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精选5篇)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篇1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作者:

来源:《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2012年第05期

2008年至2011年8月,我院共立案查处涉农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共计13件13人。通过对这些案件的查处,我们发现,涉农职务犯罪开始出现从农村向农业发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蔓延的趋势。从以前查办的涉农案件看,主要是集中在村干部贪污、挪用村集体收入,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各种名义的救济款、补偿款等案件。但从近四年查处的涉农案件看,集中体现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不仅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对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有助于推动我县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政治稳定,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通过预防调查了解到,由于上级部门对良种补贴政策宣传不到位,对哪些耕地应进行良种补贴,哪些耕种者应享受国家哪些优惠政策,怎样才能获得良种补贴等均不清楚,仅有少数村民了解大概情况。另外,在查办案件过程中,找相关村民调查取证时,有的还不知道自己种植的棉花、小麦等产品应当享受良种补贴政策。而良种补贴的发放又是一级一级地发,最后是由村一级直接发给农户。部分村一级的工作人员就是利用村民对良种补贴相关政策的不了解,利用其职务之便,将村民应享受的补贴大肆进行贪污。

二是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从所办理的案件来看,权力过于集中,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成了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造成人、财、物、权相对集中,政务、财务透明度不高,群众无法监督,财务审批制度不严格,账目混乱,村干部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白条子”泛滥。尽管实行“村账镇管”的镇站居多,但这只能起到保管账目的作用,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大额的不正常开支不严格审查、审计,只管账面收支平衡,从而导致资金被虚报冒领现象发生。从当前农村农民现状而言,他们自身文化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很多群众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干部在执行公务,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这导致农民参与监督的热情和意识不够,权力的行使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二、针对“惠农涉农”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采取的措施

一是惠农政策的实施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因中间环节较多,使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职权进行瓜分。建议实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政策,只要是惠农补贴一律根据上报报表,直接打入农民手中的惠农卡;其次是加强对基层上报材料的审核,明确责任。

二是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和借助各种媒体对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检察机关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等活动进行法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篇2

一、办理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 从犯罪主体构成看, 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居多, 其中乡镇站所工作人员5人,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11人, 占案件总数的72.73%。

(二) 从犯罪类型看, 贪污案件突出, 其中贪污案10件13人, 占案件总数的59.1%。

(三) 从犯罪主要对象看, 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开发、退耕还林及粮食补贴等涉农专项款物管理领域。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4件4人, 土地征用开发领域7件8人、涉农专项款物管理领域7件9人。

(四) 从犯罪的内在关系看, 窝案串案多。所办案件中, 窝案串案12件15人, 占案件总数的68.18%。办一案, 带一串, 挖一窝的群腐现象屡见不鲜。

(五) 从犯罪次数及时间跨度上看, 涉农犯罪作案次数多, 金额小, 且时间跨度长。如某村书记、主任陈某, 从2003年担任村书记以来就开始为贪污某笔公共财物做预备, 2007年才非法占有。

二、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个人私欲膨胀, 法制观念淡薄

基层工作人员, 特别是村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 多数人不爱学习, 加之市级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只是乡镇农村干部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法制观念淡薄, 个人私欲膨胀, 最终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不能自拔。如安福寺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某在工作初期, 立足工作岗位, 为安福寺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终, 凭着自身的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但随着职务的升高, 李某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依然淡薄, 多次受贿, 在我院对其采取拘留强制措施之后竟然说, 事情我都说清楚了, 钱我退出来, 管工程风险大, 我交待清楚回去之后来管计划生育。

(二) 缺少监督, 权力过分集中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权限空间也得到扩大, 很多炙手可热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森林、水利、资金等开发利用权相当一部分掌握在乡、村干部手中, 这些人负责管理的资金也相应增多, 他们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实际运作者, 又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集权钱于一身。对绝大部分农户来说, 对发放各项补贴的条件、享受的标准不清楚, 不了解, 想监督无从监督;另一方面, 我市大多数村, 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 造成村级事务少数人甚至村书记说了算的现象。

(三) 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

我市村级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分工不明, 财务监管职能弱化。在一些基层组织, 村书记、村主任自己既管收钱, 又管用钱, 独掌财经大权, 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 起不到财务监督的作用。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 收款不入账现象时有发生, 私设“小金库”问题严重。不少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不认真履行职责, 不严格执行财会纪律, 会计资料保管不全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村账镇管”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严格。由于配套措施不到位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村账镇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账前审核不严, 报支随意;部分村级报账员业务不熟, 素质偏低, 不按时报账, 造成账目不清, 难以适应村账镇管工作的需要。

(四) 村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 宅基地使用、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债权债务、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款物兑现, 以及其他与农民政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 都应当依法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然而实践中, 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管理不透明, 惯于进行暗箱操作, 甚至想方设法隐瞒村务、政务和财务, 村务公开流于形式, 变成仅仅是挂在墙上、印在纸上的条条本本。

三、预防对策

(一) 创新思路强化警示教育, 不断提高涉农干部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通过设立派驻镇 (街道) 检察服务站, 将重心下移、检力下沉, 以检察监督、检察宣传、法庭公诉、建设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方位的开展警示教育。特别加强对“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多发、易发部门的干部进行“拉网式”的法制教育和廉政教育, 以案释法强化警示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自觉抵制权钱交易腐败思想的影响, 提高涉农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 对症下药提出检察建议, 积极促进“惠民涉农”领域职务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监管的欠科学合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是造成“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多发的根本原因, 检察机关要对“惠民涉农”领域深入开展预防调查和情况分析, 从而对症下药提出检察建议, 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消除职务犯罪隐患。一是建议加强惠农政策公开、透明和监督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惠农资金的相关政策, 发放对象、标准、数额的情况, 并广泛接受农民的监督, 以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建议政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等重要环节的监督, 严密资金划拨、对象审核、资金发放等环节,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和贪污, 确保专项惠农资金落实不走样、使用不偏差。

(三) 以打促防严打“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 有效威慑犯罪

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活动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依法追究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 除了能使实施犯罪的人受到法律制裁, 更能对其他欲以身试法的涉农干部起到有效的警戒和教育作用。只有惩处有力, 才能预防有效, 以打促防, 做到查一案、教育一片、安定一方。“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具有很多的共性, 检察机关要采取“抓系统、系统抓”的惩防工作模式, 深入研究“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规律, 拓宽视野, 彻查关联犯罪, 深挖案中案, 打防结合, 以打促防, 使涉农干部不敢犯罪、不想犯罪、不能犯罪。

摘要:本文结合该院2008年以来查办“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情况, 对当前“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原因分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惠民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浅析涉农惠民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 篇3

一、当前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突出。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近几年很多村内先后实施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农村电网改造、沼气工程建设等多个工程项目。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多、监管难度大,极易发生职务犯罪。如2011年灵寿县院反贪污贿赂局查办并已宣判的4件案件中,有2件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 作为犯罪主体,村干部作案现象相对突出。涉农资金作为专款,有其特殊性,管理、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权限,因此村委会领导成为这类案件的作案主体。如灵寿县院2011年查办的某村委会主任马某伙同其他村干部,采取截留物料和资金的手段,共同贪污该村扶贫资金5万余元一案,在该案的实施过程中,马某起了决定性作用。

3. 共同犯罪现象突出。由于涉农资金使用途径和使用方式的特殊性,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多为共同犯罪,作案人员往往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合伙作案,不但给集体财产造成损失,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上述灵寿县院查办的某村委会主任马某伙同他人贪污扶贫资金一案中,共有6名罪犯参与。

4. 犯罪手段简单原始。涉农建设领域犯罪中,罪犯采取的作案手段主要是截留物料或资金、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虚列支出、重复报账等,由于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加上监督不力,这类犯罪虽然易查处但不易暴露。

5. 社会危害性大,易引发群体性上访。扶贫、救灾、移民资金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此类案件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极易激化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成为村民集体上访的导火索,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涉农案件发生的原因

1. 少数村干部政治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当前,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加之基层工作十分繁杂辛苦,村干部的待遇又普遍偏低,使部分村干部产生了利用职权捞一把的补偿心理。从灵寿县院近几年查处的涉农领域犯罪案件中看,犯罪人员普遍存在这种意识。

2. 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管理松懈、账目审查不到位等问题。而且很多村会计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更为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了空间。灵寿县院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账目都是由主要负责人一人说了算,财务账目不清、不全,甚至存在先签字后填数据的情况。

3. 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一是在涉农工程建设中,各村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大多由村委会组织施工,管理松散,随意性很大,导致村支书、村委会主任等村干部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二是新农村建设项目涵盖农村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容易出现监督盲点。同时涉农资金数额较少,个别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放松监管。三是村务公开不到位。大多村的财务透明度不够,只公布数字,不公开具体事项,村民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无法履行监督权利。

三、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防范对策

为了保障惠民政策更好地落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检察机关应该充分发挥在预防和惩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涉农资金的投放领域,抓住容易诱发犯罪的关键环节,通过有的放矢的查办案件增强震慑效果,确保惠民款项落到实处、用到实处。

1. 研究犯罪规律,加大打击力度。检察机关要认真研究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规律,找准犯罪易发环节,坚持有案必办,给群众一个明白的交待。应特别注意情节恶劣、危害严重以及群众举报、易引起集体上访的案件,要认真对待,从严查处。同时,要增强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打击一个,预防一片,维护国家机关的声誉和法律在广大群众中的权威,给犯罪分子以震慑,给群众以信心,从而促进农村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 完善农村权力监督制度,强化监督。一是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细化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和财务管理的内容,并真正地公布于众,赋予群众知情权,便于群众监督;同时采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财务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有关主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委派素质较高、业务过硬的会计人员定期对涉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加强警示教育,强化法制建设。农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法律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党的各种涉农政策的实施和落实,为了从根本上预防涉农职务犯罪,有必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法制警示教育。可以采取现身说法和典型案例剖析的方式以案释法,或者广泛宣传送法进村,进行警示教育,增强村干部知法、守法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有效预防和遏制涉农职务犯罪工作,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保障“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也是检察机关践行执法为民宗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要切实加大查办和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的力度,为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yahoo.com.cn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篇4

九台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赵志刚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随着国家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国家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在支持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也呈现了高发态势,且涉案金额明显增大,这不仅造成了国家投入的涉农资产的大量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现状

(一)涉农职务犯罪发案率高。民生工程项目多、资金流量大且有不少民生工程项目属村民自建项目,无须进行招标等流程,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属于村民自建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缺乏监督,极易滋生腐败。

(二)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犯罪较为突出。从这几年查办的案件可以发现,涉农职务犯罪针对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补偿款、青苗补偿款、退耕还林款、扶贫补助款,以及救灾救济款物等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的犯罪较为突出。

(三)设置账外资金。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将部分收入资金放到帐外,并且长期占有农户涉农补贴卡,虚报冒领,违纪违法使用这部分账外资金现象也比较严重,使少数人谋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有了“土壤”和条件。

(四)犯罪形式和手段简单直接。涉农职务犯罪手段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弄虚作假,套取公款。二是假公济私,虚报冒领。三是隐瞒收入,截留私分等行为。

二、“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虚报冒领是套取涉农补贴资金是主要作案手段。以我院查处的某村干部贪污粮食补贴款一案为例,一些村干部利用核定、上报全村粮食补贴面积的职务便利,采取虚报和违规上报的方式以自己或其亲属名义报上去,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而相关监管部门对退粮食补贴的发放主要是以农村基层组织上报的亩为准,故监管部门的检查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发现事情的真相,同时由于各村委对上报的粮食补贴亩数没有张榜公布,或未在显著位置公布,村民们也就无法进行监督,村干部套取补贴款再占为己有的情况也就很难被发现,因此虚报粮食补贴亩数也就成了许多村干部竞相效仿的伎俩。

(二)作案隐蔽性较强。国家推行“涉农补贴资金专用折”,目的是使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更加透明、高效,然而由于在源头上缺乏监督制约,“补贴专用折”也逐渐被一些村干部当成掩盖其虚报冒领行为的“遮羞布”。

(三)作案次数多、单笔数额小、社会危害大。“次数多、数额小”是指单笔犯罪行为获得的赃款金额往往达不到犯罪的标准,但是通过虚报冒领贪污公款的犯罪分子往往都抱有很大的投机心理,一次得逞后,就会再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致最终使犯罪金额连续增加,严重消减了农民应该领取补贴的数量。

三、“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涉农惠民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既存在教育和预防的盲点,又有监督和管理方面的缺失。

(一)法治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低、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普遍存在着法制意识淡薄、政治觉悟低和文化程度低的现象。我们在办案中发现,绝大多数村基层组织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或小学文化,甚至还有文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基层组织干部文化素质低且忽视学习和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他们缺乏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法律意识。其次,一些村书记、主任本身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上任的初衷就不是为群众服务,而是讲面子、有实惠。因此也谈不上政治思想素质的问题,他们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更感受不到法律的威慑力。再次,大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知道采取民主的方式、运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敢与权势去抗争。

(二)财务管理混乱。虽然现在实行了村账镇管,但是乡镇对村账管理的并不全面,具体的账目还是村级组织自己管理,财务管理极其混乱。一是财务账目不健全。有的村级组织几个人同时管理账目,各记各的账,还有的收入不入账甚至进行暗箱操作做假账。二是缺乏严格的分工制约机制,财务上不分会计和出纳,许多情况下甚至是书记、主任自己管账,自签自报。三是白条、假条据过多,条据上虽记有经手人、审批人,但在报账时大多不对条据开支内容进行实质上的审核,因此许多白条是真假难辨。四是村会计频繁更换,但多数情况下却没有进行财务交接,甚至导致账目遗失,以致村级组织的财务状况无法衔接,给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提供了掩护。五是农村基层组织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吃喝账目过多,各种名义的开支都以加班费、招待费的名义报销,缺乏严格监管。

(三)权力监督制约缺失。权利失去监督导致犯罪是普遍现象,农村基层组织更是如此。目前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督不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1、纵向监督软弱。从目前的体制来看,监督最有效的形式是上级对下级实施全时空的监督。上级的相关部门等应当经常对镇村进行监督,但实际是上级相关部门由于政务繁忙,人手不足,对镇村的经济来源无法完全掌握,对镇村是否合理的开支无法监督到位,使部分镇村成为被监督的真空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镇村干部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虽然现在实行村级财务镇代理制度,但是乡镇对于村账的具体开支不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只是走形式主义。镇级组织审核村级组织报账时,只对条据进行形式审核,对条据内容的真实性不进行审核,这为村官虚报冒领、重复报账提拱了可乘之机。此外,有的村级组织还以采取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变通形式来躲避镇级监管。

2、横向监督虚化。有的镇村在领导分工、人事安排、财务管理、土地征用等专项资金管理方面未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导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多数镇村的主要领导不仅掌握着财权,而且还掌握着人事权,其他班子成员一般是“敢怒不敢言”,起不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3、群众监督流于形式。在执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活动中,有的镇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设置了“公示墙”、“公示牌”等等。但在执行中存在着该公开的不公开、公开的信息不具体不全面、公开的程序不规范、公开的时间不及时、公开的监督措施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弱化了村务公开的效果,使群众监督流于形式。由于看不到账目,一些村民代表根本就不清楚账务家底,所谓的村民监督小组也就形同虚设。“公示墙”、“明白墙”在农民心里也就变成了“糊涂墙”、“糊涂纸”。对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群众对涉农各种补贴项目、社会救助项目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情况知晓率低,信息不对等导致群众监督不能。

(四)对涉农资金管理薄弱。对涉农资金分配末端的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比较薄弱。从调研情况看,县以上单位中,业务职能部门和资金分配部门分两条线管理,管业务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业务,且涉农资金多由省财政直接划拨到县财政,没有中间环节,堵塞了县以上单位人员非法贪占涉农资金的途径。而在涉农资金分配末端,却缺乏必要的领用分配程序及监督程序,村集体或村干部领到钱后,如何分配,缺乏有效监督,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尤其是对短期性、临时性项目资金的管理比较薄弱。长期性、固定性项目资金如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由于属于经常性补贴,农户对补贴标准及发放政策比较了解,且一般直接发到储蓄折或卡里,这部分资金的安全性比较高,出问题比较少;而其它一些临时性、短期性项目资金如土地有偿使用费、扶贫款、抗旱救济款等,尽管也制定了一些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但由于不公示、透明度较差,给付环节简化,缺乏必要的领用监督程序,往往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非法获利的目标。

四、查办涉农惠民职务犯罪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是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途径。涉农职务犯罪就发生在农村以及各基层涉农单位和部门,窝案、串案多,隐蔽性强,从各涉农单位或项目资金使用的账面上很难直接发现案件线索,要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坚持查办工作的群众路线,才能达到“办一案、查一窝、挖一串”的效果。坚持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的群众路线要求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要深入到农村中去,依托现有平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加强政策宣传和举报宣传,搜集职务犯罪线索,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对人民群众署名举报的案件线索,要按照规定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和处理结果,要取信于民,赢得群众对办案工作的支持。

(二)坚持严格执法。只有严格执法,才能震慑犯罪,使之不敢轻易伸手捞取不义之财,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检察机关要认真落实高检院工作方案部署,紧紧围绕高检院反贪总局确立的涉农领域八个方面的重点查办领域、部位和环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办案重点,把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于群众联名举报、长期举报甚至引起群体上访的案件,党委政府、上级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案件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要作为重中之重,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涉及到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依法严肃追究;即使涉案金额不大,也应依法严肃查处。

(三)坚持宽严相济。在查处涉农惠民职务犯罪时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犯罪金额大、情节恶劣、危害严重,以及群众联名举报、引发集体上访、社会反映强烈的案件,要坚决依法从严查处;对犯罪金额较小、情节轻微、真诚悔改,或者主动投案自首、检举立功的,要兑现宽大政策,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要坚持惩治少数、教育挽救多数,从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出发,把握好法律政策尺度,尽可能缩小打击面。对于小案要严把立案,慎重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要准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慎重对待法律政策界限不清的案件,注意听取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轻易作犯罪处理。

(四)坚持矛盾化解。在办案中要努力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对于群众不理解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及时进行疏导,平息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村和谐因素。对涉农案件做到“一案一总结,一案一回访”,跟踪监督涉农职务犯罪中被侵吞款物的返还工作,确保农民及时足额拿到返还款物,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五、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再好的制度不落实都等于零,在制定制度的同时,要认真抓好监督,强化村干部的自律意识,尽量缩小职务犯罪的空间。要立足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的成因,从内因入手,加强教育,从外因防范,加强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要充分运用检察职能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把预防工作贯穿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个过程。

(一)以案释法强化警示教育,不断提高涉农干部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是强化对涉农干部的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党性宗旨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和防范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一定政治、业务、法律素质的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头人;二是加强涉农干部法制教育的力度。通过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涉农干部行政管理过程中法制要素的含量,使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逐步减少涉农干部在公务活动中的主观随意性。

(二)加大涉农补贴的公示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要每3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财务收支情况应当逐项逐笔公布;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当公布;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公布。同时,该项工作也是涉农补贴发放的源头,最容易出现虚报、瞒报的情况,应当依法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公示期间,对村民们的各种质疑,村干部要耐心、及时地解释和答复,绝不能不公布或以“公告栏”太小等理由公布些无关痛痒的内容,敷衍了事。

(三)乡镇财政所要加强监督,与村民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第一,乡镇财政所就涉农补贴工作应当和村民建立信息直通机制,打破常规工作中信息传递按照财政所→村委会→村民的规则,涉及补贴亩数的核定、公示等工作,乡镇财政所要和村民直接交流、互动,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出现问题。如乡镇财政所就核定的补贴亩数张榜公示时,要及时通知各村小组组长或村民代表到场查阅,并设置“公示异议簿”,详细记录村民代表提出的异议,尽快答复或展开调查,同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异议者。第二,乡镇政府要加强涉农补贴的政策宣传。在统计补贴上报数据之前,要将当年涉农补贴的政策以发放“知情书”、惠农政策手册或对村民代表集中培训等形式,直接传达给广大村民,真正让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情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第三,各乡镇政府应把补贴政策宣传和信息直通机制作为专项工作对待,列入年终政绩考评,形成长效监督机制。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 篇5

(X交通局纪委)

交通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近年来,XX交通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些腐败分子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多,投资规模大等优势,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肆意侵吞国家集体钱财,既阻挠了交通事业的健康发

展,又严重损害了交通部门的形象。如前几年我系统被区检察院查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全部涉及交通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因此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交通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主要特点

1、涉案人员多为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工程现场管理。从以前发生的交通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来看,涉案人员主要负责工程计量、规范施工、工程进度等现场管理工作,这些工作把关得严与宽、紧与松、规范与否,既与施工单位有着利益关系,又与一线管理人员能否从中获得不法利益有关,而某些管理人员也容易在利益驱动下,与施工单位串通一气,实施“双赢”行为,使得这些案发都与交通项目建设存在着直接因果的关系,每一件犯罪事实都与工程利益密切相关。

2、涉案人员多为业务骨干,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这批人长期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工作,都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工作上具有难以替代性,这一方面助长了其自大性,另一方面也使其作案手段更趋技术化,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如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在某隧道工程中,发现设计的土石方方量比实际要多出来6000方左右,按每方16.5元计算有10万元,这种工程量审核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专业人员难以发现,按理应在施工后的决算中予以调整。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却伙同另一犯罪嫌疑人郑某某,瞒天过海,串通工程承建人,将该款占为己有。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贪心,导致了技术关口的失守,到最后的领导审核时,其实已是例行公事,难以发现此类问题了,国家的财产就这样流入了个人的口袋。

3、多为智能性犯罪,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事实上,在检察院侦查此案前,有关部门也有所察觉,并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犯罪嫌疑人得知风声,立即进行了串供,订立了攻守同盟,导致调查无功而返。而且,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意识不仅表现在案发后的串供,在平时作案时也已有所考虑,犯罪嫌疑人翁某在剖析时讲的一句话就透出这种意味:我也经常在考虑,如何把我们的行为合法化。这个合法化,其实就是如何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披上一件貌似合法的外衣。

4、多为窝案、串案,形成了一个腐败的小环境。发生的案件中,既有2人共同作案的,也有4人共同作案的,表现在上下级之间、业务关联岗位之间联手作案、互相包庇、互惠互利,结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甚至更大范围的“犯罪网络”。在这里,腐败成了一种氛围,在这种环境中,你另类,就会为小团体所排斥,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怪胎。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有一犯罪嫌疑人在与其他人共同参与管理公路建设中成为贪污共犯,而在其后单独管理某工程中,却没有这方面经济问题,办案人员问其原因,那人说:我是不想拿那些钱的,但大家在一起,我不拿,就好象有些特别,不合群。

5、多为贪财挥霍型案件,对金钱的占有欲望较强。这些人收入不高,却生活奢侈,大多有赌博劣习。由于私欲膨胀,他们不仅在材料采购、工程量计算中作手脚,还伸手向工程承包人索要,以满足自己挥霍之需。这些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如犯罪嫌疑人刘某某、翁某某以借为名向他人索要了2万元,两人马上各买了只价值1万多元的帝舵名表。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还表现在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相互瞒骗上,如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明明通过多核土方量从承包人处取得了8万元,却告知另一犯罪嫌疑人郑某某只拿来6万元,自己从中多占了2万元。

二、犯罪原因

1、不高的薪水收入和公路建设企业、承包商丰厚的利润收入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目前,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国家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作为交通部门一线管理人员,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在工程的管理中又很清楚一个工程能赚多少钱,而自己辛辛苦苦干一辈子的工资收入还不及自己管理的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利润,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导致这些人心理失衡,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私欲膨胀,产生“不捞白不捞,不要白不要”等错误思想认识,极易把手中权力当作生财工具,走上违法违纪、乃至职务犯罪的道路。

2、原项目投资体制以及交通建设组织形式上的问题。客观上还缺少一套完整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体制。公路建设组织形式落后,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与政企不分,其本质就是“政企不分,官商一体”。有关部门既是建设者,又是管理者,项目实际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系统内运作。如案件中交通局下属的XXX工程有限公司,名义上是由XX区公路段(属国有事业单位)出资90%和XX交通工程

公司(系非国有企业)实物出资10%共同组成。实际上XX交通工程公司的出资纯粹是为成立公司用,而实际上并未使用其实物设备,也未参与管理。只是因为公司成立需要二家出资方,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组建的,事实上成立该公司主要是用于解决公路段施工运作问题,在一段时期,公路段和宇通公司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而在施工管理上,交通工程项目交于承建商承建,无论是否再次分包,工程质量及进度都由局工程科管理。

3、群体性共同犯罪严重破坏了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使内部管理防范制度失效,监督手段形同虚设。从某种调查情况来看,有些案件的发生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不规范,从监督看,应该说交通系统内部还是有其一整套监督管理制度的,由区交通局对工程业务、资金拨付进行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但上级部门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程序上审核,实际上无法时时刻刻盯住它。由于在工程现场管理中,项目经理、现场管理人员相互勾结,使整个管理处于事实上的无监督状态。如犯罪嫌疑人翁某某、刘某某、张某某、俞某某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在一年半时间内,在螺北线、塔螺线、大乌线、大螺线公路建设中,采用虚报冒领的方法,相互勾结共10次骗取公款,共计240000元。这些情况说明,对这些环节的程序制定、权力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甚至有缺失之处,只要有关人员私欲膨胀,职务犯罪就可能随时发生。

三、预防对策

交通工程建设是交通部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工程有之,上万元的小修小补工程则是“家常便饭”。随着普陀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交通系统的一些要害部门、重要岗位,已成为职务犯罪的易发岗位,因而发生案件是难免的,但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对待。从前年我系统发生几起案件来看,虽然与国内其他地区发生的交通系统腐败案件相比,级别不高,数额也不是特别巨大,但问题绝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近年来,在区检察院和区纪委监察局的指导下,我局认真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此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既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加大震慑力,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并利用已建立起来的建筑市场廉洁准入制和行贿档案查询制度,严密防范有行贿记录和不良行为的工程建筑队进入交通建设市场,净化市场环境,从根本上保证“工程优质、干部优秀”。具体地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要加大廉政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交通系统内部预防职务犯罪的氛围。尤其是重要岗位工作人员、领导干部,面对交通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态势,更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慎独”和“畏权”意识。宣传教育要立足实效,形成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要注意运用正面教材,更要注重运用反面教材。从主观上分析,有一部分人虽没有职务犯罪,并不是他不想职务犯罪,而是不敢为或不能为职务犯罪,这一部分人可以称之为不稳定人员,其思想随意性很大,犯罪的可能性也很大。对这一部分我们应更注重运用反面教材教育,从中吸取教训,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由不敢为、不能为职务犯罪转向不想为职务犯罪,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筑牢预防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

2、在公路建设的组织形式上,要坚决改变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建设项目管理形式,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增强人员素质,提高工程资质,扩大投资效益,强化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推进事业单位和直属企业改制,培育发展社会化的服务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由社会化的服务公司按照法律规定完成公路建设的各种协调、服务工作,政府权力逐渐退出,而主要从政策指导,法制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努力消除公路建设各环节的人为因素,积极推动交通建设体制改革,逐步实现项目、资金、市场相分离,工程建设业主单位与施工、监理单位各负其责,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工程每个环节形成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3、推进体制创新,改革陈旧的落后的管理和协作模式。大力推进新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陈旧的落后的管理和协作模式对工程建设、预防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交通建设各个环节尤其是关键环节、易发多发职务犯罪的环节,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规范招投标和建设程序,引入科学管理技术手段,既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避免暗箱操作等诱发腐败问题的发生。重点要抓好制度完善和落实工作,特别是工程设计变更、工程计量、资金拨付等方面,一定要加强权力的制约。同时要坚持打防并举,努力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坚持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加大查处交通系统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充分发挥党纪法律的震慑作用,坚持惩治与预防并重,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岗位人员廉政专项教育和预防职务违纪违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有效的预防机制,遏制职务犯罪,树立交通勤廉形象,确保交通建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沙雅县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1范文下一篇:自查自纠及整改措施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