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心得体会(共10篇)
口语交际是在旧大纲的“听”、“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理念上的一种转变。《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即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8月10日下午,我认真地观看了费蔚老师的视频讲座,并做了笔录,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口语交际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充分激发交际兴趣,选择好的交际话题。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才能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积极热情、兴高采烈地从事某方面的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积极的兴趣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因此上好口语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语言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起来,这里的“动”不光是倾听,还有开口说、心里有所感悟,使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得到展示自己的快乐,知识经验有所增强、语言能力有所发展。像我校所处农村,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课堂上胆子较小,不敢说,甚至不想说,生怕说不好,遭同学们笑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更谈不上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枯燥。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入口,多给他们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著名的演讲词、著名电视栏目的节目等等,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介绍、解说、辩论、表演课本剧等形式组织教学,努力选择贴进学生生活的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因为好的交际话题是口语交际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教师只要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学习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际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际,二、创设交际情境,真实、自然地去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那如何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所学的教材,让学生理解透彻所学的内容,借助图画、音乐、视频等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自由合作交流的氛围,把学生带入接近生活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一员,并通过教师的语言、神态等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讲座的案例《快乐大拼图》中沈老师“借图片”这一情境的设计,它本身就具有交际的意味,一个“借”既让学生运用了口语,又注意到了学生的说话技巧,还包含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一情境接近生活,是为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设计的,无形中使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了水到渠成的口语交际情境。
三、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交际训练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口语交际活动需求,发展学生的口语素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学生得出的结论。学生说得好不好,只要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并能注意文明礼貌,教师就一定要从积极的角度去加以正面评价。即使说得不好的学生,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必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对交流失去信心。而对于有创新行为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予鼓励赞赏。
一、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要想把握课堂就必须寻求“活”的教学方法。
首先, 是导的要活。导的好, 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开启学生的思维。导课的方法灵活多样, 但要因课而导。例如, 情景交融的散文《安塞腰鼓》、《听潮》等, 可图音并茂地展现出黄土高原或大海那雄浑壮阔的景观, 让学生在图画中、在音乐中走入课堂。叙事类散文可以情入境, 例如, 执教《背影》时可运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亲情的名诗佳作, 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脍炙人口, 历久传颂。
其次, 是教法要活。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能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 并巧妙地利用各种因素, 使教学灵活多样。
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 提纲挈领, 把握文章内容。在教《皇帝新装》时, 可设计这样的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皇帝。”学生要填好这个空, 就要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就要认真研读故事情节, 探索挖掘文章的主题。
第二, 设计竞赛式课堂, 例如, 执教《人类的语言》, 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我设计了三组与语言有关的竞赛题, 学生为在竞赛中夺冠, 肯定会深挖教材, 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第三, 运用迁移导学法, 可变学会为会学。教朱自清散文《春》时, 以研读“春草图”为例, 从描写的顺序, 描写的角度, 语言的运用, 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 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种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
第四, 创设情境。
(1) 结合文章旨意, 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 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 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 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 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 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 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 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 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 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 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2) 利用现代媒体, 创设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 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自然是水到渠成。在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 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3) 表情朗读, 创设语言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 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 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 听中入情, 听中动情, 听中生情, 达到水乳交融, 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 当我以悲痛、低沉、哀惋、缓慢的语调读完全文, 自己已是声音哽咽, 热泪盈眶, 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 泪眼模糊。此时, 作者情, 教师情, 学生情完全共鸣了, 大堰河那勤劳乐观、善良无私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4) 运用文本, 创设活动情境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 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 展开心灵的对话, 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由此深刻感受到木兰不但是一个孝顺女, 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巾帼英雄。
二、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第一, 积累。
学习语文, 要想学得好需要有积累, 不仅仅是对知识, 更是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去查找资料, 如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 让学生搜集积累有关亲情的名词佳句、名人名言等, 这样学生在积累中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通过讲解加上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 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 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要从注重观察生活开始, 这也就体现在写日记和平时的片段描写, 以及对学生设置的课前小环节等方面, 每天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发现生活中的感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积极的面对生活。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在这种活动中, 完成语文的情感教育, 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 运用。
学知识, 更多是为了运用。学生在课下积累的知识,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运用。如让学生们进行唐诗宋词大比拼, 名词名句接龙, 看谁掌握的诗词丰富,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写日记中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诗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 同学们课下就会搜肠刮肚, 想尽一切办法去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 整理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既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进而一举多得。
第三, 合作。
让学生有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 如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由表达, 与同学们交流合作。在讨论、交流、展示成果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取新知的愿望, 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第四, 反思。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 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 活动的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 这是教学内化的需要, 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长期坚持下去, 就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 亲自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让学生入情入景, 达到“双有效”的效果。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 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的交流合作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此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读书、说话,表达喜怒哀乐,倾吐心声。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跳水》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或认为最惊险的段落。同学们马上把孩子遇险的段落找出来了。此时,我进一步创设情境,播放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并请学生上台表演,体验孩子已陷入万分危险的境地。通过这一紧张有趣的视听理解后,学生都在为孩子的境遇而担心。我非常着急地问:“同学们,这个孩子处境非常危险,真让人担心。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脱险吗?”这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点燃了求知的欲望,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求知欲,开启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的现代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亲身实践去获取新知。如教学《登山》一文,文中描述的那条险路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列宁为登上山顶看日出而历经的险境,我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峭壁、险路、深渊的简笔画,先让大家评述一下道路的险峻,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列宁是如何走过那条险路的。经过引导,表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只见他身子紧贴着黑板,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向前挪动,不敢回头,也不敢向下望,仿佛自己真的面临深渊,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下面观看的学生伸长了脖子、屏息凝视。最后终于走过了那段险境,台上台下的同学都长长吁了一口气,露出了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这时,我让表演的同学谈谈当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同学谈谈感想和体会。大家踊跃发言,谈得生动深刻,文章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对列宁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三、放飞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去探究、去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学习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上《狼》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剑的口水战中,喝彩声不断。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了思维空间,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充分展现,既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会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江西省瑞昌市高丰中心小学)
2.课堂气氛要融洽,师生感情要和谐。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甚至一脸“凶像”,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起来发言!教师要深入到 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他怎会不活跃起来?
3.提问要因人而异
请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基础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
4. 问题应有启发性
某些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是因为问题的启发性不够。例如在学习大气压一节时,教师演示完易拉罐被压瘪后,教师问到;“易拉罐为什么变瘪了?” 不如问“是什么把易拉罐压瘪的?”
5.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听教师讲、被动学”的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也就是教师没有提问时等待教师提问,回答了提问还要等待教师鉴别回答正确与否,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想提出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有机会表现,即便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自己说出的正确答案比老师说出的答案还令他们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甚至是争论出来的,更有意义。
牡丹江市景福小学吕云杰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给人最显著的感觉就是图文并茂,版式多样,色彩明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为了更好的用活数学新教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保持“童贞”,发挥“童心”,吸引“童趣”,开发“童智”的原则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生活,感悟数学就在身边。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座位卡,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重新排座位,好吗?”学生一听,很兴奋。我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座位要你自己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来找,你们有信心吗?”学生们个个跃 1
跃欲试,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信心!”我笑着说:“老师相信你们,不过,在找座位前,你有什么问题吗?”细心的小朋友一看手中的卡片,其中有的小朋友就说:“怎么有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呢?(我们以前只分四大组)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我趁机说:“是啊,谁知道老师这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学生们稍作思考,就有答案了。原来老师是把每一大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所以现在一共有8个小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纷纷开始找座位,当然有的找得快,有的找得慢,有的还要请别人帮忙。等学生坐定后,我让找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很快找到座位的。同学们纷纷说:先看一看自己是第几组,然后再看一看是这一组的第几个。我趁机又问:“想一想,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班长坐在哪里?体育委员坐在哪里?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里?……并板书:第()组第()个。通过这样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学生对“确定位置”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的教学活动开展起来也不难了。数学只有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不容易掌握的“确定位置”用排座位引入,使这一内容生活化,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具有自
主学习的潜能,相信学生是能够进行探究的。我们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点石成金”的技能。如教学“认识厘米”后,为了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分组用学生尺去量教室和黑板的长度,学生们纷纷动手去量,有的量,有的数,有的记,干得还真是有模有样。不一会儿,任务就完成了。我问:“谁能告诉我,黑板有多长吗?”有的小组说:“黑板有19个直尺长。”有的小组说:“黑板有25个直尺长。”我故意生气地说:“怎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一定量得不认真。”学生们很不服气,都说没有错,不过又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终于有同学发现,原来他们用的尺是不一样的,一个是20厘米,一个是15厘米。答案似乎找到了,我及时表扬了那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可是我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室和黑板到底有多长呢?”能说成是“19个直尺长”或“25个直尺长”吗?有几个学生一听,开始埋头算了起来,可是,一时又拿不出答案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超过一百的数。我又说:“要是老师让你们用学生尺去量操场的长,你们觉得怎样?”几个嘴快的学生说:“太麻烦了。”其他学生也纷纷说:“是啊,太麻烦了?”又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你有没有比厘米大一点的?”?我说:“有啊!是不是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我这儿有一个单位是“米”,(我出示了一把米尺),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现在你们想用什么来量黑板和教室的长。”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用米尺量。”我又请几位同学来用米尺量出了黑板的长度和教室的长度。至此,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
用米作单位。这个知识不是我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孩子们有这样大的潜力,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他们一生都忘不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活泼、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三、巧妙安排,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兴趣活动,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中许多地方(特别是主题图、习题插图)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情景,但是它们毕竟是静止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
例如: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创设这样一种情景: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后面跟4个学生,学生进入情景,画面动起来。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教师模仿汽车到站,又上来3个学生,教师问:“上来了几个同学?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又到一站,下去2个同学,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个同学。游戏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游戏的过程,最后抽象出算式4+3-2=5,这样比教师干巴巴地讲,更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除了用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可以用童话、故事、多媒体课件、引入生活情景、帮小朋友解决问题等方式让课本静止的画面更形象,更生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
四、多感官参与,使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说、好动。他们的智力发展一般要经历“动作把握”、“语言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新教材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安排许多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手、脑、口都动起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手、口、脑是不分家的。例如:学习2-10各数的组成时,都是按:“动手操作学具--看具体形象说一说--逐步抽象概括”的顺序来安排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可把这些摆、看、说、听、记的内容全部放给学生,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在摆、说、听、想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思维特别活跃,真正动了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锻炼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手、脑、口并用,共同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活起来。
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景,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新教材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例如:在教学9+5时,教师就可以放给学生,让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去探求算法。探究中有的学生会先把9凑成10;也有的喜欢先把5凑成10;还有的同学是数到9后,再一个一个往
上数…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能经历多种算法,并逐步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不仅对每种算理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还促使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体现了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18-01
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一年前,笔者的课堂基本如此。这样的课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每节课都有少部分学生上课睡觉,部分学生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后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县级ms―eepo培训,成为课改成员之一,初步了解了有效教育教学理念,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观看了孟照彬教授以及地方专家的优秀教学视频。通过学习,笔者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来,笔者运用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笔者从课文朗读、写作教学和文言文教学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转变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沉闷现象。
一、让学生在朗读环节动起来
在讲授新课文之前,笔者结合有效教育理念认真备课,设计好教案,在朗读这一环节,笔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其他环节安排的活动相对少一些。学生可选择多种读的方式,有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让他们读出感情,读懂文本内容。
例如在执教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著名山水游记《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在讲授课文之前,只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便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扫除文字障碍,自由朗读,接着进行小组竞赛读,评出优胜组,然后让学生进行个别读。接着,笔者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让男、女生竞赛读父亲买橘这一片断,看看哪一组最能读出父子情深的感情来。执教老舍先生的《日出》(节选)时,笔者先让全班同学看一段关于李石清和黄省三的对话小视频,然后让学生推荐四名同学上台,分角色进行朗读。在朗读前,笔者告诉这他们在表演时可适当加上神态、动作,台下负责解读舞台说明,于是台上、台下一起演,表演时大家都凝神专注,投入到表演当中。学生在表演中自然体会到人物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学生乐在其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动起来
作文教学,特别是材料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学生很难去完成,课堂气氛也会很沉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出材料作文的内容,提示学生:“化难为易,把材料作文的题目想象成话题作文的题目,想想你准备从哪个角度去写,写什么,然后安成一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或全命题作文的题目。”交代之后,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思考,并让学生把题目写在微卡上(便于交流),写出一个题目。其次,大组内开火车交流三分钟左右,即把刚才自己写好的作文题目交给其他同组的同学看,自己可以看别人的题目,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交流作文题目后,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列好提纲,选择写作素材,用十分钟左右独立地进行片断创作。再次,让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交流刚写完的片断作文。最后,各组选出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分享。课后再让学生整理成篇上交。
在作文教学中,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教师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既让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展现才华,也让发言的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可以做到一气呵成,下笔成篇。因此,作文教学要尽量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动起来
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文言文所写时代与当今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到比较陌生等,因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觉得像在“啃天书”或在“念经”。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而不是被动地听课。例如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笔者的做法是:先出示任务要求,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选好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在全班交流;在理解分析课文时,笔者出示关于文本解读的四至五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并进行抢答;在课堂检查古诗词的背诵或文言文的翻译时,笔者也让各个团队自行完成,由各组队长负责本团队的检查工作并上报科代表,科代表再反馈给老师。对个别没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笔者及时了解情况,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一来,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作业设计,童趣性,生活性,层次性,探究性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 当前有些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缺乏有效性, 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结构不合理:形式单调, 缺乏创新,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缺乏应用:书面作业是唯一形式, 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布置英语作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富有童趣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The best motive is the student to the material which studies has the intrinsic interest.”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富有兴趣的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应让它多一些童趣、少一点枯燥。趣味性体现在内容的活泼, 形式的多样, 真实的情境等方面。例如, 三年级学生在接触big, small, tall, short四个抽象形容词时, 显得比较费劲,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画一个monster, 并用这些词介绍自己创造的“怪物”——“big head, small eyes, very tall, very short…”, 看着有趣的图片, 听着夸张的描述, 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激活学生兴奋点的灵丹妙药。
二、作业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了She is a nice teacher后, 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 用简单几句话描述其外貌和性格等特征。这样, 不仅增强了运用英语的真实性,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密度, 也扩大了练习英语的机会。
三、作业要注重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自助餐”,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例如, 在学习了学校功能室的名称后, 教师可设计三种作业:A.设计理想校园, 并进行描述;B.与同伴共同表演dialogue;C.听录音跟读对话, 并选择其中几句对话进行表演。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巩固知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要具有探究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体验、去创造、去实践。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所学知识无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地探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 在学习了Halloween这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节日后, 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询万圣节的有关信息,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作业要体现人文性
英语学科在布置作业时, 应综合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年龄段等因素, 多方面考虑, 体现人文化。过多的作业量会产生负面甚至抑制的作用, 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在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作业内容应与当天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注意布置作业的质与量。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备课的投入, 精心设计作业, 从内容到形式, 细致斟酌,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作业要具有多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布置小学英语作业时, 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如学了go shopping后, 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中去寻找英语的踪迹, 当学生们找到safe guard (舒肤佳) ,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等大量的英语信息时, 就从另一种渠道体验到了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乐趣。
关键词:创设情景;专业特色;活用教材
中职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英语课通常是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勇气回答,甚至连学过的课文也没有几个同学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语音、语法知识相当薄弱,学过的句型不太会运用,听说能力极差,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讲的都是“哑巴”英语。但是职专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大方,自我表现欲强,敢于与教师沟通,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是我们职专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另外职专英语更要紧扣各校学情,体现专业特色,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展开 “职业背景分析”,让学习内容更具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注重学习效果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突出口语的交际功能。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对教材进行大胆改革,让学生都能在枯燥的英语课中坐得住,踊跃准备,积极参与,动口、动手又动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互动,既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又达成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现以英语基础模块2第三单元《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 time job?》和第四单元《I have tried all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为例谈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一、 教学中,教师必须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针对课前热身活动,我使用每日校园新闻或笑话、小故事来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对某一热门事件发表各自的见解与感受,既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温和可亲、幽默开朗,学生又乐于接近教师,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扫除心理障碍,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默契配合。在教授listening3部分时,原教材听力为四个简单的there be 句型,为增加听力环境的真实性,我利用现有英语儿歌将内容做适当改编,既照顾到课本中内容又回顾了上节课的语法重点——方位介词的表达和巩固使用。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学生唱熟歌曲后,还可用不同介词短语翻唱歌词,强化了知识,体会到“我能行”创造成功的愉悦。学生对英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争先表演。即使犯些小错误,也在轻松的哄笑中被原谅,消除了对英语的畏难情结,这样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享受中跨越学习障碍,把英语课堂谱写成一首欢乐的歌。
二、利用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创设比较真实的英语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舞台
俗话说,“课堂就好比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幕后的导演与策划者,而学生却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舞台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演”。作为导演的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实践体验为出发点,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借助活动,将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与个性的结合,展示语言与智慧的交替,并在舞台中发现和找到自我。
Listening and Speaking部分很多教师简单处理,仅限于一听一讲一读。过后学生仍然只能机械地重复原文内容,无法展开灵活的英语对话。也就是说,学生仍然流于学的层面而无法应用。如果老师能稍加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和有话能说,自然就能活学活用,为语言活动创设职业场景,体现职业特色。
对于这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扫清对话中语言障碍,后解析重难点,在背诵对话基础上找出Useful sentences and expressions让学生跟读和模仿,用幻灯片模拟对话场景,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配音,并将名字改成他们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一操练深层次地掌握了对话,也就自然转入下一环节Role play。在基础英语2第三单元《Have you ever done a part time job?》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聘方面的日常交际用语,我及时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应聘幼儿园老师职位,一人充当幼儿园园长,其他学生是应聘者,先用句型I can....介绍自己的才能,然后或唱、或舞、或画、或写来表演,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奖”等。这样展开对话,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也在此环节展示了学生的专业才能。另外学生发现自己不是再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而是在仿真的环境中运用英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而老师只是引导着。教材经过如此处理,学生融会贯通了对话知识,达到了会话的目的,从会学提升到会用的高度。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会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满足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以便顺利走人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 开展 “探究式”学习,让每一课型都演绎出综合技能
安徽省宁国市梅林学校熊寿平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从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想象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心、手、口、脑“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圈圈点点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起来
百家讲坛中对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电视、网络等反映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给历史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迪。因此,课堂教学要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激活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能够引人入胜,对于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课中问题的精心设置,搞好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尾情境思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热点对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认识、启示与感悟的功能,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学生为下一节及课后学习延伸作铺垫的条件。通过设置虚拟历史问题的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让学生“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下第22课《盛世危机》(岳麓书社),有位教师在开头用视频《圆明园之旅》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课中环节用“落日余辉(康乾盛世)—暮色独行(闭关锁国)—暗夜来袭(社会危机)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课尾用“且行且思”完成本课,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通过与历史对话,理解了当时的时代情境,初步感悟了历史真谛,达到了学史明智的目标。
二、放开手脚,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手、口动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常态,自主学习中导学案的动手写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层次不同,每组抽一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提倡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师生共同探究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提示、点拨、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引领,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的手、口,做到能不讲尽量不讲(除非是必须讲解的适当讲解一下即可)。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几位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观察发现有4位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也不回答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为此,笔者每次抽插他们的作业,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践,这4个学生从开始被动逐渐适应,到现在上课一旦提问,他们还积极主动回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于是,笔者抓住机遇,及时跟进,让他们获得满足、成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八年级(下)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岳麓书社)中的“中美建交”环节时,为了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话,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交流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须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师要因学制宜,诱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争辩,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个性发挥的余地,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历史教师应深刻把握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疑难点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多想、敢想、乐意想,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让他们“飞得更高”,学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历史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岳麓书社)这一课时,通过商鞅变法出示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①想一想:通过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学习,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大胆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启示:②学以致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想一想如何学习商鞅变法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这些问题设置,为学生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考环境,拓展了思维空间,启迪了学生心智,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动、手动、口动及脑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手动、口动、心动及脑动,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营造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展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张扬良好个性的场所、激发积极思维的场所、绽放灵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得有滋味、有声色,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布置适当而得体的作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业,且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这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
一、观察性作业--培养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有序观察、把握特点。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观察时要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看听嗅触,边看边想,观与察结合。经分析、比较,抓特征,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动态观察,观中激思。生活万象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春夏秋冬季节的轮换;观察小树抽芽、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有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除了有目的地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街头巷尾的平凡小事;观察国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观察,时时留心观察,事事留心观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素材,且能提高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
二、阅读性作业--拓宽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我推荐《尾巴的.功能》;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赤璧之战》引导学生看〈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三、查阅性作业--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我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工具书中寻找答案,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平时我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收集谚语、春联、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在班上交流……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
【让学生动起来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努力让学生动起来07-09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06-01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07-19
巧设悬念让语文课堂动起来07-13
小学五年级(下)《让色彩动起来》教学反思10-07
让音乐课堂精彩起来09-07
让人物活起来作文09-07
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07-19
集体备课让课堂活起来07-27
让家园互动起来教育随笔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