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常规管理(精选8篇)
益阳市衡龙桥镇中心幼儿园 刘娟
摘要: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常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主要是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保障各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管理就是指挥和协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小到每个单位及每个班,都离不开管理。幼儿园作为教育系统的基层单位,其管理工作是通过幼儿园中的最小单位--班级来实现的,所以说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核心。而主班,则是班级管理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也就是“火车”的车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中,我对班级常规建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也在班级常规的建立上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班级常规 含义 必要性 要素 措施 一贯性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实施常规教育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的常规教育。
一是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认为常规教 1
育是对幼儿主体性的限制。所以,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让幼儿“活”起来,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活动,却忽视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使幼儿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性。
二是管制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将“常规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儿”等同看待。常规教育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使幼儿成为了“木头人”,甚至使有些幼儿从心理上抵触教师,不喜欢幼儿园。
三是教条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在实践中死板地看待问题,坚持已有的规定。如吃饭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这种方式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是说教型常规教育。此类常规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并且这类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规居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上下楼梯不能到处乱跑”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视了幼儿通过体验习得常规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视,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多年工作经验存在常规的问题我做了一下总结:
1.大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强的参与热情,自我约束能力还要进一步的提高,从日常的学习生活观察,还不能从始至终地坚持良好的表现,经常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现象。如:急跑,不能认真倾听,说话嗓门大等缺点。这个时候我采用的是用“幼儿园礼仪”加入一些视频很图片去帮助幼儿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2.集体意识不强。由于全班绝大多数的常规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非常地疼爱,许多时候都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导致孩子不会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同学或集体带来什么,没有自我约束的动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会讲故事《我当哥哥了》和“幼儿园礼仪”来加强学习,带着他们去小中班做客,让他们体会到做哥哥的自豪感及成就感,同时让告诉让愿意分享的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好东西去分享,及时给与表扬,在分享这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3.在区域活动和桌面游戏,规则比较死板。自选游戏中,则要保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我班的孩子特别热爱于画画,所以我会事先要他们准备好彩笔和画画本,在晨间活动和离园活动中让幼儿自由画画等待家长来接,这个活
动可以让幼儿从之前离园时的闹哄哄变成有秩序的离园活动。
那么,教师在面对繁琐而紧张的教育学活动时,要怎样做才能二者兼顾呢?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重要性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二)班级基本的常规有哪些
从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
生活常规包括盥洗、就餐、睡眠等方面,只有这样,班集体的生活才能融洽和谐。
学习常规是保证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要求,包括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等。
活动常规涉及室内、室外活动的场地、活动的玩具材料等。
(三)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活泼又有序是常规教育的目的之一,幼儿常规的稳定才能保证幼儿在园健康、活泼的成长。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象一次教
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幼儿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不仅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在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之为今后的一生打好基础。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好班级常规的具体要素
(一)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
我觉得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能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幼儿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
(二)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
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教师都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管理的工作。
(三)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地抓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的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四、班级日常常规建立的具体措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效对应
陶行知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对应学习中,我们始终突出了幼儿“做”的主体地位。
第一,说做一体学技能。幼儿生活能力低下,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是生活技能的欠缺,而是动作的不精确。因此,我们就把
多想生活技能型动作进行了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形象地描述,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变成简洁有趣的儿歌,引导幼儿边说边做,让他们在语言与动作的对应学习中,熟练并精确掌握多项生活技能。此外,我们还把创编的儿歌配上个幼儿实际活动的照片,制作成“生活小书”,把他们投放到活动区。
第二,“暗示——引导”样规则。我们知道,学习和遵守集体规则、社会规则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进程。我们利用标记、符号,巧妙地讲抽象的规则直观化、操作化,恰当地呈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场所,提供一种行为的暗示和引导,不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发生和养成。比如:在水龙头上设臵一条彩线、在地板上画圈圈,在配餐桌上放不同颜色的小盆、在书架和书的封面上贴上相同的标记。
第三,思辨一体明是非。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幼儿之间的碰撞和矛盾会时有发生。而这些碰撞和矛盾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通过思辨的方法,及时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讨论、比较和选择,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理解、价值观等高级心理素质的发展。比如“举手表决”活动,通过”怎样举手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呢”这一问题,引导幼儿举手表决的正确方法。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我们首先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了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区域
活动的规则、学习活动的规则、户外活动的规则、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通过讨论后,很多幼儿都能自觉地遵守,而对于调皮的幼儿,也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由于是讨论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幼儿不遵守,那么就有其他的幼儿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用音乐让幼儿规范幼儿的活动。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音乐可以让吵闹变得安静。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吵闹,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我们在区域活动结束时,用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听到音乐响起就自觉地整理材料,等音乐换到欢快时,幼儿的材料就要整理结束,跟着老师做不同的动作。在进餐时我们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钢琴区,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餐。活动结束后,播放一些柔和的摇篮区,让幼儿得座位上休息等。相信这样的方式是现在已经普及的方式了。音乐在幼儿常规建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要注意,所使用的音乐不要经常更换,让幼儿习惯成自然。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有一句话,从我接触幼儿教育以来,是一直记着的:“学校家庭,5加2”。
它的意思是说,在幼儿园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进步,在家的两天要是松懈,效果将会大大减弱,甚至适得其反,可见家园合作有多么重要。也就是说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幼儿能在幼儿园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我们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家园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的基础。只有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和家长建立感情,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和家长携起手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平时除了在家园联系栏中张贴一些资料为了强化幼儿的意识,我们还在班级中设臵了评比栏,只要是小朋友在家里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让爸爸妈妈写下来,并拿到幼儿园,老师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进行朗读,并在的评比栏中贴上一朵大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设立“小小监督员”,促进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 例如在盥洗常规中,我要求幼儿按顺序认真地把手洗干净,使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依次盥洗,不大声吵闹,不玩水,随手关水龙头。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幼儿都能遵守,可他们只是躲避老师的一双眼睛,老师不看他们的时候又是另一副模样,有幼儿洗手时故意捏住水龙头,水喷出来洒在小朋友身上他们还很开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请能力强,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去监督小朋友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不放任幼儿违规行为,又
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意识,真所谓“一举多得”。
(六)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如晨间活动的时候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询问幼儿看到这些要怎么处理,让他们自己像办法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幼儿同意的话,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七)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1.同伴间的榜样。
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此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幼儿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幼儿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榜样的激励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每次在擦嘴巴或者是擦小手时,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毛巾自觉地整理好,用完之后总会随手一丢。但有一次我发现欣怡宝宝自觉地将别的幼儿用乱的毛巾放好,我马上表扬了欣怡,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把毛巾放好,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自觉地放毛巾。孩子们看到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因此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会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八)制定常规措施。
1、通过与家长交流探讨,家园共同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走路习惯,在平时活动中,利用值日生,时常督促幼儿慢走。
2、小桌长监督,组织本组幼儿评选当日吃得好的幼儿,并给表现突出的组加奖红旗,看哪组的红旗多就可得到“流动红旗”。
3、家园配合,让幼儿形成家园一致的饮食习惯,通过评选“小红花”“小红点”,逐步提高幼儿的饮食速度,改正幼儿的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4.每周五组织幼儿评选“本周之星”,激励幼儿遵守班级各项常规。
5.自理能力培养: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很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向幼儿进行友爱、谦让的教育。
6、继续进行课堂常规培养: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声音响亮;不随意与旁边幼儿说话.7、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
(九)用儿歌、歌曲进行渗透教育。
儿歌短小精悍,而且琅琅上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的要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时我都要念儿歌:“乖宝宝,来洗手,先把袖子卷卷好,再把小手搓一搓,搓手心,搓手背,一二三,甩三下,最后擦干手指头。”这样,使幼儿通过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洗手的要领,并且还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歌表演《我是好宝宝》的儿歌:“我是好宝宝,上课小手放得好,小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说话先举手,做个好宝宝。”孩子们在儿歌的氛围中慢慢掌握了上课的要求,都争先恐后地要做老师的好宝宝。“音乐指令法”以音乐为信号,提醒孩子怎样的音乐该做什么,让教室的氛围变得更亲切,这是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搬椅子的音乐、走到中间的音乐等)
(十)常规建立的坚持性。
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收网,那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会白费。给孩子制定玩好了玩具要放回原处的规则,一位幼儿没把玩具收好,教师就让他走了,这时教师要和其他幼儿说清楚是因为这位幼儿身体不好,家长急着带他去看病。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幼儿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
五、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
(一)密切合作
班级常规工作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两教师配合密切和谐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补位是常规建立成功的关键。对班级幼儿的教育上老师们要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幼儿的常规制定,应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常规,并且要求大家共同去执行,千万不能一个紧一个松,以免使孩子形成两面性,从而不能将常规形成一种习惯。
(二)严格要求
严格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教师严格要求,二是指对幼儿严格要求。首先,良好的班风是促进班级良好常规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班级,班主任应组织配班教师共同学习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每个人严格遵守。在班级常规中,班主任要把职责、任务等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老师头上,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对幼儿严格管理是需要班组老师共同进行的。要做到规则对每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或偏颇。
(三)保持一贯性
只有做到规则的一贯性,幼儿才便于照章行事,规则才便于成为行为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级老师在常规的管理中要保持一贯性,一旦制定出规则,我们每个老师都必须按照同样的标准去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对幼儿的要求应是一致的。
总之,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它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班级常规管理是否到位,直接体现着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做好班级常规管理需要老师既用心,又用脑,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且在工作中要求“全” “活” “异”“新”,将班级的常规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经验,教师与教师密切地配合,这样才能让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一种强加在儿童身上的外部要求,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儿童遵守,而需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儿童主体意识的觉醒,把常规意识看成是儿童主体品质之一。只有将常规视为儿童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儿童内在的并在儿童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儿童的常规意识。
参考文献:
《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张斌著,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教育学原理》叶立群,福建教育出版社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丁榕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宋文霞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那么如何进行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呢?
一、让文学作品引导孩子 学习常规
小班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恋,故事又是他们百听不厌的, 于是我常常因势利导将一些常规内容、要求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小班有许多孩子吃饭不会用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所以,饭总是会掉在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我便告诉小朋友:“这样是不讲卫生的,请小朋友不要掉饭和菜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我重复了很多次,可是不见有好转。我就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给小朋友听,小朋友听了故事以后都说不喜欢漏嘴巴的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惜粮食的好孩子。经过这次后,很多以前吃饭会掉饭粒的孩子都不掉饭粒了。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 “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 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在吃饭前,我利用餐前的时间, 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小勺子,左手扶助小饭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最快。”在小朋友涂色时,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 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握笔的姿势,我就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儿歌进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 每个地方都走完。”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儿歌教学,能让幼儿通过聆听、唱诵儿歌的形式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游戏。同时,孩子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并能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二、运用标记帮助孩子遵 守常规
小班幼儿思维处于直观形象阶段, 标记就是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可以让孩子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和执行。所以一开学我就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动物标记,贴在了毛巾架、杯子架、小抽屉和椅子上,并在上面贴了一层透明胶, 这样就能长时间使用,也不怕孩子调皮去撕标记了。有了小标记小朋友很快就学会按标记使用自己的物品。集体活动时,我们会让孩子围成马蹄形,小朋友能看着地上的小标记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马蹄形一下子就形成了。体育活动后,小朋友都争着喝水,茶桶前总是你推我挤的,一不小心就把水倒在地上, 有时甚至泼到了小朋友的身上。于是, 我在茶桶前贴了一双双排着队的小脚印。小朋友又来喝水了,他们自觉地站在小脚印上,嘴里还不停地说:“多好玩呀!”只见他们有秩序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小朋友喝完,后面的小朋友就往前跳一个脚印。同样小床前的脚印让孩子把鞋子摆放整齐。一张入睡的流程图不仅使小朋友了解了入睡的步骤,还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一张折衣服的步骤图让小朋友学会了按步骤折衣服。小班的区域活动不容易开展,考虑到这点在开展活动前制作了每个区域的标记和相应的胸饰,避免了孩子的盲目和盲从。
三、以游戏带动孩子练习 常规
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能让孩子自己主动地进行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开展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随意性导致他们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把这个区的材料拿到了那个区中去活动,到后来两个区的材料就混在了一起;有的孩子操作完后往往就随意放在顺手的地方,也不去管它整不整齐……这个材料摆放的问题一直是令教师非常头痛的。于是, 我们就设计了“给材料找家”这个游戏, 让孩子来设计每个区的“家”和每一个“家”的“门牌标志”,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有的说用“花”做标记;有的说用“太阳”做标记,后来经过商议讨论后,他们一致决定给不同的区域设计不同颜色的彩色苹果标记,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每个区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 如美工区是红苹果、生活区是蓝苹果、智力区是黄苹果……同时在“彩色苹果家”的每一层都贴上门牌号码等,另外在相应的材料盘上也贴上相同的标记, 这样孩子玩好了就能对号入座。孩子对游戏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同时又是自己决定什么区是什么颜色的苹果标记,他们很快地记住了,也能为自己操作的材料很快找到“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我们也可以发现,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
四、以拟人化方法激发孩 子练习常规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他们在穿鞋时,经常分不清左右脚,经常穿错。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当小朋友午睡起床后,鼓励他们自己穿鞋子, 穿好后坐好,等我检查,我请一个穿错鞋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说:“哎呀,你的两只鞋子在吵架呀?你看,他们都歪着头谁也不理谁,好像在生气。我帮你把他穿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好吗?”于是我就把穿错的鞋子换过来, 并说:“你们看,现在两只鞋子脸对着脸呢!”“现在请大家看看谁的鞋子还在吵架?快帮他们成为好朋友吧!”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地看着自己的鞋子,接着穿错鞋的孩子马上换起来了,还主动来问老师他穿的对不对。
五、让音乐与律动来串联 常规
小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音乐、律动符合孩子的特点,能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收拾积木玩具,一边随着音乐做动作,减少等待和无所事事的现象, 又可以减少彼此的等待时间,使得各个环节自然过渡。如在我班放不同的音乐代表要做不同的事情。听到音乐《铃儿响叮当》就表示要收玩具排队了,听到音乐《天鹅》就表示要休息了,听到音乐《幸福拍手歌》小朋友就会把小手伸出来跟着音乐的节奏和老师拍拍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了音乐的加入,我们班的常规显得井然有序。
六、设立评比制度巩固常规
能合理运用奖励机制是促使孩子更好发展的方法,为此一开学我就建立了评比栏,开展“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孩子的表现贴上相应的标记,红五星代表进餐好、睡宝宝代表午睡好、小猫头代表有礼貌。它们在各个阶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每个周末进行评比,当孩子的奖章超过五枚时,可以用奖章换到老师亲手制作的玩具。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感召下,从入园时的大哭大闹到会主动和老师问早,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会独立进餐和入睡。爱挑食的小舒能大口大口吃饭,爱哭的蓉蓉能高高兴兴地入园,胆小的双双能和同伴愉快地游戏。小朋友在评比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各种常规也得到巩固。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 管理
幼儿园常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可是每天面对一大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幼儿教师总是觉得头疼,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管理好班级,又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一、班级物品的管理
要想管理好班级物品,首先让幼儿正确认识物品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损坏班级物品,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怎样使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常开展各种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班级物品及使用方法的活动。
二、让能力强的幼儿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班都有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这时候可以肯定、鼓励能力好的幼儿,让能力强的幼儿起到带头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能力较弱的幼儿。
三、巧妙利用幼儿虚荣心
幼儿已有一定的虚荣心,老师如果稍加利用,便会使教学轻而易举。例如每天不妨选几个值日生出来,让幼儿管幼儿,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四、让自觉的幼儿带动不自觉的幼儿
调皮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的调皮现象,老师往往是最头疼的,这时候不妨发动比较自觉的幼儿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同时也让幼儿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培养幼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赏识教育在常规教育中的重要性
有句话叫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足以说明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有时候老师的一句夸赞,比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还让幼儿开心。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不妨多说几句夸赞幼儿的语言,认真随时随地观察幼儿,发现幼儿有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增强幼儿自信心。
六、个别教育与整体教学的结合
每个班都有几个特殊的孩子,例如调皮的、特别好动的、吃饭做事缓慢的。如何抓住这些幼儿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不但要认真观察幼儿,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每个个体发展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
七、重视家园同步
儿童心理学曾指出:“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而有的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有时候家长因为工作忙或嫌孩子做事慢吞吞,于是常常把幼儿正在进行的事情“抢”过去。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孰不知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把正确的幼教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做到家园同步。
八、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常规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学指出:“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是学习的典范,教师的举手投足,常常引起幼儿不自觉的模仿。你常常会听到幼儿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会毫不怀疑地接受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的身上常会反映出教师的某些个性品质,可以说,幼儿教师劳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修养,完善自我,才能成为幼儿的表率。
九、把幼儿的爱好融入一日教育教学当中
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就要从了解幼儿爱好入手,只有了解了幼儿喜欢玩什么,听什么,才能找准切入点进行教育。
十、随机教育在一日活动当中的指导
教育不光在课堂,它可以融入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班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以上都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相信抓住了这些教育当中的契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幸福,吴祥林等.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教办幼儿园办园现状调研报告[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2
2.夏俊文.金坛市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调研报告[Z].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摘要】良好的常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预先思考,每次仔细地提出要求,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杜绝类似情况的反复出现。在尊重幼儿的同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启蒙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火花。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成为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进行长效培养。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规则
【关键词】语言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同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一、目前常规教育中出现的偏差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1.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南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无条什的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怕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2.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3、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让常规教育出现良性循环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生活,贯彻实施《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 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1、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2、常规既然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
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义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3、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竞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顺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
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讲,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常规教育应该渗透着对幼儿的思维的启迪
如何开启幼儿的思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了争取而有效的启迪方法,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收益匪浅。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浯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1人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地、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话是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我有意识、有目的的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炊谁》中,我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于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 一种水管,工厂里排除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争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
水平去想问题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养幼儿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童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品德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2]吴庆元,学会创新,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3]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2003年版
我们可以将幼儿园的常规理解为“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权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计划。”而所谓幼儿园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幼儿对常规的理解和掌握是习得性和生成性的统一。对大多数常规而言,它们往往以预成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或组织之中,是要求幼儿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需要由掌握着权威和标准的成人(在幼儿园中主要是指保教人员)按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科学地、有阶段地来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什么是应该的或不应该的,什么是允许的或被禁止的。由此,逐步帮助那些处在他律规则时期的幼儿不断习得这些常规,这也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必要性所在。但有些常规不是预先就存在的,它们往往一开始就蕴涵在幼儿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在幼儿的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生成,并在类似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反复运用巩固下来,具有自律的性质。而且,在一日生活中,教室常规的建立,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幼儿园工作计划《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计划》。
二、具体措施:
1、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虽然整齐划一的组织管理方式已被否定,但在一日生活组织中,还是会经常出现类似的情况,如;吃饭时不准说话;幼儿在同一时间午睡、起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也必须等到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饭等。因此,我们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思考这种规则是真正需要,还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
2、让幼儿预知一日生活的安排。
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安排和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
3、让幼儿参与教室规则的制定。
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可以通过讨论来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
4、用环境指引幼儿的行为。
通过环境的暗示,可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还可以提醒、指引幼儿进行合适的行为。
5、环节过渡紧凑、有序。
学习制度
1.政治学习:由书记或支部委员负责主持,全体教职工参加,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讨论,每周一次。
内容:根据上级要求,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文件、时事及请人做有关报告。
2.业务学习:由业务园长、主任、年级组长主持,全体教职工分组进行学习。
内容:
①系统地学习各类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
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教师组:每周一次,主任或副园长主持。
保育员组:每周一次,保健医或保健员主持。
炊事员组:每周一次,后勤主任或管理员主持。
后勤组:每周一次,后勤主任主持。
篇二
交接班制度
1.每日交接时要从口头上向接班的老师认真交待本班幼儿的情况。
2.每日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记录幼儿出勤人数、健康状况、情绪状况、带药品名称及服用方法等。因传染病缺勤的必须交待清楚,如有发烧患儿必须记录体温、精神状况,如患腹泻的幼儿应记录大便的次数,提醒幼儿多饮水,供接班人注意。
3.早班教师下班之前必须与晚班老师交接清人数后方可离园。
4.交接之前或之后要对幼儿进行检查,做到有病情早发现、早治疗。
5.在传染病期间的交接要注意交接清新发病幼儿的情况。
6.要交接幼儿的意外事故及误伤,如摔伤、幼儿间抓伤、咬伤等,虽不严重也要交班,一是为了责任分明,二是便于向家长交待清楚,可解除家长的误会,提醒接班人注意照顾。
篇三
幼儿园财产保管制度
1.由保管员对园内财产负责管理,分管员为各班保育员。要认真负责,勤俭节约。
2.定期检查、维修大型玩具、设备等以保证安全。需大修或报废的另定计划交园长批准。
3.要根据不同财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低值易耗品三本账。
4.领用物品需填写领物单,并经幼儿园主管领导签字后领用。调离园时,要将个人使用的公物交还幼儿园后方可离园。固定资产出园,由园主管领导开证明,门卫才准予放行。
5.幼儿园一切财产、物品的外借必须凭借用人的借条或单位的介绍信,写明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归还日期,经园领导同意后借取,并开出门证。
6.幼儿园的财产每学期核对一次,核对后保管员与分管员在财产簿上签字。如有损坏,根据情况赔偿或批评教育。
常规就是需要幼儿经常遵守的班级规则和规定, 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
1. 遵守一日活动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根据季节的变换和幼儿的年龄特点, 有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要求。遵守这些要求, 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日后生活、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遵守一日活动各环节具体要求的规定。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 在区域活动环节, 会有相应的区域规则;在游戏组织时, 又会有游戏的具体要求。幼儿在进行相应的活动时, 要遵守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才能保证活动质量。
3. 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幼儿一般行为规范,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 要在厕所大小便等等。
二、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具体内容
从幼儿园实际生活出发,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认为, 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交往规则的培养。
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规则主要体现在:幼儿能记住自己的班级、老师, 能和老师、小朋友们进行友好的交流与互动, 能够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等。
2. 个体规则的培养。
小班幼儿个体规则主要体现在:能够认识自己的物品, 如毛巾、水杯、小椅子等;能够吃完自己的食物;能够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 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
3. 群体规则的培养。
小班幼儿的群体规则主要体现在:在早上点名时, 能够用“早、到”回应老师;能够知道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 班级里有很多小朋友;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三、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
1. 尊重幼儿, 爱护幼儿,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正处在从家庭转向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陌生的老师, 幼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 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这时, 他们对成人依恋, 更需要教师情感的呵护, 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适宜的方法引导, 会缩短幼儿的入园焦虑期, 为良好的常规培养奠定基础。
2. 创设拟人化的情境, 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对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喜欢模仿, 看待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幼儿的生活和游戏, 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区域活动时间, 孩子们在使用完材料后, 把材料弄得到处都是, 我每次提醒孩子们把材料放回原处, 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有一次, 又是一片狼藉, 我模仿小朋友的哭声蹲在布娃娃旁边。孩子们都跑来问:“老师你怎么哭了?”“不是我哭了, 是布娃娃在哭呢。她跟我说, 刚才和小朋友们做完游戏小朋友们都走了, 没有人送她回家了, 她特别伤心。”听了我的话, 孩子们马上抱起布娃娃, 哄着布娃娃回了家, 我看孩子们这么投入地工作, 马上又说:“一会儿, 小积木会不会也伤心呢?因为他们也没回家。”听了我的话, 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对啊, 还有好多玩具没送回家呢, 我们赶紧把他们送回家吧!”从此以后, 每次玩完玩具, 孩子们都会主动把玩具放回原处, 再也不需要我提醒了。
3. 坚持以表扬为主, 正面引导幼儿, 把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生活基础之上。
小班幼儿年龄偏小, 自我控制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教师要坚持表扬为主的方式, 及时肯定幼儿一点一滴的进步, 给予幼儿鼓励。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 教师还要注意把策略与方法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之上, 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感知方法与重要性, 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在培养幼儿养成洗手的习惯时, 有的幼儿总是不能遵守, 或是去盥洗室转一圈就出来了, 或是仅用水湿湿手背, 或是不用毛巾擦干。看到这种现象, 结合班里有生病的孩子, 我把洗手的益处和害处通过看动画片的形式和孩子们进行了分享, 利用谈话的方式, 让他们自己说说生病的痛苦。这样, 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了洗手的重要性。
4. 善用榜样和示范作用。
小班孩子正处于好模仿的阶段, 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与肯定, 我充分抓住幼儿这一年龄特点, 给幼儿好的示范作用。
案例:在进餐环节, 彤彤满桌掉得都是饭粒, 而嘟嘟吃得很干净, 不挑食, 我马上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嘟嘟真棒, 吃饭的时候一只小手扶着碗, 一只小手用勺子, 吃得真干净, 蔬菜、肉、豆腐都吃到嘟嘟的肚子里了, 嘟嘟一定健康不生病!”听了我的话, 嘟嘟吃得更好了, 再看彤彤, 也赶紧用小手扶好小碗, 一勺一勺往嘴里送, 掉得饭粒明显少了。
5. 和幼儿一起制定规则。
小班幼儿年龄偏小, 相对于中大班孩子而言, 他们遇事的解决方法还有所欠缺, 但我还是充分抓住机会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让孩子们自己制定规则。这样, 孩子们更容易遵守, 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
6. 家园配合, 事半功倍。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孩子们在幼儿园养成了比较好的常规习惯, 可是一到周末休息, 就发现孩子们的好习惯没有了, 出现5+2=0的现象。这样的“周一从头来”现象, 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 怎样更好地做好家园沟通工作, 让家长和教师同步, 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班每周都会通过校讯通、家园联系册、网上视频等各种方式, 将一周以来每个孩子的表现、教师的教育要点、生活护理要点等及时传递给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工作重点, 配合教师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 养成好的习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论
建立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是幼儿园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将生活中的细节规则化, 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还能锻炼幼儿的自律能力, 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 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对于小班幼儿而言, 建立良好的常规更显得尤为重要。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 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建立良好的常规, 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减少入园焦虑, 提高入园质量。同时, 小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都处于低级阶段, 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良好常规的建立对其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小班.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薛彦华.幼儿园班级管理与环境设计.2012 (1) .
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養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浅谈幼儿常规管理】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常规管理细则10-30
幼儿园安全工作管理一日常规07-26
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方案10-02
幼儿生活常规要求07-03
浅谈学校常规管理12-16
如何建立幼儿课堂常规07-07
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10-13
幼儿园常规训练10-25
幼儿园常规音乐11-01
论文:幼儿的常规培养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