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作文老师的眼睛(推荐13篇)
“此时无声胜有声”施老师那深深的目光让我体会到了老师这两个字的丰富内涵。老师的沉默,替我敲响了警钟:做好本职工作。
施老师的嘴值得赞扬,两瓣唇上下蠕动,滔滔不绝地涌出知识的源泉。
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她都能侃侃而谈;由孔子,到鲁迅,至列宁马克思主义,甚至当今流行的音乐,施老师都能都能口若悬河地讲的头头是道。真让人对她与众不同的口才,心服口服。不仅在课堂上她能言善辩,下课后,更是能说会道。有时候,真觉得她更像我们的大朋友。
施老师非比寻常的教学方法,值得称赞。
自从她接手我们班,我们的作文成绩,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要你说老师作业布置的多,那也不。生字,词汇和基础知识,老师从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她的口号是:“求质量,不求字量。”我们当然大呼;“理解万岁。”
在施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从原来的倒数第一,爬到了年段第一,这可真得感谢施老师。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写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
歌声在夜空中忽高忽低。夜更深了,一阵寒风,拉回了我慢慢思绪。有人说,老师似园丁,辛勤地哺育着祖国未来的花朵。可我觉得老师更像杜浦《春夜喜雨》诗句中的那只求付出不求收获,名利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茨威格用他的笔对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了一番绘声绘色的描写, 并以此展现了这位文坛泰斗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我的身边同样有一双独特眼睛, 让我不禁也想提笔描绘一番。
它们居住在班主任韩老师的面孔上, 因而首先被染上了威严的色彩, 但在这“严”中又不乏和蔼可亲的色调;偶尔它们的主人幽默一把, 它们会释放出智慧的光彩, 还会带着一丝忧伤的情绪;有时这双眼也会折射出犀利、严厉的目光。
每当韩老师发火时, 这双眼睛尤其蕴藏了丰富的内涵。
在她的数学课上, 如果有哪个同学在下面做什么小动作, 她便带着一抹难以琢磨的笑容调侃起来, 当大家都被她的话逗得捧腹大笑时, 再抬眼望去, 看到的却是她严厉的目光, 那双眼睛里似乎酝酿着某种东西, 当目光定格在教室里的某一个点时会突然释放, 让那个犯错的同学在迎上这道目光的时候, 会在心里感到无地自容。
班上的人大概都会害怕与韩老师正面对视, 除非每一件事你都做得尽善尽美, 除非你真的已经无可挑剔, 否则在接受那目光的审视时, 你的目光都会想要闪躲。原本可能自我感觉良好, 但被韩老师找去谈话, 听她说你的不足, 最近学习状态不好, 劲头不足, 心里便会有一种不安和愧疚久久徘徊……往往这时都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 说话的其实是那双眼睛, 所有的言语都被转换成那双眼里流淌的点滴, 又像面对一面“魔镜”, 把自己的种种伪装褪下了后的那个有很多缺点的自己映在里面, 再让自己来看。很多人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然而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记得曾看到过有犯了过错的同学在和韩老师谈话的过程中垂头流泪, 大概“垂头”就是敬畏的一种表现吧!
很多人一起犯错的时候, 往往此时敏感的人都会嗅出火药的味道。感觉在自己的四周都立起了透明的墙壁, 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压制着, 生怕谁不小心点燃了导火线, 造成严重后果, 于是气氛便一直保持在这样的低气压中。直到下午, 所有的人心里都惴惴不安、七上八下。韩老师走进教室, 把手里抱的东西往讲台上一放, 我仿佛能看到她周围的空气中的水分子结成了冰珠, 所有人屏息静气不敢作声。
她的眼睛先扫过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然后开始说话。说到有关某件事的某一个人时, 她往往不点明是谁, 但目光会在某处带着谴责停留上几秒钟, 随即又移开, 那样的目光里有心痛、坚定、严肃……或许还有一些失望。教室仿佛在经历一场严冬, 安静得没有一点声响。此时的我们低下头静静反思, 如果抬头去与那道目光对视, 一定会发现, 它是一双手, 推开了我们的眼睛的窗户, 直接看到了心灵深处来不及掩藏的情绪, 我们在那双眼睛里是透明的玻璃小人, 玻璃中间存在的裂缝, 一览无余。
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这双眼睛鞭策我们不断进步, 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韩老师的眼睛。
点评:
写人不能不写外貌, 写外貌又不能不写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说:“要极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见, 写眼睛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最好、最简便的方法。本文对老师的外貌描写, 只写“眼睛”, 抓住细节, 对韩老师的眼睛进行了深入的刻画, 既集中又具体。全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只有和蔼、智慧、严肃等各种眼神, 塑造出老师的形象, 写出了老师对我们循循善诱的教育。这种不用语言而用“无声胜有声”的“眼睛”来讴歌老师, 不能不说是颇具匠心。
【“望”:病例观察】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的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一下,你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事先准备的牙膏外壳、药盒等各种长方体。
师:想一想,观察一个长方体时,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1:最少能看到1个面,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最多应该能看到4个面。(还有一些学生表示支持)
生3:老师,我观察到了5个面。
师(感到疑惑):看到这么多?(想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身子和头是一点儿都不能动的,站直了。你俩上来重新观察一下,看看还是不是4个面、5个面?
生2和生3按照老师的方法上台演示。
生2:我把盒子这样放(边长较短的一面放在眼前)。我看到这个盒子的正面、上面、左面和右面,一共4个面。
生3:我把骰子(教师没想到这位男生随身带着这么小的玩意儿)放在眼睛下面,我可以看到它的上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一共5个面。
师(似有所悟):哦,我们在看比较小的物体时,要用一只眼睛观察,(教师让生2和生3遮住一只眼)现在,你看不到4个面、5个面了吧?
结果他们仍然回答说可以看到4个面、5个面。此时,教师彻底崩溃,无计可施了。只能强行灌输:那你们动脑子想一想,观察这些物体时,看到了上面还能看到下面吗?!(学生肯定地回答说不能)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看到了左面还能看到右面吗?!(学生无言)观察物体时,看到了上面,就不能看到下面;看到了前面,就不能看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不能看到右面。所以,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时,最少能看到1个面,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2轻声嘀咕:我明明看到了4个面,老师的眼睛和我的眼睛不一样……
【“问”:病历记录】
我们都知道“观察一个长方体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论,并对此深信不疑,因此没想到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出现了“异”见——看到了4个面甚至5个面时,才提醒教师也应该亲自看一看。课后,教师拿来学生那颗“惹事”的骰子观察,虽说看到5个面有点勉强,但用一只眼看到4个面却是千真万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理论错了吗?随后,我们进行了课堂回放,围绕这一问题记录了一些“病历”。
一是观察技术不够。观察物体这一教学内容,教材中并没有提示要“从一个点”进行观察,事实上,学生在观察较小的长方体物体时,确实能够看到4个面。因为当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时,这时左眼、右眼2个观测点的作用就被放大,而观察较大物体时,两只眼睛所在的2个观察点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执教教师想到了这一点,于是采用遮住一只眼的对策,让学生用“一个点”去观察,然而让教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学生还会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其实,用一只眼睛观察,依然难以精确成一个观测点,因为人的眼珠子会左右移动,于是观察的视点仍然可以左右变动,只是扫描的范围小于两只眼睛而已。当看物体左面时,眼珠子会下意识地左移,反之右移,这样观察,就可能会同时看到一个较小物体的左右面,物体越小,这样的反映就越明显。
那么,学生的眼珠子怎么就不能不动呢?其实,这还与学生的心理反应有关。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知道,学生在面对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最多有几个面”时,为了“最多”,就会尽力去看“多”和“多”看,两只眼睛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力去看”——看左面时,左眼发力,看右面时,右眼用力。学生这种看的方法,眼珠子必定要左右移动,其结果等同于进行了先后2次观察。
在课后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还知道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并没有真看到4个面,但由于在准备或出示物体时,学生已了解,或者在同学和老师的对答中知晓了各个面的特点,为了逞能,在观察时无意识地“感知”到自己“已看见”,但这其实是“潜意识”中看见的,比较模糊,于是也就糊里糊涂地成为“看到4个面”的支持者。
二是观察知识不够。实际上,数学中所说的观察物体不同于生活中所说的观察物体,它应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学习内容是“投影与视图”范畴之内的,在中小学阶段所呈现的视图,是平行光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光线是平行光线,不是像我们眼睛一样的点光源会产生扇形式的扫射过程,这样,就不会出现“长方体的厚度比两眼间的距离小可以同时看到4个面的情况”,在这样的观察条件下,“一次最多只能看见长方体的3个面”完全正确。然而,这些高深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人的眼光只能算是视线,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光线。当观察的物体宽度等于人的两眼距离时,可以近似地看作平行投影法;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人的两只眼睛可以合并为一个观察点,但当观察的物体宽度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虽然也可以近似地看作中心投影法,但是人的两只眼睛却被划分为了两个观察点。【“切”:病理诊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部分对这一知识是这样表述的:“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从这句话可知,观察物体时,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也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观测点”。本节课的“观察物体”为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教学目标定位为:“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看到三个面。”随后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反复进行观察,充分体会,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知晓“一个长方体最多同时看到3个面”这一知识点。那么教学中如何尽量避免“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尴尬,让学生较为科学地把握这一知识呢?我们认为,目前只能用“眼睛”下功夫、用“投影”做渗透,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对策。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214101)endprint
一、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无“事”则不生“是非”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必要去清晰地认识到观察物体时需要“一个点观察”和“视线平行投射”等科学性问题,教师也无须向学生诠释观察时的技术问题。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在安排“观察对象”时,选择的都是相对较大的物体,如例题所选择的图书柜,想想做做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指出:“被选择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能太小,否则不利于学生观察,而且不便于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妨这样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图书柜,从而引出只能看到1个面、2个面,然后教师利用身高优势站在能看到3个面的地方,让学生猜猜能看到几个面?并邀请学生以同样的角度和同样的高度实地观察,再组织学生自由地在图书柜周围走动,观察能看到几个面?初步感知到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步,教师提供这样的正面既定,只是摆法不同的实物,让学生自由观察。并说说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从更大范围让学生知道最少看到1个面和最多看到3个面。
第三步,教师提供如图5这样空白的、正面相对而定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第四步,将实物延伸到如图6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这时可准备相对较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再次说说看到了几个面?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通过三次观察,能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从选材上避开了过于“小”(物体的宽度小于两眼间距)的物体,照顾学生的认知能力,减少知识生出“是非”的可能。
二、根据学情认识问题,有“事”则明辨“是非”
然而,学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学生,课堂也不会是我们预料中的课堂。虽然教师故意避开“小”物体的观察,但学生未必就会主动绕开,一是像上述课中的那位学生随身带着的平时经常玩的骰子,如果没有,或许有的学生也会想到。一旦课中生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就难以绕开这个坎儿,视而不见。那么,教师该怎么解决这一进退两难的问题呢?目前,也只能拿学生还能理解的观察技术和观察知识来说事:
第一种办法是,教师首先让学生只睁一只眼睛,睁着的眼也尽可能眯成一条缝,不转动眼珠而盯着小物体看,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的视点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一个点观察”,使之重新符合中心投影法。
第二种办法是,当物体(例如骰子)小到小于一只眼睛的余光范围时,用只睁一只眼睛也无法精确到“一个点观察”时,教师可以借助摄像机或摄像头等科技手段来代替肉眼的观察。例如把骰子放在镜头下,屏幕现场播放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观察画面,在距离的不断推移中、在角度的不断转换中、在物体的不同摆法中,让学生观察到事物的“真相”,确信“只能看到3个面”。这样利用技术手段客观上的观察,可以真正确保“一个点观察”,从而克服因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观察上的缺陷。
此时,学生会产生“眼见怎么不为实”的疑惑。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个实验:让学生闭上左眼睁着右眼看举在眼前的手指,再闭上右眼睁着左眼看手指,一睁一闭交替。学生会惊奇地发现,随着左右眼睛的闭合,手指似乎在左右移动。教师于是可适时地告诉学生其中的道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物体形象是两只眼睛两个观察点所看到的图像的综合之后的结果。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大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一个观察点;反之,当观察的物体宽度越是小于人的两眼距离时,人的眼睛越是接近于两个观察点,越是不容易达到眼见为实,这也就是有学生看到4个面甚至5个面在生理上和物理上的原因。
当然,除了用摄像头和摄像机,我们也可以用照相机拍照、实物投影仪投影等多种技术帮助学生观察物体。其中,摄像机、照相机的成像运用了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实物投影仪的成像则属于几何中的“投影”知识。
上述课例让我们想到了“眼见为实”这个词,意思是道听途说不可信,自己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在直觉上是成立的:眼睛忠实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一切,不论是感知物体,还是感知物体的运动,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常识了。然而,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系统并非绝对客观的,即眼见不一定为实。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最近研究发现,视觉给予的信息是受到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的。上述课例,可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另外,除了人的心理因素外,人的生理因素也会造成“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人的眼睛的功能是有限的,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眼睛只能接受可见光,眼睛只能接受直线传播的光线;眼睛观察的时空也是有限的,眼睛有时难以做到精确分辨。其中,最后一点,也就是上述课例中发生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眼睛常常会出现观察错误,有的甚至会给学习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特别在涉及科学范围的事实时,教师应该特别小心,最大可能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错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小学 214196
有一次我们班有名同学肚子痛。周老师急着和他的家长通话。这时我发现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焦急……
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课。有一组同桌在说话,老师就一直看着他们,直到他们不再说话为止。这时我发现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责怪……
还有一次我们班有位同学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老师知道了后就看着他。这时我发现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开心……
有一次,我上课看课外书,褚老师把我叫到老师办公室,狠批了我一顿,用严厉的眼光望着我,仿佛我眼前有一片刺眼的光芒。
上次期末考试我考了199分,当老师宣布成绩,望着我时,眼里闪着欣慰的光芒。
记得我刚转来时,很胆小,有时老师提问,也是低头回答,当我第一次举手时,老师眼里闪着鼓励的眼光。
贺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长着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她的眼睛不但好看,而且会说话,从她的眼神中我就知道她要说的话。
有一次上语文课,要是提问了一个问题,我犹豫地举起手来,心里十分紧张,怕回答错误,贺老师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似乎在鼓励地说:“勇敢点儿,不要怕。”我鼓起勇气把手率举得高高的,贺老师微笑着喊着我的名字,我站起来大声回答。耶,我答对了!贺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说:“好样的!”
贺老师的眼睛会说话,说的话也都能听懂。
果然,下课时,老师向我一招手:“赵宣,过来一下。”我立即一阵脸红,到底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低头跟老师来到办公室,站在他面前。老师姓杨,中年人,脸方正,胡须浓密,最有特点的是他的一双亮眼睛,炯炯有神。奇怪的是,他今天怎么没有用那一双亮眼睛看我?只见他慢慢地坐下来,从抽屉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枝,点上火,悠然地吸起来。天哪,您跟我这小女生玩什么深沉啊!紧张死我了。一分钟以后,他慢条斯理地用浑厚的男中音发问了:“拍了一堂课的苍蝇,你可知道为什么没拍到吗?”我立即调动起大脑中所有的神经单元的记忆信息,企图瞬间从科学上予以解释,可一阵搜索,结果为零,只好茫然不应。过了一会儿,杨老师又说:“明天再告诉我吧!”
晚上到家,我连饭都顾不上吃,多方查找资料。第二天,我充满信心地站在杨老师面前:“苍蝇有一对明亮的大眼睛,视力特别好。它的眼睛由单眼和复眼组成。单眼仅能感光,复眼由4000多个相互间隔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是一个小型的视觉系统。复眼不仅能感光、分辨色素,还能观察物体的动静。物体的形状映射在它的眼里,位置稍有移动,它就能立即察觉,并瞬间作出反应……”我滔滔不绝地说着。杨老师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嘴角漾起笑意,最后,终于满意地说:“很好!”
我春风满面地走出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啊老师!苍蝇的眼睛算什么,您的亮眼睛才是真正的慧眼啊!
(指导教师:骆仁彬)
通过这次发言,我对自己有了自信,无论是科任课还是班主任的课我都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老师也有严厉的目光。一次我上课开了小差,老师发现后用严厉的目光直射着我,我惭愧的低下了头。因为这比批评我还难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常常会想起老师这锐利的目光,督促我上课要认真听讲,不再溜号。
老师用她的目光警醒着我。用无言胜有言。传递着她作为教师的这份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少走弯路。及时纠正错误,在学习的道路上为我指引方向。
张老师的眼睛乌黑乌黑的,又圆又大,张老师是双眼皮,眉毛也是黑黑的,眼珠是黑带白。张老师的眼睛永远是那么炯炯有神。
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底下搞小动作了。张老师看见了,用严厉的目光对我说:“陈楚言,不要搞小动作了。”我当没看见张老师往我看,第二次~~~~~~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张老师叫到:“陈楚言,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就站起来目瞪口呆的看着张老师,我当是真是不知所措。我当场就被同学们嘲笑不止。只有张老师用眼睛看着我,对我说:“上课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在下课玩耍时,张老师又用高兴和担心的目光看者我们说:“祝你们玩得高兴,但要注意安全。”有一次在下课玩耍时。我和一位同学打了起架其他同学看见了,就给张老师汇报。我俩就进了办公室张老师用严厉的目光对我们说:“打架的儿童不是好孩子,自己也要受伤,同学也要受伤。也伤了大家的和气。”张老师的眼睛对我们班的同学好,也对4年级的同学好,更对全校同学好。
闭上一只眼睛看孩子,就是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清楚、太细致,孩子毕竟是个孩子,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会犯错误,在学习中会有一些这样那样或的小毛病。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要过于专注盯着他们这些小毛病不放。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散文,意思是作者远远地看到山上有一片茂密的枫林,密密匝匝。红似火焰,艳若晚霞,非常好看。但当他要好好欣赏这片枫林,走到跟前仔细一瞧时,竟发现每片枫叶都千疮百孔,有的如虫咬过,有的像被撕碎的布片,惨不忍睹,被风一吹,零落飘摇。还有的树桠光秃秃的,像被拔光了羽毛,一种失落油然而生。原来有些东西是不能近看、细看,只能远眺的,要细看。就看出无数的毛病了。
其实我们看孩子也是一样的,有些孩子身上的小毛病并不是很严重、很碍眼,也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它甚至是孩子成长阶段必有的一个个小插曲。但是,有些老师总是抓住不放,把它看得相当严重。比如有个别孩子很贪玩,调皮,课堂上坐不住,爱做些小动作,于是有的老师就断然给孩子下了“多动症”的结论,并要求家长带其到医院检查、医治。其实,我认为也许是某个老师课上得不生动,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即使孩子真的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出这种情况。那也不要紧张,别忘了调皮可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顽皮?再者,孩子年龄那么小,刚入学才只有六七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再比如我教一年级广播操,就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学得特别快,动作也舒展优美、协调;有少数孩子他们也很认真很努力。可就是做不好,甚至动作怪怪的很滑稽,我没有嘲笑他们,更没有批评他们,相反对这两种情况的孩子我都给予表扬与鼓励,因为我知道。人的协调性是有差异的,现在做不好只说明他现在的协调性差点,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是阶段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各方面智力水平、协调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就会渐渐好转起来甚至会消失的。
有时学生出错的时候,也是教师出彩的时候,这时候需要教师的一份冷静,一份机智,一份宽容。记得有一次在上活动课的时候,有学生来报告:有四个学生偷偷躲在教学楼后面打架,其中还有个学生是个班干我听后非常生气,心想,怎么连这个班干也参与了呢?是不是他变坏了?不学好?要不要把他的家长喊来?不急,了解清楚再定夺;事后,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这个班干其实是被其他三位同学强行拉去的,他根本不愿意去打架。也知道打架是不对的,是学校班级的严厉制止的。偶尔的一个“事故”,如果我当时真的大发雷霆地对他来一番“思想教育”,或喊来他的家长,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孩子反而会反感,弄不好真的就“破罐破摔”怎么办?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偶尔的问题,先调查清楚再下结论,只要孩子的本质是好的,有些事情是没有必要抓住它大做文章的,要多看孩子的主流,闭上一只眼睛,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教学中出现很多,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在管理班级的问题上是追求完美的心理在作怪。有时候容不得孩子出错,在学习中容不得孩子身上的一点点瑕疵,试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毛病层出不穷?还有的教师对于孩子在班级里偶尔偷拿别的孩子一块橡皮或什么的,老师就会给弦子扣上“小偷”的帽子,竟然还联想到“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了。还兴师动众的把家长叫来。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有的稍加引导,就会得到很好的改正。或者只要老师稍稍点拨一下,孩子就会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们教师都不能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到完美无缺,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事事都要做好,不能出一点差错呢?睁大眼睛看孩子,缺点就会越看越多,我们的眼睛如果总是盯住这些错误,就无形中把这些错误放大,放大到连自己都无法忍受的地步,就扰乱了自己的平和心态。最终就是狠狠地批评孩子,冷漠孩子。而实际上是扭曲或疏远了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心灵受到伤害,甚至会让走了不归之路。
张老师很幽默也很会讲故事,还会讲数学故事。
记得有一次张老师在课堂上讲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我们还有一些听不懂,张老师还想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接下张老师就讲了一个数学故事让我们仔细地听。故事是这样的:
一天,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遇到了,平行四边形说:“三角形,我们来比比谁是老大。”三角形说:“好,那我们就来一较高低。”又跑来一个人说:“我来当评委。”平行四边形说:“当我和你等底等高是,我的面积时,我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三角形也不甘示弱的说:“当我和你等底等面积时,我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两倍。”三角形接着说:“当我和你等高等面积时,我的底是平行四边形两倍。”评委说:“好,现在我宣布第一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只好灰溜溜的走开了。全班同学听了都理解了。
画人物时,我习惯于先描出轮廓,然后画上服饰,加上神态表情,最后添上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确没错,最后一笔至关重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意义。
我闭上眼,回想起那个熟悉的模样,深吸一口气,睁开眼,把脑中的画面印到纸上。乌黑的长发,温顺地披在肩上,黑色带白花的连衣裙,是那么优雅。您微笑着“站”在我面前。只是缺少了眼睛。
我犯愁了,您的眼睛是那么富有灵性,而且会说话。我担心自己的绘画水平有限。
那双眼睛总是带着笑,能探测我们的心里,那双眼睛,让我们的内心一览无遗,也因为它,我们一次次地选择了诚实。
我用心画着您的眼睛……
我仔细地描出眼睛的轮廓,小心翼翼地画出瞳仁,渐渐地,一件往事浮现在脑海中。
那时,我们才上一年级,五六岁大的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总有些胆怯。
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微笑着问:“谁来回答?”没有一个人举手,气氛有些尴尬。
这个问题,我会回答,但看看四周没一个人举手,便选择了沉默。目光与您相碰时,我看见了一双眼睛,带着鼓励的微笑,那眼睛分明在说,你会的,我知道,不要害怕,勇敢点!我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声音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您笑着说,声音大些,会更好听的,对吗?在您的鼓励下,我放大声音回答了这个问题,几遍下来,我的声音显得自信了许多。我坐下时,您送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孩子,既然你今天勇敢地站了起来,你就可以为明天打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脑中想着,手里画着,画出的眼睛竟如此的有灵性。我仔细端详着,仿佛又在聆听着您的教诲……
爸爸的眼睛又圆又大,因为我小时候三天两头闯祸,所以他的眼睛我最熟悉。爸爸经常瞪我,有时我都不敢看爸爸。爸爸是我们家的老大,我不敢不听他的。
奶奶的眼睛既温暖又给我安全感,奶奶对我最好,什麽好吃的都给我吃。奶奶的眼睛是瓜子眼,不要小看她的眼睛小,可总也打得过爸爸。毕竟是爸爸的母亲,爸爸总得礼让三分。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家里的茶杯打破了,爸爸又瞪起我来,我连忙躲到奶奶的身后不敢看爸爸。太好了,奶奶战胜爸爸了!
还有一双是老师的眼睛。她既有爸爸的严格要求又有奶奶的关爱。有一天,我们正在上课,老师的眼睛像爸爸一样瞪着我,好像在跟我说:“上课不准说话!”下课了,老师的眼睛又像奶奶那样温和的看着我、叮嘱我,给我亲情般的问候,让我难忘。
我非常感谢上天让我看到这些眼睛。我爱爸爸的眼睛,尽管是那样严厉。我爱奶奶的眼睛,因为能给我安全感。我也爱老师的眼睛,因为它能让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教师节作文老师的眼睛】推荐阅读:
教师节对老师的感想作文12-04
感恩老师的教师节四年级作文07-17
感恩教师节的作文300字:老师的赞美09-22
小学教师国旗下的讲话:爱护眼睛吧07-16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06-14
初一教师节感恩老师作文06-27
刘老师,教师节快乐作文10-24
教师节赞扬老师的句子05-23
对老师的教师节祝福09-24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名言佳句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