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精选9篇)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1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合作下,以企业为主导的、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特点,构建以生态农业通用技术为核心,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课程体系,探索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为立足点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整体教学设计,是实现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农业类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校;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

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达地区农业类企业的岗位类型和工作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能够合理规划布局农业生产,能够监测、评价农业产地生态环境,能够科学指导生态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等。这些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现代学徒制正是由企业主导的、基于工作流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培养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受自身利益驱使,企业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工作时间,增强劳动强度,忽视技能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缺乏知识系统性。为扬长避短,对生态农业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设计,使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企业生产管理相协调,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过程具有技术技能综合化的特征。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基础上的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农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经营管理、职业精神相互渗透和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体系构建

(一)着眼生态,课程融合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生态学之上的实践活动[1]。生态农业着眼于生物、环境及生物与环境这几个模块,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教学项目中,往往要求多门课程的知识交叉,甚至要求技术技能的跨专业融合。如种养结合的立体栽培项目,要求学生既掌握种植技术,又熟悉养殖技术;既要充分理解种植与养殖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将生产对象的生长状况与生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视野。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就要发掘模块间、项目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融合,如将种植对象与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养殖对象与水体底泥之间的关系放在同一个教学项目中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

(二)通俗易懂,由点带面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特点,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通俗易懂的介绍为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普及农业生产常识。如通过水稻生产项目,使全体学生对水稻生产流程形成总体认知,对水稻生物学特性有一定认识,对水稻高产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至于水稻的种质资源开发、生长环境对水稻的持续细微影响等,可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第二,要在不同的项目中,适度重复基础理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如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在水稻生产项目、蔬菜栽培项目、果树栽培项目中都应该反复介绍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生产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几次反复学习,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会逐渐由模糊转向清晰。第三,课程设置无须刻意追求全面,而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如种养结合生产项目中,虽然养殖对象种类繁多,但不必一一介绍各种鱼类的养殖方法,在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下也未必有条件让学生实际养殖多种经济鱼类,学生只要掌握通用核心技术,通过教材或网络自主学习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特点,就能掌握相关技术。再以农业机械操作项目为例,通过某种大型机械,如旋耕机的操作实践,要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在享受农业机械带来的高效率的同时,充分认识所有的科技手段的应用都要基于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主动思考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与生态农业要求的优质、低耗、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中扮演的角色及发展趋势[2]。

(三)立足地方,突显特色

为了便于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地方优秀农业企业往往是高职院校的优先合作对象,这就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立足当地特色,教学项目中的生产对象、情境设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等都要与企业师傅联合设计,力求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力争做到“工学一致”。如苏州地区进行生态农业专业课程设计时,可以围绕枇杷、杨梅等特色水果,中华绒螯蟹、翘嘴红鲌、秀丽白虾等特色水产品,太湖猪等特色畜牧产品及阳澄湖度假村等进行教学项目设计。这些教学项目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虽然项目中涉及的生产对象种类、生产管理技术都不甚全面,但只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课程融合,以点带面,辅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克服这些问题。如教师在生产岗位上示范中华绒螯蟹的生态养殖技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克氏原螯虾在此生产条件下的生产管理要点,进而拓展到甲壳动物养殖的核心技术,相应的技术细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或分组交流探讨。

(四)岗位覆盖,灵活实施

现代学徒制主要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3]。生态农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企业类型多样,职业岗位大致分三种类型:一是生产技能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如农业企业或农场员工等,这类岗位强调熟练操作、创新求变,设计教学项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二是经营管理型,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如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这类岗位强调平稳运营,教学项目设计时要重视拓展学生在人事、物资、财务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知识面;三是社会服务型,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链上的服务工作,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员、农业技术推广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这类岗位强调拓展市场,教学项目设计时要注重锻炼学生的交流谈判能力[4]。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尽可能涵盖三种类型的工作岗位,但在实施教学项目时要根据企业类型及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职业岗位类型,开展学徒制培养。然后通过轮岗等方式,使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多熟悉不同类型的岗位。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分割,形成一系列可以独立实施的项目。为避免学生在不同阶段更换实践企业时,知识系统和操作技能出现明显的割裂,所有项目要围绕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核心通用技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生态养殖项目为例,学生可以在河蟹育苗场完成人工繁殖项目实践,接着可以轮岗到草鱼养殖场完成苗种培育项目实践,商品鱼养成项目可到工厂化河豚养殖企业进行实践。虽然学生实践的企业类型不同,生产对象也不同,但不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模式的核心技术及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是有共性的,可以进行有机衔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企业间的轮岗完成整个养殖生产流程。

(五)融入文化,活用政策

一般而言,涉农企业地处偏远,工作条件较艰苦,不少学生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不利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农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农业文化,了解新品种农作物中蕴含的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者,还是农业文化、农业技艺的传承者,有责任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国家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涉农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使学生充分了解惠农政策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编写项目或方案的能力,使他们能协助企业或在创业过程中争取到农业扶持资金。

二、教学项目实施

(一)不违农时,弹性教学

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传统农业教学流于纸上谈兵,教学时间与生产时机不匹配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人才时,尤其要注意调整项目教学时间,使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如春季往往是动物繁殖季节,在此时节需主攻动物繁殖技术;夏季往往是病害频发的季节,学校应调整暑假安排,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到企业岗位锻炼应对突发情况的技术技能;冬季农闲时,则返校学习理论知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循环交替,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领悟理论。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进度会有所差别,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出问题症结,针对个别学生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酌情调整岗位实践模块,这就要求教学时长、工作强度等不能统一标准,要有一定的弹性,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缩短项目学习时间,增加休整时间进行其他技能拓展,或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

(二)分工协作,明确责任

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即便一个简单的操作,由于工作量大,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妥善分组、分工,训练组员交流协作的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如测定评价土壤肥力项目,需要检测的指标众多,选择样品、配置试剂、校准仪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后检测报告失真。因此,团队所有成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各自的分工。

(三)适度重复,发散思考

农业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止步于“会”,而要强调“熟”,要适度重复训练,在不断重复中下意识地完成技能的积累和原理的领悟[5]。如植物的扦插嫁接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技能,胜任岗位工作。完全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技能也非学徒制培养的终点,使学生能独立地或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如在学习作物栽培技能时,要求学生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认知,引导学生理解作物品种、生长环境与作物优质高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习农业机械操作技能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农业机械的适用范围、使用及维修成本、能源消耗等,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科技进步。

(四)依托平台,创新创业

生态农业是集优美性、生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于一身的绿色、可持续农业,对生态技术应用、现代经营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更多地依靠创造农业生产新业态,改革农业经营模式来推动农民增收。农业类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种和技术,也有大学生创业园,可以为毕业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掘、利用现有平台,努力创新,条件允许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三、教学方法优化

(一)引导式教学

高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论和技能难度适中,较少有难以理解的复杂计算和推导,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学能力。通过设定不同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工作情境中所需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论,则指导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设计小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学生的合理分组,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引导他们带领组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全面并正确地发现、分析、解决生态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信息化教学

企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往往不愿向学生开放,而这些环节恰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师应充分搜集网络信息资源,制作微课或视频片段,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熟悉关键步骤的技术要点,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信息化教学并不局限于播放短片、视频,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视频或者照片寻求更多的技术支持,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给予实时指导。

(三)角色扮演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普通工人、技术员、管理员、农场主等,通过角色转换,学生会对不同工作的内容、性质、职责等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6]。如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教师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由学生分组“承包”学校的生产基地,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分工,制订生产计划,确定生产模式,分别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指导生产或进行管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作物生长不佳时,不直接告知学生原因,而是引导团队中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学生带领组员去查资料,然后团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等作物收获后,也可由学生进行销售。在生产实践中,团队成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发地扮演技术员、销售员、管理员等角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明确今后的就业目标。

四、多元教学评价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包括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和项目完成情况两个方面。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出勤率、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等,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团队成员互评和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考评的方式。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测评,可以通过卷面考试、方案设计、流程制订、产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即为学徒,也就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学习效果,学徒也应参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学生的实习工资与企业的效益相关联,使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劳动所得的变化体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职业精神,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为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在培养高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需构建符合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课程体系,探索农业类专业教学项目的实施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在实践中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29-38.

[2]顾万荣,宁海龙,邹德堂,等.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东北农业大学教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4):92-95.

[3]吴含.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37-43.

[4]单武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石门县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16):71-74.

[5]李艳.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单片机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为贯彻落 实《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文件精神, 切实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社会发展,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着力于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数字校园建设水平以及开发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建设, 其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的能力的培养首当其冲。

1 信息化教学特点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 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学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强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能适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支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技术的选取和应用, 应该是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强制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 知识学习转变为行动能力, 总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其实学生不是不想学, 而是不知道怎么学。那我们就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工具, 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分解, 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3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目标、内容及要求清晰、准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得当;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重难点问题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作用突出, 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内容呈现方面, 教案规范、完整、突出信息化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数字化、媒体化, 传输方式网络化;选用多媒体素材适当, 表现方式合理。

技术应用方面, 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教学中应用恰当;图、文、音、视、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创新与实用方面, 立意新颖, 构思独特, 设计巧妙;适用于实际教学, 有推广性。

4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及要求, 该文选取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技术应用》中的一个教学任务——数码管动态显示控制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案例, 展示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4.1 前期了解课程设置

组织调研团队走访相关企业, 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交流, 回访毕业生, 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 召开专家论证会, 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及就业岗位需求。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继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 教师需要提炼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序化和表现形式。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能够充分满足课程目标的要求, 体现当前市场的前沿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综合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序化教学内容。

4.2 教学设计

《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采用虚实结合, 课内教学、课外训练相结合,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对比教学、动画模拟、分阶训练;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 包括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设计实施、任务评讲示范、进阶提升、单元考评反馈六个步骤。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选择性运用了一些信息化工具, 如电子点名器、“极域”软件、仿真开发工具、多媒体、视频以及网络工具等。

4.3 教学过程

下面以数码管动态显示控制的单元教学为例介绍教学过程。

1) 任务布置

找载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实物等途径展示数码管电子产品案例, 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对象——数码管, 从中选取典型代表——数字钟作为教学载体。

领任务:教师利用视频演示数字钟, 学生分组, 领取单元任务:应用单片机及C51语言设计数字钟, 数码管显示时间的时分秒及分隔符。

明要求:设置关键问题, 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搜集相关资料。

课后, 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资料, 老师通过QQ、邮件等途径指导学生, 掌握课外完成的情况;课堂上利用电子点名器随机点名或学生自行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关键问题, 明确任务要求, 教师提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 任务分析

分析知识要点:教师归纳并讲解任务设计中需要应用的已学知识, 分析推导任务设计的知识要点。

任务分阶:数码管显示时钟, 可循序渐进, 前阶讲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后阶任务的设计思路,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化教学训练:介绍并参考校企合作企业的工程设计过程和方法, 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系统虚拟仿真, 直观动态显示实操时系统中不可见的微观量, 节约实操教学购买元器件的成本, 解决两大教学难题。

3) 任务设计实施

这一步是解决本任务重难点的关键过程, 首先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秒的显示”。

流程设计:学生参考教材等资料, 利用电子画板自行设计程序控制的流程图, 方便保存、修改。

程序编写:利用Keil软件在线编写、调试程序, 能自动查错、提示, 是自主学习的帮手。

系统仿真:利用Proteus软件进行系统虚拟仿真, 动态真实显示设计效果, 增加学生学习信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系统调试:根据仿真效果在线调试, 不断修正和优化程序流程和程序编写, 以达到任务要求。通过反复地编写、仿真、调试修正解决本任务教学重难点。

教师巡查指导, 并使用“极域”软件监控学生电脑, “遥控辅导”, 设置上网限制, 解决学生上网不受控的难题, 教师利用录屏软件抓录典型问题视频, 点评时回放。

4) 任务评讲示范

学生利用“极域”软件提交设计资料给教师端, 老师逐一仿真查看, 并选出2~3个典型设计, 让学生演示仿真效果, 阐述方案, 其他学生点评, 老师认真记录, 并根据训练情况、上交资料对学生进行量化评分;老师根据抓录的典型问题、答疑记载、电子作业以及学生评价情况, 进行分析点评, 系统性地讲解秒表的设计, 示范操作仿真调试过程。

5) 进阶提升

学生设计实施2个后续进阶训练, 教师指导, 巩固、拓展知识的应用。然后学生讲演, 师生评价。

教师同步下发前阶任务的讲、练视频, 学生自主参阅, 主动思考后阶任务设计思路。

教师整理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资料、设计操练经验技巧, 纳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及时更新, 体现“边学边用, 边用边建”。

6) 单元考评反馈

利用多媒体课件, 师生回顾、归纳知识要点、任务设计及操作的经验技巧;教师利用极域软件创建理论自测题;本单元教学结束后, 学生通过网上交流平台、教务管理系统、QQ、邮件等方式对教学作出评价和建议, 以便改进教学。

5 反思与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我们也应该时刻更新课程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细节, 技术和手段不在于多, 而在于是否适合本门课程的实际教学, 是否体现校企合作, 是否确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此, 教师也应该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 听取他们宝贵的意见;多走访往届毕业生, 听听他们对课程教学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积极分析当前专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在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积极探索改进措施和方法, 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

比如, 在信息化环境下, 我们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缩小学校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存在的差异:

1) 将企业管理模式引进课堂教学管理。

2) 建起虚拟校中厂, 学生操练时, 能将企业工作现场搬进课堂。

3) 企业工程师能学生操练时能够远程辅导交流, 介绍操练技巧, 真正实现师傅带徒弟。

4) 课堂知识讲解及操练以企业产品的开发过程为主线, 将技能的培养融入到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筱兰.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商场现代化, 2008 (32) .

[2]沈红卫.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与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6.

[3]王华强, 李成标.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05) .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基础;课堂教学

建筑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表述能力,是一门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特质的专业。如何让高职生学好这一门复杂的专业课,与其在课本上孜孜以求,毋宁着眼于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切合社会需要和解决令家长堪忧的子女就业问题,这是本专业发展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教学团队不断总结和汲取经验,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所需和学生走向社会所用。

1.《建筑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1.1学生学情分析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美术功底薄弱、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不够、毕业后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等问题。

首先,由于近几年招生政策和招生理念的影响,美术基础不再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必须条件。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在入学前并没有受过专门的美术训练,对图形和立体空间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弱。其次,大部分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进入建筑设计专业学习并不是长期志向、自身特长才华、兴趣爱好所趋,而仅仅是出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判断,更是一种身不由己、误打误撞的结果。这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专业的整体性认识,基本概念和知识匮乏,学习知识内容之间不会融会贯通,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在职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方面差强人意,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

1.2课堂教学分析

建筑设计基础课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学生迈向建筑学领域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将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相结合,不仅起到启蒙性教育的作用,同时对下一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起到铺垫作用。但是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程教学思想上过多注重技能、技法等基本功训练而轻视基础理论教学和思维模式培养;教学方法上保守传统,缺少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等。基础课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始终是整个课程体系实施中的瓶颈。

2.《建筑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基于以上学生及课堂自身现状,本教学团队在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作了整体改革,努力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层次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

2.1分析岗位面向,制定教学改革原则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本能力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熟悉并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具备一定的建筑赏析能力、绘图表达能力、提升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建筑设计方法,建立起建筑设计构思、表达方法与流程框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周课时为4节,总课时60节。通过完成一个课内、两个课外能力项目的训练,为后期进行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奠定基础。

此外,《建筑设计基础》面向的岗位为助理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方案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进度管理等协助工作,需要具有协助主创建筑师从事一般公共建筑、民用建筑设计及场地设计的能力、独立完成辅助性设计工作的能力、方案制图及计算机能力、独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等。因此,课程在改革中以兴趣培养为中心,以与后续课程无缝对接为主线,以盘活课堂、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着眼点,优化教学模式,培养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充满活力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2.2更新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

2.2.1 能力目标具备可检测性

大凡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必须在学业上制定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样就派生出优秀良好等评定等级。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更高等级,能力目标的设定尤显重要。既要有真实性,又要保证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且让学生具有成功感。因此,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是关系到是否能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能力目标的重要性就决定了制定目标的时候不能随意和空泛,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通过可检测性强的、细化的能力目标来检验。[1]

2.2.2 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具备分层性

宏观地说,目标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无论知识技能的获得,还是方式方法的习得都与目标的设定互相关联。学生的能力并不是一刀切的,有层次之别,强弱之分。为了保证预期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成,在设定时有必要采取分层设计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安排难易、高低,准确把脉个体完成情况,避免以往评估时的一概而论。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将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分层设计,提出100%、85%、15%三个层次。百分比是指预期达到本项能力要求或素质要求的学生比例。100%是基本要求,是指完成本门课程学习后,全体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85%是拔高的要求,是指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85%的学生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15%是指能达到更高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学生比例,这部分的学生比例较少,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可以与本科生齐平。

2.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建筑形式美感的培养与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潜移默化的引导形成与提高。如果仅仅是依靠大一两个学期在专业基础课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早用建筑师的视角关注和分析建筑设计,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就越有帮助。通常,高中毕业至大学入学的这段时期,假期长,无学习任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充裕。而且90后的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已经非常普遍与熟练。据统计,每年录取通知书发放以后,我校通过百度贴吧建立联系、组织起班级QQ群的新生班级占到了八成以上。基于以上几点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前置性学习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入学前的暑假就开始学习,对专业有个初步认识。教师加入班级QQ群,共享如何认识建筑、如何评价建筑空间与形式、建筑的风格分类等偏重体验、美感方面的教学课件,包括深受90后学生喜爱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自学,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暑假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拓展自己的眼界,关注身边的设计,如封面设计、广告牌设计、陶瓷设计等方面,思考其构成元素、组织方式与色彩搭配等。此外,鼓励学生多看建筑,多思考建筑,选某座建筑进行造型、功能、风格等方面的评价与分析,教师定期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开学后,组织召开相关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这种做法对激发学习兴趣,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很有帮助,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而且也为入校后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遵循认知规律,增加嵌入式的教学内容

传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大纲中包含立体构成、空间构成、小型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三大块内容。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为基本能力的训练,课程内容抽象,偏重理论。小型建筑设计方法入门的内容是带领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的学习,内容具象,偏重实践。在以往的课程安排中,先讲立体构成与空间构成,然后再讲建筑设计方法入门,先抽象后具象,先理论后实践。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两部分基础知识与建筑设计入门两足鼎立的课程体系导致基础知识与设计实践“两张皮”,很多学生做不到将学到的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影响了其设计能力的提升。这种课程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上述现状,我院《建筑设计基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增加了嵌入式的教学内容,采用将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两个模块的内容嵌入到小型建筑设计方法入门模块中去,由小型建筑设计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方式,即双线并行贯穿项目的课程模式,从而改变以往基础知识与设计技能相脱离的状况。其中,小型建筑设计采用项目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设计两大一小三个项目。一个大项目为“杭州寒悦茶室设计”,安排学生在课堂完成;另一个大项目为“杭州和合财富中心售楼处设计”,安排在课后完成。为了模拟建筑师任务突然增加并且短时间内要完成的职业特点,在期中增加一个小项目,即“桐乡聚进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这三个项目与助理建筑师在工作岗位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吻合。

经过项目的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完成建筑设计工作的流程、构思方法与步骤、方案评价与选择、制图表达等一系列知识,知晓工作中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状况,并能有效解决,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入门,本门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直接的衔接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5 重视自主式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主动构建的,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2]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与他人沟通、协作,丰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本课程重视自主学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开始就分成学习小组,课程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次课堂总结、汇报交流都必须组员轮流进行,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3]架构年级与年级间交流的桥梁,提倡不同年级学生共同学习,变“我”为“我们”,分享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互相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为将来从事助理建筑师的工作岗位奠定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基础。[4]

2.6量化评分,增加笔试是考核标准的新尝试

知识点是学生掌握设计构思方法的基础,是形成并提升方案修改能力的出发点,是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改革中打破以往设计课教学中不考试的传统,组织本门课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考试,并参照考核内容在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将评分量化,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得分情况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

3.结语

科技背景、就业形势、学情等方面不断变化,教学改革也必然随之改革与调整。因此,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多年的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不断修正与完善。而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就需要不断提升专业修养,开阔眼界,关注业界动态,需要思考如何营造更加生动、饱满的课堂氛围,增强自身的感染力,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1日,第1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0921.htm.2013-10-18

[3]陈永昌.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3):31 -34

[4]王蓓.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5):109-112

[5]王建华.高职建筑设计技术训练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1):101-102

[6]王蕾.基于建筑设计技术服务的教改实践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04):52-54

[7]崔丽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J].价值工程.2012(09):279-280

[8]袁铭,马怡红.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213-214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2.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乐于讨论,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

3.通过对书中人物的讨论,体会人物个性,感受人物魅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T:很高兴,又到了我们的“小书虫”读书交流时间。暑假,我们阅读了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课外书屋给我们推荐的《绿山墙的安妮》(课件同时出示)

T: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S:加拿大的蒙哥马利(课件出示)

T: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时灵感突现,花费两年时间创作的,可是小说写完后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直到十几年后才有出版商愿意出版这本书,没想到一出版随即畅销至今,在加、美、英、德、日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主人公安妮(课件出示图像)成为许多女孩子的偶像。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想必,同学们也一定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本书,跟随安妮一起走进绿山墙吧!

(二)感悟书中人

1.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读这本书,说说安妮是谁?《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一个怎样生动、感人的故事?

安妮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好心的邻居把她养到6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又被送到孤儿院。11岁的时候,住在绿山墙岛上的马修和玛莉拉收养了她。安妮生性活泼乐观,她因为天真和爱幻想闹了不少笑话,又因为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留在家乡当了小学教师。

2.跟随安妮,认识朋友,理出人物关系图

T:小结

2.多种角度,感受安妮

T:在绿山墙,安妮和这些新朋友(指人物关系图),发生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一步步地认识安妮,了解安妮。在你眼中,安妮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请结合你们笔下的安妮画像,小组交流一下。

她的下巴——(S:长得很尖,很突出)她的眼睛——(S:充满锐气和活力)

她的嘴唇——(S:可爱恬美、极富于表情)

她的前额——(S:宽大而饱满)

总之她——(S:决不是什么普通的家伙)

S: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 抓住“平凡中的不平凡”组织学生讨论。

师生互动中感受安妮的鲜明个性

★ 抓住个性中的“想像力丰富”这一点组织学生讨论

(三)用心沟通,走进人物

T:孩子们,书读完了,我们一路欢笑,一路忧伤,有时还会热泪盈眶。读完这本书,相信很多同学会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因为它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成长的喜怒哀乐,感受到成长的痕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近一个世界前对《绿山墙的安妮》的评价中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 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从没有人能把童年生活描写得如此甜美可爱。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很多很多的触动,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抒写下来:

1)绿

墙的安

妮,我想

你说:

2)读了《绿山墙的安妮》,我想说:

S:展示交流

T:我想,你们已经和安妮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你们和绿山墙的人们一样理解安妮!

(四)小结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5

目前, 成都市正在开展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 很多村镇街办、社区农村组织、农业公司实施了信息化建设, 配置了网络, 很多农民家庭也购置了计算机, 但由于对信息技术学习不深入、应用不娴熟, 很多农民只会简单的计算机应用。因此, 农业高职学院结合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的师资、设备等优势, 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高职学院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的制约因素

农业高职学院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缺乏“校农联接”的机制

目前, 农业高职学院主动服务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机制还不健全。由于缺乏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的“校农联接”机制, 学校很难与农村、农民之间建立起联系, 很难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到农村, 很难为农民展示先进的智能农业技术, 很难为农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

农业高职不了解新农村信息技术需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各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民存在着信息技术基础的较大差异。农业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信息化程度高的公司希望能为其定制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以实现对田间地头的智能化管理, 中小型农业公司则希望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办公效率。因此, 尽管农民、农村组织、农业公司对信息化的需求真实存在, 但学校却很难准确把握其需求, 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服务举措。

农业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服务的影响力小

农业高职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是畜牧、农学、园艺等专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是在近十几年时间蓬勃发展起来的。由于办学时间短, 信息技术应用与研发的实力还很薄弱。镇村级地方政府、农业公司、农村组织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 很难想到与农业高职学院谋求合作, 在遇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困难时, 很难想到向农业高职学院寻求帮助。这表明, 农业高职学院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还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农业高职学院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缺乏激励机制

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建设与服务将耗费一定的物质、时间等成本。农业高职学院对此在奖金收入、职称聘任上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做与不做、多做与少做一个样, 所以教师参与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农业高职学院为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的研究

2011年11月,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把“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社区中的技术服务与应用推广”确定为学院的服务类科研课题及省级示范建设任务。电子信息分院承接课题后积极开展了课题研究, 先后在大邑王泗镇、崇州观胜镇、北川曲山镇、彭州白鹿镇、龙泉万兴镇等地方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在实践中, 通过积极探索, 逐渐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破解了制约因素。

校地共建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推广基地

农业高职学院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建立起“校农联接”的机制。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毕业生, 有的已成长为农业技术骨干和地方政府领导。应用这些社会资源, 学院建立起了与镇村级地方政府、农业公司、农村组织的联系, 然后共同商量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 电子信息分院分别与大邑王泗镇、崇州观胜镇、北川曲山镇、彭州白鹿镇、龙泉万兴镇等镇政府签订了共建信息技术服务基地协议。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型农民, 提高村镇干部、农技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推广最新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等。其中, 学校主要负责派遣师资、实施技术指导, 镇政府主要负责组织学员、提供场地等。实践表明, 基地建设获得了镇村级地方政府、农业公司、农村组织的大力支持与欢迎, 为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搭建了平台。

深入调研, 共同制定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内容

农业高职学院能否为“三农”服务, 取决于学院文化与“三农”文化的契合度。农业高职学院服务“三农”要采用“适应—融入”、“整合—提升”和“创新—引领”的策略。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要适应农村现状, 融入地方环境。电子信息分院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过程中, 通过发放调查表、座谈、总结等多种形式, 准确把握农民、农业公司、农村组织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整合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及网站构建维护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智能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编写有针对性的新农村信息技术培训与服务的资料, 引领农民学习先进信息技术, 创新了高校“科技下乡”的模式。

搞好“产学研”, 将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新农村

农业高职学院服务“三农”要凭借学院自身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 将掌握的高端文化应用和传播到农村。2012年3月,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 联合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 投资150万元, 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以“智能温室大棚”作为载体, 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 实现对蔬菜、花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信息分院在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同时, 从农业产业的高端入手, 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实现了“产学研”的统一。

制定激励政策

农业高职学院的师生要有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献身农业的思想境界。在政策层面, 要出台鼓励服务“三农”的规章制度, 要营造服务“三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为了可持续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对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 在评定教师的高级职称时增加了参加社会服务的要求。以上举措有效地激励了学院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的热情。

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快速、广泛应用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渗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获得实质性突破。农业高职学院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活动, 把最新信息技术带到农村, 可使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再停留于硬件建设这个层面上, 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 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改善农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金喜成.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经济, 2011 (3) .

[2]Hans W Gripentrog.智能农业:一种通向成功的新方式[J].农业工程, 2012 (3) .

[3]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9) :10-12.

[4]周兰英.文化视阈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 2012 (32) .

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6

一、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实践是本位。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游刃于实践中。中职学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

2.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三种课堂,三种现象”的问题:第一,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 ,学生上课的热情很低。第二,上机课。学牛像一台“录音机” ,把老师讲的东西照抄照搬,在操作了几分钟后就没有兴趣,开始玩游戏,自学能力差。第三,从教室到电脑室的先理论课,后上机课。在教室讲解理论,然后到电脑室上机实践,导致的结果是连在教室听课最认真的学生,到了电脑室都忘记操作步骤,很多时候又得去重新讲解。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中职生中绝大多数的自学能力很差,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才具备自学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太多,太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太少,结果学生便养成了不思考、不动手的习惯,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高,成绩也不理想。

三、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自主式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健康、情感的丰富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提升。这使我们感觉到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以达到追求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目标相适应。我们要制造这样一个环境:走进课堂,三尺讲台消失了,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不见了,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以及展示自我的舞台。“台上”学生有的表演、有的辩论、还有的讲解,“台下”学生站着、坐着、蹲着,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课堂互动着,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走迸学生,我们会感受到,他们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朝气蓬勃的孩子,有着灵活的思维,张扬的个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課堂内容预设与生成互动共生。自主式教学不仅仅是预设的,同时也是动态生成的,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该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十分充分的预设,使生成要立足与课本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更具方向性、实效性,教学也需要在生成中拓展,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引领者。首先,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拟出一个预习提纲,帮助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经过交流、反馈,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并初步形成目标;紧接着,每个小组展示、交流预习环节的学习成果,相互之间提问、质疑、反驳,教师通过点评使学生、师生之间知识逐渐交融;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反思与总结,每一个学生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一个回归性的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一个盘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让“弱者达标,强者更强”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我们虽已认识到教育对象的智能类别,但离完全因材施教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端正教学态度,在正确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人人学有所成。考上高校是成功,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同样是成功。不管他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重要的是他要学会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农业技术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简单、呆板、必需教具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经费紧张和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无法发挥、利用等弊端。只要利用好农村特有的环境资源,自然资源,育教于实践就能使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即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克服现有农村生物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使生物教学与农业实践紧密相联,需要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在现有条件下,自觉地、力所能及地进行农业知识、技能与现有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穿插一些具体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以便学生更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会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的距离,也可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如学习“环节动物”时,对于有些养鸡户,一到夏秋时期,在雨后顺手拾来活蚯蚓喂鸡的错误做法给予正确指导。蚯蚓是高蛋白饲料,能提高鸡的生产效益,但蚯蚓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者,对鸡能传播楔形变态绦虫、环毛细线虫等,使鸡体质衰退,生产力下降,故绝对不能用鲜活的蚯蚓直接喂鸡。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鲜活蚯蚓,用清净水漂洗干净以后,加热煮沸5分~7分钟,即可有效杀死蚯蚓体内、体外的寄生虫。并将洗煮后的蚯蚓切成小段,添加到饲料中混合喂鸡,产蛋鸡每天每只饲喂15克~20克或添加饲料量的12%~5%。另外,鸡群应定期用左旋咪唑药剂驱除寄生虫,每年可驱虫3次~4次。

二、让学生走入大自然,利用课外活动拓展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农村中学的生物课应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学校周围的田野、山沟、农场去,认识生物,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利用自制的捕虫网捕捉蜻蜓等昆虫,制作成标本,这样不仅可以补充课堂教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延伸他们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触角。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蔬菜大棚,走访果树种植户,去学习他们如何对果树进行秋剪,并了解这样可以改善光照、增强光合效率、促进营养积累、缓和树势,特别是对幼树、旺树和结果少的树尤为重要。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根据地区的特点,利用兴趣班开展简单先进的农业专题讲座

北方地区冬季是农闲季节,也是蔬菜淡季。利用兴趣班我们通过预先调查并征求学生的意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给学生讲了两个农业专题:一是芽苗菜的种植,二是让鸡多产蛋的有效措施199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给出的芽苗菜定义是:“凡利用植物种子或其它营养贮存器官,在黑暗或光照条件下,直接生长出可供食用的芽、芽苗、芽球、幼梢或幼茎统称为芽苗类蔬菜,简称芽苗菜或芽菜。”也就是说我们食用的是各种种子萌发长出的芽。

它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无污染,绝对的AA级绿色食品,属无土栽培范畴。这是因为芽苗菜的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于种子自身贮藏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足以供给其生长,不需要土壤,这样可以防止病虫害等,整个生产培育过程只需定期适量喷水,不需施任何农药、肥料或生长素;且芽苗可食用,芽根可作饮料或直接沤肥,所以无任何公害,且非常环保。

其次,少占地,取材广,零投资,风险小,方法简便易学,栽培技术易掌握。家庭栽培可在庭院、室内或阳台,占地只需摆下一个立体栽培架(1.5米×0.6米=0.9平方米)的不到一平方米的面积即可;出苗设备简单,价格低廉,可用厨房器皿(浅型置物筐、洗脸盆、果盘及平底碗碟等)或小型家具(脸盆架、书架等),只需投资购置种子的费用。

再次,芽苗生产周期短,全年都可以栽培。此类栽培属室内作业,环境条件只受人工控制,不受季节、天气影响,只要温度、水分和管理条件都适宜,一般种子从发芽到芽苗菜形成,最快为5~6天,最慢为20多天;豌豆苗的生产周期为8~10天,萝卜苗为5~7天,平均一年可生产30多茬,每平方米的面积的年产值相当于一亩菜地的年产值。

最后,芽苗菜品种繁多,价格便宜,营养丰富,药食两用,食用方便,也可作改善室内环境,作“园艺疗法”的良好素材。目前已经开发成熟的芽苗菜达50多种,豌豆、萝卜、红豆、芝麻、苜蓿、香椿等;芽苗菜内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极易被人体吸收的活性微量元素,西方学者还研究出它有可抗疲劳、抑癌症的功效。

这个专题的讲授我们一共介绍了豌豆、萝卜、红豆、绿豆等14种芽苗菜的种植方法,而且还介绍了常见的芽苗菜的菜谱,兴趣班的同学都回家试种了几种,很多家庭已经在农闲时吃上自己种的芽苗菜,并且还相互传授经验。芽苗菜的种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丰富了农村的菜篮子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有的家庭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并且在市场上的销售也很好,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种植项目。

另一个专题能使鸡多产蛋、产大蛋的措施,也受到了兴趣班同学的欢迎。其方法如下:

1.多留公鸡,一般可按正常的公母比例再增加2%~3%的公鸡数量。

2.饮剩茶水。清水加入量为剩茶水量1/3,一般可提高产蛋率5%左右。

3.喂蜂蜜。在鸡产蛋期,按饲料60份、蜂蜜1份的比例,将两者混合均匀喂鸡,连续喂5天~7天。

4.喂碳酸氢钠(又名小苏打)。在产蛋鸡的日粮中加入0.3%的碳酸氢钠代替食盐,能使鸡的产蛋率提高3%以上。

5.增加光照。每天保持光照时间16小时以上,除了白天让蛋鸡到户外活动外,晚上还要在鸡舍内增加光照,这样能延长产蛋期使鸡多产蛋。

6.饲喂稀土元素混合饲料。在每公斤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400毫克的稀土元素,即硝酸盐稀土、氯化盐稀土、磷酸盐稀土、柠檬酸稀土(只选其中的一种即可),与饲料混合均匀,让鸡自由采食,一般可提高产蛋量19%以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这样,用稀土元素喂鸡,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且不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鸡的食欲。

另外,我们还可以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自编乡土教材。如编写《果树的整形与防病》、《果蔬保鲜》、《西瓜的嫁接与管理》、《养猪综合技术》及《生态养殖设计与操作》等,让每位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生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谋得一技之长。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还可以发家致富,振兴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1]饶敏杰,夏海云.家庭巧种巧用芽苗菜[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2.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8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再梳理

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的熟练程度。具体到本专业就是培养懂设计的专业设计制作人员。在此基础上在Photoshop课程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具体内容分别是:知识目标——了解Photoshop及其各项图像处理功能;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软件知识进行图像处理和图形设计, 并能将设计思维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素质目标——掌握设计软件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有钻研的精神、团队意识。由此可见, 在Photoshop课程中, 不只是要解决这一个软件的掌握问题, 而是通过一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理念与结构创新

1、以绘画思维模式导入对软件模块的了解

设计软件学习是个十分理性的过程, 对于习惯于感性创造性思维的设计专业学生来说略显枯燥。陌生的界面, 陌生的思维方式和陌生的功能,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Photoshop软件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绘画和图形设计等方面专业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 在软件课程的表现差强人意;而个别其他专业课程中表现平平的学生却在Photoshop软件学习中热情很高, 甚至形成“软件高手”和在Photoshop操作水平上“短腿”的“设计高手”的分化。可见, 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2000年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照相馆的故事》的Photoshop教材, 堪称我国早期Photoshop软件学习的经典教程。鉴君再现的世界创作室在该书中以绘画思维逐渐导入Photoshop软件各种功能的思路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在学生最初接触Photoshop软件时对于工作界面十分陌生, 以学生熟悉的球体、立方体等几何体的“绘画”导入对Photoshop软件中建立选区、编辑选区、对定义区域进行填充的操作模式, 使学生能够更快更轻松地接受软件的思维模式。这种导入教学的方式在最初阶段的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二维造型观基础上的工具观导入

学生在软件学习之初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 比如编辑选区或者抠图的过程中宁愿使用橡皮擦而不愿意已经学过的钢笔、蒙版、通道, 影响了学生软件水平的提高。还有学生总是乐于把时间花在滤镜效果上, 形成将设计与软件效果本末倒置。针对这种问题要从以绘画思维导入软件思维的阶段就给学生灌输“工具观”, Photoshop如同美术生的画箱一样, 只是我们实现设计构思的工具而已。而如果要想让设计更加的得心应手就需要掌握更多高级的工具。

对于每一种编辑效果的实现, 为学生列出由易到难的层次, 让学生对“工具”由易到难的使用有明确的思路, 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尝试同一功能体系中更深层次的操作。尤其要强调更高级的操作其实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一旦通过练习掌握住了, 操作起来更加省时省力。例如在刚接触软件的阶段有些同学抠图或者修整轮廓的时候情愿用橡皮擦也不用钢笔, 其实是更加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也很差。对于编辑选区的方法为学生梳理出一套由易到难的方法:让学生用于编辑轮廓和编辑区的选择工具组、钢笔及路径、蒙版、通道的组合运用可以使对于选区的编辑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不同图片的编辑需要还可以结合图像调整等功能来实现更精确的选区编辑。

3、进阶加强化训练抓牢功能模块

在前述的对于Photoshop的各种功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以难度进阶的形式督促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鼓励学生在掌握一种完成步骤后再练习以不同方式实现同一过程, 提高学生对软件掌握的深入程度和熟练程度。

将对Photoshop软件的掌握分为几个重点模块:“选择功能”, 包括选择工具组与钢笔形状工具、路径、通道、蒙版及菜单栏中的选择、图像调整等功能联合运用对于选区的编辑;“图像编辑”, 填充、渐变、画笔、图章工具及菜单栏中的图层样式、图像调整、滤镜等对于图像进行编辑调整的功能;“图层编辑”, 图层浮动面板、图层菜单的应用;“文字编辑”, 文字工具下对文字的编辑录入, 以及栅格化的文字进行编辑特效制作的能力拓展;“其他拓展功能”——Photoshop软件虽然是以图片处理为主要功能的一款软件, 但在不断推出高版本的同时也加入了网页、3D建模等辅助功能——对于这些功能也要会应用。

4、项目化教学促进知识综合运用

在课程后期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 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 将练习的重点落实到几个项目习题上,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 来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不在于寻求答案的一致性,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项目化,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对学生技术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意义。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从专业兴趣出发选择和确定项目的选题, 在完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应用Photoshop软件的功能, 也要结合学生的审美水平与设计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工具观”。

5、“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在计算机辅助制图模式广泛应用的今天,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学生必须同时掌握几个类型的设计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排版软件、三维建模软件、小型动画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里这几种软件都有涉及, 但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 各个企业的常用软件会略有不同。而且, 在工作内容拓展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需要学习新的设计软件,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软件自学能力。因此, 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中, 不只要教会学生会用Photoshop这一种软件,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软件的运用。不同的软件公司所开发出的软件在操作思维和模式上会略有不同, 如Corel和Adobe两家不同的软件公司所开发的设计软件在运用快捷键组合Shift键或Ctrl键时的作用效果就有区别。在教学中加入对不同软件公司所开发的设计软件的介绍, 同时对各个公司的软件操作思维特点进行对比, 可以为学生今后自学软件提供便利。还可以通过对常见设计类电子文件格式的介绍, 鼓励学生花精力将各种设计软件融会贯通, 以多种软件结合辅助设计, 以提高设计作品的效果。

六、以技能鉴定考试练习巩固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巩固软件学习的成果, 在本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中专门在本课程之后衔接职业资格证考前辅导的实训环节, 并在结束后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的高级图形图像制作员职业资格三级考试。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围绕考试题库对软件的功能反复磨练, 正好是从掌握阶段到熟练阶段的提升。

结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初曾经是个经历过激烈讨论的话题,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成为设计行业的普遍行为。软件在设计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让设计软件更好地为设计活动服务?这些都需要在教学阶段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高职设计专业教学强调实践性, 学生需要能十分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设计软件才能为今后的工作铺平道路。Photoshop课程是学生接触设计软件的起点, 也是接触辅助设计的起点。Photoshop课程中要解决的不只是一个软件学习的问题, 而是从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到专业学习观念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鉴君再现的世界创作室.照相馆的故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

叶爱英.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高职生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的论文 篇9

近年来, 地方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教高[2004]1号文件为指导, 坚持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培养, 按照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特色人才培养。

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借助政府办学的有利条件, 在太仓港港口管委会、港区管委会和交通运输局等政府职能机构的主导下, 依托太仓市口岸协会, 太仓市交通运输协会, 联合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 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港校联动订单培养班”。以“港校联动订单培养班”办学为契机, 搭平台、促机制, 理顺多元职能, 实现人才培养供应链环节中的多元联动、多元共建。并在实践中, 提炼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订单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了从单一的企业下单到行业下单, 从单一的校企联动培养到行业联合培养, 从毕业生与企业“单向选择”到与行业“双向选择”, 从单一的人才OEM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创新订单培养模式。从而, 为校企两元联动“订单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同时试图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使“订单培养”模式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订单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行业需求调研、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实施课程方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到履行订单协议等每项工作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其中, 关系到人才培养核心内容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至关重要。

2 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对高职专业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订单培养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按照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 创新教学模式, 注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实践教学。所以, 高职“订单”培养模式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除应遵循课程教学方案设训的一般原则外, 还应遵循校企共同参与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能力本位原则。应针对签订协议的行业单位和工作岗位, 由地方政府相关单位、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讨论研究和决定,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注意应用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将来工作过程所需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课程模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校联动订单培养班”, 依托政府平台, 在太仓市口岸协会、太仓市交通运输协会的协助下, 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知识、能力结构, 课程设置, 共同落实教学环节, 实施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订单培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以该订单班的职业核心课程《港口码头业务管理》的教学实施为例, 说明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的特点与创新。

3 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 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开发课程

《港口码头业务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 是一门与港口码头企业的实际业务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 实践性强, 专业技能要求高。本课程通过以港口企业实际生产真实案例为背景的业务资料操练, 培养学生熟悉港口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软件应用, 掌握件杂货、集装箱等各类码头装卸储运货物的业务流程, 熟悉码头生产企业与货代、货主、拖车公司、海关、商检等机构的往来要求, 并具有根据码头业务各环节需要, 正确缮制各类单证、制定作业计划及进行码头现场作业管理的能力。同时,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团结协作、扎实工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一门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3.2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对港口码头业务所能涵盖的商务管理、泊位策划、装卸作业、堆场作业等相关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的特点, 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程, 根据港口码头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 提炼出港口码头作业认知、散杂货码头作业管理、集装箱码头作业管理三大模块, 并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项目, 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有利于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

3.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实施

《港口码头业务管理》课程从码头业务操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采用以项目为载体, 以行动为导向,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课程一共56学时, 学生先在校内进行“理实一体”共计32课时的课堂教学, 后依托太仓港口优势, 在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帮助下, 赴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周 (24学时) 的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工作等教学方法, 并同时采用构建虚拟的港口码头企业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让学生熟悉港口码头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码头生产作业流程等内容, 并具有基本的设计装卸工艺流程、缮制单证、制定作业计划的能力。

一周的赴港口企业实践教学, 紧紧围绕“港口码头业务操作”, 以“协岗操作”为主教学模式, 其他教学方式为辅, 安排学生到太仓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等知名码头企业进行协岗操作, 在接受港口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并签订安全协议和后,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 全面了解公司企业文化并参观码头生产现场。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协助相关岗位人员进行散货码头库场业务、理货业务操作和港口商务拓展, 熟悉集装箱装卸工艺和各类设施设备使用特点, 初步缮制集装箱流转单证并制定船舶配载等作业计划, 达到熟悉码头作业的实际操作流程、熟练制作各类码头生产计划并能进行现场指挥调度的目的。整个课程教学以散杂货和集装箱的进出口实际业务为背景, 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能够做到“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学到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真正达到订单培养的目的。

3.4 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评价与反馈

本课程采用校企共同参与、过程性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 期终考核占40%。过程性考核以各项目评价表为手段, 该表综合反映每个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成绩, 方便学生实时了解自己, 调整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每项任务的评价, 采用校内任课教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评价的方式, 综合考量学生的课程理论掌握水平、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职业能力, 考核指标和过程更客观, 考核的结果对于今后合作企业录用相关岗位人才更具有参考价值。

4 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下, 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建设资源, 课程实施效果得到较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 也存在校企双方利益不一致、课程建设成本过大、师资缺乏等问题, 需要通过政产学研多方的深度融合与联动, 进一步协调校企利益, 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和校企师资共享平台建设, 加强校企同步高度仿真的实训室建设等措施, 降低校企运营成本, 提高订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近年来, 地方高职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培养, 按照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文中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港校联动订单培养班”的职业核心课程《港口码头业务管理》为例, 分析高职政产学研订单培养模式对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 并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要素系统构建教学模式, 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物流管理,订单培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智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办学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0) .

[3]苗晓娜.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07) .

上一篇:托福口语练习技巧下一篇:关于描写武汉解封的优秀作文_武汉解封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