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建团结协作的班集体(共11篇)

创建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篇1

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中专的卫生类的学校, 我带的这个班还是女生班, 都是十六、七岁姑娘, 正是思想多变, 性格判逆, 不服从管理的年龄, 而且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 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如高中生, 不爱学习, 经常的满嘴的脏话等。我自从2010年带这个班, 一入学, 我就跟全体同学一起制定了班级管理制度, 以便于日后的管理。

1 用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促进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我们是中专学生,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想和想法, 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本着学生自我管理的原则, 在开学初, 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本班的个人量化管理制度, 每个人的奖励分是100分, 然后根据学校的管理制度, 违反一条就扣分, 给班集体获得荣的表现好的就加分, 每个学期末总结一次分数, 作为学生德育考评分数。这样一来, 同学们去掉了满嘴脏话的毛病, 每个学生都积极遵守各项制度,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分数落后, 都积极为班集争光, 好好学习, 争取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这样就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2 用现代化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现代中专生的想法

现在的中专生, 她们思想活跃, 信息接收也快, 就是不愿与家长和老师沟通, 老师有时找她们谈话, 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于是, 我就采用了不与学生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沟通,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就利用下课后或晚上的时间, 给学生发短信息, 进行聊天, 这样学生当老师的面不好说的心里话也可能通过短信的形式说出来。我还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现在学生都喜欢上网聊Q Q, 我就利用这一特点, 在Q Q上为我们班建了一个Q Q群, 每个学生都有Q Q号, 都让她们加入进来, 这样, 每到周六, 周日学生回家上网的时候, 我就可以在上面看到她们, 和她们聊天, 不用面对面, 学生也乐于接受, 有什么心里话, 她们也愿和我说了。例如, 我们班的蔡天艳同学, 不请假就跑出学校, 说什么也不住宿了, 宁愿放弃学业。于是, 我就与家长联系, 了解情况。原来是在2011年的12月份, 她跟家长说要补习高中课程, 在校外租了房子, 还交了一个男朋友。2012年春季开学后, 她要办走读, 家长不给办, 怕自己在外住出事, 她还多次请人冒充家长为其请假, 被我发现了, 这样就不来上学了, 要退学。我就利用短信和QQ聊天的方式与她交流, 作她的思想工作, 劝她作为一个学生, 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自己的学业, 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学得一持之长, 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我发动全班的同学, 给她发短信、打电话与她交流, 劝她回来上学, 终于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 蔡天艳放下思想包袱, 回到了我们这个大集体。班里还有有这样一个小女孩, 孩子们都管她叫小苗, 是个性格有些小任性孩子, 成绩还可以, 而且小嘴巴挺能说会道的, 好像一只小“百灵”。但是课堂上她并不爱发言。有个淘气的女孩形容她“上课是个小哑巴, 下课是个小喇叭”。从此, 我就留心地观察她课堂内外的举动。经过再三观察, 分析她课上害羞, 怕说错是自尊心强的一种表现。她课下又是爱聊天的孩子, 于是我私下和她聊天, 把她聊天的性格特点, 引导发挥到写作、讲故事上来, 同时给予她具体的方法指导。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 这个小女孩在课上敢说话了, 课下也能够安静和他人聊天了。

教师要做到善于观察, 注意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 心中隐秘的活动, 脸上流露的神情, 生活出现的异常行为等等, 这一切即使刚刚露出端倪, 不会引起常人的注意, 也应成为教师捕捉的对象。或是因势利导, 或是防微柱渐, 并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影响教育的进程, 规范学生的行为。我告诉自己, 帮助孩子成长, 靠的不是力气, 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心, 用爱去叩启孩子们心灵的大门。爱, 是一种情感;所谓的爱是一种不要求回报的宽容、理解、包容、接受。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爱呢?我们认为, 教师的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 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爱拉近我和学生的距离, 有助于我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 了解她们所思所想的, 针对每个人的特点, 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 取得很好效果。

3 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创建一个团结和谐、富有爱心的班集体

我们这个班, 从2010年9月入学以来, 到今年的七月份, 就四年了, 七月份她们就要完成实习的走上工作的岗位了, 在这四年里, 这个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2012的5月12日, 我校还举办了南丁格尔杯护士文明礼仪风采大赛, 每个班的全体同学都参加, 经过选拔, 每个班选出三名同学, 参加最后的决赛, 在决赛准备结段, 每个同学都献技献策, 帮助选上的三名同学排练, 比赛那天, 台上的同学礼仪表演到位, 答题结段, 台上台下同学一起努力 (台上台下同学共同答题, 计入班级总分) , 最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取得了冠军。我觉得同学们真是长大了, 成熟了, 是时候离开这个家庭, 走向了社会了。她们一定会成为南丁格尔式的白衣天使。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 但平凡中总能找到新奇的、新鲜的事情, 看到孩子们今天不同于昨天的变化, 便会觉得工作就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事。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 就没有美德可言。”师德是教师的良心。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 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 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 学生也会自然地感受到老师。我想我懂我的孩子们, 孩子们更懂我。我为我的学生付出了全部的爱, 他们双倍的回报了我, 每当看到学生自制的电子贺卡, 听到家长感谢的话语, 我的心就被幸福充满着。没有华丽的言语, 只有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可是它给予我的是爱的回应, 是无穷无尽的力量, 是我做教师最大的快乐。我想这朴素而单纯的快乐会永远激励着我在教育这块沃土上一如既往的奋力前行!

摘要:人们一提到班主作工作, 就感到琐碎, 繁忙。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 也能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快乐。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 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 互相鼓舞着、照顾着, 一起长大了, 成熟了, 便离开这个家庭, 走向了社会。”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团结协作造就的中国节奏 篇2

研制、试生产、临床试验、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审评审批……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制,我国疫苗生产企业、药品检定监督机构、卫生疾控等部门联合作战,争分夺秒,为了实现让百姓早一天接种疫苗的目标,全力以赴。

赶超生命的节奏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北美扩散至全球,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防控战役就此打响。作为防控流感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生产被寄予厚望。所有科研人员脑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一天研制出疫苗,就能让百姓早一天得到保护。因为此时,时间就意味着生命。

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毒株是企业开展疫苗研制的基础。6月3日20时,在海关、质检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由世卫组织认可的实验室提供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运抵总部位于河南的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个获得毒株的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

9月1日,华兰生物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正式通过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专家评审,并在9月4日前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这距企业拿到标准毒株,只有3个月的时间,与北京科兴几乎同步。

在企业加紧研发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6月至8月,国家食品药品脓管局相继发布《关于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准备工作的通知》、《大流行流感疫苗特别审批应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疫苗审评审批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的原则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审评审批环节实现“三同步”,即药品审评中心将技术审评与企业的分段申报同步,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将生产现场检查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将临床用样品及批签发检验与企业的自检同步。

“正是科学的部署,实现了工作流程的最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争取了时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说。

坚持科学的信念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在疫情蔓延初期,全世界对这一病毒都没有足够的认识。然而,对于应用于健康人体的流感疫苗,其研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6月初,我国疫苗生产企业在相继收到世卫组织提供的标准毒株后,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世卫组织承诺在2009年7月底才能提供疫苗检测的参考品。没有参考品,企业的疫苗原液生产出来后如何进行定量和配制?

此时,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传播速度都已呈现加速的态势。疫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科研人员组织科研攻关,采用替代方法制备相应的标准物质,建立了疫苗抗原定量检测方法,解决了企业在疫苗定量和配制上面临的瓶颈,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节省了为等待世卫组织检验检定标准品所需的近一个月的时间。

无论是确立标准品,还是进行临床标本的血清检测,直至最终的产品批签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都是疫苗研制生产的关键技术支撑。

“有关疫苗是否安全的结论来源于中检所的检验。因此,能否保证每一批产品都安全,不出任何问题,我们一直捏着一把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李云龙坦陈,在疫情形势快速变化的阶段,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我一直告诉我们的检测人员,无论头顶多大压力,我们都只信奉一个原则,那就是科学。”

绝对负责的态度

效率与质量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体。对比SARS与禽流感时期的疫苗研制,我国能在如此短时间内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引发了不少人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这是一个中国的节奏,但这种节奏绝对建立在科学的态度和对老百姓负责的基础上。”张伟说,尽管整个疫苗研制时间大大压缩,但是疫苗研制、试生产、临床试验、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审评审批等程序一步都没有减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组织实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临床试验,完成了上万例受试者同一时段入组、接种、观察、采血的工作,为专家判断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李国庆表示,目前拿到药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仍被要求完成后续的临床实验,并对临床实验受试者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安全性随访。

对中国负责,也对全球负责。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无力研制生产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状况下,李国庆表示,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会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

团结协作的谚语 篇3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团结协作的谚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2、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3、人心齐,泰山移。

4、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5、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6、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7、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8、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9、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0、上下同欲者胜。

11、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12、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13、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14、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15、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16、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17、墙倒众人推。

18、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19、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20、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21、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22、人多好办事。

23、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24、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25、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26、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27、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28、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29、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30、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31、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32、团结就是力量。

33、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34、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35、人和万事兴。

36、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37、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38、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39、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0、群众心里有天平。

4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42、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43、人多势众。

44、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4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6、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47、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48、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49、一人难唱一台戏。

50、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51、民齐者强。——荀况

52、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53、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54、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55、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56、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谈学生的团结协作 篇4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小学、初中要少得多,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低于小学和初中,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低于小学和初中。由此可见,培 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同样需要合作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形的,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呢?下面谈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真理。学生把老师看得高不可攀,因此师生间处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学生跟老师之间、学生跟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会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改变这种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真正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有教学中,教师不能再用科学家、课本等权威来压学生。应鼓励他们敢于换个角度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向老师质疑。如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会对正确的答案持反对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们说的虽然是错的,但教师应表扬他敢于利用自己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合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增强竞争力。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时,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谁剪、谁拼、谁传递、谁检查。相互合作中,尽大地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实现了优势互补,增强了竞争力。

3、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机械重复地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取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在让学生分组汇报时,其他学生能够比较认真的听,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剪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并进行小组讨论完成实验报告表。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汇报交流,台上的同学讲,下面的同学不时补充、提问。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最精炼准确的答案。使学生知道把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以后,形状变了,但它的面积没有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团结协作的励志名言 篇5

1、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天然能沉积起更高的山火。

2、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3、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4、岂但要团结和自己看法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擅长团结那些反对自己并且已被实际证实是犯了过错的人。

5、无论尽力的目的是什么,不论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仁慈思惟的人的最高需要。

6、不管一个人如许有才能,但是集体经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7、发明人的是做作界,启发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8、聪慧人与友人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9、单个的人是脆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实现许多事业。

10、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1、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12、但凡经由考验的朋友,就应当把他们牢牢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13、个人分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动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凉不可能生存一样。

14、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规模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15、个人之于社会即是身材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必说必需每个细胞都健全。

16、工人阶层的团结就是工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17、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奋斗,可以使人们发生忍耐一切的力量。

18、篝火能把酷寒驱散,团结能把艰苦赶跑。

19、国家的同一,人民的团结,海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一定要胜利的 基础保证。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增强党与人民大众的团结,存在特别意思。

20、好虎架不住一群狼。

21、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参加河海,能力成为波澜。

22、箭装满袋大象踩一直,团结起来的气力赛过大象。

23、戒自豪,这对引导者是一个准则问题,也是坚持团结的主要前提。

24、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25、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喜,团结会给来日带来胜利。

26、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刚毅精力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获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27、离群孤雁飞不远,一个人活气气短。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28、两个聪明人在一起磋商,就会生出更好的主意;黄和红的两种色彩混和,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

29、两个和谐的`力量,可以分十个人的力量。

3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31、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欧文

32、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列夫•托尔斯泰

33、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高尔基

34、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

3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36、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

37、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38、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恩格斯

39、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歌德

40、个人如果单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高尔基

41、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韦伯斯特

42、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马克思

43、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别林斯基

44、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列宁

45、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奥斯特洛夫斯基

46、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47、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

加强团结协作打造优秀团队 篇6

学校的事务繁而杂, 班子中任何一名成员, 时间精力都有限, 不可能包揽各项工作, 这就需要我们班子成员、中层领导、党员干部团结协作, 发扬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 多出主意, 多干实事, 齐心协力, 围绕班子的统一决策行事, 形成以校领导班子为核心, 全体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管理系统, 这是科学管理学校的保证。

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是干好工作的基础, 管理就是协调, 没有协调就不能实现科学的管理。协调必须贯穿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一名管理者, 必须要做到思想一致, 步调一致, 劲往一处使, 力往一处出, 要能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使各项工作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扎实有序、稳定地开展。

那么, 作为一名管理者, 如何才能在工作中加强协调性和协作性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要做好组织协调, 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这四个原则是:①以学校领导的决定为中心的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 学校领导是学校最高管理权力的代表, 校领导的决定是进行组织协调的依据;②依法依规的原则。组织协调要有一个统一的尺度, 这个度就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各种政策性规定。否则, 只能使问题趋于复杂化、尖锐化;③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的原则。管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指挥和协调工作, 要做到小事讲风格, 大事讲原则, 采取宽容和谅解的态度;④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时, 要有牺牲局部利益, 以维护全局利益, 牺牲暂时利益维护长远利益的魄力和勇气。作为一名干部,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应铭记在心。

2.要摆正位置,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是工作的前提

自己是学校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要理直气壮, 大胆组织成员开展工作, 同时注意搜集下面的各种信息, 有的放矢地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 用好人, 分配好事, 狠抓落实;自己是助手就要有助手的样, 要做到多尊重领导, 多为领导排忧解难, 吃苦在前。作为助手, 免不了受领导的批评, 甚至成为领导的出气筒, 这时候我们更应该理解领导的工作, 而不是去责怪、埋怨。从某种意义上讲, 领导的批评实际上是对自己工作的促进, 也是关爱自己的体现。作为助手要勇于挑担, 敢于承担责任, 随时准备冲锋上阵, 要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 做到处处为学校着想,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教师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矛盾化解作用。对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要主动负责, 如对于校园秩序的管理,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敢说敢管, 敢于承担责任,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及时解决。

3.对人要坦诚相待, 这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工作的基石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一名管理者, 要做有德之人, 工作要扎扎实实, 做人要老老实实, 待人要真情实意。人人都有感情, 人人都需要感情, 要关心爱护教师, 即便是对能力超过自己的人, 对与自己思想有隔阂甚至有错误的同志更应关心爱护。要胸怀坦荡, 以完美的人格影响教职工, 使全体教师真诚团结, 通力协作, 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4.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这是工作的保障

党员干部、部门领导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执行力的强弱水平, 业务过硬了, 就能带好一班人, 影响一批人, 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起引领作用, 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 扩大自己的应变能力, 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5.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这是工作的灵魂

团结协作是团队精神的体现, 一个能够团结协作的集体才具有更大的战斗力。比如安全应急分队的创立和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就体现了学校政务处与其他部门的团结协作。所以我们党员干部、部门领导应吸取教训, 不能各自而战, 否则就会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发挥不出集体的整体效应, 学校的管理就会滑坡, 甚至整个学校无法正常运转, 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下降。

6.要有真心诚意的服务意识, 这是工作的本质

我们的党员干部、部门领导既是学校的管理者, 同时也是学校的服务者, 必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服务促进管理, 只有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管理的内容才能落实, 管理的目的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该有服务的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 工作就会积极主动, 领导之间、部门之间就会团结协作, 比贡献、比工作, 学校才有生命力, 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学校的宏伟目标才会逐步实现。

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团结协作能力 小学生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33-01

团结协作能力以是21世纪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无论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个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将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团结协作能力以在未来人才素质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研究目标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名4至6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等网站、图书馆以及最近的报刊杂志,查阅了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滑雪的通知和文件,并搜集相关的期刊文章作为论文撰写时的参考。

1.2.2 观察法

在观察中将到的印象加以分析,从中提取事物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初步加工,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简单规律进行正确描述,并形成简单判断的目的。将其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

1.2.3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一种从整体上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以了解其详细状况及发展过程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学生的一段时间的跟踪教学,通过各种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以下的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2.1 团结意识不够

一些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甚至动手打架,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根本不关心团结协作能力带来的好处,自私是大多数孩子的一个致命伤。

2.2 性格发展不良

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发展有不良的倾向,家庭过多的溺爱,对孩子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是与家庭分不开的。

2.3 功利物质观念严重偏失

现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升和改变,家长们对孩子无意间种种的不良引导,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小的时候形成畸形,对孩子一生及其不利的发展。

2.4 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向

(1)培养了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团队协作中只有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与他人形成共识,做到团结、帮助,是团队协作能力的一个基础。

(2)培养了做事主动的品格。

没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现在的孩子都习惯的依赖家长和老师,不愿意自己完成一定的困难,应该培养学生“想了就做、边做边想”的实践论,锻炼孩子任何事都大胆地尝试、体验,养成主动创造实践的好习惯。

(3)培养了敬业的品质。

几乎所有的团队都要求成员具有敬业的品质。有了敬业精神,才能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4)培养了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学生的宽容是合作的品质更是团结协作的一个基础,培养孩子的宽容、不斤斤计较、大度等等,对学生的今生发展都非常的重要。

(5)培养了全局观念。

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它要求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6)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叫责任感。人是生活在集体里的,只有集体成员分工协作,自觉做好份内的事,才能维护集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一点在学生的团结协作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3 建议

(1)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祖国今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个人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术和发展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的条件下,应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为祖国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2)在教育方面,提高老师的的专业修养,不单单让学生学习好,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于团结协作的总结 篇8

这是一个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集体, 20 颗年青的心牢牢地系在一起。在学 校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无论赛场上,球场上,还是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都能看到我们青春的身影,一个充满生机的 20_ 级生物技术 2 班正在 茁壮成长. 通过各项活动,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奖状,更重要的是我们增强了集体 荣誉感,班级自豪感,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向 每一位同学传递着一份集体的温暖,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形成 了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我们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有着那份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 “为昨天的得失汲取经验;为今天的计划争分夺秒;为明天的辉煌努力拼搏!”这 就是我们的班级级共同愿景。

这是一个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集体, 20 颗年青的心牢牢地系在一起。在学 校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无论赛场上,球场上,还是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都能看到我们青春的身影,一个充满生机的 20_ 级生物技术 2 班正在 茁壮成长. 通过各项活动,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奖状,更重要的是我们增强了集体 荣誉感,班级自豪感,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向 每一位同学传递着一份集体的温暖,这一切的一切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形成 了一股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我们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有着那份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 “为昨天的得失汲取经验;为今天的计划争分夺秒;为明天的辉煌努力拼搏!”这 就是我们的班级级共同愿景。

团结协作的名人名言 篇9

2)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4)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5) 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佚名

6)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7) 团队核心成员提出辞职时,不要挽留,既然提出了,他迟早要离开的。

8)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9)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10) 刀鞘保护刀的犀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

11) 人心齐,泰山移。——佚名

12)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3)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14)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15)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6)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泰戈尔

17) 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恸。——奥斯特洛夫斯基

18) 人们塑造组织,而组织成型后就换为组织塑造我们了。——丘吉尔

19) 我觉得我这个团队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就最珍惜这个。——史玉柱

如何创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篇10

【关键词】凝聚力 团结 相互协作 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2011年九月,来自不同地方的56名学生,带着家人的希望, 怀着自己的美好憧憬,会聚在在这里,组成了光荣的14级12班。开始了团结拼搏、刻苦进取的高中生活。

三年多来,我们师生一起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这其中有快乐的,也有忧伤的,有激动人心的,也有值得深思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这个集体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努力地、团结地去做,最后都能出色地完成。

三年多来,我们班同学在班委会和团支部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和优异的成绩,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每一名同学都在成长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班级各个方面涌现出了杰出的同学,他们是榜样,是楷模。班级也先后获得“校体操比赛优秀奖”、“运动会精神文明奖”,“第五届篮球联赛男子组冠军”,区级“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回顾我们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自豪、我们骄傲,这是我们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

一.班级的灵魂——班主任。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在班级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身教的示范性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其次,定期开好主题班会。班会是一个班级精神文明的展示,是班级风貌的窗口,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方式。高一开学时,我们就举办了“欢迎你,高中”的主题班会,“用一颗平常的心感悟高中,用乐观来面对生活不管面前是什么,我们都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全力以赴地准备着。”这都是学生的发言,也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自立的宣言。高二我们以“高二,我们在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讨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高三,我们做了“高考,我来了”主题班会,激发学生高考前的拼搏激情。

二. 班干部相互协作。

班干部一律通过专门的竞选,同学们的投票来选的,都有极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认真负责和以身作则是他们作为班干部的习惯。

班干部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把班级建设得井井有条。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同学们秉着“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和“学习目标明确,专业特长突出,身心素质健康,注重团队协作”的班训观念尽力拼搏,发挥最高水平。从军训,校运动会,团组织活动,大型文艺活动,常规学习,无一不体现全班同学团结进取的作风。

三. 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班风建设。

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好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我班不定期开展“有效听讲,让我们学的更轻松””、“改善个人学习习惯”、“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等主题班会,邀请各科老师、成绩优异同学讲授学习技巧和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发展,我班成绩进步显著。

全班56个同学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每个人都不敢在自己的学业上有过分的松懈和荒废。现在我们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刻苦勤奋的风气,我们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会议,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4级12班将树立良好的班风放在班级建设的首要位置,严格遵照校规进行管理,督促同学们作好各项常规工作,注重细节文明。全班同学在班干部的带领下,紧跟集体脚步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思考,共同营造纯正的班级良好风气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共同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创造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体。

四.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14级12班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用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他们在分享欢乐的同时,也不断的总结经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他们视 14级12班为一个大家庭,将自己视为家庭中的一员,发挥出来其强大的凝聚力。

我们班龙涛同学,在运动会3000米中不小心扭伤了脚,但他还坚持跑完,同学们都着急的为他加油,为他难过,更为他骄傲。同学们一块儿送她上医院,几个同学一直在医院照顾他两天两夜,好多同学到了周末还到他家看望他,给他补习。到学校后,男生轮流背他上教室,回宿舍。,女生帮他买饭,洗碗。这就是团结的14级12班,这就是快乐的14级12班。

一年多来,我们班同学团结向上,互相理解,相互体谅,利用课余时间去帮助其他同学,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上积极配合各科老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生活中,同学们相互关心,谅解,帮助。每位同学对于家庭困难的同学,都会给于自己最大的关心和帮助,让其感受到一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工作中,无论是班集体,还是班干部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并尽力为同学服务,抱着“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辛苦自我,服务他人”的工作态度,作好班级工作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创建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篇11

从未满17 岁就考入梦寐以求的天府名校, 到提前毕业留任校报记者、编辑;从积极参与母校新闻专业的筹建, 到历任专业副主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从当年东进复旦虚心取经的进修生, 到如今弟子云集、桃李天下的知名博导;从打通产、学、研、政, 成立新闻学咨询委员会, 探索“请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教育模式, 到加强省内院系合作, 创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以及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邱沛篁的名字始终与四川大学这座德渥群芳的巍巍学府紧密相连。 岷峨挺秀, 锦水含章, 这里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业乐土, 更是他起步追梦的精神家园。

“17 岁圆梦川大”

1939 年的初冬, 邱沛篁出生在重庆市海棠溪, “我的父亲最早做过药材生意, 书法很好, 小时候领了新书用白色厚纸把封面包起来就交给父亲, 让他帮我们写书名。 我上面有4 个姐姐, 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 我大姐在重庆, 今年已经91 岁了;二姐在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当干部;三姐在军事科学院做医生;四姐比我大一岁, 后来去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学农”。因为与四姐年龄相近的缘故, 邱沛篁4 岁多时就被父母安排与四姐一同上小学。 “父母一是希望我早点上学, 二是跟姐姐一起上学可以方便照顾我。 我和姐姐一起上的小学和初中, 都是走读。 初中时从南岸三公里鲤鱼湾山坡上我的家, 走到位于罗家坝半山腰的十七中学, 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每天来回走两趟, 虽然比较辛苦, 倒也十分愉快。 ”

1953 年7 月, 从重庆市南岸区第十七中学初中毕业后, 邱沛篁又顺利考取了重庆市第七中学。 “重庆七中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著名中学, 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 能够从十七中考入重庆七中,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记得录取名单都是在当时重庆最大的报纸上公布的”, 这段过往令邱沛篁兴奋不已。 正是这所始建于1758 年的百年名校, 为邱沛篁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打开了启蒙之门, 邱沛篁日后优异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天赋, 也是在这里初试锋芒、崭露头角。

“跨进七中, 我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里的确名不虚传, 体会到了它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学校坐落在沙坪坝嘉陵江畔, 有宽阔的操场、整洁的教学楼和幽静的校园。 同学们常在树下背英语生词、诵唐诗宋词, 琅琅书声回荡在花丛树间, 校园显得神圣、安宁。 ”重庆七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给了邱沛篁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每周举行一次全校学生的周会, 听校长陈祚璜、冯泽生作报告。 从国际国内形势、学校的任务与发展、学生品德修养, 到要爱护学校一草一木、不要随地吐痰等都讲到了。 虽然每次报告不到一个钟头, 却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明确了方向,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受益很大。 ”不仅如此, 邱沛篁的文学志趣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我所在的卅七级一班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 几个人在一起办了名为《十月》的墙报, 不定期地出版, 张贴在教室外面的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 大家又是采写、又是画画、又是编排, 忙得很有乐趣。 高中毕业前, 我写了一篇将近5000 字的《黄山游记》, 描写了我在假期回到家后与朋友一起登重庆市南岸黄山时所领略到的雾重庆、雾黄山的美妙感受。 后来这篇文章刊载在墙报《十月》的显著位置上, 当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

作者与邱沛篁(右)合影

高中三年, 对邱沛篁影响颇深的, 还有重庆七中的老师们, 而这其中最令他感念不已的, 便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许怀玉。 “许怀玉老师高瘦的身材, 净白的脸庞, 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他讲语文课声音高昂, 激情洋溢, 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 我很喜欢。 ”正是在许老师的建议下, 邱沛篁为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高中毕业前夕, 许老师在学校大操场上与同学们谈心, 亲切地问我打算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 他评价我善于讲演、爱好写作, 于是明确地建议我把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我采纳了老师的意见, 并且夜以继日地积极准备高考。 不久, 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就这样, 1956 年的秋天, 邱沛篁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四川大学中文系, 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我就是喜欢中文, 就是想上川大, 当我第一次坐上火车, 离开家乡, 奔向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时候, 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激动和喜悦。 ”

在川大求学的几年中, 邱沛篁一如既往地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求学问教。 “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和指点, 像张默生、曾君一、陈志宪、杨明照、华沈之、石璞、周菊吾, 等等, 受到了他们功底深厚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 我们几个同学还成立了课余文艺评论小组, 成了省、市报刊的积极作者。 母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师恩及同学间的友情永远美好而难忘。 ”

愉快、难忘、兴奋、高兴、激动、喜悦、美好, 这些形容词似乎与那个物质贫乏、生活拮据的20 世纪50年代相去甚远, 但正是它们成了邱沛篁回忆过往时闪现最频繁的词语。 家庭的精心呵护、 良好的教育基础、顺利的学业之路、常伴左右的良师益友, 邱沛篁潜藏却浓重的浪漫情怀在这些成长背景下逐渐化作了乐天达观的性格与主动热情的处世方式, 这位当年满怀憧憬走出山城的少年正一步步地朝着他的人生舞台越走越近。

“我在校报工作了19 年”

1960 年, 邱沛篁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提前毕业, 被分配到了四川大学校报担任记者、编辑。 “我是提前毕业的, 我们那一届的本科学制改为五年, 因为上一届还是四年学制, 所以到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了没有毕业生的情况。 而学校那时候又需要干部, 所以就选择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提前毕业。 这在我们那时被称为‘吃青’。 ”邱沛篁接着说, “我们当时不兴个人选择, 是学校决定把我留下来的。 当时提前毕业的包括我一共有三个学生, 我留在了学校党委宣传部, 另外一位同学到了成都日报, 还有一位同学去了省文联。 ”

就这样, 21 岁的邱沛篁开始了真正的职业采编人生, 从1960 年留任到1979 年调离, 校报工作的经历为他其后的学术生涯做了重要的铺垫。 “我在校报工作了19 年, 校报可以说成了我另一个更加丰富的大学校与课堂。 第一, 在校报编辑工作中, 我深刻地学习与体会到从事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第二, 在校报采访工作中, 我有幸采访了校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和普通师生员工, 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三, 在校报工作中, 我们还承担了对外报道和宣传川大的任务, 在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 成立了对外报道组, 先后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从而得到了更多的新闻业务学习机会;第四, 校报工作使我与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的同志们结下了深厚情谊;第五, 我们成立了学生通讯组、采访组、秘书组等, 让学生为办好校报做贡献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

实际上, 19 年的校报经历, 带给邱沛篁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娴熟的采写经验与频繁的业界往来其实更深层次地打开了邱沛篁的工作理念与思路, 并对他日后的新闻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他所言, “这19 年的采写经验对我搞新闻教育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后来川大的新闻教育模式改革能够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与我在这19 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跟业界、政界都建立了很自然、很友好的关系有关”。

不仅如此, 在调离校报转为一名新闻专业教师之后, 邱沛篁依旧保持着记者的本色。 “1981 年,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正式开课, 我主讲新闻采访课, 当了老师我也不忘自己还是记者, 并把新闻实践看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新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邱沛篁继续说道, “1979 年7 月, 我有幸在北京采访了著名作家茅盾, 发表了通讯《手浇桃李千行绿》。 1980 年8 月至1981 年7 月, 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学习期间, 7 次登门到著名作家巴金家里采访, 发表了《金秋时节访巴金》《 巴金谈文明 》 《 三访巴金谈体会 》 等专访与文章。1981 年6 月, 我又受《文学报》委托专程到广州采访了著名作家秦牧, 发表了《花城访秦牧》的通讯。 ”不仅如此, 唐弢、牛群、魏明伦、倪萍、谢晋等文学艺术界的名人都曾接受过邱沛篁的专访, 在他的实践生涯中, 这些经历已然传为佳话。

同时, 在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 只要有机会, 邱沛篁就会把自己亲历的事情、见闻、故事采写并报道出来, 先后发表了《二进中南海》《聚会新华社》《眉山新貌》《莫斯科掠影》《澳大利亚见闻》等文章。 他说:“正是在这些难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 我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知识和素材, 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和事件中受到宝贵的文化熏陶与感染, 并得到终身受益的教育与鼓舞, 进一步尝到了新闻实践的甜头。 ”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 让邱沛篁有着乐此不疲的劲头与动力, 在教师与记者的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地行走。 丰厚的新闻采写经历, 又让邱沛篁充满了乐于分享的自信与激情, 在勤勉与钻研的工作风格中开拓探索, 不止步、不守旧。 毫无疑问, 这种积极实干的精神既受益于他的过去, 也将施益于他的未来。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谈起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史, 邱沛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川大新闻专业的诞生, 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 其实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 学校就曾有过创办新闻专业的考虑, 并在1960 年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 但由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 新闻专业没有办成。1979 年, 教育部正式发文 (79 教高字第044 号文) 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 学校多年来的计划和愿望才变成了现实。 ”

1979 年, 为了支持新闻专业的筹建, 四川大学党委将邱沛篁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了中文系, “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 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 就这样, 邱沛篁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事业征程。

“从1980 年3 月9 日出发, 到4 月11 日返校, 历时一个多月, 我们由重庆坐船顺江而下, 先到南京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以及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 3 月23 日, 我们拜见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 又连续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 分别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编辑评论、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基础写作等几个教研室, 听取了叶春华、夏鼎铭、林帆等老师的介绍。 在上海, 我和述章同志还到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就新闻教育问题求教、取经。 4 月初, 我们又北上首都, 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请教, 受到了系主任罗列、副主任秦硅的热情接待和支持。 随后, 我们又去了北京东郊外的广播学院, 学习参观这里的广播电视教学, 新闻系主任康荫同我们就广播电视教学的特点和任务进行了探讨。 回到川大时, 我们手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闻专业筹建计划》。 ”1980 年5月, 在学校专门召开的新闻专业筹建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上, 邱沛篁与唐正序、吴梦楠三人由校方任命, 正式组成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

为了更好地参与川大新闻专业的筹建, 1980 年9 月2 日, 邱沛篁再次来到复旦大学, 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生活, 这段经历令他对复旦充满了感恩, 并称之为“心中的第二母校”。 在不懈努力之下,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100 多名学生于1981 年9 月正式入学, 邱沛篁陆续承担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实务课程的主讲, 完成了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1985 年6 月, 四川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 系主任由中文系主任唐正序教授兼任, 邱沛篁任系副主任。1990 年2 月, 邱沛篁被正式任命为系主任。 1995 年, 学校成立新闻学院, 邱沛篁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谈及当年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邱沛篁说:“我很高兴啊,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因为搞了19 年实践工作, 我认为要从理论上梳理一下了。 而且, 我觉得新闻专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就是缺少教育资源, 需要有善于搞教学的人去支持这项事业。 ”

实际上, 尽管邱沛篁满腹豪情, 但是在新闻专业的创建初期, 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依旧是不小的。“当时, 我们只有10 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 办公条件急需改善,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省、市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自力更生, 白手起家, 修建了新闻系办公楼。 ”从破土到竣工, 历时半年, 坐落在川大东风楼5 幢东面的新闻系办公楼最终于1986 年5月圆满落成。 这座四层高, 拥有400 多平方米空间的办公楼确实为新闻系当年的独立、 起步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步, 我们克服了一个很大的困难, 也就是办公环境的困难。 ”

“另外一个困难, 就是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够。 ”邱沛篁说。 为此, 1995 年新闻学院建立后, 作为首任院长的邱沛篁就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紧了工作。 “一方面, 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少军、姜英、夏泽友、李宜鹏、段弘等青年教师;另一方面, 又从兄弟院校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周啸天、董天策等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 ”

1998 年8 月, 川大新闻学院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 根据干部年轻化原则, 我不再担任院长。 常言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新闻学院在合并之后有利也有弊, 但现在看来, 我们合并后还是不断发展的”。 邱沛篁谈道, “和文学院合并以后, 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在语言文学功底和师资方面大大加强了, 新闻传播学挂靠文艺学博士点, 新增了文化与传媒研究方向, 并开始招收了博士生。 不足的方面是, 新闻传播学科在管理机制上不再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学院编制。 当然, 格局不会一成不变, 管理机制也不能说哪个绝对的好, 关键在于适合学科发展”。

2006 年, 蓬勃发展的四川大学获批新闻学博士授权点, 继而又在2011 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2 年又再次获批设立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 使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早已从行政岗位上卸任的邱沛篁并没有解甲归田, 除了一直担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导之外, 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和报业发展中心研究主任, 在2007 年正式退休后又返聘兼任博导, 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川大新闻系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我们创建学院也是通过一批人的努力, 我只是他们中的代表。 ”回顾这段步履艰辛却充满激情的创业史, 邱沛篁强调, “没有学校的重视和领导, 没有自身的努力和团结, 没有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 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 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进来, 走出去, 我们是开门办学”

在邱沛篁三十余年的新闻教育生涯中, 最令他自豪的便是他们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探索开展的横向社会联系办学模式———“请进来, 走出去”。

“一方面我们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老总、 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系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 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 认真抓好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实习教学, 密切学校和社会, 尤其是和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 ”不仅如此, 川大新闻专业“请进来, 走出去”的亮点还在于, 为了使这种办学模式定期化、制度化、组织化, 1986 年11 月15 日正式成立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咨询委员会, 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任主任委员, 省、市一些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委员, 并进一步建立四川大学新闻学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 密切加强了新闻系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邱沛篁说道:“我们不是闭门办学, 而是广泛地开门办学。 我们带出来的学生都很成才, 许多人都当上了领导。 像1981 年我担任班主任的八一级新闻班的学生, 现在他们30 个人几乎都成了各个新闻单位的领导或骨干, 其中当年的班长吴健, 如今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想得到社会的认可, 需要用业绩来说话。 ”

为了进一步坚持和深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模式, 1995 年新闻学院建立后, 于当年又成立了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 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席义方任主任委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任副主任委员, 省、市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任委员。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1993 年, 邱沛篁作为第三署名作者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探索文科教学改革新途径》 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 年, 邱沛篁作为第一署名作者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 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称号, 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首届韬奋园丁奖。

“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认可与推广, 而且这种横向联系的工作思路再一次给邱沛篁带来了启发与推动。 为了加强省内高校新闻院系间的互动交流, 共商四川新闻教育发展的良策, 2002 年, 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在四川大学成立, 邱沛篁被推选为会长。 在他的组织下, 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 省内高校的新闻院系以学会为平台, 定期交流, 关系融洽。

邱沛篁说:“我们把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抓起来了, 但与此同时, 很多不足之处也表现出来了。 我们每一年都要沟通、讨论, 探索解决对策。 所以, 在新闻教育建立和初期发展的阶段, 我们这一代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大家互相帮助, 团结竞争, 关系都很友好。 这一代人把事业发展起来了, 对下一代人的要求就是, 接下来该怎样提高质量, 怎样搞得更精、更好。 ”

实际上, 作为川大新闻教育几十年集体摸索奠定的传统, “请进来, 走出去”的开放办学模式也渗透了邱沛篁个人从实践到教学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作为四川大学新闻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邱沛篁的协作精神与整合意识为西部新闻教育事业在中国新闻教育版图中的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有团结竞争才能共谋发展”, 这几乎成为四川高校新闻院系的共识。 而对于这一点, 热心豁达、勤勉实干的邱沛篁的确功不可没。

在谈到遗憾或反思的时候, 邱沛篁欣慰地说:“新闻专业的一路发展都是很好的, 尽管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相信这都是可以解决的。 发展是硬道理, 在发展中出现问题都是好现象。 新闻传媒事业在过去的时代中从未受到过这么大的重视, 正是新闻传媒地位的提升, 才带来了今天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能有今天的整体局面, 还得益于这个时代。 ”

“只要生命不息, 就要为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1981 年4 月25 日, 在邱沛篁五访巴金即将结束的时候, 巴金先生欣然为他题词留念。 “他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扉页上写道:‘学到老! 赠沛篁同志, 巴金, 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海。 ’这的确是对我的一种十分珍贵的鞭策和鼓励。 ”时至今日,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 而巴金当年的那句“学到老”还依旧在勉励着年逾古稀的邱沛篁:“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一个人在职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但是他所从事和所热爱的事业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 我们就要为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不倦地学习, 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1998 年8 月, 刚刚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一个暑假, 邱沛篁就参加了成都驾校的学习, 而那个时候他已年近六旬。 这位一度被戏称为“汽车教授”的老先生说:“我喜欢开车, 这为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努力学习新事物、新技术的甜头。 ”

正如邱沛篁在学习驾驶技术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 退休后的他依旧热衷于不同的社会活动, 用他的话说, “我得以与新闻教育界许多老朋友重聚, 并结识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许多新朋友, 从而学习和了解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 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视野, 这对我进一步深入进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大有好处”。

邱沛篁继续说道:“1998 年以来, 我连续几届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聘为四川省舆论研究小组和四川省阅评小组成员。 2008 年1 月, 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聘任我为该会特邀理事, 并邀请我先后出席了于2008 年11 月在湖南长沙、2009 年8 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2010 年12 月在重庆和2011 年11 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学会理事会。 2008 年9 月22 日, 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四川大学成立, 我和四川日报社原社长汪兴高共同担任专委会主任, 进一步发挥了老教授、老新闻工作者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2010 年5 月, 我又应邀参加了《四川省报业志 (1994-2005) 》的编纂工作, 定期参加编辑工作会议, 具体负责其中一些章节的初稿撰写。 ”

不仅如此, 邱沛篁还继续为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承担着各类社会培训的授课任务, “四川省委党校、省新闻出版局、省公务员培训中心, 还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 这些单位前不久都邀请我去给他们讲课。 新闻采写的理论与实践, 新闻发言人的艺术, 党政干部应对新闻传媒的技巧等都是我讲授的内容”。 谈到此, 邱沛篁不无兴奋。 正是因为博洽多闻的学识与诲人不倦的精神, 邱沛篁在四川省新闻界拥有着极高的尊崇与赞誉。 2013 年8 月, 他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 》 问世, 在9 月召开的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对其做出了“倾注心血著书立说, 学术研究成就大师”以及“满腔热情解疑释惑, 教书育人树立标杆”的高度评价, 这代表了四川新闻界对这位德高望重却依旧活力充沛、乐于奉献的老先生虔诚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 邱沛篁与学生的感情同样融洽深厚。 他说:“我很赞同并且倡导‘学生是我师, 我是学生友’这句话, 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联系我们师生长期友谊的纽带。 ”从2000 年至今, 邱沛篁亲自指导的二十余位博士生如今大都毕业成才, 在各自的岗位上正在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谈到弟子, 邱沛篁难掩骄傲, “操慧博士刚刚被评为教授、博导, 蔡尚伟博士已经担任博导几年, 蔡敏和严功军两位博士已被任命为重庆工商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可以说, 这些学生的成才也成了邱沛篁向新闻事业不断贡献力量的期许和寄托。

谈到最后, 邱沛篁神情庄重, “我觉得最重要的, 还是对新闻教育事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新闻事业能保持满腔的工作激情。 同时, 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事, 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与媒体多打交道、加强联系。 另外, 要注意教学和研究的同步, 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研究, 研究中解决的问题要回归到教学”。 “最后一点”, 邱沛篁特别强调, “我觉得所有新闻人都应该团结协作、宽容大量。根据我三十多年的亲身感受, 我们川大新闻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稳步发展, 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着团结协作, 不搞内讧, 与人为善。 团结协作不仅是一个团队不断胜利的法宝, 也是个人不断前进的法宝。我们川大新闻学的发展就是因为保持了这种精神。 ”

邱沛篁在回忆自己的学术人生时, 几乎如影随形着川大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车辙。 他将一生的智慧与才干都献给了这里, 这里浇铸了他的心血, 自然也凝聚了他无法分割的自豪与热爱。 这位生于旧社会、长于红旗下的七旬老人, 让漫长而艰辛的过往岁月保留了激情与色彩, 他的回忆里没有不堪回首的怨憾与不满, 只有真诚恻达的奋斗与感恩。 他在不辞辛劳的探索中, 将自己的姓名与四川新闻教育的历史无意圈连在了一起, 而他呼朋引伴共同筑造的学科殿堂也必将怀着对他的敬重迎来他所坚信并且期待的更大辉煌。

【邱沛篁简介】

邱沛篁, 1939 年12 月25 日出生, 重庆市人, 新闻传播学专家。 1956 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0 年毕业留校工作。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曾任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 新闻学院院长, 1996 年获全国韬奋园丁奖, 2003 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奖。 曾任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任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 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邱沛篁教授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采写业务及传媒与文化, 提出并实践了“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 同时, 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及教育部专项科研课题, 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 (署名第三) 和二等奖1 项 (署名第一)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 项 (署名第一) ,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 代表性专著有:《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新闻采写与研究》《邱沛篁自选集》《邱沛篁文集》等。

参考文献

[1]邱沛篁.邱沛篁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文明交通承诺书下一篇:巴州区旅游局1-5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