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坟茔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梵高的坟茔(精选6篇)

梵高的坟茔 篇1

迈入大学校园,读到第一篇文章《梵高的坟茔》,让我深受震撼。作者范曾,作为一名画家和文学家,他带着对梵高深深地景仰,凭着对艺术精华的哲学思考和执着追求,为梵高放声一呼,也为天下不幸才士放声一呼。

作者称梵高为“艺术的殉道者”是因为在作者的眼中,作为一位卓绝天才的梵高,却被历史、被岁月所埋没。来到法兰西等待他的却是贫穷和饥饿,是被弃之不顾、被彻底忘却的凄惨身世。

他寂寞困顿,孤独却不屈,一位伟大的天才,如轻烟一般淡淡升起,又飘过,无影无踪。

艺术的心灵相通,是作者和梵高惺惺相惜。文中有对梵高自裁死前的描写,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开枪后并没有倒下,而是一路流淌着鲜血回到卧室,他流泪,一言不发,只有一声声悲惨的呻吟。这呻吟无论是控诉、是不甘、还是尊严都能让人感受到他震撼人心的惨烈。

他一生几乎没有朋友,他执着的画着所有大师们不屑画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却迸射出火一般的激情与力量,这种光芒终于在他死后的多年绽放。我们在为这种美丽所震撼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深深地悲哀,为天才的命运而悲哀。作者是在冬天来到梵高的坟茔的,它坐落于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寒酸、简陋。但是墓碑上却有碧草在刺骨的寒风中颤动。不屈的生命,正如不屈的梵高。

梵高的坟茔 篇2

一、用明亮、夸张的色彩进行表现

由于受到毕加索这位立体主义画家的影响, 梵高改变画风, 摒弃了原本作品中使用色彩的暗浊深沉, 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后印象派绘画方式中:用色鲜明、色阶丰富, 并且开始热爱跟印象派画风最相适应的自然风景的描写, 梵高作品中的画面开始变得鲜亮起来, 他在作画时使用高纯度的色彩, 创作出了一种十分具有现代感的色彩装饰的效果。在梵高之前, 还没有出现一个画家能够将原色红黄蓝与间色橙绿紫直接添加到画布上, 在这些高纯度的色彩运用中, 梵高更加偏爱黄色系, 对于他来说, 黄色意味着太阳的颜色, 是光与热的象征。梵高虽然不喜好日光, 但是痴迷于太阳, 黄色可以使他狂喜, 黄色更使他入迷。黄色已经不再是调色板上的一种普通的颜料, 它已经成为了刺激他快感的力量源泉。梵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就是大面积的使用热烈鲜明的黄色, 就如哥特大教堂的彩色玻璃一样绚丽夺目。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 这幅画依然有人们熟悉的特有的金黄色, 但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 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 死死压住金黄色麦田, 画面极度骚动, 绿色小路在黄色麦田里深入远方, 好像一条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在黄色的带动下, 梵高作品中的色彩在纯度与明度的对比都是十分明显的, 于是产生了利落明快的装饰美感。奥里埃在对梵高的技法进行分析时说道:“从他绘画的外部的材料方面, 与他的富有创造力的气质完全相吻合.”所有梵高的作品都是刚劲而粗野的, 激烈的。他的色彩是难以令人置信地光辉闪耀。他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真正的艺术家, 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来进行事物描绘, 在这种颜色中可以感觉到宝石的光芒。”

二、用色块对比进行表现

在梵高的作品中大色块的颜色对比明显, 一些作品和现代装饰画是非常近似的, 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向日葵”, “夜间咖啡馆”。在装饰色彩中, 色块并列是一个基本的法则, 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的方法。虽然在现代装饰颜色没有把这种方法归功于梵高, 但在现代装饰色彩理论之前, 梵高已经这样做了。梵高使用大块颜色使其具有很高的总结性和抽象性, 如同日本版画的简易和概括, 他从日本的套色木刻的方法中认识到了怎样简化色彩, 就是把所有物体的反光抽象掉, 将各块色彩并列到一起, 并有一个结实的线框, 他用的是复杂的色彩进行画面涂绘, 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 物体的结构也很容易的现实出来了, 梵高的颜色不是回归自然的纯想象画面, 而是面对自然写生调动他理想的色彩, 夸张, 简化, 抽象方法, 在自然色彩中提取, 并将色彩合理分布于画面中, “梵高还利用两种颜色的互补与衬托, 利用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一对情侣间的感情;通过幽静背景烘托的浅淡色彩来表现正在思索的表情;利用夕阳下的余光来表达人的热情。”他曾经说过:春天是嫩绿的麦田和粉红的苹果花, 秋是黄叶与紫罗兰色调的比照, 冬是映着黑色的轮廓的白雪, 夏是蓝色对抗着小麦的橙色, 他使用各种互补色来表现季节的变化趣味。在著名的《夜间咖啡店》中, 他巧妙地运用了互补色, 试图表现咖啡屋是个使人堕落、发疯的地方, 也体现出了梵高当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作品中利用黄、红、绿互补色表现画面的孤独感和压抑感。这幅画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红色的墙壁和不搭调的绿色家具组成的画面。特有的金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 以很难想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当中, 同时, 红色背景也毫不示弱的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色彩之间永不调和的斗争。为了体现室内的纵深感, 他选择了高视点, 并以中间的台球桌为中心放射状地组织画面景物, 精确地透视线, 有着强烈的压迫感让人难受。寥寥无几的人让画面感到更加凄凉。

三、用绝对的黑白进行表现

黑与白在物理学的观点中并不是算颜色, 他们的理由是因为在可见光谱中, 黑与白并不存在于其中, 因此被称之为无彩之色, 以此来区别于光谱中的其他颜色。但在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中, 普遍都认为黑白是确切的颜色。物质的黑白颜色有其自身的化学成分, 十分常见的就有锌白、铅白、钛白煤黑、象牙黑等等。人们对于颜色的心理感觉其实就是视觉的感知作用于心理的结果, 即由视觉传到至心理再产生感觉。人的情绪、性情和行动在潜意识中被色彩所影响, 在梵高之前, 未曾出现过画家将黑白两色未经任何修饰加工直接呈现于画中, 他在追求利落明快的色块并置中, 发现黑色对于色块的对比起着缓冲协调色彩的作用, 黑与白在当代修饰色彩中, 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除了利用大块色彩的对比来取得装饰效果外, 采用黑白隔断的方法可以缓冲色彩对比的强烈刺激, 这已经成为一种定律。尽管人们没有去考证此方法是否起源自梵高, 但是梵高是第一个用黑白取得画面色彩装饰效果的画家, 这是一个永远不可否认的事实。

梵高是一位用生命在进行艺术创作的难得一见的伟大艺术家, 他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 他对色彩的偏爱已经到了一个极其狂热的程度, 尽管这与他的精神失常有关, 但却给色彩带来了光辉, 他用手中的画笔传达着自己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 努力地挖掘其中的朴素美, 形式美和意境美在梵高的作品里得到了自然的、自由的和高度的结合, 梵高在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基础上, 把内在感情色彩的本质释放了出来, 把现代性的感情色彩都本质呈现为独特的个性色彩形式。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 向后世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 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 为现代艺术的前进开辟了道路。

梵高是一位色彩表现的先驱, 在他作品里, 色彩的大胆运用所呈现出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生命的狂热, 是无法创造出梵高作品中的火一般的热烈情感的。梵高的一生, 正如他的作品中的色彩的表现一般, 热烈、磅礴, 毫不掩饰。观梵高的作品,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他所用的色彩组合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契合, 可见其运用色彩的手法之高超。梵高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许多难以超越的不朽之作, 为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梵高, 斯通, 编.陶文江, 施袁喜, 译.梵高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郝谢尔·B·奇普.吕澎, 译.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215.

[3]林和生.麦田里的人:凡·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山中那三座高高的坟茔 篇3

“小强,今天一百五添土(胶东清明祭祖风俗),别忘了给你宋奶奶添土啊。”朱老太嘱咐着儿孙们。“哎呀,老奶奶,都什么时候了,还守着这老一套。”朱睿是朱老太的曾孙,和爸爸朱强回来祭祖,就爱和老奶奶耍贫嘴。“你懂什么,小孩子家。”朱老太幽幽地说。

一阵忙碌,上坟的人走了,淅沥小雨如期而至,朱老太站在门口望向槐树沟,村里人家家户户携带祭品在雨中慢慢走向祖先的安息之地。“一晃七十多年了啊,宋大姐,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啥啊。”往事悠悠浮于眼前……

“鬼子要进村了,快跑!”那时的自己是人称菊子的年轻媳妇,儿子小福才一岁多。丈夫有事进了山,听到喊声自己忙和宋大姐抱着孩子拎着包裹,随村里人朝山里的槐树沟跑,那沟很深,树很密,最好藏人。进沟不久,就听见枪声到了山脚下,小福子忽然在怀里哇哇大哭起来,就听见沟外有二鬼子的声音:“山上有小孩哭,快搜山。”这时只听宋大姐说:“菊子,你哄好孩子,我把鬼子引开。”“不行,太危险了。”“鬼子注意到这边了,让他们发现全村人就完了。”说完就抱起包裹朝山上跑去,外边有声音喊,“有个女人抱着孩子朝山上跑了,快追啊。”沟外响起了枪声……“宋大姐,多亏你啊……”朱老太喃喃自语。

“老奶奶,我们回来了。”朱睿一进门就嚷嚷,朱老太听了,忙喊道:“福子,你过来。”七十多岁的朱福忙走向前,“娘,放心,多少年了,忘不了。”说完,朱福的眼睛有点湿润。“老奶奶,我看全村人都在那两座大坟前跪拜添土,难道里面埋的是全村的亲人?”“小孩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哪。”朱睿听得一头雾水。

“叮铃铃!”朱强忙接了电话,挂完电话,一脸惊愕。“啥事?”朱老太见状忙问。“奶奶,县里来电话说,一位老抗日英雄的家属要把这位英雄的骨灰葬在咱们村,还说一定要找到你。”“老抗日英雄,谁?为啥?”朱福忙问儿子。

“没说。”朱强说。“一定是他。”朱老太语重心长地说。“谁啊,老奶奶?”朱睿忙插嘴。“这事说来话长了,也该到你们知道的时候了。”

伴着窗外飘洒的细雨,朱老太又给子孙讲起了这个湿润润沉甸甸的故事。

“抗战时你太爷爷参加了南山游击队,1943年春天,一支医疗队从青岛转移到沂蒙山区,由于叛徒告密,在南山遇上了小鬼子,南山游击队负责掩护工作,跟小鬼子打了一晚上,医疗队得以通过,可是有些伤员不能跟部队转移,就在山村里隐藏起来,咱村的两位伤员就安排在咱家,男的就是徐大哥,女的就是宋大姐。徐大哥伤得重,宋大姐伤轻一些。宋大姐装成我姨家表姐,说是家里让炮弹炸了,来山里躲一躲。徐大哥病得厉害,只好藏在地窖里,后来风声紧,就转移到山洞里。宋大姐的伤刚好,鬼子就进村了……”朱老太哽咽了,拭着泪讲了宋奶奶为救全村人牺牲的事。“难怪全村人祭拜大坟呢,可是还有一……”朱睿忍不住问。

“村里人偷偷地把宋大姐埋在槐树沟前,可能你宋奶奶的事引起鬼子的注意了,来咱村搜了好几次。你太爷爷只好在深夜偷偷地去送,不料……”朱老太说不下去了,朱强怕奶奶伤心过度,忙示意朱睿不要问了,拥抱着饱经风霜的老奶奶。

前尘隔海,往事如梦。火车上九十多岁的徐老太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妈,看什么?”一位六七十岁的妇女好奇地问。“到山东了,山东发展得真好啊。”“妈,爸爸就是在这里被救的?”“是啊,你爸爸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了救他,朱大哥被鬼子活埋了。”“啊?”妇女的惊呼引来周围诧异的目光。

西风催开花千树,连山春雨润万物。在飘洒的春雨中,全村人伴着徐老太走出村子,缓缓走向槐树沟,槐花如雪,芳香弥漫天际。槐花沟前一座新坟高耸在两座高高的旧坟中间,那么亲密,一如当年烽火岁月中的真情守护。

(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

小议梵高 篇4

一、梵高生平成长轨迹

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的基督教牧师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 在梵高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固执冷漠的人, 而母亲则是一个质朴能干的女人, 有着淳朴的性格, 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所造诣。但是梵高在童年时代并不快乐, 他的父母总是要求他去做很多事情, 而且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 这也是造成梵高日后“癫狂”的主要原因。梵高的抑郁在童年时代就埋下了种子, 他渴望母爱, 却得不不到母亲的关怀, 这使得他在人生的成长中出现了心理的自我变异, 这种痛苦一直延续他的一生。由于家庭的原因, 梵高在很早就出来打工, 在叔叔的帮助下, 他逐渐走向人生的巅峰, 并在伦敦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但是在表白之后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这让梵高颇为伤感。总之, 梵高走过了一生的悲惨情感之路, 因为他缺少爱, 没有爱的能力, 所以导致他的恋爱屡次失败, 也最终导致了梵高的“癫狂一生”。

二、梵高艺术作品与现代社会意义

(一) 梵高作品中的理性因素

油画大师梵高一直以“疯子”的形象在世人眼中出现, 其实事实亦是如此, 梵高并不是拥有一个体魄健康的人, 从小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饱受生活磨难。但是在另一方面, 我们从大师的作品中还是能够发现其理性的因素, 他的画作虽“狂放不羁”, 但其内容并不狂乱, 从他的画风中不难感受到画面的空间感和质感。例如在作品《布格罗的收获风景》中, 整个画面显得秩序井然, 无论是远方的海绵, 或是近处的田野, 画面质感很强;作品《圣马迪拉莫海的渔船》中, 画中的渔船造型别致, 空间感对比十分强烈、两幅作品的特点能够做到画面娴熟有质感, 层次分明、主题明确, 这都说明在梵高的绘画作品中是充满理性的, 而不是杂乱无章, 其感情的宣泄是松弛有度的。

作品《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早期作品中的名作, 为了更好地绘画, 他深入到农民群体之间了解生活, 并进行了很多素描练习。梵高想要通过画面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对农民的热爱全部展现出来, 由此可见, 梵高作品中也是充满理性的色彩。

向日葵是梵高作品中出镜率最高的物体之一, 在梵高的世界中, 金色的花象征着生生不息, 在梵高写给友人的信中不难发现他对于向日葵近乎疯狂的热爱:“我准备在我的画室中装饰六幅画, 这种装饰从最淡的浅黄到最浓的蓝, 以各种青色为背景, 好像有一种新鲜的银白色的黄在闪烁, 在周围的轮廓线上再涂以橙黄色。”信中这段话不仅告诉我们梵高是如何构思自己作品中的向日葵元素, 更为我们展现了梵高对向日葵的喜爱, 也说明梵高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其对向日葵的分析是理性而又充满意义的。

(二) 梵高认识到日本浮世绘有别于西方绘画的元素

日本的浮世绘极大地展了梵高的视野, 同时也为梵高的创作开辟了新的源泉。梵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研究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他总结出日本作家并不在意环境对整体画面的影响, 而是依托于色彩平涂来更好地展现富有表现力的线条, 同时也能展现画面的运动和质感。浮世绘深深地吸引了梵高, 在作品《寝室》中, 梵高就将浮世绘的元素体现在其中, 整幅画像日本版画那样把阴影和投影隐去了, 并以单色平涂自由绘成。对此做法, 梵高认为日本画家对每一幅作品中的细节都能处理得当, 其画面质感总体略有提升, 并不会让人感到乏味。梵高充分利用浮世绘中的特色, 将特色融入西方绘画中, 进而不断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亮点。

(三) 激情中不乏理性的表现主义

梵高是印象画家中的一员, 同时也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作品《麦田的鸭群》将表现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是他众多田野作品中最为闪耀的作品之一。在作品中, 梵高打破了传统框架限制, 整个绘画中传统元素并不多, 画面中的一条小路伸入了麦田, 让两侧的小路笔直的上升,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堵高墙。特殊的画面造就了特殊的风格, 画中大量使用了黄色和蓝色, 并使用红色小路与绿色植物作对比, 整个画面充斥着热情但并不张扬, 能够让观者为之惊叹。

“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 我自如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表现我自己”。这段话来源于梵高与弟弟的书信。在这幅作品中, 梵高将传统的元素变形, 并将自己的灵感注入其中, 不仅能够将画风提升一个境界, 还能借助画面将情感适度融合与表达。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梵高的绘画作品能有今天的价值和成就, 都是依靠其画面中充斥的理性和激情。如果梵高作品中的理性是人体的骨髓, 那么其作品中的激情就是血肉, 只有充满了理性才能让激情肆意绽放。总之, 艺术巨匠梵高用他的理性背后的激情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世人, 让我们永远怀念着这位伟大的艺术疯子。

摘要:梵高的伟大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 其伟大更体现在他疯狂的创作精神, 这种精神足以称之为世界画坛中的“艺术巨匠”。虽然艺术家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 但仅凭这短暂的一生, 梵高用自己的创作热情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印象。基于此, 本文主要研究了梵高的成长轨迹, 以及梵高艺术作品中的现代社会意义。

关键词:梵高,作品意义,表现主义,成长轨迹

参考文献

[1]张荣生.西方现代绘画色彩[J].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

观梵高之《向日葵》后感 篇5

他的早期生活,毅然决然投身于艺术品商人的工作,经历过比较短暂的教职生涯之后,因为生活的更加不易,使他变成了非常贫困落魄的传教采矿工人。后来直到他27岁的时候,梵高才认清了自己的道路,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他比较喜欢强调用色彩来突出主题的风格。在他的画中,可以经常看到一片片的色彩笔触的放荡和狂欢,画面所营造的气氛效果,强烈表现出了一种稀有的旺盛生命力。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除了《向日葵》之外,还有《星夜》、《麦田云雀》、《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等。前两者《向日葵》和《星夜》是最为人熟知的、是其极具个性的系列作品,而后三者《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和《麦田云雀》是属于比较清新亮丽的作品,风格不一样,但也毫不逊色,各有各的特色。

梵高27岁才开始走上他的画家生涯的道路,几经波折35岁的时候才从巴黎来到阿尔勒(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来寻找他生命中、心灵里的阳光和他的麦田以及他的向日葵……

梵高一生创作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一共有十一幅向日葵。他本人是伟大的,思想是伟大的,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更是伟大的,但是他生前却未得到当时社会的接纳和认,死后才被世人发现其价值才得以出名。他生前生活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好,经济也不是特别宽裕,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能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作品不仅能表现出来深刻的悲剧意识,还充分体现出了他独特的个性追求和在作画形式上的创新、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如此超越思想超越时代,独具特色,所以难以被当时的社会和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就在人们对他误解最深的时候,最不能理解他的时候,也正是他事业的高峰期,是他最自己创作的作品最有信心的时候,他不顾外人的眼光和反对,毅然决然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向日葵》佳作,从此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永远的艺术著作,为艺术史上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色彩。他的作品,他的画风,他的思想,他作品的主题,他作品的别具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法国的野兽主义。

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就是在法国南部小城创作的,那里阳光明媚,天气和《向日葵》作品有所相似。《向日葵》系列作品的整体画面都是以黄色为主色,以暖色色调为主要色调,画面中一团团金黄色向日葵像熊熊的火焰,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闪烁着青春的希望和对未来憧憬的渴望。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作者作画的热血澎湃的激情和满满的信心,活跃灵动的花瓣又似正在跳跃的舞蹈者,旋转不停的笔触具有激情的运动感:刚劲、灵动、阳光、粗厚有力,而在色彩方面的对比,也是非常强烈而又单纯、纯净,整体感知画面感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在观赏《向日葵》时,不论你当时是带着怎样郁闷的心情去观看,心情总能被画面效果感应而舒畅起来,为之动容,心灵也会为之而震颤,激情跟着澎湃,特别想提笔便画,畅想欲抒,一起融入到梵高作品丰富的主观情感当中去。

我欣赏梵高,欣赏他不怕失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艺术中去,欣赏他作画的耐性和激情的澎湃。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绘画方式和画面感在当时不被社会和世人所接受,一生贫困潦倒,而且还患有重病,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坚持。他坚强而又固执,正因为如此,他在艺术上也有不同常人的见解,他有自己的风格,不受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画风。他的作品笔触鲜明,表现出他自身强悍的精神世界;色彩明亮而有情,独树一帜!我们应该以梵高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顽强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学习他对艺术的不离不弃以及他超强的作画技巧!

摘要:《向日葵》主要是以黄色为主,由灿烂的黄色系列组合而成。作品以丰盈而纯洁的黄色色调,尽情地展示了作画者内心中火热的激情与不老的青春活力,那如烈火燃烧般的一团团向日葵,不仅仅寓意着秋天硕果累累的成熟,而且更加任性更加狂放不羁地描绘出了作画者对生活坚毅顽强追求和热烈渴望的激情与态度;那一团又一团炽烈如火的黄色,融合着自然的绚丽光彩的同时,也别有一番风味的宣泄了作画者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享受与永久激情的澎湃。在《向日葵》中,我感受到了艺术中豪放不羁的风格和充满激情澎湃的绚丽色彩,畅舒随意的线条画风,摆脱了自然以物聚象的束缚感,让身心疲惫的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和愉悦,让自负的人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让绝望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梵高的坟茔 篇6

十九世纪, 西欧在科学发展上硕果累累, 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三大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延伸到众多领域, 印象主义等画派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光学对这支“科学化”的流派的诞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1801年, 杨氏双缝实验有实验证据表明, 光是一种波动现象, 但未提及光的本性。之后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归纳出有关电磁场理论, 统一了电学、磁学和光学,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二次大综合。��1900年,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一个假定。这个假定就是物质在向外辐射能量 (即电磁波) 时, 只能以分立的形式一块块进行, 每一块只能是辐射能量的最小单元的整数倍, 普朗克称之为“量子”。这个能量的最小单元决定于光波的频率, 也就是光的色彩。��5年之后, 爱因斯坦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时提出, 光不仅在辐射时具有量子性, 而且在传播时也具有量子性, 从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并指出光子的能量与光波的频率成正比。1

根据光子的能量公式, E=h v, 其中h为常量, 值约为6.626×10-34J·s, v为光的频率。根据频率与波长的关系式, v=c/λ, c为波速常量, 一般取3·108m/s, 波长和频率成反比。红光在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为650-800nm, 蓝光约为460-480nm, 由上述公式可推得, 波长越长, 频率越低, 光子的能量越小, 因此, 在光强相同时, 蓝色光比红色光具有更高的能量, 光的量子性, 也就是色彩的本性研究。

19世纪中叶,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 在红、橙、黄、蓝灯色调的火苗中, 蓝色的火苗是最灼热的, 这恰恰与人们的普遍看法相反, 令人不得其解。只看到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的出现, 人们终于在科学上理解了, 在光强相同时, 蓝色光比红色光具有更高的能量。2

梵高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有关色彩的研究层出不穷, 诸如布朗《绘画艺术法则》、路易斯普兰的《色彩理论》等相继出版, 这些论著都为绘画中的色彩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梵高给友人的信中得知, 梵高对色彩理论有过深入研究, 并形成了个人独到的见解。3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绘画作品, 使用蓝色的作品比较少, 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 在画面中意识用蓝色来表达高能量状态, 完成他的“蓝色高能状态”。

二、用色彩本性探索梵高绘画作品中蓝色图像表征的艺术特点与主观表现

“为了能更好的表现自我, 在色彩的运用上, 我更加的随心所欲。”梵高在书信中提到。由此可见, 画家认为颜色是他绘画的基本支撑, 用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因而他的色彩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但是这种震撼, 却是以梵高对色彩的理性认知和把握为基础的。

梵高一生留下大量的给提奥的书信:“说到我的事业, 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 因为它, 我的理智几近崩溃!”。根据资料可以推测, 他的一生十分艰辛, 一生只卖出过一张画, 没有收入来源, 全部由弟弟支持。生活上的拮据, 使得他常常有上顿没下顿。但是梵高生活艰辛却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 相反, 他始终“固执”地在画布上涂抹。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指出:惟有在艺术的“不可见性”中, 才可以把握艺术的本质, 因为艺术的本质乃是一种不可见的紧张力量关系, 它隐含在可见的艺术形象之中和之后, 真正表现出隐含于“艺术之后”的某种活生生的复杂生命力量, 我们或者也可以把它翻译成“艺术的形而上学”和艺术的本体论, 它是无形地时刻影响着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巨大精神力量。��“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双双构成在实际艺术创作中的奇妙建构作用。4梵高“不可见性”的复杂的生命力量与其作品里“可见性”的隐喻蓝色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梵高原初状态”。

《星月夜》是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作品, 这时期疾病伴随着梵高, 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后, 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 这是著名的“割耳事件”。此后, 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 《星月夜》便是他在此期间创作的。该作品以乡村夜景作为绘画题材, 涡轮般的星空、火苗般的柏树、流动的房屋, 一个本该平静的乡村却在梵高笔下显得动荡不安。在色彩上, 画面的五分之四面积是较深的冷色调蓝色, 蓝黑的色调压在深绿色上, 仿佛是在与黑暗的压抑作拼死的抗争, 这不正是梵高追逐了一辈子的对生命的热爱和饱受残酷现实世界的摧残之间的矛盾对立吗?梵高通过对构图, 色彩, 笔触, 景物布置等各个绘画元素的重新组合排列, 使画面表达他内心的意图。

在梵高的一生中, 留下了大量的自画像, 而这些自画像也成为了后人窥视其艺术生涯的窗口。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画于1889年。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 平时鲜有联系, 但在母亲70岁生日那天, 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 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 而自画像中的眼神, 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能把一个人穿透”。木然的神情与背景形成一致, 背景用的依然是能量极高的蓝色, 用这种沉郁的蓝色表现出的是他无法掩饰的绝望和孤独。

《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1890年7月创作, 在完成之后的两个星期, 梵高即举枪自尽。画面三分之一是低沉的蓝色, 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 蓝色天空中一群乌鸦逼近, 乌鸦被看做是死神的降临, 黑暗的到来, 在梵高生命的尽头, 他用蓝色与黄色这对碰撞性极强的颜色, 不正是一种顽强生命力与现实的对抗么?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说:“艺术即直觉, 画家靠感性和直觉来表达体验。”感性和直觉不依靠推理, 不借助于概念, 仅凭直接的洞察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方式。绘画就是画家瞬间直觉的表达, 它依赖于直觉和感性, 一个艺术家的直觉和感性来源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阅历和体验, 因而形成了每一个艺术家独特个性、风格、主题等。色彩作为画家绘画的必然方式, 运用色彩表现情感, 还原内心世界, 因此解读色彩也成了解读画家的纽带。梵高的大量作品是典型的主观用色, 是加强版的现实, 而梵高的生命个性与物理学中高能量的蓝色则形成高度共鸣, 他用一生复杂的生命力量“不可见性”与其作品里“可见性”的隐喻蓝色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梵高原初状态”。

注释

11.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0:80.

22 .施大宁.物理与艺术[M].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10:81.

33 .杨灵.梵高油画色彩运用中的理性因素分析[]]大舞台, 2014 (10) :19.

上一篇:自然启示初中作文下一篇:招标个人总结--火电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