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新课标(精选9篇)
活动总结
王村中学 2013年12月
周村区《新课程标准》学习活动实施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区教体育的工作安排,大力推进《新课程标准》学习的进程,把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制定活动方案,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学习中,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调方案落实。
1、加强课标学习的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新课标学习领导小组,并确定学校教科室主任为此项工作的专项负责人,具体负责新课标学习的组织、安排与实施。新课标学习领导小组:
组
长:罗维玉(校长)副组长:丁慎武(副书记)
成员:教导处成员
级部主任
教研组长
2、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狠抓方案落实。根据新课标学习要求和学校实际,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王村中学深入开展新课标学习实施方案》及相关的计划制度,在此基础上,修改了学校部分有关教育、教学、教研制度,使之能适应新课标学校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狠抓了新课标学习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新课标学习的管理、指导与督促,时时了解新课标学习的进程与动态,让新课标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二、搭建平台,强化学习,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1、加强新课标学习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使之常态化。学期初,学校动员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新课标做到人手一册,分教研组进行学习交流,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就个人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面开展活动,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并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周村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新课标考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培训活动,学校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更好的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学习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本学期,我校已派出教师赴北京、成都、济南、滨州、张店等地参加培训、交流和学习,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市区举行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各项活动,这在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同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新课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新课标学习,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对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了“读、练、讲、理、测” 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科教研组与年级组分别进行课堂达标活动,通过立标、学标、达标活动,使这一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在全校推广使用,使新课标与教材实现了更好的融合。
4、学校搭建平台,为新课标学习提供展示舞台。本年度我校先后在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教研组开展了课堂教学课堂竞赛活动,我校要求每位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公开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在公开课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努力创设课堂的激励氛围,充分体现了师生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5、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新课标落实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我校多次邀请黎加厚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来做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教师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和office2013的应用;罗校长先后两次主持学校课改论坛,指导老师们如何实践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各种培训活动拓宽了我校教师的信息化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我校的新课标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持。
6、在新课标学习过程中,实施课题引领,进行案例交流活动。我们在强调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及阶段性反思的的基础上,加强教学案例分析,强调协助合作,使教师在实践中领悟、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自身实际,立足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又分享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提高了反思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新课标学习取得的成效 新课标学习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条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是通过新课标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很多老师已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二是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三是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了。过去很多教师备课依靠现成的“教案”,现在不少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探索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路子。
四、新课标学习中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效果离目标还有差距。表现之一是对新课改认识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巩固不牢,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是被动地进行;少数教师仍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问题,难以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表现之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束缚了学校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广大教师的眼界不够开阔,实施课改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有些狭窄。表现之三是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
一、教材内容变化出现的问题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但变化是主要的。
1. 元素化合物知识编排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材主要采用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元素周期表之前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简称“律前”“律后”)。通常,“律前”的教学从实验事实出发得出结论:“律后”的教学从结构出发,由结构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
现在新课程结构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都安排在元素周期律之前。因此,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而主要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质的性质。但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以结构、性质、存在、制备、用途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使课改处于微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2. 化学课程学习阶段结构化的变化。
旧教材通常分为两段,即为“义务段”和“高中段”。在面向新世纪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必修阶段”和“高中选修阶段”。
不同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的难度是逐渐加深的,以“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为例,虽然三个阶段都有涉及,但每个阶段的要求却是有区别的,见表1。
当然,即使同在必修阶段,也存在知识阶段性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教学内容。但许多教师在必修阶段知识的教学中总感觉意犹未尽、缺乏系统性,而采用旧教材进行一步到位的教学。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负担加重,教师总感觉课时不足。
3. 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和方法的教学根本没有涉及,但课后习题出现了。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用“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在有关的课程教学中事先把有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即先把“拦路虎”解决掉;有的教师是采用“遇山挖土、过河搭桥”的做法,在遇到有关习题时,针对这个习题给学生作比较详细的讲解,把有关的内容补充给学生。但不论是哪种做法,都受到了课时的限制。
二、对策
化学教师如何探究使用好新教材,适应新教材教学内容变化,来迎接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呢?
1. 吃透课标。
课标即课程标准,它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命题、教学评估等的直接依据。化学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对课标准确把握,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和使用教材。具体说,首先,教师要明白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一种最低的限度,在知识设计中,要以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知识为最低限度,在此前提下,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使教材中没有涉及,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给学生。对于教材没有,而课后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在刚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去做,其他的学生可以在以后对这个知识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再来处理。其次,教师要多了解课程标准对各部分知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通过对课程标准中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元素化合物内容中的三维目标的核心知识为:八大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和程序,科学探究技能(提出问题和假设,寻求证据,得出结论)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八大元素及化合物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存在、应用及其影响。
2. 吃透教材。
化学教师只有对新教材熟悉精通,才能驾驭自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全面达成高中化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任何教材只是一种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它仅仅是教学中的一种材料和工具,而不是标准,只有课标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所依据的标准是课标,而不是某种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摈弃“唯教材是用”的观点,将教材神圣化,不敢增删教材内容,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要向学生讲解清楚,都要求学生掌握,甚至迷信教材上的教学方法等错误观念。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领会新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的新处理
课标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知识在教材中的出现形式和价值功能各个方面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了解课标做了哪些处理,形成了怎样的知识新体系,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使课改处于微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新教材编排上就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新教材的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而要搭建能体现三维目标的课程内容平台,就必然要求教材采取这三种维度进行相融合的一种编排方式。
(3)研究教材学习阶段结构化的变化
培养公民的化学,没有必要使学生学习那种追求化学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化学课程,而应学习那种关注STS问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课程。因此淡化化学学科知识系统,注重“两贴近”,以STS问题为核心,成为选择化学课程内容的标准。这种变化必定使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既要服务“两贴近”,又要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得知识学习出现多种结构化变化。对此,教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集中研究同一知识必修中的不同阶段,以及必修阶段与选修阶段的要求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改正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采用旧教材教的错误做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标 高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3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不少数学教师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只重视结果过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一、重视情景创设,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往往能找到原形。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学数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营造动手实践,提高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平时教学要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及时评价合理评价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置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数学理念与思想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活用自编导学案,攻克教材的重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规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
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和习惯,为学习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习是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适应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一)、关于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性、独特性、自觉性。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3、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
(1)把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2)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3)谋求学生自主发展。
(二)、关于合作学习
现代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它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为学习资源位前提。
1、合作学习的涵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针对学生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式。
2、合作学习的特征:互相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3、合作学习指导方略:
(1)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2)帮助建立合作中的秩序。(3)教给学生应有的合作态度及方法。(4)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
(5)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
(三)、关于探究性学习
从理论上讲,探究性学习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记录
新课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如下: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四个方面。
在前言中《新课标》阐述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向我们教师说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观念的科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的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的总体目标主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且从三个学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提供了一手的参考。
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也是从三个学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对《新课标》中的知识定位、难易程度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
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也从不同的方面做了介绍:首先是教学建议,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提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是评价建议,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提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我们在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全部按照学生的成绩。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1.教学的民主性。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
2.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
3.教学的合作性。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教学的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一般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如读、画、唱、演等)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已的学习行为。
4.教学的探究性。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之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语文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
5.教学的体验性。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6.教学的过程性。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记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路前行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的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概括了出来。学习的过程就像在雕琢一块璞玉,一番精雕细琢之后,璞玉就变得高贵、典雅起来。同样,面对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要认真揣摩、研读,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标的精髓,才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 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五、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六、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七、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一、学习成果
1、课程视频学习:根据日程安排,我认真进行了学习观看视频。10门课程中的每个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思考与活动,我都认真进行了学习。最终用时41小时45分钟完成了学习任务。收到较好效果。整个学习过程我提交了研修日志、学习总结、论坛发帖。参加了班级在线研讨活动,通过多次研讨,自己收获非常大,受益甚多。
2、取得的成果:我的研修日志、总结、帖子、作业和创新性成果受到了通化市小学数学5班班级的好评,并被辅导教师推荐。
二、广泛交流,积极加入小学数学5班QQ群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这些来自素不相识的学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等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谊,学员和辅导员张老师也由陌生到熟悉,使我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重要。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认为大家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以及学习完之后不能因为学习的结束而终止交流,所以这次国培学习对我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体会到了集体的和谐。
三、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的思想观念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化的。以前,我十分重视经验,却很少吸收新鲜事物和信息。直到参加国培后,我才认识到,原来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这么广阔的世界,可以接触到这么多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到成体系的专业知识。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我日后的专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次培训学习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内容,真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其实,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这次我一边学习,一边就结合平时的工作问题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四、方式方法的更新。
方式方法的更新,主要体现在用“爱”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是生命。
五、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
强调规范、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目前数学备课的过程和教案的形式有必要加以改进。学习后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抓住数学的本质,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研读教材,了解教材间的联系,努力站在一定的高度,使教学设计有数学情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引入学习到的内容。
六、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成功
我觉得参加这次培训,虽然学习有些忙碌,甚至感到了累,感到了辛苦,但是收获是丰硕的,今天利用自己国培收获的知识用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但影响着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我校同行们的思想、方法,由此我觉得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颇多,但必须要说的是真心地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予我这次难得学习机会,也感谢为此次网络学习付出辛勤努力的辅导员---张老师!一个月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实战基础,我会借鉴老师们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我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许多。此次的研修学习,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网上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通过这次研修我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历练,使我在这短暂的学习中获得了一笔精神财富!十分感谢这次远程研修!我一定把这次远程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虽然学习结束了,我还会一如既往,一直学习,终身研究,并且争取终身进步!
★ 学习英语新课标心得
★ 学新课标心得
★ 优秀教师学习心得体会202
★ 优秀教师读书心得精选
★ 优秀教师培训心得
★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 优秀教师自我鉴定总结
★ 优秀教师总结发言稿
一个句子所使用的标点符号、有无连词, 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插入语、省略语等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干扰考生思维。
例:——We haven’t heard form Jack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supposeto him.
A.was happening B.to hpaaen C.has happened D.have happened
根据题中所给信息, 可以断定句中do you suppose为插入语。由此可以判定空中所缺为谓语。根据整个句子时态, 正确答案是C。
二、注意语境分析, 恰当运用语法
在试题的题干上附加一些语言信息, 使试题语境化, 将词法句法等知识融入语境之中, 从而增加试题的难度。
例:——Do you enjoy listening to records?
——I think records are oftenan actual performance.
A. as good in better than B. as good as any other than
C. like good or better than D. as good as or better than
本题考查词法在语境中的运用。“As good as”意为“与……一样好”, 而“better than”意为“比……好”, 两者用“or”连接起来, 就意为“和……一样好, 甚至好……还好”。答案是D。
三、非谓语动词与被修饰成分间的关系
在解答非谓语动词类的题时, 辨清其与主语之间的关系是答题的关键。
例:of stealing money from the bank, he was questioned by the police.
A.Accusing B.Accused C.Having accused D.To accused
此题考查非谓语动词的用法。“accuse”与“he”在逻辑上是动宾关系, 故用其过去分词的形式表被动。“accuse sb. of doing sth.”意为“控告某人干某事”。答案是B。
四、正确理解句意, 避免定势思维
在学习过程, 尤其是复习阶段, 老师往往就一些常见的、重要的词、词组及句型加以反复强调, 以加深学生印象, 学生因此而可能形成思维的定势。
例:We are going to with some friends for a picnic.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A. get in B. get over C. get along D. get together
考生很可能选C项, “get along with sb.”, “与……相处”。但根据句意, 此处应该是“欢聚”之意。故选D。
五、巧用逻辑情理法
单项填空像完型填空一样也要以句意通顺、符合逻辑、符合情理为主要选答依据, 切勿在未弄清句意的情况下就因为某些固定搭配而上当误选。
例:I am sorry I can’t helpthe floor of the classroom.
A. sweeping B. swept C. to sweep D. to sweeping
“can’t help doing”是一个搭配, 意为“禁不住做……”, 学生很可能选A。但是“can’t help (to) do”也是可以的, 意为“不能帮助做……”, 根据句子的意思, 此题应选C。
六、恰当运用知识点, 综合句子全盘考虑
一道试题可能从不同角度同时考查多个知识点, 因此考生不仅要全面地掌握考纲中的语法语言知识,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还要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例:Helen had to shout a high voice in the waiting room.
A. at;making herself hear B. in;to make herself hear
C. in;making herself heard D. in;to make herself heard
这篇考查两个知识点, 非谓语动词和介词。根据句意可知后一个空应填表目的的不定式, 故可排除A和C。表示“是自己被听见”应“make oneself heard”。“in a high voice”为固定搭配, 意为“高声地”。答案是D。
七、恰当运用句型结构, 综合运用知识点
有些单项填空题会在一个题中同时考查固定句型和其他语言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要熟练掌握英语的常见句型和知识点。
例:——How can I apply for an online course?
——Jast fill out this form and we what we can do for you.
A. see B. are seeing C. have seen D. will see
本题考查的是祈使句中的时态的使用, 句型是:祈使句+and+陈述句。根据答语的句意:你把这个表格填好, 我们会明白我们为你做点什么。陈述句应用将来时态。答案是D。
八、认真分析语调, 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
在单项填空中, 一些词和词组常常含有某个特定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暗示作用。
例:——You have not lost the ticket, have you?
——. I know it is not easy to get anther one at the moment.
A.I hope not B. Yes. I have C. I hope so D. Yes. I am afraid so.
根据答语第二句“目前弄到一张票很不容易”的信息提示。答案是A。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地做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有关不同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储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效果也很好。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教育 部 颁发 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 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在新教材的第一章中就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并具体设置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 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
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特别是许多实验都可以用家庭厨房中的物品来加以完成,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学习中提出的向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讨论与交流,以及书写探究报告、制作模型、辩论和展览等形式,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 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发展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更要努力促进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与原有的旧教材相比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新教材在内容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后,自行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用途。例如水的净化原理,通过自制的简易的净水器,既了解了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又掌握了净水的一般方法,更切身感受了污水带给人类的危害。不少学生还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创造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简易净水器。教材上还安排了到附近的工厂、农村去实地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使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新课程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学习档案和自我评价资料,可
【深入学习新课标】推荐阅读: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06-22
学习新课标论文10-23
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0-20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11-17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06-22
学习体育新课标的体会07-03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07-25
张立云学习新课标心得07-04
教师学习新课标测试及答案10-08
品社新课标学习体会解读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