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系统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研修班的老师们有幸现场聆听了王珊、杜小勇两位教授的精彩授课,各位老师都表示无论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资料、还是眼界思路上都获益匪浅。在此,我们全体老师对两位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也对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北京分中心的34位老师围绕建议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也非常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全国各地的数据库课程教师共同探讨,现将我们的讨论结果向大家作以汇报:
问题1:数据库系统概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结合?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从实际应用背景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出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2.采用案例教学,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继而再进入相关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3.课程讲授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现一个小型系统,增加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4.针对科研,工程,应用.不同类型的学生的要求不同.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工程型,因此可以在教授理论的同时,结合一、两种流行的数据库作介绍,如SQL Server、Sybase等,如果学时有限,可以每次上课之前定一个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后练习,上课时针对难点和重点讲解。5.来自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的回答:我校有个信管专业,应定位为应用型。我们关于数据库有3门课程,分别是数据库系统概论和数据库开发与应用(SQL SERVER)和通识课程:计算机基础(Access)。在教学过程中,前2门课程的衔接也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个人的意见是先开设SQL SERVER的应用课程,从实用技能的角度去进行;然后进行数据库系统概论这门理论性更强的课程,并跳过上一门课中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由于学生有实际操作的基础,对于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更容易接受,更符合学习认知过程。例如,象关系代数、索引、查询优化、锁等内容不在SQL SERVER的课程中详细介绍,而交由数概去完成。6.我参考其它院校和本次培训总结的一些感想,对于科研,工程,应用.不同类型学生,我觉得还需要因材施教的.比如我们学院现在有计科,信息,电子商务等专业都开设这个课程,对不同专业选取的案例会有所区别的.我们现在开设数据库课程的顺序是:数据库原理,大型数据库系统, XML设计,其中数据库原理是必修课,而其他的选修课,兼顾学生的兴趣.7.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要的内容提前让布置给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到具体讲授该部分内容时让相关同学先做报告,然后让其他同学提问,最后老师解答问题,可以把预习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作业题目留给学生,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效果会很好。该方法应该是“双主教学”的一种应用。目前的问题是学时很有限,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敢运用太多
8.教学中,实践是主线,以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实例为媒介,展开介绍数据库的各种概念,问题。由于问题熟悉(一学期都围着它转,当然熟了,不熟的让他反省),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接受。这样,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能结合起来,当然更多的还要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掌握 9.我们学院目前数据库是每周6个课时,理论教学4个学时,实践学时2个学时,理论课程主要以老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实践课程安排在软件开发实训实验室进行,前期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SQL语法,实验环境主要是SQL Server2005,到课程中期,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会要求学生做一个小的应用实例,并作为大作业的形式提交. 10.我在想要是能把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课时和教学课时整合一体,那是否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我认为:理论教学先要详细,然后将上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具体做法是每个4节课,2节理论2节实践.理论和实践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建议在实验室上课,在一些内容的讲解,例如SQL语句,安全性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当时就上机操作,印象更深,效果也较好.采取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法比较好,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根据简单的实验,对知识有感性的了解,再回到理论深度进行讲解,使学生的收获更大。
问题2: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数据库教学水平
1.数据库教学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多听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和讲座,今天王珊老师的讲座“做好一名合格的讲师”使我们收获很大。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项目经验、增强教学技能、及时把握数据库技术的新发展,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多跟同行和学生交流。有的时候不同级的学生反应很不一样,所以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2.讲课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要讲好课对教学内容第一步先要自己明白,第二步要讲得清楚,第三步要学生听懂。这三步是教学因果关系的自然逻辑。教学相长嘛,从学生那里了解情况及时调整改进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实际的项目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得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充实教学内容。3.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数据库学科的实施方案。针对目前学生就业的现状,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作为应用型或者工程型进行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确实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确实是受益匪浅。所以说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方式。4.多和学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这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精品课程的建设很重要,我作为教师也经常去精品课程的网站学习和搜集资料,这对学生们来说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数据库方面的认证,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自己理应先一步通过,更好的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能力。
5.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对于授课而言,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大学教师不能只在校门内闭门造车,应该多接触些应用和科研的内容,才能够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学生。学生们很快就会从大学校门中走出去,进入社会或者继续深造,教师、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也要加快自己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也是教好一门课所必需的。6.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应该形成一个学科梯队,有带头人,有中坚力量,有年轻教师,协同工作,互相促进,提高数据库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数据库人才。实践是数据库课程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作为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像王老师说的,首先得自己将所有的试验做一遍,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高自己。7.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自己有时却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方向。因此,这些潜力需要教师去引导,同时,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这类高水平的培训,从较高角度引导,对年轻教师确实有较好引领作用 8.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
(1)详细讲授常用的算法。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讲例题多阅读程序,分析过程,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成熟的算法,使学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3)开展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编程实践,促进思维的飞跃,以学生学习内容为中心,完善考核形式。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从实际应用背景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出发,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5)采用案例教学,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继而再进入相关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6)课程讲授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现一个小型系统,增加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问题3:高校教师为什么要参加科研活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1.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科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推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也应该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高校教师可以在科研项目中积累经验,讲课有事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进而为社会生产服务,科研的问题也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因此参与科研才能和生产实践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受社会欢迎。教学对科研也有一定指导作用。2.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从而更好的搞好课堂教学。科研也是教师考核标准,科研和工资有直接联系。科研对于年轻老师是个瓶颈,要广泛地取经。教学和科研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比如查询的优化是个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我们在项目应用中也总是碰到查询性能问题。两者结合,教学中枯燥的问题就变得有声有色了。
3.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也必须具有科研才能才行。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这是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4.对于教学,很多高校是喊的多做的少,都是把科研放在首位。我个人认为,两者都应重视,而且我觉得更应该把教学放在首位,对于高校来说教学是永远的主题。教学和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研究的基础,在讲台上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科研,目前每个老师都很积极,但很多科研都是纸上谈兵,推广应用的很少,产业化的就更少了。5.教学和科研并重看来是广泛的共识,对于很多计算机课程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应用和开发,如编写软件、开发网站,这些形式都是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运用和提高,丰富教学示例,但却很难上升到科研层次。科研课题是学校的一个考核指标,但对项目来说,不管你开发的项目多优秀、多先进,都不被重视,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有些不公平。
问题4:您在数据库系统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有解决思路的问题:
困难1:数据库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安排怎么处理好呢?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在数据库教学内容上也有区别的吗?
解决思路:对于不同专业的数据库课程,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应该以数据库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软件工程专业应更加侧重于数据库的开发,信息专业可采用理论与应用并重,而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可只讲解简单的数据库理论知识,而以数据库应用为主。困难2:学生感觉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太多。
解决思路:可用具体的实例将理论课与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减轻学生对于理论的枯燥感!
困难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考研统考中没有数据库课程,很多学生对于数据库课程的兴趣受到了很大影响。
解决思路:希望王珊教授发挥影响力,与数据库专委会一起带领大家共同呼吁,将统考中加入数据库课程,这可是计算机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啊!困难4: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这门课时二极分化比较明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有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解决思路: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之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服”你,教师说的话在学生心中才会比较重。
我们是专科院校,有高职生和五年制,对我们来说,更注重实践和案例教学,否则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如果有具体的实例将理论课与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浅显易懂,针对中低层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课程使用一种简单的前台语言,如VB,让学生对于数据的设计有比较直观的成就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困难5:数据库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教师工作量、其他教师的投入如何计算课酬?
解决思路:我们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算工作量的,1周的课程设计按照20个学时来计算,如果班级多的话,还有不同的系数!
尚未解决的问题:
1.有的学校数据库课程放在操作系统课程等的前面,讲并发控制时怎么处理呢? 2.如何处理数据库课程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的关系呢?
3.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希望到实训基地或到公司实习,对数据库的课程设计也一样,不知各校是如何运作的? 4.在数据库设计章节中,学生们从听懂ER图到面对实际问题会用ER图,之间有一条鸿沟。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中表的拆分与设计?
问题5:数据库系统课程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内容你觉得好讲,学生容易理解,哪些内容不好讲,学生不好掌握?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在大学本科的课程中地位很重要,且有一系列的课程和数据库相关的,形成了以数据库系统概论为基础的课程群,所以讲好本门课程尤为重要。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让学生在课后自学,但本门课程也有许多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我们按章节罗列如下: 1.“绪论”一章中,数据模型是主线,贯穿整个章节,也是本章的重点,应该结合学生学过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详细讲解。三级模式结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也应该着重讲解,好在三级模式结构的内容在SQL语言等章节中还会涉及到,在后边还可继续复习巩固。
2.“关系数据库”一章中,关系代数是重点,是应该着重讲解的,其中的除法运算是难点,可多通过例子讲解。另外,关系演算可以不讲,而域演算可以用Excel的高级筛选来演示协助讲解。3.“SQL语言”一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整章内容全是重点,其中的难点有NOT EXISTS、多表查询以及和关系代数的联系和转换等,另外,还应该讲解SQL语言和三级模式结构的关系。
4.“数据库安全性”一章中的角色、跟踪审查是难点,需要和具体的DBMS相结合来演示讲解。5.“数据库完整性”一章中,三个完整性都是重点,CHECK尤其重要,触发器是难点,建议讲解时以具体的DBMS为例来交互设置,再辅以SQL语句来讲解。6.“数据库理论”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程最理论和抽象的内容,且本章中的内容环环相扣,要讲清楚模式分解,就得从函数依赖、函数蕴涵、最小函数依赖集等内容开始一步步讲解下来,最后才能讲解到范式和模式分解的内容。建议本章节内容可以分成两次课(4个学时)来讲解。7.“数据库设计”一章的重点是教会学生从项目的需求中进行分析,正确画出ER图,并转换为关系模式,其中将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是难点,而联系上的属性也难以把握。由于学生一般缺乏实际项目实际经验,因此教师在讲解中可以通过实际的应用案例解剖,来使同学更容易上手些。8.“数据库恢复”一章应该强调转储的各种方法、故障的种类以及相应的恢复方法。9.“并发控制”一章的内容总体感觉比较虚,还只能停留在课堂讲解上,不好在课堂上与具体的DBMS相结合来演示。另外,可串行化调度、封锁类型等都是本章的难点,需要着重讲解。
问题6: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要学生听懂、掌握所授教学内容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应在内容结构合理、逻辑清楚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独立思考。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别重要,最忌讳照本宣科。老师也可以用问题引入概念,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针对关键问题,可以适当组织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总的来说,要让学生感兴趣。有的时候,针对某部分内容的背景讲一些故事,效果不错。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是如何督促。
有时,给学生课堂上DEMO,效果会更好。
教师得实时了解本门学科或课程的一些新的动向或成果。学生比较注重一些实际的效果。适当的时候,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学生也会很感兴趣。教师应该多看书,汲取各家之长。每本教材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一本教材不可能将所有的章节内容都说清、说透,这就需要我们多看相关书籍,做到将书看厚,再变簿。
针对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发起课堂讨论,但是建议课堂讨论的内容能提前一周左右给出,叫学生课下准备,否则学生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会很好。要搞好课堂教学不应该只约束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且是严格要求。王珊教授的作法我很同意,要求学生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就什么时候,老师首先应该说话算数。
二、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而搞好课堂教学的根本还在老师。作为课程的授体——学生更多是被动的接受,所以教师本身是否对教学内容很明白、很清楚,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时就要求教师做到:(1)备课要充分,及时充实教学的素材(学科的新进展,自己科研、做项目的心得);(2)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的内容,学生先了解、熟悉欲学习的内容;(3)教学案例选择恰当,既能说明问题,又利用学生理解。
教师应该多实践。教师在给大家做演示的时候更多是将以往学生的作业实例给新的学生看,自己往往没有亲历亲为。我觉得如果教师能自己具体做个实例给学生演示,既能有助于老师自己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教材,又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给学生以提示。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多参加一些培训,以此来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发展历史沿革,和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技术发展的最新步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能贴合实际,让学生觉得学习后能真正用得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从学生那体现出来的。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
问题7:如何在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圣人的“举一反三”就是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
创新是一种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通过一门课中的一个或者若干个小的闪光点,就可以培养成一种意识---创新意识,然后形成一种能力.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人与人的区别最主要的不是智商,而是钻研的习惯和认真的能力
创新能力首先需要一个认真的态度,其次需要认真的能力,我理解:认真的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课程创新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一生的财富.如何在课程中体现创新,哪怕是一点创新,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数据库课程如何体现,我考虑一是搞好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和团队意识;二是通过课程使学生了解数据库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比较我国数据库技术和国外的差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本课程并不需要什么高等数学知识,只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学会本课程。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肯定有核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课程本身能够解决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发现、理解、体会课程的实质,教师理解了学生才可能搞懂。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题目,让他们做,做出来的成就感是最能激发兴趣的。兴趣可以创造新的东西。首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有兴趣,兴趣备课、兴趣上课、兴趣练习、兴趣作业、兴趣批改、兴趣上机,耳濡目染的就会使学生的兴趣提高,这就可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实践,实践,再实践
问题驱动或项目驱动,是个办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实践中创新能力的检验。
学生能力的培养主体体现在课程中,如何使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应积极引导,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要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选择合适的选题,让学生进行设计,掌握课程设计的过程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PBL)均可收到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需要学生熟悉、掌握的内容,在讲解时,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就是把这次课堂的重点内容先以任务问题形式通报给学生,然后激发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促成他们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然后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
项目教学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借鉴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方法,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承接外面的项目,然后估计学生的水平,把部分或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或者给学生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分配难度不一的部分,最后总结。如果条件不够的老师,可以想一些自己身边的问题,形成简单项目或是收集别人做过的项目(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分配给学生去做,但要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和个性特点解决问题。
四、创新需要团队协作
划分学习小组,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发挥一定作用,获得一份成就感。在我以前的数据库教学,也带领过学生分组做“课程设计”。我当时的做法是让学生自由分组,人数控制在4-8人,由他们自由选题。题目确定后先画出E-R图,然后由各小组组长跟我讨论,最后确定方案。然后分工,每人负责自己的相关内容。最后每个小组单独答辩,在他们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全程辅导。这样下来,同学们普遍反映很好。
让学生自由选题,实际上也是提高他们兴趣的一个方面。而且通常自己选的题目也是比较熟悉的,记得那次有许多优秀的作业。他们很高兴,我也很有成就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我想一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做大。在教学过程中,从每堂课的思考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小作业到大作业,最后到了“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只有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设计出好的作品。
汇报完毕。
在此,非常感谢北京分中心的各位老师对上述讨论的归纳和整理。他们是: 1.数据库系统概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毛典辉、刘迎、东北财经大学:岳小婷、天津商业大学:侯立坤、五邑大学:何国辉
2.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数据库教学水平?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童德茂、北京城市学院:李丹丹、山东科技大学:范方、刘欣颖
3.高校教师为什么要参加科研活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北京农学院:兰彬、732北方工业大学:何丽、北京工商大学:黄婉秋、北京工业大学:蔡越江、北京林业大学:谭红杨
4.您在数据库系统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北京林业大学:王春玲、陈志泊、北京师范大学:党德鹏、山东大学:李晖、温州大学:王咏、中国石油大学:王新
5.数据库系统课程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哪些内容你觉得好讲,学生容易理解,哪些内容不好讲,学生不好掌握。
北京师范大学:林定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李宝安、董宛、何玉洁 6.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丽、杜清、张未未、北京交通大学:王宁、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顾红飞、7.如何在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唐济波、蔡天星、商丘师范学院:陈树平、商丘师范学院:葛寒松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 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 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 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 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 从教学看管理, 如同“执果索因”, 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 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 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 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 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 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 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 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 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 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 关注的是什么, 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 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 “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 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 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 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 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 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 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 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 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 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 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 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 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 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 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 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 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 在传统的模式下, 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 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 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 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 以往的成绩分析, 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 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 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 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 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 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 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 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 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 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 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 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 在指导教师教学时, 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 同时, 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 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 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 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 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 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 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 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 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 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 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 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 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 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 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 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 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 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 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 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 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 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 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 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 则可反映不同侧面, 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 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 提取到其他数据, 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 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 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 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 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 关注备课组, 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 (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 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 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 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 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 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 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 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 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 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 还是后退了。同样, 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 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 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 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 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 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 学科教师分析成绩, 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 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同样的, 没有建立数据模型, 不从数据出发, 不用数据说话, 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 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 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 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 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 不仅仅是统计, 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 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 现实意义不大, 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 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 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 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 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 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 技术与数据的支撑, 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 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 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 落实、定位到个人, 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 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 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 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 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 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 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 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 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 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 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 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 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 从数据指导管理, 让数据说话, 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 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 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 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 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 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 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 (或能力) 的薄弱点, 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 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 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 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 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 这种客观性描述, 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 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 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 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 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 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 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 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 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第一支歌——“风”
“风”是我班“文雅”、“团结”、“诚实”、“拼搏”的班风。主要通过班级环境特色建设感染熏陶学生的气质。班级环境特色建设是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一部分,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因此笔者要求班级室内必须是课桌闪光,门窗鲜亮,物品有序,地面洁净外,还要求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一进教室门,右侧白色墙壁上悄悄长起了一棵大“树”——这棵树可不简单,树干部分写上了班级公约,象征我们严谨稳重的教师;树干上分出了许多枝杈,枝杈上长出了许多绿叶,每片绿叶都代表三(2)班的每一名同学,叶上签的是对班级的美好祝愿及对班级公约的承诺。我们亲切地喊这棵树“成长树”,它正如我们三(2)班一样,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班级四周的空墙上开辟四个板块“读书乐”、“七彩童年”、“经典足迹”、“诗韵纷呈”,分别张贴学生的写字、读书笔记等作品、活动或获奖照片,诗配画作品等。同时还在教室后面黑板一角开辟“聊吧”,由学生负责张贴自己给老师写的心里话,老师以简短的话语定期回复。利用好班级“读书角”、“流动书橱”,养成阅读习惯等,都可以形成健康和谐,文明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是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
第二支歌——“雅”
“雅”是班内艺术活动积极分子展现个人才艺的“雅地”。班级开设几个特色社团活动如“童话剧小社团”、“诗词联唱小社团”、“器乐小社团”、“书法小社团”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申请加入不同的小社团,选派精明能干的“小社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周三下午活动课组织活动。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班主任也应该在具体问题上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保证。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我们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也承认学生个性特长,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能体现一种不同的气质,体现每个学生所特有的能力,班主任要放大这种气质,这种能力,这定会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带来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从学生角度来看,当学生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班主任是在不断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时,内心所产生的感动油然而生。我们可以想象带着这种感情学习的学生,效率能不高吗?
第三支歌——“颂”
“颂”是对班级、学校的赞颂。我们把校园内的几处小景拍下来,装点着班级,训练学生写解说词,介绍学校的一角。我校申报雅文化基地建设,校园的“文化长廊”、“雅致桥”、“文化广场”等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素材。每人每月交一篇稿子,及时评出优秀奖,并奖励礼品。这个礼品可以是作业本、千纸鹤或其他小饰品等,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先把这些成果贴上标签,挂在墙上,举行颁奖仪式。颁奖时可以表演节目,节目形式多样化,可以唱歌、弹琴、讲故事、朗诵、击鼓、童话剧表演等。(节目即社团活动成果展示,如童话剧《莲池“舞”诗》、《小熊请客》等。)
建构新时期的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班级管理手段,健全各项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制度,以其达到真正的师生和谐统一。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班级社团特色活动构建“健康、快乐、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理想化的管理方法付诸实践,奏响更和谐的班级管理之歌。
一、未雨绸缪,防“小团体“于未然。
高三接手新班,走进教室,扫视全班,几个抱成团的风云人物尽收眼底。借助于一个并不陌生的问题,请第一号选手回答,我设置台阶,一步步引导,让他出色地完成了第一次亮相。在让他坐下的同时,仿佛是随意的询问他的大名,等他报出大名后,我装着不相信一样,你就是传说中的某某?真是人言可畏啊,无论如何我都没办法把面前这个帅气满脸灵气的你和传说中的大名嫁接在一块。走上前,友好地伸出手,我是陈晓华,初次相会,还望多多支持。
在他们还没来得及发难时,抢占友好的先机,让恶意和对抗在萌芽状态消失。
一场刻意为“小团体”设计的球赛,取得胜利后,最佳球员评选出来,获奖照片张贴在板报上,神投手新鲜出炉,最佳合作奖的形象出现在板报的头条,记录球赛的优秀文章誊写在墙报上,班级沉浸在球赛的喜悦中。班会,让篮球队员谈感受,谈体会。他们谈的最多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同学的关注和认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表示,以后有用得着的地方,请说话。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成为班级的骄傲,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感,那些“佼佼者”再也无心和集体分离,他们率先得到集体的认同,“小团伙”成员,不到一月便收入到班级的“彀”中。
二、调适心态,结伴初衷其实很简单。
当一些学生在班上没有受到重视,被班主任和集体忽略,几个被冷落而有共同话题的同学便自觉不自觉的走在一起。面对这样的“小团体”,我觉得以下几个内容不可忽视。
一是班主任应该反省,他们为什么觉得在集体中没有归宿感,原因是什么?是班主任在某次活动中冷落了他们的感受?还是集体在无意中冷淡了他们的热情?通过了解,原因是什么,及时不露痕迹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二是如何补救?我相信灵魂在场的教师,会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的伸出援手,比如在同伴误会的时候,在科任老师误解受冤枉的时候,在同伴冷眼相向的时候,或者在集体无意孤立他们的时候。三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长处。比如他们的守信,他们的团结,他们的互相帮助,他们的义气,不一而足。就其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某一件事上做出表率,就其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班上享受到大家的友好和情意,就其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班上扬眉吐气。有了认同感,就会收存到集体给予的温情。四是班主任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风采,比如摄影比赛,板报比赛,做一顿美食,设计一枚班徽,表演一种情景,扮演一个人物,只要用心,办法总是有的,路径总是有的。
笔者曾在班上设计了一次活动,全员参与。特意安排活泼热情的得力的人选,穿插在“小团体”人员间。一方蒙住眼睛,一方搀扶,在校园的小路上走一圈,完成任务后再互换。(班主任)安排好的人选在这个过程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嘘寒问暖,殷勤周到,让他们在“失明”的状况下,得到充分的帮助和温暖,感受到集体的情谊,在内心的深处,找到被认同的归宿感。正如一个“小团伙”成员说:“原来在小圈子里,有边缘人的负疚的感觉,如今在班集体里,有一种回归自然般的放松和舒畅。”
三、简单粗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做教师最怕的是骨子里的自卑心理。自卑的教师动不动就以为学生跟自己过不去,跟自己抬杠,于是总想到不收拾好这个“小团伙”,以后的日子没法混。自卑的教师最要面子,为着自己的面子,会有意无意地打压无意和自己闹别扭的学生,总想着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树立威信的路径又仅仅是严格和高压。只求高效只求快捷只图一时痛快,杀“鸡”给“猴子”看,不曾想自己的一时快意却换来“猴子们”对“鸡”的同情和理解,教师的惩罚不但收效甚微,还把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
为让自己的处理学生有理有据,有教师曾详细记录“小团伙”核心成员的违纪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累计多了便请其父母来校,翻开星星点点的记录,一二三四五,学生哑口无言,父母则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好一顿教训。这个核心成员因自己的过失无法辩驳,却在心里记开始记恨教师。于是在以后的过程中,他们便一直在寻找机会。预谋良久,逮着一次机会,便当堂发难,当仁不让,得理不饶人,大呼小叫,“小团伙”侧面呼应支持,教师被动不说,还威信扫地。
反省一下教师的做法,出发点和教育初衷都没有问题,为学生的成长负责,却把学生置于自己的对立面,为学生好,学生却怀恨教师,这是简单粗暴的错,殊不知教育是关于人的心灵的疏通的过程,是极其复杂和智慧的,切忌逞一时之快,解一时之恨,而忘记教师教育的初衷。
四、细心把脉,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小团伙”已经成为事实,且抱成团,一有问题,口径一致,无懈可击。
他们集体迟到,问其原因,一个说是单车坏了,其他几位一起附和,问另一个,说闹钟坏了,其他几位再一次附和。单车坏了就可以迟到了?单车坏了我有什么办法,理直气壮。另一个赶快附和,我们也不想啊。一个帮腔,上次老师上课不也迟到了吗?表面温和,实则是强有力的反击。理智告诉我,再强行纠缠下去,必然是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后来了解事情的真相,他们这次集体迟到,就是蓄谋已久的一次公然的挑衅。
几天后,找团伙其中一位原来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和他谈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聊到很投缘的时候,突然转换话题,你和某同学原来玩的不错,近段时间感觉某某有点误解,是不是老师在什么地方不小心伤到他了?我的初衷是想尽快缓解矛盾,再这样僵持下去,我怕时间久了会影响他的学习。反馈回来的消息是一次不经意的玩笑,他上课睡觉,我在课堂上说,大家轻一点,不要影响他的睡眠。再往前推,一次走廊上相遇,他和我打招呼,我不理。再往前推,就是他和许多同学没考好,其他人都谈话了,唯独没找他谈话。
症结找到了,想想还觉得好笑,但作为学生,可能真的伤透了心。从另一层面说,学生骨子里是期望老师关心和重视,几件细小的事情凑在一起,就变成天大的误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病症查明,常用的药到处都是。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只要诚心、平等、关心和友善,结果便可以想见。
一次关于交流的班会上,他的发言是《误解宜解不宜结》,赢得满堂喝彩。
学校的班集体,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班团队组织等部门就是从主干上伸出去的枝丫,而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片树叶。正是这样的一片片树叶,为学校这棵大树输送养分,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
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最起码应该具备五个要素:共同的奋斗目标、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管理机制、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内部纪律。这五个方面的逻辑关系是:目标是方向,关系是纽带,机制是核心,舆论是支柱,纪律是保障。在班级组建的最初阶段,我们的残疾儿童来自四面八方,共同的残疾把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孩子与孩子、家长与教师、班主任与孩子相互之间都不甚了解,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一群偶然的人组成了这样一个松散的群体,就是这样一个如同一盘散沙的群体,经过班主任这个能工巧匠的精心谋划,细心运作,经过全体成员的精诚合作,努力拼搏,使得班群体由松散而紧密,最终形成一个意气风发、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一、确定一个目标,构建班级灵魂。
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定位在“文明班级、红旗中队、卫生星级班级、自强不息先进团队”等层面,并且为每个残疾孩子确定他们的个体目标。残疾儿童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班主任寻找和确定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制定出短期、中长期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为他们量身定做出完善的个训计划。比如智力残疾儿童中对孤独症儿童(也叫自闭症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和脑瘫儿童以及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采用书法疗法、音乐疗法、爬行模式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个训计划就起到一个指导、规范和完善的作用,通过对个训计划和康复训练的具体情况进行比对,就可以为残疾儿童描绘出他的成长轨迹,通过对个体的成长曲线的分析,可以预测他可能达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样一步一个台阶,残疾儿童在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引领下,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依赖两个组织,实施规范管理。
一个健全、有序的班集体,离不开两个组织,即班干部和值日生。如果说班集体是学校这棵大树上的一柄叶片的话,那么班干部就是这个叶片上的叶脉,起着支撑和传递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少,班干部的功能弱化了,许多的工作由班主任直接包办代替了,如收缴作业、班级文化布置、寄宿生管理等都依赖着班主任的身体力行。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减退,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班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在多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有其独到或拔尖之处,班主任要善于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方面可以减轻自身由于“事无巨细必亲躬”所带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切身体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步入社会适应生活积累经验。可谓一举两得,师生双赢。
三、建设三个阵地,打造班级文化。
优秀的班集体要善于占领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让它们成为班集体的形象代言人。
1、班级特色牌。
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的门前都有一块“班级特色牌”,有的取名朝希班,有的取名苗苗班,有的取名星星班,从这些意味深长、立意高远的名字,就可以渗透出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这是班级文化的一种内敛体现。各班还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版面上布置了班级的全家福、班主任的寄语、班风学风、班级公约等内容。既是将班级文化对外进行展示,同时又是一种承诺。对残疾儿童来说,长篇累牍的宏观大论、高屋建瓴的空洞说教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还不如让他们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如“作业本要整理好”,就是与学生们约定,每次上缴作业的时候,要将作业本翻卷起来的角理平整了再交给老师,旨在培养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行为习惯。由“作业本要整理好”延伸到爱护课本,爱护书籍,进而拓展到尊重知识,由小及大。再如“每日一事要记牢”,就是与学生约定,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对父母亲表示感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铸就了他们一颗懂得感恩的心。
2、班级手抄报。
班级手抄报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阵地,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手抄报不但要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版面设计不但要精美,而且要与文字内容相协调。这就要求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文学和绘画的素养,同时学会统筹兼顾,学会扬弃取舍,从组稿、编辑、排版、到画插图和抄写,每个过程都必须一丝不苟,认真对待。这是既锻炼双手又开发大脑的创造过程,也是一个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相互取长补短的交往过程,同时又是集体和个体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其中的每个过程都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和考验,是发展个性、锻炼才能的演艺场。残疾学生的手抄报,也许插图并不精美,也许内容并不贴切,也许抄写并不端正,也许整体效果并不美观,但它展示的是孩子们的最佳状态,凝聚的是孩子们心血结晶,体现的集体的灵魂精髓,散发的是班级的文化气息。
3、班级博客。
班级博客是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参与下,将班级的教育教学内容、效果、教学资源以及日常事务等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同学之间、师长之间、以及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互动的平台。班级博客能够有效地将班级文化有力地呈现,从博客的日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班集体和班级每个成员成长的历程。这其中有苦也有累,有酸也有甜,无论苦累酸甜,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一笔无可比拟的财富,一篇篇日志,就是他们成长的一串串脚印。因此,我们还可以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博客的建设,把班级博客建设成为班级文化的展厅、家校联系的平台、学生成长的温床。
文/张兵
初为班主任时,我天天“长”在班里,可效果依然不理想,只要我稍一懈怠,班级考核的成绩就让我不愿意看到。如何让学生由被动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呢?当学生进入四年级后,我尝试着实行班级“软管理”,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值日班长”实现人人参与管理
全班52名学生按学号依次担任值日班长,这样人人都可当,人人都能当,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当一天“管理者”。值日班长的工作分为常规工作和创新工作两类。常规工作指的是从早晨的开门、值日到课间,以及两操的纪律、班级的卫生等,事无巨细全是值日班长的工作范围。而创新工作则是每名值日班长根据自身的特长及爱好,自我创新出的特色工作。例如,有设计特长的同学可以在这一天设计一份新的板报,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下午的“班班唱”时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等。我并没有给值日班长的工作划定什么范围,我希望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通过一学期的实施,效果很明显,学生们通过角色的转变实现自我、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真正成为了自我教育的主人。尤其是那些从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更是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他们很早就到校开教室门,帮值日生打扫卫生。家长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赞同,觉得给每个孩子提供了平等锻炼、平等发展的好机会。
“小组合作”实现学生组团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随着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对于小组的组建,我尽量做到公平,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交流。在课下,我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组内真诚合作,组际公平竞争,在合作与竞争过程中逐步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合作也让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交往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张扬自我而不顾及他人,“组团”让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感情,比我以前强制规定的“一帮一”要强很多。
“星级评价”实现学生动态管理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采用了星级评价擂台。该擂台设在班级的墙壁上,由学生绘制。星级评价实施动态管理,每天一汇总,所有任课教师及全体学生均参与其中。大到国家级的各种比赛,小到每天的习惯养成,只要是获得奖励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颗星,让每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星级评价中,我重奖励轻惩罚。扣星,会让学生在班级里处处小心谨慎,与教师形成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活力与生机,班级氛围就会死气沉沉。用加星的方式就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在加星的同时,我也会注意用言语鼓励学生。学期末,我会给星星多的学生写下“星星喜报”,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名字, 只是一个区别于他人不同的符号而已, 但在浩瀚的文字中, 每个人对自己的名字最敏感。父母在给我们起名字的时候, 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煞费苦心, 在简单的名字背后, 蕴藏着父母对我们殷切的期望!我想, 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学生对“05电子网络2班”这个称呼有自卑感的实际情况,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称呼改一改?于是, 我们借鉴“宏志班”“未来班”“希望之星班”等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班名, 结合班级特点, 取“志当存高远”之意, 将本班自名为“远志班”。实践证明, 改动后的班名所体现出的大气、希望、积极向上的精神, 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位同学。班里的某同学, 在刚入校时, 成绩很差, 心里充满了自卑感, 因而厌学, 整天浑浑噩噩, 在学校只是消磨时光, 实在是拿他没办法, 自从定下“远志班”的班名后,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尽管偶尔也犯错误, 但与以前相比, 简直判若两人。我趁热打铁, 鼓励他只要胸存大志, 不断努力, 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后来, 他在日记中写到道:回想以前虚度的时光, 真是惭愧!我把老师、家长的话当耳边风, 如果再那样, 我还有脸在“远志班”待下去吗?我不能再给班级抹黑了!班名所带来的变化, 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这班名蕴涵的德育教育就像和风细雨, 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唤起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二、让班级的座右铭扬起学生上进的风帆
“学生不是容器, 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因此, 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点燃学生心中蛰伏的火种, 唤醒学生心里潜藏的才智, 催发学生自我实现的信念。座右铭, 便是连接一架通往理想状态的云梯, 一面扬起学生上进的风帆。于是, 我在班级黑板报上增设了一个专栏, 专门刊登同学们自己选定的座右铭。在主题班会课上, 我还专门发动学生选定了一条班级座右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将座右铭写在班级醒目的地方, 学生时常诵读、揣摩, 让自强和厚德成为学生成长的奠基石。班里有一同学是最令我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老师不在身边, 他能交白卷, 平时就更不必说了。无论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或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均无济于事, 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我一次次苦心策划的转化计划都宣告失败, 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但又不忍放弃, 在万般无奈下, 我决定用激将法来唤醒他的自尊。在他生日那天, 我精心设计了一张卡片, 上面写着:“你永远是我们‘远志’班的一份子, 更不会忘记我们班的座右铭!期待着你的进步!———相信你的老师和同学。”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郑重地交给他。他热泪盈眶, 一句话也说不出, 只是使劲地点头。事后, 他说:“真没想到我给老师、给班级添了那么多的麻烦, 大家居然还是相信我, 鼓励我。我一定要对得起咱们班的座右铭!对得起老师和同学们!”从此, 他悄然变化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还经常主动热情帮助同学。“班级座右铭”形同升旗仪式, 成为一项良好的思想教育方式, 使学生每天都沐浴在思想的阳光雨露中,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扬起了学生上进的风帆。
三、让师生谈心如秋月照亮学生的心灵
人的情感世界很奇妙, 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快乐是职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 他们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引导。而量化制度是没有人情味的, 在执行过程中, 势必会出现学生的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 谈心作为管理方式的一种, 就是必需的了。
第一, 直接面对面的“促膝而谈”。直接谈心, 切忌不能居高临下, 应让学生置于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上, 即“促膝而谈”。直接谈心有多种方式, 但我认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在谈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应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 然后一步步提高, 就如登山一样, 不要盼望一步登天。比如在一次大合唱比赛中, 我班获了一等奖, 其中某男生的领唱立下汗马功劳。在回家的路上, 我与踌躇满志的他同行, 我对他说:“你能唱得那么有水平, 说明你有别人不及的才能。如果你学习上也像唱歌那样肯下工夫, 学习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这位男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要求。这以后, 我创造一切机会, 多次谈心, 引导他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他从不违反课堂纪律开始, 到认真完成作业……如登山一样, 他一步步往上攀登, 一学期下来, 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二, 我设立了师生情感交流笔谈本。于是, 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烦恼、情感上的迷惘、家庭里的烦忧等, 都反映在笔谈本上。在这里, 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指点“迷津”, 乐此不疲。在我所带过的05电子网络2班中, 有一个A同学, 是个很有能力的学生, 可是因为他学习目的不明确, 屡次违反校规校记, 很是令人头疼。对于这些, 我不但没有采取极端惩罚措施, 反而一次一次地给他改正的机会, 但始终效果不大。建立笔谈本后, 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导、启发, 终于触及到他心灵上的痛处, 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下决心痛改前非。很快地, 他的各个方面表现完全换了一个面貌, 学习成绩也名列班级前茅。疾风骤雨大多给人类带来灾害, 而那春天细细的雨却能点点入地, 给茁壮的禾苗以滋润。有了笔谈本, 我能够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那无声的细雨哺育着花朵, 润泽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在阳光照耀下竞相开放。
四、让激励唤醒学生的自信心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一种“服务”意识, 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 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 一个展现学生个性、能力和成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 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以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但长期以来, 表扬、奖品、奖状等几乎成了优秀生“专利品”, 对所谓“差生”来说, 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显然, 这是极不利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 尤其是大大的损害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为此, 我特地在主题班会上重申:“成绩代表过去, 进步趋向未来。”为了唤醒和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我采取了“让奖状也增值”的方法, 无论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哪一方面, 只要是每天都能有所进步, 那么他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民主推荐和班级常规“加分制”量化积分, 分别评出“优秀进步个人”和“优秀助人标兵”等, 将他们的名字写在相应的荣誉奖状上, 并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随着活动的开展, 活动评比的项目也随之增多, 如“优秀爱心个人”“最有发展潜力个人”“优秀合作组”等, 激励的范围也广泛地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方方面面,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可喜地看到, 原来胆怯的“小家碧玉们”开口了, 举手了;班级的“调皮生”笑了, 这是一种心灵释放的灿烂笑容, 这是春天的笑容, 也是班级最美的笑容。适度地进行“激励”, 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 能温暖人的心。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系统,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自然界需要参天的大树, 也同样需要柔嫩的小草。作为社会中的人, 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情感激励关键是一个“爱”字,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 只要付出爱心, 枯草也会发芽;只要有一缕阳光, 他们就会灿烂。教师真诚的奖励能激励、触及到孩子心灵的深处, 唤醒并树立他们要进步的信心, 激发他们强烈的发展欲望。
[关键词]班主任;大力培养;班级精神
所谓“班级精神”,是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的影响,就能保证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务工作中,要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不断影响学生。
一、运用目标激励
目标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既要使学生受到鼓励,又感到切实可行,这是形成群体意识的首要条件。“向上好胜”是青少年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学生有了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目标管理主要包括班级整体目标和个人赶超目标。班级总体目标是依据学校每学期的总要求,又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个人赶超目标是班级总体目标的具体分解,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准目标,制定计划。实行目标管理的好处在于:班级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其次,目标管理提出班级、个人在一个学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一目了然,对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胸有成竹,使之产生紧迫感。再次,目标是学生自己制定的,使他们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能鼓励和锻炼自控能力,实现精神需求。通过目标的实现培养集体意识,形成一种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形成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
二、营造氛围感染
要培养班级精神,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在班级活动中,创造一种整洁典雅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和谐愉快的气氛则可以唤起人们向上的动力,促人奋进。如何创设这种环境呢?一方面创造整洁的外部环境,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对寝室、教室、公共场地进行打扫,并由专人负责监督检查,这样逐渐形成习惯,就能保证有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整洁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首先要求有整洁、朴素、健康、大方的仪表,有文明的举止和高雅的情调。这种端庄而富有生气的仪表,可以显示每个学生乃至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另外,还有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班级风气,学生间是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为人处世是否有礼貌,尊重他人,能否自尊自重自爱;在公共场合是否遵守规则,爱护公物等等。通过这些事情,学生可以从中看到班级的精神面貌,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班级生活的美好。
三、班级骨干带动
班级精神的树立必须借助骨干的力量。班级骨干是形成班级群体的凝聚剂,他们能够影响学生自觉接受班级的群体目标。班级骨干首先应该是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他们的刚正、无私、好学、上进,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能迅速带动其他学生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其次,班干部的骨干作用不仅在于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起好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全体学生。再次,班级骨干不只是指班干部,它还应该包括一大批有特长的专门人才。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所以,应该尽量使他们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其集体荣誉感,并由此促使他们各方面取得进步。
四、师生情感凝聚
在班务工作中,应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应该做理解学生的人,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问题,使班级整体始终保持团结、文明、勤奋、上进的团体精神。因此,班主任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亲切而不失严厉,严格而不苛刻,遇到问题时,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不大惊小怪,力求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样,学生就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人,向教师倾吐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从而使班主任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甩掉心理上的包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融合在集体之中。
【班级管理系统数据库】推荐阅读:
班级管理反思-班级管理09-07
强化班级管理:争创优秀集体-班级管理11-10
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体会-班级管理06-14
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班级管理06-27
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思考-班级管理09-21
班主任如何优化班级管理资源-班级管理10-30
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的素养-班级管理10-05
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班级管理07-01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班级管理06-28
班级管理答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