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总理提建议范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给总理提建议范文(通用3篇)

我给总理提建议范文 篇1

作为中铁上海工程局三分公司的一名新职工,入职中铁沈阳四环第十项目部一个多月以来,中铁人所表现出来的热忱、团结、执着与奋进深深打动了我,不断地激励着我们青年人在老一辈中铁人的带领下,开拓进取,守土开疆。

值此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为响应公司号召,每一名员工都应身体力行,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公司建言献策。我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并通过认真思考,对公司发展以及项目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项目部团委在“三工建设”中的实际作用

(一)、对增进“导师带徒1+1”活动实际成效的建议

新员工在参加工作之初,对工地生产生活的规律还没有很好的适应和把握,对工作技能和方法尚未熟练掌握,因此,为了让新职工尽快熟悉工作,对其开展系统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为此,项目部团委组织了“导师带徒1+1”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新职工的广泛欢迎。然而,导师带徒的实际操作并没有规范化和细化,没有形成有效的并付诸实施的机制。为了增进“导师带徒1+1”活动在培养新职工方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项目部督促导师每周对徒弟进行一次授课。授课内容由导师根据徒弟个人情况而定,授课地点可以是办公地点或者施工现场。

2.项目部每月对师徒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在不同师傅的徒弟之间举办知识和技能竞赛,让徒弟形成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也可以举办师徒合作完成的趣味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进师徒之间的默契,加深师徒之间的感情。

3.项目部每月召开一次“导师带徒1+1”活动成果汇报和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

(二)、对项目部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建设是“三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应该充分发挥团委职能,合理组织有关工地文化建设活动:

1.定期组织项目部成员集体观看爱党爱国的记录片,也可以根据员工要求播放普通的电影节目。其意义在于让员工在放松自我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爱国教育,2.举办时事政治小讲堂。由于工地网络和交通不如城市便捷,举办时事政治小讲堂可以让员工的及时掌握国内外时事动态,倾听时代脉搏。

3.订阅期刊、杂志和新闻报纸,陈列于项目部一楼大厅。员工通过阅读近期杂志和报刊,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三)、对项目部体育建设的建议

上海局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而体育建设关系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因此,创造便利条件争取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

1.项目部应在员工生活区配置一定的简易体育设施,让员工在工作之余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举办由员工广泛参与的正式的和趣味性的篮球比赛。其意义在于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缓解紧张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增进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从而更好的促进工作。

二、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态度。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每一名党员都应该是一面旗帜,这意味着党员在工作中务必更加勤奋,学习上要更加努力,业绩上须更加突出。

(一)、关于党员在工作中应发挥更大作用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建议项目部党组织应通过具体的方式,安排党员职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

1、项目部可在每一个工种的岗位上设立一个党员示范岗。根据不同部门和工作类别设置相应的党员示范岗,办公地点和宿舍应加设内务和清洁卫生党员示范岗。示范岗对党员本身是一种督促,对其他员工则可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在一些紧急任务和繁重困难的工作上,项目部党总支和领导应首先安排党员职工去承担工作任务。

(二)、对党员职工进行先进性再教育的建议

1.党总支可每月开一次面向项目部所有党员职工的党课,组织党员职工集中进行党史和党的先进理论的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是科学的体系完整的先进理论,包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对党的理论进行不断的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和生产实践。2.组织党员职工参观革命老区。通过参观革命遗迹,回顾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缅怀先烈,升华思想,并从中受到教育,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党员在返回工地后应把所见所感向周围同事广泛传播。

三、创造有利于新职工成长成才的企业环境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要与时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属于自己的强大的人才队伍。中铁上海局立足高起点,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局有着“立足上海,辐射华东、面向全国,开拓国外”的发展战略,培养优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优化人才培养体制。

(一)、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上海局可选择西南交通大学等在业内有知名度的高校进行合作,每年从公司挑选数名有专业基础的优秀员工,并由公司资助攻读特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公司与员工签订合同,员工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返回原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公司创造效益。

(二)、各子(分)公司之间开展密切合作

在局统一安排下,各子(分)公司之间互派优秀员工到对方的项目上学习工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也有利于培养能从事多种工种的综合性人才。

我给总理提建议范文 篇2

1 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额度

我国农机工业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农机保有量迅速上升,同时,需要报废的老旧农机数量也逐年攀升,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老旧农机超龄服役的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曾有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在用的农业机械中使用10年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占30%,小型拖拉机占50%以上。时至今日,这种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以陕西省为例,作为陕西省南郑县农机推广与监理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秦海生表示在陕西省老旧农机服役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就拿小四轮拖拉机来说,报废期限是10年,但20年的机器都还在跑。这种超龄服役的农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占40%,而在丘陵山区则占到一50%以上。”

如此多的老旧机器上路作业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安全事故。据秦海生估算,监理站处理的农机安全事故中,有超过50%的农机事故都是由于机器老旧造成的。

2015年,陕西省被列入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试点区域。虽然补贴政策激励了一部分用户来报废老旧机器,但总体效果却并不明显。秦海生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国家的报废更新补贴额度过低,农民不舍得报废。

“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农村还有很多地方经济条件很差,农机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如果报废的话,按照目前的补贴标准,报废1台小四轮只补贴800元左右,而他们再新购置1台的成本远远高于这些,因此农民能用就会凑合着用。”

补贴额度过低直接抑制了农民的报废意愿,因此秦海生认为,这是农机报废更新政策需要首先着力解决的一点。“在全国,需要报废的农机数量更多,如果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在全国铺开实施的话,补贴额度还是应该提高一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更新意愿,拉动农机工业的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推进农机报废更新的进展?

一方面需要调动农民进行报废的积极性,扫清报废更新中存在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控制报废机器回流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回收企业资质认证制度以及再制造制度。

在调动农民报废积极性方面,秦海生认为可从3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补贴额度。农民继续使用老旧农机是因为还有经济价值,那么补贴额度的制定就应该以老旧农机的剩余经济价值来计算。也就是参考农机残值,由购置价减去折旧价得到农机残值,取残值的百分比得到报废补贴额。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民很少关注折旧的问题,因此,可以参考不同使用年限二手机的价格,设定补贴额度。“比如,1台使用了10年的小四轮在农民间交易可以卖4 000元,那么报废补偿可制定为2 000元,这样的话,再加上废铁价值,农民就基本可以收回残余价值。”秦海生举例。

第二,报废和更新脱钩管理。目前的报废更新政策联合实施,农民只有购置新机才能享受补贴,但很多农民报废旧机后,并不需要购置新机器。他们或者进城打工、或者改行做其他行业,报废更新政策的捆绑实施,限制了老旧机器的报废来源。

第三,放宽报废牌证要求。由于牌证制度近些年才开始实施并完善,很多多年前购买的老旧机器均是无牌无照,上牌率很低。而无牌照的农机则无法办理报废更新手续。因此,为促进老旧机器的报废更新,只要达到报废标准的农机,都可以进行报废处理,并给予补偿激励。

2 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

农业生产方式应该如何转变,也就是说,在几十年后,我国农业生产应该怎么进行?

2015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粮价下跌波及了全国几乎所有农民,玉米、小麦和水稻3大主粮出现自2006年实行托市政策以来的第一次全线断崖式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幅度更是达到了20%。这场粮价下跌大潮令不少农民损失惨重,并由此影响到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其他行业。

与粮价下跌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目前,农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我国面源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在西北干旱地区,污染源主要是农膜污染;在南方,最严重的是畜禽粪污染;在中东部地区,农药化肥的污染问题突出。

无论是粮价下跌还是农业面源污染,都与我国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农业资源高投入相关。资源高投入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粮价倒挂,库存攀升,最终促发了粮价大跌;粗放式生产造成了我国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农业生产成为面源污染第一污染源。

故而,是固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继续期望由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还是寻找新型耕作模式,降低农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必须做出的抉择。

据粮食局统计,2015年,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和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低1.18、0.92、0.62和1.14元/kg,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比国际市场粮价平均高出30%。

粮价倒挂使得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攀升,国产粮库存高居不下。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t,2015年前三季度,又比2014年同期增长74%。大量的进口粮入市,造成国产粮入库,2015年库存量达到2.197亿t。

然而,尽管市场上国产粮处境艰难,但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却仍在继续增加。据统计,2006—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和大豆生产成本年增长率在11%~13%,截至目前,仍在上升。

与此对应,农民的种粮净收益逐年减少。2014年农民净收益10 230元/hm2,比上年下降2.4%。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占24.6%。在国际粮价低走的影响下,若想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必须降低生产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都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其中化肥、农药和水资源浪费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3大主粮化肥利用率仅有35.2%,而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为50%,欧洲为65%,比我国高出了15~3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仅为36.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50%~60%的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在40%左右,也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了20%。

农业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总氮和总磷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57.2%和67.4%,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农业资源的过度投放,造成了土壤退化。以东北黑土为例,由于农业种植广泛施用化肥和农药,黑土层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60~70cm,下降到20~30 cm,有些地区有机质含量更是减少到了1.5%,并仍在以每年0.1%的速度减少。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精准农业发展局面仍未打开。

首先,适宜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尚未明朗。2000年,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了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项目,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区。此后,又在陕西、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多个试点基地。但这些试点却大都未取得成效,也并未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更没有进行推广。

第二,精准农业项目发展单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精准农业包含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专家决策和数据存储等多项技术,但在这众多技术中,目前在我国得到发展的仅有卫星导航及其衍生产品——激光平地和自动驾驶。而即便是导航市场也仍处于萌芽阶段,仅在黑龙江和新疆等地有所应用,市场尚不具规模。

第三,应用区域单一。目前,仅有新疆和黑龙江等具有大规模土地经营面积的区域存在精准农业生产意识,其他地区尚未有过接触。比如,在新疆尤其是生产建设兵团,初步建立了精准灌溉体系,节水70%左右。但在中原地区,大田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多年发展仍未打开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再加上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缓慢、农业数据存储不完善以及低端农机长期占据市场,这些都导致了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实施举步维艰。

传统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在近两年已经越来越凸显,粮价下跌、面源污染、黑土流失不会是终点,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十分迫切。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其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准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数十年的发展才可形成体系。因此,可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分步分区域推进精准农业各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家层面统筹发展。

第二,加快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信息和数据是精准农业的支撑,而在我国这方面几乎仍处于空白。将我国各区域农业生产情况汇总,建立数据库,记录气象、灾害和产量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培育一批农业服务机构和专家体系。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凭经验进行,播多少种子、施多少化肥和农药都是农民凭经验决定,致使浪费严重。可培育一批专业的测土配方公司、产量分析公司及农业气象监测公司,多方面服务于农业。

第四,加大农田监测科研投入。农田监测是精准农业实施的第一步,而目前农田监测仅在红外测产、氮含量监测等方面有所研究和应用,其他诸如在线土壤养分检测、作物水分含量分析以及病虫害分析都仍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有待发展。

3 建立农业信息系统,为农民种植提供决策依据

近日,粮价改革被提上日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北京表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其中,玉米价改先行。

此次改革重点在于粮食价格和补贴相分离,由市场机制调节粮食价格。也就是说,在不久的未来,粮食定价将由市场决定,国家对粮价的干预将被弱化。这意味着,将来农民要想达到收益最大化,必须依据市场情况制定种植规划。

然而,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业产品市场信息以及种植信息在我国却极不完善,造成农民信息来源单一,不能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从而形成了种啥赔啥的局面。

在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资金较少,农民很难及时获得准确、全面的需求信息和科学的分析指导,只是凭借经验和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

这造成了农民往往在听到某个种植项目比较赚钱之后,一拥而上,导致市场过剩,价格一落千丈,远比不上原来“听说”的价格。

曾经疯狂的大蒜便是最典型的例子。2010年由于山东大蒜主产区遭遇倒春寒,致使单产降低,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了大蒜价格一路疯涨,甚至一度贵过了优质五花肉的价格。受到高价影响,不少农民扎堆儿种植大蒜,相关统计显示,2011年大蒜主产区种植面积较2010年增长20%~30%。由于供应数量突增,导致某些地区2011年大蒜价格下跌了50%左右。

除了2010年和2011年的大涨大跌,直至目前,大蒜价格仍不稳定,每年蒜价波动范围颇大。

大蒜价格的大涨大跌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种啥赔啥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农民收益得不到保证。

2015年12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表示,2016年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6.67万hm2 (1 000万亩),到2020年调减333.33万hm2(5 000万亩)。政策性的干预调减,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玉米高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玉米现阶段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

除了玉米之外,我国其他粮食作物同样面临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存在“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的情况。比如,大豆存在结构性短缺;小麦强筋麦和弱筋麦国内没有能力生产,而中筋麦又过剩;水稻面临籼稻多、粳稻少这样的结构性问题。这导致了在现有的国产供给中,有500亿kg的粮食是无效供给。

因此,将市场需求与农民种植规划相结合,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而两者的结合就需要农业信息作为桥梁,由信息来反映市场需求,农民通过信息制定种植计划。

建议:

第一,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创建全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包含农业种植情况、生态环境数据、农业技术和农资流通数据、农产品价格及流通数据和土地流转数据等。并形成严格的定期发布机制,令农民种植规划有据可依。

第二,统一农业信息并共享。目前农业数据分布零散且存在矛盾。农业部门可率先开放数据平台,引导并协调相关部门开放数据。并由农业部门牵头,整理现有数据,消除矛盾,初步构建农业信息共享平台。

第三,规范信息采集流程。制定统一的信息调查程序,并制定法律法规,保证全国农业统计在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口径等方面的一致性、可比性、唯一性和权威性。

第四,加大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可分拨至农村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并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4 农机合作办理应宽进进严审

近年来,随着全国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各地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合作社也成为了财政补贴和农村金融等重点支持的对象。可是看似光鲜的外表真的就没有一点问题吗?显然不是。“两会”期间,我们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和留言,诉说了自己办合作社困难的事情,经过梳理几条意见建议,希望能把行业的心声传达出去,让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民真正的赚钱工具。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2点。

第一,普通农民申办难。国内申办专业合作社涉及工商、公安、税务、质监、银行和农业等多个部门,审批手续十分复杂。下面笔者就整理了合作社申办的整个流程。

一个合作社流程下来,跑了不下6个部门,盖许多个章。而且,凡是到这些地方办过事的也知道,这些“衙门”不是你一趟能跑完的,稍稍碰上点很小的问题、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材料,你就得去个三四趟,而且有些地方,恐怕还会遭遇“指标没了”“现在不能受理”等一系列难题。

可见,农机合作社想要办下来流程是很麻烦的,这些审批对农民来说,实在是过于繁复。

第二,部分合作社“变了味”,空壳运行。

真正想办合作社的农民面临审批难的问题,而在现有的合作社中却存在部分空壳运行的情况,挂着合作社的牌子,享受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购机补贴政策,却并未实质性地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地方只要随便拉上一批人,在空闲地方搭几间房子,便可成立所谓的合作社,然后借助该平台将套取的政府补助资金转到私人腰包。

在涉农资金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准和验收等各个环节,虽然均有系列制度规范保障,但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出现假冒申报、虚假审核等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甚至产生了“下面有人操作,上面有人帮忙,上下两方面都得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造假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5点建议,总体来说就是“宽进严审”。

一是缩减审批环节。可参考由审批制到注册制的转变,减少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时的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减少审批的行政部门。在减少审批材料的同时加强审核力度,适时开展实地调查。无关紧要或是不必要的环节及材料可以适当省去,开通合作社便民通道,集中办理相关手续。注重实体调查,对社员名单、办公场地、注册资金和经营规模等要素进行实地调查,适当放宽合作社申请人条件。

二是加强后期审核,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合作社的动态监管,建立发照后的联合勘验回访机制。在合作社成立之后,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及时掌握合作社经营状况,考核其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与财税政策和农业补贴的获得比率挂钩。对套取扶持资金的要坚决予以取消。对不经营、不服务和不按章程规范运作的,加强督促检查,提出整改意见,促其规范发展,拒绝整改的,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撤销其营业执照。依法取缔、注销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和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

三是改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不再以绝对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农业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水准的依据,改变个别地方政府以数量充政绩的不当行为,加强对合作社质量的考核,如作业面积、涉农经营的产值、种植作物和粮食产量,购进农机的情况等。

四是进一步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监管负责部门,加大项目公示力度,建立“黑名单”机制。进一步加大涉农项目的公开公示力度,同时健全内控制度,杜绝内部操作。实施项目支持,落实项目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定财政支持农民专业作社资金的管理实施办法,规范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申报条件、标准和扶持方式。将恶性套用财政补贴资金的合作社纳入“黑名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五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力量监督,鼓励群众积极举报其中的违规行为,并将检查情况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5 职业农民等培训应尽量市场化

“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5日在经过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时说,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的地谁来种和怎么种的问题,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科技、机械和现代因素融入进去,发展现代农业来解决。

韩部长的发言,再次说明了中国农业的未来要一靠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国家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既然是职业农民,那么,这就不再是一个阶层,而应当是一个职业。而职业,就需要职业化,需要更高的职业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曾经拥有8亿人口,而根据国统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在2014年总人口约为13.7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 9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 86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

在这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还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打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资源日渐稀少,人才也是日益凋敝。

未来粮食谁来种?国家给出了答案——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在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同时,国家也了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在3年内,选择100个试点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左右。在此之前,农机行业里也有“阳光工程”系列培训,旨在培养职业化程度更高的农机手。

然而,职业化培训工作由政府牵头,其真实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山东省日前也公布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计划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整体推进,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和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山东的具体措施有:一是优选培育对象,以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村干部等为主要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二是细化培训分类,丰富培训内容,运用“农民田间学校”和“模拟训练课堂”等模式,现场开展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三是建立实训基地,2015年省首批认定挂牌200处“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16年开始逐步扩大范围,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分产业、分区域和分类型的实训基地体系。

从上述举措来看,措施主要还是“分派任务”的形式进行,考核标准主要是数字化的。

一场培训,效果是不是好,很难用量化的标准来考核。因此,既然是职业培训,就应该有受培训者自愿选择,用脚投票。如果培训切实有效,有培训需求的农民自然会选择真正有效的课程接受培训,而政府强行“摊牌”的各级培训考核指标,则很可能将“阳光工程”搞成“面子工程”。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职业农民培训市场化。既然是职业培训,就应当是市场行为,应尽量交由市场进行。政府负责培训机构资质的审核,以及对培训结果的考核。可建立相关的准入、监管和考核标准,规范各类培训机构的行为。对市场行为中培训机构欺诈、误导农民的,可建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对不法者予以惩戒取缔,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第二,建立针对培训机构和农民的财税和补贴机制。对于有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可以考虑建立适当的补贴机制,鼓励其参加职业培训。对承办职业农民培训的市场法人和接受培训的农民和农业组织,可考虑在税收上予以减免政策,以促进职业农民培训行业快速发展。

第三,避免机械化和数据化的政绩考核。既然是市场化,可以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考核职业农民培训行业的发展情况,并针对职业农民培训的体量、发展速度做出相应政策调整。应避免政绩化、指标化的考核,对于建成XX数量的培训机构、基地,认证XX数量的挂牌等不合时宜的考量标准,应尽量规避。

6 农机出口或援助应建立标准体系

2013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 571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而出口方面,全国农机行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10.81亿元,占比不到10%。

到了201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 283.6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39%。然而,出口数据方面,共查到两组数据:一是1一9月全国农机行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08.14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7%;二是据海关统计,201 5年前三季度中国累计出口各类农机装备164.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5.3%。

按常态估算,无论取信于哪一组数据,2015年我国农机出口超过300亿元都是有难度的,可见农机出口在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严重的下降趋势。

农机工业总产值在增长,而出口值却在下降(请注意,是净数值,而不是趋势),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二是我国农机行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在对外援助项目上,中国近年来进展平稳。2015年初,中国援助非洲国家的200台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成功发运。2015年7月,中国政府援助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267台一拖YTO-X904拖拉机项目举行交接仪式。2015年9月,雷沃又一单涵盖1000台中大功率拖拉机、2800套农机具以及其他生产设备,总货值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的援建货物发运。

在出口上,国内龙头农机企业也频有斩获,如中联重科农机的前身奇瑞重工,曾在2013年和2014年拿下两单出口“大单”,分别为埃塞俄比亚政府总额逾1.1亿美元的农业装备出口订单和波兰订购的1 050台套耕王牌拖拉机订单。2015年,山东五征集团对媒体表示,公司出口非洲市场的机动三轮车总数已超过7 000辆,并在毛里塔尼亚、科特迪瓦和马里等国新建或筹建三轮车装配厂。该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姜卫东表示,五征从2013年开始真正重视非洲市场,认为该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从农机出口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际农机市场始终是处于下降趋势的,作为生产资料的农机,本身的行业需求体量并不算大,而新兴市场的农机需求,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政治环境、农业政策以及农民的职业素养。

在欧美等传统市场,中国农机出口的竞争力主要集中于欧美农机企业舍弃的小型、低功效和低利润的那部分产品,而在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中国农机则面临农业发展慢和专业农民人才匮乏等难题。

据调查,一些援助农机到达被援助地后,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如废品一样长期闲置一旁。援助农机缺乏后续的售后服务支持和操作使用培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农机故障频发,维修上当地人却又难以进行。

对于新兴市场,尤其应当注重品牌与当地市场的共同成长,然而,无论是企业频频拿下的“大单”,还是各种类型的“援助项目”,在后续的市场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却都不尽理想。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有战略、分步骤和可考核的体系和措施,无法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长远来看,国家在对外援助上的大笔投资、企业在出口上的努力,都有可能“石沉大海”,无法出现持续累加的成效,影响国产品牌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声望。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设计并建立农机援助标准体系。对于援助农机,可事先考察当地市场和农业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在援助设备到达后,相关企业须建立售后服务队伍,组织相关培训,以保障援助项目切实有效。应建立对企业的援助项目成效考核标准。对于承担援助项目的企业,可考虑实施更多的财税减免支持,但应与援助的实际效果挂钩。

第二,设计并建立农机出口标准体系。国家应鼓励有实力的农机企业扩大出口业务,提前培育新兴市场。对于积极“走出去”的企业,可实施更为积极的减免税和补贴政策,并对企业培养海外人才、获得海外市场信息和市场对接上提供帮助。建立严谨、有效的企业出口考核标准,支持、鼓励和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和后市场建设。

推进农机报废更新的进展,一方面需要调动农民进行报废的积极性,扫清报废更新中存在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控制报废机器回流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回收企业资质认证制度以及再制造制度。

传统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在近两年已经越来越凸显,粮价下跌、面源污染、黑土流失不会是终点,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十分迫切。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其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2015年12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表示,2016年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66.67万hm2(1 000万亩),到2020年调减333.33万hm2 (5 000万亩)。政策性的干预调减,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玉米高库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玉米现阶段存在供过于求的局面。

不再以绝对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农业和农机合作社建设水准的依据,改变个别地方政府以数量充政绩的不当行为,加强对合作社质量的考核,如作业面积、涉农经营的产值、种植作物和粮食产量,购进农机的情况等。

我给总理提建议范文 篇3

自治区华锡大厂矿区重组工作协调组:

2004年7月8日华锡集团一行6人在张友宝董事长的带领下专程至五矿集团就华锡集团的《方案》征求意见并对五矿集团及五矿有色公司进行现场调查,索取相关资料。五矿集团朱光副总裁、投资部宗庆生总经理及五矿有色股份公司的同志和华锡集团的同志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按华锡集团的要求提供了有关资料。

此次沟通首先由华锡集团对其重组方案及基本思路进行说明,其后双方进行了沟通:一是五矿集团方面就方案所涉及的数据和想法进行了咨询;二是五矿集团方面就方案中认为有分歧的部分发表了初步的意见;三是华锡集团方面对五矿集团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复和说明;四是双方同意进一步就方案进行讨论并就下一步的工作和时间安排交换了意见(具体工作和时间计划见本文附件)。

以下是五矿集团就华锡集团提出的重组方案所提出的意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五矿集团是在双方沟通会上才获得华锡集团提出的方案,因此,所提出的意见只是初步的,有些问题还要在双方下一步的沟通中明确和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一、关于双方合作的基本原则

五矿集团对华锡集团提出的9条合作原则中的内容表示理解,但对华锡集团提出的某些原则有不同看法。同时,五矿集团认为有些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在华锡所提《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

(一)“三个有利于”原则。五矿集团认为,双方合作应该体现“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广西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五矿集团;三是有利于被重组企业,其中核心是有利于被重组企业。只有做到有利于被重组企业,才能做到有利于广西自治区地方经济和五矿集团。而这个原则在华锡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

(二)“为股东创造价值”原则。五矿集团认为,重组合作应该遵循为所有股东创造价值的原则,因为企业及企业股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价值,这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应遵循的方向。而华锡集团所提方案并没有体现这一原则。

(三)“企业间的相互选择”不应作为此次合作的原则。此次企业的重组应征求企业和职工意见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企业之间是否合作应该是企业所有者的权利。

(四)“历史包袱”不应由重组后公司完全承担的原则。五矿集团认为,卸下华锡的“历史包袱”将对公司重组后长期的发展和经营非常重要,历史包袱不应该由重组后公司完全承担。同时,也必须明确不应该使地方政府额外增加负担的原则,应在现有企业改革优惠政策的范围内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五矿集团再次强调:在遵循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包括上述条件),五矿愿意接受任何合作条件并体现出最大的合作诚意。

二、关于双方合作的总体思路

(一)股权结构的问题。五矿集团认为,华锡集团所提出的自治区“一家控股多家参股”的方案与自治区政府和五矿集团达成的共识中所明确的由五矿集团控股重组华锡集团的原则和方向有很大的冲突。同时,自治区协调工作组6月21日会议纪要要求华锡就几种重组形式(应包括划拨、五矿控股等)提出不同方案,目前方案只有一种,应予以补充。

(二)如何理解“一股独大”的问题。五矿集团认为,不应曲解国有企业改革要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具体含义,“一股独大”主要是针对政企不分条件下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而言。五矿集团控股与以前华锡资产结构中的一股独大完全是两回事。这里主要应从是否有利于出资人到位、改变经营机制和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去衡量,因此,与华锡集团的现状相比,五矿控股重组显然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

(三)保留部分自治区政府股权的问题。五矿集团完全同意在重组华锡集团时保留部分自治区政府股权的提议,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自治区政府保留控股权。我们认为,华锡重组的股比安排,仍应按此前自治区领导的指示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由五矿控股重组为宜。

三、关于双方合作的重组方案

(一)五矿集团认为,双方合作的重组方案应该符合自治区政府和五矿集团达成的基本共识,符合企业的实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1、华锡集团所提出的方案中,“华锡集团未进入局部破产的员工6781人”和“河池市所属的拉么矿、茶山矿、五一矿等矿山企业„1783人”的身份置换补偿金及债务共计13.3亿元,“由重组后企业各股东按股权比例分担”。这部分数字计算和资金安排缺乏法律、政策依据,而且这种方案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

五矿集团希望双方认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和企业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查和计算来确定这部分的具体数量,以便为资金规划和资产重组规划确定一个客观的和合理的基础。

2、合作办企业的目的在于赢利,也只有企业赢利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职工有所贡献。因此,合作方案的设计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净资产回报率标准,重组企业的资本规模设计应该以能够达到这个基本的回报标准为依据。华锡集团提出的方案所设计的约31亿资本规模需要多少净利润才能满足基本的回报要求?是否能够实现?及如何实现?这些问题在该方案中都没有明确的考虑。同时,根据现行会计政策,所有评估增值的部分都需要摊销,在这个条件下,按目前华锡方案重组企业的赢利能力是根本没有保障的。

3、华锡集团在方案建议中提出重组后公司年净收益1.5亿元和8亿—10亿元的短期和长期净收益目标缺乏客观的依据和已落实的资料基础。华锡集团方面也确认了这一点,而这对资本规模的设计及方案设计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双方有必要共同在调查的基础上来确定一个有扎实的客观依据及合理性的赢利计划和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确定与此匹配的重组方案。华锡集团所提方案中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问题也应该通过双方充分占有相关资料并经双方充分沟通和讨论后确定。

4、华锡集团所提方案中政府净资产出资中有约10亿元是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和商标的重新评估增值获得的。且不说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政府法律法规也没有这样的强制性要求,就是双方接受这种方式也应该在双方就如何评估、评估范围及评估应遵循的原则达成一致的条件下实施,而不能采用单方说了算的方式。而且以矿业权出资尚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审批。同时,评估结果也应该考虑如何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满足股东回报及合理的股本设计等因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五矿集团对华锡集团具体资产状况、赢利能力、资产法律状况的深入了解是一个基本条件。

(二)五矿集团认为,对于债转股问题的处理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案,都必须以维护企业利益和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前提。在此前提下,我们认为,应在重组方案明确后,再与华融公司就具体的债转股实施方案进行协商为宜。

(三)五矿集团认为,华锡集团提出的14亿元的发展投资规划和重点项目安排也需要双方在充分调查和论证基础上提出具体并可行的计划,这对五矿集团未来需要投资的数量、形式和时间安排都至关重要。

四、关于下一步的工作和时间安排

双方就以11月3日为目标进行倒计时工作安排达成了一致并由五矿方面提出了工作和时间计划。同时,华锡集团方面也同意五矿集团尽快安排人员对华锡集团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

鉴于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案需要双方对上述资料的调查和认同,因此,尽快安排五矿集团的现场调查就成为当务之急,请协调组能够支持及进行必要的协调。

附件:《中国五矿集团关于华锡和大厂矿区重组的工作计划安排(建议稿)》

2004年7月12日

中国五矿集团关于华锡和大厂矿区重组的

工作计划安排(建议稿)

一、确定重组方案阶段(6月28日-7月20日)6月11日 五矿集团向华锡集团提出重组方案建议 7月8日 华锡集团向五矿集团提出重组方案建议 7月12日 五矿集团就华锡集团的方案回复意见

7月8-18日 五矿集团与华锡集团讨论并协商重组方案框架建议。如果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可由五矿集团与华锡集团共同向自治区有关部门上报重组方案框架建议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由五矿集团和华锡集团分别向自治区有关部门上报重组方案框架建议

二、重组方案框架建议审批阶段和尽职调查阶段

7月21日-7月31日 自治区政府审批重组方案。与此同时,为论证方案可行性和为方案的细化进行必要的准备,应开始对华锡的尽职调查

7月13日-7月18日 五矿集团与华锡集团协商确定尽职调查方案 7月19日-8月20日 完成尽职调查、清产核资并出具报告 8月21日-8月30日 进行方案微调、修改工作

三、确定重组协议阶段

9月1日-9月30日 五矿集团与华锡集团协商确定重组协议 10月15日前 政府审批重组协议

10月16日-31日 按重组协议完成重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11月3-6日 签署正式协议或新公司挂牌成立

五、与重组工作同步进行的其他工作1、2、3、4、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2004-7-12 为解决华锡集团目前的经营困难,同步进行贸易和资金方面的合作 提出丹池矿区资源勘探、开发规划

上一篇:者腊中学2012—2013学年德育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简笔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