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远程教育总结(精选8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统一我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村党支部书记多次组织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安排远程教育工作,宣传远程教育的意义,使全体党员认识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二、加强领导,健全队伍
为加强对远教工作的领导,党支部成立了以支书为组长,两委成员为组员的远教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固定上岗,形成了领导重视,村两委积极实施,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远程教育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有序推进
四、紧随目标,整体推进
(一)目标明确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远程教育培训和学习,提高我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增强发家致富的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我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我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推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设备建设和制度管理逐步完善
根据省、市、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技术方案的各项技术指标建设站点,把村会议室作为远程教育学习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便于干部群众理解和监督。一是坚持值班制度,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二是完善设备安全防范措施,建好防火墙、防火、防盗、防尘等设施,保持室内清洁。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明确详细
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本着系统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公民道德和影视戏剧欣赏等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做到年度教学有计划方案、季度教学有总结,做到时间、内容、人员的统一。
(四)教学组织管理严格
1、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
2、教学辅导形式多样。根据教学计划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要,课程主要采取知识讲座、专家访谈、专题辅导、案例分析、操作示范等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农民致富能手的作用,帮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解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3、学习组织有针对性。结合本村实际,建立学习制度并切实抓好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生产、生活特点,采取集中收看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抓好分类学习培训。根据远程教育的课程安排,及时提供有关学习内容,大力确保远程教育的效果。每月底对当月远教工作总结经验,适时安排下月计划,
1 工程概况
1.1 设计及地质情况
伊村隧道位于浦南高速公路C5合同段内,单线长349 m,双线长698 m,设计投资约3 400万元,该隧道属于湿陷性黄土围岩,单跨净宽12 m,净高7.5 m;拱顶为拱形圆顶,边墙为曲墙,中墙为2 m厚的中隔墙,呈“m”形结构。隧道围岩主要为Ⅱ类,Ⅲ类围岩,呈压碎块状结构,风化破碎,节理、劈理、裂隙极度发育,含水量丰富,稳定性差,易受扰动而塌方。
1.2 衬砌及支护情况
伊村隧道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洞为特殊防水混凝土,正洞混凝土为C25级普通混凝土,开挖后先进行支护,沿隧道横向铺设ϕ22螺纹钢锚杆进行支护,挂ϕ8钢筋网并嵌入格栅钢架之后用C25级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派专人负责,确保支护及喷锚质量。正洞Ⅱ类,Ⅲ类围岩初期支护厚度为25 cm,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为50 cm。
2 施工方案的选用
伊村隧道原为三导洞先墙后拱法施工,优点在于能够降低隧道所受偏压力,避免因拱部受力造成沉降,同时不可避免的情况有:1)施工作业时对现场施工条件要求太高,且作业面干扰大、不易展开施工;2)因围岩风化破碎,涌水量大,施工时每个导洞都需要进行安全支护,投入非常大。根据施工情况,并结合设计院、业主及有关专家在现场进行反复论证,实地观测,采用中导洞先拱后墙法施工,即先中导洞对称施工,边施工边衬砌,待中墙施工到一定阶段,对中墙用彩条布、方木进行隔离支护,然后再两端相错对称开挖衬砌,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投入,但此方案极易造成拱顶下沉危险,因此采用“弱爆破、少干扰、早喷锚、强支撑、勤量测、紧封闭”的爆破原则,尽量减少对中隔墙和拱顶的受力,同时开展围岩量测,施工开展顺利,这一方案也得到业主及专家的论证和认可,中导洞施工流程图及开挖顺序见图1,图2。
3 爆破技术
根据隧道地层及地质情况,采用多钻眼、少药量、光面爆破法施工,每排炮孔深1.1 m~1.3 m,每次进尺1.0 m~1.2 m。单孔成缝试验统计表见表1。
由表1可知,当炮孔深1.3 m时,单孔装药量Q=0.095 kg即q=1.075 kg/m时比较合理。
由表2得出,当E=46 cm时,爆破效果较为理想。由公式K=E/W(K=0.5~0.8),得W=57.5 cm~92 cm,取最佳值为65 cm~80 cm。
确定爆破参数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炮眼的深度、角度、间距、定位一定要准确,并记录每次爆破的结果,以利分析改进,确保更加科学合理。隧道拱部炮眼布置见图3。
4 防水材料的选取
由于伊村隧道地处闽西河边,围岩多处断裂,涌水量大,因此防水好坏至关重要。一般隧道爆破后,铺挂有机板材并喷射混凝土进行防水和支护,喷层表面是凹凸状不平整的工作面,留有许多小空间,无法抵挡岩体渗漏水的浸入,而且混凝土浇筑时粗骨料石子容易将有机板材刺破,一旦有机板材被人为破损或自然老化,防水必然失败。针对此种情况,采用:锚喷治水防护;内衬自防水泵送混凝土进行支护和防水。其特点如下:
1)粘结力作用,BR防水剂与水泥水化时,反应生成物——无机硅胶,在喷射作业时,喷射物在胶体粘结力的作用下,呈团状喷出,在岩体上粘结牢固,迎水喷射能有效地封住淋渗水点、微细裂缝等。形成的喷层达到治理淋水的目的。
2)在速凝前提下,喷层抗压强度提高10%~35%,改变了掺速凝型产品而损失喷层强度的通病。
3)回弹率低,一般防水剂回弹率为35%,而BR防水剂回弹率低于15%,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原材料的浪费。
4)喷层内在质量有所改变,喷射混凝土是团状,在岩体上喷射物粘结力大于3 MPa,利于粘结。作业时,后续喷射物呈嵌入式粘着成型,提高了喷层的密实性,抗压强度提高10%~30%。
喷层不仅是提高强度,抗渗指标大于S20,级配喷射混凝土最佳时抗渗可达S30以上,达到自防水功能的双重效果。
5)喷层的耐久性,无机硅胶体对混凝土体内钠离子析出有抑制作用,杜绝化学腐蚀。经检测粘结力大于3.4 MPa,喷层厚度8 cm~12 cm,无剥离,不起鼓,粘着牢固,抗渗大于S20的自防水质量,封闭了岩体渗漏水的通道,达到主动治水的目的。
由该产品与传统工艺的经济造价对比分析可知:
该材料费用118.70元,传统工艺每m2材料费138.40元。每m2节资19.70元,节资率为16.5%;每m2人工费用80元,传统工艺每m2费用140元;每m2费用节资60元,节资率为57%。合计:传统工艺共278.40元,该材料为198.70元,共节资79.7元/m2,每m2工程可节资28.9%。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工程进展情况,提高喷锚质量,改进施工工艺,合理投入防水材料,不但能够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而且能够全面提高施工进度。
5 结语
1)施工方案的选定,对工期要求、安全、质量、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光面爆破技术质量要求高,作业难度大,在施工中应严格执行钻爆设计。3)采用科学合理的光面爆破施工,减少了超欠挖,降低了施工成本,克服了围岩受扰动失稳的危险,整个施工过程没有发生任何坍塌事故。4)防水材料的合理选取,不仅能够科学地防止隧道渗漏水现象,而且节约了材料的投入,加快了施工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项目成本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摘要:结合浦(城)南(平)高速公路伊村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方案、爆破技术、防水材料进行总结分析,指出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克服了围岩受扰动失稳的危险,为类似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联拱隧道,施工方案,爆破,防水材料
参考文献
项目实施单位江南村位于浦阳镇浦阳江畔,村区域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2亩,现有村民小组15个,农户630户,农业人口1763人。我村耕地主要分布在浦阳江防洪堤下,地势比较低洼,与防洪江堤有较大的高低差,去年开始,杭长线铁路建设又对原本不太顺畅的排水主干道造成较大影响,大多田块排灌不畅,易涝易旱,原有田间道路废弃或多年未修,杂草众生,进出很不方便,这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都市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今年村委决定投资158.7万元,对其中下定南畈凉亭处低产田实施改造,建设成高标准、高质量的高效益农业精品园区。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有:机耕路、排灌设施建设;河道、排水沟疏浚工程;田间道路,旧渠、排维修工程;以及农艺生物工程措施等,计划项目总投资150.6万元,实际投资158.7万元。工程量具体分解如下。
(一)机耕路、排灌设施投入98.1万元。
1、新建抽水机埠二座,(进水出水各一座)投入资金9.6万元;
2、机耕道路铺设1537米(宽3.7米),投资66.09万元;
3、主排水沟1080米,投资9.11万元;
4、直径50厘米排水涵管铺设250米,投资8.5万元。
5、新挖排灌塘1950立方米,投资4.8万元。
(二)河道、排水沟疏浚工程投资11.65万元。
1、疏沟清塘11.65万元;
(三)田间道路、排灌渠维修工程,投资12.45万元。
1、U形渠维修300米投资2.1万元
2、原有机耕路修缮500米投资10.35万
(四)农艺生物工程措施预计投资36.5万元。
1、田间绿化工程投资6万元。
2、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地肥力,投资25万元。一是全面深施有机肥料,按每亩1500公斤标准施肥,增加土地肥力;二是采用抬地造畦,提高地层,使长期浸水土壤增加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三是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引进新品种种子投资5.5万元,積极引进早春经济作物,如小黄瓜、小番茄等品种,增加经济效益。
三、项目效益情况
1、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低产田改造,可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增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收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益。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经过低产田改造,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设计要求。路渠沟配套,达到农田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系统化、生态良性化的目标,基本排除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提高。
3、密切干群关系。通过低产田改造,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激发发展效益农业的热情,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
四、主要做法
1、为切实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几项工作:组建领导班子。专门成立以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有关项目实施组组长等主要成员组成的中低产田改造领导小组,并建立具体项目实施小组,做到职责明确,分工落实。
2、编制好工程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勘察分析,制订好工程规划,精心设计工程方案。抓好统一服务管理。项目完成后,村里抓好统一管理工作:一是抓好统一排灌,村里将专门组织统一的排灌及路渠沟清理养护专业队,严格项目工程管理,项目工程建设全过程都实行严格的标准规范。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对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到人、任务到区,分阶段组织自查自验,以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和建设质量。
3、做好宣传发动和培训工作。为大力推广生物农艺措施,特别是推广秸秆还田,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料等改造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通过宣传与培训,做到宣传到户,发动到田,并落实好示范方进行示范推广。
4、抓好统一服务管理。项目完成后,村里将抓好统一管理工作。一是抓好统一排灌,村里将专门组织统一的排灌及路渠沟清理养护专业队,做到路渠沟畅通无阻,又实现洁美家园的新环境;二是统一机收机耕,调集大型机械,全面进行机收、机耕,全面实现晚稻秸秆还田和冬季深耕;三是统一供应肥药和统防统治等,示范方内由村帮助为农户引进和串换供应良种,利用肥药站供应专用肥和新农药,确保新技术推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今年,我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充实调整了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部书记任组长、负总责。党总支部召开了党员大会,就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通报,在集体经济状况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对远程教育相关设备为断进行维护,保障线路畅通,收看效果良好,有力地推动了我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配强人员、夯实基础
我村配备了1名政治素质高、网络应用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长期吃住在村部,全面负责接收站的管理与应用。其中明确村副支书全面负责网络的接收、播放、设备维护、课件征集等工作,并组织其参加了市县业务培训,提高操作能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式方法进行宣传,让干部群众了解和接受现代远程教育,为进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扫清了思想障碍。
(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为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我们按照镇党委的统一要求,制定了接收站职责、教学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范、设备管理与利用制度等,确保按章操作、规范运行。并健全了“一档二册三簿”,将每次收看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信息反馈等详细进行登记,全面掌握远程教育站点利用情况,有效地提高了使用上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精选内容,确保效果
为切实增强收看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明确了党性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为重点学习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既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学习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带
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把远程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取得的成效
(一)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的成功运转,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天地,他们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不断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适用技术,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视眼得到了拓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
通过对远程教育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学会了许多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思想得到了解放,观念得到转变,深化了对家乡的再认识。比如波尔山羊的养殖技术、黄牛的养殖技术、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等很多农村实用技术,都在村里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三)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自我村开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的村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村村情,紧紧围绕“建、管、学、用”,有效地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
发展离不开网络,要想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就必须有一支熟悉网络,高效工作的队伍。2008年我村就已经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小组,指定了管理员,播放员等,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今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取得了收效,不仅进一步健全了组织,也提升了成员的素质。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组织了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培训,尤其是管理员和播放员不仅做到了培训前、中、后的相关工作,还做到了自身对远程教育工作的学习,以充实自己对网络的了解,以及更加熟练操作远程教育设备,更好的进行电教片的播放。为确保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用以及不受他因造成损失,特实行了AB岗制度,值班人员做到有事预先请假,并在请假前做好换班、代班等工作,换岗交接班之际,做好了各职责的交接工作。
二、学用结合,创造效益
根据本村实际,我村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墙报、节目预告栏、农民信箱等宣传形式,做好“远程教育学习”节目预告宣传工作,坚持每月组织村党员或村民代表收看远程教育,并发表观点,每月中
旬组织党员和葡萄专业合作社成员收看特色农业,农经等知识,每周进行开放式远程教育。一直来,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主要采取分类教学式培训
第一类即党员干部,注重政治理论,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的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管理能力,鉴签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优点,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等;第二类即普通群众,培训的重点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卫生、科普知识、葡萄等特色种植技术等方面,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第三类即村育龄妇女,培训内容包括计划生育知识、安全卫生知识等有关知识,提高了农村广大妇女的优生优育意识,增强了村育龄妇女按时参与妇检活动,踊跃参与妇女节的活动等;第四类即农村老年人,培训教育主要有娱乐文化、身体保健、体育锻炼等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老年人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第五类即青少年,培训重点主要有科学发展观、尊老爱幼、积极向上、知识是发展的动力等方面的知识;以村培训为重点,同时采取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的学习方式来增加全体群众的相关知识,或发放宣传资料,或广播宣传,或采用黑板报等形式。
2、结合实际,促进新农村建设
“网络是沟通的桥梁”。利用网络连接外界已经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途经。通过学习,我村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也在素质上得以提升。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通过大量廉政文化教育、村民
自治教育,法律法规学习,调动干部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开展村民自治、管理民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村民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群众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了解与需求也进一步加强。
总之,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培训,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村民的整体素质,有力地加强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要求,对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计划
2008年11月
XXX村位于南曹乡西北部,有3个村民生产小组,3200多口人,99名党员。自2005年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终端接收站点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XXX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健全机制,创新形式,全面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组织网络的职能作用,以远程教育推动新农村建设再向新台阶。目前,站点设备运行正常,播放有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统一全村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村党委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及党员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有关精神,研究安排远程教育工作,宣传远程教育的意义。使我村党员干部认识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领导,健全队伍,为远程教育学习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为加强对远教工作的领导,XXX村党委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长为副组长,副书记、组织员及大学生村干部为成员的远教工作领导小组。自2005年来,我村明确XXX同志为远教管理员,他有文化、有能力、热爱远教工作;2008年10月始,大学生村干部XXX到我村工作后,成为我村远程教育管理员。
三,远程教育学习与农村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党员干部培训相结合。XXX村党支部在抓好远程教育学习工作的同时,把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后备干部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内容丰富、手段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我村党员干部参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学率,为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寻找到了新的熔接点。
二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XXX村为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培训了一批经营大户,为我村农业产业结构强调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与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同时也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远程教育开通后,我村经过努力把远程教育站办成信息的发散点,技术的传播点,让农村党员学到了一定的致富本领,在农村发挥了“双带”作用,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四、远程教育学习效果显著
一是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我村党员干部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远程教育开通以前,他们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是读书、看报,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辅导和讲解,因此他们对很多政策理解起来很费力。但自从远程教育开通以后,我村党员干部们学会了利用远教站点帮助自己学,他们感慨地说:“只要打开远程教育网,就能看到、听到专家的讲座,而且非凡形象和生动,轻易理解,学习起来也特有爱好”。
二是拓宽了我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远程网络,就能做到“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远程教育开通以前,技术培训都是请农校专家现场讲解,每年培训次数极为有限,使农民的技术提高受到了极大限制。但自开通远程教育以后,农户自发组成学习培训班,来远程教育站查找信息、下载资料。
三是增强了我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致富本领。我村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党员和群众学种植、养殖技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致富本领。
四是增强了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村在远程教育工作中,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户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农户自觉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提高致富本领,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增强了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L村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1. 基本乡情
L村位于贵港市覃塘区五里镇北隅, 有国道穿村而过, 北距覃塘区经济文化中心覃塘镇16.2千米, 南距五里镇人民政府驻地4千米, 距广昆高速 (南梧高速) 公路13.5千米, 交通发达。L村辖L村屯、都陆屯和蒙村屯3个自然屯, 21个村民小组, 共有560户, 总人口2 800多人, 总耕地面积240公顷。全村农作物以水稻、甘蔗为主, 特色农业主要有蘑菇、桑蚕、冬菜和生猪养殖等。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 800元。
2. 基础教育基本状况
L村不算是书香之乡, 村民虽重文化教育, 但缺乏标志性文化教育物事, 其教育总体状况无多大鲜明特点和优势。村设小学一所, 名为L村小学, 为五里镇所设八所小学之一, 在校生238人, 其中小学在校生197人, 另附设学前班一个。学生皆来自L村三屯, 无寄宿生。三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入学率和毕业率皆为100%, 最近几年无一辍学者。五里镇设初中两所, 皆设于五里镇上, L村小学升初中者皆入其中。
二、L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1.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L村小学地处L村屯, 其直接管理主体为覃塘区政府, 五里镇中心校受区政府委托代行管理之责, 村委与学校之间并无直接行政管理关系, 学校人事、财务、教学事务与上级教育管理机构直接产生关系。该种管理模式是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管理基本模式。从村级集体办学演变为政府统一办学, 政策变化源自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责任觉悟, 更源自于区域间教育公平的社会诉求。在调研中发现, 学校教师、亦或镇教育领导者对该种模式普遍持肯定态度, 但交流中也发现, 村委会对该种模式认知并不完全清晰, 村委认为小学也是属于自己管辖的机构, 村委持有这种属地管理观念并不奇怪, 传统的村办小学模式仍根深蒂固, 同时, 作为属地机构, 学校与村委之间关系仍是千丝万缕, 学校完全游离于属地之外既不可能, 也不应该。妥善处理好学校与村委以及上级政府教育主管机关的关系, 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学校与所在社区 (属地村) 的关系, 若为正向则是双赢, 若有过多冲突, 则可能会生成零或博弈或者双输效应。
2. 教育经费与学生教育费用负担状况
L村小学属义务教育段学校, 办学经费属政府全额拨款, 生均公用经费为400元, 符合广西政策标准。尽管该项经费已在原有的200元基础上有了翻倍提升, 但学校教师仍普遍反映, 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经费,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 该数额仍显拮据。在询问村委是否有学校办学经费补助时, 村委与中心校和L村小学教师的答案有所出入, 村委回答有, 但具体的数目及资助领域没有回答, 而学校则否认有经费的支持, 在交流中获知L村村委支配的公共经费很少, 将学校教育发展列入资金支持或扶持的序列也确实勉为其难。
从“两免一补”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使今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庭真正实现了免费教育。在与村民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 获得的共同信息是家庭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 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大多为正面。根据乡中心校甘副校长和L村小林主任介绍, 五里小学每学期向学生收取130元伙食费, 用于学生的早餐。该笔费用按当地消费和生活水平计算, 标准应算合理, 因该笔经费不属政策禁限之列, 且用途正当, 应不属乱收费之列。
3. 学校教师发展与教学状况分析
五里镇所辖八所小学、一个教学点、两所初中, 其在编教师总数为190人, 有6人长期外调任岗。其中, L村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仅11人, 生师比22∶1, 较全国普通小学平均生师比17.7∶1高4.3个点。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教师全为公办教师, 代课教师前几年已按政策全部清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 11位教师中大部分为数学和语文学科, 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只能由非本学科教师兼任, 他们自己认为是“赶鸭子上架”。由于至今没有英语教师进校, 学校至今尚未开设英语课程, 该状况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尚合理, 小学高级3人, 小学一级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其中本科学历3人, 大专学历4人, 中师学历4人, 大专学历和中师学历中分别有2人和3人正通过成人函授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在一个乡村小学中, 教师队伍有这样一个职称与学历结构应算比较合理。
根据政策和管理体制规定, 教师由县区政府乃至更高一级政府统一调配, 因而使如今农村教师的调配和流动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 五里小学的教师大部分非本村人, 有些甚至是从很远的地方分配过来。
教务主任X毕业后在偏远地区小学任教7年, 后调回L村小学, 他是L村走出去的孩子, 在学校中, 唯一的一对教师夫妇就是他和他教数学的夫人, 两人和2岁的孩子居住在教学楼的两间小办公室里, 简陋破旧, 有些寒酸。X老师每月的全部收入是1 300元, 他夫人则低于这个数, 两个工作十余年的农村教师每个月养家糊口的全部收入就是2 000多元人民币。清贫而尽责的X老师, 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
教师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组织性学习, 校本培训和政府、社会提供的教育培训活动是主要方式。调研发现, L村小学教师能够感受到近几年政府性教师培训活动力度的加大, 但是教师外出进修或接受更高水平知识培训的机会仍然很少, 而远程教师培训活动, 因缺少必要的网络平台和设备条件而成为奢望。
农村教师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该道理想必谁都能懂, 但实际上, 许多年来增加的更多的是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而他们自己生活与发展的权利并没有多大改善。近十年中, 政府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许多仅体现在政策文本上, 而教师和教育的发展更需要的是政策的真正落实。
与村民交流时, 村民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谈不上积极, 其中有反映学校从来没有家访活动, 学校主动与村民和学生家庭沟通的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儿童而言, 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教育空间, 两个空间的有效沟通协作, 是完成教育文化统一、思想知识扩展、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之亦然。
4. 学校办学条件分析
L村小学现有校舍2幢, 其中一幢为原村委会办公室, 年久失修, 甚是破旧, 已不适合为教学之用, 两位老教师家住其中。另一幢面积达1 104平方米, 可供7个班教学和教师办公之用, 但学校缺少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学校无任何现代教学设备, 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室简陋, 课桌破旧, 如今在城市学校中常见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 在这里依然是天方夜谭。都说农村孩子见识少, 如此落后的教学条件, 如何能让他们见多识广呢?
最近几年, 覃塘区和五里镇两级政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 用于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但客观而言, 五里小学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并未反映出应该有的变化。
5.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在L村很难见到年轻人、壮劳力。L村外出务工者甚众, 留守者除了老人, 还有那些未成年的孩子———留守儿童。据调查, L村小学的学生中63%属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例如此之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合理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 隔代抚养亦会生成众多的儿童文化和心理问题。
L村小学的教学时间安排是上午8∶20~11∶00, 下午是1∶00~3∶00。这样的时间安排很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学习心理的实际需求, 但或许这样一个合理的安排却可能带来许多隐患。孩子放学之后, 如何有效地组织他们的课后生活, 使孩子们在如此宽裕的时间中, 享受安全、文化、自由、发展的生活, 尤其是留守儿童群体。对于家庭而言, 大多无能力设计这样一个有效的文化空间。而对于学校而言, 放学之后, 虽然理论上仍可以在学校中给学生开拓一些新的生活空间, 使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更有色彩, 但是学校为规避校园监护责任, 宁愿让学生放学后立即离开学校。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也感觉到了他们的无奈。
有人说, 留守儿童是农村现代化蜕变中的必然产物, 该命题虽不能颠覆, 但我们是否就可以以其为借口而回避留守儿童群体所面临的众多发展问题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倘若如此, 巨量的留守儿童在文化、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遭遇社会的漠视、忽视, 我们可以想象, 成年之后的他们, 必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也必定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言, L村应是比较富裕的村落。但是其学校教育的发展相对而言却显不足, L村小学的整体发展状况与村落经济条件不太相称。尽管五里小学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扶持, 但是乡村本身也应以更高的姿态关注它的发展, 毕竟学校的孩子是村庄的真正未来。我们看到L村小学的教师尽管对学校充满了热爱, 对它的发展也充满了许多期待, 但他们更希望政府和社区给予更多实际的支持和关注。
三、建议
第一,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尤其要重视教育的文化影响力。对于L村这样人口较多的大村而言, 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 尤其是村民、社区关注教育的氛围应进一步提升。形成乡村关心教育、追求文化的新农村形象。应扩大村委、村民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使学校成为乡村建设的文化中坚力量, 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学校建设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 当地政府应筹措更多资金, 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尤其是将已规划的学校建设方案和政策落实到实处。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建设, 包括资金的投入。
第三, 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首先, 需要根据合理的生师比, 补足教师缺口。其次, 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开设完整的小学课程, 对缺口学科教师, 如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需有针对性的引进。再次, 可以借鉴顶岗实习的做法, 与高等学校合作, 引入高等学校学生的中期、短期教学实习, 缓解学科课程教师长期无法根本解决的困境。应更积极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国家法律规定, 真正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等, 使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工资基本对等。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在资金有限、难以大面积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的情况下, 应以政府为主, 引入外部优质教育共享资源, 使农村教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资源空间。
第四, 当地政府、村委和学校应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应建立家庭、学校、村委一体化的留守儿童发展网络, 尤其是村委应主动协助和配合学校建立学生放学后的有效生活空间。
对策和建议
鲁迅先生说过:人立尔后万事举。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指向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指向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构想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社区工作者曾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新居民提供服务,如救济贫困、助医、戒毒等。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意识到,众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有赖于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因此如何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社区教育是各国城市化进程中为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采取的措施。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进行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素质并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社区教育具有全民性,它要求社区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地有计划地进行。阿基里斯认为:组织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必须经历四个阶段。 “发现”阶段,即发现组织内部潜在的可能危及到组织未来发展的问题;“发明”阶段,即组织开始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行”阶段,即新的解决方法得到贯彻实施;“推广”阶段,即解决方法传播到组织内所有相关区域。[2]具体到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可以这样考虑:
一、发现阶段:通过心理引导,让社区各阶层能够认识到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其中之一是心理尺度。只有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心理认识,才能有效发挥社区的心理凝聚功能。因此应当从心理上加强引导,使得社区居委会干部和新居民对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重要性产生共同认识。
1、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心理引导
如果社区居委会干部不能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管理社区的理念,势必无法正确指导和教育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因此,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心理引导,使其认识到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加强对新居民的心理引导
布鲁姆认为无论养成什么素质,除了认知目标之外,情感目标亦是成功要素之一。没有情感认可,不可能真正投入精力去实施,甚至会产生抵抗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新居民的心理引导,使其认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情感目标分为五个步骤,首先应让新居民“接受"(receiving),即新居民愿意注意和接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然后是“反应”(responding),即新居民有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再次是“价值的评价”(valuing),即新居民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产生喜好的心理;接下来是“组织”(organization),即新居民在一系列活动中,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看得比其他活动重要;最后是“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by avalue or value complex),即新居民已经内化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行为成为持久影响其个人行为的个性特征。
二、发明阶段:探索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1、确定新居民提高文化素质的目标
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必须有明确目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上升,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成为很多国家人民学习的语言。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经济和宗教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语言的扩展亦是如此。其他国家人民学习汉语,获取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个外国人,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普通话,来到中国却发现当地百姓在社交场合用他完全不能理解的方言进行交际,这对一个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困扰之大可想而知;另外,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即通过阅读获取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阅读习惯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居第一位。因此,把“说普通话、养成阅读习惯”作为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寻找“社区参与”的途径
联合国在世界范围推介社区发展,其中“社区参与”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如何实现社区参与?
①提高社区内单位的参与意识
以组织(单位)型参与带动非组织(个体)参与,是形成社区发展多主体共建的良好格局。一般来说,在社区建设之初居民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提高其参与程度,并带动非组织参与的开展。
因此社区内各组织(单位)是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支柱,可以为新居民提供经济资助、人力资助、物力资助和智力资助。而社区内的中小学校是社区中最贴近居民的文化组织(单位),它们的开放利用对于社区内其他组织(单位)的开放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②提高新居民的参与意识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曾表示,居民的主动参与对解决社区目前面临问题和社区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居民主动参与就必须有真切关怀社区居民的项目,这是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发展最深厚的基础。摒弃主观臆想,通过实地调查寻找真切关怀新居民的项目是提高新居民参与意识的重要工作态度。
3、积极利用社区精英
精英一般指出类拔萃,精明强干的人。有研究指出,“中国农村需要精英,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心理保守,对农村精英有一种神秘感和崇尚心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最有效的方式是示范和模仿,农村精英的发展路子是农民模仿的主要对象。”新居民是否需要精英?从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来看,他们并未脱离农民的内质,因此存在这种需要。有调查显示,新居民中“原来的村干部”正扮演着精英的形象。因此,积极利用社区精英在新居民中的影响力,通过提高精英说普通话水平、培养精英养成阅读习惯是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一项积极措施。
4、吸引更多优秀的异质于新居民的人加入到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
新居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布迪厄曾说过,一个群体越是弱势而又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或应该)远离他们这个群体的特征,只有具有更少的本群体的特征,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他们为了取得成功就必须尽量“忘记”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提高新居民的文化素质,打散新居民高度的同质性,应当吸引更多优秀的异质于新居民的人加入到新居民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
本文重点在于探索提高新居民文化素质的措施,根据阿基里斯提出的“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的第三、四阶段分别是执行阶段和推广阶段”,后续的研究中将执行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断修缮之,逐步达到推广产生实效的目的。
【村远程教育总结】推荐阅读:
万村远程教育志愿者体会07-21
远程技术教育培训总结06-10
高中数学远程教育学习总结06-18
远程教育工作的自我总结09-09
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学习总结06-20
石鼓镇远程教育工作总结06-21
乡镇上半年远程教育工作总结06-20
2024年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