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学案(共8篇)
编制:
文言文语句翻译学案一、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
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②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天津卷)......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③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吉林卷)译: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迁”、“桑怿”均为人名,故保留。
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②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重庆卷).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1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⑥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湖北卷)..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⑤、⑥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其”是句中形容词词头,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夫”是句首发语助词,表示要发议论,无实在意义,舍去不译。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桃花源记》)...“仿佛”与“若”同义,翻译时只取一个词。译为“好像”、“仿佛”。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2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全国卷)....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广西卷)......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重庆卷).......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上海卷)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⑥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浙江卷)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3)数词后面增加有关的量词、分数的词语。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3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古汉语中,多数情况下,数量、分数等表示的方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不用量词和表分数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如表物量,可补“个”、“只”、“把”等,如表动量则补“次”“回”等。如: ①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译: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②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湖南卷)...译: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十之六”是分数词,译为“十分之六”。《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与此同。......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5.调: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1)主谓倒置
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刘向《晏子治东阿》).....译:你治理东阿是很好的啊!.....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译:你不聪明也太厉害了!....以上两例都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汝之不惠”是主语,“甚善矣”、“甚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2)宾语前置
有多种情况,都应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先说谓语或介词,再说宾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的句子。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助词“之”、“是”不译。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借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不译。又如“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命是从”等。...②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全国卷)..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古汉语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译时将“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时不我待”“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恐怕应该责怪你们吧? ...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④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广东卷)译: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4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⑤欲而得之,又何请焉?(福建卷)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 “奚以”“何请”均为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代词宾语“奚”“何”放到介词“以”和动词“请”的后面。译为“凭什么”“请求什么”。(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结构。翻译时调整顺序。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②今陕西成皋中,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译:现在陕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动不动达到百尺高,也算是形体具备只不过规模小..........一些的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译: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合着节拍应和。......“有吹洞箫者”修饰“客”,翻译时把“有吹洞箫者”放到中心词“客”的前面。(4)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译:“不受时俗限制(影响),向我学习。.........②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译:比田里的农夫还多。............③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译: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也可译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④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福建卷)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⑤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浙江卷)...译: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祸福(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湖南卷)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以上例①、②、④、⑤、⑥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于庭之槐”“以祸福”“于斯亭”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纺”“谕”“饮”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不调,仍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译:良马跳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天”并放到“跃”和“驾”的后面。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句中“一”译为“一下”,并放到谓语“击”的后面。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5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以上两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顺序翻译为“良马一跳”。例②译为“替赵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应该在数词后加上量词,并放到谓语之后。
五、归纳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六、牛刀小试
七、课后巩固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6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èn):客死者的灵柩。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
.
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存:抚恤 .故:旧交情 名: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参考答案:
6、A卒:终于
生活就像《愤怒的小鸟》 7 / 8 每次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笑。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编制: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 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 怀。(2分)
【参考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向南眺望,只见 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 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 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 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 用一般的人。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 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 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 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 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己高,皇上也 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 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 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 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叙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 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反复 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希望 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 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关键词:文言文,研究性学习,学案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 培养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研究的能力。文言文的研究性学习能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而学案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载体, 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与提示, 在文言文学习中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研究, 从而解决问题。
一、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学案的概念
文言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发现问题, 确定研究方向,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培养研究能力, 提高文言文素养。
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 高中生还不完全具备确定研究问题的能力, 故需要教师从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等特点, 制定一份适合学生能力发展, 倡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 可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 以帮助学生在课上或课外研究、解决问题。
二、文言文研究性学习学案的编写原则
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为指导, 基于教材设计编写, 其编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编写学案时要理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 需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研究能力,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文言文的机会, 使他们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适当点拨启发原则
在学案编写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因材施教。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且此学习目标必须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要能产生一定“吸引性”问题,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解疑动机, 驱动学生通过此问题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 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适当指导点拨启发,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三) 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原则
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 文言文是现代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媒介,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调动现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古人的思想。在编写学案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已掌握的知识,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对生活中丰富的语文素材的掌握, 是使研究性学习具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故学案的编写要注意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
三、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学案设计范例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一篇文言文,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鸿门宴”这个故事有所了解。学案设计如下:
《鸿门宴》研究性学习学案设计
【课前热身】
(一) 了解背景与相关人物。课外查找相关书籍,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阅读本课, 找出涉及的人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 并通过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人物, 能初步了解课文。)
【课堂研究】
(一) 对故事情节的研究——请各用四字概括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二) 对主要人物的研究——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及证明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 学生对两位主要人物已经有一定的看法, 学生在发表对人物的看法之后还必须提交佐证材料——即找出原文对人物性格的描写。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同时, 又不脱离文本。教师在此处只需判断对人物分析是否合理, 不能将教师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学生, 应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三) 对文言现象的研究——归纳文言语法现象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现象,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法现象的理解。在这一阶段, 学生能较快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 但固定句式稍有难度, 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固定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课后思考】
讨论: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把刘邦杀了, 项羽能称霸天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 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探讨该问题。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应大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使用学案这一载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广飞.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011 (5) .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 (4) .
[4]吴立纲.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4) .
关键词 文言文 高效课堂 导学案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5-02
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高效课堂,设计好教案是重要的前提。教学论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内因,但内因的转化要靠教师课堂教学外因来促成。“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支撑的学教境况是在新课改浪潮中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是:
一、拥有理念,固化模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和导学的固化模式为支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可见,以学促教的导学案课堂情境应成为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1.文言文导学案设计持有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要秉承“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倡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对学、群学,主动学、帮助学、引领学、反思学;教师教的方式主要是以学导教,组织学生学、观察学生学、协调学生学、点拨学生学、帮助学生学、引领学生学。通过建立这样学、教的方式来形成课堂教学境况,保证课堂高效。
2.文言文自主导学要固化的课堂模式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小组学习、展示点拨、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五个课堂板块。
自学质疑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起始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独学情态的课堂环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教师编写的学案,通过五步来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文本,认真感悟批注。(2)查阅相关资源,理解文本知识。(3)阅读相关文字,完成自学练习。(4)整理文本知识,形成掌握重点。(5)梳理知识疑问,提炼解决重点。
小组学习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第二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策略的课堂环节。一是需要将学生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资源整合;差异积分,促进合作。二是需提前培训,培训组长会分工,管好纪律,交流时归纳总结;培训组员会吸收、会质疑。三是需合理应用,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当知识点需要人人张嘴、人人过关、人人落实的时候,采用二人小组合作。当认知出现分歧时,收获需要分享时,检测需要评比时,采用四人合作。四是学生须完成四个过程:(1)两人交互检查自学情况,形成监督同桌独学状况;(2)同桌相互传阅自学疑问和练习难题,交流传递两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3)两人彼此释疑问题和解答难题,梳理二人共同性的疑难问题;(4)小组共同释疑解决对学难题,组内收集提交共同性的问题。
展示点拨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解决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群学智慧的课堂环节,同时也是教师选择时机引导的过程。这个环节要完成四个程序:(1)每个学习小组将交流问题单呈现给教师展示出来;(2)全班每个同学认真阅读问题单,认真思考问题;(3)搜索思考解决问题,争取回答解决,教师可点拨,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4)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和问题的正强化。
训练拓展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形成三维目标的必要环节,更是重点知识形成技能和检验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主要过程。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情况,对预设的练习问题进行调整补充。第二,每个学生要积极投入,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训练题。第三,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对练习问题进行定向达成解决。第四,教师在适时补充训练,学生整理拓展问题。
小结反思是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案设计必须预设总结、提炼规律:(1)认真领会教师总结,反思自己总结得失或收获,(2)根据所学不足,采取弥补措施。
初中文言文课是新授课或复习课,但每种课由于目标不同而具体导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板块设计侧重也略有差异。
二、把握流程,操作载体
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操作流程是:顶层设计“导学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教师个人备个案 “导学案”→教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文言文导学案设计的操作要坚持多层备课。首先,在上级研部门一个年级有一本完整的教案基础上,学校讨论形成共案。接着,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统一形成的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案,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这样,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需要抓的教学训练点,重点的体现、难点的突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整合基本导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基本流程。
文言文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细化下去,比如在课前的预习上,就要将学生预习具体的步骤都设计出来。例如,初中文言文课文自学预习的步骤设计为:(一)读课文。基本要求,音准、通顺、流利。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断句子,读顺句子,读透句意,读出感情。任务:(1)认真读课文。采用默读、朗读或听读方式进行。(2)标注段序。自然段用1、2……表示。(3)画出生字词。圈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标点……(二)读注释。基本要求,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勾画注释中生字读音、难词意思,批注在对应的原文句中,初步理解重点句和难句的意思。(三)查工具。(1)查文中没注释的生字读音、不明了词、句意思。(2)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浏览相关的资料,充分利用工具书再查找相关的信息源。(四)读练习。(1)通读课后所有设置的问题 。(2)将问题逐一回至读原文相关文字。(五)做练习。(1)试做课后思考与练习。(2)完成教师设置的预习问题。(六)整理自学预习问题。(1)整理还不认识的字、难读的文言句、意思不懂的词、句。(2)搜集困难的练习题。(3)自学预习感到困惑的其他问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会学生自学质疑,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建湖县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刘同花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有关文化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课前自学】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他的诗多抒写抑郁悲愤之情,如《江雪》;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短小精悍,含义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且往往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了解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贫瘠而荒僻,但却多奇山丽水,风景十分秀美。柳宗元闲暇时常徜徉于山水之间,与花草木石为伍,借以遣送岁月,抒发心中的抑郁愤懑之情。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为坻()
为嵁()
翠蔓()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
幽邃()...4.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并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导学过程】
一、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石潭记》。
二、自学成果展示
1.交流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正确认读字词,朗读时准确停顿。
三、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翻译全文。
四、交流、质疑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作好记号准备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画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打上☆号,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五、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训练(1)古今异义
去:(古)(今)居:(古)(今)小生:(古)(今)(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可知其源()差:①参差披拂()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闻水声()心乐之()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皆若空游无所依....()凄神寒骨()..(4)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字词的归纳、总结、积累。要注意文中重点 的实词、虚词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归纳总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走进课文,品读美点,把握作者写景的技巧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组内交流探究后展示,有感情地读出摘引句,再作评析。)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总结归纳:(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
(2)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3)抓特点,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动静结合。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三、走近作者,体会心境
1.结合背景,理解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背景再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2.朗读品味,体会心境。
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3.正视逆境,笑对人生。遭遇挫折乃人生常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你将如何劝解他直面挫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如引用名人名言、排比、比喻等,感情真挚地劝说。)
四、质疑
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六、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完成《记承天寺夜游》自学任务。【理论阐述】
《小石潭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我采用我校“教学相融、当面练评”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主体,以当面练评来辅助,以反复诵读促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陶冶学生情操的文言文学习目的。
一、以问题导学为主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动力开始。因此,教师在无疑处设疑,在无惑处生惑,有针对性的设臵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找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导学案不仅先后设臵了课前自学问题、课内自主学习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个一个的问题,引领学生紧扣文言文的特点,从字词认读到实词虚词的释义,从理解文章大意到写景方法的学习,从体悟作者的心境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陶冶了情操。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融、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导学案设计时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并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矫正相融,这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共享成果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当面练评来辅助。
“当面练评”是“教学相融、当面练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练评”结合是本导学案又一特色。导入课文后即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这时的练评,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又纠正了自学中的存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抢答,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品读美点、理解心境、劝说其笑对挫折等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以反复诵读促理解。
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文言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扁鹊见蔡桓公
学习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进而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能正确地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线索分明、层次清晰,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的写法。
4 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习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 学习背诵方法。
学习难点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的写法。
学习时间 三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要求):
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给下列字注音:
间 腠 桓 好 应 还 汤熨 齐 髓 遂
第二遍:a 读准字音 b 读出停顿 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d用饱满、宏亮的声音朗读课文.
2你的课文一定读得很棒了,来试着翻译课文吧!
要求:再次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
方法提示: 翻译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例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括号里的是省略的`,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病)在骨髓, (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
3问题导引
(1)有的人身患重病却不愿意看医生,联系本文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
(2)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你能找出每一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及扁鹊和桓侯的各自表现吗?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
方法提示:可以采用图表的形式
课堂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抽写生字
作者:辛弃疾
朝代:清朝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注释: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凤箫:箫的名称。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千百度:千百遍。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刚从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著,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之下,用一首林升的诗最能反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简单地说,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 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 既要保留原文语气, 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要优美自然, 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 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 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 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 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 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水经注·三峡》) 可直译为:“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燕子、麻雀,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 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
中的位置, 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 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 在翻译时, 遇到疑难词句, 可暂时放过, 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三) 译完全文后, 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 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 增, 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 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 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 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 要加括号。
1. 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译句:“ (桃源中人) 一见渔人, 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 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 (《隆中对》)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 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是一个假设句, 翻译时要译为:“ (如果) 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 减, 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 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 故翻译时无须译出, 可略去。例1:“夫战, 勇气也。” (《曹刿论战》) , 可译为:“作战, 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 为发语词, 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 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在时间上表示相承, 可不译。
(三) 留, 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 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 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 “巴陵郡”是地名, 可直接保留。
(四) 引, 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 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 (《隆中对》) “器”, 本义为“器具”, 可引申为“重视”“器重”, 译为“先主 (刘备) 很重视他。”
(五) 换, 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 但意思不同, 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 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师”可换为“军队”, “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是名词, 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 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 造成误解。还有, 在文言文中, 有些表示称呼的词, 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 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 古今同义为舅父, 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 (丈夫之父) 、“昏礼, 婿亲迎, 见于舅姑” (妻之父) 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 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 调, 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 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 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调成“以何战”。
3. 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 (《伤仲永》) 可调成“自扬州还”。
4. 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战国策》)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文言文的翻译, 除了要了解翻译的原则, 掌握翻译的方法之外, 更重要的是: (1)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喜爱文言文, 培养兴趣;要克服懒惰, “勤”字当头。 (2) 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其次, 要注重平时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纸上谈兵, 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再次, 是学会归纳整理。最好采用列表形式归纳整理出常用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常用句式, 便于记忆和运用。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学习态度,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才能得心应手。
摘要:文言文的翻译不仅能考查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非常重要。重点从翻译的要求、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步骤、翻译的方法等方面谈了文言文的翻译。
满分4分。“扶疏”“时”“哺”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扶疏”可译为“茂盛”“繁茂”“茂密”等。“时”可译为“常常”“时常”“时时”“不时”等。“哺”可译为“给……吃”“让……吃”等。
在译出大意方面,要准确理解“植”“糜”的词义,还要注意“于其下”这种状语倒置的句式。
从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这道题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文言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不熟悉评分细则,得分意识不强。因此,增强得分意识,掌握文言翻译技巧,是做好文言翻译题的关键。
一、宏观把握,根据语境推断文意
高考试题中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一般是选文中的重要句子。只有读懂原文,把握文意,然后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才能准确翻译。
【例1】(2007年高考天津卷)故曰“夔一足也”,非“一足”也。
【译文】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
【解析】选文开篇提出论点“传言不可以不察”,接着通过列举寓言故事、历史事实和生活实例来论证,最后得出只有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的结论。“足”有“足够”和“脚”两个义项,通观全文,这里的前一个“足”是“足够”之意,后一个“足”指“脚”。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解析】翻译这句话,关键在准确理解“争”字。前面有“强直奉法,军民赖之”一句,即忠勤公刚强正直,奉公守法,士兵和百姓信赖他。后来他“调洛阳”,承办新建三大殿,百姓感谢他,自然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这个“争”是争先恐后之意。只有瞻前顾后,宏观把握文章内容才能准确推断出词义来。
二、微观入手,仔细揣摩准确表达
文言翻译更重要的是从微观入手,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使译文准确通顺。
1. 联想类比,确定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翻译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落脚点。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通过联想类比来确定实词的词义。
【例3】(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契丹以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其中“利”,“认为……有利”,意动用法,与“父利其然也”(王安石《伤仲永》)中的用法相同。“期”,希望,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用法相同。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颍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解析】其中“龀”,“换牙”之意,教材《愚公移山》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教材注释为“刚换牙”,与此处的用法完全相同。
在文言翻译命题中,命题者更多的是选用实词作为采分点,尤其是选择那些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的句子来让考生翻译。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郭异之,持以白王”,应该译为: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异”为意动用法,“白”为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动词。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应该译为: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损坏。“宝”为名词作状语,“损毁”为使动用法。这些都是古汉语的一般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子。
2. 根据文意,确定虚词的用法
古人使用虚词,是根据文意来选择的,我们翻译文言文,也只能由文意来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5】(2007年高考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译文】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与“饭未尝忘君”意义相反,两者之间用“而”连接,“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 关注特殊的句式
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主要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例5 “终身不用”句中,施事者是君王,受事者是杜子美,这里是受事者作主语,属被动句式,应该译为“终身不被重用”。在高考文言翻译题中,这种句式往往作为采分点出现。
【例6】(2007年高考上海卷)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数认为他与众不同。
【解析】这句话的主语“仲长统”承前省略,“青、徐、并、冀之间”前的介词“于”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他”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于)青、徐、并、冀之间”这个介词短语在古汉语中是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调整为状语。
三、直译意译结合,追求信达雅
文言翻译的总体要求是信、达、雅。前两者是最基本的要求,后者是更高的要求。考生由于缺少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对古代修辞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容易出现差错而很难达到“雅”的要求。
【例7】①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则尽其天年,③人皆得以隶使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如果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寿终正寝,虽然享尽天年,但是人人都能够像奴隶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够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旁表达愤慨的情感,抒发志士的悲叹呢?
【解析】“首领”是偏义复词,单指“首”,这里指性命,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翻译时应该译成本体。借代是古汉语表达词义的一种常见方式,如“臣本布衣”,“布衣”指平民,“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缙绅”指做官的人等。“户牖”也是借代的手法,指家。“隶”是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奴隶一样”。“扼腕”即表达愤慨的情感,古人激动时才有此动作,应该意译为“表达愤慨的情感”,这样翻译与下文“抒发志士的悲叹”形成对偶句,句式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雅”的境界,如果译成“扼住手腕”就令人费解。同时,“扼腕墓道”即“扼腕(于)墓道”,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上去。又,“(于)墓道”这个介宾短语在古汉语里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作状语,需要调整。最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的语气来。
再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是三重复句,层次关系如下:
①∣∣②∣∣∣③∣④
其中第三重是转折关系,应该补上“虽然……但是”这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使文句通顺流畅。这样,直译处字字落实,意译处合乎情理,译文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例8】(2007年高考辽宁卷)向吾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还可能有用。
【解析】“仓卒”即“仓猝”,“一旦”即“一时”,指“意外、紧急的情况”,在原文中是“用”的定语,翻译时要用意译。在文言文翻译中,直译是主要的,只有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文意时才会用到意译,高考文言翻译题也很少用到意译。如果当你拿到一道文言文翻译题考虑用意译时,大概已经真正读懂了文章。另,“不之杀”,是倒装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调整为“不杀之”。
在高考文言翻译测试中,采分点和文言考点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翻译好一段文言,必须对采分点胸中有数。平时多读文言文,注重基础训练,并经常进行翻译练习,考试时才能熟能生巧,稳操胜券。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