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散文:往事悠悠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诗歌散文:往事悠悠(精选10篇)

初中诗歌散文:往事悠悠 篇1

今年的秋天,我回家看父亲,他的头发又白了很多,背也有些驼了。我见了不由得心中有些酸楚,他老了。

自从母亲走了以后,父亲很孤单,总是一个人在老房子的院子里摆弄他的青菜,很少出去。为了给他解闷,弟弟弄来了几只鸽子,让他喂着玩,看着他日渐老去,我们还是心痛。为了让他清闲些,弟弟买一个楼房,让他养老。他犹豫了再三,还是去了。可是每次打电话来,却总是唠叨,老房子怎么怎么的方便,老邻旧居们如何的亲切。其实,那个楼房离老房子很近,走路回去也不过十几分钟,可是那里却还是让他念念不忘。

我想,他不忘的是母亲还有和他们的回忆吧。其实,我也很想念那里。

这一次回家,正好是十一小长假,所以带上了儿子。当儿子和侄女见面一刹那的尖叫和欢呼,真真的让我再一次感觉到,血脉相连的亲情,是如此的紧密又如此的`宝贵。两个孩子在一起,不停的吵着闹着,跟在父亲的身后,要了这个又要那个,而父亲,完全没有往日对我和弟弟的严厉,总是乐呵呵的应对着答应着,且是有求必应,真是让我从心里的嫉妒。

哎,人老了,脾气也没了,就剩下一身的慈祥了。

母亲刚去世那几年,我很少回家,总是借口很忙,没有时间。其实,我是怕看见那房子和偌大的院子,空空的,让人心发慌。一个没有了女主人的家,是那么的荒凉,空旷。

一次,弟弟来电话说,“姐,你有时间回来看看父亲吧,他想你了,虽然嘴上没有说,但是老是偷偷翻你的相片。”我听了默默流了一夜的泪,第二天就坐上了回家的车。

每一次回来,我都刻意回避去老房子的话题,而父亲也从不强调让我去老房子看看。

有一次,我到他房间浇花,父亲坐在旁边椅子上,看着我,自言自语地说,“今年的雨水多,老房子的门和窗户都浸坏了。你弟弟已经找人给修上了,漏了的屋顶也补好了,现在收拾得挺好的。”我蓦然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一转眼有七八年我没回老房子了。

第二天一早,我对父亲说,“我和你一起去喂鸽子吧。”他什么也没有说,但是很高兴。

当我们一起走进老住宅,看到很多旧时的邻居,既亲切又陌生,毕竟七八年了,留在脑海里的都是熟悉的记忆,眼前看到的都是新鲜的陌生。

老房子收拾得很整洁,大门是新喷的油漆,房门和窗户也是新换的,整块的玻璃采光很好,院子中是父亲种的蔬菜,有白菜,茄子,还有几池子豆角,生机满园,绿意盈盈。

鸽舍的鸽子看见有人来,马上就沸腾了,不停的拍着翅膀扑向笼子。

“这鸽子啊,看到我来就往笼子上撞,知道我是来放他们出来的。”父亲一脸的欢喜,边说边打开笼门。鸽子欢乐的拍着翅膀,争相恐后的撞了出来,在房子的上空盘旋,一圈儿一圈儿又一圈儿,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迹。

我登上了架在屋檐上的梯子,高高的仰着头,想寻到一点鸽子踪迹。

只听见嗡嗡的鸽哨声在漫天回响,耀眼的阳光,映的蓝天悠远空寂,洁白的云,缀在湛蓝的天空中,远处的青山重重叠叠,一片一片的绿树,层峦叠嶂,挺拔伫立,山间小溪依山势蜿蜒而下。此情此景,又是多少次在梦中重现,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悠悠往事作文初二 篇2

那是去年暑假去伊犁探望爸爸的事了。从机场到伊犁城的路上,只见黄沙铺天盖地地撕扯着一切,根本看不到一丝绿色的影子。正担忧 “水果控”的我要过几天苦日子了,没想到援疆干部的爸爸却变戏法似的端出了满满三大盘红枣﹑葡萄和哈密瓜。对爸爸提起心中的疑问,爸爸感慨地说:“这些都是林则徐爷爷的功劳啊。”

渠水悠悠

林公渠从喀什河(伊犁河支流)到惠远横贯伊犁二县(伊宁、霍城)一市(伊宁),长达170千米,可灌溉农田60多万亩,一直到170年后的今天,这条宽广的渠道仍碧波粼粼,滋润着伊犁河谷的肥沃土地。站在林公渠上极目四望,胡杨耸立,广袤的农田一望无垠,棉花吐白、稻谷金黄、瓜果飘香,好一派塞外江南的田园风光。

渠事悠悠

遥想170年前,一位白发苍苍却身先士卒,遭遇贬谪仍忧国忧民的老人,顶着骄阳,迎着风沙,和10万各族民工奋战在恶劣的龙口工地。历时四个月,终于建成了一条100多公里长的坚实水渠,引来了喀什河水,育就千顷菜地,养出万亩麦田。使伊犁十余万亩荒田变成良田。

渠志悠悠

而这一切,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虎门销烟,打响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枪后,却被以“禁毒失败”的莫须有罪名被革职;改谴开封助王鼎治水,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却再次遭到惩办;被含冤发配伊犁后,忍着背井离乡的凄凉,冒着沙漠戈壁的荒凉,发挥自己擅长于治水、勘办垦荒的丰富经验,完全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个蒙冤受屈的犯人,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悠悠药草香散文 篇3

独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一排排老旧的矮楼,夹杂着盘虬的高树缓慢地向后流淌着。踩过深深浅浅的水洼,一股熟稔的药草香浸润在扑面的柔风里,从巷子深处飘散开来,萦绕在我身旁,一路裹着我走进奶奶的庭院。

院内,老态龙钟的榉树背对着天边绚丽的晚霞,向远方静静眺望。奶奶就坐在树下,微胖的身躯背着一身暖暖的余晖。“孙女回来了。”在我的印象里,每次回家,奶奶都会说这句话,我知道,话里藏着奶奶对我一整天的思念和深切的爱。我依着奶奶的肩坐下,无意间抬头,却发现原来时间的痕迹早已在她的脸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额上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记载着所有的年华和艰涩。

我的一声咳嗽打破了静谧的时光,奶奶两手撑住腿,弯着腰,吃力地站起身来,红漆掉了一半的躺椅发出“吱呀”的声音。她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院角的洗脸池边,将篮子里的枇杷叶倒入水池中,然后拿起刷子刷去叶上的绒毛,拧开水龙头用水冲洗,再将洗好的枇杷叶整齐地码放在菜篮里。我走到奶奶身边,看着她把洗净的枇杷叶放在早就准备好的砧板上,熟练地切丝,再均匀地散放在竹匾里晾晒。这一连串的动作有着与她年龄不符的麻利。我知道奶奶在做“蜜炙枇杷叶”。我曾无数次地看见,奶奶将晒干的枇杷叶丝加入蜂蜜、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火炒,然后取出放凉。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对我说:“枇杷叶,可以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左邻右舍哪家的孩子有个咳嗽,大人总会向我奶奶要枇杷叶煮的汤药喝,准管用。

“累不累?进屋歇会儿吧。”奶奶慈爱地对我说。伴着越近越浓的药香,我走进了厨房,浓郁的药香顺着灶沿满满地溢出来。灶上正冒出氤氲的白汽,炉火呼呼地烧得正旺。

奶奶坐到灶边的竹椅上,拿起宽大的蒲扇轻轻往炉口送着风。我在一旁不时地咳着。灶内火苗映在奶奶的.银发上,泛着温暖的光晕,跌入沧桑的沟壑间,散作缕缕药草香,流入我的鼻尖。一会儿,水汽顶起锅盖,发出“扑扑”的声响。奶奶揭起锅盖,扑面的白汽化作药香,净化了我的心。轻闭双眼,细细地谛听,那是奶奶黑布鞋摩挲地面时柔柔的足音,和灶前锅碗盆勺奏出的奇特交响。我缓缓睁眼,奶奶递勺子到我嘴边,我望着奶奶嘴角翘起的弧度,张口饮下,舌尖上些微的苦涩透着一缕香甜。恍惚间,耳畔响起了儿时奶奶教我的童谣,还有那梦中听到的喃喃细语,伴着那一缕缕药草香,萦绕在我身边。

走进奶奶的房间,床头柜上一双黑布棉鞋赫然出现在我眼前。轻抚鞋面,触摸到的是奶奶粗糙的掌心。鞋底的一针一线都留下了她指间的纹路,我仿佛看到奶奶安详地坐在床头,静静地织缝,老花镜后是她慈爱的目光。我凑近鞋面,闻到了淡淡的药草香……

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却遮掩不住那最美的画面。奶奶煮蜜炙枇杷汤药的画面在我心中永远那么美,它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么清晰,永不褪色,不断地透出岁月的芬芳。

悠悠铁路情散文 篇4

对铁路,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常常坐在小板凳上,听大人们讲述当年修筑铁路的艰辛。那时候,人们喊着号子,抬着沉重的石块、钢轨,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有不少烈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当铁道旁,有巡道工背着工具箱,仔细地检查、修理线路;每当有列车飞驰而过;每当山风吹来,道旁小树发出轻微的哗哗声,思绪便飘向了很远、很远。两根延伸不尽的钢轨仿佛也跳动了。也许,正奏着当年那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低诉着当今铁路职工默默奉献的曲曲赞歌……

黑夜还未散尽,晨曦便迫不及待地出来了。不一会, 铁道、山川、房屋便露出轮廓。我走在公路上,四周一片宁静。晨风将拂起的头发轻轻打在脸上、身上,仿佛被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偶而传来跑步声,给这宁静带来了无限生机。

穿过公路,走进广场,车站便矗立在面前。

“唰、唰”的扫地声传来。循声望去,一个个隐隐约约的身影在候车室、站台上忙碌着。茶炉桶里,开水正向外冒着热气。原来车站的客运人员,大清早正为迎接旅客作准备。

“昨夜趟趟车超员,大家不停地送水、维持秩序,已够累了,下班后好好休息。” “领班,春运就是这样。虽然苦点、累点,但只要旅客舒适,就是我们最大的快慰。何况为旅客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站上的职工们,不管是繁忙的春运,还是运输的淡季。在平凡的岗位上,急为旅客所急,想为旅客所想,不知有多少个繁忙早晨,被他们送走。 天,大亮了,初升的太阳映红了车站广场,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立刻“披”上了一层金黄。

霎时,我感到这些身影在晨光里高大起来……

“呜…… ”一声汽笛的长鸣,把我带到一个极偏僻的小站——拉白。

沿着两根延伸不尽的钢轨,我寻觅着,寻觅那童年的记忆。

那年,我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只见几排稀疏的房屋矗立着,两边是高山,只有两股道。两旁的隧道从站台一眼望去,仿佛是守门的土兵,要让小站与世隔绝似的。

想着,走着。眼前的景物使我惊呆了。一排整齐的青砖瓦房,袅袅炊烟正徐徐升起,欢快地飘向蓝天。那黄绿相间的菜地里,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仿佛正迎接着客人的.到来。

站上的人们高兴地诉说着这里的变迁。由于改革开放,成昆线的变化日新月异。如今,电气化也上马了。小站已建起“职工之家”,逢节日有晚会,新修了不少房屋,开垦了不少荒地。虽缺少闹市的繁华,但也有无限的乐趣。早上空气清新,空闲时爬爬山,愿意来小站的职工也越来越多了。

听着他们滔滔不绝的诉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片宏伟的画面:一幢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电力机车正欢快地穿越隧道、跨过桥梁……

于是我又跨上行包,重新在铁道旁寻觅起来……

夜 归

天色,渐渐暗下来。房顶上,飘起了袅袅炊烟。公路上,人们象赶集似的,匆匆向家赶。

楼房的窗台里,露出一个小女孩胖乎乎的脸,她看上去十一、二岁,小辫上系着美丽的蝴蝶花。她睁大眼睛看着过往的行人。往日的此时,楼道里已响起妈妈那熟悉的脚步声。

妈妈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小玉,现在改革了。为了充分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要早出晚归了。以后,我们常常要在医院护理病人,有时接到紧急电话,便立即去病人家中…”。昨夜的话语,又在小姑娘耳边回荡。

夜浓了,窗外,一幢幢楼房亮起了无数灯光,和着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

“咚、咚”。门轻微响了,小姑娘激动地跑过去,原来是晚风轻轻叩着门。

不知什么时候,楼道里有了脚步声,睡梦中的小姑娘醒了。

小河悠悠经典散文 篇5

一、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沒有忘记带给萦绕心海的那一段。

当岁月划过丘陵连绵,明净洗礼七山沟壑,心存二原共存。那狭长,湍急的河带给世人的纷纷扰扰,从密密匝匝的思绪中搬进层层柏荫掩映的坡窑。那独特的村庄分栖繁衍,宽广坦荡的河滩,在铺天盖地的黃沙,格如棋盘,插上水稻,积蓄肥力良田,供人生息。河岸杨柳林葱,坪草环绕,眼前白鹭低翔鸣曲,秋雁阵阵难忘。

二、

小河不负重望,哺育两岸儿女情长,在我的身上流淌。

烟云窑洞那年,一缕阳光把东西沟坡点燃,囱烟与彩云连在一起,轻轻煽动坚韧,婆婆用树皮做成桶,使我从小跟着大人,在崎岖中砺炼挑水的毅力。

每当晨雾锁沟时,潜伏在取水路上的恶狼总向我们发起偷袭。每一次犹意未惧来,水捅惊魂嚎伤。

学校设在半山腰的破庙里,每天上学时手执木棍半个锄片敲打助威。被翅檐飞角久经风雨,雌牙咧嘴的各路雕神所震慑,黑板讲台被香烟所惑,老师的模样被墙壁画神所代替,一张铺满尘埃的木板土台代替课桌。幼小的.双脚吓得打颤,书不进耳。

三、

小河,无论是白天,黑夜,岁月渐进。那条河也滔滔不绝的唠叨,眼前忽明忽暗,象一粒残存的火种,夹在顺沟的风中狂奔在苍凉,贫穷的少年,青春年轮中。

当阳光在那里,赤着脚,穿上岁月划伤的着装,坐在河中那块发光的青石上,读着书,看水波里不断变化的阳光,彩云里飞过大雁。唱着同河水一样最爱笑的歌,听沟娃的回唱,用石片飘起五颜六色的水花歌,躺在绿绒绒,软棉棉的草坪上,用书盖上脸,梦着书里的小伙伴。

落日撞击坡峰的时候,水磨把狭长的沟震得昏昏晕晕,棉花掸车也溅起白云绣上花朵。

四、

小河,随我渐渐长大,每天放学拿起镰刀,背上竹篓,给牛割草,有时摊玩割草少了,就用树叶把背篓搭空,上面盖上草,蒙混过关。

那天下午,我同小伙伴前去河中心小岛,那片林茂密,草最好割,但最危险。

有人喊,狼来啦,伙伴四处逃命,我急中生智,上了一棵树,树不高,技很少,闭上眼睛,抱紧树,最后狼只撕掉了鞋子。

那天夜里,眼里噙满泪水,发烧,惊梦。几天后,才知道两个伙伴都被狼咬伤了睑,住进医院。

一月后,母亲为丟失的镰刀去成天念叨。爷爷领着我,用石头敲着铁锨,在那片阴森的林子里,找丟失的镰刀。突然觉得衣角动了一下,跟着爷爷爬上对岸的古瓦窖,回头一看,六只狼在林子畔追圈。

五、

小河,略去已往的孤单,坚毅博击,变成了生态河。筑起堤坝,架上大桥,

居住山坡上的父老乡邻也遂渐搬到小河两岸,很少洗衣服的乡亲也开始在河水清秀的盘石上捶练洗礼。

加宽了西去的公路,大部分父老去邻县拉煤,改善生活。

六、

小河,改变了自由曲流的个性,与大桥,公路比美。

在过去遗落的河床,修筑了糸列鱼塘,养鱼,供游人陲钓。

悠悠之间诗歌 篇6

静对明月

清风闲,泪心间

几度月下素影惨淡

你从那江南,带一丝缠绵,萦绕我指间

用心塑妖艳

举杯独凭栏

悠悠岁月淡去了红颜

饮一句承诺

执把伞把痛掩

心中苦无言,对谁诉思念

与君话萧瑟

悲欢尽离散

秋风又吹过了好多年

独葬花凝噎

把心事竟谁知

明月霜满天,何处捡一份安然

秋水望不穿

溪桥独览

谁魂消不见

借谁解愁一壶浊酒问苍天

春雪飘然,思绪悠悠散文 篇7

这场春雨是纷纷扬扬的雪花化解而来,大片的雪花毫不犹豫地飘洒,汇成地上的一汪水。令人抓狂的沙尘终于在这场雪雨里停止了咆哮,翻转了几天来的阴霾,沙粒裹在雪花里柔静地落下,洁净、湿润而清新。

清明时节雪纷纷。

飞舞的雪花飘飘逸逸,安静地落下。翠绿的柳树枝上挂满了白色的雪花,那种朦胧的绿意以迷人的晶莹静静地诉说着忽而冬忽而春的莫测。

枝头刚刚饱满的花蕾,包裹在柔软的雪中,是温暖还是冰凉?总之,是一种美丽。

风沙抵不住这场雪的镇压,悄然隐退。

散发着尘土味儿的空气被雪花冲洗得清清爽爽。我更喜欢这样的春。虽然天空依旧阴沉沉的,但精灵般的雪花荡漾,一种静静的柔美深入到了心田。

爱着春风,爱着春雪,爱着春雨。打一把花阳伞,轻盈地移步雪雨飘飘的街头,踩着水花或泥泞,慢步。无需陪伴,无需匆忙,静静地趟过一条又一条熟悉的街道。

这样的天不是常有,偶尔的春雪,美丽了一个清晨。就如你轻轻的一声问候,美丽了一天的心情。

一场春雪之后,即将怒放的迎春花受春寒的影响有些萎靡不振,颤颤悠悠地抖动着几片花叶,全然没有了那种春花灿烂不顾一切的绚丽。

清明去上坟。大地还是一片秃无,偶见低矮处生出一些嫩绿,偶尔有忙碌的身影……田野醒来,期待着。农人正在谋划,如何在春的大地绘制出一幅美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农民对待一亩田的忠诚。他们总在用心描摹,精心绘制,细致的很。禾苗长出来时整整齐齐,比小朋友排队还整齐。有一次车子飞奔在绿茵茵的田野边,我说,农民种田都如此精细,难怪要求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是啊!精细,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达到更好。连那么广袤的田地都能耕作的犹如一块画布上的画,有着丰富思想和智慧的人类又有什么事做不到精细,只要用心,想做成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一切都有可能。

上坟之后,去了一趟四婶家。姑妈也在。多少年过去,飞速的发展变化,已让农村的年轻人仿若城里人一样,身上裹胁着一些城市的现代气息,但也还留有浓郁而朴实的乡村味道。四婶和她的家都似乎还和从前一样,只是多了个沙发而已,那沙发也是很古旧的物件。四婶特别贤惠,脸上总是盈溢着笑,永远都是忙碌的样子。小时候祖母告诉我,四婶和二姑彼此为兄弟换亲嫁给了对方。二姑嫁给了四婶的哥哥,四婶则嫁给了二姑的大弟弟。在那个无关爱情的年代,却有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谈爱情,不等于不会爱,他们恪守不渝的是只要在一起就要永远好好在一起。虽然,走上这条路不是自己选择,但可以选择怎样对待这种生活。相处久了,自然生情。重要的是认定了今生有缘,有责任续好这份缘,为自己也为他人,这是坚持走下去的理由。在那个极其贫穷的年代,爱情是奢侈品。见个面,双方及其家长没有意见,就定了。这一定就定了终身。然后,住进了一间房,恩恩爱爱也好,打打闹闹也罢,一起过日子,生儿育女。生活有了新的盼头,就是盼着生儿子。因为不管那时的思想观念还是现实,似乎都在证明儿子是自己的,女儿是人家的。生不下儿子的人家愁苦不堪,一连生下好几个儿子的人家,同样愁眉不展。无儿无后,这是天大的事。多儿又娶不起媳妇。

人们就在这样的悲悲切切恩恩怨怨里前行,看似幸福的,确有他幸福的理由。那些不幸的人们,终其一生,活着只是一种存在。也许因为我的大伯叔叔们都有着可人的长像、魁梧的身材,且都多多少少上过学,又有一技之长的缘故,都讨到了不错的媳妇。我佩服我的祖父母,他们不管多么艰难,都坚持让儿子们上学。因为祖父有知识,有开明的思想,单就这一点影响了一代人。村里有两户人家哥儿三四个,都只有老大娶了媳妇,其他兄弟打了一辈子光棍,后来生活得都很凄凉。长兄为父,曾山兄弟四人,父母过世的早。从我记事起他们的父母就已经不在了。只有作为老大的曾山娶了媳妇,一定是父母张罗着给他娶的。他们都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曾山的媳妇也不识字。那年月会种地,有饭吃,才最实惠。我不清楚和我父母亲差不多同龄的他们,怎么就都没有想过学习一点儿文化。不管那个年代,没有文化是可怕的,因为他们落后、封闭或是愚钝的思想桎梏了他们的一生。一生仿佛为活着而活着,真就为了三寸喉咙系挣扎了一辈子,过着一种无奈的生活。多年后,曾山家的老小,因为好吃懒做,沦为乞丐,冻死在荒郊野外。是曾山将他拉回来,用一张席子卷住埋进了祖坟。老二老三分门另过,作为长兄怕他们老了孤苦伶仃,只好将自己的二儿子过继给老二,三儿子过继给老三。没有老婆,但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他们兴许有了一点盼头,开始积极地筹备给儿子娶媳妇。这是一种生活,一种延续。每每经过他们的门口,偶尔看站在门前的他们,让我看到农村几十年缓慢的发展变化。

我的四叔四婶他们有三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家,或是去了城市,或是做点小生意。那个养育儿子们长大的家,如今只是儿子孙子常来常往的客栈,只有他们常年驻守。我们回老家的次数不多,去四婶家的次数就更少了。四婶很少串门,除了忙碌还是忙碌。我知道四婶那时非常希望有个女儿,女儿才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凡事不可能都随人愿。那时我的大妹已经很大了,在家里因为她活泼好动,总是替我们姊妹挨骂。她曾一度怀疑自己是领养的。她特别喜欢去四婶家。四婶也喜欢她这个侄女,好像想过或是有谁说过她给四婶当女儿。当然,我的母亲一定舍不得。这是过去的事了,或只是一个传说,没有成为事实。成为事实大妹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在我的印象里去四婶家最多的还是大妹,我去的次数最少,就那么有限的几次。只要我们去了,四婶都一如既往的热情,总是拿出她现有的美食招待我们。我们进门后和姑妈、四叔寒暄,四婶照了个面,就去忙了。

一会儿端着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米黄儿来了,那叫一个香甜。要知道,自从祖母去世,近二十年了,我们再也没有做过米黄儿了。虽然偶尔城里也有卖,买上解解馋,但就是没有祖母做得那个味儿。现今,吃着四婶刚摊好的米黄儿,是那么松软、甜美和爽口,又吃到了祖母的米黄儿味。看我们急匆匆的要走,四婶端着做出来的所有米黄儿,让我们带走。她说:不嫌弃的话,就带上去吃。母亲还在客气地推托,我看实心实意的四婶将她一大早起来摊好的米黄儿都拿来,想必我们吃了又拿了她也一定是很高兴的,就如曾经祖母一样,只要我们回家就可着劲地做她拿手的好吃的东西。那些东西不是有多金贵,它是小时候吃惯了的粗茶淡饭,有一种令人总是思念的味道。我对母亲说:拿上吧,再说我们也好久没有吃过了,我们也做不出这个味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天天的鱼肉,却很少能吃到很久以前常吃的那些饭菜,即使自己做了,总觉得不是那个味。不知是想念曾经的那个味儿,还是记忆里的曾经让人留恋难忘。也许,这就是家乡,是家乡的味道吧。

我感叹父辈们的勤劳。我的四婶更是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从来不求回报。二儿子住在县城,离村子有三公里路,她天天很早起来给四叔做好一天的饭,之后赶往城里去带孩子,又在天黑前赶忙回家。仿佛忙忙碌碌中忘了自己,忘了自己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在她身上有一位农村妇女所具备的一切传统美德。村庄会老,但四婶的精神不老,微笑不老。在年轻人追赶物质丰裕,生活舒适安逸之时,勤劳的父辈们,他们身上有一种永存的精神在我们的血脉里流淌。

艰苦的岁月铸就了他们坚忍不屈的性格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曾经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磨炼出了她们无比宽厚博爱的胸怀。

我们总是匆匆又匆匆。在回来的路上,大妹说想和姑妈好好聊聊天。是啊!我们总是在再也没有机会的时候嗟叹和婉惜,却总是在匆忙中错失一些可以知道更多我们祖辈生活印迹的机缘。我一直寻找这样的机会,想了解更多我的父亲和祖父母生活的真实情况,但相见总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况下,事情结束后,我们又都回到了各自原来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悠闲地坐在一起,没有人干扰,聊聊远去的人和事,让我用这拙劣的文笔将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其实,有些机会是不能刻意去等的,因为,不知哪天这些苍老而熟悉的容颜就会凄然远离,我们随时需要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机会,用心用情留下一些他们给予我们的美好。我们为何总要那么匆忙呢?放慢一点前行的脚步,在亲人的身边多停留停留,也许会少许多遗憾。

记得那年,在经过二大妈门口时,和二大妈打招呼。她正吃着一个小米面馒头,想掰半个让我尝尝。我是多么想念那个米面馒头的味道,可我客气地拒绝了。我真实的想法和说出的话全然是反的,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没有人知道。但我清楚二大妈是真心想给我,但她也很委婉,怕我根本不喜欢那种粗粮食品,抑或怕我嫌弃她长满老茧还有深印在指纹里的污垢。在农村长大的我,即使离开农村再久,很清楚那些因时时刻刻劳作而洗不掉的手上烙印,那是勤劳的象征,我怎么会嫌弃那样一双创造财富或是让生活温润的手。那双手,我非常熟悉,因我的祖父母都有那样一双手。那个年月,什么不得用手去做。祖母做饭时,一会和面,一会又要在灶间添柴,她的手反反复复在水里哗啦,每到冬天手指上处处是皴裂开的血口子。她常念叨,这灰一把面一把的,什么时候不愁没煤烧就好了。是啊!祖母没有赶上用液化汽,她想象不到这样的快捷方便。我觉得在城里米面馒头那是一种稀罕物,谷子产量很低,渐渐地很少有人种了,那点小米只够人们喝小米粥,哪有磨成面粉做馍吃的份。我有好些年没有吃到小米面馍和小米米饭了,那是小时候常吃,吃腻了的。现在有小米和米面,可我根本就不会做那种美食。这次客气不只是让我好多年过去还在遗憾还在想念那半个米面馒头,更是拉长了我和二大妈之间的距离,遥远了我和乡村的距离。明明那深入在家乡的根扎得很深,曾经所有的味道都在记忆深处浓郁,只因我们离开久了,变得客气而显遥远。入乡随俗,而我们每每回家,总是门都不出,很少像小时候一样,随意地到大妈或是婶婶家中溜哒一下。虽然,踏上了家乡的土地,却仿若浮尘,如一阵风来来去去。

我也曾刻意去探望生病的二大妈,那只是完成任务似的看望,在声声客客气气的气氛中,进去又出来,心就踏实了许多。后来的后来,她就走了,我还在想念那半个米面馒头的味道,那丝丝的缺撼一直在心头缠绕。我该如何珍惜那些渐行渐远的时光,渐行渐远的亲人?我还在城市忙碌的街头,一条伸向家乡的路边,是我忙碌的亲人,这个距离并不遥远,遥远了的是心吗?不,其实很多时候,我在想念他们,就如我想念老宅一样,他们是老宅的魂。

每次经过村庄,坐在车内看那些熟悉或是陌生的面孔,都有一种亲切感。坐在院地时常聊起家乡的一些人和事,还有发展变化。

悠悠情思寄明月散文 篇8

中秋时节,当圆月耀九州,银辉抚大地之时,人们总把圆满的希望和这饱满的明月叠加在一起,捡拾心底的渴望,在这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里捧出最长情的祝福。秋月芳华一泻如瀑,惹来众生思绪飞扬,因月寄情,将情托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这轮月下吟哦出多少的绝世诗篇,演绎了多少的人间悲欢。这月下升腾起的情愫让中秋之夜生动了几千年。

一轮中秋月,泻下无尽欢。

月悬中天,夜色如昼。沐浴皎皎月光,月色白如玉,纯洁素净;月辉薄似雾,静谧朦胧。山川大地聆听静默,一袭浪漫蓬勃心怀,只把刚强倾倒,柔情滋生,甜蜜了心,迷离了眼,沉醉了中华儿女。这脚下,汪一波月华素若水,微风习来,疏影摇曳,送来浅浅涟漪,一池心花悄悄绽放。拈一缕月色,柔如纱,轻似梦,闭目裹挟,化作霓裳羽衣不禁翩翩起舞。

游子风尘仆仆归来,白发双亲康乐,儿女膝下承欢,爱侣欣然相望,月色融化满身疲惫,浓浓的亲情在月波中氤氲成动人的故事:老人笑看儿女欢言,儿女恭祝高堂安康,红颜卷帘惜月华,铁汉揽月醉柔情……这游子归来,只为合家共对一轮月,灿烂了爹娘的笑脸,欢悦了娇儿的童年,甜蜜了夫妻的情爱……这天伦之乐在千家万户描绘成温馨的图景。

中庭餐桌置一盘月饼敬献月亮,这月饼只有在敬献月亮后才可以吃。母亲说月亮吃过的月饼才有味道,可我从来没有吃出别样的味道。长大后才明白,这是对月的感恩敬重,是对圆满地祝愿,这味道便是团圆的味道!

白玉盘下升腾起浓稠的至爱亲情,恐怕没有哪一个节日能敌得过这铺天盖地的情思与祝愿了。春节规模宏大,但更多的是辞旧迎新的欢悦。清明寄情,但又是对亡灵的哀思,只是虚幻凄凉的慰安。唯独这中秋,面对眼前景,珍惜身边人,把至纯的情感紧紧握在手中,清风朗月之下,让幸福穿越心怀,彼此安暖。

一轮中秋月,泻下无尽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轮圆月引发无限怀恋,当年月依旧,今时人不在,面对一轮月,便有了“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抱怨;激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牵挂;流露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也便有了家人依栏望明月,中庭祈安好的祝愿。只把眼前景,送与他乡人,亲人共祝安乐,恋人同诉念想……遥寄情思,千里共婵娟,瞬间释怀,儿女情长跨越千山万水,温情在彼此的心房流淌。

海峡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炎黄儿女捧起如水月色,天涯海角也嗅出了故乡的味道。于是把万千情思弹成思乡恋曲,将这赤诚音符寄给明月,明月送给了故乡的老房。山月同欢,家国共存。唱一曲东方神韵,共祈民族团圆共融,明月将这赤子之音送到了祖国的心房。

一轮中秋月,泻下无尽悲。

生死别离一轮月,肺腑衷肠诉与谁?情难掩,人难聚。月色滑过指间,凉透心扉。问明月,可曾记否:去年月下话桑麻?明月点头,暗影浮动,送来旧年音容,转瞬款款挥手离去,留下满地凄凉。儿女思亲泪成行,亲友念亲悲成伤。一盘月饼三注香,献于亡魂诉离殇。多少思念的泪,揉碎了这满地的清辉。

一轮中秋月,问询古今情。

捡拾起一缕清辉,仰望寂寥夜空,问询那中天悬着的冰轮:千百年来,你把柔情与爱恋送与大地与世人,那谁又与你共今日,是星吗?但它何曾热情相拥。是苍穹吗?它仅是月的背景。你给世间一个圆满与相念,谁又来把你牵挂?山川大地吗?河流深谷吗?花间草露吗?也许,你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给予,这世间的付出未必都要回报,或许,因此你才有了千年的皎洁,有了万世的流芳。

那月中的嫦娥,你依然孤寂冷月中,笑看世间圆满,把美丽的传说留给世代品评,谁到底是你万世的守候?后羿吗?吴刚吗?如果后羿能给嫦娥温暖,她怎会如此绝决选择这“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凄冷?吴刚只知挥斧,他不懂也给不了。一轮孤寂的月,一个孤寂的女子,她站在红尘之外祝福人间情深义重幸福绵长!有人说她为了长生才奔月,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没有悦己者,何苦恋不老?一个怜爱玉兔,祝福人间的.柔情女子,想必心中的“长相厮守”远远大于“长生不老”。既然找不到要挡雨的伞,宁可孤寂,也不将就,宁可清冷,也不违心。她应不悔偷灵药,只是把多情痴绝心中藏。她应该笑当今情花易开,左拥右抱、朝三暮四,牵手便温暖,转身就凉薄。千古绝唱的梁山伯祝英台还有谁在演绎?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钟情还有几人在崇尚?广寒宫中她祝福天下离人万千团聚,把冷清孤寂留给自己,莫非是厌倦红尘情殇心易碎?抑或是等待一个情深义重的世间?

这世间往往有事与愿违的伤痛,而这伤痛里也总书记写着感天动地的痴绝!

有一邻人,和妻子感情至深,可妻子由于难产母子双亡,上苍残忍地让他和妻子在中秋佳节诀别。瞬间一尸两命,将最浓烈的期盼粉碎地肝肠寸断。从此,亡妻的照片成了他唯一的陪伴,每逢佳节他总去坟茔长久陪伴。他不再爱也不再娶,如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有人说死者长已矣,何苦生折磨?但总有人一生只为一人念,一心只为一人痴。这份融心入骨的爱,不会让他孤单。古有绝恋,今亦有。在今天这多情的世间,这份痴情则更难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果一生能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再离开,这人生也将会如满月般圆满。

悠悠西汉水诗歌 篇9

我站在夕阳的余晖里,眺望:

青青河边草,悠悠西汉水,

自西向东,潺潺流淌,

流淌出两岸的秦风汉韵,

流淌出沿岸的瓜果飘香,

一路走来,你见证着兰仓人坚实的足迹!

夕阳辉映,西汉水蜿蜒缠绵,

河畔,牧笛悠扬顿挫。

老黄牛迈着稳健的脚步,

驮载一抹夕阳,踩出深深印迹,

将陈年往事,埋藏。

洁白的羊群,是天边掉下的云朵,

在岸边绿色宴席中,恣意游荡。

河岸垂柳,舞动着优美的腰肢,

迎风飘扬,柳丝划破波光潋滟,

惊散嬉戏的鸳鸯;

茂密的草丛中,青蛙尽情地对唱,

爱情的歌声,在西汉水边回荡;

轻燕掠影戏水,时而掬起一捧清凉,

瞬间,涤荡浑身的.污浊;

我站在夕阳的余晖里,

思绪悠悠,

顿时,沉淀心中的混沌与浮躁,

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 篇10

为了增强食欲,母亲常常自己酿造食醋。她在坑头放上一个瓦瓮,里边装了多半瓮煮熟了的玉米、高梁、大麦、麸皮等杂粮,中间挖成一个空心放上麯子,再捂上二十一天后,等打开瓮盖后,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土法酿成的食醋像一条酱红色的细线,淋了个鉢满盆满,整间屋子芳香四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端起白洁如玉的玉米搅团时,一股清香甘咧的醋香味就会迎面扑来,让我顿时食欲大振,我会狼吞虎咽,把一大碗搅团一扫而光。

母亲做的酸醋,味道纯正,香味浓郁,时常会给东家分一点,西家送一碗,街坊邻居赞不绝口。当人问起时,母亲就会告诉大家,这酿醋的手艺是从长宁镇的小姨家那里学来的。

提起长宁醋,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秦统一六国,在咸阳以西百十里的地方驻军设城,以拱卫京都长久安宁,此地遂取名长宁,就是现在的长宁公社驻地。长宁作为兵家必争重镇,将士杀敌靠的是酒量、豪气与胆略,官家便在这里“办烧坊,酿烧酒,资军需”。酿酒后的酒渣,被附近的老百姓收集起来存进缸里,十天半月后竟然香味扑鼻,酸香液体滴入饭食中,竟然让人胃口大开、饭量陡增。随后这里的百姓就用酿酒的工艺在自己家里酿成了调味的佐料,这就是2000多年前长宁人酿制的土醋。据说,在长宁公社镇南村一座古墓室里墙上还有依稀可辨的酿醋画面,画上一个人扶缸,一人用盆接醋,这可能就是唐代人做醋的场景。那时,长宁不论穷家小富都掌握了酿醋手艺,家庭作坊比比皆是,长宁醋已经远近闻名,并被送入宫中御用。长宁食醋不但能增加食欲,还有止泻治感冒的作用。相传,女皇武则天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们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后来,有一道士进献了长宁陈醋,女皇吃后胃口大开龙体转安,从此,御膳时总要放上一壶醋,以开胃解酒。

“吃饭调上长宁醋,味道就是不一样。”在幼年时代,是家乡的食醋伴随我度过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年月。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在巴蜀军营中摸爬滚打苦苦锤炼,严酷的军事训练对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倒也罢了,但是南方地域的饮食生活,实在让我们这些北方人有点吃不消。长年累月的糙米饭常令北方士兵望而生畏,实在嘴馋了,偶尔泡个病号混上一顿面条,也是盐咸醋寡的,让人不敢恭维,要想吃上一碗酸香可口的面条,那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捱过了三年南方军旅生涯,当探亲回到故里时,我一口气美美地咥了两大碗宽如裤带的酸汤面,随后,探亲访友走东家过西家,乡亲们总会以独具武功特色的旗花面来热情招待,其中长宁醋那特有的芳香酸味,让我回味无穷。探亲归队时,我特意捎上一壶长宁醋,用它烹制的面食酸味柔和、回味绵长,让全连战友们啧啧称道,所剩不多的长宁陈醋还被厨师送给了团部机关灶,大厨做出的面条与往大不相同了,风味独具一格,也让机关的参谋干事们赞不绝口。

这个时期,长宁供销社已经开始酿醋了。至此,每当探亲归队时,虽然经济并不宽裕,我总会带上用玉米换来的家乡长宁醋,作为土特产与战友们分享。在军营中,我为故乡的食醋文化而骄傲。长宁醋与我如影相随,走过了艰涩的青年时代。

后来,我转业回到了故乡,首站就分到了长宁派出所工作,零距离接触了长宁古镇的食醋文化。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对长宁陈年老醋十分钟情引以为豪,下乡用餐时,乡亲们总会告诉我:“咱长宁醋酸甜可口,多吃一点醋是有好处的,你可甭小看这酸醋,它酸中有柔、清香沁人,是上好的调味品,富含多种氨基酸,胜过价值很高的营养品呢!”

我自幼胃就不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饥一餐饱一顿,使我的慢性胃炎愈加严重,一度稍有溃疡,甚至影响了工作。长宁镇南村的姨夫是个乡医,他就开导我:“你要适当多吃一点醋,陈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开胃养肝、散瘀止血、镇痛解毒、杀菌强身等功效。醋能增进食欲、开脾健胃,还具有减肥保健作用,用好了就是一剂良方妙药!”遵照姨夫的教导,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长宁陈醋的食用量,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格锻炼,后来多年的慢性胃炎竟然奇迹般治愈了,我真的对长宁醋刮目相看了。家中食用的陈醋,我一直都在长宁采购,几十年来乐此不疲。

近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长宁这个古老的醋乡相继办起了几十家酿醋作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陈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长宁陈醋以它纯真的本色,默默地滋润着有邰故国的父老乡亲们,成为每家每户日常生活必需品。

去年4月,当我陪同西乡文联的朋友们来到长宁醋乡宏森醋业公司采风时,望着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酿醋厂房,聆听了宏森醋业法人代表选护先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亲口喝上一口宏森醋业的酸醋饮品,我对长宁陈醋的前景和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宏森醋业继承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宁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醋工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重大革命,突破了陈旧的固态酿醋发酵技术,采用封缸液态发酵,把“零”添加的纯粮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转化成糖,随即由糖转化成酒,最后再转化成为香醋,整个工期长达130多天。这种全自动酿造的封缸陈醋,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口感纯正,口味醇厚,酸香浓郁,沁人心脾,逾夏不腐,愈放愈醇,愈醇愈香,实为中华香醋中之极品!

这几年,经过宏森醋业人的不懈努力,武功县的长宁醋以它“色亮味鲜,酸涩冽香”的良好品质,打进西安,走出三秦,名扬天下,远销海外。

上一篇:描写春风的500字作文下一篇:物理系光电信息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