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共8篇)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1

答: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潜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只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为什么说是“完成了”呢?因为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等,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证实了原来的认识。

然而,人们在实践中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情况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限制,不但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可能的,全部改变也是可能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或全部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都是可能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当然,在社会斗争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强,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但是不管怎样,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到了这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为什么说“又没有完成”呢?这是对于认识运动过程的推移而言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还是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2

1. (见课本150页) 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1, 直线a⊥直线c, 直线b⊥直线c.

求证:a∥b.

证明:∵a⊥c (已知) .

启示:此例让我们明白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同时也告诉我们证明与图形问题有关的命题的三个步骤.另外让我们明白了证明过程必须做到言必有据, 推理过程包括因果和由因得果的依据.

你注意了吗?

2. (见课本154页) 已知:如图2, AC、BD相交于点O.

求证:∠A+∠B=∠C+∠D.

启示:本例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笔者认为: (1) 巩固推理过程的三环节 (因果及由因得果的依据) ; (2) 巩固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3) 启发我们对于两个三角形, 应该联系起来考虑, 不要割裂开来, 本题很自然就能联系到∠AOB与∠COD了.

你清楚了吗?

3. (见课本159页) 证明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3, 直线b∥直线a, 直线c∥直线a.

求证:b∥c.

证明:作直线d, 使它与直线a、b、c都相交.

∵b∥a (已知) ,

∴∠2=∠1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c∥a (已知) ,

∴∠3=∠1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2=∠3 (等量代换) .

∴b∥c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启示:本题不仅仅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结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辅助线的重要作用. (辅助线被称为智慧之线, 当问题的条件不够时, 添加辅助线构成新图形形成新关系, 使分散的条件集中, 建立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把问题转化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希望同学们认真领悟, 积累辅助线的添加思路.)

你读懂了吗?

4. (见课本159页) 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已知:如图4, 在△ABC中, ∠C=90°.

求证:∠A+∠B=90°.

证明:在△ABC中, ∠A+∠B+∠C=180°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启示:我们通过本题也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同时也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特别地还给我们新的启迪, 你能说出它的逆命题吗?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通过本题的学习我们不仅又掌握了一个重要结论“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特别地还告诉我们一条拓展知识的重要途径———研究命题.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3

摘 要:对立统一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充分条件,矛盾并不必然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问题都需要人来解决,社会需求依靠人的创新实践来满足,一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甚至生产方式的更新,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人的创新实践活动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矛盾;对立统一;创新实践;根本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54-02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在论述矛盾的作用时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虽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却不见事物时时处处都在发展。正如人们常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对立统一并不是事物发展的充分条件,矛盾并不必然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也不可高估。在社会历史领域,任何问题都需要人来解决,社会需求依靠人的创新实践来满足,一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甚至生产方式的更新、人类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人的创新实践活动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发挥着什么作用呢?请看下列事例。

例1:M1A2型坦克研制的佳话

M1A2型坦克在海湾战争之后开始装备美军,这种坦克的防护性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它的研制过程颇具意味。乔治·巴顿中校是美国陆军最优秀的坦克防护力专家之一,他接受研制这种新型坦克的任务后,找了一个冤家作搭档,他就是著名的破坏力专家迈克·舒马茨工程师。他们各带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工作,一个负责研制防护装甲,一个负责研究如何摧毁它。巴顿一次又一次地更换材料,修改方案以提高坦克的防护力,舒马茨则一次又一次地设法把它炸烂。终于有一天,舒马茨使出浑身解数也破坏不了它,于是这种新型坦克诞生了。巴顿和舒马茨双双获得紫心勋章。这在武器的研制史上被传为佳话。

例2:手机的发展历程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矛要戳穿盾,盾要抵住矛,针锋相对,于是矛成了更锋利的矛,盾就成了更坚固的盾。“自相矛盾”不只是一个传说。“防护力”与“破坏力”的对立统一催生了性能最先进的坦克,手机功能与消费需要之间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手机的更新换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其作用不可低估。

“防护力”与“破坏力”的矛盾无处不在,却只有乔治·巴顿和迈克·舒马茨能正确利用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开发出了性能最先进的坦克;手机功能与消费需要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也只有那些伟大的企业及其科研人员的研发创新活动才能实现手机的更新换代。

9000年前,人们将第一粒种子有意识地播种下去,从此人类开始定居,不再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

4300年前,人们让铁矿石与木炭相遇,从此坚硬锋利的铁器出现了,极大地推动了农耕文明。

1900年前,当中国人面对“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丝绸昂贵而竹简笨重并不方便人们使用)这一的问题时,蔡伦经过摸索、研发、创新,发明了造纸术,成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古典文化;而当时西方人同样面临着羊皮纸价格昂贵的问题,却无法找到解决办法,文化教育终究走不出修道院和贵族庄园的围墙。

500年前,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从而使知识和思考冲出了修道院和贵族庄园的围墙。

230年前,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获得了以往无可企及的宏大力量,将人类带进工业文明。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喜而和,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剑,羿作弓弩,禹作舟车,汤、武作长兵……

好一个“故无天兵者自为备”,从木棒、石器,到青铜器、铁器,到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再到微电子技术、机器人、空天地面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卫星定位……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的历史,便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有思想,有创造性,没有翅膀,人类也能飞翔!

人类通过不断创新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类自身。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何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篇4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文化建设唯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不断地突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不同时间、不同文本的论述,显现出的一个在逻辑上一致的重要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变革社会存在,尤其是变革现实的物质基础;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不过,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也产生了一种像历史唯心论一样偏离了唯物史观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包括文化在内的社会意识仅仅是被社会存在决定的附属物。这种观点虽然距离唯物史观要近一些,但是,当它被用来指导社会发展时,常常会使人们产生对社会发展的简单化看法,忽视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因素,尤其是忽视作为社会意识组成部分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原本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的社会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几种社会发展理论的共同缺陷

二战以来,社会发展理论专家在追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原因时,形成了三种解释框架:殖民论、依附论、种族论。殖民论把发展中国家不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宗主国长期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获得发展,就必须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依附论的解释框架是,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仍然不发展的原因,是因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结构体系,处于结构中心的是少数富国,绝大多发展中国家则处在结构的边缘。边缘的穷国受到中心的富国的欺压,那些富国压低世界市场上的基本商品的价格,抬高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其跨国公司靠损害穷国利益而赚取额外利润。因此,落后国家要发展,关键在于脱离这个中心——边缘结构体系,走自己独立的发展之路。按照种族论的解释框架,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不同种族之所以会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于这个社会中存在对这些种群的种族歧视。

应该承认,上述三个方面的确是造成一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原因。但是,当我们把不发展的原因全部归结为上述三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从民族国家自身,尤其忽视从民族国家自身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上去反省的时候,不但会形成一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而且无论历史事实还是客观逻辑都在提醒我们,上述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从历史事实来看,二战之后有一大批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上的民族独立,但是当我们回顾二战以来的社会发展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期间发展得最快的国家还是那些原宗主国,以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殖民论在解释历史事实上的不完

备性,使人们再度去寻找不发展的原因。于是人们开始转向依附论。依附论带来的结果是,不少国家开始脱离国际分工体系,关起门来搞建设。事实说明这种自绝于世界文明大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享受到国际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带来的好处,只会使自己离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逻辑上来说,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是内因。宗主国的掠夺、中心国的剥削、种族歧视这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在一个社会内部。世界近代来的强国无不是经过内部变革或在外力的压迫下进行内部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有过殖民地的历史,它们能挤入世界强国之列,并保持不竭发展动力,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内部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创新。此外,殖民论、依附论、种族论还仅仅是从社会存在这个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忽略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意识,尤其是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社会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

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上来解释不发展,曾经是社会科学界的主流。在西方社会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马克斯·韦伯。二战之后对社会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过研究的社会发展理论专家也不在少数。但是,人们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常常被一些历史现象所迷惑。尤其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实施正确的内部经济、政治变革而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活力时,一些对真实、持久的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因素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经使不少人,尤其是亚洲人骄傲地宣称,21世纪将是东亚的世纪,并由此引申出“亚洲文化价值观”优越论,甚至当“亚洲金融风暴”出乎人们的意料发生的时候,不少亚洲人还把这场金融领域的“雪崩”完全归咎于某个西方金融“大鳄”的恶意炒作和破坏,而较少反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谓“亚洲文化价值观”对于形成这场危机的作用。看来反省自己文化中的弱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从哲学上来分析,原因在于我们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总体上把握住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客观真理,我们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配套推进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客观规律,即使出现暂时的、局部的背离,也能很快重返这条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过,在社会总体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值得深入反思。一百多年来,在追求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曾两次从文化的层面来揭示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并对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作过深刻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反思和批判。但是,由于这两次文化反思都只是在少数知识精英中进行,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至今民族文化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思想仍然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但要反省和批判落后的文化观念,更离不开先进文化理念、文化精神的引导和支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这样写到:“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1]对马克斯·韦伯的这段话我们有三点评论:第一,仅从文化层面认识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仅从文化层面认识社会发展,把文化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文化问题的解决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解决,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第二,认为只有基督教文化精神才能引导出现代社会,进而把其它类型的文化精神(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完全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偏见;第三点,也是本文要肯定的一点,就是马克斯·韦伯看到了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的作用,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适应这一改革创举的要求。我们看到,这一举措的提出和实施,不但引发了微观经济领域的革命,而且也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等政治领域的变革提上了日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精神的变革,并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的培育滞后于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呈现出混乱和空白。培育引导社会发展的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紧迫性正日益显现出来。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5

——县第二高级中学

9月22--25日,我县47名中小学校长在唐局长的带领下,到湖北襄阳、洪山等地进行课改考察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的启发很大,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课改的成败在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一、课改的关键在教师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1、用扎实的学识感奋学生

德国的《职业教师指南》中有一句话:教师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就不可能教育他人,发展他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是如此。当前的学生思维开阔,课外知识来源丰富,求知欲旺盛,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快速提高,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转变等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提高自我修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重视进德修业,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爱戴敬重,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勇于献身课改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除了要修品,还要练功;不但要更新观念,以身立教,还要勇于改革,探索创新,变教育者、传授者为指导者、促进者、设计者、沟通者。要以生为本,以情为主,尊重学生爱学习、爱自由、爱快乐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想学好,都能学好。用渊博的学识去引导学生,感奋学生,让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学习,快乐学习,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2、用高强的能力感动学生 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显示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讲课,自我反思,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变讲为学、变教为导、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学得有乐趣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课改,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上,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让课堂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通过既温柔民主又严厉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的教育,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动。

3、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教师情操高尚,人格完美,对学生会有较强的感染力、辐射力。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耀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尼采说过:“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要靠人 格来培养,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推进课改,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凸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任何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理念,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成为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

4、用丰富的情感感召学生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教,学生应该以富有情感的方式学。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课改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要用爱心温暖心灵,用激情点燃激情,用赏识树立信心,用鼓励唤起希望。

二、课改的成败在校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初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一项伟大教育改革工程,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位学生的发展。校长要高度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课改能不能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校长和校长领导下一支热心课改的领导班子。实施课改必须建立一把手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处室主任具体负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对学校课改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予以实施,贯穿于学期始终,保证课改工作高效运作。

1、做师生思想的引领者

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校长。要在推进课改、强化校长专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过程中,提高引领教师团队的思想转变工作的能力,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全体教师,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校长要理解教师、包容教师,率先垂范,强化课改全过程指导,努力做到深入课堂教学,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用崭新的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研究,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带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积极参与课改活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感知课改带来的变化,对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产生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对课改的实施与推进进行有效地指导。

面对课改,校长要勤于反思,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逐步走向科研型校长和学者型校长。2 校长还要带头参加课程培训,通过培训迅速胜任课改工作,掌握课改的指挥权,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推进课改的主力军,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提高。

2、做师生典型的推广者

宣传典型、讴歌典型的先进事迹,是现实的需要、课改的呼唤。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释放生命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展示出自己的精彩。在课改时,一定要做阶段性总结,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要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让教师说话、提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改的顾虑和困惑。要把教师的意见收集、汇总、归纳、合并和提炼,并设计成不同的课题,返还给教师,让教师在学中改,改中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推进课改,要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直观直接、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要举行课改之星、课改先锋、课改名师等评选活动,利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各级各类比赛等活动,推动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把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为课改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向工作量大、业绩优秀的教师和班主任倾斜,更要向积极实施课改的教师倾斜。

3、做师生问题的解决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把教育与教学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能团结人的教师的教师”。校长要成为 “教师的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种素质,要有团结人、发展人、善于内外联系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明确肩上担负的重任,认识到时代的要求,尽心竭力,真心实意,及时解决师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课改顺利进行。

校长要把为师生服务看成是学校管理中的责任和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要善于将学校的办校目标和教师的愿望融为一体,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在课改中心情舒畅,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力量。校长要深入教师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学校的感受,对领导的要求,对工作的渴望,对生活的需求,对课改的建议。要帮助教师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让教师减轻压力,树立信心,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6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主体,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其不但数量庞大,而且对于确保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5%的新产品,都是小企业创造的。因此保持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非凡意义。

企业竞争直接表现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产品作为企业竞争中重要的要素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决定了企业能否占领和开拓市场,而产品研发是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命脉,是企业的生命活力。高技术一般都是掌握在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人的手中。一个企业要想有发展,只有自主创新,自主开发新产品,不然,企业只能逐渐衰退。而目前的现状是,新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既没有被重视,企业又对其寄予重托。目前,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二是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量贷款、应收账款、积压、垫资等综合成本高。三是信息资源短缺。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科技部门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和各项扶持政策拓宽技术视野和科研资金来源渠道,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一、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大专院所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技术创新联盟。

第一、“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目前,各设区市科技部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经常组织各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会”。通过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参与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既是实现双方长期合作的有力契机,也将为企业今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能借助地缘优势,与地方政府和院所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开展以“共育应用型人才、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技术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深度合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可以和院系科研单位牵手,达到合作、共赢的发展目的。各中小企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各科研院所的智力库、人才库、实验室等优势,让企业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的翅膀腾飞。

第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政府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构建,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它是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联盟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成果扩散机制,对承担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联盟内外扩散的义务。中小企业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能够把握本行业发展趋势,而且对扩充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合理利用创新基金等政府资源,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一,加强科研立项和申报工作,争取政府各级各类资金投入。

各省市科技部门都在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执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备条件的企业可申报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开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中小企业投资建设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其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和配套件、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的有关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石家庄市2009年度为企业和院所争取国家省级支持的科研项目182项,争取项目经费支持1.46亿元,市级财政安排研发专项资金1.26亿元,立项课题236项,其中中小企业经费占48%。

第二,参加创新型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获取贷款、税收、优先采购等政策支持。

创新基金作为一项政府专项资金,不是民间的产业基金,也不是风险投资,有着明确的政府导向,就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基金围绕市场经济的绳索,遵循企业成长的规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增值的大环境,政府不直接干预,引导社会力量,将几股力量交织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托起企业的成长。目前为止,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都设立地方创新基金,基金总额36亿元。获评的创新型企业将获得政府财税政策优惠(企业所得税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项目资金奖励等方面的支持,并在人才培养、研发创新等方面得到重点扶持。

第三,争取入住各级创业中心,获得场地、技术服务等系列优惠,减少部分开支。

创业中心也称企业孵化器,是一个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为创业者提供综合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小科技企业(创业者)转化科技成果、开展科技创业提供技术开发、生产经营、资金筹措、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综合配套服务,为在孵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其减少创业风险、降低创业成本,培育创新人才和科技实业家,扶持在孵企业成长壮大,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进入创业中心的重要依据是:新办或运营时间不足2年;从事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的产权明晰,运行机制良好,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孵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

1、享受创业中心提供的综合服务及减免房租等有关优惠。

2、具备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由创业中心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上市(含香港、国内创业板上市)。3.留学人员创(领)办的企业,可通过创业中心申请获得市政府对海外学人创业投资奖金的一定资助。第四是积极参与政府科技部门组织的银企对接洽谈会,通过信用联保、专利技术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目前,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每年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等活动,同时并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如:目前河北省已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00余家,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00亿元,这些信用保障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过,这些机构基金规模还比较小,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很弱,还远远不能满足面广量大的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所以,国家也正在总结有关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探索组建国家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为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再保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还可拿专利技术进行质押和抵押贷款融资,解决资金缺乏难以扩大生产的问题。部分银行“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提供的金融产品,专门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而量身打造,深受中小科技企业的欢迎。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SCI,医学,科技评价

SCI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译为《科学引文检索》,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ISI)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科技论文索引类刊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要求研究生毕业必须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至少1篇研究论文。许多医院与科研机构评职称也要求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未发表论文的将推迟获得学位或者推迟职称评审,这一要求反映了培养单位对人员培养质量的重视,同时也给在校研究生和医学工作人员带来了压力。正确认识SCI在医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对待SCI评价指标,才能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才能为我国医学研究培养出高层次人才。

1 SCI简介

SCI创刊于1961年,创刊时每年出版一卷到二卷,现在已增加为双月刊,并自1988年起出版光盘版。其收录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医药学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SCI收录的文献主要是期刊论文,来源于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具影响力的期刊约5,600多种(扩大的电子版)。SCI有着严格的选刊原则和专家评审制度,这使SCI收录的文献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它根据美国科技情报学家E.Garfield的文献分析理论和S.C.Bradford的文献离散律理论,将科技期刊和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对科研成果和科技论文进行多方位的量化评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

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在我国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一举措对于我国的医药卫生机构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近十几年来,许多医疗科研单位都以SCI作为评价标准,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2 SCI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要求医学研究生与科研人员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他们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强制性要求在SCI收录的期刊中发表论文必然会给科研人员带来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最终会以科研动力的形式体现在大多数人身上,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为保证论文的发表而尽力选择创新性强的课题并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这将有助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②提高科研人员英文写作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SCI论文的发表需要较高的英文写作水平,要求投稿人详细了解投稿要求,按照要求认真写作,科研人员通过投稿过程训练了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于世界,从而为促进国内科研成果在国际的交流做出了贡献[2]。

同时,SCI对我国医学教育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主要是人们对SCI的错误认识造成的:①丧失了获得学位或提升职称的机会:发表SCI论文有相当的难度,部分科研人员由于自卑心理不敢投稿,或由于种种原因屡投不中,因而丧失了研究生毕业机会或者提升职称的机会;②出现了SCI崇拜与学术造假现象:许多医疗机构片面追求SCI数量,盲目宣传SCI至上的言论,由于SCI论文发表的压力,致使其科研人员产生了SCI崇拜心理,为了获得学位或者提升职称而急功近利,出现了私自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造假的现象,从而偏离了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初衷[3]。

3 正确认识SCI在医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作用

3.1 应该打破医学界的SCI崇拜

在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后,各个科研机构纷纷跟进,将SCI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我国的各个医疗机构也争相“跟风”,许多科研机构出现了SCI崇拜。目前,我国的SCI论文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我国医疗机构SCI论文数量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

亲历学术打假十余年的方舟子表示“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过分强调SCI其实是一种误区”。被誉为“SCI之父”的E.Garfield博士首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接受专访时,就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仅仅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研水平。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医疗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评估一个医疗机构或者期刊与评估人是一样的,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因此,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打破SCI崇拜的思想,充分发扬SCI宣传的初衷: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外国同行的交流[4,5]。

3.2 SCI对医学科研成果的评价是我国医学科研发展的必经阶段

正如“SCI之父”E.Garfield所说,“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40年前,当美国的大学要进行终身教授的评选时,管理者们发现,备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评价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进行,SCI就成了替代的评估方法。相比于复杂的“同行评议”,SCI无疑是一个简单得多的办法,而大家需要的,也只是一个快速的答案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SCI成了衡量我国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的尺度[6],这与30年前意大利科学界的状况也高度相似。

在SCI的检索系统里,如果输入一篇论文,不仅能够找到它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还能够查阅出在这篇文章发表后有哪些文章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新的研究。由此,科研人员就能够从繁杂的文献中,梳理出一个课题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灵感,更能了解学界最新进展,保证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在我国目前缺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SCI是一把尺子。我国医疗机构关于SCI的规定,大部分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科研机构,对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尽管会有一些不合理,但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开始,是我国医疗科研发展的必经阶段。

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SCI在医学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将对我国的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肯定SCI评价体系对我国医疗科研事业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SCI评价体系,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与外国同行的交流;同时也应该打破医学界的SCI崇拜,不能仅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研水平,应该重视科研质量与科研创新,促进我国医疗科研事业的长足进步[7]。

参考文献

[1]马腾,尹晓梅.SCI与国内医药学论文[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76-77.

[2]王立茹,史斌,李菁.从医学博士生培养的角度浅谈正确认识SC I[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53-955.

[3]韩欣,叶永昊.从地质学博士培养谈SCI和EI收录论文的评价体系[J].教育管理,2009(1):49-52.

[4]梁花侠,许爱兰,胡安劳.对SCI在科技评价中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信息资源建设,2003(5):89-92.

[5]张瑛,周宁丽,张曙.论SCI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9增刊,1:45-47.

[6]梁书静,陈娟.临床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SC I论文产出与导师情况的相关性研究[J].华西医学,2009(24):2665-2668.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美术;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25-01

从美术本身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来看。小学美术课的学科性质应是多方面的,充分了解这一点。不仅关系到小学美术课程能否更好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而且关系到美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下面就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美术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顾名思义,美术就是创造美的艺术.通过美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而且可陶冶情操。使人能在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

二、美术具有对人的思想情操,以至于意志或行动的教育功能

这不仅体现在比较注重思想教育意义的观赏性美术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美术中。比如:

1、在穿着方面有的人喜欢简洁,有的喜欢华丽。

2、在使用方面人们对产品色彩、外形都有不同选择。

这些都表现了人的不同审美情趣。

三、美术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认识自我的功能

这种功能既表现在各类美术作品的创造,设计过程中,又表现在对各种优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不论是科学家、诗人还是政界人物,凡是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具有广泛的学识,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四、美术具有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的功能

人类交流感情和传播信息,主要依靠语言符号和准语言符号,在准语言符号里,作为视觉语言符号的美术和听觉语言的音乐尤其重要,过去不识字的人被称为文盲,而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懂得识别视觉语言,那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盲。美育,它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把学习一点美术技能技巧作为主要目标,还是也应当像学习语言文字一样把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去学习掌握,以作为本世纪人们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美术具有培养和发展视觉语言的功能

所谓视觉语言思维,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脑左右两半球的明显分工与互协同配合,是使人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离不开美术教育。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因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训练获得的,而美术训练正具备这种条件。

1、美术基本训练注重对物象形态的整体认识主要通过物象的色彩、明暗、光影、形状、体积、结构、质地等视觉可以感受到的诸因素进行直观的感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物象的视觉特征,为思维活动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2、美术基础训练强调对物象内在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是视觉观察活动的核心。对形体构成关系和结构方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光色变化规律、空间存在状态,物象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抽象的概括,因此,具有逻辑性的抽象性特点。

3、通过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对物象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形体的变化与统一,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审美感受和优化选择,可提高对审美对象的视觉感受能力和鉴别力。

4、美术教育对人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这就充分体现了美术教育是以形象思维和形象塑造来培养人的良好视觉能力的教育特征。

因此,具备了这种素质的人,不论今后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将受益终身,在电脑技术、文艺、创作、体育、气象、作文、地质勘探、空间技术、侦察、卫生、军事、交通、教育、环保等领域尤显重要。

六、美术教育具有美化物质产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功能

马克思提出过著名论点,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和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在实用与美观统一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美术在美化物质产品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应用价值。

从以上美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来看,美术学科具有多种学科性质的特点,除了它属于艺术学科和人文学科,从美术的艺术和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来说·美术属于表现学科和技能学科。从美术在人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说,美术也具有生活学科的特点;从美术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语言符号的功能来讲,美术也具有工具学科的性质,应当定位在人文学科和工具学科这两方面。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我国小学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偏重技能技巧训练的不良倾向,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对学生进行美育和人文知识的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进一步挖掘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的功能培养学生不仅能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感情、传播信息,而且能够运用美术这一视觉语言进行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美术课像语文、外语一样具有工具学科的性质。

上一篇:电子商务服务的内容下一篇: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