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考的得与失(精选12篇)
人生的得与失,成与败,繁华与落寞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永远陪伴我们一生,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的只有心情;如同呼吸,伴你一生的心情是你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为什么不开开心地生活呢?爱人即使分手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留下一脸的憔悴,留下满心斑驳的创始,等待自己的是郁郁寡欢和散落一片的无奈。到了一定的氛围,后遗症就会疯狂发作,发作起来就疼痛难忍,难忍的时候就会苦不堪言,就象刚刚愈合的伤口被一刀豁开,再愈合、再豁开,周而复始,流血的心,滴滴答答,生命多远就会滴答多远。深爱你的人是最珍贵的,全世界的金银财宝比起爱人那颗滚烫的心,也会粪土不如!亲了,爱了,伤了,疼了,他会笑中带泪,泪中含情!伤害了深爱你的人,那颗忧郁而又热情似火的心就会跌入冰冷的万丈深渊,遭受漫无边际的寒冷,也将会一去不复返,你也就丢失了无价的珍宝,不要!千万不要!温暖的胸怀才是深爱你的人栖息的地方。
心灵相融了,身体相融了,相爱着的人们啊,亲了就笑笑,哭了就擦擦,苦了就咽咽,累了就歇歇,伤了就舔舔。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爱,可他们迟早会衰老;孩子给我们满足和喜悦,可他们终究会长大;爱情给我们幸福和甜蜜,可我们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去呵护;金钱是水中的浮萍,时聚时散;美丽的容貌是绿树上芬芳的花朵,适时绽放、无奈凋谢;健康是魔术大师,能变睛也能变阴;繁华更像是梦一场,曲终人散,觥筹交错的热闹犹如水中影镜中花,没等看清,记住梦的内容,就醒了。原来,能伴随我们一生的是自己的心情哦!当你拥有一份好心情时,看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青的,人是善良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拥有一份好心情,唱唱快乐的歌,跳跳动感的舞,身体充满无限的激情;拥有一份好心情,有实现自己伟大事业的自信力量源泉;拥有一份好心情,任何年龄的容颜,都会被好心情照亮,美丽动人而魅力无穷;拥有一份好心情,能帮你获得学识,交结良师益友,把握机遇,缔造和谐,成就事业„„
要使我们天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必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一个人有了宽广、豁达的心境,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精神也会轻松而愉快,心境自然会美好而宽广,就能大度处世,平和待人,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千万别小看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自然为之变色。同样走进大观园,刘姥姥开心,林妹妹伤心;同样的江水,李后主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东坡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湛蓝夜空,一轮明月,有人举杯邀约,对影浅酌;有人黯然泪下,思乡情浓,总是故乡月最明。景无异,异的是心情。
“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拥有健康和美丽,如果你想珍惜生命中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增添欢乐与晴朗,如果你即使你跌倒也要面向太阳,就请锻造心情,让我们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的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豁达的去面对。
心情,是一种感情状态,是一个人对外界各种因素作用于内心的一种感知,心情的历练,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心情的锻造,是一种完美的追求。好的心情,来源于一个人能否守住一颗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世间百态,物欲横流,不为诱惑所动,不为攀比所烦。自然心情就会好。让好心情相伴一生,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拥有了好心情,也就拥有了自信,继而拥有了年轻和健康。就拥有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吧,因为生活着就是幸运和快乐。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生活对我们微笑。
好心情不是先天的造就,也不是上苍的赐予,它是人格、品德、教养、才能综合指数酿造,它由渐悟而顿悟,由领悟到觉悟,它是修炼成正果。母育的是身躯,修炼的是心情。心情它需要不断呵护、调理、滋润和丰盈。
后来,一些想法不一致了,有了分歧就会吵架,人在生气冲动的时候最容易说出绝情、伤人的话,尽管说的那些话都不是真的,但爱人听了,心就会淌血,那些话就会象钉子一样扎在心上拔不出来,那是怎样的一些个夜晚啊!两个人在一起时甜蜜的细节会一幕一幕不可阻挡地簇拥着闯入脑海,两个人窃窃私语时的情话就会一句句反复在耳边响起。醉心的、苦涩的、甜蜜的、疼痛的、屈辱的、缠绵的、愤恨的„„这些感觉会疯狂地袭来,把流血的心摧残的支离破碎。漫漫长夜象黑色的魔鬼能将人无情吞噬,好不容易昏昏睡去,第二天醒来一睁眼,骤然又有无尽的痛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心中会闪出一个念头:永远地睡去多好啊!
“三线”的划分, 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我国的自然地理、经济重心和国防安全的位置和区域为根据划分的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它将沿海和沿疆地区作为一线, 中部地区为二线, 而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 甘肃乌鞘岭以东地区为三线。“三线”又分西南三线 (包含四川、云南, 贵州及湘西和鄂西) 和西北三线 (包括陕、甘、宁、青, 豫西和晋西) 。三线地区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 距西部边界上千公里, 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屏障。
“三线建设”的概念, 是指在我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 以备战为中心, 以军工建设为主体, 在三线地区实施工业化的建设进程。其中由国家意志推进的称“大三线”, 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进建设的称“小三线”。大三线建设由中央财务拨款, 实施的均为战略性工程, 如核武器、核潜艇、火箭、导弹、卫星以及钢铁、交通等。在大三线建设的同时, 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小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主要产品是为步兵和民兵提供轻武器装备。
二、“三线建设”产生的背景
1964年春, 随着攀枝花钢铁厂工程的上马, 宣告“三线建设”历史画卷的序幕被徐徐拉开。“三线建设”由当时共和国的最高决策层与领导者亲自提出, 有着其深刻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西方阵营对新生的人民中国采取了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科技限制以及军事威胁等政策和手段。为了遏制新中国, 他们一再践踏国际法公然支持新疆和西藏分裂势力, 千方百计地企图阻挠其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西方盟主, 美国在战略上不断强化半月形包围圈, 讹诈和封杀手段更是咄咄逼人, 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是中国台湾国民党当局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 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 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袭击大陆东南沿海, 妄图建立大规模进攻大陆的“游击战走廊”。从1962年到1965年就派几十股武装特务登陆大陆。派遣侦察机深入大陆腹地窃取军事调动、国防建设等情报。指挥潜藏在大陆的特务进行爆炸、暗杀等活动。
第三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 苏联老大国沙文主义不断恶性膨胀, 视中国为其奉行的世界霸权主义的绊脚石, 处心积虑地欲清除而后快:1959年单方面撕毁协议, 停建一切援华项目, 撤走全部专家;1960年多次侵入中国领土, 擅自挪动界碑, 殴打绑架我军民;1962年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策动当地居民外逃;次年与蒙古国签署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 苏军进驻蒙古;在中苏边界地区陈兵百万人, 战略导弹瞄准中国, 试图对我国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在中国新疆和黑龙江等地挑起武装冲突。
就国内形势而言, 自1953年我国首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规划提上工作日程后, 对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苏方专家计划全部放在东北或沿海地区。理由是东北和沿海地区工业建设配套条件较好, 项目上马快、工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空间大, 而且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强。但毛主席认为这不利于中国工业均衡布局和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主张将一批项目放到中西部。经反复协商, 最终106个民用项目中的21个和44个国防项目中的21个, 落户西部。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企业开始扎根中西部。在1964年5月9日, 罗瑞卿将总参谋部作战部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央常委。报告表明:我国工业布局不适应备战:
一是工业过于集中。14个百万人口城市集中了60%的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二是大城市人口多。大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地区。战时防空、疏散人口、保障生产, 特别是预防核袭击, 能力低下。
三是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 多在大中城市, 城市遭受轰炸时, 交通也易被破坏。
四是水库安全泄水能力差。若水库同时被炸毁, 京津及周围地区将遭水灾。
建立在这样的备战态势与对国内经济布局的分析基础上, 1964年5月27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搞三线建设, 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有了这些东西, 就放心了。
遭受百年殖民蹂躏的中华民族, 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几千万人流血牺牲, 才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面对悬在我们头上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 为了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别无选择, 被迫而无奈地做好反侵略准备, 既要做好应对常规战争的准备, 又要做好应对核战争的准备。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举国上下“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了主流意识和行为准则。
三、“三线建设”的实施内容
从1964年到1970年为三线建设第一阶段, 投资560多亿元人民币, 开工400余个项目。1971年至1980年为第二阶段, 耗资1492亿元人民币, 开工1100多个项目。这初步改变了内地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科技人才缺乏等局面, 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业体系, 达到了打不垮、炸不烂的战略预期。比如交通方面, 随着成昆、川黔、贵昆、湘黔、焦柳、襄渝焦枝、枝柳、青藏一期等铁路的贯通, 使西北、西南地区铁路纵横, 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相互通达;依托襄渝铁路, 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机械方面, 按照既为军工服务, 又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原则, 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重型机械工业基地, 在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建成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航空航天方面, 在四川成都、贵州安顺以及汉中、鄂西建成了航空工业基地, 形成了歼击机、运输机生产中心;在陕西南部建成了火箭和导弹等战略武器科研、生产体系, 在四川西昌和甘肃酒泉建立了航天工业生产、卫星试验基地、航天发射中心, 等等。到1975年, 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净值, 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均超一线和二线地区。
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中央投资2052亿元, 建设了1400余家企业和100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三线地区迅速崛起了群星灿烂般百余座新城镇, 30多座新城令人刮目相看———攀枝花、绵阳、西昌、雅安、乐山、十堰、德阳、六盘水、安顺、凯里、怀化、金昌等。
四、关于“三线建设”的得失分析
“三线建设”的困难和艰苦不言而喻。在原始生态环境中, 既要长期超负荷工作, 又要克服生活困难和调整心理状态, 这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要求很高。在“好人, 好马, 好刀枪上三线”口号中, 400万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 有些举家搬迁, 连同家属人数超过千万, 他们怀着“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四海为家,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境界与精神, 默默地为实现强国梦献出了青春, 甚至献出了生命。
当然, 今天我们从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 会认为“三线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对战争危险估计过高和在“文革”干扰等情况下实施的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的庞大系统工程, 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 建设规模过大, 战线过长, 时间过久, 投资过高, 国力难当。如1965年至1971年, 新建和内迁企业1000多个, 资金、设备、原料常常滞后, 有的中途被迫下马, 有的项目建成后又长期不能按计划投产。
第二, 一些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 且实行边勘探、边施工的方式, 计划和要求过急过快, 建设费用常常超出投资预算, 从而导致工期一拖再拖, 投产后效益低, 有的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第三, 强调战备需求, 忽略经济规律。如按“靠山、分散、进洞”原则, 造成生产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解决职工和家属生活需要, 企业不得不进行社会化投资和管理, 要建商店、医院、学校、幼儿园、书店、派出所等机构。
第四, “文革”干扰, 有些建设项目为了政治挂帅、政治献礼等导致规章制度废弃, 瞎指挥、搞突击。
第五, 国民经济临战状态, 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国防建设虽然投入巨大, 但主要是应急建设, 缺乏长远规划,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一些武器装备与世界差距扩大。
第六, 认为东北和沿海工业基地将是战争的殉葬品, 不肯投入或投入严重不足, 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潜力。
但是, 在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80%的工业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这种布局无疑将在大战中很快失去工业后方, 进而失去自卫能力, 任人宰割。因此, 中国必须有所为。三线建设就是以战备为中心, 在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建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业和交通体系, 打造坚不可摧的工业战略基地和国防战略大后方。
但是,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国际形势评判历史重大事件的是与非、功与过。面对被孤立、被包围、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 没有重工业特别是没有国防实力、没有战略后方的中国倍感安全压力。在无法准确预料和把握世界大战或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否爆发、何时爆发、爆发规模的紧迫危险环境中, 有准备比无准备要好, 多准备比少准备好。中国总不能把国家安危寄托对战争威险程度估计不足上, 不能把民族独立寄托主观侥幸心理上。受尽列强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 作为落后农业国, 面临着超级大国的常规战争威胁与和战争讹诈, 面临着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 即使高估了战争危险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是难免的, 也是情有可原的, 更是责任所在和使命使然、更是历史担当。为了防患于未然, 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必须做最好的准备。
1990年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道:“看起来, 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 还是站得住的”,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992年他又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 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永不称霸。”
即使就经济意义的层面来说, “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变了国家工业布局, 促进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物资基础、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没有三线建设, 今天中国东西部地区差别更大, 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时间更长。
至于“三线建设”成本过高的问题, “三线建设”经济上不划算, 军事上划算的问题, 以及关于“吃穿用”与“三线建设”孰先孰后、谁重谁轻的问题, 对此, 不能简单地用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来评判。今天看来, 这几种意见都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 只是工作视角不同与孰先孰后、轻重缓急、比重比率不同而已。确保自身安全、建设战略后方、威慑霸权主义、改善自身发展环境之代价, 属于国防安全、和平发展之成本, 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无奈之举。工业重心转入三线地区之效率低下与效益损失, 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预付金, 属战略性长远投资。待到收获期, 红利将持续让国家、社会和民众得到补偿和回报。而“吃穿用”解决不好, 固然社会就不稳定, 但“三线建设”解决不好, 就没有战略后方, 国家安危就难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危相辅相成, 辩证和谐地处理, 两者相得益彰, 否则, 一损皆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特殊时期, 国家安危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天枰上更具分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因为国内外形势的特殊性, 导致国际和国内许多历史事件都不可免地有其特殊表现形式, 非独“三线建设”而然。
无论如何, “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镜子, 启迪颇多,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建设和高强度投资必须有稳定和民主的社会生态基础;
二是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 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特别不能以大跃进式的运动搞建设;
三是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协调, 要立足当下, 也要着眼未来;
四是必须有国际视野, 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又要透过国际形势把握新动向新趋势, 理性洞察世界强国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心态、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国家利益和行为准则。
因此, 笔者认为, “三线建设”的基本事实是:在这场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 影响深远, 事关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刻, 在与世界霸权主义的较量中, 直接或间接地赢得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博弈的胜利, 取得了开发西部的重大经济成就, 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沟通、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06) .
[2]张勇.近三十年国内三线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概述[J].三峡论坛, 2014 (02) .
学而优则进
有这样一种工作,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常年奔赴在施工前线、战斗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陈发亚就是其中一员。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只有擦亮这双眼睛,我们才能确保施工质量。”陈发亚始终牢记师傅王维的教诲,每天跟着师傅到现场测量。夏天的工地上高温折磨、蚊虫叮咬,对于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犹如一场职业洗礼。有时为了得到精确数据,需要来回反复测量,他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方法、记录方式,碰到不懂的就默默记在心里,在回驻地的路上向师傅讨教;没听明白的,回去加班加点查阅书籍、资料。晚上师傅处理数据、计算的时候,陈发亚是脸皮子最厚的,只要看到师傅在处理数据计算时,他就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静静地看,默默地记下来,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个不停,直到搞懂为止。
2015年7月,公司举办首届工程测量青年技能大赛,陈发亚积极报名参与。比赛前期,他几乎每晚都在认真复习理论知识,次日上工地也在不断练习实际操作,甚至连跟爱人散步聊天的话题都是当天测量的事情。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公司2015年首席员工殊荣。
管而精则优
陈发亚不但钻研测量技术工作,而且在安排现场施工、质量管控、安全监督等管理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梁山隧道是织纳线重难点控制工程,安全质量管控十分关键。在一次质量检查中,陈发亚发现隧道一个避车洞在未作防水板处理的情况下就准备隐蔽,他赶紧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反映了该情况,但现场人员以施工进度紧张、后期不一定漏水等侥幸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但陈发亚始终坚持原则,并多次与现场班组长沟通,告诉他们在后期隧道一旦出现漏水就很难治理的道理,在他多次讲解下,现场终于同意进行整改,化解了这次施工隐患。还有一次,在全断面钻孔中陈发亚发现钻孔里不断有股状的黄泥水涌出,且有顶钻现象,根据他掌握的相关知识判断可能有突水突泥的风险,于是当即要求停钻,并拟定出三条处理措施:第一,在开挖轮廓线范围内安装小导管并注水泥浆;第二,现场准备型钢等加固材料,为改变施工工法作准备;第三,安排现场在做好安全防范的前提下超前水平钻,并联系相关设备对掌子面进行探测。这一举措有效防止了事故发生,获得了项目领导好评。
有舍才有得
陈发亚是个助人为乐的“90后”青年。2014年8月,大坪地大桥桩基班民工肖正祥孩子考上大学,但由于经济困难正为四处筹备学费犯难。陈发亚知道后,主动借给了这位民工2 000元钱,要知道这是他进入公司组织上发给的一笔一直没舍得用的安家费呀!他的善良感动了桩基班的每一位民工。
他热爱生活,更热爱工作。2013年7月,他带着从西南交大毕业的女友一起投入织纳铁路施工建设,女友被安排在织纳铁路中心试验室工作,两人工作地点相距不到3千米,但几乎一个月还见不上两次面,因为他们各自既要忙工作,还要忙业务学习、能力提高。在织纳铁路工作两年多来,陈发亚总共就只回过三次家,一次是回家过年,一次是回家办理房贷,还有一次就是带着女友回家办领结婚证。对父母,他内疚,因为在父母生病时他没能在其身边尽到自己的孝道。而对新婚的妻子,他内疚,因为令他不安的是没能给她一个固定的家;尤其令他遗憾的是2014年情人节本来约定到县城拍婚纱照,但由于工地突然有事不能脱身,只好放弃了摄影,以至于他领了结婚证半年多还欠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内疚之余他似乎也不后悔,因为通过他的一系列奋斗,他既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更收获了事业的荣誉!
(责任编辑:李万全)
在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执教了《称赞》这一课,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他,使他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整篇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一堂课下来后,回想起和孩子们一起渡过的短短的40分钟,品味着和孩子们的真心交流,感情的真诚碰撞,我享受到了快乐,尝到了收获的喜悦。现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生字认写分开后,认的多,写的少,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识记生字呢?我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并教给一定的识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小刺猬”和“小獾”的名片,通过看图片,既让学生认识了这两种小动物,又复现了本课的生字。紧接着,让学生寻找生字的规律识记生字,如“猬”“獾”都是“反犬旁”,这类字往往形容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这样,学生就触类旁通了。
二、真诚称赞,微笑教学。
课堂上,我努力面带微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在复习生字环节时表现出的认真,利用自己的真诚的语言称赞他们,并奖励他们“搭乘小火车”(课件实现);课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均给予及时鼓励和评价。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暖人的情谊。
三、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加上表情读、动作示意读、同桌对读。老师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身临其境地朗读,体验人物的心情,我组织学生在文本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并随机采访小演员受到称赞后的感受。
课文中,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分角色配乐读的形式。音乐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氛围,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通过情感内化,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回想上课的过程,我发现还有许多不足。如在讲到小刺猬的称赞带给小獾自信这个难点时,如果更深入挖掘一下,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当你有点泄气的时候,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称赞吗?那时你心情怎样?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理解“泄气”、“自信”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别人做得好,需要称赞,别人做得不好,更需要鼓励”的道理。
奈曼旗某小学教师
正文:这是2005年发表在通辽日报上的一篇关于奈曼旗集中办学的文章: 治安镇是一个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方,过去在村村办学的格局下,该镇的九个嘎查都相应地建起了蒙古族小学。由于校点布局分散,生源少,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流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镇政府投资万元,新建了一处占地面积平方米,校舍平方米的花园式蒙古族小学。还建起了高标准的学生宿舍,修建了可同时容纳人就餐的多功能餐厅及勤工俭学基地。还择优录用了名教师。使全镇的九所民族小学的名学生全部到该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年以前,奈曼旗共有学校所,随着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出现了班额严重不足的情况,造成了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全旗教育事业的发展。奈曼旗本着精简效能、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集中办学。探索出了苏木乡镇集中、分片集中、高年级集中三种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集中办学模式。全旗先后撤并规模小、效益低、危房严重的中小学所,使学校总数减至现在的所,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布局框架。目前全旗中小学危房比例由年的%下降到%,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
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并避免了因布局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文周俊玲 巴特尔)
个人认为集中办学的有点很多,像文中提到的可以改变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降低危房比例、优化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地方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对优质资源的需要等诸多方面。但是随之带来的困难也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困难一:入学后的食宿问题。
入学后大规模学生的食宿问题,尤其是食宿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要放在重点的工作。
如学生的自理能力也受到关注,一些孩子太小或者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会给学校生活老师带来不小的压力。
困难二:住宿后学生自理能力差
困难三:贫困地区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问题。
困难四:离开父母后孩子的心理变化的不定向性及缺少家庭教育、关爱的问题
双休日学生集体回家,为节约成本很多家长选择雇佣小客车接送,所以出事就是几十个家庭的灾难,值得我们重视。学习方面:课上老师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但是一些家庭作业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指导就会成为部分学生的负担,甚至还会造成部分学生抄袭的现象发生。
一个孩子能否顺利成长,离不开两种基本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两者比起来,我以为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之前,都在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父母是给他们最重要影响的人。上学之后,家庭影响仍然非常重要。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话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试想:如果父母好吃懒做,而非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很困难的。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正所谓的身教胜于言教。
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或者是由爷爷奶奶负责照看孩子的行为
上,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缺失对孩子成长会造成消极影响,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抚慰。爷爷奶奶是“隔代亲”;另一方面,老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落伍。据报道:由爷爷奶奶一手溺爱带大的孩子,三分之二出现人格健全问题。“养不教,父之过”,是我们传统的古训,父母给
了孩子的生命,就应该负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分享着孩子成长的快乐。
心理方面:离开父母的孩子,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后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产生紧张、烦躁、忧伤、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适应期的最大障碍,又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老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同时,学生长大的过程是一个心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父母的介入,对一些新事物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孩子的心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所以说我们教师除了在学校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家庭教育。就要使得学生留在父母的身边成长,这就与集中办学相排斥了。
多年的学校工作,我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当然也和各种各样的家长打过交道。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从家里做起,从自身做起,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孩子上了学之后,再加上学校的教育,绝大多数孩子能顺利成长,直到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当然,也存在着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把一切推给学校或推给社会。虽然学校里也有思想教育,但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孩子
们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里的思想教育是很难完成的。
前一阵子,因为一些事情,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看了短信后,我整个人一下子又振作起来了,我确实要好好感谢她,没有她的短信,我可能还会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懊恼当中。借这个机会,我把这条短信写出来,然后再谈谈我在事后得到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也许,拥有完满的人生是人们共同的心愿,但在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不会如愿,每个人都会面对得与失,在这种得与失的情感变换中,有人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也会有人迷失。我认为得与失是不重要的,关键是要让你的生活充满亮丽与光彩。
失去是痛苦的,很多人会因为失去某些东西而耿耿于怀,他们往往没有用心去体会失去过后其实也有得到。比如说,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太阳,但是晚上我们可以欣赏到满天的繁星;秋季来临时,我们失去了生命绿动,但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失去了美好的青春,但我们走进了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不要为了一时的失去而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得到往往会给人以喜悦,但得到后即将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料,所以,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不妨时常这样问自己。这样,得到了的时候就会倍加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至于无所适从。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之物本来就是去住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要在乎人生的得与失,让生活充满亮丽与光彩才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再为过去而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人生吧。
关键词:企业,双渠道,优点,缺点
一、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双渠道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在计算机行业, 联想、HP等在传统优势渠道基础上增加电子销售渠道, 而Dell在电子渠道优势基础上开辟传统销售渠道。这些事例并不是孤立的, 类似的模式在其它产品中也可以看到, 如数字相机的科达、美能达等, 家电行业如海尔、美的等纷纷入驻京东商城, 天猫等购物平台开辟电子销售渠道。凡此种种, 无论国内外, 均可见传统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双渠道组合模式正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那么, 双渠道营销系统究竟具有哪些优势了?热闹景象背后有无隐忧了?本文较为系统的总结了企业使用双渠道的优缺点, 力求让读者对双渠道模式的优缺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二、双渠道结构的优点
电子渠道会给企业带来许多的益处。首先, 互联网是建立顾客关系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因为它的一对一、交互性, 互联网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营销工具。公司可以和顾客在线互动以了解更多的特殊需求和需要, 同时, 在线顾客也可以提问公司并且自愿反馈。基于这个持续的互动, 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精炼来提高顾客价值和满意度。此外, 在最近的营销出版物中, 多渠道顾客的概念出现了。结果表明, 越来越多的顾客在他们的购买决定中依赖多种渠道因而需要多种渠道。多渠道顾客更加信任公司, 更忠诚, 花费更多。在商店, 他们除了购买起初在线研究过的产品之外, 多渠道顾客还平均多花费30%的费用在冲动性的购买上。所以,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双渠道而获得更高的顾客价值和顾客忠诚, 强化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企业使用双渠道还可以扩大市场覆盖面和提高销售增长率。双渠道的优势之一是每个渠道表现出了一套独特的特点, 给企业提供了适应多变的顾客需求和购买模式的机会。
电子渠道还产生了其它的优势, 例如减少成本和提高速度、效率。电子营销者避免了维持商店和相关的租金、保险和公用设施的成本开销。
电子交流通常比纸质交流的成本要低。例如, 一个公司可以制造数字目录这比印刷并且邮寄纸质目录的成本要低的多。
最后, 电子营销同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允许营销者针对它的供应作出持续的调整。例如, 一旦一个纸质目录被邮寄到了最终的顾客或企业消费者那里, 直到下一个目录被送到前, 产品、价格和其它的目录特色就被固定了。然而, 一个在线目录可以被每天甚至每小时的调整从而可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三、双渠道结构的挑战
虽然企业可以从双渠道的使用中获益, 但该系统同样也提出了一些挑战。
1. 双渠道结构导致渠道冲突
公司计划引进电子渠道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担忧是渠道冲突问题。当企业引进了互联网渠道时, 渠道冲突将会出现, 因为传统渠道将会感受到电子渠道成就的威胁。这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加入互联网使得公司的互联网渠道成为它的实体渠道的竞争者, 并且, 渠道的分流效果会出现进而影响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跟和谐。这种功能失调的冲突是有害的, 因为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并且最终威胁现存渠道成员间的关系, 最终会导致公司的盈利下降。
2. 双渠道结构摧毁传统细分标准
如果顾客使用不止一种渠道去购买所需产品, 那么采用互联网作为细分机制的益处会被削弱。当顾客暴露在多渠道环境下, 企业差异化的企图会失败。所提供产品和价格的不一致常常导致顾客的混淆和不满意。顾客可以很容易的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使得这些问题尤其相关。例如, 企业需要去维护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的一致性, 然而这恰恰可能会阻止企业去为从传统渠道购买产品的细分顾客群和从互联网渠道购买产品的细分顾客群分别设计一套产品和价格以满足多样的顾客需求的努力, 最终会降低企业的市场覆盖率。
3. 双渠道结构导致协调问题
在管理多种分销渠道的过程中, 有很多任务和决策需要去协调。例如, 如果企业用训练有素的销售人员和丰富的库存来响应顾客的询问和需求, 那么广告看来会更有效, 类似地, 制造商的库存水平和工作安排是建立在各个渠道销量的基础上的。互联网使得渠道间的协调变得更加困难并且经常会在渠道和公司间导致摩擦。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使用多种营销渠道时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将会导致渠道成员间关系的紧张, 甚至会威胁公司的生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双渠道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管理者需要趋利避害, 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它的优点同时把它所带来的冲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而这也是广大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比较现实和紧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宿春礼.《营销渠道管理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马同斌.《现代企业营销渠道》[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3]陈美菊.基于消费者心理的中小企业网络市场开拓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 2010.
[4]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5]邵国云, 张威.电商运营:渠道如何不冲垮线下门店[J].销售与市场, 2010.
雄性雷鸟每到繁殖的季节,便会千方百计地向雌性雷鸟示爱。这种鸟求爱方式很特别,每当它看上了哪只雌鸟,便会展开双翼,转动身体在雌鸟面前,不断调整体内激素,变换羽毛的颜色,把自己变色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它们没有想到,有些变色是反季节的,这样一来,它的天敌就很容易发现它,可想而之,它很难逃脱被追捕的命运。
雄鸟通过变色并不能完全得到雌鸟的好感,它还有一关要过,那就是要有自己的“领地”。為此,它必须与其它雄鸟进行争斗,得胜的雄鸟拥有自己的“领地”后,才会真正地得到雌鸟的爱。可是,因为经过激烈搏斗后,它的身体机能迅速下降,从而导致它不能有效地控制羽毛颜色,这样一来,它身体颜色很难与周围环境一致,也会让它遭到更多的攻击。雄性雷鸟求爱的过程往往都是它们丧命的过程。
雄性雷鸟为了得到了异性的青睐而不顾失去生命,那是因为它们是鸟。可我们人类聪明高过鸟万倍,但为什么很多位高权重的男人也屡屡地犯和雷鸟一样的错误呢?
看看那些“许三多”之类的贪官的悔过之言,或许能找到这里面的答案。
编辑 杨逸
“影”,即电影,“视”,即电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比电影产生的时间约迟三十年。自19世纪末第一部电影的产生到今天,影视行业的发展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香港一直做为中国影视界的排头兵,代表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方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它有很多硕果,也有不少痼瘤。
一、香港影视的“得”:
首先,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影视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列深受观众喜爱的银屏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不胜枚举。金庸作品中《鹿鼎记》里的韦小宝、《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黄易作品中《大唐双龙传》里的寇仲、徐子陵,《寻秦记》里的项少龙。这些源于书本里面的英雄人物搬上银屏后,被赋予更丰富的形象,也拥有更深刻的意义,为更多观众所知、所爱。这只是香港影视的一个小觑,代表着香港影视的武侠部分。香港影视另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香港的喜剧片。周星驰系列、开心鬼系列、家有喜事系列„„他们以幽默搞笑、“无厘头”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香港人民的喜怒哀乐,既有滑稽夸张,也有人生百味。还有香港的警匪片不得不提,他们有英姿飒爽的女警片,像《陀枪师姐》《新扎师妹》;也有威武勇猛的男警片,比如说现在正在热播的《法证先锋》《谈情说案》等;当然古惑仔系列里也不乏好片。总之,正是通
过这一部部的经典片子,让观众了解到了很多英雄好汉,洞悉是非曲直。
其次,也正是因为影视业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一群群经典不朽的艺人,比如说老大哥成龙,男人味十足的刘德华,才子周星驰,还有梁朝伟、李连杰、甄子丹等等,他们不仅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大舞台上也是耀眼的明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香港本地也设置了许多电影奖项:由香港影评人协会主办的金紫荆;1982年由《电影双周刊》创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主办,始于1995年的评论学会奖;由香港《电影双周刊》杂志创办于1981年的双周刊奖。虽然“评论学会奖”和“双周刊奖”针对的分别是在香港公开上映的华语电影和“十大华语片”及“十大外语片”,但它们的存在也正是香港影视繁荣的征兆。正是因为影视业的发展,促进了艺人的经典,而艺人们在国家、地区陷入困难时刻,他们发挥着自己的号召力,感染力,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民为国献上他们的爱。他们,在娱乐大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成龙慈善基金会、刘德华慈善基金会、李连杰的壹基金、李亚鹏王菲夫妇——嫣然天使基金„„
最后,香港影视做为文化的分支,在丰富观众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我们这一代基本上都是看港剧长大的一代,小时候受警匪片的耳染目濡,立志长大后做名为民除害的警察,这不得不说得益于正确的价值导向;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有利于形成观众形成正确的英雄崇
拜心理,大是大非前也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同时,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对现实生活的传统女性形象有很大的颠覆,对女性性格的形成和男性的审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二、香港影视的“失”
这本书写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加上文章结尾的生命感觉的点睛之笔,在轻松的氛围中启发了我。里面有很多部分,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与时间赛跑》这一栏。有这样一个故事: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先生在高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他想在高中三年级辍学,并在大学里多次补考英语。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记忆句子。他喜欢堵车,因为堵车时他有时间记忆句子。他喜欢排队。他一排队就记住句子。我觉得我再也不会在那里了。结果,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获得了第二名。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很忙,没有空闲时间。事实上,忙碌的人有很多空闲时间。有效利用业余时间的人也是有效率的。无所事事的人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因为他们是低能儿。
我们总是感叹时间太少,新的时间在叹息之间流逝。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那些充分利用时间的人才会觉得时间太少。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为了钱杀人,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北极变暖将会使通过北冰洋的连接东亚、北美与欧洲的西北航道、东北航道及北极点航道逐步通航。
发现于19世纪中叶的西北航道,是从巴芬岛出发,经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一系列深海峡,到达阿拉斯加以北的波弗特海,全长约1450千米。如果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走西北航道要比走巴拿马运河缩短航程近4000千米。另一条是东北航道也叫北方航道,是从喀拉海峡到普罗维杰尼亚湾,通过海路连接欧洲与亚太地区。一旦通航,将形成以欧洲、北美、俄罗斯、东亚为主体的环北冰洋经济圈,大大改变当今世界经贸格局。第三条是穿越北极点的航道,从白令海峡出发,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格陵兰海或挪威海。不过,由于北冰洋中心区域长年被海冰覆盖,且海冰层十分厚重,因此这条航线开通需要等到北极冰雪全部融化才可通航。
资料显示,北极变暖将使北冰洋地区一年有五个月适合航海。专家预测,北极航道在2020年以前即可进入商业使用。届时,原来依赖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以及马六甲海峡运输的国家和地区将大大缩短航程、降低运输成本。
地球最后战略资源宝库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渔业等战略资源。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地区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储量高达900亿桶,可供全球使用3年;北极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4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已探明储量的30%。
此外,北极地区还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拥有金、银和钻石等贵重矿产。随着北极变暖,鱼类从阿拉斯加、北海等传统渔区北迁进入北冰洋海域,渔业资源的北移也将给北极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新的军事战略制高点
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俯瞰整个北半球。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军事强国都在北半球。从北极点到各大国的距离最小,如果从北冰洋发射导弹将对周边国家构成的威胁最大,因而北极是发动战略攻击最理想的基地,是部署导弹发射系统最安全的场所,长期覆盖的北极冰面也是潜艇活动最隐蔽、最安全的环境。控制北极地区,就能控制全球传统安全局势、掌控能源安全和海空通行安全局势,其军事战略价值是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企及的。因此,北极的军事战略价值得到世界各国军事家、战略家所重视。
冰雪融化的后果
科研人员调查发现,北极变暖是全球变暖速率的2倍,使北极独特的极地气候与环境发生变化。格陵兰岛每年损失150立方千米~250立方千米的冰川,这使全球海平面上升0.5毫米。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体全部融化,那么全球海平面将升高7米。北极变暖会加速俄罗斯北部、东西伯利亚海海底永冻层的解冻,导致该地区蕴藏的大量甲烷气体泄漏。如果甲烷气体泄露会使北极地区变暖加速。
北极变暖将使地球生态环境出现无法预料的变化。一方面,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将使北极冻土层解冻、海冰消失、物种分布发生变化,北极这个地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规律最完整的“化石”将完整出现在人类面前,科研价值无法估量。但是,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人口迁徙、食物短缺、饮用水源减少、疾病蔓延以及某些物种消亡、蚊虫、细菌蔓延到北极地区等等,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这些问题如何应对,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改,实践与创新
曾经记得有种言论评价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教育, 所教出的弟子是“高分低能”, 读书之人只能成为教育的奴隶———“臭老九”。时至今日, 这种论调至今仍顽固地遗存在我们的思想中挥之不去而且愈演愈烈。学生成了知识的奴仆而不是主人, 一味的教, 被动的学, 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终于酿成众多学子的“失意挫折”而徒劳忧伤。在经历了一场场“改革”的洗礼后, 担负“民族大计, 教育为先”的教育先行者们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前有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的不懈探索, 才有了“西学中用”的“科学民主”;今有魏书生、李镇西、郭思乐的大胆改良, 才有了“生本理念”的“个性自然”, 中国的教育事业因为他们的不断进取和创新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是幸运的, 能够在新世纪得到这些教育大家的观照, 学以致用, 教学相长;我们是幸福的, 能够在今天沐浴在生本的光晕下, 以生为本, 合作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
如今的教育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艰难前行, 功利化、世俗化和“机械化”充斥在教育战线的每一个角落, 非有一腔热血和满腹热情投身其中不能成也, 而语文教育更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它的改革成败都将直接决定接下来的一个时段的中国教育何去何从。
当下, 中学语文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在无奈的进行着, 加之地区差距、教育资源和思想意识的参差不齐, 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实践出真知”, 虽有一代代为教育事业披肝沥胆的忠诚卫士无私奉献, 阔斧改良, 但终因势单力薄, 后继乏人而形成教育改革的真空和不济。我们带着困惑和激情在三尺讲台上以身试法,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用实际行动来掀起新一轮的课改潮, 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成果非百日之功可以促成, 以本校为例, 全校共一千五百余人, 真正能够靠自己的自觉性和创新力来求知学知问知的学生不足7% (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生本教育“实验田”为参照数据估算) , 教学改良举步维艰。
目前,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执行, 虽减轻了入选中学课本的课文数量, 却大大扩展了遴选后课文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这无形中给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在督导学生识文断句方面增添了压力。这也是我从教四年来对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困惑。
二.走近生本, 走进学生
曾经总结当代教育家郭思乐先生《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的生本思想, 得出生本教育的四大特点:其一, 突出学生, 即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在老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其二, 突出学习, 即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像课前准备;像课上小组讨论;像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等;像课后的温故等。比如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其三, 突出合作, 即强调学生小组学习。毕竟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 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 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四, 突出探究, 即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 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我们是这样做的, 在充分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如何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全面依靠和相信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我也试图按照郭先生的这些“生本理念”来指导我的语文教学, 可试验的结果是我无法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新课本, 新课文, 新大纲, 新理念, 这些本可以引来学生“趋之若骛”的拥趸, 反而沦为最为冷清的局面。学生翻着十多面的《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选段, 却再也没有了拿到新书的新奇之感, 取而代之的是无奈的叹息和摇头, 后边还有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鲁迅的白话小说《祝福》等一系列中外中长篇小说, 与其说是给学生“减负”, 倒不如说是给学生“敷减”。生本理念是好的, 可是我却无法以正确的方法去落实到我的语文教改中, “东施效颦”可见一斑。
三.结合实际透析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仲尼曰:“‘志有之,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 行而不远。’”这就是所谓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用现在的话说, 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思想, 说明道理, 弘扬精神的, 倘若文章没有文采, 就不能流传很远。语文教育也是一样, 没有创新和个性的语文教学是走不远的。
孔夫子是个知山乐水的君子, 更是教之有方的行家。他的《论语》和《春秋》总是让人不可不仰视之, 他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至今在教育方面仍延续着强劲的生命力让人叹服。我从教书的第一天起, 就起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语文教学的“孔子神话”, 三千子弟七十二贤。我也常常在教育教学之余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 记录下在教师这条路上点滴感悟, 虽成书不了《春秋》, 但也要留下淡淡的墨痕以供咨嗟。回首四年的语文教学, 才发现教育中的得与失是那么的不均衡, 我疑惑, 我彷徨, 我失意, 我在执著一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呢?是不断的实践, 或是积极的创新?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 高中课程标准自然是了然于心, 只是在实际操作中或多或少的走了弯路而浑然不知, 在从教的过程中,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这句话领悟最深,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 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学问, 只怕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在与学生的“教”与“学”中, 不断地自我要求上进, 创新, 才会让自己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过程更加的个性和自然。
教语文, 不只是教学生读写记, 比之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为人处事学做人。从思想熏陶入手, 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书香校园, 吟诵经典”就是实践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朗朗的诵读《论语》中体悟做人做学问的真谛, 何乐而不为呢?结合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近况, 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在我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前, 我对老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理解过于肤浅, 总以为只要在岗位上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其实不然。只要能够在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地点找到合适的话题都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和好感。有了好感, 再来点好奇, 那么走近学生, 实践“生本”就大有可图了。
而现在, 学生因为底子差, 行为习惯差, 动手动脑能力有限, 往往会因为他们本身的自闭心理而导致对语文的“盲目”放弃。为了避免学生厌学或弃学的现象发生, 我采用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他们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高强度”。除此之外, 学生的接受力也是一个挑战, 有些学生看起来很认真, 可是真正评测起来, 一般来说都是倒着数的“前几名”, 这不再局限于学习方式方法的不对头, 而是理解能力的缺失。如果十六中的语文教学能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基础上, 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并积极参与行之有效的生本活动, 如师生经典诵读大比拼, 妙语接龙计时赛, 打油诗即兴创作等, 这些校园活动都会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书本学习中拉入到更快乐更自由的主动学习中来, 不仅要主办创新类似个性活动, 而且要长办大办下去, 唯有此, 语文教育教学才会持续发展, 才会绽放出活力来。
创新是一个学科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高中语文教学, 不仅要走在各学科教学的前沿, 更要发挥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大胆地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拓创新, 进行一系列“走进生本, 走近学生”的活动, 让语文教学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唯有上进和创新的老师, 才会激活语文的生命力和可塑性。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段考的得与失】推荐阅读:
段考总结发言稿11-18
段考总结会讲话稿06-11
励志迎考的语句06-07
常考的初一作文题目06-13
中考常考的词语07-02
金融专业要考的证书09-07
实用的期末考的感受作文06-27
小学生常考的成语10-30
初中月考的作文500字11-28
国考入门系列篇:国考与省考的区别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