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我前行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旗引领我前行(共8篇)

党旗引领我前行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战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党旗的引领下前行》 在演讲之前,请大家深呼吸,跟我做一次时间旅行,首先,让我们凝眸,回望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哀鸿遍野,沉睡的雄师无数次的挣扎却也只是徒劳于西方列强的强弩之下,当绝望笼罩在这个繁华了五千年的古国的天空上时,只是那一叶不甘沉沦的扁舟,从嘉兴南湖破浪起航,引领着曙光照耀进阴霾中的华夏,划出中华民族绝地反击的晨曦!一把镰刀斩断一个国家的枷锁;一副铁锤凿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面红旗扬出一个民族的信仰,从此,多灾多难的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从此东方的雄鸡昂首挺进新的纪元。(作者qq:742326016)

好吧,时光荏苒,转眼间炮火远离了这片伤痕累累的大地,没有了压迫,没有了硝烟,但这只是另一场战斗的开始,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落后的泥沼里匍匐着。同样是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在这饱受欺凌的土地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复兴事业。光辉的党旗指引着几代华夏儿女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上下求索,用汗水铸造着一个国家的梦想,用臂膀担负起一个民族复兴昌盛的渴望。(作者qq:742326016)你看见了么?党旗下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手中紧握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微笑,从此春暖花开,阳光迸

射进前行的道路。(作者qq:742326016)

你看见了么?一艘艘巨轮带着经济发展的梦想在改革开放的广袤天地驾航,从此百花齐放,希望涌进腾飞的梦想!

又是一年春天,那面依旧鲜红的党旗承载着逝去者的理想传承到新一代共产党领导人的手中,身后是鸿蒙初开,羽翼渐丰的新中国坚定的目光。(作者qq:742326016)

当“三个代表”带着新时代鲜明的气息写入党章,我们看见的是这个跨越世纪的政党绽放出的勃勃生机,当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代共产党人的追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平复兴的新希望!(作者qq:742326016)

转眼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九十年党旗飘扬,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开创,成就着举世瞩目的盛世,造就着万众期待的未来。(作者qq:742326016)

党旗引领我前行 篇2

一个画家,不管以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都有一个不断认定的问题。认定就是一次大的调整,就是一个新目标的确立。对于一般人来说,好像认定不认定都无关紧要,但对于一个有强烈艺术追求的人来说,必须有不断的认定和调整。因为没有新的认定,就没有新的进步。当然说到认定,有主观认定,也有客观认定。主观认定引领着一切,它可以引领着自己去追求人生与艺术的更大成功。

每个画家总是要有他相对集中的表现范围。过去我把绘画表现的重点都放在静物题材上。现在又慢慢地转向人物。生活认定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探索过程。以人物画《印象·三月三》为例,作品的表现内涵就较我画其他题材更深厚、更丰富一些。当然,对于社会生活和表现题材,不能总是打游击战,更应侧重于阵地战。也就是说总要有经过思考和比较侧重的表现重点。这也可以说是生活认定的总原则。当代中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董希文等,在一段时期里,都曾经把生活认定的重点放在革命历史题材上,但又不单一,如董希文不但有不朽之作的《开国大典》,也有表现西藏雪域高原生活的优秀之作。我从他们的作品中受到很大启示。我本人不管是画静物还是画人物,都非常喜欢表现社会生活的情趣感、厚重感和沧桑感。即使静物,我也非常喜欢表现其历经生活岁月打磨和浸润的情状,家乡父母村邻用过的很多不起眼的家什物件很容易引起我的关注。这些年的静物创作使我感觉到:所画之物有生活感和情感,画出来的作品就很容易有睹物思人的岁月沧桑感,这样既拓展了生活的深度和跨度,从而也加深了作品的人文内涵。

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表现的广度,而是对生活开掘的深度,这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焦点。鲁迅先生的话语也常常在我耳边回响:“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在这一方面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对生活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陕北黄土高坡,从历史文化、人文底蕴丰厚的大山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对社会生活、风俗、人性进行深入的开掘和提炼,他画笔下渲染的陕北老农,背负着生活艰辛的面孔和憨态十足善良淳朴的表情,婆姨们的相互斗嘴、享受天伦之乐的开怀大笑、小孩子天真可爱的眼神等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不喜欢画家在认定生活方面像水上浮萍,跟着权势转,随着形势走,所画很时兴但又非常浮浅乏味。那些只在权势的脂肪上搔痒、只在生活的表面轻描的作品会很快消亡。

我最喜欢写实艺术家对生活与人性入木三分的表现,通过刻画与创造让社会生活在作品里留下深深的刻痕。《印象·三月三》中,我画了众多的人物,但刻画的重点不求多,而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场域,主要表现他们在听书时呈现出的故事性与真实感。在人物构思构图上,既强调了众相各异,更强调了听书人的表情与感受。在这幅人物画作上我注重几个方面的对接与融合——世相与情感的对接融合,听书人、故事中人、说书人及作画人的对接与融合,但最终的表现重点还是听书人。

这样一来,人物的感受与表情就成了我刻画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揭示马街书会听书人的世俗态,才能给看画者以深刻的充满岁月感的人性回味。

党旗引领我前行 篇3

党的光辉历程

《绿色中国》:贾局长,您好!请问在建党9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贾治邦: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进行了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回顾这90年不平凡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1921年至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至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这三个时期,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分别干了三件大事。一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影响,铸就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是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90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推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深入开展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困难和风险考验,结束了我国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锻炼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之无愧的坚强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战胜了包括战争、国内政治风波、重大自然灾害等诸多考验,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的新情况中,牢牢把住了中国向前行驶的船舵,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创造了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光辉历史。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条件紧密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探寻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形成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表明,这90年是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時俱进的90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

(三)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是不断发展、逐步壮大、日益成熟的90年。90年来,我们党从几十名党员发展到近8000万党员,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党,成为一个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风险挑战、领导13亿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执政党。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当中,积极顺应形势变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健全组织体系,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始终保持和发展了自身的先进性,培养了成熟的领导国家建设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了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先后改旗易帜,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却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更加坚实,这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

(四)中国共产党建党的90年,是为民谋利、强国富民、走向复兴的9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当家作了主人。党确定的“三步走”路线图,让世界1/5的人口从温饱不足开始迈向全面小康。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使我国经济年均保持8%的增长速度,造就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目前,全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与90年前相比,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全面提升,中华民族迈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可以说,这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意气风发追求新发展的90年。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90年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时期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历史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让每一位党员都认真学习了解党的光辉历史,熟悉掌握党的伟大成就,切实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地把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党对林业事业的指引

《绿色中国》:请问在90年的光辉历程中,特别是建国后,党对林业事业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的?

贾治邦:在过去90年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始终追求兴林与富民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为国家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时就十分注重林地分配和林业发展,为新中国林业事业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共设立了12个部,其中就有林垦部,很多林业占重要地位的大行政区还专设了林业总局。同时,国家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为加强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后来又将林垦部分设成立了主管造林营林的林业部和主管森林工业的森林工业部,形成了两个大部并行的局面。当时,林业为国家上缴的利润列各行业第二位。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指出,林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的环节,必须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大搞植树造林运动,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并于1978年启动了建设期限长达73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启了我国工程治理生态问题的新纪元。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全国人大还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掀起了全民义务植树的新热潮。1991年,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重要指示。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始大规模、全方位地加强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2008年,国务院明确赋予林业部门建设“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责。2009年召开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和“四大使命”。2009年胡锦涛主席向世界作出了“争取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上述重大举措的有力推动下,9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业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林业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教育长足进步,林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是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二是土地沙化趋势初步遏制。全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缩减约1717平方公里,总体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三是湿地保护全面加强。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4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50.3%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四是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五是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也由3000万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六是生态文化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成为各地规划的重要内容。七是林业改革深入推进。截至2010年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有20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确权到户林地24.31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88.6%。7260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

回顾总结党的林业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我们有许多深刻体会。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一项社会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搞好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党明确指出,要把植树种草、绿化祖国的责任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所有单位领导干部的肩上,动员全社会办林业、动员全民搞绿化。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多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始终认真履行义务植树责任,积极落实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造林绿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林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局工作是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部的关系。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服务服从于全局工作,林业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林业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山区沙区脱贫致富、满足社会生态产品需求等中心任务,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为国民经济恢复振兴、国家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们又紧扣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粮油安全、改善林区民生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碳汇、木本粮油、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既满足了国家大局所需,又实现了林业快速发展。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国林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就在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用最新的党的理论武装思想头脑、指导林业实践,不断消除束缚林业发展的思想羁绊。坚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做新事物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创造林业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发现和解决林业发展中的新问题,确保林业工作常抓常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不断实现新发展。当前一定要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开创林业改革发展的更新局面。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按照执政兴国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不断通过深化改革,激发林业的内在活力,增强林业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改革,理顺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林业体制,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我们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全面带动了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林业既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也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更是一个奉献的行业。长期以来,林业行业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宝贵行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为林业改革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像塞罕坝人、杨善洲等林业典型,他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清贫的岗位上和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识,加强修养,经受考验,把我国林业从建党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目前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我国林业建设创造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林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历届党组精心谋划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国务林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紧紧依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林业实践,不断提高林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把我国林业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党建工作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绿色中国》:请问国家林业局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贾治邦:国家林业局各级党组织要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党的建设要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党史党情教育,不断增进党员意识。组织开展党史党情学习教育活动,是促进党员了解党史党情,增进党员对党的感情,增强党员党性的重要途径。现在有不少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对党的历史不了解,对党的情况不掌握,不知党经历的艰难困苦,不知革命先烈作出的巨大牺牲,对党的感情不深厚,对做好工作的觉悟不高,这有党员主观学习少的原因,也有现实客观的原因。各级党组织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干部学党史、知党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党员才能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意识,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党的队伍之中,融入到党的伟大事业之中。

(二)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党在90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党员都要认真地将这些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既要坚持持之以恒、终身学习,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理论,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要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深入基层,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真心真意地为群众干实事、谋福利。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歪风邪气,勇于向丑恶现象作斗争。要为人厚道、艰苦朴素,保持健康的情趣、正派的作风,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局党组部署下,机关党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杨善洲同志是全国重大典型,也是一名林业典型,林业部门在学习活动中要争取走在前、作表率。要继续把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活动推向深入,保持活动不断、热度不减,争取更大成效。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杨善洲同志的“五种精神”,结合本职岗位,认真查找差距,认真进行整改,确保每个党员干部都有新进步、新提高。

(四)深入推进“强作风、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服务现代林业建设大局。要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深入推进“强作风、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各司局各单位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活动,着重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一批影响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围绕林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细化工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服务好现代林业发展。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抓基层、打基础是党的建设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机关党建工作要“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前头”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机关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机关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机关党的建设上下功夫,努力走在党的建设的前头。要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选好配强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努力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教育和引导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建设现代林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引领我前行初中作文800字 篇4

岁月清浅,斗转星移,不变的是你晶莹的外表,物是人非,不失的是你纯洁无暇的内心,千千万万的轮回,在这尘世间,你随遇而安,没有过多的埋怨,你始终引领我前行。

既来之,则安之。我做不到,为何无数人海中,却偏执意选我,无奈,那蔚蓝的天空被埋怨填满,不满充斥着周围的一切,悲伤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无助,我只能投身于绿海,醉心于自然。刚踏上石道,一阵“蒹霞苍苍,白露为霜”的清凉气息,便引领着我到了一座亭边,亭子的周围杂草丛生,却无故地闪着光,我快步上前,揭开了谜底,竟是那露珠!停在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在微光的投射下,不失五光十色,也是纯净透明,我清楚地看见了露珠下叶片的纹路,精致有条理,那叶绿细胞仿佛也在涌动。噢,为何,微笑的露珠也有如此力量在我心中澎湃?叶面、叶尖,甚至植株的根茎上都有露珠,我轻轻一晃,它们无一不跌入谷底,摊开成了水渍,露珠被山神吸收,停止了所谓的呼吸,可它们终究是露啊,不论在哪儿,总是怀着露的气息,持着露应有的品质,纯净、奉献。随遇而安的它们从不忧伤抱怨,不论在哪儿,环境怎样的恶劣,都不被困难击败,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去面对。人不堪其忧,露也不改其乐,这样的境界还有人能达到,那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永叔。

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在家事国事的双重打击下,仍作下《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其中,只有欢乐,没有一丝一缕的忧愁,并不是他冷酷无人性,只是他在精神上把这种忧愁转变成了与民同乐,女儿的离去,被诬陷的痛苦能让他在山水中里变得更坚强。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老当益壮的风格来描述此时的.欧阳修最恰当不过了,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其中的乐观体现在了他对自然的眷恋与热爱,即使“狼藉残红”也仍是“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这位宋代文化的甘露不仅为宋代文化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也在我的心间绽开了最美的花。

露,纯净无暇,随遇而安的它引领着我,而这随遇而安中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我必须学会,必须拥有,拥有一颗露心。

党旗引领小康路(范文模版) 篇5

——村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在普安县,人们只要一提起高棉乡冬瓜村,就不禁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因为这里有一段县委委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佳话,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冬瓜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生的巨变给人们带来的由衷赞叹。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冬瓜村,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村民过着“玉米当烤火粮,小麦是救命王”的艰苦日子,人均吃粮仅有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有400多元,遇到灾年,十家九贫。村里负债累累,冬瓜村被列为省州县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冬瓜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烤烟、养殖、果蔬等产业齐头并进,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逐年增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漂亮的平房拔地而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群众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冬瓜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是什么让一个一类贫困村转变成一个县发展的样板村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冬瓜村吧。

产业“双带”

冬瓜村境内山高谷深,土地贫瘠,无矿产资源,产业严重滞后成为了制约冬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村党支部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998年,刚经过换届选举的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龙昌旺的带领下,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南烟北移”经济发展战略和上级扶贫资金、项目向冬瓜村倾斜的机遇,大力推广烤烟种植项目。但当村党支部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群众不理解呀,种植了几千年粮食的土地突然不种粮食改种烤烟了,不种粮食吃什么,烤烟能当饭吃么?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地讲政策做工作,磨破了嘴皮也没有几户愿意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村党支部主动站了出来,组织10余名党员干部将自己的地腾挪出来带头种下了冬瓜村的第一亩烤烟,当年每人就增收3000元。不用再发动,群众纷纷种上了烤烟,第二年全村就种植烤烟600多亩,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将烤烟产业做成了全村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村烤烟收入创纪录突破200万元大关,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就比上年增长了近200元,实现了群众增产增收。

由于烤烟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高,风险性较大,“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就成为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紧要任务。经过召开党员讨论会、群众咨询会等反复讨论,村党支部最终确定了“近抓烤烟产业,中抓畜牧业、远抓经果林产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2003年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发动群众大搞退耕还林还草。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仅用45天就种了2600亩人工草场,并间作了15.6万株金秋梨。2004年,依托2600亩人工草场,村支部从贵阳绿源公司引进5000多只鹅和3000多只鸡,围绕“一组一品”的养殖思路,以“公司+基地+家庭养殖”的模式,绿源公司派技术员驻村指导饲养,由党员杨秀仁等带头在七个组建立起了鹅、鸡、猪、瘦牛育肥等畜牧养殖基地。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00元,村级积累达1万多元。全村畜牧业产值首次超过烤烟产业,达234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48%,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现在,冬瓜村以烤烟和草地畜牧业为龙头,注意培育适宜市场发展的果蔬等产业,做到多业并举,齐头并进。

昔日的山旮旯,如今披上一条条绿缎子,绿缎子上镶上了一颗颗白宝石和黑宝石,它成了冬瓜人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冬瓜村一项充满希望的富民产业。

示范“双帮”

为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村党支部结合全村实际,制定了“321”帮扶计划,即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组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帮扶2至1户贫困户。主要是在信贷担保、技术等方面给予贫困户全方位扶持。

刘胜国以前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党支部书记龙昌旺将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帮助他在信用社担保贷款2万元,发展养殖业,养牛3头,养猪2头,养鹅500多只,年收入超过2万元,彻底摘掉了特困户的帽子。

“全省优秀乡土人才”舒腾广在谈到冬瓜村党支部的工作时,动情地说:“如果没有村支部的帮扶政策,不会有我的今天,不会有冬瓜村的今天”。舒腾广是冬瓜村旱二组的村民,以前连续两场大火将他的房子烧得一干二净,差一点就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大力帮助下,他度过了难关,依靠种植烤烟富裕起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村民推选为旱二组的组长,富裕起来的舒腾广主动帮扶村里面的4户特困户,使他们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奔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村支部和党员的努力和帮助下,冬瓜村有50多户贫困户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干群“双联”

在冬瓜村,村组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成为了村党支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条联系链。村党支部根据村组干部的实际情况对联系群众作出了具体的分工,每名村干部联系1名能人党员,联系2名困难群众,做到随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一方面,村组干部对联系的有能力发展的党员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他们想办法谋思路,协调贷款,提供技术指导等,另一方面,村支部对困难群众和党员也同样进行重点帮扶,在产业扶持和带动上对他们进行倾斜。

同时,针对部分党员生活困难的实际,村党支部实行了党员慰问抚恤制度,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充分利用“七一”、“春节”等节假日深入村组,实地慰问贫困老党员,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农村党员去世后,村党支部均赠送花圈以示哀悼,并给予直系亲属300至500元不等的抚恤金。

在冬瓜村,党员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人人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看齐,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血与肉的紧密联系,成为了冬瓜村干群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素质“双升”

冬瓜村党支部不仅在抓党员素质提高上下功夫,而且在提高普通群众的素质提升上也狠下功夫。村党支部利用各种机会请来县里的畜牧专家、计生专家和种植能手等为党员群众上课,讲课的内容通俗易懂,群众容易接受,也容易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因此只要村里面来了讲课的专家学者,村活动室肯定都会挤得满满的,群众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许多群众通过学习培训,思想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纷纷向党组织靠拢,2007年全村党员人数达到78人,今年又有8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与此同时,村支部针对村民逢年过节有聚众喝酒、赌博等现象,别出心裁地组织开展了村级运动会。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和体育竞技等活动。知识竞赛前两周要举办学习培训班,每户至少要有1人参加,培训的内容包括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习培训结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确定参赛人员;体育竞技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象棋、“捏营养球”等,人人都可以参与。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别具一格,深受村民欢迎,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观念。

“为有攻坚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冬瓜村的巨变向我们昭示,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才会有出路。如今的冬瓜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转变,她正用坚实脚步乘着改革的东风,稳健地抒写着从贫困到富裕的壮丽诗篇。

以民为本抓党建和谐之风劲吹

当前,一些地方群众上访成风,干群关系紧张,给社会造成了不和谐的因素。山根镇排溪村却连续二十几年无上访,社会安定,生活富裕,村民和睦相处。2000至2004,该村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第18号强台风“达维”救灾减灾先进单位。近日,我们走访了该村,发现该村党支部用破解难题的“四把钥匙”,开启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门,使和谐之风扑面吹来。

充满感情,跟群众交心,群众信你

“自种自收不求你,不偷不摸不怕你,吆喝命令不理你。”缺少信任,是当前一些地方群众工作难于开展的重要因素。排溪村干部善于与村民交心谈心,让村民们信服,解开了工作的顽结。

有困难找支部,已经成为排溪村群众的首选。村支部关心村里弱势群众,对困难农户,村里不嫌不弃,热心为民服务,对五保户嘘寒问暖、生活关照,深得人心。2003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潘富英病倒在床,村支委轮流看望,送去300元和几包大米,支持治病,并寻求热心单位为他购买一只母水牛养殖。寡妇、残疾人李桂霞一家三口住危房,近段时间村“两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腾出一块土地为她建两间平顶房。凡是村里红白事,村“两委”干部必到场。近几年,村里就拿出1500元为五保户文昌渊、许文松、莫泽春送终。

村民代表何文伍说,村支部对先富起来的农户引导致富思源、扶危济困,对困难农户鼓劲、帮助,就这样与老百姓交心。村民有大事小情,只要通知一声,党员马上就到,热心劲儿胜似一团火。村民有啥“疙瘩”,有啥“闹心”事,都愿找村支部,支部想方设法“理疗”直至“消肿”。2004年8月,村民王业金与王富良因种树闹土地纠纷,村支书曾召琼将两家拉到一块,进行协商沟通,两家事儿立马平和;2005年8月,王富亚、徐光月因虾池排污闹起来,差点动“干戈”,曾召琼带领几位村委委员串门,从拉家常话发展入手,做调解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虾池排污问题,两农户在笑声中握手和好。

倾注实情,带群众致富,群众服你

有些村干部抱怨说,如今的农民工作难做。“老办法不顶用,硬方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其实,老百姓首先想的是富裕,带领他们致富,他们服你。排溪村支部立足服务发展,开展“双培”和“双带”工作,取得成效。

“党员要有真本事,村民才瞧得起。”当任村支书已经10年的曾召琼对此深有感触。为此,该村党支部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8年间,黄会球、徐光耀、徐光辉等8名村里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何运霞、徐清民、何标等7名党员发展为致富带头人。

十年来,支书曾召琼带头种植菠萝、胡椒、苦瓜等经济作物,收入颇丰后,慷慨解囊扶持肖作文等困难户种植槟榔、菠萝和胡椒。党员何运霞靠种植菠萝和搞运输生意,年收入10万元以上,发家致富的她不忘困难群众,主动提供种植菠萝技术,去年支持5000元给村民文云平造船,发展近海捕捞业。村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琼海博鳌等地参观,学习种养经验。在支部的倡导下,何良民等村里致富党员尽量提供服务,帮带村民发展种养业。党员带民走富路,村民也铆足了劲头干。村民王文种植菠萝20亩、槟榔15亩,年收入5万多元何运江每年养鸭1600只以上,还有胡椒、苦瓜等作物20亩,年收入6万多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多元。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80%以上农户安装电话。其中,2004年道桥自然村13户68人,年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大坑自然村4户人家21人,靠种植菠萝、胡椒、槟榔和运输瓜菜、木材的收入,年户均达10万元。

主动热情,民主议事,群众跟你

有人说,干部与群众间有道“墙”。其实,拆“墙”并不难,老百姓说,与咱“议政”,咱跟你。排溪村以“民主议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使“核心”与“民心”的结合。

该村有160亩村集体沙滩土地,有些农户想租地搞高位池养虾,村“两委”一班人不随意拍板。支书曾召琼说,先征求村民意见,然后让村民代表自个儿拿主意。2000年11月,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此事,一致通过发包给本村或外村农民养虾;同样,2003年6月,该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规划25亩土地作为“居民小区”,让住房紧张的农户盖房,按面积收取适量土地金。现已搬进平顶新居的7户村民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够民主,群众支持。类似以上土地发包、道路建设和集体经济的使用等重大事项,村里都交由党员扩大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作主”。每年,都召开党员大会10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长会议20次以上。特别是,2003年该村实行“五卡一制”(民主决定卡、民主理财卡、群众信任卡、党员管理卡、党员互助卡和发展党员公示制)以后,问策于民的活动更加频繁,群众“议政”的氛围更加浓厚,民主治村不断深入人心。同时,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的成员由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村干部不担任,村务财务经审核后按时如实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讲民主,民心顺;民心顺,村融洽;村融洽,村业兴。”党员、村民代表曾宪良一语道破“玄机”。2003、2004年该村被省分别评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融入真情,帮群众解忧,群众颂你

排溪村党支部从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备受农户称赞。其实,老百姓要的是眼看得见、手摸得着的东西。

村中有一条小溪长达3公里,由于年久淤泥积压成堆,堵塞溪道,溪两边的农田遇旱涝排灌不畅,影响农作物生长,村民十分担心失收。为解村民之忧,2003年该村把整治溪道提上议事日程,投入3万元,全面清理溪道,建3个拦水坝,解决了320多亩农田的排灌问题。2004年,我市出现罕见的旱情,该村人畜饮水成为问题,就连播种等基本用水也告急,村民忧心如麻。村支部及时开展抗旱工作,投入3500多元,打造人畜饮水井5口和田头井4眼,组建一支由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组成的抗旱突击队,开挖石榴洋长1公里的排水沟,引水灌溉。老党员黄诗川说,去年战胜旱魔,压在农户胸口的石头落下地,支部全体党员的心情也跟着顺畅。

用文化引领前行 篇6

——中山市华侨中学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印象与启思

本刊记者潘孟良

(题记:2011年12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中山市华侨中学采访林加良校长。在古朴典雅的校长办公室里,广东省名校长、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介绍了华侨中学的学校文化与工作室基本情况。记者发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与工作室运作这两者之间,学校文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范畴与背景。只有依从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学校文化的实质,才能准确认识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培训模式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于是,“学校文化”成了本篇报道的主题。)

学校文化的积淀

中山市是著名侨乡,又是伟人孙中山的故乡,文化风气昌盛。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民族与世界文化交集、思想开放之地,有一所学校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山教育的杰出代表。这就是中山市华侨中学。

中山市华侨中学有近9000名师生员工,分初高中两个校区,是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重型航母式学校。学校由省教育厅与省侨务办公室联合授名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三次获得省侨资办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顾名思义,“华侨”二字就是这所学校的能量内核与生命根源。华侨中学始创于1954年,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先生捐资创建。1979年,香港实业家蔡继有先生鼎力复校。在58年的办学历史当中,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的创建、复兴与发展,每一个重要关节与重大事件背后均有华侨力量的推动与演绎。

学校有一个由海外乡亲、港澳侨胞组成的一流的校董会。校董会现任董事长蔡冠深先生是香港新华集团总裁、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蔡冠深先生出巨资创立了中山市华侨中学对外交流基金会,实现了学校走出中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在对外交流基金的支助下,华侨中学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名校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模式,影响重塑学校的教育格局。现在,办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新的方向与抱负。

对外交流基金会,只是华侨中学侨资助学的一个典型。其实自学校创办以来,广大华侨与港澳台侨胞一直为华侨中学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携扶之力,他们一方面出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参与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出资成立了多项奖教奖学基金,支持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如从2005年起,华侨出资每年奖励高考优秀学子,考入北大、清华奖励10万元;考入排在世界前50名大学,奖励10万港币;考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奖励5万元港币,为优秀学子入学深造提供了经费保障。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表现之一就是激发了华侨中学历届校友回馈母校、报答师恩的捐资热情。校友基金成为校董基金之外,推动华侨中学不断发展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至今华侨中学校友会筹资超过600万,一方面,用于资助教师专业发展,如学校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由校友基金奖励;另一方面,用于奖励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在华侨中学,“办校友满意的教育”,“校友的成功也是学校的成功”,既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观念,又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标准。

华侨捐资助学这一优良传统影响深远的表现之二是2008年学校成立了侨生班(招生海

外学生与港澳台学生)。与其他学校不同,华侨中学港澳台侨学生实施独立编班,配备专门教师,按照国家港澳台侨考生高考联合招生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要求,开设基本课程,增设国际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具有中山市学籍的港澳台侨和外籍学生“正取生”免交择校费。近年侨中侨生班有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大学等国内与世界名牌大学。办侨生班,一方面是为华侨培育后代,以实际行动报答华侨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更好的让华侨的后代学习与延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父辈对故土的感情与责任。侨生班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类型、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侨,基于报答故乡的朴素情感,倾力解囊,鼎力助学,不仅改善了华侨中学的办学条件,为华侨中学办现代化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格局,在各种基金促学、创办侨生班的重大事件背后,是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型、教育视野的开阔、教育类型的丰富与教育标准的多元。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华侨特色与独特的华侨文化,也促使学校深层思考构建“侨资•侨色•侨味”这一华侨文化体系,全力打造侨校品牌:

“侨资”——中山市是著名的侨乡,可深挖的华侨资源非常丰富,华侨中学的发展不光要唱好“国歌”,还要唱好“国际歌”。“侨资”的引进不在于数额多少,而在于能够以此为纽带,团结广大港澳台侨爱国乡亲。学校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学校融资投资体制,进一步拓宽侨资办学渠道。

“侨色”——依据“中华气派、岭南特色、中山元素”的城市建设定位,华侨中学在师生着装、校园景观、建筑风格、室内装饰等方面,凸显华侨文化,统一采用“蓝绿色”(大海和天空的自然颜色)为学校标准色,充分彰显侨乡特色与华侨风情。

“侨味”——加强对“校董、校友、校史”的“三校”研究,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的“三爱”教育,让广大学生知“三情”:乡情、侨情、校情。文化浸润,内外兼修,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思想素质,充分体现华侨精神与华侨风范。

学校文化的阐述

教育界流行一个说法: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暗含的逻辑是,校长决定学校。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校长与学校的关系远不止如此,有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也会反过来对校长的治校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像中山市华侨中学,这类华侨侨资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办学格局与走势的特殊学校,它所积淀的文化、形成的传统,会促进与决定校长现代治校理念的形成。在这样的校长身上,会发现一种对学校现状与传统的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变革的独特见解,对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全局领悟,看到一种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系。林加良——中山市华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省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名校长、市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拔尖人才、优秀专家。2005年9月开始,主持中山市华侨中学全面工作。

林加良校长将他所有的办学经验与办学体会归总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长久而缜密的思考。

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是学校的最本质特征。

学校文化就是所在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就是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学校的“文化变革”就是要改变和转换师生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用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来凝心聚力,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气质和办学特色。

林加良校长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校个性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办学口号,而是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精神积淀紧密相关。学校文化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以学校过去的重大事件及其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

中山市华侨中学是一所侨校,其创办、复办、发展一直得到广大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加上地处侨乡,位居伟人孙中山先生故乡,因此,对侨中而言,“侨牌”是学校的最大特色品牌,华侨文化是学校与生俱来的、天然而成的最核心的学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亚文化体系,华侨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同时又充分吸取了异国异域的文化精华,始终代表了文化的先进性和世界性,在推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变革的前沿,起着先导和催化作用。

在林加良校长所阐述的学校文化总纲当中,既有对学校文化抽象本质的认识,也有对学校文化具体形式的梳理。在文化本质上,他看重共同价值观对学校的引领作用,注重师生共同信念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在文化形式上,他鲜明地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愿景、发展战略、发展路径:

办学宗旨——以和谐发展为方向,以学生自主为原则,以华侨文化为核心,培养具有“爱国爱乡、崇德行善、刚健进取、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愿景——办全国一流的、国际知名的华侨中学;

发展战略——侨校+名校;

发展路径——现代化+多样化+国际化。

这些由华侨文化发展而来、衍生而成的“理念文化”,正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华侨中学的“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当中,实现了文化育德、文化育心、文化育智,培育了学校全省、全市知名的品牌项目。

这里介绍三例:

学生德育品牌:女生教育

华侨中学实施“女生教育优先”的德育品牌战略,“以一个女生带动十个男生”,把女生教育当成一项“民族的希望工程”来抓。以“刚健、关爱、优雅”作为女生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因性施教,“抓女生,促男生”,开展了一系列育人活动:成立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女生部和女生委员,设立女生成长导师,开通女生心理热线,开发校本教材《美丽青春我做主——女生生活指导手册》,评选“十佳女生”,举办“女生节”„ „这些育人活动以女生为主体,带动学生群体发展,整体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发展品牌:名教师工作室

远在工作室制度普及之前,华侨中学依据教师职业生涯规律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教育专家工作室、教育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研究生教师工作室等六个教师工作室。工作室“因材施培”“因材施评”,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对教师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以及鼓励教师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华侨中学被省教育厅评为首批师资建设示范学校。学校有4位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有4位老师赴非洲、英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支教援学。学校生物科组被授予“广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成为中山市名学科建设的表率。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之后,华侨中学以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制度为蓝本,在总结工作室前期运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设条件,新推出了12个名教师工作室和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群,实践与理论结合,研究与反思并行,以研促教,以点带面,已经成为了华侨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校办学品牌:对外交流

华侨中学和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英国阿奎纳斯学院、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新加坡莱

佛士女中、加拿大温哥华西点格雷学校等国际名校进行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实现了“优势高位嫁接,人才高端输出,资源高度共享”,加快了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华侨文化”的引领下,华侨中学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成为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高考、中考连年丰收,连续六年获得“中山市普通高中高考卓越贡献奖”、“中山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先进学校一等奖”。高考“清华北大年年有,世界名校届届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为中山市实现“每年万人上大学”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学校国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建校55庆典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发来贺信。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华人第一人杨振宁教授莅校参加庆典,并做了题为“我的读书生涯”的精彩演讲。

学校文化的传播

在“华侨文化”这一总纲的引领下,学校的办学品质得到历史性提升,华侨中学成为中山市创办现代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典型代表。正如中山市教育局局长刘传沛所形容:华侨中学“校长有志气,教师有士气,学生有生气,学校有朝气,社会有人气”。

如果说从文化的高度对学校进行全局考量与谋划,能大力提升学校的层次、丰富教育的内涵,那么这还只是文化效能的一个有限的体现。文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传播。一种先进的文化只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实现了由源地到他域的扩散,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的真正价值才能完整体现。

2010年,林加良校长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省一级校长工作室,其肩负的使命总的来说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传播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的办学经验。

校长工作室作为一种新的培训制度,旨在用校长主持人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成功经验,启发与带动入室校长,提高校长这一群体的治校水平,办出更多的优秀学校,推动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从而造福社会。在挂牌仪式上,工作室主持人林加良就表示,将以名校长工作室为平台,加强学习研究和对外交流,从更高的层次和目标着眼,突显主题性,强调合作性,倡导研究性,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为广东省、中山市名校长的成长积极发挥指导和榜样作用,不断提升中山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为华侨中学学校文化的传播、学校文化价值的完整实现搭建了科学、合理的运行平台。

首先,在工作室组成结构上,形成了“4+1”学习共同体。

林加良校长工作室入室成员包括深圳坪山中学、阳东广雅中学、阳春第二中学、茂名电白中学4所学校的校长。包括主持人林加良校长在内,工作室组成人员在性别搭配、区域分布、学校类型等方面颇具特点,如既有男校长也有女校长,既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初中又有完中,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这种组成结构,有利于校长成员之间各取所需,互学互补,有利于成员学校之间高位嫁接,互帮互助。

其次,在工作室研修主题上,着重校长领导力培养与学校文化建设。

着眼优秀校长个人品质,工作室开展了以校长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专题研讨,比较中英两国校长对领导力的观点看法,目的是让校长们明德修身,提高综合素质。

着眼卓越学校管理建设,工作室开展了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专题研讨,目的是明确树立各自学校的教育哲学,使学校管理从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最终发展为文化管人。

第三,在工作室运作机制上,形成了文化影响、项目影响与课堂影响模式。

林加良校长率工作室研究团队,采用SWOT分析法,对工作室学员校长所在学校内部存在的优势因素(Strength)、劣势因素(Weakness)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Opportunity)、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了一次“文化会诊”,端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深圳市坪山中学,创建于1949年,居深圳东部,位于东江纵队司令曾生的故乡,雄踞巍巍马峦山脚下,傍伴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有鉴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坪山中学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彰显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功能、文明传承价值功能、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经济开发价值功能,唤醒和重构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用先进文化来培育有理想、有信仰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的目的。

阳东广雅中学,坐落在阳东县城,是由百年名校广东广雅中学主办的一所完全中学。阳东广雅中学传承百年广雅“和谐”的文化精髓,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校文化。对此,林加良校长建议阳东广雅中学在传承“大雅文化”的同时,应当深刻领会“和谐”的真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务本求实求新,从而实现学校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从规范发展到特色发展的转变。

阳春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81年,所在城市阳春,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地处云雾山脉、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以其独有的风景、奇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被世人称为“美丽的阳春,多情的土地”。山水有清音,山为地之胜。有感于斯,林加良校长建议阳春第二中学以“山水文化”为核心统摄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山的伟岸与水的灵动之特点,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忘自我,外荣辱,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营造莘莘学子乐山乐水乐学的一方乐土。

电白中学,前身为电白县海滨中学,校园坐落在水东湾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感于此,林加良校长建议电白中学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根据海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来建构学校的教育哲学,从而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一个不断提炼、长久培育的过程,当中的核心事件就是要通过研究开发课程来建设传播文化。有核心文化的学校,课程肯定会改变。课程改变了,学校肯定会改变,课堂肯定会改变,学生肯定会改变。因此,林加良校长建议各校因地制宜,紧扣核心文化,研发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从而形成特色课程、特色项目,进而发展成为名满一方的特色学校。

“文化经营”“文化管理”的治校理念对4所学校影响颇深。当中影响最大、改变幅度最大的当属深圳坪山中学——该校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初步梳理了学校的整套文化论纲。

除上述“文化影响”外,还有“项目影响”:阳春第二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年级管理、教学“捆绑”做法。茂名电白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德育经验,特别是女生教育的经验,召开全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议。阳东广雅中学学习华侨中学的对外交流经验,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缔结为友好学校。“课堂影响”:在课堂教学方面,华侨中学的做法是学习生本教育理念,以教师少讲为尺度,以“有激情、讲互动、重迁移”为标准,建立学生自主发展指导机制,追求生本高效课堂。阳春第二中学校长两次带队到华侨中学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讨现场会,与高中各年级全方位对接,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阳东广雅中学在华侨中学“生本高效课堂”提法的基础上,提出“生本活力课堂”概念,并先后两次修订该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第四,在工作室运行效果上,“华侨文化”的理念与模式深入人心。

4位入室校长是这样评价的:

骆东风(阳东广雅中学校长):进入工作室之后,在林加良校长帮助下,通过校长领导力等专题学习,理论水平有了提高,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愈发清晰。林校长有关“精彩在课堂”和“生本高效课堂”的提法颇具启发,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生本活力课堂”、“情感活力课堂”和“校本个性化课程”等概念,力求践行见成效。

林俊红(深圳坪山中学校长):林加良校长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校长。跟岗研修期间,我下到年级,深入课堂,全方位了解了侨中的各项管理。其中,侨中德育“一高”(指理想前途教育)、“一实”(指习惯养成教育)、“一特”(指华侨文化教育)的思路做法值得借鉴,女生教育非常有特色。

赖培艺(阳春第二中学校长):很荣幸能够进入到工作室向林加良校长学习。林校长有思想,有内涵,待人真诚,毫无保留,办学很大气,班子很和谐。我多次带队到侨中来取经,每次都很受启发。

党旗引领我前行 篇7

根据协议书, 万科将在其开发的建设项目中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 自2016 年起, 连续三年每年在深开工的工业化项目面积达到20 万平方米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 万科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工业化技术, 研究适应深圳特点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 加强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的运用, 制定高水平的建筑工业化企业技术标准, 建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化建筑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据介绍, 建筑工业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促进产业转型, 而且对于提高建筑节能减排效果、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升级换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 深圳市住建局对万科推行建筑工业化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技术支持, 在工程项目报建各环节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专人服务, 并在工业化项目中探索建立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包括建筑工业化项目的发包承包、计价、设计施工和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等。与此相应, 万科则配合深圳市住建局制定和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地方标准体系, 包括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验收标准、标准部件设计图集、住宅性能认定规程和部品认定制度。

不难看出, 通过龙头企业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是建筑领域更新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采取战略合作方式, 选择多家具有实践经验的龙头企业, 参与市区政府投资的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 也是未来推进方式之一。

深圳作为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近年来已初步形成建筑工业化“深圳模式”。据深圳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 与万科签订建筑工业化框架协议书, 只是深圳建筑工业化落地的第一小步。其实, 在协议签订背后, 政府围绕建筑工业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推出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1.0。

2015 年9 月9 日,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在京开幕,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2015 发布会在深圳展厅举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重光共同发布“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1.0”。

据悉,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1.0”基于深圳市自2012年开始研究的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重大课题成果, 按照35、50、65、80 平方米4 种面积要部、省、市、局四级领导参观住博会求, 最终形成了标准型、紧凑型和舒适型3 大系列共计12 种标准化户型设计模块,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10 种户型组合单元平面图。所有产品都具有可变性, 设计时都有精确的内装和家具尺寸, 绿色建筑的太阳能、中水、空中花园等都已统一制成了模块, 建筑外立面也可以进行多种风格变化。此外, 每个系列户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客厅、卧室等功能空间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设计, 不仅实现了空间的高效精细化利用, 还能通过多层次的模块组合方式, 形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产业化住宅整体解决方案, 将用于指导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全过程产业化建设。该系列产品只需要通过8 种标准外墙构件, 便可满足全深圳市所有保障房建设需求, 具备极高的标准化、工业化、批量化复制等特点。

作为“工业化产品1.0”的配套成果, 现场同时发布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图集》。

深圳市持续在保障房领域践行产业化。记者了解到, 目前, “工业化产品1.0”已经在深圳数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得以应用。其中, 龙悦居三期公租房项目首次在21.6 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大规模应用工业化技术, 为保障房建设探索了新模式。随着实际工程应用的推进与实际需求的变化,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2015”还将不断迭代升级。

二是率先发布政府工程BIM实施纲要。

作为“创新之城”和“设计之都”, 深圳以BIM技术应用引领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正引发建设领域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按照建筑产业化“五化合一 (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 ”的整体解决方案, BIM技术应用已成为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打造建设领域“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品牌、深圳信誉”的战略目标夯实基础。

据专业人士介绍, BIM (建筑信息模型) 是一种基于三维数字化技术的数字建筑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以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BIM技术, 以其计算、协同、共享、可视等能力, 推动建筑业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 实现从各自为战向产业协同的转变,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2015 年, 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府公共工程的BIM实施纲要、实施管理标准以及工程设计行业的BIM应用发展指引等系列政策标准文件。

深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BIM技术被称为建筑业的信息革命, 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管理手段, 在优化设计、优化建设过程和优化管理等方面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BIM可以容纳从设计到建成使用, 甚至是使用周期终结的全过程信息, 并且各种信息始终是建立在一个三维模型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 从而使项目质量提高, 收益增加。”

在深圳, 京基100、平安金融大厦、莲塘口岸、鹿丹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试点已应用BIM技术有效减少了设计缺陷和施工变更, 大幅提升了建设效率, 基本杜绝了渗、漏、裂、空等质量通病, 切实提高了建设质量。其中, 莲塘口岸项目是华南地区首个全过程使用BIM设计的政府类公共建筑示范项目, 通过BIM技术建立异型曲面建筑外立面、建筑层高和地下车库等的三维模型, 大大减少二维设计的隐形失误。

BIM技术贯穿建设全过程, 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 从而提前解决建设中不可预见的各种问题。同时, BIM技术“业务全覆盖、过程全记录、结果可追溯”的优点可以实现工程投资、建设、运营信息的全记录和全透明。

三是多个文件出台确保项目落地。

作为我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 深圳已将建筑工业化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高度。据了解, 深圳通过“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双引擎驱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化“深圳模式”。同时, 政府投资项目将全面推行建筑工业化, 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快推出学校、医院、商务公寓等系列化工业化产品。

为确保建筑工业化项目顺利落地, 2014 年底, 深圳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 推出多项住宅产业化奖励措施, 开始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 由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向示范城市大步迈进。“从2015 年起, 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项目和安居型商品房项目100%实施产业化, 对符合条件的存量土地新建住宅项目给予达到1/3 层数提前预售和3% 的建筑面积奖励。”深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特色文化引领“晋西”前行 篇8

不断推进视觉形象建设

视觉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晋机集团公司在2001年就编印了《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着力打造“园林式”企业形象。近年来,随着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营规模扩大,对企业形象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牛建国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于2005年聘请专业文化策划公司对公司形象进行重新规划,目前全部设计工作已经结束,公司正在组织导入。

本次企业文化规划主要文件有三个:

一是VI(视觉识别)手册。主要是规范公司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及其应用。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文化策划时,都要首先设计一个VI手册,作为对企业形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标准。本次VI设计在坚持原有基本视觉要素不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加强了应用范例的规划设计,收到了较好效果。如采取了对公司标志“活用”的方式,使各种图形结构更加美观和活泼,有助于展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形象。

二是员工手册。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体系也是进行视觉形象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用来规范企业的理念系统和行为标准。我们从公司现实需要出发,用员工手册替代MI、BI,收到了较好效果。《员工手册》包括公司概况、公司形象、公司理念、公司信条、行为规范、基本管理条例等内容。公司理念共15条,包括基本理念、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作风、企业精神、发展观、科技观、经营观、营销观、人才观、品牌观、学习观等。公司信条共21条,以名言警句的方式表现了公司在价值观以及质量、安全、交友、学习、节约、工作改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补充和具体化。行为规范及基本管理条例,具体规定了员工在履行职务、劳动纪律、劳动合同、薪酬分配、安全生产、保密保卫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员工手册体现了理念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

三是公司简介画册。画册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公司地理位置、环境面貌、经营状况、技术条件、人才条件,以及企业文化、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宣传公司形象、展示公司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还对提升厂区、办公区环境形象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在厂区增加大型标语、宣传牌及雕塑等有文化气息内容的具体方案,设计了以公司理念、信条为主题的宣传牌。共制作宣传牌482幅,主要悬挂于办公楼、工房等部位,对营造公司良好的文化氛围、渲染公司价值观有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VI系统的基础上,具体出台办公系统、厂区建设、户外宣传、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对公司形象进行规范化管理,打造企业良好的视觉形象,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重视群众性文体活动

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群众参与度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活动无法替代的。

在体育活动方面,一是坚持“体育协会”办体育的方针。从2003年开始,公司就相继成立了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棋牌、游泳、足球、大众体育、排球、田径等11个单项体育协会,协会主席由公司级领导、中层领导担任,秘书长由各单项体育活动骨干分子担任,分别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活动。二是坚持在每年的元旦举行全民健身长跑活动,并在长跑活动结束后召开体育工作座谈会。三是全年全员坚持做广播体操。公司规定,每天早晨8点钟上班前做10分钟的广播体操,最近编印的《员工手册》把早晨做广播体操作为一项管理制度予以规定,纳入单位和员工劳动纪律考核范畴。四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公司职工运动会。目前已举办了两届。五是抓好离退休职工体育活动。公司离退休职工约有6000余人,他们的健康、安宁对公司稳定和职工安心工作都有重要影响。公司把离退休职工的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老年体育组织有门球队、揉力球队、太极拳、太极剑队、骑游队等,离退休职工在省市区组织的体育比赛中都获得过好名次。六是注重对晨练活动的管理。根据参加晨练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公司主动关注社区内晨练活动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在安全、秩序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

在文艺活动方面,一是抓了基本会团建设。成立了歌舞团、鼓乐团,京剧协会、晋剧协会,民乐队、军乐队、礼仪队、舞蹈队,由公司文化宫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公司多次组团、组队代表企业及政府进京开展全国巡回和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在一些有影响的剧场进行演出。2006年,公司参加了全国国防科工委50年军工文化建设展演,演出的节目作为整台晚会的主题节目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评价。公司的锣鼓队以规模大、气势大著称,省市及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举行一些大的庆典,常常邀请我们的锣鼓队前去助威。二是抓了重要节日、庆典的文艺演出活动。每年的“五四”、“七一”、“十一”,以及遇到厂庆、重大会议等,公司都要举办文艺演出,以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公司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合唱比赛,每年元宵节举办社火活动,该活动在太原市都有很大影响。三是抓了离退休职工文化活动。近年来,我们成立了老年合唱团、老年锣鼓队、老年秧歌队、老年书画协会等文化团体,不仅达到了让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的,而且在公司重大节日、重大庆典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

宣传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公司一方面充分利用内部有线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司形势、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加强对外宣传报道,对鼓舞职工士气、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司电视文化传播中心每周制作播出内部新闻四期,每周还要制作一期周末视点、一期“金色夕阳”。周末视点主要反映工厂改革发展及职工工作学习情况,如近一年来,有限电视台连续制作了近百期“打造职业生涯”专题节目,对教育职工钻研业务、安心本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金色夕阳”主要反映离退休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情况,对引导离退休职工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司报创办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报头还是朱老总题写的。近年来,工厂投资改善了报社采编印刷条件,将月报改为10天出一期。公司报主要反映公司会议情况、生产经营情况,有时也会刊登领导的文章和其他理论稿件、文学作品,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引导职工提高文化修养。

公司于2005年底上了OA系统,实现了全公司内部联网,目标是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无纸化办公。公司利用内网宣传成本低、阅读方便的特点,在内网上开办了新闻栏目,把国内外重要新闻,尤其是行业、企业内部的重要新闻粘贴上去,拓宽了宣传渠道。

公司协办了《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文明》、《太原工作》等杂志,利用这些阵地宣传公司,展示公司形象。此外,公司还经常在中国军工报、中国兵工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太原日报等报刊上宣传企业的先进经验,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和谐企业,是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几年来,公司从营造公平公正、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入手,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和谐企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司把营造“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帮贫扶弱”的良好风气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工厂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职工传达这种理念,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起凭本事吃饭的意识,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另一方面,工厂在选拔使用干部、工资分配、住房销售等方面充分体现上述理念。工厂在帮贫扶弱方面做了许多实质性工作,设立了“帮扶救助”基金,通过公司拨付和职工捐赠等途径,筹集资金达200余万元,对一些困难家庭进行及时救助,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

二是创造条件促进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工厂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举办了研究生班,为年轻大学生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工厂为中层干部订了报刊杂志,鼓励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深造。

三是不断加压引导干部多学习、多思考。2003年以来,工厂以牛建国总经理为主编,每年编辑出版一本40余万字的论文集《探索与创新》,要求中层正职以上都要撰稿。目前,该论文集已出版三集,对促进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科协每年都要进行科技论文评选,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论文,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300元的奖励。此外,公司还从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出发,组织部分离退休干部编写回忆录,2003年编写了《峥嵘岁月》两集,2005年编写了《情满晋机》,这些工作对繁荣企业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第二届急救知识大赛总结下一篇:游小七孔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