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主体(共8篇)
所谓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是指法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通过法定程序依法获得的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与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密切联系。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也就享有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而享有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就必须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而获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第一,享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执法权的享有者。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也就当然享有行政执法权。
第二,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不是任何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都可以独立地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只有当他们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时候,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如果以他人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不具有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例如,行政执法机关委托的组织,只能以委托的行政执法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因此,被委托的组织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
第三,承担由行政执法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任何种类的行政执法主体,都必须独立地对自己实施的行政执法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行政执法机关内设的机构以及被委托的组织,均不能承担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第四,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活动。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这个前提,以行政提对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活动,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充当被申请人或被告。
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内容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内容,包括行政权利能力和行政行为能力两个方面。
(一)行政权利能力
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权利能力是行政执法主体享有行政执法权利、承担相应行政义务的资格。这种资格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并不具有现实性。具有行政权利能力者,才享有法律上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才能享有某项行政执法权力或承担某项行政执法义务。行政权利能力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上,具体表现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授权环保行政执法机关对水污染违法行为查处权,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条之规定,对水污染违法行为处以警告、罚款的具体处罚,这就给环保行政执法机关赋予了水污染行政执法的权利能力。由此可见,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权利能力是行政执法肢体取得具体的行政执法权。而行政执法主体所取得的行政执法权,又是行政执法主体具有行政权利能力在具体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种体现。
行政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因行政执法主体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权利能力始于该行政机关的依法成立,终于行政执法机关被依法撤消。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权利能力始于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生效之日,终于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失效之时。
(二)行政行为能力
具有行政权利能力是享有行政执法权的前提,这表明,要使行政权利能力变为现实即变为具体的实际的行政执法权,还须具备行政行为能力。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能力,是指行政执法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执法权和承担行政执法义务的能力或资格。换言之,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能力,是指行政执法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执法权和承担行政执法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换言之,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能力不仅包括行政执法主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例如:环保行政执法机关一方面要具有查处水污染违法行为的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承担违法行政的责任的能力或条件。如果环保行政执法机关既无查处水污染违法行为的能力和条件,又不能承担执法违法的责任(行政赔偿责任等),就不具有行政行为能力。
总之,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行为能力和行政权利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权利能力的范围内作出行政执法行为,才能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另一方面,行政权利能力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心脏行政行为能力,只有具有行政行为能力的行政执法主体,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具体的行政执法权或履行具体义务。
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是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必要条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法律要件和组织要件两个方面。
(一)法律要件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中的法律要件是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具体体现,也就是具体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的必要条件。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法律要件和组织要件这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说,法律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具体来说,行政执法主体只有在法律、法规授权的前提下才能成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的主体,只有在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成为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检查的主体。把法律要件作为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主要方面,这是由行政执法机关的性质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的职权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是行政执法机关自身确定的。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机关不能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而自己又去实施这一权力。这种观点与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一个机关或组织是否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首先要看是否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就没有行政权利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
(二)组织要件
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组织要件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行政执法机关的成立必须获得有权力机关的批准。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国务院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哪些部、委、行、署等,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或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哪些厅、局、委等工作部门,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即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或决定。
2、行政执法机关的组成,必须遵守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的组成、议事规则、组成人员的任免,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其所属的部、委、署、厅、局等必须遵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组成、人员任免及职责、组织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这个法律规范,地方各级执法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3、有法定编制并按编制配备了人员。行政执法活动必须行政执法人员实施,没有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机关就不能行使行政执法权力,也就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4、按法定方式公布。公布的内容一般包括:该行政执法机关成立的时间和批准时间,行政执法机关的名称、性质、级别、任务、职权、机关的印章和办公地点等。公布的具体形式,既可以用文件的形式公布,也可以用登报的形式公布。
由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以法定授权为前提,而在一般情况下,被授权的组织在法定授权前就已经存在,只有因为授权这些组织才能取得了行政执法权,因此,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成为行政执法主体的组织要件是该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是否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法律、法规一般不把国家的行政执法权授予个人或松散型的组织,而授予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因此,在确认某个组织是否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时,除了审查它是否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外,还应审查它是否具有企业、事业或社团法人资格。
四、行政执法的主体问题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我国一方面明显加快了行政立法步伐,基本结束了过去行政管理活动无法可依的历史,为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法可依”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施行又为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供了保障,应该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目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较为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到了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而且动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实践来谈一谈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行政执法的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执法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执法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应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执法主体具体包括以下两种:(1)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经法定的批准程序设立,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有关行政执法权。(2)法律、法规特别授权的组织。必须经过法律、法规的授权,才能成为行政执法主体。
五、行政执法权限
(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与行政执法权限的关系。
如前所述,行政执法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备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就可以作为行政执法权力的执掌者,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执法行为。但是,获得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还需要明确享有哪些方面的行政执法权。不同的行政执法主体有不同的行政执法范围。例如:公安机关不能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权;城市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不能行使环保行政机关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权;林业行政执法机关不能行使农业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权等。因此,无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而行使了行政执法权,属于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而行使了其权限范围以外的行政执法权,属于行政执法越权。例如:我在实际工作中,即遇到了行政执法越权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件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湖北省思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属的思施市技术监督局,在处理一起三轮车前叉断裂事故中,超越了自己的行政执法权限,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将民事赔偿列到该局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作出的“恩市计监字[1999]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行政处罚的第一条。给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及关联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使这些企业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声誉受到了影响。由此,上述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当然,如果是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委托的,则另当别论。另一例:河南省新乡市原红旗区某办事处城管科,超越手中的行政执法权,在夜间上路查处超载车辆,因身着的制服与公安机关的制服大致相同,致使很多司机受到“罚款”,多是超重、超载的货车及外地车。本办事处城管科超越了自己的行政执法权限,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使被处罚人受到了不应承担的经济损失。上路查处超载、超重等违章车辆本应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城管科的行政执法权应是查处违章建筑、违章门面、沿街叫卖等违章行为。因此,此城管科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行政执法权限,后经群众举报,此城管科已经受到了纪检委等有关部门的严肃处理。再一证明,获得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还需要明确享有哪些方面的行政执法权,不同的行政执法主体有不同的行政执法范围,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应逾越自己的行政执法范围,不然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可见,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同执法权限是密切相关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论及的是行政执法或法定的组织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执法;而执法权限论及的是在什么范围内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二)行政执法权限不合法的表现
如前所诉,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基于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不同的行政执法主体有不同的行政执法权限。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政执法主体拥有一切行政执法权。如果一个行政执法主体不是按照法定权限进行执行,其执法行为就是不合法的、无效的,在行政复议中将会被依法撤消或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给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造成损失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还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进行行政赔偿。当前,行政执法权限不合法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职权上的超越。职权超越表现主要是这么几种:一是超越了部门的行政执法管辖权,例如:A、基层司法所行使属于基层公安派出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理》而取得治安罚款五十元的行政处罚款,利用基层群众不懂法,而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的违法行为人,进行罚款处罚;B、如前所述的恩施市技术监督局行使属于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权,超越行政执法权限,在《行政出发决定书》中,以行政处罚的形式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二是层阶超越,如下级行政执法主体行使了上级行政执法主体的职权。例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第三十三条之规定,某基层公安派出所所可以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的相对人进行警告、五十元以下罚款,而基层公安派出所在未获得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者相当与县一级的公安机关授权或委托的情况下,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的相对人进行了七十元的罚款。三是地域管辖权的超越。例如:甲市的工商行政执法机关对乙市的工商行政执法机关管辖范围内的违反企业法规的案件进行行政处罚等。
第二种是,手段上的超越。如前所述的湖北省恩施市技术监督局在处理那起三轮车前叉断裂的案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章法则中规定了十四种对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技术监督局行使,而没有规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行使属于人民法院处理的民事补偿法律行为的饿情况下,恩施市技术监督局却对相对人实施民事补偿款,并胁迫相对人执行了该行政处罚。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某办事处城管科对超载、超重的违章车辆进行的行政处罚,在手段上不仅超越了自己的行政处罚权利,更是逾越了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的行政处罚权。
第三种是,程度上的超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只授予公安机关,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相对人进行一至二百元的罚款,而公安机关却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相对人进行了三百元的罚款。
第四种是,时间上的超越。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之规定,对违反治安秩序的行为人,可以处以十五天以下的行政拘留(含十五天),而某公安机关却对相对人作出了二十天的行政拘留的决定。
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确保严格、公正执法
权力缺乏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行政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在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同时必须接受监督制约。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已形成内外、上下结合的体系,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党的监督及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复议、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等监督形式。尽管监督体系比较完善,监督的范围比较广泛,但目前监督力度仍然不够,为某些行政执法权的滥用甚至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造成了可乘之机。为此,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使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如制定全面、系统的“行政监督法”,理顺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权利,建立科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2、加大立法监督的力度,将组织行政执法检查、办理公民来信来访和申诉、人大代表提案、质询、视察等监督形式制度化,实现集中监督和日常监督相结合,并做到日常监督经常化。
3、增强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广泛实行行政执法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4、行政机关应切实将内部监督落到实处,使内部监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是本人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相关问题的简要分析、阐述,有不到之处望老师指导纠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一九八六年九月五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颁布时间:2000年7月8日 实施时间:2000年9月1日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1994年5月1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行政主体概念的引入为我国行政法学者研究行政主体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也为学者更好的研究行政法奠定了基础。但是, 随着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识逐渐加深, 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出现的诉讼主体, 我国对行政主体研究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即传统上认识的行政主体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诉讼主体的确立存在矛盾之处, 我国引入行政主体概念时, 为了解决实务中对行政主体的认定采用了这种法人认定的方式, 但是在行政诉讼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主体和行政主体的统一, 不但未引入国外的分权思想, 反而把行政主体的范围与行政诉讼主体的被告范围进行互相影响, 结合行政诉讼的被告确定行政主体范围, 即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是统一的, 强行的把两者作出统一, 反而违背了行政主体原有的意义。为了对我国行政主体的概念重新定位, 笔者从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出发, 通过对比研究, 以期为我国行政主体的完善提出建议。
1 法国行政主体的现状
行政主体概念由法国行政法最早提出, 法国学者一般将行政主体称为法人或公法法人, 王名扬教授曾在《法国行政法》中指出法国的“行政主体只能是公法人”。对于行政主体公法人的身份认定, 使得行政主体与私法人、自然人以及无法人资格的公共行政机构等都有所区别。行政机关只有在实施行政职能时才能成为法国行政法上的主体, 从而成为法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从特征看, 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权能的组织, 行政主体需要具有实施行政权的能力, 并且承担由于实施行政权力而产生法律后果的主体。该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1) “权”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实施行政职务的主体; (2) “责”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负担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
1.1 法国行政主体的种类
法国行政主体包含三类: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 笔者对以下三种主体类型作出阐述。
1.1.1 国家
根据法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行政权属于国家, 国家是当然的行政主体, 并且国家是法国行政法中主要的一类主体。正如法国学者所说, “像法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大量的行政管理任务一向被视为国家利益, 因而由国家承担”, 可见, 国家在行政主体1.1.2地方团体
根据法国现行宪法 (即1958年宪法) 的规定, 法兰西共和国的地方团体包括市镇、省和海外领地, 这些地方团体依法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主进行管理, 即国家将部分行政自治权分给了地方, 因此除了国家这个行政主体外, 又产生了地方团体这一行政主体, 这一行政主体是以地域为基础进行组织管理。
根据法国宪法的规定, 地方团体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并受到法律保障, 具有独立的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 具有法人资格和财政自主权, 有权在行政法院和审计法院的监督之下进行独立的公共服务和财产管理。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 法国的地方团体拥有自己的议会与政府, 不仅具有行政法上的地位, 同时也是地方自治单位, 所以还具有宪法上的政治地位, 地方团体能够独立地承受权利、义务和责任,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 法国的地方团体主要是分权的产物, 也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重要单位。
1.1.3 公务法人
法国的行政主体除了国家和地方团体外, 法国还有一类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 公务法人是指法律规定某种公务脱离一般行政组织, 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人格, 能够享权利、负义务的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是“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的”公法法人, 公务法人可以行使公权力特权, 拥有可独立支配的资产。
公务法人与地方团体不同, 区别在于:地方团体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自治性单位, 而公务法人是一种以管理公共事业为宗旨的单位, 所以其地域性并不突出。公务法人与国家行政机关是不同的, 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公务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而行政机关不具备独立法律人格。因此, 公务法人是另一类独立的行政主体。
1.2 启示
结合法国的行政主体类型, 可以看出:地方之所以自治是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 地方分权就是对地方自治的肯定。通过地方的自治, 可以看出, 法国的行政主体并不包括法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行政机关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只是代表地方团体行使行政权, 所以行政机关不是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的认定基于分权, 行政主体必须是法人才具有该资格。
地方团体和国家行政权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体现分权, 中央和地方各自分工, 在各自权限和事务范围内, 享有充分自治权;第二种关系体现制衡, 地方有足够的政治实力, 可以反制中央的随意干预, 更有宪法的保障, 中央不能擅自单方面减少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限;第三种关系体现合作, 中央政府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 所以在某些事项上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作业。
2 我国行政主体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不同学者的定义也不同, 笔者采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主体的定义:行政主体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或社会公权力, 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从这个概念出发, 行政主体特征: (1) 权, 能依法享有并行政职权; (2) 名, 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3) 责, 由其本身对外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这一概念和特征, 著者把我国的行政主体分为: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这三类。结合我国的行政组织法的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的体系包括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和地方行政机关体系两大类, 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国务院及国务院所属的的部委, 地方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以及权力分配来看,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主体, 已经与法国的法人概念做了区分, 同时我国社会公权力组织要成为行政主体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范畴, 我国已有的法律并未确立其真正的法律地位。
那么根据法国的分权理论, 结合法国行政法上对行政主体的认定来分析, 国家顺理成章地应该作为行政主体, 而地方公共团体与我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一致, 但是在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地位确立下来, 法国的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是地方政府的执行部门, 最终权力依然来源于政府的授权, 同时, 法国的行政主体多了一个公务法人的概念。我国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把国家作为一个行政主体, 并且在最终确定行政主体时, 为了保持行政诉讼法与行政主体的统一, 在认定行政主体时借鉴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把代表政府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也认定为行政主体, 而这一认定, 使得我们在引入法国行政主体的概念之后, 并未从实质上确立下来行政主体的理论。
通过对两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在行政主体制度的引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我国对行政主体理论的移植, 实质上只是移植了“行政主体”的概念和形式, 把民事主体和法人的相关理论模式引入到了行政法中, 并且对法国的行政主体的理论进行了内容的改造, 从而我国形成具有民法特色的“机关主体模式”。
结合法国行政法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我国对于行政法的认定在公务法人这一部分有待于再完善, 法国行政主体中的公务法人的“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 与我国的社会公权力组织实质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 我国并无公务法人的认定, 因此, 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 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已经提到:社会公权力组织属于行政主体。可是, 我国大多数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以及我国现有法条对行政主体的规定中, 还未关于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问题。因此, 结合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 我国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认定有待于再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贾建平.我国行政主体的理论进程与实证分析[J].云梦学刊, 2013 (9) .
[3][法]让·里韦罗, 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4]王明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行政解释;法律解释;解释方法
王泽鉴先生指出:“凡法律均须解释,盖法律用语多取诸日常生活,须加阐明;不确定之法律概念,须加具体化;法规之冲突,更须加以调和。”行政解释是指享有法定行政解释权的特定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所作出的,在解释主体的行政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性行政约束力的阐释和说明。
一、行政解释的主体
中国包括行政解释在内的法定解释,并非指与个案相关的对法的内容的说明、选择以及确定适用规范的推理过程;作为一种制度设置的结果,行政解释被赋予了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效力。行政解释权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方能行使。行政管理的范围广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解释需求,往往与行政机关主管的具体业务联系密切,与行政机关熟悉的专业技术事项有关,对于大量的专业技术问题,行政机关在这方面的能力,无疑要比其它国家机关具有优势,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行政机关享有解释权,更为妥当;作为法定解释之一的行政解释,被视为抽象行政行为,鉴于行政解释的特殊性,国家不应当也不可能将解释权力授予一切行政机关,行政解释主体的过度多元化和泛化,将无法保证解释权得到正当、合理、谨慎的行使,而将解释权授予特定的较高级别的行政机关,既可以解决解释的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级别较低的地方行政机关通过解释来“法外造法”,避免解释损害行政法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二、行政解释的方法
1.学界对解释方法的通说
在西方,学者在讨论法律解释方法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司法领域。司法与行政都具有适用法律的特点,所以,司法解释方法与行政解释方法具有类似性和共通性。
普通法系法官在判词中讨论成文法法律解释问题时常用文理解释、黄金规则和论理解释三种方法,三种方法常被交替使用。文理解释即按成文法条文的字面意义解释。黄金规则是对文理解释的一种修正,指当依法条字面含义所作的解释会产生极其不合理、令人难以接受的情况时,法院可采用变通方法,避免完全依字面含义为基础作解释。论理解释又称目的解释,指在解释成文法条文时,解释者应以成文法的立法目的为指导,不必拘泥条文的字面含义去解释条文,甚至可以通过解释来填补或修正立法缺陷及漏洞。支持这种解释的理由很多,其中E.博登海默作了较好说明:一个通情达理的立法者会意识到,他所立之法肯定有不足之处。成文规则也不可能如此完美无缺能够囊括立法政策的所有情形并排除不该隶属的情形。再者,我们也不能假定由通情达理的人组成的立法机关会坚持不准他人纠正其小错误和不当之处,否则立法机关自己将不断忙于修改微不足道的错误,这事实上也不切合实际。
大陆法系发达国家的法律解释方法都以成文法为解释的出发点,以注重法律原义为基础,解释者也享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由于尊重立法机关及其法律的传统,大陆法系法学的法律解释方法主要有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少数情况下的目的解释。文法解释是从文字、语法角度分析确认法律规范的应有含义的方法。这是大陆法系法律解释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避免荒谬结果或态意选择,法官可运用逻辑解释和历史解释。逻辑解释是按逻辑要求,把法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从整体上对法律规范进行含义阐释。历史解释则是运用立法过程的参考资料来帮助确认法律规范的字面含义的解释方法。目的解释以法律目的为标准来确立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的解释方法。此方法可能导致法律字面含义与解释结论的背离,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否则会有篡夺立法权嫌疑。事实上,由于制定法在法律渊源上的绝对重要地位,制定法的解释技术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大陆法系制度中一门艺术,就像普通法制度中处理判例法的方式一种。理论上的法律解释方法种类繁多,按照梁慧星的概括和总结,共有文义解释、论理解释、比较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四种方法。其中,论理解释又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和合宪性解释七种。
2.行政解释特殊规则
在实践中,面对一个需要解释的法律规范,需要协调各种解释方法。王泽鉴认为,法律解释是一个以法律目的为主导的思维过程,每一种解释方法各具功能,但亦有限制。每种解释方法之份量不同,但需相互补充,共同协力,始能获致合理之解释结果,于个案中妥当调和当事人利益,贯彻正义之理念。各种解释方法间虽无固定不变的位阶关系,但也并非完全随解释者任选。梁慧星教授在对种种解释方法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相当操作性的解释规则。这些规则虽说是民法解释学中的解释次序规则,但从价值论角度看,对行政解释的次序同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行政法自身的特点和法律解释应有的内在次序性,我认为应遵守如下解释规则:
(1)文法解释是一切行政解释的基础。如果文法解释存在多义,则应进一步求助其他解释方法。
(2)体系解释是文法解释之后必须首先运用的解释。由于文法解释受语境影响较大,所以为确定多义的行政法律规范内涵必须将法律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把握和解释,以便维护法律体系、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的一致性。
(3)法意解释和目的解释是体系解释之后的解释选择方法。法意解释是指探求立法者或准立法者于制定(行政)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在追求立法目的的层次上,这种解释又是一种目的解释,因为法意解释是借助立法史及立法过程中相关资料,如草案说明、审议记录等寻求立法意图的方法。
(4)上述方法仍不能奏效时,比较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可以成为解释方法。比较解释是指参考其它部门法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判例学说阐述行政法律规范的含义的解释方法。社会学解释是指运用社会学方法,着重社会效果和目的,对行政法律规范在文义、目的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意义解释的方法。
(5)上述所有解释方法的运用必须经受依法行政原则、合宪性、在文义可能范围内、符合立法目的检验,任何有违上述要求的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都将导致法律解释的违法。
参考文献:
[1]陈金钊著:《法律解释的哲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德]沃尔夫、巴霍夫:《行政法》(第三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德]齐佩里乌斯:《法学方法论》,金振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
一、法定行政机关 郑州市水利局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二条第四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八条第三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六条
4、《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三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五条第二款
6、《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二款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四条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七条第二款
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第八条第三款
10、《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四条
11、《水政监察工作章程》第三条第三款
12、《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一条
13、《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第三条第三款
14、《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六条
15、《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七条第一款
16、《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二款
17、《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四条第一款
18、《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五条
19、《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二款 20、《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第七条
21、《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条第二款
22、《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一款
23、《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第七条第二款
24、《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
25、《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五条第一款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二条
“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在紧急防汛期,国家防汛指挥机构或者其授权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指挥机构有权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作出紧急处置。”
三、受委托执法组织
(一)郑州市供水节水办公室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五条第二款
“城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城市节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
(二)郑州市尖岗水库管理处
(三)郑州市常庄水库管理处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所列违法行为发生的尖岗水库、常庄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由市水行政部门或其委托尖岗水库、常庄水库管理单位行使处罚权。”
(四)郑州市水政监察支队 法律依据:
《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水政监察专职执法队伍或者其他组织实施水行政处罚。委托实施水行政处罚,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公布。”
(五)郑州市河道工程管理处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四条第三款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重要河道上设立的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防洪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责。”
(六)郑州市引黄淤灌处
(七)郑州市陆浑灌区管理局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六条第二款 “省、省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水工程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河南省水政监察规定》第三条第三款
“省、市地、县所属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根据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政监察工作。”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执法依据
序号 法律、法规、规章名称 制定、发布机关 生效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2.1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8.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91.6.29 4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6.4.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 1988.6.10 6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 1991.3.22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 国务院 2000.5.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 1993.8.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国务院 1991.7.2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国务院 1995.8.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 2000.3.20 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水利部 1995.5.30 13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水利部、国家计委 2002.5.1 14 水政监察工作章程 水利部 2000.5.15 15 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水利部 1997.12.26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 2004.1.1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 水利部、国家计委 1992.4.3 18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 省人大常委会 2006.8.1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省人大常委会 1993.8.26 20 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 1997.10.1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省人大常委会 2000.8.10 22 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省人大常委会 2004.9.1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 省政府 1993.11.27 24 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省政府 1992.8.15 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省政府 1993.6.25 26 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省政府 2001.1.1 郑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 2000.1.1 28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 2001.5.1 29 郑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 1994.7.7 30 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 市人大常委会 2003.8.1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许可(共9项)
一、取水许可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本条例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三十二条 “直接从河道、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交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4、《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十一条
“在本市市区内因特殊需要确需凿井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向市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公用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地热水、矿泉水应与自来水分设管道供水。
水井凿成经验收合格后,应装表计量并纳入计划管理。”
5、《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二、市管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工程建设方案应当依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报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因建设前款工程设施,需要扩建、改建、拆除或者损坏原有水工程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负担扩建、改建的费用和损失补偿。但是,原有工程设施属于违法工程的除外。”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湖泊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设单位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后,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4、《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七条 “禁止在河道、水库、渠道内弃置或堆放阻碍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在航道内不得弃置沉船和设置碍航渔具,不得种植水生植物。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在河床、河滩和大中型渠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建筑物。
禁止在水库库区违法造地。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提出书面报告,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利用河道、水库从事养殖、旅游、餐饮等活动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服从防洪安全和水工程运行安全的需要。
利用河道、国有水库从事前款规定活动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5、《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十六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以及行洪通道内影响行洪的工程设施,其工程建设方案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报送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前款所列建设项目需要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土地、跨越河道或者穿越河床的,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界限审查批准,方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安排施工时,应严格依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位置和界限进行。因施工造成河道淤积或者对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损害的,由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承担清淤和赔偿责任;跨汛期施工的建设项目,应制定安全渡汛措施,并事先报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核准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九条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度。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必须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法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填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建设工程中的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应当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并签署意见。水土保持设施经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水土保持方案的具体报批办法,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四、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审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的措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经有关环境保护部门审查批准。在运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当经过有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建设项目中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水污染的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部门检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建设项目不准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
“向河道、湖泊排污的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二十一条
“在淮河流域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管理范围内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必须依法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5、《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三条 “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在河流、水库、渠道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6、《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在河道、湖泊、水库、渠道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排污单位在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之前,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五、河道采砂许可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九条
“国家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影响河势稳定或者危及堤防安全的,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禁采区和规定禁采期,并予以公告。”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
(三)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修建厂房或者其他建筑设施;
(四)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及进行考古发掘。”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八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采砂活动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采砂许可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河道行洪和堤防安全的需要,划定禁采区,规定禁采期,并予以公告。
经批准进行河道采砂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开采,并依法缴纳采砂管理费。”
六、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审核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三条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当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在蓄滞洪区内建设的油田、铁路、公路、矿山、电厂、电信设施和管道,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建设单位自行安排的防洪避洪方案。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时,其防洪工程设施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在蓄滞洪区内建造房屋应当采用平顶式结构。”
七、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审批 法律依据:
1、《国务院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一百七十项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四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八、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 法律依据:
1、《国务院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一百六十八项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三十三条 “直接从河道、水库或者地下取水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取水许可申请。”
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批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灌溉、排涝、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容易发生盐碱化和渍害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成员依法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集体土地或者承包土地上投资兴建水工程设施的,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水工程设施及其蓄水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水库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处罚(共62项)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的;”
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
三、未经批准,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工程设施建设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或者审查批准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影响行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规划同意书手续;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影响防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未按照要求修建水工程或者进行拦河、跨河、临河建设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 “虽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但未按照要求修建前款所列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按照情节轻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工程设施建设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或者审查批准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影响行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工程安全标准整治河道或者修建水工程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六、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杆作物,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杆作物的;
(二)围湖造地或者未经批准围垦河道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物体的;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者高杆植物的,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围垦湖泊、河流的;”
5、《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库区内围垦的;”
6、《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一)在河道、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物体的,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的;
(四)在水库库区违法造地以及擅自围垦河流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7、《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六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由县以上河道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条例》第六章规定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或给予行政处分处理外,对其中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三)擅自占用堤防行洪滩地堆放物料、砂石的,处二十元至二百元罚款;
(四)在河道行洪范围内弃置、堆放垃圾、矿渣、煤灰、泥土、石渣等物体的,每立方米罚款八元至十二元;
(五)在行洪滩地内种植阻水林木、条类、荻苇的,每亩处一百元至二百元罚款;”
七、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三十二条 “擅自在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3、《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在河道、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八、擅自取水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2、《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九、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条件取水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许可证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2、《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十、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条 “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取水单位和个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足额缴纳水资源费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应缴水资源费3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20000元的罚款。”
3、《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拒不缴纳或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以应缴纳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十一、建设项目无节水设施或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擅自投入使用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一条 “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制其用水量,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未按规定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或者节约用水设施经验收不合格的;”
十二、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等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等设施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坏水工程设施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坏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损毁堤防、护岸、闸坝、水工程建筑物,损毁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
4、《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毁坏大坝或者其观测、通信、动力、照明、交通、消防等管理设施的;”
5、《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六条 “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由县以上河道主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条例》第六章规定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或给予行政处分处理外,对其中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八)盗窃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测量及通讯、照明设施的,除处以三百元至两千元罚款外,视情节依法惩处。”
6、《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 “违反《条例》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并可视情节和后果处以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二)毁坏水文、测量、通信、动力、照明、道路、桥梁、消防、房屋等设施,处一千元至五千元罚款;”
十三、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的。”
十四、未按照规划治导线整修河道和修建工程,影响防洪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影响防洪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五、在洪泛区、蓄滞洪区未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 “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未编制洪水影响报告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使用未经验收的防洪工程设施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 “违反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防洪工程设施未经验收,即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限期验收防洪工程设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或者采石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或者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以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 “依照《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幅度为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水土保持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的,除按《水土保持法》第五章、《实施条例》第五章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处罚外,对应当处以罚款的,根据情节轻重,按下列标准执行:
(三)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生区取土、挖砂、采石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十八、擅自砍伐护堤护岸林木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擅自砍伐护堤护岸林木的;”
十九、汛期不服从管理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汛期违反防汛指挥部的规定或者指令的。”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经营者,在防汛期间拒不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防汛调度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擅自操作闸门或干扰管理单位正常工作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非管理人员操作河道上的涵闸闸门或者干扰河道管理单位正常工作的。”
2、《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擅自操作大坝的泄洪闸门、输水闸门以及其他设施,破坏大坝正常运行的;”
3、《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 “违反《条例》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并可视情节和后果处以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并处罚款的,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毁坏坝体、输泄水建筑物与设备以及擅自操作大坝的泻洪闸门、输水闸门及其他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千至一万元罚款;” 二
十一、未取得取水申请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在规定限期内不补办或补办未被批准,限期不拆除取水工程或者设施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拆除或者封闭,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二
十二、拒绝接受取水许可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二)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二十三、拒不执行审批机关作出的取水量限制决定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 “拒不执行审批机关作出的取水量限制决定,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取水权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二
十四、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取水权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监和水资源费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 “拒不执行审批机关作出的取水量限制决定,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取水权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二十五、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监和水资源费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的,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无效,对申请人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六、不按照规定报送取水情况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一)不按照规定报送取水情况的;” 二
十七、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三)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二
十八、未安装计量设施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一款 “未安装计量设施的,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二
十九、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计量设施 处罚种类: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二款 “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责令限期更换或者修复;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三
十、伪造、涂改、冒用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许可证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罚款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 “伪造、涂改、冒用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许可证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
十一、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在论证工作中弄虚作假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从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单位,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
三
十二、在航道内弃置沉船、设置碍航渔具、种植水生植物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二)在航道内弃置沉船、设置碍航渔具、种植水生植物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三、未经批准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水源、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五项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五)未经批准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四、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采砂许可规定的区域、期限和作业方式进行采砂活动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六)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采砂许可规定的区域、期限和作业方式进行采砂活动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五、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取用地下水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七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七)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取用地下水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六、未经批准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取用地下水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八项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八)未经批准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取用地下水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七、未经批准利用河道、国有水库从事养殖、旅游、餐饮活动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款 “利用河道、水库从事养殖、旅游、餐饮等活动的,应当符合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服从防洪安全和水工程运行安全的需要。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六款 “利用河道、国有水库从事前款规定活动的,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六款规定,未经批准利用河道、国有水库从事养殖、旅游、餐饮等活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
十八、未经批准在大中型渠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建筑物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
(三)未经批准在大中型渠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建筑物的;
有前款
(一)至
(六)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
(七)、(八)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八万元以下罚款。” 三
十九、擅自向下游增大排泄洪涝流量或者阻碍上游洪涝下泻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河道主管机关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向下游增大排泄洪涝流量或者阻碍上游洪涝下泄的;” 四
十、破坏和侵占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仪器设备和治理成果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三十三条 “破坏和侵占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仪器设备和治理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并处以赔偿费10%—30%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
十一、未经批准修建水利工程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未经审批擅自兴建水利工程,但不违反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违反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
十二、擅自改变灌区灌排渠系、私开口门,拦截抢占水源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二十条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灌区灌排渠系。不得私开口门,拦截抢占水源。”
2、《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四
十三、擅自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进行建设或未按规定进行建设,建设阻断或损坏水利工程,未采取临时措施和修复或修建相应工程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应当按照保护水利工程安全的要求提出设计,按水利工程管理权限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建设施工应当按照批准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范围、方式、设计方案进行。
建设施工确需阻断或损坏水利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临时措施,保证水利工程的效能,并在限期内修复或修建相应的工程设施。”
2、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四
十四、施工造成河道淤积或对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造成损害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 “因施工造成河道淤积或者对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损害的,由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承担清淤和赔偿责任;跨汛期施工的建设项目,应制定安全渡汛措施,并事先报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建设单位不承担清淤责任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
十五、经营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的单位和个人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或安装不符合规定的节水设施、器具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经营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的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或者安装不符合规定的节水设施、器具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营业性洗车场(点)和洗浴场所未使用节水型器具,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四
十六、计划用水单位拒不安装水计量器具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计划用水单位拒不安装水计量器具的;”
四
十七、计划用水单位未办理计划用水指标擅自用水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计划用水单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计划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一)计划用水单位未经核定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 四
十八、擅自停止使用节水设施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计划用水单位擅自停止使用节水设施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制其用水量,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无故停用节约用水设施的。” 四
十九、对用水实行包费制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五)供水单位实行包费制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五)单位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包费制的;”
五
十、应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单位和个人,拒绝纳入计划管理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六)应被纳入计划用水管理的用水单位或个人,拒绝纳入计划管理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对应当纳入计划管理的用水单位,拒绝纳入计划管理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纳入计划管理,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五
十一、未循环使用或回收使用冷却水、冷凝水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生产设备冷却水、锅炉冷凝水未循环使用或者未回收使用的;”
2、《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四)冷冻机及其他制冷设备的冷却水,未经循环使用而直接排放的;”
五
十二、以水为主要原料生产饮料、纯净水未采取节水措施或未回收利用生产后的尾水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二)以水为主要原料生产饮料、纯净水未采取节水措施或者未将生产后的尾水回收利用的;”
五
十三、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
五
十四、使用自来水进行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二)使用自来水进行水产养殖和农业灌溉的;” 五
十五、使用国家强制报废的用水设备、器具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三)使用国家强制报废的用水设备、器具的;” 五
十六、用水单位因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水浪费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六)用水单位因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水浪费的。” 五
十七、擅自启用未经验收的自备井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自备井未经验收,擅自启用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五
十八、擅自安装、移动、拆换自备井注册水表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一款 “擅自安装、移动、拆换自备井注册水表的,由市城市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五
十九、在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事污染水源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单位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放养畜禽、从事养殖、游泳、划船、钓鱼、野炊或洗刷车辆和其他物品污染水体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六
十、在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和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油库、加油站或者贮存有毒有害物品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依法委托的单位责令限期拆除、搬迁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可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二)在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设置油库、加油站或者贮存有毒有害物品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六
十一、出借、出租或转让取水许可证
处罚种类: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取水许可证 法律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 “出借、出租或转让取水许可证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吊销取水许可证。” 六
十二、擅自改变河道河势自然控制点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黄河河道主管机关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并可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擅自改变河道河势自然控制点的。”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强制(共3项)
一、清除阻碍行洪的障碍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防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拆除或者封闭取水工程或者设施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拆除或者封闭,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行政强制(共1项)强制清除阻水障碍物 法律依据:
《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
“河道主管机关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清障费用。”
郑州市水利局行政征收(共7项)
一、水资源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2、《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缴纳水资源费。”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三十二条 “直接从河道、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交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4、《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 “直接从河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缴纳水资源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一切取水单位和个人,除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 “受洪水威胁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防洪工程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 “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圩垸、海塘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其标准应当根据工程修建和维护管理费用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防洪保护区范围内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4、《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一条 “受益范围内的堤防、护岸、水闸、圩垸和排涝工程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可以向受益的工商企业等单位和农户收取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收费的具体标准和计收管理办法,由省水利厅会同省物价局、财政厅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
三、河道采砂管理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四十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并向河道主管机关缴纳管理费。收费的标准和计收办法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主客部门制定。”
2、《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三款 “经批准进行河道采砂活动的,必须按照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开采,并依法缴纳采砂管理费。”
3、《河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淘金,必须按照经批准的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并向河道管理主管机关缴纳管理费,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
四、水土流失防治费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负责治理。因技术等原因无力自行治理的,可以交纳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防治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主管物价的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2、《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一款 “本办法所称水土流失防治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造成或将要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需要的费用。”
五、《取水许可证》工本费 法律依据: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 “取水许可证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审批机关核发取水许可证只能收取工本费。”
六、超计划加价水费 法律依据:
《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 “计划用水单位超计划用水的,对超出部分按规定缴纳加价水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千分之五的滞纳金。”
七、大坝安全维护费 法律依据:
《河南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七条 “大坝上不允许车辆通行,已利用大坝作交通公路的,应尽快新修公路,在新公路通车之前确需兼做公路的,须经科学论证、大坝主管部门审查,并经交通、物价、财政部门核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大坝管理单位收取安全维护费,用于大坝的安全维护。”
郑州市水利局
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登记、备案等)(共2项)
一、河道规划治导线备案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第十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确定的重要河道、河段的规划治导线,按照《防洪法》第十九条规定执行;省确定的主要河道、跨省辖市河道及大型水库下游河道的规划治导线,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河道的规划治导线,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分别由省辖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临时渡汛措施备案 法律依据: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第十六条
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者是主体更是关键。自公安部部署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莱州市公安局通过创新执法理念、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培训,以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促进了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全面提升。
创新执法理念,带动执法队伍形象改变。莱州市公安结合“整肃风纪扬正气,求真务实创满意”教育整顿等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查摆剖析、落实整改使各方面的工作规范了、制度健全了,要求严格了,民警的工作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实现了跟上级的要求同步,跟群众的需求同步。民警的法治意识、群众意识、形象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真正实现了从执法“治民”到执法“为民”的理念转变。
完善执法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执法突出问题。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也就难以实现。莱州市公安局根据给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总体安排》、《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重要文件,从实际、实用、实效的角度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案件回访制度、法制员管理规定、执法质量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健全了工作机制,规范了执法行为,确保民警在各项警务执法活动、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章可循,有序可依。
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提高执法素质和能力。莱州市公安局从法制工作入手,在全局实行“每周必学、每月必考”制度。每月对每名民警的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测试,测试成绩计入个人执法档案,并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和执法质量考评。积极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鼓励民警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针对基层民警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案件和法律难题,除了向每个一线科队和派出所所配备专职法制员,法制部门民警每月都要深入基层一线办案单位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分析研究案件性质,指明侦查方向,大大提升了基层民警的执法办案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莱州市公安局执法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执法民警素质明显提高,执法保障标准科学规范。
丽水市公安局多头并举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2010-06-23
丽水市公安机关结合自身实际,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目标,以规范民警执法为重点,把执法规范化建设放在公安工作的核心地位来抓,注重从理念转变、能力提升、制度规范、引导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下力气,出实招、求实效,不断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有力推动了全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执法质量实现了“一高一低、一升一降”。“一高”即民警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一低”即执法问题的出现率明显降低。“一升”即反映公安机关刑事执法质量的破案率、逮捕率和起诉率、反映行政案件质量的处结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降”即案件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和新发信访事项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法制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丽水市公安局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深化推行法制员制度,在有执法职责的科、所、队设置专、兼职法制员,将法制员作为法制机构的延伸和“触角”,充分发挥法制员的参谋、指导、协调、审核监督等重要作用,全面推动了执法质量的提高。
(一)树立质量理念,构筑执法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针对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不公正、质量不高等问题,市局进行了深入调研,建立推广了法制员制度,将过去的事后监督倒查向事前、事中监督转移,构筑起执法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到基层所队反复座谈研讨,对法制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一是履行好监督职责,防止和及时纠正错误的执法行为;二是履行好教员的职责,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警的法律水平;三是履行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职责,对本单位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法制员队伍的同时,市局党委将法制建设作为提高执法质量的总抓手,把执法质量好坏与“升降去留”、“评先创优”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法制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执法质量情况,总结部署法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法制队伍建设。借助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机会,将三个县局法制部门升格为副科级单位。近三年来,及时为法制部门补充民警,将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全部分配到法制部门,营造了人人重视法制,领导齐抓执法质量的良好局面。
(二)狠抓制度落实,保障依法履行职责
市局党委高度重视法制员制度,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执法质量考评,并与推行“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在系统中增加了法制员审核环节,确保了制度的落实。严把法制员素质关,对法制员的选拔实行择优推荐、考试聘任制度,由各分县(市)局、业务处室、支队择优推荐,市局考核后对符合条件的授予法制员资格,再由推荐单位聘任。制度实行以来,市局对各单位推荐的225名民警分期进行了培训,目前,被各执法单位聘任的法制员225人。为保障法制员履行好职责,市局要求各派出所为法制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统一为法制员配备了电脑、U盘、打印机和法律工具书等。市局法制处每年组织法制员培训班,通过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卷宗展评、个案评析、庭审旁听、到法制部门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执法培训,提高了法制员的案件审核和把关能力。通过在公安内网设立法制在线等栏目,为法制员、广大民警答疑解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三)探索创新机制,逐步实现法制员队伍专职化
通过近年来法制员制度的实施,由教导员、办案民警兼任法制员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法制员既要办案又要把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力度上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无法保证执法办案水平;二是法制员行政关系隶属于派出所,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大多数派出所仅有一名兼职法制员,如有人员调整变动,其指导及监督审核工作就会缺乏连贯性。对此,市局探索创新,正在试行专职法制员派驻办公制度。
一是重新定位,优化结构。对原有法制员选拔程序、组织编列、职责任务、职能作用等进行完善,参照干部竞争上岗程序,将执法经历、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作为重要的衡量条件;通过笔试、面试和审察精挑细选,组建专职法制员队伍;编列关系脱离派出所,隶属法制部门,受法制部门直接领导。二是明确岗位,落实职责。市局明确规定,专职法制员是派出所执法案卷、执法基础台帐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案件审核、执法指导、案卷质量把关等工作,参加派出所所务会,不参加派出所的值班,不参加所内的业绩考核,但必须保证对派出所全部案件的实时审核。三是健全制度,严格奖惩。实行派驻专职法制员周例会制度,法制部门每周召开一次法制员工作例会,研讨疑难案件,学习交流执法工作,及时解决法制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法制员在审核案件过程中,出现较严重执法问题或执法过错的,取消法制员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连续两年以上担任法制员的,在竞争上岗和提拔、聘任干部时,优先选拔使用。
(四)执法全程监督,法制员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办案质量明显提高。法制员从案件受理、采取措施到案件的调查处理,都予以审核把关,提前介入、协助审查、指导取证、提供咨询,有效消除了执法的随意性,及时发现升、降格处理等问题,提升了打击效能。在2009年度全市执法质量考评中,执法质量达到优秀的单位同比上升了10%,执法问题同比下降了21%;全年破获刑事案件、治安处罚案件同比提高12%、33%,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9.9%。二是民警执法素质显著增强。法制员积极发挥教员作用,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以执法案卷点评和相关法律知识学习为重点,采取法制讲座、现场答疑、典型案例剖析、编发执法手册等形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推动全局民警整体执法素质的提高。三是执法监督职能有效落实。法制员制度实施后,法制部门从原来的宏观监督转变为对办案过程的微观监督。特别是专职法制员人事关系隶属于法制部门领导,审核监督与办案工作相脱离,从体制上保障了专职法制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原则,充分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办案质量。
二、重视执法考评工作,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坚持全方位考评、多角度监督、实质性奖惩,全市公安民警依法办案的自觉性逐年提高、执法问题出现率逐年降低、整体执法质量逐年提升。
(一)高度重视执法工作,将执法考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自公安部60号部长令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将执法质量考评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促进公安队伍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局每年召开两次以上的会议,研究部署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市、县两级公安机关都常设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政工、纪检(监察)、督察、装财、审计、信访、法制和从事刑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执法质量考核评议领导小组。同时,立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执法监督,加强执法培训,狠抓各项制度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的执法质量意识、执法责任意识和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为深入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考评,推动执法考评工作动态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针对以往考评对日常执法监督不够的问题,市局从2007年起,将年度考评延伸到日常执法办案之中,实行了“每案把关,实时监督,每月抽检,季考年评”的考评工作模式,将执法考评与案件办理同步进行。一是坚持“三个一”。坚持“一案一考评”,即市、县法制部门通过“执法与监督信息系统”实行办案质量审核、考核同步制,并将个案考评情况和考评分值定期上网公布,作为民警执法资格升级认证的依据;坚持“一月一抽查”,即每月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的接处警台帐、网上录入、案件办理、执法档案建设等情况进行抽查;坚持“一季度一通报”,即每季度对各基层执法办案单位和民警的执法总体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同时评选出精品案件和劣质案件,逐卷点评,每年进行两次卷宗巡回展评。二是严格“三查”。一查执法问题整改情况。2008年度执法考评结束后,市局将检查中发现的主要执法问题拉出清单,直接向各分县局一把手反馈具体情况,并由市局党委委员每人包一个县区,分别到10个分县局督导整改,并将整改情况纳入各分县局执法考评档案。二查执法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年度执法考评,采取巡回考试、检查、执法奖惩兑现等硬性措施确保民警严格按制度办事。三查执法培训的成效。通过“一月一考”、培训后集中考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以考促学,以考促练。三是抓住“三个问题”。一抓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对隐瞒案件、网外循环、久拖不办等突出问题一经发现,立即查处到位、追究到位、整改到位。二抓基层执法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掌握民警在执法办案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并予以解决,先后制定下发了丽水市公安局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七类违法行为适用处罚的量化标准。三抓反复发生的执法问题,分析原因,统一规范,下发了两期执法办案的指导性意见。四是紧扣“三度”。一抓广度,通过案件审核、执法考评、复议案件审查、劳教案件审批以及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全市公安机关执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内部监督。市局法制处对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一案一评析”,对审批劳教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执法建议书。二抓深度,落实执法责任,坚持案件主办人、法制监督员、办案单位负责人、法制部门审核民警、局领导五级审核把关制,严格落实执法质量“末位淘汰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充分发挥执法考评奖优惩劣、综合评判的效果。三抓精度,改进考评方式,除对案件实时跟踪考评外,推出三级互动考评方式,由法制部门一家开展考评的模式改为全局抽调执法业务骨干和优秀法制员组成考评组统一考评,实行分县局和办案单位交叉考评、执法业务部门对基层单位联合考评的互动模式。
年以来,阜康市公安局将“五种理念”贯穿执法工作全过程,不断加大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
“将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解决“为谁执法”问题。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多形式多渠道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内化民警心、外化民警行,贯穿到每一项执法工作和每一个执法环节中,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
“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的全过程”,解决“对谁执法”问题。在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市局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在继续建立健全执法责任体系、执法培训体系、执法办案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不适应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执法理念,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贯彻于执法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民警切实做到遇到挑衅、面对复杂情况,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话,不做过激事,切实要求民警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合法和实体合法为一体,将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将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解决“让谁执法”问题。为使民警的执法行为和执法过程更加规范,市局继续健全以“个案质量评判制”、“疑难案件商讨制”、“案件评议制”、“法制员审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为内容的执法考评体系,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案件审核、严格执法档案的建立。
“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公安工作的核心”,解决“凭谁执法”问题。为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市局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及收费和处罚标准;进一步拓展“警营开放”,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理顺民意防止涉法涉诉问题发生;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警察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解决“靠谁执法”问题。为充分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市局继续深入推行网上办案、网上办事,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将整个案件从受理、传唤、调查取证、审批、送达执行等十个环节逐一细化标准,统一规范,为杜绝民警的主观错误,严格实行测评制度,以此时刻警醒执法民警规范执法。
自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以来,延安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要求,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牵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牛鼻子”,确立“以公安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以执法规范化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工作思路,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抓”,而是“要下大力气、创造性的抓”,快速自主研发了延安市公安综合警务平台,同步创建了延安公安执法管理“网上执法、监督、服务”的“八大机制”,作为新的工作模式,赋予全市公安机关新的动力,高标准、高效率地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增强执法公信力,推动了全市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一、找准着眼点,谋划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创新
在“三项建设”工作中,延安市公安局党委多次省内外调研,讨论分析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三项建设”任务的内在联系和共同要求。要用有限的财力集中精力谋实事、办大事,一次性投入500万元,研发覆盖13个县(区)的“全市公安警务综合平台”。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项建设”领导小组,下发了《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十条措施》,将执法规范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考核。从领导班子的责任落实抓起,逐级签订责任书,形成“条块结合、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选好着力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目标明确
一是“执法服务网上开展”。开办“法制在线”、“疑案会诊”、“法制110热线”,24小时面向基层科、所、队服务,指导民警办案;开展网上法律法规查询,对突发性、苗头性、普遍性的执法问题进行执法预警提示。二是“执法培训网上进行”。网上定期举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开办法律专家、学者、业务部门领导、办案能手讲座,实行网上法律学习、考试辅导,民警按年度计划完成学分考核。三是“执法源头网上控制”。从执法源头严格规范接处警、受立案执法行为。民警接到报警和处警后,及时发给当事人《案件受、立案查询书》,当事人可在市局互联网门户网站查询受、立案及案件办理情况。群众报案后,民警没有及时出警,或发现处警后的案件没有上网办理,群众可以在网上向公安机关执法监督委员会提出控告,有效解决了群众报案难和受、立案不实问题。四是“执法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各警种全部案件的网上办理。建设了“网上办案平台”,从案件受理、笔录制作、调查措施、权利义务告知、法制部门审核、领导审批、法律文书生成等办案全过程网上流转,实现运作程序对执法行为、程序、时限,甚至法律文书制作细节的全面规范。同时,延安市公安局实行“网上流转保程序、网上审核保实体”的“执法质量双保工作法”,提高案件审核把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全市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保持了较高水平。五是“执法监督网上实施”。建设了市、县法制部门、办案单位法制员三级执法考评平台,坚持年度、季度、月执法网上考评,法制部门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够掌握整体执法情况;开展日常网上案件巡查,随时发现问题;针对突出执法问题组织网上专项执法检查,指导整改,实现了对执法办案的全程化、实时化、动态化监督。六是“执法过错网上举报”。群众认为民警执法有过错,可在延安市公安局门户网站上举报,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确定专人负责收集;市局各部门接到群众网下举报、上级交办、工作中发现执法过错线索时,登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系统”向执法监督委员会报告。市局执法监督委员会在网上指定单位调查,法制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是否具有执法过错认定后,交由纪检部门追究责任。七是“执法台帐网上建立”。单位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与各类执法台账,依据部、省要求的种类和式样网上设置,系统自动生成,达到了规范、准确、完整;八是“执法情况网上通报”。定期公布执法监督、执法考评、错案追究和执法活动情况。曝光不合格案件,对个案进行剖析点评。
为确保“八大机制”的顺利实施,延安市公安局制定全市信息化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六个百分之百”硬指标,即全市民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00%,民警警务通发放运用达到100%,数字身份证书发放率达到100%,民警计算机应用“八会”达到100%,网上办公办案达到100%,网上绩效考核达到100%。提请市委政法委发文,解决了检察院、法院对网上电子印章效力的确认问题。2009年底,进一步扩大网上执法系统的应用范围,研发出具备社区管理、治安管理、公文发布、案件管理、信息交流、系统设置、取证上报、视频监控、对讲呼叫和交警执法十大功能的警务通系统,将网上办案、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网上办公延伸到路边街头工作一线的日常执法,实现了“八大机制”的动态延伸。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市公安机关基层办案单位,实现了人均一台电脑,实现了所有案件网上办理和网上审核,按照公安部的考评标准网上考评。据统计,已网上办理各类案件10895起;2009年10月起试行网上考评以来,网上考评各类案件2875起。年底考评,全市公安机关案卷合格率为99.71%,其中优秀案卷达到66.86%。
三、创造闪光点,落实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显著
1.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暂扣。
2.河南省公安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强行带离现场;强制传唤;继续盘问;现场管制;强行驱散;扣押。
3.河南省民政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其他法定的强制执行方式。
4.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依法划拨社会保险费。
5.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
6.河南省环境保护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暂扣。
7.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暂时停止施工。
8.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代履行。
9.河南省水利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0.河南省农业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1.河南省林业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封存;扣押。
12.河南省商务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3.河南省卫生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强制消毒;封存;强制检疫。
14.河南省审计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封存。
15.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冻结存款。
16.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7.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8.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19.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0.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1.河南省国家安全厅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封存;扣押。
22.河南省烟草专卖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扣留;封存。
23.河南黄河河务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代履行。
24.河南省畜牧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5.河南省盐务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6.河南省知识产权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7.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扣押。
28.河南省纤维检验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29.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封存。
30.河南省水产局(河南省渔政渔船检验监督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扣押。
31.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查封;扣押。
32.河南省植保植检站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封存。
33.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冻结存款;查封;扣押。
34.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直属税务分
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冻结存款;查封;扣押。
35.河南省公安边防总队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阻止出境、入境的人员出境、入境;阻止出境、入境的交通运输工具出境、入境;扣留;人身检查。
36.河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总队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强行带离现场;扣留非机动车。
37.河南省地方铁路公安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强行带离现场;强制传唤;继续盘问;现场管制;强行驱散;扣押。
38.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扣留车辆。
39.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暂扣;强制卸货。
40.河南省地方海事局(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暂扣船舶、浮动设施。
41.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管理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扣留车辆。
42.河南省森林公安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依法实施强制传唤、继续盘问、扣押物证等。
43.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4.河南省教育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5.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6.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7.河南省司法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8.河南省财政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49.河南省文化厅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0.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1.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2.河南省体育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3.河南省统计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4.河南省旅游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5.河南省粮食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6.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7.河南省档案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8.河南省地震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59.河南省气象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60.河南省文物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61.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62.河南省测绘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
63.河南省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
局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收滞纳金。
64.河南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收滞纳金。
就其法律特征而言,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 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可见, 行政主体的核心要件是享有行政权。那么, 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否享有行政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必须从行政权的发展趋势和理论来源来判定。
(一) 国家行政与社会行政
从表面来看, 公益类科研机构似乎跟行政权力并无多大关系。传统的观念和理解一直认为政府才是行政权的唯一合法拥有者, 其他组织即使有也是法律、法规授予的。而在日常实践中, 公益类科研机构因其“公立性”, 在人事管理、科研经费等各方面受制于行政机关管控, 没有自治权。由此造成公益类科研机构似乎没有行政职权的印象。那么, 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否具备行政权力呢?笔者认为, 一个组织是否具备行政权, 不是看该组织属性是国家还是社会, 而是看其在社会职能分工中到底从事的是公共活动还是私人活动, 是以营利为最高价值追求还是以公共服务为最高价值追求。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行政法的出发点是以国家机关为立足点, 认为只有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才能行使行政权。但这种理论已经受到挑战, 并被现实所否定。对此, 传统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理论在学界已经有所修正、发展, 学界普遍认为, 行政主体所享有的行政权不一定是国家行政权, 也可以是社会行政权。因此, 公益类科研机构即便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权, 也具备社会行政权。当下, 公益类科研机构具备行政权已成共识, 只是其行政权的属性尚未界定清楚。
(二) 福利国家和授益行政
自20世纪初始, 现代国家因自由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弊病引发国家行政任务的巨大变迁, 福利国家逐渐形成。“这种由国家向个人提供福利的思想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理念, 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迎合了这一理念。如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为公民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是其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我国行政法学中的授益行政概念也承认了这一点。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 是典型的授益行为。公益类科研机构用国家资金即纳税人的钱搞基础研究, 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普遍提供, 并且在提供这种公共产品时, 它代表政府或以政府的名义, 因此其行为属于授益行政行为。而具有行政行为能力的组织, 已经具备成为行政主体的可能性。
(三) 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
人民建立政府, 目的在于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政策和善治, 不断去满足公民的需要。当然, 这个满足的过程是无限的, 已有的需求满足了, 新的需求又产生了。而有限政府则要求政府的机构、编制、职能及行使职能的权利、手段要“有限”。政府的根本职能是服务, 但政府无权垄断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为民服务就应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 减少人民负担。但服务型政府不是要求政府对所有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大包大揽, 不是让其成为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 对于很多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 其他组织也可以参与。
公益类科研机构承担政府转移而来的部分公共行政职能, 如行政确认、纠纷调解或仲裁、鉴定评审、强制检定、测试、质量认证等, 其行使着公共事务的管理权能, 与被管理者形成了不平等的法律关系, 因而不同于同样可能生产并提供公益性科研产品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简而言之, 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不能因其承担的是被转移的行政职能就将其拒之门外, 也不能因其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对其加以规制, 倘若没有对其行政主体地位的确认, 公益类科研机构就会沦为法治死角。
二、公益类科研机构行政权的运作现实
公益类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并独立承担法律后果。是否具备行政主体地位, 焦点在于其是否具有行政权。本文前述论证已从理论层面做出回答。而现实中,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种种行为也证明其有着特殊的行政地位和权力。行政权, 是依照法律规定, 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目前公益类科研机构所拥有的管理权来看, 其具备了行政权力的特征, 应属于行政权力的范畴。
(一) 法定性
公益类科研院所所履行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均有相关法律法规授权。如《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 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地方科学院等公益类科研机构大多具有授予硕士学位的权利。《国家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国家分析测试中心应承担本学科、本行业或本地区分析测试工作的指导、协调、交流和分析测试中技术纠纷的仲裁。”《种子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
(二) 公益性
公益类科研机构以追求公益性和提供最优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为最高价值目标, 以提供各个领域所需公共产品为重要的活动形式, 体现较多的服务性质, 其公益性十分明显。如以如下领域为研究重点的科研院所:如以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主的人口健康与保障体系研究、医学基础研究及疾病防治研究等。
(三) 专属性
公益类科研机构所从事的工作, 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政府协调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国家赋予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职能职责, 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代替, 它所从事的科技活动具有主体和内容的专属性, 对外代表着国家。
(四) 不可处分性
公益类科研机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能转移, 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更不可能随意让渡。如《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管理与监督规则》规定, 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等27家单位为特种设备行政许可鉴定评审机构, 赋予其从事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工作的权力。法律法规及其存在的价值都证明其权利的不可处分性, 这也是其具备行政权的重要证据。
综上, 可以借鉴英美国家的有关界定, 得出如下结论:判断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各种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 并不是由其主体性质来决定, 而是由其所行使的权力性质来决定, 即不论它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还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抑或是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组织, 只要行使了公共权力, 对具有公共性的事务进行了管理, 那么, 其行为就应受到行政法的规范。因此, 赋予公益类科研机构行政法主体地位, 将其纳入行政法调整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三、公益类科研机构与政府的关系界定
我国传统上的政府与公益类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以命令与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内部行政关系。当然, 基于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特殊地位和性质, 为了使科研活动有较为宽松的环境, 政府也赋予了它一定的自主权, 且限制较少, 因此, 不能简单地认为公益类科研机构是政府的附属部门。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 政府作为直接管理者的角色正在逐步弱化, 但通过法律、法规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宏观管理将逐步加强。政府仍然是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举办者和投资者, 它有权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有关事项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 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它不可能脱离政府管理与控制而自行其事, 更何况, 公益类科研机构生产的是公共产品, 国家有义务保证其基本规格。
实际上, 公益类科研机构承担行政任务的专业性、技术性, 以及科研活动本身所需的中立性、相对自由性的要求, 使得其不宜适用科层式行政机关的形式, 为了应对其特殊性要求, 实现其承担的“公务”, 应赋予公益类科研机构行政主体地位, 使其独立于行政机关, 脱离政府的直接管理, 实现公益类科研机构与政府法律关系的外部化, 并通过法律法规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公益类科研机构来说, 政府的法律地位应界定为宏观调控者、举办者、发展的支持者及公益性保有的监管者。
四、结语
总之, 政府是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举办者, 但不是科研活动的直接管理者, 其举办权和管理权是分离的。既然公益类科研机构从事的科研活动所导致的法律后果由其自身承担, 那么就它理应成为独立的行政主体, 法律赋予相应的行政法地位, 并保证其自主权的充分行使理所当然。
摘要:公益类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主体, 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双重属性, 使公益类科研机构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主体, 但我国行政法并未对此作出回应。公益类科研院所能否确立行政法地位, 其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至关重要。为此, 有必要重新探讨行政主体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厘清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行政主体属性。
关键词:公益类科研机构,主体地位,行政主体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1.12:100-108.
[2]朱传柏.深化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几个问题讨论[J].云南科技管理, 2003, (05) :3.
1文献统计分析
从数量上看,自1992年到2012年共发表了22篇提及“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文献,仅占同期全文中涉及“档案行政管理”的14633篇文献的 0.15%。
文献涉及16种期刊,其中,档案学期刊13种,占81.25%;发表文献19篇,占全部文献的83.36%。在13种档案学期刊中,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13篇,占档案学期刊发表文献的68.42%。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3种期刊,均为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与建设》5篇、《中国档案》2篇、《档案学通讯》2篇)。档案学期刊是对这一研究关注度高且发表文章数量比最高的杂志群。
22篇文献分布在21年间,年均发表文献只1篇多一点。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研究一直呈时断时续,不甚活跃的状态。其中,只有1999年到2002年的4年,研究相对活跃。
22篇文献中,署名文献有20篇,共涉及20名作者。发表文章2篇以上的2人(李建芳、袁光),占全部作者的10%。20篇署名文献中合著2篇,均为2人合著,合作率为10%。没有核心作者出现。22篇文献中,署明单位的有17篇,涉及14个单位。其中,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3个(江苏省档案局3篇、中国人民大学2篇、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篇)。在14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6个,占42.86%;高校4个,占28.57%;其他单位4个,占28.57%。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的关注度高于高校与其他单位,但差距并不大。
2文献内容分析
22篇文献从题目中可取的主要关键词有15个,主要分为“档案行政”、“档案法制”与“档案事业”三个大类。其中,“档案行政”11个,涉及文献19篇。主要集中在:依法行政(5篇)、行政执法(3篇)、行政行为(2篇)、行政效率(2篇)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管理、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行政不作为(各1篇)等方面。档案法制3个,涉及文献9篇。包括:依法行政(5篇)、行政执法(3篇)和档案法制建设(1篇)。其中,有两项8篇文献与“档案行政”的文献存在重叠。“档案事业”3个,涉及文献3篇,涉及档案事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馆(各1篇)。
在22篇文献的全文中,在提及“档案行政管理主体”时,强调“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严重缺失”和“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不适应”的最多,有7篇,时间跨度从1992年到2006年。其次,是强调:“档案行政管理主体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4篇文献,时间为2001年至2009年。再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是档案行政管理主体,又是档案行政执法主体”、“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与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管理者(行政管理主体)与被管理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各2篇。其他还有“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形象”、“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对其行使的行政管辖权负法律责任”、“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具备相同的法律主体资格”等。
3结语
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研究整体上还相当薄弱和不成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与档案学其他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档案工作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对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研究势必会成为一个热点,为档案行政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