锻炼了一支钢班子铁队伍。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进一步优化。到“十一五”末,市直水利系统30岁及以下有31人,占总人数的12%,31-40岁有102人,占总人数的38%;现有37名科级干部中年龄35岁以下有5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13.5%。专业技术队伍中有1人获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8人获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2人获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坚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在水利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注重引进和应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努力建设一流工程、精品工程,切实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五是必须形成治水合力。“十一五”期间,随着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把水利臵于更加突出的重要位臵,紧抓不放,强力推动;各有关部门倾力相助,鼎力支持,积极为水利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各界对水利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的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性、自觉性明显增强。正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 氛围,水利事业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当前全市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当前我市水利工作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市水利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阶段性特点,需要认真把握和对待研究。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但水旱灾害影响呈不断加重的趋势。各类病险水库加固、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规划设计水平、建设质量、工程效益等不断提高,建设了一批重点骨干防洪工程和水源工程。但由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和地域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气候条件的变化,水旱灾害影响也在加深。如局部强降雨带来危害。

2、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实现起步发展,但水利服务民生的领域、层次有待提高。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成为惠及农民的最大的民生工程,但农村饮水安全状况仍堪忧,农田灌溉设施进一步改善,但面广量大的中小型农田灌排设施仍为得到维修改造,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水质量、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排设施、水生态环境、城乡水环境等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3、水利发展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既有特色优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多年来的特色优势工作如水库除险加固、日照水网、节水灌溉等不断发展,成为全省的先进榜样,但随着兄弟市水利工作的快速发展,我市原有优势工作面临丧失优势的危险,新的特色 优势工作培育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水网工程建设面临兄弟市的强势竞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已经3个市试点先行,塘坝加固试点面临兄弟市成功做法的对比考验。

4、水利管理不断加强,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约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水利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工程运行管理不断提高,大中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小型水库和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破题,但行政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资金投入等深层次制约水利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日益突出。如水利服务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不断加强,在水资源管理、农村公共供水管理、河道管理、水政执法等方面亟需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但受机构编制的严格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落实。如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仍未纳入基本建设项目联审联批流程。

5、水利的基础地位不断巩固,但公共财政投入、社会环境保障等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对水利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水利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受地方财力限制,市县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仅限于重点工程和具有政治任务性质的扩内需工程项目,基本上没有自主项目的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呈现仅靠上级扶持,无上级强制性措施地方配套难以到位的尴尬局面,在个别市县党政领导思想认识中形成了水利依靠上级投入的认识。同时,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管理的行政措施、经济措施等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执法难等问题。

6、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以大部制改革为导向的政府机构改革思路,为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带来了机遇,但改变现行部 门分割、城乡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仍面临很大的阻力和困难。我市是新兴城市,在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对单一,特别是有的区县城区供水主要依靠水利部门建设的供水工程,在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条件,需要认真把握。

7、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从传统供水管理转向需水管理的明确政策导向,为推动需水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落实需水管理理念的措施、方法、手段等,与传统的供给管理发生冲突,这给水利部门在自身思想认识转变、组织管理体系重塑、措施转变、工作重点转移等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当前我市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日照虽然是全省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地域狭小,水资源总量不足,我市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5.3%,人均占有量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无客水来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十分突出。沭河是境内最大河,且为过境河道,出境水量大于入境水量,其余均为小型河流,源短流急,调蓄能力差;同时我市目前尚属欠发达的沿海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尚未全面暴露出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钢铁、浆纸等临海产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将成为日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

2、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水库工程的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防洪安全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善。但由于我市地处河流上游,独流入海河道均为中小河流,国家和省对我市河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河道治理历史欠账较多;沿海防潮堤老化退化严重,险工隐患也较多;面广量大的塘坝工程更是防洪安全的心腹大患,防洪工程病险隐患仍是威胁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薄弱环节。同时防汛现代化建设也需进一步加强,整体防汛保安全能力还有待提高。

3、农村水利化水平仍然较低。当前我市农村水利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未彻底解决,仍有部分村未通自来水,已通自来水的村庄维修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很多没有进行消毒等处理,仅是形式的“自流水”;农田灌排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库灌区、泵站、机电井等老化失修严重,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任务艰巨,工程效益发挥仍受制约;水土流失防治力度还不够大,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还需加强;对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早已提出发展生态文明的号召;省委、省政府在打造蓝色经济区指导意见中,明确强调资源节约,追求环境保护,发展高效产业;日照建设蓝色经济区提出要建设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强重点 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各种因素,目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5、水利管理十分薄弱。近年来,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对水利工程管理抓得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管理手段、措施相对薄弱,特别是以水库、农村自来水等为重点各类水利工程管理还不到位,工程的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主体落实不到位,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入推进。水利行业管理、水行政管理、水资源管理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水资源管理方面,水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面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用水总量控制的严峻挑战。

6、水利投入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上级部门对日照水利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但由于某市建市晚、底子薄,在我省沿海七市中属经济欠发达城市,地方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市水利总投入约20亿元,平均每年4亿元,人均年投入仅130元左右,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市的水利投入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各级财政的投入远远不够。

(三)国家和省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新政策近些年来,国家对水利的定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党十六大报告将水利放在经济建设部分,把水利定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十七大报告把水利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部分,明确提出保护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等。水利开始从农业的命脉全面转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转变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表述的新变化,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随着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蓝色经济等重大部署的陆续实施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防洪减灾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改善民生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生态保护的要求会更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发展节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水利工程管理提上与建设并重的地位来抓,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建立完善良性运行机制。要继续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和小型水库病险问题,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大中型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建设,切实加快骨干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防洪、水系疏浚整治、库区移民扶持等民生水利建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臵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这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区域总量控制与行业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强化水资源微观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地下水非法开采。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快建设水系生态项目和小流域治理步伐,改善水生态。加强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中水回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这就要求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山洪灾害治理。加强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强化监测、预警、防治等措施,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提高防汛抗旱物资保障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这预示着未来几年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水利改革。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建立权威、高效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重点加强小型水库、农村自来水、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水价机制。

(四)下步水利发展方向

下一步,我市水利工作的努力方向是:以现代水利为导向,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科技水利、公共财政水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推动改革创新,推动水利管理,实现水利事业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1、坚持民生水利方向,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具体工作上,要切实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排设施薄弱、中小型河道治理、城乡水环境整治作为重点来抓;按照全面建设防汛 抗旱减灾综合体系要求,在抓好小型河道治理、塘坝加固的基础上,抓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针对不同的险情级别制订相应的抢险预案,确保及时、有效解决各类险情。

2、坚持资源水利方向,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到实处。把强化水政执法权威、破解水行政管理机制性问题、加强和完善水行政审批制度、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普查作为重点来抓,严格新增取水许、严格水资源论证,全面建立需水管理机制。建设洪水超限、干旱等级、水利工程出险等三大应急响应机制。当前积极推动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行政服务大厅联审联验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水资源红线管理的硬指标作用,引导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深入持续开展。

3、坚持城市水利方向,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围绕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尤其是支撑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提高城市及重要地区供水保障能力的要求,重点把日照水网规划建设、新水源规划建设、城镇供水作为重点来抓,提高城市水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城市供水为契机,加强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对接,提高水利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抓好城市涉水事务的管理。

4、坚持生态水利方向,努力探索建立生态水利发展新模式。按照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要求,以沿河口周围湿地、河道生态治理、河道两岸绿化为重点,全力打造“两区十河一线”的生态水利布局。两区十河,是沿海地区以潮白河、傅疃河、巨峰河、绣针河、三庄河为重点,沭河流域地区以沭河、袁公河、柳青河、浔河、鹤河为重点,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管理,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构筑生态河道。一线,海岸堤防建设及水生态综合保护为重点,围绕海堤建设和河道入海口生态综合治理,构筑沿海地区防潮安全屏障线、水生态保护景观线。

5、坚持科技水利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具体工作中,以省水利厅提出的六大系统为重点,综合规划,分类推进,重点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文监测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水网工程运行管理系统以及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六大系统建设;突出抓好新理念的学习领会运行,抓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6、坚持公共财政水利方向,积极推动各级公共财政投入水利的增量制度建立和完善。具体工作中,重点是争取市县政府制定出台公共财政投入水利增量制度,并抓贯彻落实;争取市县财政设立 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专项资金,并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加大农村饮水、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民生水利的均等化服务,促进城乡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水生态环境一体化。

7、坚持改革创新,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重点抓好小型水库与农村自来水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水利科技服务中心,积极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供水联合体等基层服务组织。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实行分类计价、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合理确定农业水价。推动有条件的区县启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三、“十二五”全市水利工作总体定位、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总体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就水利工作而言,“十二五”时期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强化支撑保障能力的关键时期,是以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重点的现代水利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水利改革的攻坚时期,是水利事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水利工作的总体定位是:紧紧围绕保障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突出“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两大任务,加快推进以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重点内容的现代水利发展,全力打造滨海特色山丘区水利发展示范区,为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践行“一二三四五六”的水利工作思路(树立一个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突出两大任务,即突出水利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两大任务,坚持三个统筹,即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综合治理、统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构筑四大体系,构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民生水利服务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提升五种能力,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民生水利服务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快六个转变,加快由防洪减灾为主向统筹治水转变、由工程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由行业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转变、由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向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系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臵,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总抓手,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水资源供应、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大力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臵、节 约保护和科学管理,努力打造鲜明特色的山丘区水利示范区,积极推动全市水利事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为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三)任务目标

“十二五”期间,争取完成水利投资50亿元,初步建成以大中型骨干工程为重点、小微型工程为基础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建立起依法行政、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以工程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重点内容的现代水利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国全省知名的海洋特色山丘区水利发展示范区。

1、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组织实施“西水东调”一期工程、莒南县相邸和石泉湖两座中型水库向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供水工程、户部岭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启动从江苏省向岚山区调长江水项目规划工作,争取基本建成“多库串联、河库联调、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日照水网工程体系,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日,总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日。加快实施以集中供水及管网延伸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争取解决7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设较为完备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加快山丘区中小型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加强水源地保护,进一步提高供水质量;建立完善重点供水区域供水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供水保障率。

2、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组织实施东港区马陵、五莲户部岭、小王疃、河西等四座中型水库和100余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傅疃河拦河闸等6座病险水闸加固任务,完成1000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任务。对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普遍治理一遍,使河道堤防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继续推进沿海防潮堤建设,新建加固高标准防潮堤20公里,使全市高标准防潮堤达到40公里以上,重点堤段防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认真抓好山洪沟治理试点和项目争引,争取“十二五”期间治理山洪沟4条,提高山区群众防洪安全状况。加强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预警预报、监测分析、抗洪调度、抢险救灾等组织指挥和应急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3、着力构建雨洪资源化工程体系。以新建龙潭沟中型水库为带动,加快推进南湖中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以傅疃河拦河橡胶坝、沭河下游橡胶坝、潮白河橡胶坝等河道拦蓄水工程为重点,加强拦河截潜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型河道拦蓄水工程,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以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带动一批新建小型水库、塘坝、水池水窖、山沟山溪拦蓄工程建设,增加雨水集蓄利用量。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抓好海水淡化工程试点,努力提高可持续水资源总量,缓解用水短缺局面。

4、着力构建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为契机,全面推行水域纳污容量和用 水效率“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并加强考核及考核结果执行;依法切实加强水资源监管,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等。加快各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5万亩,全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40万亩,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加强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落实重点行业定额管理制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50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6 立方米。水利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全面提高。

5、着力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坡耕地治理片区建设、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河道生态湿地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强河流、水库等的运行管理和水量调度,保持河道生态用水,河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加强海水入侵综合防治,海水入侵区面积保持平衡或者减少。主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70%。城乡水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增一批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

6、着力构建现代水利信息化体系。依托水利工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建设覆盖大中型水库、重点河道等重点防洪工程的汛情远程监控系统、区县级防汛指挥会商系统、防汛电子地图、水利信息数据库、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系统、水文监测系统、水网工程运行管理系统等,逐步实现水利信息采集的自动化、传输的高效化和水利决策的科学化,不断提 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全面贯彻统筹治水、科学用水和依法管水的要求,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乡区域相统筹、当前与长远相衔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开展水利规划设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搞好项目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要兼顾防洪、调蓄和生态功能的综合运用,着力建设兼具防洪、供水、生态三重功能的复合型水利工程,在重视工程质量、标准、运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生态、文化要素的融合。每一处水利设施,都要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水文监测设施、管理设施作为重要内容渗透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坚持规划先行,加大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库,形成“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格局。

二是加强水利管理。充分履行管理水资源这一根本职责,切实树立建管并重理念,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水资源管理、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河道水库日常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尽快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城市自备地下水日常管理等,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和效益长久发挥。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进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进一步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切实做到取水必须许可、用水必须收费、取水必须计量、违 法取水必须受到处罚。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完善“四制”管理制度,加快构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切实抓好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将全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切实抓好水行政执法管理,增强执法效能。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争取制定出台《某市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细则》、《某市区域用水量监测办法》以及“西水东调”等供水工程管理办法。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继续加大对上资金争引力度,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和省更大的资金支持。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与财政、发改等部门沟通,争取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增量制度和投入机制,落实财政投入主渠道,保持各级财力投入持续增长,已开工工程所需财政资金足额到位。强化河道维护费、水资源费、水保“两费”、水工程占用补偿费等水利规费征收,并全部用于水利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水利投资问题,通过吸纳民间投资入股、臵换产权、确权土地开发等吸引社会投资,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四是深化水利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重点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水利建设投融资改革、基层水利站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水利发展难题。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争在水资源统一管理上有条件的区县率先突破。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中型水管单位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得到全面落实。积极探索农村供水、小型水库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督检查、评估考核等机制;

积极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基层服务组织,逐步建立“政府监管、公司协会运作、用水户参与”的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乡镇水利站改革,研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水利科技服务中心。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和工业供水水价,争取推行分类计价、超额累进加价制度。

五是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兴水意识,以水利科技创新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水利职业学院等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推动日照水网优化调度、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研究和应用。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要着眼新一代物联网技术装备供水工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加速对传统水利技术装备、管理手段的改造升级。在农业节水、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中,积极引进新理念,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推动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党政干部、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基层水利等五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过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确保工程、资金、干部、生产四个安全。切实加强行业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水利行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2011年工作思路、重点工程及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逐步向中小型河道治理、水库加固、灌区配套改造等中小型工程转移,水利工作进一步向统筹治水、建管并重转变,水利改革势必需要加快推进,水利发展面临更大机遇,大有作为。全市水利工作总的思路和要求是:继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一二三四五六”的水利工作思路(树立一个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突出两大任务,即突出水利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两大任务,坚持三个统筹,即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综合治理、统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构筑四大体系,即构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民生水利服务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提升五种能力,即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民生水利服务能力、水生态保护能力、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快六个转变,即加快由防洪减灾为主向统筹治水转变、由工程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由行业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转变、由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向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以“创先争优、争做港城先锋”活动为抓手,以“重建设、强管理、促改革、抓创新”为主线,实施六大工程,抓好五项工作,强化八项措施,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狠抓措施落实和创新,为“十二五”水利事业

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实施六大工程:一是中小型水库和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亿元。抓好东港区马陵水库,五莲县户部岭、河西、小王疃等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概算投资3500万元的马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4800万元的户部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争取我市50余座小(2)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并开工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东港区南湖镇塘坝加固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好莒县莒北塘坝新建、加固工作,争取完成新建、加固塘坝100座。二是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与沿海防潮堤工程。总投资约1亿元。全面完成批复总投资2839万元的潮白河东港段综合治理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批复总投资2559万元的巨峰河岚山段综合治理工程和概算投资3177万元的潮白河五莲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抓好中小型河道治理项目争引与前期工作,争取完成沭河、绣针河治理可研报告编制工作,争取完成傅疃河、三庄河、袁公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和批复。计划新建维修高标准防潮堤4.2公里,估算投资4200万元。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工程。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重点抓好已建工程更新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计划投资4000万元,解决120个村、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的同时,抓好后期扶持项目的组织实施,确保完成总投资2233万元的2010中央和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和总投资1100万元的2009~2010小型水库帮扶项目建设。四是区域水网和新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马陵

水库供水并网工程建设,新增日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日;继续推进“西水东调”前期工作,争取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和审批工作;配合山东水务投资公司积极做好莒南县相邸、石泉湖、陡山水库向日照精品钢铁基地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户部岭水库向市区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并根据城市用水需要适时开工建设,确保全市用水安全。继续抓好总投资2.6亿元的新建龙潭沟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和批复工作;抓好大中型拦河闸除险加固和傅疃河下游拦河橡胶坝、潮白河橡胶坝等河道拦蓄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河道拦蓄水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小水源工程建设,计划新建小水源工程451处,增加蓄水能力300万立方米。五是农田水利重点县和水土保持工程。组织实施好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1项目规划建设,抓好面上节水灌溉项目的推广建设,全市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万亩。抓好估算总投资6425万元的仕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重点抓好东港区南湖大北湖水系生态水土保持项目、五莲芦飞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全市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六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计划投资180万元建设防汛会商指挥体系二期工程,建成5个区县的防汛指挥会商分中心,实现市县互通互联。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市级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管理中心,提高农村饮水工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搞好山洪沟规划建设前期工作,争取省批复我市山洪沟工程治理试点1条,国家和省投资1000万元,并抓好组织实施。全面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计划争取省以上投资600万元,35 建设覆盖全市重点地区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以贯彻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为契机,争取制定出台《某市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完善各区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作好考核;积极争取建立水域纳污能力限制、用水效率控制,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搞好水文监测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为实施红线控制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切实加强水政执法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联合执法,强化执法权威,切实加强违法水事案件查处和河道采砂管理。争取省批复日照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全力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继续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在抓好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防洪预报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洪预案体系;继续抓好防汛责任制落实、防汛演练、培训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全市安全度汛。立足于防大旱,积极做好旱情监测、会商和水资源调度等工作,组织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对大中型水库和城市供水水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加强对中小型抗旱水源的调度指导,统筹安排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用水,确保城乡用水安全。三是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实施莒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县水利配套工程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编制《雨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日照水库灌区、青峰岭水库灌区、仕峤灌区灌溉

水源替代工程规划》,推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突出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水库灌区维修配套与改造、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道治理和小水源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实施。四是不断强化工程管理和行业管理。不断深化和完善小型水库和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出台《全市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全市启动并推进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政府监管、企业协会运作”的模式,争取2011年全市50%以上的通自来水村庄实行协会或公司管理。切实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争取日照水库达到国家级规范化管理水平,7座大中型水库达到省一级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五是努力抓好水利普查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水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宣传动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普查方案设计,依法依规、科学规范开展普查,确保按期完成清查登记、台帐建设和现场调查等阶段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强化八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组织能力,促进水利发展模式转变。抓好已建各项制度的执行,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水利局继续推行局党组成员和领导班子成员分线负责制,建立完善局领导周例会制度和科室工作周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二是落实工作责任。继续实行局党组成

员分工负责制和科室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建立责任分解落实机制,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逐一落实到区县水利局,并明确工作时限,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市水利局机关建立完善科室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和主办科室(单位)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明确时限。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措施落实,积极推进小型水库和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争取50%以上的自来水村庄纳入公司或协会管理,争取全面启动全市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重点提高原水价格,以经济杠杆促进节水工作开展。四是打造典型亮点。积极鼓励工作创新,重点打造小型水库和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等亮点工作,着力打造莒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1项目、潮白河东港段综合治理工程、山洪沟防治工程等精品工程。五是积极筹措资金。在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上资金争引力度,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跑省进京,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2011年计划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8亿元。同时,积极争取市县财政拿出更多资金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和工作,为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可靠资金保障。六是强化督导调度。建立局党组重大决策事项督查制度,加强对各科室、直属各单位工作任务落实督查;充分发挥部门督查调度的作用,加强对全市各项水利工作的督查调度,切实抓好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业务培训等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七是深

入转变作风。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争做港城先锋”活动,大力弘扬水利系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心为民”的优良传统,大力倡树敢于负责、埋头苦干、严谨细致、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率型、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等“七型”机关。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年确保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和工程一线。八是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服务社会和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的要求,积极争取加强库区移民扶持、水资源管理、农村供水管理等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着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附:“十二五”重点培育的典型工程和亮点工作

附件:

“十二五”重点培育的典型工程和亮点工作 一、十大典型工程

概况起来是“一网十河百库千塘万池”工程和“一县双十两系统”。一网是日照水网,十河是十条河流治理,百库是百座水库除险加固,千塘是千座塘坝加固工程,万池是十百千万处雨洪水利用工程建设。一县双十两系统,一县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双十是20个小流域、20处小型灌区改造及高效低碳节水灌溉工程,两系统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信息化系统。

1、城乡统筹的“日照水网”工程

现状:我市地域狭小,水资源总量不足;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无客水来源。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早在“十五”之初,市水利局就立足日照实际,提出了构建日照水网的战略构想,被市委、市政府列为重大决策付诸实施。到目前,已建成日照水库向某市区供水一二三期工程、“北水南调”一二期工程、石亩子水库向五莲县城区供水工程、巨峰河向岚山供水工程等8处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38万立方米/日;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52处,解决了88.9万人的饮水问题。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决策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总体目标,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日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

颈之一,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发展目标:骨干水网工程总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为城市和临港大工业发展及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农村水网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运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饮用水和镇域经济发展用水。

主要措施:一是规划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北水南调”三期工程及户部岭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加快推进临沂市莒南县陡山大型水库、相邸和石泉湖两座中型水库向日照精品钢铁基地调水工程规划建设,构筑跨市域的“多库串联、河库联调、南北贯通、东西互济”的日照水网工程体系。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水网,继续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基本思路,对现有集中供水工程采取扩网、并网措施,不断扩大供水规模。三是推进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供水管理单位的监督考核,加大水源地保护和水质处理力度,提高供水质量,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四是用现代科技装备水网工程,加强水网工程的运行、管理与调度系统建设,建设“数字水网”。

2、两区十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

现状:我市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条,由于中小型河道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河道内乱

采砂、破坏堤防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河道保障安全、兴利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我市大部分河道防洪标准偏低,淤积严重、人为设障等导致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个别河道存在水环境恶化趋势,河道生态功能失调,综合功能下降。

发展目标: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沿河口周围湿地、河道生态治理、河道两岸绿化为重点,全力打造两区十河的生态河系布局。两区十河,是东南沿海区以潮白河、傅疃河、巨峰河、绣针河、三庄河为重点,沭河流域区以沭河、袁公河、柳青河、浔河、鹤河。通过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河床、护岸、堤防等的生态改造和长效管理,逐步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塑造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

工作措施:一是学习借鉴省内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突出生态治河的理念,将生态理念贯穿于河道治理全过程中,发挥河道防洪、生态、蓄水等综合功能。二是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模式上,除满足防御洪水的要求外,尽量保持河道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性,为水生、两栖生物栖息繁衍创造良好环境。三是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等多方面来考虑治理措施,加强人文、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以“治污水、清河水、防洪水、还生态”为目的,恢复河道自然功能。四是加强河道日常管理维护,推行安全管理员制度,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禁私采乱挖,保护好河堤河砂河床。

3、千塘加固工程

基本情况:我市现有塘坝3437座,大多地理位臵比较偏僻,老化失修严重,大部分塘坝已成为病险塘坝,兴利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安全隐患日益凸显。2009年以来,按照省水利厅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市已在南湖镇开展了塘坝除险加固试点工作。

发展目标:争取 “十二五”期间完成1000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任务。

工作措施:一是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探索塘坝除险加固的资金筹措、建设管理、运行管理新模式,启动千塘加固工程。二是争取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争取纳入市财政支持范围,落实塘坝加固的“民办公助”政策,为塘坝加固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结合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调整,积极促进社会力量投资塘坝加固。四是把塘坝加固纳入小农水重点县、小流域治理等其他水利项目建设范围,争取资金支持。五是搞好塘坝加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4、十百千万雨洪水利用工程

基本情况:我市70%以上为山丘区地形,小型水库、塘坝、水池、蓄水谷坊、拦河截潜等为主要建设形式,建成了一批中小型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成为解决山丘区农村群众生活和灌溉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和抗旱减灾的有效措施。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中小型水库10座,拦河闸坝100座,蓄水谷坊1000座,集雨水池水窖等1万处。

工程内容:以中小型水库、塘坝、水池水窖、蓄水谷坊、汪塘、拦河截潜等为主要建设内容。

采取措施:一是编制雨洪水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明确雨洪水资源化利用重点,本着宜拦则拦、宜蓄则蓄的原则,大力搞好当家水工程建设,努力增加蓄水能力。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纳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内容,通过落实“民办公助”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兴建水池、谷坊、水窖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三是搞好雨水利用工程和其它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的连接配套,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5、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

基本情况:2008年莒县成功竞争立项小农水重点县,2009~2010,完成投资8271万元,建设了青峰岭灌区末级渠系项目、小店镇自压节水灌溉项目、仕峤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目标:经过三年(2009~2011)的建设,莒县基本完成规划项目区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十二五”期间,争取我市再有两个区县纳入国家和省的重点县投资计划,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

采取措施:一是继续抓好莒县重点县建设,搞好2011年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施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重点县亮点工程。二是安排五莲县、东港区、岚山区启动并加强重点县前期工作,突出两区绿茶特色和五莲山区特色,搞好项目布局和思路确

定等工作,为项目争取打好基础。

6、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治理小流域1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平方公里,保持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到“十一五末”全市仍有1277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目前,国家和省已逐步加大了水土保持治理投入。

发展目标:计划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每年重点治理4~5个小流域或水系生态项目,“十二五”期间打造20处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或者河道型水系生态治理精品工程。

主要措施:一是搞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加大项目争引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二是探索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和工作措施、标准要求,结合革命老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项目、水系生态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改造治理片区等项目,面上加大推广力度。三是转变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理念,充分发挥自然修复功能,将更多的生态要素贯彻于项目中的设计建设中。四是打造典型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莒县大山流域综合治理、五莲县三关流域等典型工程,抓好袁公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绣针河入海口湿地公园、傅疃河湿地及日照水库水利风景区等项目。

7、高效低碳节水灌溉工程

基本情况:结合日照山丘区中小型水库众多,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在水库上游发展风力提水,在水库下游发展低压管道

灌溉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建设风力提水节水灌溉工程50处,安装风车518台,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已发展了莒县寨里河老营水库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小店镇六库串联等重点低压管道灌溉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得到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继续推广风力提水工程,打造东港区风力提水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力推广管道灌溉工程,争取建设20处高效低碳节水灌溉项目,把我市打造成自压管道灌溉与风力提水相结合的海洋特色鲜明的山丘区节水灌溉示范区。

工程内容:抓好风力提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计划安装风车200台,发展风力提水型式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结合中小型水库灌区配套改造,加大低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建设力度。

采取措施:一是搞好建设规划,突出规模发展、联片建设的思路,风力提水重点打造东港区“三条线、三大片”的亮点工程,低压管道重点打造莒县莒北小型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二是通过培育典型工程,加大舆论宣传,推动全市低压管道工程、风力提水工程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管理,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产权,搞活工程经营权,确保工程良性运营。四是落实 “民办公助”政策,争取省市县财政支持。

8、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

基本情况:我市共有5万亩以下1万亩以上的一般中型灌区21处,1万亩以下的小型灌区135处,设计灌溉面积81.8万亩。多数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溉效益低下,有的甚

至失去灌溉功能,已被废弃或面临废弃危险。近年来,我市已组织实施了四亩地水库节水工程、等一批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目标:抓好一般中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试点,努力培育典型工程,使之成为山丘区粮食生产保障的示范工程。

工程内容:以末级渠系建设和自压管道节水灌溉为主要形式。采取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确保典型建设项目全部纳入规划内,争取省市财政支持;二是加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典型培育,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确保项目实施保质保量、上标准、上档次,打造成亮点工程。三是推进中小型灌区工程产权改革,落实管理主体,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9、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基本情况:2004年东港区被列为国家山洪灾害规划试点,2009年底省水利厅开展了试点项目建设,将该区受山洪灾害威胁的4个乡镇、80个村庄内建设了预警系统,于2010年汛前完成并通过验收,在2010年汛期防范局地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初步调查,全市约有47个乡镇、1000多个村庄位于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受局部极端异常天气影响,越来越来成为防汛的薄弱环节。

发展目标:争取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成为全省的试点市。

工程内容:建设莒县、五莲县、岚山区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在市水利局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在区县水利局建设县级监测预警平

台,在有关镇、村建立包括预警短信平台、无线广播、报警器、锣等报警设施在内的预警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和演练等手段,以及山洪防御责任制组织体系和预案体系,实现对山洪灾害的全面防御。

采取措施:一是积极争取省水利厅的支持,争取我市莒县、五莲县、岚山区全面纳入国家和省的规划;二是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考察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督导力度,选好项目建设设备等,确保把好事办好。三是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加强演练,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10、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

基本情况:我市水利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目前,已建成市防汛指挥会商中心,实现了与国家、省异地视频会议系统的联通,但延伸到各区县的防汛会商指挥体系尚未形成;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了日照水情分中心,实现了全省水文信息互联互通。已建设覆盖大中型水库、重点河道和乡镇驻地的雨量自动遥测站点61个、各类水文信息采集点115个和水库、河道视频远程监控试点工程4处,但距现代化水利管理要求相距甚远。全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管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等处于空白。

发展目标:建立防汛抗旱、农水、水库移民、水保、水资源、水利执法、水利工程信息等数据模块,形成系统化、完备化的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

工程内容:建设防汛会商指挥体系二期工程,建成4个区县的防汛指挥会商分中心。建立完善重点水库河道的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村饮水工程、移民扶持工作信息化管理。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满足水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等的需要。建立完善水文监测系统,满足防洪减灾和纳污红线控制、准确评价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和河库健康状况需要;建立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满足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和区域地下水控制需要等。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财政投入。二是搞好规划,实现各模块对接。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严格操作规范,确保系统及时维护和安全运行。四是走工程带信息化的路子,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二、十大亮点工作

概况起来是“两改革两创建两制度两建设两机制”,两改革是小型水库和农村自来水管理体制改革,两创建是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和水利风景区创建,两制度是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灌区用水管理经纪人制度,两建设是水利警务区和节水型试点县建设,两机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和水库后期扶持机制。

1、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现状:目前,全市已建成2750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受益人口达到199万人,其中建设集中联片和管网延伸供水工程52处。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组建农村供水协会或公司29个,管理通水村庄

707个。

工作目标:继续加大推进农村供水协会建设力度,力争“十二五”末,使全市已通自来水村庄80%以上实行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全面建立“政府监管、协会或公司运营、用水户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

工作内容:一是依托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组建农村供水协会或公司;二是推广“一个乡镇、一个供水协会”的模式,对现有农村供水协会扩大规模,吸纳更多的会员村。三是进一步完善供水协会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

工作措施: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农村供水协会或公司的管理制度,确保已建农村供水管理组织规范发展;二是积极动员农村供水协会周边村庄加入协会管理,努力扩大现有农村供水管理组织的规模;三是探索政府监管的有效形式和措施;四是探索建立协会建设运行的考核奖励机制。

2、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

现状:我市现有注册登记的小型水库534座,其中小(1)型水库52座,小(2)型水库482座。大多数小型水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库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护主体模糊,管理严重缺失,基本处于管理无设施、无人员、无经费 “三无”状态,成为我市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上一篇:宣传部的工作职责下一篇:有信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