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精选8篇)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1

一、学生分析 1.整体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整体基础较好,平均分65.12、及格率91.6%.优秀率5.33%。2.个体分析

班内成绩两极分化,个别同学成绩优秀,个别学生成绩相对较差。班上有一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勤奋好学,但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做题不够认真细心,导致出现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班内个别学困生由于以前的基础很差,所以整体进步相对较小。

二、成绩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习作。本次试题就四年级整体水平来说相对偏易。全部是教材内容,基础知识类题目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例如第一题的看拼音写词语,只对个别拼音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包括下面的辩字组词,多音字组词,词语补充等题目,无一不是讲过几遍的题目,所以学生做起来相对简单。

下面第五题的填空,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基本上也都是课文中出现的,很简单;第六题,课内作业已经做过,讲过,全部正确,无一失误;第七大题的根据课文填空,对一小部分同学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困生只是会背,但是个别字写不出来;改写句子这一题也是做过的内容,相对简单。

阅读理解文章相对短小,除去最后一题的相对灵活一些以外,其余题目基本不用参照短文内容就能回答,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手到擒来。最后的是习作题目,本题能够较好的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题目自定,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样能够给以学生更为灵活的发挥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答题情况

今次语文考试成绩比较理想,整个年级的及格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平均分也达到了六十分左右,个别优秀学生均达到了八十分以上基本有出现失误。对比上次考试,本次考试字体有较大的提高,呈现整体上升趋势。

3.丢失分分析。试卷第一大题看拼音写词语部分出现个别丢分情况,这属

于部分学生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不分,读不准字音,导致失分。其次,根据课文填空题的默写部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会背诵,写不清楚,出现个别字错误的现象。这是一部分传承下来的不足之处。另外就是学生出现错别字现象,有相对小的一部分同学错别字相对较多,这是做题时不够细心导致。

三、教学情况

1.工作状态积极主动,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

2.对教材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能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并适时的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尽情玩耍,讲课抑扬顿挫,能够较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解决问题 1.自身不足的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

2.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们做到课内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彻底的解决学生课上会课后忘的情况,课堂效率高也要重视课后的复习,只有复习好了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要求学生适当的多做题,做好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考试,只有不断的联系,才能熟能生巧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再则要调整好心态,正确的对待考试,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考出最好的成绩。最后,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提高自己的成绩。

3.预期的目标。

期望学生在新的学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2

2014年和2015年海南省高考地理试卷延续了地理学科多年高考的特点, 在考核考生“双基”的同时, 考核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综合能力。近两年地理试卷有如下特点:

1.知识点覆盖面广, 涉及初高中地理知识,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中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内容, 知识点覆盖面较广, 试题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无偏、怪、难的试题。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经纬图中位置的确定、海陆分布、海陆变迁、地球运动、时间的计算、洋流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地表形态的塑造、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产业转移及产业调整的原因、人口迁移、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工业化及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等;选考部分所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影响旅游地规模的因素、旅游地的环境条件;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灾后救治的措施及条件;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灌丛沙漠的成因及其生态保护措施。

2.考查学生识图、读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的试题有14幅图表, 2015年有12幅图表, 保持了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 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图表信息为相关内容试题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与试题设问内容紧密相连,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准确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并能够利用图表信息分析、判断、论证、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经纬网图, 考生必须通过图中所标明的纬度, 判断该地属于哪个热量带, 然后再从经度、等高线、河流等要素中获得该地所处的海陆位置及地形、地势条件, 判断该地的干湿情况, 进而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的影响。

3.考查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是高考多年不变的重点。如2014年21题, 考生不仅要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该岛所处的位置, 而且要运用三圈环流原理推理出该岛位于西风带, 受海洋影响, 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此外由地势低平推理出河流落差小;25题, 考生要能根据甲地的海拔和气温, 运用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来计算公路西侧海拔3000米处的温度, 并由此低温来推理此地土层冻结、有积雪。2015年21题, 所提供的纬度位置虽然偏高, 但考生必须从图中所提供的经度、等高线、海陆位置等条件判断出该地处于西风迎风坡, 受黑海影响, 水汽随盛行风遇山地抬升, 云多雨丰, 夏季气温高, 冬季山脉阻挡北面冷空气侵袭, 且受黑海水温 (热源) 调节, 气温较高, 使索契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4.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试卷选择了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考查问题的载体,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体现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程理念。如2014年试题涉及:日本福岛地震引起核泄漏对环境的影响、新疆干旱地区农业区耕作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2015年试题涉及:第22届冬奥会举办地索契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阿富汗的滑坡灾害等。

二、考生得分情况分析

2014、2015年海南省参加普通高考地理学科考试的人数分别是23371人、23583人,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0题, 满分为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 3道必答题, 3道选考题 (考生三选一) , 满分40分。2014年考生全卷平均分为47分, 及格率20.1%, 最高分为89分, 2015考生全卷平均分为46.3分, 及格率20.1%, 最高分为96分。从图1中可看出, 2015年考生在10~40分和70~100分区间的得分比例比2014年的高, 但在40~70分区间的得分比例比2014年的低。

从表中可看出, 2015年的第Ⅱ卷考生平均得分比2014年的低了1.92分。纵观2014年和2015年的试卷, 2015年试题中自然地理的内容比2014年的有所增加, 大部分考生对自然地理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失分较多。

三、考生答题情况

梳理近两年考生对高考地理试卷第Ⅱ卷的答题情况, 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审题不清, 答非所问。考生在答题前, 没有认真审题, 不清楚需要解答什么问题, 没考虑题目的关键词及限制性因素。2014年的21题, 题目要求分析冷湿环境的成因, 不少考生却答成泥炭形成的原因;2015年的21题, 题目要求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 可是大部分同学不仅答成了种茶树的区位因素, 而且还在读图分析过程中出现了与纬度条件不匹配的气候类型。2015年的26题, 题目要求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部分考生因审题不清, 答成泥石流的危害、只分析滑坡强度大的原因, 没有分析造成人员伤亡的人为原因。

2.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利用关联信息能力较差。考生阅读题干信息时没能抓住关键词, 如2014年25题要求“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提供了“甲地海拔1000米, 1月平均气温约为4℃, 公路西端海拔3000米”, 许多学生却没能从这些信息中联想到: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并由此计算出公路西端的山地1月份温度只有-8℃, 进而得出“冬季气温低于0℃, 土层冻结, 有积雪, 初春时积雪融化快”。2015年25题的6个得分点中, 至少能从图文材料获取4至5点。如从图像可以看出“村庄位置不合理, 位于不稳定山体”“山体坡度大”, 从文字材料的“大多住在土坯房”得出“土坯房不坚固、抗灾能力差”, 从“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得出“遇强降水, 导致滑坡强度大”, 从“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 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得出“村民缺乏救灾意识、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 救援能力差”等, 若能找到这几个点, 满分10分的题目至少拿8分, 但8分以上的考生人数只占17.5%。

3.只罗列要素, 不作具体分析。试题涉及成因类分析的较多, 既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基本取向, 又充分体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高考地理能力目标的考核,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回答问题时, 只罗列要素, 不分析。如2014年23题, 学生在分析“建设纸浆厂的有利条件”时只罗列区位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水源充沛等, 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临近原料产地, 临近铁路枢纽, 交通便利;临近两国交界处, 接近市场;临江, 用水、河运方便。

4.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由于海南省中考地理学科为考查科目, 且不计入中考总分, 导致学校和学生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不少的乡镇学校缺少专业地理教师,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近两年的试题均有根据图片中区域位置来判断该地气候特征的问题。热量带的划分、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递减、迎风坡多雨等知识, 是初中地理中最基础的知识, 但每年的考试中仍然有考生写“纬度高, 温度高”、“海拔高, 温度高”、“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多地形雨”、“副高控制, 降水多”的错误结论。

5.照搬答题模式与套路, 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于环境保护的措施, 考生没有结合题意中的具体情况, 提出相应措施, 而是罗列所有了解的解决措施。如2014年26题要求: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应对措施。不少学生则写“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环境污染”, 2015年的26题对“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则写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四、高考地理复习建议

1. 注重知识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就地理学科而言, 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对地理图表中关键信息的识读、分析与应用。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需要经常用到的基本原理、规律、观点和方法, 主要包括: (1) 经纬网地图上位置的确定; (2) 地球运动及其现象、意义; (3)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候特征及成因; (4) 水循环; (5)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部因素; (6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的判读; (7)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8) 人类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文化、旅游、政治) 空间布局区位分析; (9) 区域地理 (区域差异与联系) ; (10) 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11)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因此, 复习时要注重引导学生, 对重要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通过抓主干知识点,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建立点、线、面一体的主干知识结构。

2.复习时要注重模块知识的整合, 初高中知识不能出现断层。无论是选修三《旅游地理》, 还是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或是选修六《环境保护》, 其内容都与必修模块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选修内容往往是对必修知识的延伸和诠释, 在复习时不应把两者分开, 如必修Ⅰ在不同尺度上重点阐释了地理环境的各个圈层, 而自然灾害就是发生在不同圈层中的自然变异现象, 学生如果能够知晓各圈层地理要素的正常表现, 那么对其异常反应当然也应该能够有所了解。又如初中地理中“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海陆变迁”、“区域发展差异”、“地域差异”与高中地理中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也有许多交集之处, 如果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专题模块进行复习, 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复习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3.运用典型案例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重视能力的培养。能力立意始终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纵观近年的高考地理题, 都比较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下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而真实情景往往是通过案例展示出来的。案例试题, 从内容看, 有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和事件;从呈现方式看, 一种是文字材料案例试题, 另一种是图形材料案例试题;从案例试题的作用看, 有引述地理问题的, 有印证地理原理的, 有探究地理特征和规律性的, 等等。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对比、判断、推理、论证、描述等思维训练后, 再进行反思和总结, 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最终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 教师在复习时要精选精编练习题,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 把问题、成因、措施讲透, 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3

4.找出成语中意思相反的词。

扬长避短()——()

自始至终()——()

转危为安()——()

阴差阳错()——()

5.选字、词填空。

着了过

中国人民志愿军罗盛教正好走()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十分安全。

()爸爸的回头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日积月累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

2.用动物的名填空,补充成语。( )视眈眈 画( )点睛 老( )识途

3.名人名言填空。

______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梁实秋多责备_______,多原谅_______。——谢觉哉

快乐读书屋

1.选择人物填空:

本册书第一篇课文就讲述了爱国将领邓世昌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些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吉鸿昌宋庆龄华罗庚贝多芬

选择人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从小就深知对人要讲信用的_____________

死也不倒下的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

才华出众不畏权势的音乐家_____________

冲破阻力回国工作的数学家_____________

2.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这段话共有______句话,描写的是小兴安岭______季的美丽景色。分别描写了树木、融化的积雪、_______、溪水、_______五种景物。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像______。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_______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

3.读短文,回答问题。

爸爸告诉小华

( )爸爸告诉小华:“120是急救电话号码,像这样的服务电话还有很多,如110是匪(f5i)警(jing)电话,119是火警电话。 114是查号电话,121是天气预报电话,122是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

()小华家最近安装了一部电话。

()小华问爸爸:“真奇怪,怎么一打电话救护车就来了______”

()一天,爷爷病了,爸爸连忙拨(b6)打120,救护车很快就到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华觉得电话的作用可真大。

按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句子,把序号写在( )里。

在_______上中填标点。

遇到下面的情况,可以拨打什么电话?你知道吗?

(1)小华想知道少年宫在哪,可以拨打______查问少年宫的电话号码。

(2)小华的妈妈想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拨打________查问。

(3)小华爸爸在路上看见一起车祸,可以拨打_______报警。

以《我喜爱的________ 》为题写一篇习作。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4

它才吉小学:李在友

这次期末考试试题,主要是从基础、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全理面的检测。整套试题紧扣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知识的灵活性适度,题量和难度适中,且知识的覆盖面较广。现在结合这套试题本身、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具体教学。

一、考试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本班实际参考人数42人,平均分 72,及格人数 61人,及格率 80%。整体情况较上期有明显进步。

二、试卷题型分析:

本次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知识占47分,阅读占23分,习作占3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试卷共有十三大题,充分体现了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在考查“双基”的保底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

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拼音、字词。试卷中要考查的拼音、字词,都是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从得分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拼音、字词的掌握较好。但整体来说,对“棚架”和“茶壶”两个词语很多学生都会写错别字或者答其他的词语。而第四题的近义词,是基础题中失分较多的题。

2、句子。这部分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积累运用,包含按要求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和诗句填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还算比较到位。主要失分在修改病句,学生对“断定”、“一定”这两个反义词认识得不够透彻导致做错。对于缩句,有一部分的学生仍会删去“着”字而失分。

3,阅读。本卷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阅读做得较好,但课外阅读这部分主要失分在对短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上,有小部分学生对短文的理解流于表面,粗心阅文,也没有认真检查导致错误。

4,习作。写信,大部分学生做到书信格式正确,内容准确。但部分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不会选材,思维不够活跃;语言积累不

多,平淡,缺乏表现力,语言表达不完整,有病句;还有一些学生的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楚,极个别学生连作文都没有写,一片空白。

三、整改意见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生字、词不过关。试卷中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词语在平时的练习册中也常出现的,学生应该有较多认识和巩固的机会,可为什么学生的得分率还不高呢?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应重视字、词的过关。在检测卷中,字、词类的题目只要学生平时稍加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词语听写,词语抄写和组词的训练,同时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词语接龙、猜谜)来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阅读题的得分率是最低的,说明了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其实本次试卷的阅读题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学语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学生习作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作文教学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

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主要是在诵读中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5

考试时间:5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 出卷人:新罗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西陂石桥小学 詹毓兴

一、基础知识。(21分)

(一)、写同音字。(6分)

yōng zhī xié

yuàn()俗()肪()迫 抱()

()军()液()恶()望

()人()锦()带 曲()

(二)、用“ ”画出正确的音节或字。(4分)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niē liē)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祥 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zhé zé)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 汩)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三)、选词填空。(3分)

发展 感受 补充 品味 体验 思考

读名著,要用“心”去读,设身处地去()、()书中人物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作品的意境,()作品的意义。

(四)、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8分)

1.“罪魁祸首”中的“首”是什么意思()1头,脑袋 ○2最高的,第一 ○3首领,带头的人 ○4最先,最早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句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1内容的省略 ○2语意的跳跃 ○3说话的断断续续 ○3.“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是抓住她()描写。1动作 ○2语言 ○3心理 ○4神态 ○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句话的作者是()

1邓小平○2鲁迅 ○3周恩来 ○5巴金 ○二、积累运用(19分)

(一)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 关于保护龙津河的警句: 2.表达爱我海西的: 3.小明家的房屋很小。(改为夸张句)

4.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是我叔叔给我买的。”(改为转述句)

5.他只要从火星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改为“被”字句)6.(1)教练指导我们。(2)我们排练体操。把上面两个小句子合并成一个大句子:

(二)排列下面错乱的句子。(7分)

()美国农业部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令人吃惊。()在随后的两年里,再也没有大的火灾发生。

()20世纪末,美国西部一个州的一场森林大火,使上万亩森林遭灾。()于是,政府对森林中干枯的树木、草叶进行清理。

()原来是虫害造成的原因使人类无知得把森林中枯死的树木、草叶清理掉了。()事后,人们发现罪魁祸首是森林中那些枯枝败叶。()但一种云杉卷叶蛾引起了虫害却大面积地爆发了。

三、阅读理解。(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9分)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我心里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1. 2. 按课文内容填空。(3分)

老人总这么说,是因为

(2分)3. “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感觉是(2分)

4.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此时老妇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呢?(2分)

(三)课外阅读。(11分)

朋 友

儿子今年上四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冬日的冷雨打在金盏菊小小的花瓣上,花蕊里积着一小湾浅水,他就在作文里马马虎虎地写道:“雨溅在花瓣上,噼噼啪啪像放鞭炮„„”我忍不住笑道:“儿子,太夸张了吧!”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他从外面回来,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瓶,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橘子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橘子多好吃呀,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 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门外面玩,周寒生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血。阿婆还说,下次,外面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哈哈,笑死我了,瞧瞧我的儿子,一点点大的人,在外面交了老太太朋友了。

后来,我们搬家了,儿子也上了一年级了。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线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原来,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2.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修改儿子在作文中马马虎虎写的那句话。(2分)3. 4. 根据提示,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提示:这一天可能是个特殊的日子)(2分)

本文为了表现阿婆与儿子纯真的友谊,依次写了哪三件事?(概括这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5个字)(3分)

(1)(2)(3)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分)

四、快乐作文。(40分)

题目:美好的

提示与要求:在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遇见过一些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事物,欣赏过带给你美好感受的诗文等,请你选择一点,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题目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清楚地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一)庸 拥 佣 / 脂 汁 织 / 胁 邪 携 / 怨 愿 苑

(二)niē 详 zé 股

(三)感受 体验 补充 发展 品味 思考 2.○2 3.○4 4.○2

(四)1.○

二、(一)1.护我龙津河,爱我龙岩。2.我是龙岩人,我深情地爱着这片红土地。3.小明家的房屋很小,只有巴掌大小。4.李辉指着新鞋对我说,这双鞋是他叔叔给他买的。5.他只要从火星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就可以被扑灭。6.教练指导我们排练体操。

(二)6 4 1 3 7 2 5

三、(一)1.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洋溢着 2.她想鼓励我,帮“我”重拾信心。3.被人肯定、欣赏的快乐。4.有进步,小伙子,千万别灰心,你行的,一定会成功。

(二)1.如果 就 2.雨溅在花瓣上,像晶莹的珠子滚落玉盘。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6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选自《孙子-军争篇》)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公将驰之驰(2)望其旗靡靡

(3)三军可夺气气(4)朝气锐锐: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2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7

一、试题的强化点

试卷体现了鲜明的稳定思想, 格局不变。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向下,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 突出了实践性、运用性特质。试题的结构稳定, 并无增加新的元素, 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与去年基本一致, 可称得上“稳”字第一。

试题难易适度, 并略呈下降趋势, 不出现任何偏题、怪题, 注重学科基础, 使考生容易发挥。

在保证工具性的目标下, 试题注意突显人文属性。特别在选文上, 持续加重文化含量, 不考科普类文章, 以文艺性论文为重点, 围绕文化、艺术这个核心范畴, 选材设题。今年选文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现代文阅读是对《诗经》的评介, 内涵厚重;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关于一代艺术宗师黄宾虹的传记, 侧重于大师的人生轨迹、艺术生涯对读者的人生观启迪;文言文阅读仍然集中于历史人物传记, 在人物事迹中彰显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

试题注意呼应教学, 与日常教学逐渐贴近。如第10题的默写, 全部出自中学3篇教材, 其中两篇初中、一篇高中, 分别是《论语·述而》、《蜀道难》、《醉翁亭记》。文言实词的释义大部分也取自教材。作文题更是少有的紧贴日常作文训练 (甚至是小学生、初中生的写作训练, 如《家乡新貌》《学校新貌》等) , 学生感到这种内容与写法“似曾相识”。

试题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较适宜使用该卷的七八个省区, 较符合这些区域的教学实情, 对促进新课程有利。

这些要素均透示出命题人员对语文学科根本属性和新课程推进中诸多重大理念的宏观把握, 颇具匠心。

二、试题的创新点

在稳实的背后, 也透露出许多的改进举措, 使全卷各板块在技术上更加细密成熟, 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考试改革的走向。这些方面的改进, 不显山不露水, 波澜不惊, 却暗藏玄机, 值得称道。

1.题干设置上删繁就简, 要求单一

在题干表述上, 多年来的试题喜欢叠床架屋, 一道题中几个问题组合式捆绑提出, 文字长, 要求多, 难度也较大, 学生得分困难, 评卷也很繁琐。今年, 许多道题干简洁干脆, 指向单一, 减轻了答题和阅卷的繁复性, 也提高了试题信度。

在阅读题上, 首先是文言文翻译, 已经不再选过长过难的句子, 而是相对简短浅易的句子。古诗鉴赏的两道题则大刀阔斧, 作了较大改进。我们作一比较:

2010年的试题考的是南朝陈江总的《雨雪曲》:

8.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2011年考的是唐朝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很显然, 去年的两道题均为连环设题, 考点较多, 层次多, 表述繁复, 今年则趋简洁, 要求集中明了, 考生好答, 同时也方便了评卷。

在表达部分的运用题上, 去年的仿写题提供的示例是三个话题, 今年只是同一个话题, 形式上有所简化。往年是比喻、夸张、拟人连环套, 设计了一道道门坎, 今年只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算是为考生略微松绑。

不仅今年的题在字面上删繁就简, 在表意上也更严谨明快, 不再引发歧义。如2009年的第12题第 (3) 小题:“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 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此题设问有歧义, 一种理解是指描述的方法 (手法) , 如白描、对比、对照、反问等;一种理解是描写了哪些具体的生活内容, 而答案则是指后者, 因此造成大量考生失分。今年则无这种情况, 每道题题干都较简洁, 用词妥当, 表意严谨, 质量明显提高。

2.真正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在实处

长年来,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部分题块有名无实。近四五年的命题实践表明, 文学类试题较好地落实了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设题目的突出, 指向性强, 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来看2009年实用类文本的题:

(4)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010年的题:

(2) 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他是“白费心血”,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 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 最终又成为朋友, 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 任选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毫无疑问, 这些题貌似“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实则几近全为“阐释”, 因为题干全部提供了观点, 非常直白明了, 而答案要么在文本中简单寻找论据抄出即可, 要么是适当阐释稍加发挥也行, 几乎没有思维难度, 只是文字表述的游戏, 缺乏考查价值, 尤其是第4题, 本是考查探究能力, 结果流于形式, 无着无落。

2011年则彻底迈进了一大步, 终于选对了材料, 设题上也终于回到了分析与探究的考查原点上。请看题: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 黄宾虹和张大千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组题, 能力层级各有不同, 但整个组合, 以思维为核心, 要求考生有发现, 有见解, 有观点, 表达要有条理, 不再是像以前只对现成的观点加以说明解释, 归纳、鉴赏、探究的特质大大增强, 是一大进步。

3.语言运用题进行了新尝试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16题, 考了句式变换, 将一个很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 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是近几年高考所没考过的, 不管成效如何, 也算是一个创新。

4.作文在防止套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011年的作文题要求针对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结合“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该题出笼后, 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该题极大地突破了往常的命题思路, 有很强的探索性, 积极意义要远大于所谓的消极意义, 表现在:

1) 有效防止套作或宿构。治理套作目前是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 各个环节都在探索, 但核心环节是命题。往年套作盛行, 与命题应该是有较大关系的, 今年终于在命题上动真格, 可说是项大变革。我们在阅卷场欣喜地看到, 考生原先准备的僵旧材料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 原先习惯了新八股的结构模型, 突然没有了思路, 命题之效功不可没。

2) 大大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题目要求考生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老路、套路, 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走出小我, 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 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充分体现了文章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经世致用思想, 积极意义极其明显。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 这是作文命题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坚定措施, 是一项进步。

3) 门槛低, 普适性强。因为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材料旨向明确, 开放性强, 写作空间广阔, 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水平的发挥, 友好平易, 不为难考生, 真正彰显了考题的“人文关怀”精神。当然此题入手容易, 但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 故又有良好的区分度。基础好的考生可以大题化小, 一点切入, 通过身边事物的变迁、某些领域的变化, 以小见大地反映整个社会的巨大发展;善于思考的考生还可以辩证分析, 挖掘原因, 反思不足, 倡言建议, 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或广度。总之, 几乎可以人尽其才, 各展所长, 这恰恰是国内所有从事考试命题工作者最为追求的境界, 而今年课标卷实现了。

另外还要提到, 今年在题干上正式标明了要“明确文体”, 而以前是“自选文体”, 这对文体属性的要求更加鲜明。在评分标准中, 对于发展等级, 也是要求“可根据4项16个点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以前是提“一点突出或多点呈现”, 表明对发展等级评分要求在逐渐提高。

三、试题的几个商榷点

1. 个别参考答案的拟制是否妥当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4小题:小说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参考答案提到两种观点, 一是不合适, 二是合适。但评分参考同时又指出:“只要能就以上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酌情给分”, “合适”与“不合适”之间难道还有“其他观点”?显然答案拟制错误。

2. 实用类文本的探究题, 考查点到底定位何处?

语文试卷应该以考语文能力为天职, 但此题点引发我们的怀疑。

题目如下: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很显然, 这个考点的题, 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但问题在于, 这种题, 如何界定好是考语文能力, 还是考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考生虽要结合原文作答, 但事实上, 多是脱离材料空谈的多, 空谈人生价值和行为取向, 如何评定其“探究”能力?第二, 这种题, 只提供话题范围, 指向太宽, 考生答得五花八门, 阅卷信度极低, 到底合适不合适?

四、对改进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建议

1. 侧重能力, 提高素养总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2011年的作文命题为语文教学乃至高考复习都指示了方向。这就要求考生们平时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多体验人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突出学习主体, 不宜在教学中由教师包办代替,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使一课一得, 每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复习环节中, 各个专题要取得突破, 不要不痛不痒, 什么都是水过鸭背, 毫无收获。

同时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端正学习态度。目前一部分学生厌学、课堂不听课、不完成作业、不答考试题的现象客观存在,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端正其考试态度

3. 回归教材, 突出基础。

要不断地巩固语文基本知识, 提高基础能力。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 着重于巩固基础, 提高能力。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中, 坚持课本才是根本, 不要脱离课文而去盲目地找习题来做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地位, 特别是加强对常用汉字的书写训练。

4. 加强文言文教学。

对学生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牢牢把背诵的篇目抓实。对文言文的实词和古诗词鉴赏题要加强训练。

5. 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2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篇8

福建语文高考试卷自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之后,在试卷的结构上和考试要求上不断有所改进变化,尤其是2007年创设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主要变化

1.淡化客观题,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客观题由原来的42分降为24分,2007选择题由24分降为21分,2008年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2008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表达应用”由以往的10分提升到16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强调“有用”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009年选择题分值为24分,分布在文言、现代文阅读,经典名著中,多为多选题,对选择选项思维的严密性要求提高。

2.增添新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2007年增添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2007年首次规定了出题的范围——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2007-2008年,考查的重点也有变化,2007年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作为重点,赋分为翻译7分,思想内容3分;2008年把翻译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考查,翻译6分,分析语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难度加大,分值4分;2009年《考试说明》明确只考《论语》《孟子》,不考《庄子》,考题将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取消翻译,简答题则考察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经典题体现重视古代文化思想精髓的把握,不以考查字词翻译为重点。

2007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把《教学大纲》推荐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共计10部长篇小说列入考试范围。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2008年名著阅读,由原来的10部变成9部,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2007年的文学名著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10分,2008年则采取了选择题(五选二)和简答题形式。

3.设置选考题,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试卷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必考内容,体现了高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符合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利于考生展现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阿庆》,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选自《中国青年报》,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设题易于等值,避免了因文体差异可能造成的解读落差。

4.规范常用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语言积累。从考试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错别字由原来的三个扣一分,进而到两个扣一分,2008年和2009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它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而语言应用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常用字常用词语的规范化要求。

如:2008年第15题考查学生成语:

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1)_____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夺”,斥责公开地抢劫,暗中偷盗。再如(2)__________。

其评分要点:成语必须是包含题目要求的“明”字成语,但如果成语书写错误或不合规范(含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等),该处不得分,这就能体现出对常用字词的规范要求。

二、备考新对策

1.关注变化,以“不变”应“变”。面对高考试卷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要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作品篇目在减少,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这样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导向性的检测,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注重生活积累。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8年“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类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表示赞美或表示斥责”,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善于对事物做出判断。

3.发挥特长,训练有所侧重。选做题量的增加,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文学类与实用类由考生选做其一,关注不同的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考场上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题目;但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提笔作答时势必会对这两道题作一番斟酌和选择。倘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对自己所要选做的文体作出抉择,那么势必耗费考试时间。为此,建议考生注意两点:一是在这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侧重训练。考时可选做平时训练较多的文体。二是考试中迅速浏览这两道题,根据第一印象作出选择。

4.关注时事,搜集社会热点。2009年的语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4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心态的变化,搜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丘国勇.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EB/OL].福建省上杭一中,2008-6-27.

上一篇:献身国防事业志愿书(士兵版)下一篇:公司销售经理个人述职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