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2025-0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共8篇)

七年级上 篇1

备课教师:刘翠萍学生:七年级 课题《陌上桑》_课 型 新授 教学时间:1课时

自学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本诗。

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并解决下列预习题。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2)分小组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汉乐府是指____________。乐府原是__________设的_____机关,职责是_________,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3、.作者是如何描写罗敷的器物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么描写?

4、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有什么作用?

5、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

6、.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敷的什么性格?

7、.罗敷是从哪几个方面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8、诗歌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3﹚请你运用侧面烘托手法描写一个人,不少于100字。

课堂巩固: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下确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2)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3、说说罗敷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读画“_________”的诗句,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5、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诗的夸张与细节相结合,使人感到夸张得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拓展阅读: 羽林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1、从语言上看,《羽林郎》和《陌上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按要求写出两诗相类似或表达作用相同的句子。

陌上桑

羽林郎 日出东南隅

--------------------五马立踟蹰

--------------------三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2.罗敷和胡姬年龄相若,美貌惊人。比较一下,两人的着装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从文中哪些地方反映出来?

3.试比较《羽林郎》和《陌上桑》的开头各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上 篇2

一、阅读习惯:阅读文字时, 要做到两动三不动:

眼动、脑动;手、嘴、笔不动。

眼球要迅速随着文字移动, 要做到不经过英汉互译的程序, 往下接着阅读下去。

二、阅读要求:

1. 阅读速度是1 分钟60 词

2.理解文中大意以及能给出最合适文章的标题

3.能做出正确推理判断和引申

4.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涵义

5.理解文章总体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 观点和态度

三、做阅读理解题的顺序:

1. 迅速阅读问题并做出仔细审题, 并在问题中获取问题关键点。搜索题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然后去原文中对照找出相应的地方。

2. 返回原文找到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 如人名、地点、时间等。

3. 在选项中确定最佳答案。浅层的问题可迅速选定, 对于较深层次的问题, 一定要将相关原文找到, 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推理, 然后再确定。

能力训练:

This is a Chinese boy. His name is Ling Feng. He’s thirteen. He is in No.5 Middle School. 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He is Number 20. 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They love her very much.

( ) 1.Ling Feng is a (n) ______ boy.

A.EnglishB.AmericanC.ChineseD.China

( ) 2.He is in ______.

A.row FourB.row 4C.Four RowD.Row Four

( ) 3.______ is his English teacher.

A.Miss ZhangB.Mr. Zhang

C.Mrs.ZhangD.Teacher Wang

( ) 4.He is in ______.

A.Class 1, Grade 2B.class 1, grade 2

C.Class 2, Grade 1D.Class 2, Grade 2

() 5.He is______years old.

A.30B.12C.13D.11

My name is Tom. I’m nine. 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Her telephone number is 13052864515.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 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And this is my sister ( 姐妹) .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 Mary. Look!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 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 1. Mother is ______.

A.Mary JohnsonB.Mike Johnson

C.Linda JohnsonD.Nick Johnson

( ) 2.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is ______.

A.13120884699B.13120884966

C.13052864515D.13120889466

( ) 3. Mary is______.

A.sixB.nineC.eightD.seven

( ) 4. My brother is ______.

A.TomB.MikeC.NickD.Johnson

( ) 5. My family name is ______.

A.JohnsonB.NickC.MikeD.Tom

看下面的卡片, 然后根据卡片中的信息以及相关提示写出句子或回答问题。

First name:Tony

Last name:White

Class:3, Grade:7

Tel:287—0837 Home 398—6160 School

1. ____________ (boy)

2. What’s Tony’s last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 class ( 班) is Tony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ony is at home ( 在家) .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ony is at school.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给的家谱图, 完成选项。

( ) 1.John Brown and Anna Smith are Sally’s ______.

A.parentsB.grandparents

C.brother and sisterD.uncle and aunt

( ) 2.Mary is Sally’s ______.

A.auntB.motherC.sisterD.grandmother

( ) 3.Ann is John Brown’s ______.

A.sonB.granddaughter

C.daughterD.sister

( ) 4.Tom and Kate are Ann’s ______.

A. cousinsB. uncle and aunt

C. brother and sisterD. father and mother

( ) 5. From the family tree, Sally has ( 有) ______ cousins.

A. twoB. threeC. fourD. five

Hello, I’m Kate. This is a photo of my aunt’s family. The woman in the photo is my aunt, Jane. She is a teacher and she is very kind ( 善良) . 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 and Jack. 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I love them very much.

( ) 1. There are ( 有) ______ people in the photo.

A.threeB.fourC.fiveD.six

( ) 2. My aunt has ______.

A.two daughtersB.two sons and a daughter

C.two daughters and a sonD.only one son

( ) 3. Rose is my aunt’s ______.

A.sonB.sisterC.motherD.daughter

( ) 4. Jeff and Jack are______.

A.elevenB.brother and sister

C.mother and sonD.twins

() 5.Rose is Kate’s______.

A.sisterB.motherC.cousinD.teacher

Come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It is a picture of an American family.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John White. He is a teacher. He teaches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You can see Mrs. White, too. She is Dora White. 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She’s a doctor. Mr. and Mrs.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They love them very much.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正 (T) 误 (F) 。

() 1.Tom’s father in the picture is in the hat.

() 2.Mary’s father is Canadian and her mother is American.

() 3.Mrs.White is a teacher, too.

() 4.Tom, Mary and their father and mother are in China.

() 5.Tom is eight and Mary is eight, too.

Lost&Found

Lost:

My school ID card

Its number is 2007712.

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6385.

Found:schoolbag

Is this your schoolbag?

It's black and white.

My name is Tony Green.

Phone:236—0731.

Cindy,

Your red notebook 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Mike

( ) 1.Mary’s school ID card number is ______.

A.2360731B.6956385C.2007712D.6958635

() 2.The schoolbag is______.

A.greenB.whiteC.redD.black and white

() 3.Mary’s phone number is______.

A.6956385B.2007712C.2360731D.659385

() 4.Tony’s last name is______.

A.BrownB.GreenC.MikeD.Cindy

() 5.Cindy’s______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A.school ID cardB.schoolbag

C.notebookD.baseball

Hello!I’m Ren Lijuan. Lijuan. I’m ten and I’m a student. I’m in Class 6, Grade 4. Lei Hao is my classmate ( 同班同学) .He likes baseball. 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 is a good teacher and we all like her.

( ) 1.Can you spell the name Ren Lijuan?

A.Yes, I am.B.Yes, I can’t.

C.No, she can’t.D.Yes, I can.

() 2.How old is Ren Lijuan?

A.It is ten.B.I'm ten.C.She is ten.D.You’re ten.

() 3.What class is she in?

A.She is Class 4.B.She is in Class 6.

C.She is in Grade 6.D.She is in Grade 4.

() 4.Is Miss Niu her English teacher?

A.She is her teacher.B.Yes, he is.

C.Yes, she is.D.No, she isn’t.

() 5.Does Lei Hao like baseball?

A.Yes, he does.B.No, he doesn’t.

C.I don’t know.D.No, he does.

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He is twelve. 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I think it is three. 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英语教科书)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 英汉字典) in it. 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He is twelve, too.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下列句子正 (T) 误 (F) 。

() 1.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 2.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3.I know his cat is Mimi.

() 4.You can’t see a ball in his schoolbag.

() 5.Peter is Chinese, too.

This is Jim’s room. It’s a nice room.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 墙) .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 There is a sofa and a bookcase, too. 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 pen and a ruler in the pencil box. Jim’s sofa is near the bookcase. His baseball is under the bed.

() 1.There is______in his room.

A.a desk and a chair B.a desk and some chairs

C.a chair and some desks D.some desks and a chair

() 2.The desk is between the______and the______.

A.sofa;bookcase B.bed;bookcase

C.bed;sofa D.sofa;bed

() 3.Jim’s pencil box is______.

A.on the desk B.next to the desk

C.under the bed D.in the desk

() 4.Jim’s bed is near the______.

A.sofa B.plants

C.desk D.bookcase

() 5.Jim’s______is under the bed.

A.pen B.baseball C.ruler D.watch

答案: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一句“This is a Chinese boy. ( 这是一个中国男孩。) ”可知。

2.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六句“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 凌风在第四排。) ”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 张女士是他的英语老师。) ”可知。

4.A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第五句“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他在二年级一班。) ”可知。

5.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句“He's thirteen. ( 他十三岁了。) ”可知。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四句“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 这是我的母亲, 她的名字是琳达·约翰逊。) ”可知。

2. 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八句“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 ( 他的电话号码是13120884699。) ”可知。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一句“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玛丽八岁, 尼克六岁。) ”可知。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可知。

5.A点拨:细节理解题。family name是“姓”, 而且英美人的姓通常放在后面, 故由“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可知“我”应该姓约翰逊。

答案:1.His name is Tony./He is Tony.

2.Tony’s last name is White./White.

3.Tony is in Class 3./Class 3.

4.His telephone number is 287 0837./287 0837.

5.His telephone number is 398 6160./398 6160.

1.B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家谱可知, Sally的妈妈是Kate, Kate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 故John Brown和Anna Smith是Sally的外祖父母。故选B项。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Kate (Sally的妈妈) 与Tom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自然Tom是Sally的舅舅, 而Tom和Mary是夫妻关系, 故Mary是Sally的舅母。故选A项。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故选C项。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 Kate和Tom都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子女, 故他们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所以Tom和Kate是Ann的brother and sister。选C项。

5.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Sally的舅舅家有三个孩子, 故她有三个表兄妹。选B项。

1.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内容可知, 照片中有my aunt (Jane) , Jeff, Jack and Rose四个人。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and Jack. (这些是我的表兄弟杰夫和杰克。) ”和“Look!That lovely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看, 那个可爱的婴儿是我姑姑的小女儿, 罗丝。) ”可知, 我姑姑有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故选B项。

3.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可知。

4.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可知。

5.C点拨: 推理判断题。 因为Rose是Kate’s aunt’s daughter ( 凯特的姑姑的女儿) , 所以Rose应是Kate的cousin (表妹) 。故选C项。

答案:1.T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句子“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Mr. John White. ( 戴着帽子的那个人是约翰·怀特先生。) ”和“Mr. and Mrs. 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怀特先生和夫人有两个孩子, 汤姆和玛丽。) ”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可知, 玛丽的妈妈是加拿大人, 而不是美国人。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 is a doctor. ( 她是一个医生。) ”可知。

4.F点拨:细节理解题。通读全文我们只知道“Mr.White teaches (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但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在中国。故题目错误。

4.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倒数第二句“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 汤姆十岁, 而玛丽六岁。) ”可知。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Its number is2007712.”可知, 其中Its即指school ID card。故选C项。

2.D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Found栏“It’s black and white. (它是黑白相间的。) ”可知。故选D项。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 6385.”可知。

4.B点拨:细节理解题。因为他叫Tony Green, 故Green是他的姓。

5.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最后一篇中red notebook可知。

答案:1.D点拨:细节理解题。以can开头的一般疑问句, 应用can或can’t回答, 先排除A项。B项本身前后矛盾;C项不合题意, 故选D项。

2.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ten...”可知。A、B、D三项均为人称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选C项。

3.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in Class 6...”可知“任丽娟在六班”。故选B项。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可知本题应作肯定回答。选C项。

5.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likes baseball.”可知。选A项。

答案:1.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第一句“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 他在一年级二班。) ”可知题目错误。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 这是他的猫,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可知“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故题目错误。

4.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课本) ,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英汉词典) in it.”可知:他的书包里没有球, 故题目“在他的书包里, 你看不到球”是对的。

5.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可知“彼得是一个英国男孩”, 故题目错误。

答案:1.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可知。

2.B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 他的书包和铅笔盒在课桌上。) ”可知。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 ( 课桌在床和书橱之间。) ”可知床在课桌附近。

七年级(上)重点句型“炫” 篇3

1. give sth. to sb. (=give sb. sth.)

当你想表达“把某物给某人”时,那就用它好了。give后接的是双宾语,指人的sb.为间接宾语,指物的sth.为直接宾语。如:

Give her an apple, please.=Give an apple to her, please. 请给她一个苹果。

2. take sth./sb. to…

此句型意为“把……带到……去”,它强调的是带走或拿走(即远离说话人)。如:

Take the book to the teacher’s room, please. 请把这本书带到老师的办公室去。

二、动词不定式to系列——这里的to虽然和上面的to一模一样,但它的身份不同:它是动词不定式的“标志词”,其后要接动词原形。看看它在句中的表现吧:

3. help sb. (to) do sth. (=help sb. with sth.)

帮助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帮助某人做某事通常锁定help sb. (to) do sth.。它后面的不定式符号to既可以保留,也可以省略,也可接介词with。如:

Bob helps me (to) learn English at school.=Bob helps me with my English at school.

在学校,鲍勃帮我学习英语。

4. like to do sth.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当你喜欢或想去做某件事时,一定要想到like to do sth.。如:

We all like to watch football matches. 我们都喜欢看足球比赛。

5. ask sb. to do sth.

此句意为“请某人去做某事”。句中的to do sth.是指宾语sb.所发出的动作,而不是指主语的动作。如:

They ask us to have lunch. 他们请我们去吃午饭。

6. It’s time to do sth. (=It’s time for sth.)

俗话说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得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该学习时(It’s time to study.)就认真学,该玩时(It’s time to play.)就痛快玩。

三、特殊疑问句系列

7. What colour+…?

这是一个询问颜色的常用句型。应注意的是,并非对所有带颜色部分的提问都用这个句型。应先分清其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如:

The car is black. →What colour is the car?

The black car is my father’s. →Which car is your father’s?

8. What’s the time, please?/What time is it, please?

这两个句型都是“请问几点了?”的意思。当你向对方询问时间时,可用这两个句型。如:

——What’s the time, please? (What time is it, please? ) 请问几点了?

——It’s half past eight. 八点半了。

9. How many+复数名词+are there+介词短语?

此句的意思是“在某地有多少……?”。它后面只能接名词的复数形式,不可接单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如:

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e room? 房间里有多少个孩子?

四、其他

10. There be+…

和动词have表示所有关系不同,There be表示的是一种客观存在。be动词的形式取决于其后的名词:若接单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用is;若接复数名词,则用are。当其后接一系列的名词时,be动词一般与最靠近它的名词在数上保持一致。如:

There is a ruler, two pencils and three pens in the box.

盒子里有一把尺子,两枝铅笔和三枝钢笔。

11. I think…

在你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想法的时候,这句话是最有用的。表示肯定或否定时,你可以说I think so.或I don’t think so.。

12. one…the other…

该句型的意思是“一个……另一个……”,必须用于两者中。如:

I have two pens. One is red, the other is black.

我有两枝钢笔,一枝是红色的,另一枝是黑色的。

13. Is your friend a boy or a girl?

七年级上教案集 篇4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 《童趣》 6 9.14---9。27综合性学习6 4 5 6 7 8

第一单元测试

9.21---9。27《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9.28---10。4国庆长假 6 10.5---10。11 《我的信念》《论语十则》 6

第二单元测试

10.12---10。18 《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 6 10.18---10。25 《秋天》《古代诗歌五首》 6 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6 第三单元测试 10 11.2---11。8 《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 6 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迹》《山市》 6 12 11.16---11。22 综合性学习6 第四单元测试 13 11.23---11。29 《风筝》《散步》《羚羊木雕》 6 14 11.30---12。6 《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 6 15 12.7---12。13 综合性学习6 第五单元测试 12.14---12。20 《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 6 17 12.21---12。27 《女娲造人》《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6 试 12.28---1。3期末复习19 1.4---1。10 期末复习20 1.11---1。17期末考试

第六单元测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向 攀爬。

(4)有人啜泣。

(5)正纳罕。

(6)暮色开始四合。

(7)暮色苍茫。

(8)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10)我小心翼翼地。

(11)我的信心大增。

(12)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第三课: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和重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在 小憩。

(3)令我震惊。

(4)令我肃然起敬。

(5)昂然挺立。

(6)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8)庸碌一生。

(9)我应许。

(10)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

第四课: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

一:教学建议和重点

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70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搞得更好。

第六课:理想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50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2.默读。

3.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5.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6.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1.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3.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4.朗读全诗。

5.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 缀连着一。

(3)历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线。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着 的心。

(7)倔强地反抗着 命运。

(8)鬓发早白。

(9)洗濯。

(10)绝处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碌碌终生。

6.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七课: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行道树》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

3.朗读。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2)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3)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3.朗读练习。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有些语句有疑难,当然必须探究明白。

(2)合作研讨。

“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与小结。

(三)语言应用

(1)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3)冉冉升起。

(4)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值得低回品味。

(7)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8)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但觉。

(10)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八课: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1.强调理解表述的准确性。

2.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二、教学步骤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得失之患泯厄运慧心皎洁心旷神怡归属

禀告身世正色 3.朗读。

4.内容研讨。

(1)研讨方法: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通过研讨,求得准确的理解。

(2)问题设计。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通过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想想这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5.语言运用。

(1)独具审美的慧心。

(2)皎洁的月色。

(3)无忧无虑的嬉戏。

(4)心旷神怡地。

(5)不愧是 的行家。

(6)各具风韵。

(7)举世无双。

(8)一扫而光。

(9)闲适的心情。

(10)乌云蔽月。

(11)心痛如割。

(12)险象迭生。

(13)心未泯。

6.朗读。

7.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九课: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梳理是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

2.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2.默读。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猝然长逝问心无愧

4.梳理与把握。

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引导学生梳理。

坚忍不拔

信心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安静

不谋利

自由

克制

科学之美

一、宗旨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二、环境 自由

安静

时间

三、工作 目标

信心

坚忍不拔

勤奋努力

5.问题探究。

(1)默读质疑。

默读时遇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2)研讨方式。

四人一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三组代表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3)小结质疑与探究的经验。

6.语言运用。

(1)无论 任何,都。

(2)问心无愧地说:“ ”。

(3)执著地、勤奋地。

(4)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5)致力于。

(6)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7)从 中我获益匪浅。

(8)沉醉于 之中。

(9)把 视为理所当然。

(10)之所以,是因为。

7.作业。

第十课:《论语》十则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第三单元多数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学习这几篇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11.春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感知内容

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

春花图 草报春 花争春

风唱春

颂春 盼春 绘春

春风图

春雨图

雨润春

迎春图

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潜心精读

问题组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体验与反思

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1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里。

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拟人、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大写,突出一下)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有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二.研读赏析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文中还有那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一.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景色会如此动人? 二.拓展延伸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三.作业

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点。

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13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2.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明确)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研读与赏析

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悟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后,你除了被那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来历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 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14秋天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往往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惆怅的。但是秋

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重音、及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研读欣赏

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

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写得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这三个问题

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写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钱塘湖春行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教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导入新课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

乡愁绪,领略到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明确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

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化石吟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得分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该诗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问题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自主探究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②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③“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④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⑤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问题,⑤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XX有感》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听读课文,思考: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重点研究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六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如第三段,把“薄云”分成“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写几个句子?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几2文章片断等。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18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 内容。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问题组] 1.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课后练习

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设计 导入

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自主学习

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研读欣赏,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宇航员登月后 做了哪几件事?

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科学家为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想象一下在登月过程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0山市 教学目标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诗句引入。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

检查预习,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教师导读,出示文言文阅读方法 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①识记生字词

②断清句层次

③ 朗读按标点

④难句标出来 逐词逐句,通懂词语

①分析理解词语

②省略补出翻译

③精读分析理解

④画批圈点小结

三.自主学习

在学法指导下,用多种方法读。看注释讲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互相质疑,师点拨。

四. 探究想象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

理? 相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五.拓展练习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起创作风格。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描写矛盾,后两篇课文描写家庭亲情,最后一篇文言文描写家庭教育,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风筝》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从童年的游戏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散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浓浓亲情,醉入肺腑。《诗两首》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世说新语》中《咏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谁的语言优,谁的劣,一望而知。《陈太丘与友期》记录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陈纪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这些文章大都以描写心灵感应为主,感情性特点较为明显。

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要求学生体验文章表现的情感,投入感情,学会感受,学会领悟。可引发学生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判断,发表创见。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想象世界的作品,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皇帝的新装》是以想象写成,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郭沫若诗两首》短小、精悍、清新、优美。《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晴朗的繁星和满天的夜空,《静夜》描写的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遮住了天河,遮住了星星,月亮也不甚明亮的夜空,前者引起的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是动景,后者引起的想象是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是静景。《女娲造人》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义与扩充。课文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是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寓言四则》包括伊索寓言和两则中国寓言,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想。

本单元重朗读指导,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本单元文章内容是虚构的,但是反映的都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本质,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感悟文章的深意,培养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思想感情。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目标

① 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

② 学习欣赏神话传说。③ 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④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重点

①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② 口语表达。

③ 想像写作训练。○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活动内容给小组② 围绕活动内容广泛搜集资料,上网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命名。

③ 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从放映《星球大战》影片片段导人活动,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科学探索热情。

二、故事大王比赛

① 每组每人搜集一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小组内互讲故事。

② 每组选出一名讲故事的代表,参加班级故事大王比赛。③ 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 小组将部分参赛的神话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编成册。

三、自由辩论会

① 搜集查找关于“人类起源新说”的资料。

② 从中选定一种说法,并围绕这一说法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③ 让小组成员熟悉资料内容,为参加班级自由辩论会做好准备。④ 辩论形势灵活,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开辩论。每一小组可在比赛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成立,同时还可以反驳其他的小组的观点。

A.以小组合作情况、发言情况及准备资料的多寡评出一、二、三等奖。

B.

比赛后与其他小组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汇编成册。

四、给未来人画像

① 每组设计一幅未来人像

② 每幅画要做简要说明,说明主要包括:(1)外形设计理念;(2)服饰搭配理念;(3)人体结构的变化:如皮肤、肌肉、骨骼会有哪些改变……

③ 画像要求100cm×80cm,将画像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每组派代表到画像前阐述本组的创作理念。

④ 根据画像制作的精美程度,设计是否有创意、说明内容是否充分,评出一、二、三等奖。

⑤ 每人以“未来世界”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

五、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根据小组在各个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口语交际能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

6理想(七年级上 ) 篇5

6理想

青岛 郑卫国

●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

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O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O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0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f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O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继续研讨与赏析。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七年级上学期音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的良好品质。并对初中的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学唱《少年进行曲》,掌握切分节奏及四分附点节奏。并以饱满的情绪,有力的声音唱好歌曲,较好的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

三、通过欣赏,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表现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教学难点:学习新的节奏型。教学方法:欣赏,听唱,讲解。教学媒体: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演唱歌曲《飞扬吧,青春》

2、介绍本单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熟悉同学,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少年。

二、新课教学

1、开心一刻 朗读本课序言和校园多美好歌词。教师启发性的教唱节奏。

2、歌曲简介

十分具有朝气的少儿歌曲,歌词富有诗意和幻想。曲调流畅而刚劲。全曲多处运用×××和×.×节奏。旋律既具有推动力,又具有进行曲的风格特征。反映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3、教唱歌曲

采用听唱法教学,教师钢琴演奏3—5遍,同时学生小声哼唱学习,逐渐体会,对于演唱不准确的地方教师加以强调,并逐句教唱。

4、结合演唱,讲解音乐知识。

1=bB调号

4分之2拍号

表情术语

× × ×切分节奏

×.×附点节奏

5、大声演唱歌曲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或分男女声演唱。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通过学习认识了四四拍和节奏

2、教学偶得:同学们都很积极的表演,激发了我的信心

3、教学败笔:七1班没引导好,头没开好

4、智慧火花:每个班都有几个学得很快

5、拦路虎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学会了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和指挥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课本的第八页的《青春舞曲》也是四四拍的

2、请同学们试打一下拍子

二、新课教学

1、请同学看看有没有我们不熟悉的符号,恩对了反复记号,表示符号里的歌词要唱两遍其中有几个地方同学们最容易混淆的,在这些地方教简谱一定要准确无误才行。

2.教唱歌曲《青春舞曲》唱熟悉之后脱离书本,背唱歌曲。

3.教同学们打会拍子,每一个同学都能准确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学会看手势看指挥。

4.每个小组抽一个同学来打拍子,这时候要求同学们眼睛看指挥,跟着指挥的拍子演唱歌曲。

5.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指挥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胆量,更让同学们对歌词熟记不忘。

6.给予上台的同学加分和掌声的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对于有胆量的同学,处乱不惊的同学特别表扬。

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通过学习同学们能正确的指挥一首歌曲了,七1班也慢慢好起来了。

2、教学偶得:有几个同学上台来出乱不惊,别人怎么也笑不黄他,我特别表扬了他们的胆量。

3、教学败笔:

4、智慧火花: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特别是在打拍子的时候学得很快。

5、拦路虎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演唱《飞扬吧,青春》

2、演唱《少年进行曲》

1、欣赏《朝霞》

A:荣获1982---1986年全国少儿歌曲评选一等奖。歌曲基调明快活泼,乐观,向上,赞美了纯真的儿童友谊。

B:讲解合唱知识 C:欣赏全曲,回答问题

1、描写年轻人如早上灿烂的朝霞,金光四射,生命力旺盛。

2、用力度的强弱表现呼应的效果。

3、齐唱部分节奏跳跃,寓意年轻人活泼向上,合唱部分较舒展,表现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

全曲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二声部的童声合唱,旋律活泼跳跃,天真纯洁。第二部分为合唱,旋律节奏拉宽,表现出浓厚的感情。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通过演唱同学们熟悉了歌曲旋律,能正确完整的唱完歌曲。

2、教学偶得:在唱歌时同学能表现出他们的天真活泼,我感觉他们有很多潜力可挖。

3、教学败笔:同学们唱的时候就像拼了命的唱,声音很大但是听得出唱累了唱疲倦了,我记得培训老师说过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嗓子,所以下次课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唱,保护好嗓子。

4、智慧火花:同学们发现一个知识点之后总是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比如我给他们讲了合唱并举例让他们演唱时,他们说知道什么叫合唱了。

5、拦路虎

第四课时

一、导入

1、演唱《飞扬吧,青春》

2、演唱《少年进行曲》

3、回顾上节课的欣赏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欣赏

1、《少年进行曲》

A、进行曲风格,表现了少年自然科学爱好者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全曲分为三部分。

B、讲解夲曲音乐知识并讲解全曲。C、回答问题

(1):两首歌相同之处都是童声合唱。

(2):不同之处:音乐情绪不同,《朝霞》是赞美,歌颂的;《少年进行曲》是情绪饱满,坚定有力的。

(3):角度不同;《朝霞》以朝霞比喻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寓意青年如朝霞一般有着灿烂的前程和光华四射的精神面貌。《少年进行曲》表现了少年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2、听唱好歌《飞向未来》 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教唱之后同学们简单的认识了俄国歌曲

2、教学偶得:通过教唱我发现同学们学简谱很快,也能在谱子下面正确的唱词,所以决定让学期末做一个唱一小段简谱的考核

3、教学败笔:好像阅读部分有点占时间了,下节课缩短读知识点的时间

4、智慧火花:同学们完全能控制好自己演唱的声音,该大的时候就大该小的时候就小

5、拦路虎

第五课时

教唱歌曲《飞向未来》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几种风格的歌曲,体会了不同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新歌,在学习之前来检验一下我们学过的音乐知知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让同学来举例说说。

二、新课教学

1、在《飞向未来》这首歌的歌谱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并用你熟悉的记号来标记出来,比如说三角形符号或者小圆圈来标记,标号后请同学们说出来并读一读,唱一唱,补充音乐记号延时线的知识点,通过5 5和5-的教唱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它们的区别,并体会延时线的含义。因为在演唱中会出现这些知识,于是能顺利唱好5---这个音。

2、有感情的朗读《飞向未来》的歌词,并说说它的大意,在朗读的时候边思考歌词讲述的是什么东西,要告诉我们什么。

3、教唱歌谱两遍,然后老师一句一句的唱歌谱学生唱词,这样锻炼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和根据谱填词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有成就感,当他们能唱对时,心里是非常高兴的,也不用每一句都是老师不断的教谱又不断的教唱词,也可以避免有几句总是唱不对的错误,让同学们自己去判断唱对没有自己去纠正。这也可以锻炼他们识谱和根据歌谱唱歌的能力。有意识的去拼唱简谱。

4、在通过同学们既学谱又唱词的学习,一首歌多教几遍基本能准确的唱好歌曲。

5、在高音的演唱部分要求同学们轻声的哼唱,不准用力的演唱,一方面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另一方面认真聆听和体会轻声哼唱的美感,感受别人和自己的歌声,刚开始同学们还不习惯,感觉声音憋着不舒服,通过一些训练能让他们知道用假嗓唱歌的好处,举例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歌曲《霍元甲》里的几句唱词:“小城里岁月流过去 清澈的勇气,洗涤过的回忆 我记得你 骄傲的活下去”就是用假嗓来唱的很美。

6、投入感情,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教唱之后同学们能准确的唱好这首歌

2、教学偶得:通过教唱我发现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很好,在演唱时还能提醒没唱对的同学,有集体主义感

3、教学败笔:

4、智慧火花:同学们发现明星也有用假嗓唱的地方,很乐于演唱。

5、拦路虎

第二单元 祝福祖国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歌唱祖国》。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歌唱祖国》;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在课堂上学唱这首歌曲达到会背的目的。

难点:在学唱这首歌时,要有唱谱练习。第一,用首调唱名法,了解D大调的音位;第二,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

教学过程:

1、学生伴着歌曲的录音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进行节奏和雄壮的风格。2、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曲。(1-2遍)

3、教师进行乐谱分析(如果学生音乐基础好,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分析),并做练习。

(1)调式、调性(D大调)和唱名;

(2)节拍及其特点(四二拍子、弱起小节、附点音符);(3)典型节奏型;(4)旋律进行特点;(5)音乐结构,越短和乐句;(6)词曲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唱歌谱,然后边听录音(或跟琴)边唱乐谱,直到唱熟(4)

5、再听一遍录音,在课堂上讨论歌曲的演唱风格,包括力度、速度、节拍、节奏,旋律线等。同时,说出这首歌曲的音乐结构——三段体,以及它们所造成的“陈述——对比——再现”的艺术效果。6、按照讨论出的音乐演唱风格,以自然、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背唱。

小结:

今天我们再次学唱了《歌唱祖国》这首颂歌,进一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入学习等各方面中。

课后记:

学生对此歌比较熟悉,能主动学唱,并能参与小组的集体齐唱。教师参与指挥,学生的演唱激情高涨,效果好。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教学目标:

欣赏《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祖国歌》,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

重点难点:

1、重点:辨别不同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2、难点:(1)本科音乐材料比较多,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各项任务:画旋律线,填写表格,制作小插图。教学过程:

1、教师用语言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欣赏4首颂祖国的歌曲,或复习各取《歌唱祖国》。“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心声,在这一课,我们能欣赏到不同的歌颂祖国的歌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2、请听第一首歌《祖国颂》。简单介绍作曲家刘炽、词作曲家乔羽。

3、提问:(1)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体会什么样的音乐形象?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

(歌颂的、辉煌灿烂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流畅的、气势宏伟的等等。感知歌曲割断不同的力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音乐表情的关系。)

(2)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什么演唱形式?

(3)在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几个段落?个表现什么?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说出歌曲的音乐段落;简单表述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包括节拍、速度、力度、调式、旋律线、音色等)。

第一段:四句,南高、女高、男声、女声领唱接合唱,表现朝阳普照大地的灿烂。

第二段:合唱“啊”为背景,男声朗诵,表现祖国江山美如画和人民的豪迈。

第三段:合唱,表现祖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段:分为三段词。第1、2、3、段词分别为女高音领唱接合唱;男、女高音领唱接合唱,以抒情性和叙述性表现对祖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的歌颂和赞美。的五、六段:合唱,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烈的赞颂和祖国的光辉前景。

4、再听一遍《祖国颂》,同时要求学生画出旋律线,并思考上述问题。

5、课堂讨论上述问题,并填写表格。

6、请听《祝福祖国》和《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7、提问:(1)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形象上与《祖国颂》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用恰当的音乐表情术语描绘各段音乐。(《祝福祖国》抒情的、叙述性的、歌唱性;《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欢快的、热情的、充满想象的。感知并简述每一首歌曲及其各不同段落音乐的对比与变化;不同段落的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线等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与音乐表情的关系。)

(2)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各分为几段?(《祝福祖国》女声独唱,分为两段;《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分为两段。)

(3)这两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祝福祖国》为民族风格或民歌风,bE宫调;四四拍子;《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通俗风格,E宫调;四四拍子。二《祖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国颂》为美声风格,以F大调为主,变调拍子,包括四四拍子、四二拍子、八六拍子。)

(4)在歌曲中是怎样歌颂祖国的?以歌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这两首歌曲制作小插图。如《祝福祖国》有民歌风格,可结合我国农村的景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可与“国庆”的主题相结合。

8、再分别听一遍这两首歌曲,同时画出旋律曲线。

9、请听《祖国颂》。

10、介绍这两首歌曲的产生背景和民间乐曲《老八板》,调式(A调式)、节拍(四二拍子)、分句。强调这是前辈们唱过的歌,前辈们在这首歌的激励下,努力学习,许多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要有前辈们的这种精神。

小结:

我们已经学唱和欣赏了5首歌唱祖国的歌曲,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风格、演唱形式,各具不同的艺术感染力。《祖国颂》为领唱、合唱包括朗诵等形式,气势恢宏,是一首歌颂祖国的颂歌;《祝福祖国》为女声独唱,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感情;《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为女声独唱,音乐更加富有时代感,接近青年的生活;《祖国颂》自20世纪二十年代广泛传唱于校园,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入了另一意境,由于曲调取自民间乐曲《老八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词曲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请同学们想一想很有哪些歌唱祖国的歌曲?

如果时间允许,可将4首歌曲联起来听一遍。课后记: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不同方式;掌握不同的声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体会不同的节拍、节奏与歌曲音乐的关系;认识旋律线;了解民间曲调和前辈的歌。学生比较喜欢这些歌,有的还跟唱。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交响曲《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掌握《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便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沃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过程:

1、导入:在上一节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沃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过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沃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著名的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

(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沃尔塔瓦河》是最著名的,他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沃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她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什么乐器表现的?如沃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教材中所例钢琴、手风琴未出现)。

(1)沃尔塔瓦河的源头

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3)林中狩猎:圆号的狩猎号角节奏型,小号上行分解和弦等。(4)乡村婚礼——波尔卡舞曲:弦乐为主,乐队全奏(有三角铁)。(5)月亮、水仙的舞蹈:长笛吹出流水的波纹(水仙主题),弦乐奏出平静的旋律(月亮的主题),竖琴间插琶音如水波。

(6)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

(7)圣-约翰峡谷:木管组和长号奏出和弦长音,大管奏出长音和上行级进旋律,圆号和小号奏出连续一拍的和弦音型,弦乐组奏出各种不同音型,大鼓和定音鼓奏出长音,以较快地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描绘河水波涛汹涌。

(8)沃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和“谢维格拉德”动机;乐队全奏。

5、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13分钟)

课堂小结:

教学所得:通过学习知道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教学偶得:学生们了解了一些外国乐器 智慧火花:在学习时想尝试民间打击乐 教学败笔: 拦路虎:

第三单元 诗画江南

教材分析:

江南丝竹是中国著名的民间音乐乐种之一,广泛流行于中国的江苏南部、浙江省西部及上海等地,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丝:指弦乐器,常为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竹”:指管乐器,常为笛、箫、笙。还有板、板鼓、碰钟等打击乐器。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以明朗、欢快、活泼、轻灵、浪漫为主,大多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主题。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键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有著名的“八大名曲”:《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慢六板》、《花三六》、《四合如意》。还有人们较为喜爱的曲目,如:《霓裳曲》、《梵王宫》,以及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的《春江花月夜》,亦属于江南丝竹的范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景、乐、歌、语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并通过歌唱、交流、探究、创造等音乐活动,初步品味江南文化,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聆听《江南好》等相关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并能够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

3、知识和技能:掌握江南丝竹的流传地域、形成简况、乐队组成、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江南丝竹相关知识的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聆听法、鉴赏法、体验法、比较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吹奏《梦里水乡》片段。(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标志性图片。)

2、老师提问:同学们,老师刚才吹的乐曲好听么?(好听)你们知道老师吹的是什么曲子么?(《梦里水乡》)哦,这都知道!你们知道我手中的笛子是由什么原料做成的么?(竹子),非常好!在你们听和看的过程中,有谁能告诉我刚才我吹的这段旋律体现的是哪个地方的音乐风格么?(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美妙的江南音乐世界吧。

二、江南丝竹

1、欣赏江南丝竹《江南好》民乐片段。

① 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哪些乐器?(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引导和补充:在江南这些乐器统称‘江南丝竹’。它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弓弦乐器); “竹”——笛、箫、笙(吹奏乐器); 其它——板、板鼓、碰铃(打击乐器)。最近发现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多媒体展示讲解内容)

② 江南丝竹的乐器外形及音色都有哪些特点?(展示乐器或用多媒体展示乐器图片)老师可以分别弹奏各乐器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点击图片可以发出相对应乐器的声音效果)。

③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好,江南丝竹音乐风格以明朗、欢快、活泼、轻灵、浪漫为主,大多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为主题。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键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待学生谈完老师出示图片总结)

2、体验江南民歌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江南民歌,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听一听。①

《茉莉花》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

演唱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言演唱)对。(可以要求学生将不同的读音记下来。)

③ 你们能模仿一两句么?(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待学生差不多学会方言演唱,老师可以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表演、展示,老师评介。(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学得最好。每组都有演唱舞蹈者,也可以分两组一组表演唱,一组表演动作。)

4、感受江南名曲的影响力

观看韩雪旅交会上首度用家乡话——吴侬软语演唱《苏州好风光》视频。要求找出江南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完全让学生回答,老师不予补充说明,检验学生对江南民歌的了解程度)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器乐曲《江南好》,学唱民歌《茉莉花》,观看《苏州好风光》,我们一同初步认识了江南丝竹的魅力。怀着对民族音乐的憧憬和深厚的感情,我们在(奥运版)《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声中再见!

第四单元

农家新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大棚里的春天》,听赏《山村变了样》、《双手开出幸福泉》,体会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从而热爱新农村,热爱祖国。

2.能运用清晰的吐字,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棚里的春天》,并能唱准带有滑音与变音的音符。3.通过听赏区分段落,并能运用想象力,体验乐曲的意境,初步懂得如何通过音乐的表现要素去理解音乐“语言”。

4.通过活动,继续掌握节奏,能学会节拍的简单指挥法。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农村四季歌》、《大棚里的春天》,听赏《谁不说俺家乡好》 难点:下滑音和变化升记号,唱好《双手开出幸福泉》 教学过程:

(一)《农村四季歌》

引入:同学们对春夏秋冬都很熟悉吧,对于农村的四季,稻田里都有些什么呢?

新课: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农村四季歌》歌词,然后将农村表现四季的月份和主要要做什么农活用笔勾出来,请同学回答。教唱两遍简谱之后,老师唱谱请同学们填词进去唱,可分为每一小节来唱。

(二)《大棚里的春天》

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来看看在农村的大棚里都有些什么,这是一首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的歌曲。歌词生动有趣,它把大自然冬天的情景与大棚里“春天”的景象作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农村在科学种田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低回婉转。第1—2小杰的动机在第3—4小节中得到重复后,开始出现新的音乐素材。

第二部分:从第13小节起,节奏拉宽,并加上很多衬词,表现出农村少年在看到这一片好收成以后快乐的心情

(三)欣赏《山村变了样》

引入: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的农村新变化

采用分段听赏、完整听赏、初听、复听,学生可以用形体和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介绍二胡的音色、形状、演奏方法等

(四)欣赏《双手开出幸福泉》

幸福是靠自己创造的,同学们这首扬琴曲,让学生听辨音响中模拟了哪些声音,然后再提升课题

课堂小结:

教学所得:通过教学同学们会唱要求的歌,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

教学偶得:同学们在学唱歌方面有了一些进步 智慧火花:听赏时同学们开始根据音乐有了些想象能力 教学败笔: 拦路虎:

第五单元 亚洲采风

教学目标

1、掌握亚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和体裁,开阔视野,热爱多元的音乐文化。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富有变化的力度,有表情的演唱《木瓜恰恰恰》,以表现歌曲中欢快明朗的音乐情绪。

3、聆听《水姑娘》,感受印度音乐装饰性的特点及独特的节奏。

4、聆听《伐木歌》,能够辨认乐曲中使用的日本乐器及管弦乐器,并感受它们的音色特点。

5、聆听《塔斯尼夫》,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旋律特征,理解西亚地区歌曲的一般特征。

(一)唱歌《木瓜恰恰恰》

1、演唱时把重点放在对歌曲欢快节奏的掌握上,并且注意第一、二乐段的节奏对比。

2、对于乐句中同音重复的旋律要格外注意音准,在四个乐句力度处理上用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力度变化使旋律具有起伏。

3、“恰恰”的演唱要轻巧、富有弹性,切忌生硬的喊唱。

4、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为符合歌曲的风格,选取轻便小巧的手铃

(二)欣赏《伐木歌》

1、聆听《伐木歌》时,应该选择分段欣赏与完整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在分段欣赏时,事先列出让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教材中已给出的问题,以便学生听音乐时会很专心。

(三)欣赏《水姑娘》

1、聆听《水姑娘》,强调乐曲美轮美奂的意境。

2、完整聆听全曲,让学生随着音乐尽情地想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3、复听时让学生注意印度乐曲中富有变化的装饰音,还可以让学生用演唱的方式模仿出来。

4、为学生补充欣赏印度的电影音乐。

(四)欣赏《塔斯尼夫》

1、聆听时,先提示学生“这首歌曲是用一种独特的演唱方法演唱的”。

2、引导学生比较“小舌震动”的演唱方法与美声、通俗的演唱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3、特点是以颤音为主的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法,绵延悠长。课堂小结:

1、教学所得:通过学习知道了一些外国歌曲的特点

2、教学偶得:同学们都很积极的表演,激发了我的信心

3、教学败笔:外国歌曲的了解还是不够,在引导时存在一些不足

4、智慧火花:每个班都有听得很认真

5、拦路虎

第六单元 红红的中国年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歌唱等学习活动,以热烈、欢庆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在改革开放后各方面所呈现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2、通过欣赏能体验音乐中热烈欢快的情绪,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了解中国民间吹打乐。

3、能以欢快的情绪唱好歌曲《红红的中国年》,体验歌曲中的民族风格,感受及表现出歌曲中的喜庆的气氛。

4、通过学习打击乐、节奏说唱表演,进一步掌握各种节奏,能把节奏的表演与欢快的情绪相结合,在情景中表现打击乐。

课时:3课时

重点:唱歌《红红的中国年》 难点:把握好几个节奏

(一)欣赏《好日子》

(1)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特点鲜明,而且学生可能已耳熟能详,因此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2)这首歌非常适宜作表演,让学生编些秧歌与歌表演,也可由老师编创一些,让学生接着编创。

(3)这首歌听赏后,接着教唱《红红的中国年》

(二)欣赏《龙腾虎跃》

中华民族打击乐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充分利用图片、录像、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有机渗透音乐知识点——吹打乐。

(三)唱歌《红红的中国年》

1.这首歌曲有较多难点,首先是歌词较复杂,因此在学唱时先熟悉歌词,按节奏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2.让学生分段唱歌曲,然后分析两段不同的节奏,分段学唱 课堂小结:

七年级上 篇7

授课时间:2016年10月22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英语教研员

一、教学分析与整体设计思路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 (上) Unit 6 Section B中的Sports Star Eats well!, 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 课型为听说引领下的阅读课。

Section B体现了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层层递进, 听、说、读、写依次展开,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有目的地学习语言。Sports Star Eats well!一文主要内容为David针对Cindy的饮食习惯所做的采访。在语法方面, 文章引入了一般现在时, 并提出了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和动词的变化, 这一语法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本堂课是在学生已经并较好地掌握了相关食物的英语名称及其可数与不可数的分类基础上, 对所学习的I/He/She like (s) ..., Do you like...?或Does she like...?以及...don’t/doesn’t want to be...等句式结构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2016级七年级学生是长春市小升初招生改革的第二年入学的学生。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共32名学生, 这些学生行为朴实、静稳, 学习用功、上进, 在接受和理解知识上需要反复地引导与细致指点。另外,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笔者主要采取活动任务型教学法, 保证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在活动中, 让学生针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或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本堂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以及及时反馈法等。

阅读理解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短文而对相关信息的加工情况。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

1. 阅读时不要出声, 养成快速阅读的好习惯;

2. 阅读时不要逐字阅读, 要养成以意群为单位阅读的好习惯;

3. 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

4. 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词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以及认知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学会单词 (healthy, habit, well, star, fat...) ;短语 (eating habits..) ;能够运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句型相互询问对某种食物的态度;会用英语描述一日三餐的食谱;会用do you like...?和does he/she like...?这样的一般疑问句进行询问, 且能给予yes或no的简单回答。

2. 能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二) 语言技能目标

1.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谈论自己与他人的喜好。

2. 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和探究能力, 拥有基本的阅读技能和运用语言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具备与他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认识到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过程

Step 1:Pre-reading

1.以What do you eat for you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与Do you eat healthy food?两个问题导入阅读主题。本环节重点讲解healthy的含义, 因为它体现了2b语篇的核心思想。

2.让学生关注2b中的表格, 判断这些食物是否健康, 并在相应的“Yes, Maybe”和“No”的栏目里打勾。学生完成后与同伴交流, 看看彼此的观点是否相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导入阅读的主题, 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小组调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 每组推选出一位学生担任组长。首先, 组长运用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和Do you like...?句型询问组内其他三位学生。然后, 组长采用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句型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最后, 组长把调查结果大声朗读出来, 其他学生根据组长的报告说出哪些食物是健康的 (healthy) , 哪些是不健康的 (unhealthy) 。此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英语语境,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评价, 帮助学生熟悉和巩固句型sb.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 为2b部分的阅读做好铺垫。

4.以一幅Cindy Smith的图片引入, 让学生关注2b语篇并大声读出标题:Sports Star Eats Well!教师举例说明文章标题的意思。例如, 姚明是一位篮球运动员, 他的饮食不错。然后, 教师延伸标题的意思, 即运动员注重健康饮食。接着教师导入阅读语篇的语境,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信息预测文章大意,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步,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时间是3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随手标出关键词———食物名词。

第二步, 请学生将圈出的名词写在黑板上, 并根据Cindy对这些食物的喜好在相应单词后打勾或画叉。

第三步, 让学生判断早餐、午餐和晚餐的食物分别是哪些, 教师在相应的单词后写b (breakfast) , l (lunch) 或d (dinner) 。

第四步,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信息回答问题:What does Cindy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引导学生使用句型She likes...for breakfast/lunch/dinner.进行回答,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跳读能力, 并帮助学生快速、轻松地把握文章的关键信息。

第五步, 让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对话中难理解的句子。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的句子, 如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Sports star eats well.I love fruit.I think it’s healthy.教师可让学生关注这些句子中动词词形的变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

Step 3:Post-reading

引领学生再次回归课文, 并要求学生结合笔者在黑板上整理出来的信息写出五个句子, 谈论Cindy Smith的饮食习惯, 让学生把读到的信息转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What is healthy eating habit?”, 在探讨过程中, 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Step 4:Homework

Eating healthily is very important.

It can make you healthy and happy.Please write about what you like for breakfast, lunch and dinner.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笔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循序渐进地落实了各个教学步骤,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任务型教学活动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近生活常态的交际活动中能乐于模仿, 敢于开口, 积极参与, 但是在交际方面,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表达一日三餐的食谱, 也明白了“合理搭配饮食才会健康、快乐”这个道理。

对教学进行反思的同时, 笔者也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自然地将所学英语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其次, 在教学前, 教师应根据相关教学要素的分析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做好教材的整合与剖析, 用教材教的同时不能拘泥于教材。

再次,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跨文化意识, 拥有国际视野。

七年级(上)重点句型专练 篇8

____ ____, Miss Wang!

2. “那是他的背包吗?” “不,它不是。”

——____ ____ his backpack?

——No, ____ ____.

3.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____ this ____ English?

4. 你是怎样拼写“钢笔”这个词的?

____ ____ you ____ pen?

5. “他是你的弟弟吗?” “是,他是。”

——____ he your ____?

——Yes, ____ ____.

6. “你的鞋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的。”

——____ ____ ____ your shoes?

——____ white.

7. 你妈妈好吗?

____ ____your mother?

8. “我的钥匙在哪儿?” “在沙发上。”

——____ ____ my keys?

——____ ____ the sofa.

9. 你的棒球在椅子下面。

Your baseball ____ ____ the chair.

10. 请把这本数学书拿给你弟弟。

Please ____ the ____ book ____ your brother.

11. 你能把你的词典拿到学校来吗?

Can you ____ your dictionary ____ school?

12. “你的尺子在哪儿?” “我不知道。”

——____ ____ your ruler?

——I ____ ____.

13. “你喜欢香蕉吗?” “不,我不喜欢。”

——____ you ____ bananas?

——No, I ____.

14. 她不喜欢冰淇淋。

She ____ ____ ice cream.

15. “他喜欢沙拉吗? ” “是的, 他喜欢。”

——____ he ____ salad?

——Yes, he ____.

16. 汤姆吃很多健康食物。

Tom eats ____ ____ ____ food.

17. 我们晚饭喜欢吃米饭。

We like rice ____ ____.

18. “这些袜子多少钱?” “2美元。”

——____ ____ ____ these socks?

——____ $2.

19. 这件T恤衫8美元。

This T-shirt ____ 8 ____.

20. 你想要什么颜色的裙子?

____ ____ skirt ____ you want?

21. “你爸爸有只网球拍吗?”

“是的,他有。”

——____ your father ____ a tennis racket?

——Yes, he ____.

22. “我们下棋吧。” “那听起来有趣。”

——Let’s ____ ____.

——That ____ ____.

23. 她不喜欢西红柿和胡萝卜。

She doesn’t like ____ ____ carrots.

24. 他喜欢踢足球, 但不喜欢打篮球。

He ____ playing soccer, ____ ____ ____ playing basketball.

25. “很感谢你的帮忙。” “不用客气。”

——Thank you ____ your help.

——You’re ____.

26. 这些短裤以10美元的价格出售。

These shorts are ____ ____ for $10.

27. “你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二月十五日。”

——____ ____ your ____ birthday?

——____ February 15th.

28. “他们有艺术节吗?” “不, 没有。”

——____ they ____ an Art Festival?

——No, ____ ____.

29. 杰夫的生日是九月五日。

____ birthday is ____ 5th.

30. “我的闹钟在抽屉里吗?” “不, 不在。”

——____ my alarm clock ____ the drawer?

——No, ____ ____.

31. “你想去看电影吗?” “是的,我想看部喜剧片。”

——Do you want ____ ____ ____ ____?

——Yes. I want ____ ____ a comedy.

32. 他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

____ ____ ____ ____ does he like?

33. 辛蒂不喜欢动作片, 但她喜欢记录片。

Cindy ____ ____ action movies, ____ she ____ documentaries.

34. 她认为他不会画画。

She ____ he ____ paint.

35. 周末你爸爸经常做什么?

____ ____ your father ____ ____ on weekends?

36. “你会游泳吗?” “不, 我不会。”

——____ you swim? ——No, I ____.

37. 维克多想参加什么俱乐部?

____ ____ does Victor want ____ ____?

38. 你能帮我学英语吗?

Can you ____ ____ ____ my English?

39. 比尔会弹吉他, 但不会唱歌。

Bill can ____ ____ ____, ____ he ____ sing.

40. 我们有红的、绿的和黄的这几种颜色的包, 20元一个。

We have bags ____ red, green, and yellow for ¥20 ____.

41. 他妈妈通常七点钟到家。

His mother usually ____ ____ ____ 7:00.

42. 请尽快给我写信。

Please ____ ____ ____.

43. 谢谢你能给我写信。

____ ____ your letter.

44. 她每天在家吃早饭。

She ____ ____ at home every day.

45. 我们星期三有体育课。

We ____ P.E. ____ ____.

46. 保罗早上大约七点到学校。

Paul ____ ____ school ____ ____ 7:00 am.

47. 他喜欢美术是因为它有趣。

He ____ art ____ ____ fun.

48. 比尔放学后打两个小时的排球。

Bill ____ volleyball ____ two hours ____ ____.

49. 我喜欢和我的小狗玩。

I like ____ ____ ____ my dog.

50. 我们的英语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

上一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会总结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