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精选8篇)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1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保护新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一要做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快新疆生态体系的建设.三要集中治理荒漠.四要加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五要发挥政府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作 者:刘望秋  作者单位:阿克苏地委党校,新疆阿克苏,843000 刊 名:兵团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 年,卷(期):2008 112(3) 分类号:X2 关键词:保护   新疆   生态环境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2

1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路径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 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市场需求出发, 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经济、社会等价值的过程[1]。它不但具有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功能, 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新疆地区只有立足于生态化技术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推动新疆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Romer[2]与Lucas[3]等学者指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变量”, 而知识、技术本身只是一个静态资源的蓄水池,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 经济发展的历史已表明, 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 就会引起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发生质的变化, 引发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重新组合, 从而造就、培育出一批新的产业群或者改造、替代某些传统产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例, 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 创新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更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递增的趋势。可以说, 技术创新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

新疆地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就必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研发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工业生产、经营、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 改进生产方式,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为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发展, 国家势必进一步提高西部开放水平。新疆企业尤其是现有特色产业要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迅速抢占国外市场, 不但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实现产品品种、性质、质量方面的突破, 提高产品竞争力, 而且还得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来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提高新疆地区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施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来认识。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新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与应用等, 其核心理念就是不但要使技术和工艺在研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及其产品报废后在自然消解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以利于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而且要使技术、工艺、产品能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采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合一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合理利用和配置现有资源, 组织最优化生产, 促使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两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服务于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最优的创新目标。正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设计、研发、生产、营销”这一生态生产经营链以及生态生产管理创新, 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 因而具有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功能。

新疆地区要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等严峻情况下实现新型工业化, 就必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大力研发太阳能储存、供暖技术体系, 替代燃煤供暖;研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 对当前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钢铁、建材、原煤、原油、纺织、化工、造纸等实施技术改造, 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成本。同时, 还要进行包括制定企业生态管理机制、创新生态成本管理模式、建立生态营销机制、健全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生态生产管理创新, 促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环境保护过程有机统一。

再者,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加速新疆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是因为, 人力资本存量是知识创造的源泉, 存量的多少决定着知识创造资源的种类及数量, 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越高, 其拥有的知识、技术资源就越多, 获取和应用新知识就越容易, 创新活动就越有利于开展。如前所述, 生态化技术创新特别重视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注重人性化技术、工艺的研发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新, 可以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一切福祉, 从而调动人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人自身现有能力和挖掘人自身创造潜能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新疆地区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 一方面, 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等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另一方面, 也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 新疆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人口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一矛盾, 不但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提升和改造原有的轻纺工业、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扩展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而且还须利用生态化的创新思维来发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饮料食品、中医药产业, 采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把类似于新和县龟兹乐器等特色工艺产品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经济。

2 新疆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新疆地区近年来培育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化创新型企业。如新疆天业集团研发出科技含量高、性能可靠的节水滴灌系列产品;天业电石法聚氯乙稀生产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研究, 使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实现了符合环保要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其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可回收滴灌带技术”可将废弃的滴灌带回收利用;特别是其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石渣脱硫装置打破了国外垄断[4]。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专利试点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 主导产品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出风力发电机组。特变电工与清华大学合作, 先后成功研发出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列产品[5]。新疆天富集团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多孔碳材料的开发以及天富高科技园区生物发酵生产丙铜酸与碳化硅晶片的研发均系国内首创[6]。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 新疆企业在生态化技术创新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R&D经费投入偏低,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研发机构不健全。

R&D经费支出是衡量科技创新活动规模和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新疆2004年R&D经费支出6.0亿元, 比上年增长58.2%,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4.5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0.98%;2005年R&D经费支出6.2亿元, 比上年增长6.6%,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6.2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1.12%;2006年R&D经费支出8.5亿元, 比上年增长0.28%,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3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1.01%, 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27位 (数据来自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可见, 新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特别是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制约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2007年, 自治区只有87家企业技术中心, 自治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仅28个, 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72个, 在区外设立开发与设计机构34个[5]。这就说明了新疆企业创新机构不健全、创新活动面窄等问题。

(2) 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创新能力弱。

新疆2007年科技活动人员仅1.43万人, 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97%,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7121人, 占职工总数的3.94%;拥有高级专家人数722人, 占职工总数的0.4%[5]。由于完备、规范的人才引进编制资源利用制度和操作流程尚未建立, 企业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待遇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 导致人才引进与留住困难,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区内大部分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拥有政府无偿给予的资源独家开采权, 生产着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性产品, 无需考虑市场问题, 因而缺乏科学发展的长远眼光和创新意识, 忽视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原动力——创新, 主要依靠外延式发展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追求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企业缺乏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由于政府尚未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对促进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与鼓励不够, 再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 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 致使多数企业缺乏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严重。

3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 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新疆经济基础薄弱, 市场化程度低, 人力资本不足且集中于科研院校, 在起步阶段政府是倡导者和核心推动力, 必须强化政府的引领功能和服务功能, 促使企业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 制定战略规划。

自治区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树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观。在全面、科学、准确认识区情的基础上, 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规划》, 分阶段、有重点地部署实施, 可选取少数创新条件较好的企业或工业园试点, 积累经验之后再逐步向推开。比如,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 已有一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基础和条件, 尤其是在荒漠戈壁滩中凝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政府可将兵团作为试点, 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 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鼓励兵团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 以点带面。

第二, 健全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机制。

生态化技术创新难度大、高投入、高风险、能够产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多方面效益, 政府必须支持和资助。为此, 政府应积极推动财政支持体制创新,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间接投入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 保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开展。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要从生产、销售等下游环节的支持向研究、开发等上游环节转移, 从源头上培育和提升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孵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监管办法》, 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生态化技术创新专项奖, 鼓励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各级政府应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生态化共性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

第三,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 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 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 同时对社会生态消费、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主流趋势。政府应积极、有效、有序地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给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和实践的舞台, 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提高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热情。

第四, 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网。

目前自治区的创新合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区县 (市) 之间各自为战, 相互合作少;二是与区外企业、高校院所合作范围窄, 层次低。因此, 应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章程》, 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协作联动网, 支持县 (市) 之间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 协作研发、推广应用生态化共性技术, 促进区域内技术、信息和其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 加强与区外企业、高校院所的协作力度, 把合作重心放到沿海地区企业、部属高校与科研院所, 把合作目的确立为高新技术的战略同盟、共谋发展。

第五,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培育创新型人才。

随着知识、技术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企业间人才资源的争夺, 尤其是对难以模仿的核心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因此, 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不惜成本, 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新疆来创业, 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新疆来转化。如对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创新人才, 自治区政府可给予相应的住房安家补贴、特殊津贴补助和科研启动费;职称评定时可低职高聘。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 用好人才而不是管好人才。完善创新人才的推荐、考核、评审和管理办法,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教育培养机制, 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 促进创新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六, 加强全民生态化创新教育。

目前, 区内政府干部、企业、公众尚未树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观,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强烈。学校很少将创新教育与环保教育结合在一起, 应试教育思维仍然普遍存在, 由此造成学生环保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薄弱。为此, 政府应切实加强干部和企业家的生态化创新教育, 将培养生态化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纳入战略规划。加大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宣传教育力度,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 要利用公众喜爱的名牌栏目, 加强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引导和舆论监督, 有力地批评背离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行为和现象。发动公众参与, 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展开讨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些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来发布有利于生态化创新战略实施的信息, 使公众对生态化创新有更多的理解、支持, 从而踊跃参与生态化技术创新。

4 结语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 立足于新疆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执着追求、孜孜实践, 就一定能使“新型工业化”的理想逐渐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彭福扬, 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6 (4) :98-102.

[2]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3]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 (22) :1.

[4]石锋, 刘万青.天业集团电石渣脱硫成功, 国内燃煤电厂尚属首创[N/OL].新疆日报网, 2008-10-29.http://news.qq.com/a/20081001/000907.htm.

[5][7][8]新疆改革开放30年之技术创新篇[EB/OL].2008-10-29.http://www.xjetc.gov.cn/ggkf30.

新疆地区生态鸡养殖探研 篇3

关键词:生态鸡;养殖;探研

导语

生态鸡养殖是一种与现代化笼养不同的,完全回归自然,实行野外放牧的饲养方式。以选用良种鸡为基础,采取圈舍栖息与山地放养相结合,以自由采食昆虫、嫩草和各种子实为主,人工补饲配合饲料为辅,让鸡在空气新鲜、水质优良、草料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生产出绿色天然优质的商品鸡及其蛋品。新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生态鸡养殖的良好地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地域优势在新疆养殖好生态鸡呢?

首先,要选好场地。养殖生态鸡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天然草原、天然山地、果园田野等适合放牧的场地饲养。场舍周围要求5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污染源,有丰富的草料,且有小溪、山泉水最佳,其山地坡度以不超过25°为宜,且背风向阳、绿树成荫、水源充裕、取水方便。如果是规模养殖还要求道路交通和电源有保障,便于饲料和产品运输和加工。鸡舍和运动场的设计标准,鸡舍一般按照每只鸡0.1平方米,要求架养栖息;运动场按每只鸡1平方米计算,运动场周围最好用竹篱和塑料网围起来。

其次,是选准品种。生态鸡养殖选用的品种事关养殖的效果和成败,品种选用恰当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前功尽弃。因此,在生态鸡养殖品种选用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来选择,一般肉用鸡种、兼用型鸡种和蛋用鸡种的公雏及草鸡都可作为生态肉鸡品种,可因地制宜选择,但通常以兼用型鸡种最好。

再次,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择时育雏生态鸡的饲养必须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以利于生态鸡的放牧饲养。按照新疆的气候特点,一般最好选择3月~6月份育雏。因为这一时段气温由低到高,光照充足,有利鸡的生长发育,有利育雏成活率的提高。同时,春雏生长发育完全,性成熟早,产蛋持续时间长,个体较大,尤其早春孵化的雏鸡更好。春孵化的雏鸡到中鸡阶段,由于气候温暖,环境适宜,舍外活动时间长,使鸡可得到充分的运动与锻炼,因而体质强健,天然放牧采食,抗御自然和预防天敌的能力强。

第四,科学地人工补料。生态鸡养殖人工补料必须科学,用于生态鸡人工补料的饲料必须是天然有机饲料,在种植生态鸡饲料时,必须按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操作;生产有机配合饲料必须按生产有机食品的标准执行,生产过程中严禁添加各种化学药品;购买商品饲料必须选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不含任何化学药物、生长激素的全价饲料,以保证生态鸡的品质。在育雏和育成阶段,要按照鸡生長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的饲料供给和补充。

第五,注重放养训练。生态鸡的放养训练是饲养中的关键环节,要从幼雏抓起。雏鸡在舍内饲养4周后,体重达到200克左右,此时改为有草地、有围栏的场地散养,有目的地训练鸡条件反射,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雏鸡听到人为的声音就回来吃食饮水。此时应抓住时机训练鸡群觅食饲料和捕食牧草的能力,经过约4周~6周训练,雏鸡形成了条件反射,捕食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大大提高。抓好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从8周龄~20周龄为育成期,育成阶段的任务是充分训炼鸡只的胃肠消化能力和捕食食物能力,力求鸡群均匀度好,健康水平高。鸡个体重达到500克左右时,已具备了放养的基本条件,可以把鸡群散放到预先圈定的放牧场地,开始鸡的自然生态饲养,让鸡群在开阔的山野各展其能,自由自在地捕捉昆虫,寻觅草子,啄食嫩草。

第六,搞好安全防范。新疆地区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这些鸡的天敌时有出现,在生态鸡放养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一定要把预防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等天敌的危害做为安全防范的重点。一般山地自然生态环境越好,天敌活动也就越频繁。预防天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用尼龙网把放牧场围罩好,并有专人值班,随时发现进犯天敌,并实施驱逐,防患于未然;二是饲养并训练好家犬,以利其特殊本领“看山护鸡”,减少损失;三是在牧场边境人为布设如草人等防护物迷惑和驱赶天敌,以防止鹰、黄鼠狼、山猫、狐狸对鸡群的袭击,以确保生态鸡放养安全。

第七,加强疾病防控。生态鸡的生长期以放养为主,大部分时间在野外活动,且生态鸡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5个月,随时都有可能传染各种疾病。为此,必须切实做好鸡的免疫接种工作。鸡疫病防治“重”在防,“贵”在早,从出雏以后的第一天就要接种鸡马立克氏疫苗。同时,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做好鸡新城疫、鸡支气管炎、禽流感、禽霍乱、法氏囊、鸡痘等疫苗的防疫注射。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控和治疗,以保障生态鸡健壮成长。

结论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4

摘要:近1来,中国西部地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气温开始上升,20世纪40年代达到最高,以后气温下降,大约在70年代初达到最低,以后气温持续上升,增温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根据新疆56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气温资料统计,年均温呈稳定的上升趋势.滑动t检验表明1980年是气温突变的转折点.新疆已有的气象观测记录表明,新疆温度变化和全国的变化较为一致.新疆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分东疆、北疆、南疆加以讨论,南北疆降水增加明显,东疆则变化不大.降水量的增量北疆最大东疆最少,而降水量的增幅则南疆最大东疆最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沙尘暴发生日数在波动中减少,与大风发生日数有很强的一致性.70年代以来,温度的`升高,局部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对新疆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作 者:徐贵青 魏文寿 作者单位:徐贵青(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魏文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5

生态环境保护与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易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影响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良生态环境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张锡成 ZHANG Xi-cheng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83刊 名:兵团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GTUAN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1(4)分类号:F3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 新疆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篇6

兵团经济管理专题课程结业论文

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认识

物流2011级2班

2011 兵团经济专题 专业、班级 学课

【摘要】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性质这个问题,存在着诸多争议。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处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集团,它既不是简单的经济实体,也不是正规部队,兼有二者的属性,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重任。兵团也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的社会组织。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组织、特殊性

一、兵团的概况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兵团性质认识

(一)兵团不是国家机关或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我国宪法、组织法与行政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国家机关由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中央国家机关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各级与中央国家机关相对应,设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在上述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组成体系中,没有关于” 兵团”的内容。而且,在各类文件及领导的讲话中,从未有将 “ 兵团”作为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的内容。因此,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兵团不是一级国家机关或行政区域。

(二)兵团是社会组织 学者彼得.布芬认为,”社会组织”意指人类行为被社会性地组织起来的方式。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社会组织是指为了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具有明确规章制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正式化的社会群体。国家赋予兵团以屯垦戍边的社会职能,其直接目标是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兵团作为国家单列的受国务院与新疆自治区双重领导的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单位,具有其正式性与独立性。兵团通过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的规章制度,约束其内部成员与组织的行为,为保卫边疆、巩固国防、推动和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而共同努力。可见,兵团是社会组织。

(三)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

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目的是屯垦戍边,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被归属于农垦系统,其所从事的是农垦事业,在计划单列前的相当长时期内直属农业部管理。所谓屯垦,指军队在屯营的地方开荒种地。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通过驻扎军队和安置居民,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和从事各种经济社会开发建设事业,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农垦,是指国家组织农民,在国有土地上使用现代机械和科技,大规模地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建设事业。由此可见,不论是 “ 屯垦”还是 “ 农垦”,组织生产建,实现经济发展,都是 “ 垦”的直接目的。这是兵团这一社会组织具有企业性质的根本表现。“ 兵团要实行企业管理”、“ 兵团是一个大型垦区”、“ 兵团是一个综合性经济组织”等论述都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发[1997]17号文件中提出组建新疆生产建设集团公司之后,这一性质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兵团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兵团是企业型的社会组织,但兵团并不企业,而是一个具有党政军企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所以如此,在于兵团的存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政治性,其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军事性、宏观性和大局性的影响。这使得兵团这种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为充分发挥兵团的作用,必须要赋予兵团以综合职能。1981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恢复后的兵团,“ 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即为适应新疆综合性开发要求、适应新疆稳定和发展双重需要而采取 “ 党、政、军合一”的特殊组织形式,以集中执行屯垦戍边这一综合任务。兵团自上而下建立的各级党组织,对兵团事业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兵团通过公检法司劳等管理部门,行使部分政府职能,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兵团有一支以武警为主体的武装力量,行使着保卫边疆、巩固国防的军事职能。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和500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承担着经济建设的职能。兵团的教、科、文、卫等社会组织系统,承担着企业办社会的职能。这之中,” 党”是领导核心,“ 企业”是基础和载体,” 政”和 “ 军”的职能均依附于企业这一基础与载体之上。可以说,党政军企职能的综合,是兵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兵团不是国家机关,而是一个企业型的具有综合职能的特殊社会组织。

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四个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聂卫国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四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75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这四个市均为县级市。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走过了48年的历程,经历了创建、发展、解散、恢复的曲折道路。现在正乘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决策的东风,昂首阔步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历史证明:新疆兵团不仅为建设新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生命力,经受了困难、挫折等严峻的历史考验,在十分困难的征程中,谱写了一部战天斗地、威武雄壮、不断发展的光辉史篇,创造了人间奇迹。兵团过去和今后的历史地位、兵团人的伟大献身精神,应当得到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重要作用

(一)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发展经济,既是兵团开发新疆、建设繁荣富裕而文明的新疆的历史任务,也是兵团自我发展、更好地履行戍边使命的要求。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经济建设。早在兵团成立之前,为了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部队一进疆,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投入大生产运动,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为兵团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兵团成立后,大规模进军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建农场、办工厂、修学校,使荒无人烟的万古荒原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兵团创业伊始,缺乏资金,又大多战斗在气候和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兵团人发挥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了人间奇迹。到2000 年底,兵团生产粮食117.57 万吨、棉花69.39 万吨,国内生产总值180.68 亿元,上缴税收 9.069 亿元[ 1],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力量,使自治区经济实力更为强大,经济更为繁荣。不仅如此兵团还承担着本应由国家承担的30 多万离退休人员绝大部分的离退休费及社会事业的支出,并先后两次向自治区移交了一批工商企业,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兵团经济总量将更多,对自治区的贡献也就更大。

(二)兵团是守卫边防、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兵团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忠实地履行着戍边任务。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兵团担负了后勤支援任务,保证了后勤供应的需要及反击战的胜利。1962 年在前苏联策动的伊犁、塔城等地边民外逃事件中,中央、自治区党委一声令下,兵团立即抽调干部、职工、汽车及农机具,奔赴裕民、塔城、额敏、霍城等县的边境地区,执行代管庄稼、代耕土地、代牧牲畜的三代!任务,并承担

三代!费用。此后,根据中央、自治区党委指示,先后在边境一线组建几十个农牧团场,沿中苏边界形成了一条10至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一条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不仅保证了边境安宁与稳定,而且结束了长期以来外国不断蚕食我领土的历史,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几十年来,兵团一直和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担负着祖国西部2017 公里的边界守卫任务,定期巡逻、守土卫国、保境安民。在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不断制造事端的情况下,守好边防,对新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

(三)兵团是保证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解放初期,这支部队就进行了英勇的平叛、剿匪斗争,接着又投入建立地方政权、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的运动,保证了新疆解放初期的社会稳定。兵团成立后,以稳定新疆为己任,继续进行了剿匪斗争。对于长期存在的民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兵团始终把平息**及突发事件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巴仁乡事件及伊犁

二五!事件发生后,兵团民兵根据自治区党委指示,立即奔赴出事地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平息**,恢复社会秩序。兵团在稳定新疆大局方面是有功的。兵团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威慑力量。邓小平把兵团称为稳定新疆的核心力量,是对兵团在新疆稳定中的作用、地位的高度评价。

五.组织的特殊构成

“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的总体特征是: “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根植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兵团具有准军事化的特点实行兵、师(局)、团、营、连、排、班的部队体制。执行着部分政府职能,它有工会,计委等政府机构。同时,还要担负一些所谓国家专政机关的职能,如镇压**、兴办和管理监狱。兵团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农垦队伍,据有关的统计,汉民族占有88%以上。这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在边疆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可以发挥稳定边疆,巩固国防的作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两圈一线”的布局。兵团的174个农牧团场大多是在1950~1955年建立的。新疆多大,兵团多大,它所辖面积约20万平公里,主要分布在新疆的15个地州及边境地区。在布局上,更多地考虑了当时剿匪和今后的守边任务,形成了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两圈一线”格局。由于农场根据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多集中在边远、高寒、干旱缺水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先天的不足造成了脱贫难度的加大。即使脱贫了,也会反复出现返贫现象。如1999年,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大幅降价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实现基本脱贫的22个边境农场就几乎100%返贫。管理体制的混乱。现今的兵团依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农耕都要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等五统一的方式。指令性计划占生产计划的95%。团场承包者的收入中还包括要上交团场的各种费用,职工承担了完全的土地风险。兵团管理机构则获取了三方面的利润: 土地租金、对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控制,对农业产出品的价格控制。因此,兵团土地契约形式着重于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对职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剥削”。

【参考文献】

[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2000)[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 ] 《新疆建设兵团统计年鉴》 编辑委员会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3 ] 新疆通志(第37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61.[ 4 ] 兵团计委调研组.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和建议.载新疆农垦经济,2003,(3).[ 5 ] 李新.新时期兵团边境反贫困战略的思考.载新疆农垦经济,2005(7).(新疆兵团边境农场戍边使命与反贫困战略协调研究成果)[ 6 ] 孙柯.后兵团时代的军垦困境.载新西部,2004,(11).[ 7 ] 兵团党校科研处.兵团农牧场改革探索.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 8 ] 陈海泉.新疆兵团土地契约制度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 ] 李僚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律地位研究.载新疆农垦经济,1997,(2).[ 10]郭 刚.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11.[11]《新形势下关于兵团性质的哲学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新疆兵团史料选集》 第三辑(内部),第 10 页。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7

上述的学者多以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可持续性为主, 而针对新疆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较少, 为此,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 以为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边疆稳定。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 远离海洋, 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 典型的干旱环境造就了典型的绿洲景观, 区域面积广阔, 但适宜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较小, 仅占新疆总面积的9.2%, 且被荒漠、戈壁包围、分割, 形成了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 天然地决定了新疆生态的脆弱性与敏感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新疆经济不断发展, 2011年, 新疆人口规模达2208.71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610050万元, 人均为29927元, 比上年增长21.56%, 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 高出12.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7.2:48.8:34, 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为40.8%, 一直处在前列, 以资源、能源为主的重工业化发展趋势较为显著。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 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将日益加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的模型可以衡量人们对于自然界为人们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以及人们利用资源的程度, 并计算出自然资本供求之间的差距, 从而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利用资源的程度, 用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存以及发展需要面临的危机和该地区的潜力。生态足迹方法的一系列指标都是基于“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概念, 从而对人类的大部分生产和生活消耗进行衡量的[5]。生态足迹的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EF为总生态足迹, N为人口数, ef为人均生态足迹, 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 j为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全球平均产量, rj为均衡因子, 根据文献[5]计算时的取值, 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 草地为0.5, 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1, 水域为0.2。

2.2 生态承载力计算

生态承载力是指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资源与产品, 折合为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包括水域) 总和,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C为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rj为均衡因子, yj为产量因子。其中yj采用文献[5]中计算时的取值, 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1.66, 草地为0.19, 林地为0.91, 水域为1, 化石燃料用地为0。

2.3 万元GDP生态赤字 (盈余) 指标

万元GDP生态赤字 (盈余) 指标综合考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生态需求和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该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区域系统的生态经济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为万元GDP生态赤字 (盈余) , EF为国家或区域生态足迹, EC为国家或区域生态承载力。

2.4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指标

2.4.1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衡量生态足迹多样性通常采用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是指以不同土地类型的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若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空间占用的分配越近平等, 对于给定系统组分的生态经济系统来说多样性越高, 系统就越稳定。生态多样性公式[2]为:

式中:Z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Pj为j类土地的生态足迹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例。

2.4.2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可由生态足迹乘以从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得到, 其公式[2]可以表述为:

式中:H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 ef为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 Z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2.5 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数据主要采用2001-2011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协调发展力等指标, 从时序上分析新疆生态经济协调状态及发展能力的变化。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新疆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3.1.1 总体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公式 (1) 、 (2) , 计算新疆2000–201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2000–2010年新疆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5.056×107hm2上升到10.101×107hm2, 增长了2倍, 尤其是在2002年以来上升速度有所加快, 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2002年新疆提出实现新型工业化以来, 新疆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加大;同期总的生态承载力状况呈波动变化, 2000–2003年呈下降趋势, 之后便缓慢上升, 总体仅上升了0.47%。与生态足迹相比形势不容乐观, 表明在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方面仍有很大调整空间。从二者比较看, 生态足迹增长较生态承载力增长快, 生态始终处于赤字状态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010年比2000年生态赤字增加了近4倍。而环境承受能力与之相比较弱,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干旱缺水加上荒地开垦, 以及多年不合理的农作灌溉、耕作制度、不变的作物种植和对土地的化肥、农药投入加大, 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质量下降, 土壤盐渍化问题凸显, 生物多样性退化。另外从近年来新疆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占GDP比例看, 平均维持在1.54%的水平, 2003–2007年投资呈下降趋势, 投资力度减小, 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始终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 说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识也并不是很强,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3.1.2 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 2000–2010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从2000年的2.734hm2攀升到2010年的4.63hm2, 表明新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生物消费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期新疆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呈下降趋势, 由2000年的1.709hm2下降到2010年的1.456hm2, 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加剧, 增长了3.1倍, 说明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减弱,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负荷加重。

(2000-2010年)

3.1.3 各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从各土地的生态足迹看 (见图1) , 2000-2010年人均化石燃料用地和可耕地的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 其中前者上升最快, 从1.065hm2增加至2.507hm2, 增加了2.35倍, 年均增加12.3%;林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变化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状态;水域和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在保持平稳基础上略有上升。从各用地生态足迹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看, 新疆化石燃料用地和牧草地的生态足迹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07年一直较大, 且有上升趋势, 二者最大比重为2007年的70%;2008年以后, 可耕地生态足迹比重超越牧草地跃居第二位, 且与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足迹比重高达76%, 其中化石燃料用地比重由39%上升为54%;而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比重一直较小, 且增长幅度也较小。可见, 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有赖于对化石能源的高需求, 主要用于发展第二产业, 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从统计数据来看,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速度要慢于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的比重;与此同时新疆因人口的增加及牧民定居工程, 对耕地的消费需求增加, 同时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变化, 消费需求逐渐从畜牧业转为粮食瓜果。也就是说新疆现有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进而反映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有缺陷,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从生态承载力构成来看 (见图2) , 各类用地承载力均呈下降趋势, 其中可耕地生态承载力下降最为明显, 从2000年的1.047hm2下降到2010年的0.879hm2, 这主要和新疆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占用耕地以及生态退耕有关。近年来, 自治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加大了生态退耕实施力度, 这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据统计, 2000年以来新疆退耕还林面积达21.72万hm2, 不过新疆耕地总量上减少较小, 从2000年的416.4万hm2到2010年的412.5万hm2, 主要依靠大量土地开发未利用地对耕地进行补充, 当中存在盲目开荒现象, 部分因开荒后缺水, 导致次生盐渍化、沙化而弃耕撂荒, 虽然总量上能基本保证, 但质量上有所下降, 近几年草原退化有所缓和, 但土地沙化较为严重。林地承载力位居耕地之后, 自1999年以来新疆工程造林绿化75.6万hm2, 这一措施的实施, 对加快新疆生态环境建设, 对绿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绿洲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但绿洲-荒漠过渡带以及农-牧交错带的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草地承载力较小, 主要在于传统放牧方式与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 退化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据资料显示, 1980年退化面积为466.67万hm2, 2007年增加到4580万hm2, 相应的草地退化率由5.83%上升为80%。近两年政府加大对草场的治理, 草地退化趋势有所减缓, 但生态恢复仍旧困难[14]。水域用地承载力最小, 主要是新疆特殊的地域及水资源短缺的禀赋所造成。按照各类用地所占生态承载力比重大小看, 2010年为“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水域”, 可耕地和林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较大, 对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以上分析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供给能力总体上是下降的, 将对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综合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状况分析各土地类型的生态赤字情况, 林地除个别年限为赤字, 总体上为生态盈余, 建筑用地一直呈盈余状态, 但两类用地盈余有缓慢下降趋势;可耕地由2000年的生态盈余转为2007年的生态赤字;其他类型用地均呈赤字状态, 尤其是化石燃料用地赤字最大, 由2000年的1.06hm2上升到2010年的2.51hm2, 其次草地的生态赤字也较大, 自2003年以来赤字逐渐增加, 随后开始减小。

3.2 万元GDP生态赤字 (盈余) 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公式 (3) 计算新疆万元GDP生态赤字 (盈余) 水平, 计算结果见图3所示。2000年以来, 新疆一直处于万元GDP生态赤字水平, 尤其是2002–2007年间, 这期间新疆生态承载力下降较为显著, 虽然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使得万元GDP生态足迹也呈下降趋势, 但万元GDP生态足迹始终高于其生态承载力。也就是说新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较大, 经济发展效率较低,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这种发展方式使得生态系统的协调性逐渐弱化。

3.3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动态分析

根据划分的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利用公式 (5) 、 (6) 对新疆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协调发展能力指标进行计算, 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 新疆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 且略微下降, 说明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还较低, 使得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提升速度较为缓慢, 进而反映出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是很明显, 结构稳定性差, 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不高。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从2000年的3.53上升为2010年的5.38, 在波动中较缓和递增, 但由计算公式 (6) 可知这种增加主要源于生态足迹的拉动, 主要体现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等方面, 产业发展陷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境况, 这种主要靠大量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严峻挑战。

4 结论及建议

新疆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 其产业发展对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较为密切, 为此,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研究分析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状况, 得出以下结论:

(1) 新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 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新疆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且有不断恶化趋势, 说明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加剧, 环境治理虽取得一定进展, 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环保投资不足, 生态环境仍呈现部分改善与局部恶化并存的态势, 使环保工作形式严峻。为此, 应正确树立环保意识, 应尽可能加大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虽然新疆的自然条件对各类用地的生产力有一定的限制, 可利用环保援疆的机遇, 加大资源环境修复资金与管理方面的支持,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加强草场、林场管理, 合理规划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林草体系, 提高林地、耕地和草地的生产力, 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承载力。

(2) 新疆资源消耗强度大且利用效率低。新疆资源利用效率虽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从各类用地的生态足迹看, 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上升速度较快, 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发展对该类资源的消费需求过旺, 而这些资源主要为不可再生资源, 其生态承载力增加空间十分有限, 因此需要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 各地区加强对口省市的技术支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生态产业。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8

一、新疆写意人物画创作的现状

新疆当代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是建国后才开始的,由于新疆历史文化因素,绘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新疆的写意人物画长期出现空白现象。长期以来,新疆各地的绘画仅限于佛教洞窟壁画。新疆多信奉伊斯兰教,古代与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宗教活动接触较为密切,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密切往来的联系,使细密画在新疆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和保存。10世纪后伊斯兰教兴起,由于教规禁止偶像崇拜所导致壁画的绘图活动也被取消掉。除了伊斯兰装饰的图案和纹样,基本上没有任何绘画存在。中国伊斯兰教绘画在这方面也是如此。现在新疆地区最少数人是穆斯林,它也会影响艺术形式。阿拉伯文字,几何图案和植物为主体的格局,形成了绘画的新疆装饰艺术风格。建国后新疆写意人物画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龚建新、董振堂、李灼、吴奇峰、李尧天、雷中峋、吐尔地·依明、康书增等。

80年代起是新疆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阶段,画院的成立为新疆写意人物画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很多画家提供了大量的写意人物画创作素材。新疆的写意人物画家本反映真善美、反映新疆题材创作思想,借助写实语言绘画,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其中还借鉴了西方素描的造型因素,创作出来的画面富有水墨韵味又不失细致深入刻画。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疆写意人物画本质是扎根于新疆的本土文化,反映的都是新疆人民大众的普通生活,这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赞扬也是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建设的真实写照。因此新疆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人物形象风格也和内地的人物形象风格有所不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生活,包括宗教信仰与大陆不同,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新疆画家们用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体现民族风情的画风,其中以冯伟国为代表,他的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都很夸张,用漫画的写实方式来表达。用笔用墨都很到位,夸张的造型搭配合理,表现的题材多为巴扎、市集一角、欢闹的场面较多。创作手法多采用具有典型的阿凡提的条纹服饰入画,新疆典型特点浓厚。新疆画家也抓住这一民族特点和视觉体验,刺激了大量的艺术家的作品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内地画家不辞辛苦大老远赶来新疆采风,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给新疆画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灵感。新疆地域的偏远,也给新疆绘画带来很多不便之处,缺少优秀的临摹范本,缺少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所以在绘画技术和高度上就有所限制,新疆的写意人物画精品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绘画与文化融合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新疆的写意人物画在新疆画家们辛勤的努力下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追求新疆写意人物创作的道路上,写意人物存在着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龚建新的水墨肖像画,二是维吾尔族画家吐尔地·依明的人物画和哈孜买提的写意人物画。龚建新的水墨人物画是新疆少数民族形象独特的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的结合绘画,人物表现形式富于结构感和真实感同时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韵味,龚建新的水墨肖像更好的运用西画技法和国画技法对少数民族形象的恰到好处的表现。吐尔地·依明和哈孜买提的写意人物画所反映的典型性在于他们的绘画以中国的传统材料技法为载体并有效的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他们把中国画进行了加工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后的人物画富有了维吾尔的味道,也符合他们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例如他们对维吾尔舞蹈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夸张手法,服饰更绚丽多彩等。以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画绘画为题材的写实性,主要是力在表现中国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绘画形式语言中,采用中国传统的国画写意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水墨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意象韵味,使作品内容富有内涵而又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艺术绘画更注重了“理念”来传达。为了艺术打破世俗生活的束缚,传统中国画讲究神韵,注重以少胜多和以神取胜。充分地运用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主题和内容,表达对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所领会到的道理,自然界是绘画写意语言的探究所,同时也是以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与观众产生有效的互动,与群众进行无声的心灵对话。上述这些都是在说明少数民族人物画为题材的范围内,写意性的绘画语言表达的目的。还有一些画家描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他们采用的手法虽然是写实性,但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这些老画家带动青年画家的基础上,新疆写意人物画逐渐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新疆写意人物画生态发展的展望

上一篇:政治生态调研报告下一篇:安慰人的短信:安慰朋友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