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共5篇)

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 篇1

合力助成长

2016年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讲话时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铁锋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充分发挥关工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连接点,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探索家校共育活动载体,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帮助家长不断提升科学教子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系统化。

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内容建设。关工委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学校了解情况,依据校情组织教师编写“家校共育八课时”课程内容,以家庭道德教育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教育理念、科学育人知识等作为重要内容,结合年龄、学段特点,建立学段衔接的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围绕亲子关系构建、“学习力”培养、家风建设、习惯培养、摆脱手机迷恋等方面开发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每学年至少进行八课时的家庭教育通识讲座或主题研修课程,关工委聘请离退休老教师、社区“五老”参与讲座授课,家长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二是培养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为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关工委通过申报、选拔,确定17名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分层次、循环派送到学校,对家长开展菜单式培训,实现区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全区覆盖,并邀请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由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体,专家学者、“五老”成员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校级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二)完善三级家长委员会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一是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民主推选、教师认定,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家长学校达到“五有”标准,即有牌子、有阵地、有队伍、有措施、有记载。制定家委会章程,定期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管理,加强家校联系。每月至少设立一日为家长开放日,每学年至少召开两次家校学情沟通会。全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成率达100%。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和QQ群平台,通过班级家委会成员带动更多的家长关注班级建设和家庭教育,通过班级家庭教育“空中课堂”,“父母课堂”微信平台等载体,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是家庭教育载体建设。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开展家长优秀教育案例交流会和优秀家长评选,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同时开展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系列亲子家庭实践,如: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家风家训评比、孝亲评比等,打造一批家庭教育品牌活动。

(三)关注特殊群体,提高家庭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加强特殊群体家庭教育指导。制定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重点开展学生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培养等家庭教育帮扶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二是开展帮扶帮教。关工委工作者、志愿者与辖区留守儿童签订帮扶承诺书,捐款捐物救助贫困学生。成立帮教服务队,自愿担当网吧监督员,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建立了4点半课堂,聘请“五老”人员为青少年上法制课。

(四)“五老”发挥余热,创建和谐家校育人氛围。

“五老”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始终发挥着家长学校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区关工委为“五老”颁发聘任证书,更增强了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际工作中把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亲情优势和时间优势充分发挥,开展的家教讲座、家长培训班、“中华魂”系列读书、绿地认养等活动,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工工作整合和宣传不够。

当今时代青少年教育的渠道和形式比较多样化,在活动开展方面如何更好地与学校、社会、家庭和教育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还远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一定影响、规模的参与教育活动品牌,宣传不到位,在活动的有效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关工工作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时代赋予了关工工作许多新的任务和使命,如何能紧跟时代脉搏,与青少年思想同步,寻找与他们心灵容易产生共鸣的兴趣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还需要更深领域的思考和探索。

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 篇2

关键词:家校合力,团队精神,现代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 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再加上独生子女缺少玩伴, 在班级中表现出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 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而学会合作是时代的鲜明特征。我们今天培养的决不仅是学生做好一件事的能力, 还需要跟一群人一块做好一件事的能力, 这就需要一种团队精神。然而现代教育又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 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 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 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 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无数事实也证明,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树立家校共育观念,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首先, 要让家长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 实际也是一个小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 父母决不能因为孩子小而把他放在不应有的位置上。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家庭如果丧失了集体的特性,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它在进行教育和幸福方面的意义。”因此, 在实际生活中, 父母应该事事处处使孩子懂得, 在家庭这个集体中, 无论哪一个成员, 都既有享受的权利, 又有尽义务的责任, 不允许只顾自己而无视别人。要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关心体贴自己的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 然后进一步启发孩子把关心、同情的范围扩大到周围的人。使其逐渐明白, 不能只享受大人的关怀、照顾, 而且也有义务去关心、照顾别人。如果从小把孩子捧到不适当的位置, 久而久之不仅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集体意识, 反而还会滋长唯我是从的自私、高傲的心理。

其次, 父母要给孩子做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好样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其决定意义的。因此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做到, 要用自已模范的行动去影响感化孩子。另外, 要鼓励孩子为集体多做好事。团队精神, 只有在为集体的劳动服务中逐步树立起来。为了让孩子树立团队意识,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积极为集体的事情出力。当然, 日常生活中, 孩子有时也为集体做些好事, 但往往是不自觉的, 并不巩固, 即使做的是件好事, 思想也不一定明确。因此, 家长对孩子所做的表现, 应及时予以表扬, 并勉励他继续做。例如, 孩子把家中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学校, 和同学一起分享, 家长应予以鼓励, 并告诉他, 好孩子应事事处处想到别人。今后还应为集体多做好事, 比如做值日、给花草浇水、打扫室内外卫生等。

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近几年, 我们学校推行的“有效合作式小组管理”, 就是一种很好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小组的合作与竞争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激发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 并让他们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使“班级的事, 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 人人有事做”。从而激活班级、小组和每一个学生个体,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供了载体、平台和机制。

1.初步构建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 根据学生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按照座次组成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控制在4~6人之间, 这样便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交流讨论以及课堂纪律的管理。小组确定之后选出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 组员从此不再改变, 他们将永远成为一个合作整体, 参与所有的班级考评, 例如路队、课间操、眼保健操、课堂讨论、作业检查、课间纪律等。表现好者为小组加分, 表现差者给小组减分。小组管理模式确立之后, 教师还要培训各位小组长, 因为他们是整个小组管理的核心, 其他组员的任务都由其督促完成, 教师要让他们增强责任心, 做到公正无私, 实事求是, 带领组员不断努力, 不断前进, 让学生团队意识越来越浓。

2.活动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而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间的互相影响和教育。“有效合作式小组管理”就是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 从而形成小组、班级合力。从上学期我就实行了小组合作式阅读, 阅读篇目由教师推荐、学生介绍为主。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本组阅读篇目, 每组共同阅读同一本书, 在阅读期间由组长、家长进行检查督促。在两周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交流,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让学生有计划的进行阅读, 还能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

三、构建班本教师研究团队, 发挥团队育人功能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呢?俗话说“星多夜空亮, 人多智慧广”, 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总是有限的, 仅仅依靠班主任单个人的力量创建优秀班集体只是一种奢望。因此, 发挥科任教师的团队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德育中心确立的“家校共育,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这一课题研究。上学年我以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始探索班本教师团队建设。以班主任为召集人, 由教授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班教导组”团队, 共同研究和解决班级学生存在问题、发掘学生潜能, 共育学生团队精神。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班级这一个更为广阔学习交流平台, 共同分析班级情况, 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 挖掘和践行了全员育人理念。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求和特长组成各科项目组, 自主邀请科任教师作指导教师, 开展项目组活动。例如在上学期我们班就在语、数、英三科老师的配合下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生汇报课, 请来每位学生的家长参加。首先是英语老师让学生展示各小组自编的英语课本剧, 接着是数学老师指导的“数学思维训练”, 后是我们语文组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提高了审美的品味, 丰富了生活的经历, 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团队意识, 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加深了师生情感, 使“班教导组”工作也各有特色, 各显异彩, 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吕玲.家校合力共育学生良好习惯[J].生活教育, 2009, ( 5) .

“班情汇报”:凝聚家校共育合力 篇3

一、“班情汇报”的载体——《清荷絮语》的诞生

“班情汇报”,顾名思义,即把班上的情况向家长作全面的、及时的汇报,每周五放学时让学生带回家;家长阅览后,填写回条,周一上学时交给老师——每周一次的送递过程,看似简单,却拉近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实现了老师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

最初的“班情汇报”,比较原始,由一段段文字堆积而成。一个学期后,班干部们开始集思广益,通过全班学生和家长的讨论,最后聚众人之智慧而得“清荷絮语”之名。《清荷絮语》创刊号特别对此进行说明:

荷花,就是莲花,寓意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比喻我们初二(6)班的同学们初露锋芒、崭露头角、前途无量、光明而有希望;莲,清香、高洁、坚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追求的高尚品质。“絮语”则代表每周一期的班报上所反映的校园与班级的新闻、同学们的心声等。“清荷絮语”的宗旨是“打造家校沟通第一平台,争做本班独具特色品牌”。家长回条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回音壁”。

自此,《清荷絮语》逐渐成为了班里每周一期的“班刊”“周报”。《清荷絮语》的诞生、成长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设计、编辑的“班刊”。“班刊”的整体设计如栏目设定、内容删选、版式设计等都由全班同学协作完成,编辑由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轮流执行,每个宿舍每学期轮两次,并要求每位同学争做一次主编。

二、“班情汇报”的内容——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班情汇报”的内容丰富,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主要包括“本周新闻”“本周表扬”“本周提醒”“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宿舍扣分”“本周的操行评分结果”“回条”七项内容。

“本周新闻”网罗一周内学校、班级的大事小情,如校会、级会、班会的主题内容,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歌唱比赛等活动情况。“本周表扬”主要对本周内班上涌现的好人好事、为班级获得的荣誉与奖励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也向为班级作贡献的家长表达谢意等。“本周提醒”主要提醒下周将举办的重大活动注意事项,提醒近期举行的考试、放假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内容。“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旨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内容与进度等情况。“本周的操行评分结果”则意在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并全面掌握孩子好的表现与有待改进之处,并适时加以督促和提醒。“回条”则是实现家校互动的重要版块。“回条”里设计了“周末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有没有超过2小时”“周末孩子有没有参加体育活动”“周末孩子有没有主动帮忙做家务”“周末孩子有没有跟家长进行很好的交流(宿舍生活、学习、交友、快乐、烦恼等)”“你对孩子本周在校和在家的表现满意吗”“学生本周自我小结”等问题,最后还有“家长想对老师说的话”,给家长提供了表达心声的机会。

三、“班情汇报”的效果——润物无声胜有声

两年来,“班情汇报”成了班级维系老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激活了家长的心扉,促进了班级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发挥了“无声胜有声”的重要影响。

1. 实现了及时有效的家校沟通

“班情汇报”在促进家校及时沟通上成效显著。首先,及时、准确传递的有关当周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事情,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家校共育奠定基础。一位家长说:“孩子一个星期都在学校住宿,我们真的很希望知道、了解孩子的情况。‘班情汇报’让我们如获至宝,我细细品读着每一个细节,分享着孩子的快乐和烦恼,感觉自己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同时,“班情汇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方式,如“回条”(“回音壁”)成为了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的一种载体。在“回条”里,不仅有学生周末时间安排的简要记录,还有学生周末玩电脑、运动、做家务、与家长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是否满意等的反馈。学生们都很在意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很在意回条上填写给老师看的内容,所以,“回条”无形中发挥了督促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又如“家长想对老师说的话”栏目中,家长或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或表扬学校、班级的管理有序,或给老师提出建议等等,这对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切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拓展家校沟通的广度与深度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清荷絮语》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增强了每一位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自从有了“班报”,笔者发现班主任工作轻松多了,因为,《清荷絮语》作为班级的导向标,有意无意地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風、学风,使班级管理工作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如,在“本周提醒”栏目里,由于非常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老师会把失误体现在要求中,提出希望,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改进。“本周自我小结”让学生对自己一周的表现进行反省和总结,无形中化为了一种鞭策和鼓励。比如“班报”每周公布宿舍的内务和纪律情况,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既有鼓励又有提醒,督促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特别在保证睡眠时间与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促进了学习。

(作者单位:中山市第一中学

广东中山 528400 )

家校共育,一起成长家长会方案 篇4

-------一年级家长会活动方案

一年级

一、活动主题: 家校共育,一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引领和指导家长借鉴好的家教经验,科学家教,形成共识。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老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活动、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活动准备:

1、提前告知家长召开会议的时间。(让家长做好充足的会前准备,以便能及时参加会议。)

2、会前发放学生的各种作业。

3、教师回顾近一学期以来在习惯养成教育上的得失。

4、班级布置(包括:前黑板上主题词的书写、课件等)

四、活动参加人员

每个班的语数教师和六个班的家长

五、活动时间 本周四下午6点

中职家校合力共育成长 篇5

一、严字当头,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从孩子进入校园回到家里的第一天,我就监孩子自己收拾书包。首先,让她先根据课程表把二天用的书本放入书包,然后完成的作业―一检后放入书包,还有就是不定时下发的各种签字表格,体温卡放到专门的收纳袋里带回学校。(这者是老师要求的,我们家长的职责就是提醒监督孩执行到位!)

此外,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随时关注家校群里的消息,逐条细读,不落下任何关于学校老师的反馈及要求。这除了能帮助她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我可以知道对于老师的要求她是否都认真听了,有时候我说出了她并没有告诉我的一些情况,她会很震惊。看着她一脸茫然又崇拜的样子,我不禁想偷笑。这样,她就不会学校一个样,家里另一个样子啦......所以,从入学到现在,孩子没有一次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而且需要我提醒的越来越少......希望她能尽快的达到无需提醒的自觉。

关于学习习惯,我没有什么妙招,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坚持。刚上学时,孩子是拒绝我提出的任何额外作业要求的。但是我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写完家庭作业,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尽快建立起来。于是,我只能下班回家后看着她练口算题,陪她练字,下棋,弹琴,阅读。当她坚持不住想法偷懒,消磨时间时,我知道我一定要坚持住,有耐心劝导,也有严厉训斥。但更多的是在她取得进步时,一定要给她一个大大的肯定。孩子有了成功体验后,自然也就更加有动力。

二、以身作则,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所以,我们要教育子女先要约束好自己,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我和我爱人从不看电视或玩手机游戏,休息时间,也是尽量作息规律。做完必要的家务之后,看看书,讨论一下学习、工作。我也会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每天下棋赢了,周末就可以奖励看!)她非常喜欢《苏菲亚公主》。每次陪她看完,我也会和她交流里面的人物和小朋友及大人都喜欢的优秀品质。当然,我们更多的时间会陪她看书。读小学前,都是她想看的书我们读给他听。上学后,根据老师阅读打卡的要求,我们知道是时候训练她自主阅读的能力了。虽然,有时候读的不成句子,但我也会认真听完,在听到她读的有去的`片段时,我也会赞叹一句:太有意思了,听你讲故事真幸福。我们有意培养女儿与书为友,这会让她一生受益。女儿虽然只有7岁,她也早已明白,家里的电视并没坏,只是爸爸妈妈不看而已。

三、蹲下身子,与孩子用心交流

安全感是前提,信任是关键。我们要跟孩子多交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你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山西一天作文600字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调研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