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 篇1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的词语解释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

【反义词】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本词语已被选入北京2011中考说明。

【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海外都说“~,伯虑愁眠”。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 篇2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文言文翻译训练 篇3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子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留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替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 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移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换 古义换成今义,主要包括:①通假字换成本字;②单音词换成双音词;③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词。

【模拟练习】

一、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①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文言片段。

7.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鸟鱼,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列子•说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韩诗外传•卷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5.①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②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6.①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②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7.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8.齐国田氏就叹息说:“老天对老百姓是够宽厚仁慈的了!使各种谷物生长,使鸟兽虫鱼繁殖,作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度。”各位客人象回音一样纷纷附和。19、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让他活着却不能够。’我说‘能让他活着吗?’他说:‘想让他活如果做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翻译点:“夜”、“烛”活用,“治”、“废”的语境义,“狱”、“恨”的古今异义)

10.国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的国君长寿,把金玉当作贱的东西,把人民当作宝。”桓公说:“您的祝愿太好了!我知道了。”……让我们的国君好学并且不耻下问。……

【作者简介】

陶西华,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于园翻译文言文翻译 篇4

原文: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磥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仪真汪园,葢石费至四五万,其所最加意者,为“飞来”一峰,阴翳泥泞,供人唾骂。余见其弃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阔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阔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万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译文: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就是一个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园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热情的招待我们。

文言文翻译 篇5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司马颐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欺侮,恼恨地对司马颐说:张方长期让军队驻守在霸上,知道山东敌军强盛,而徘徊不进,应提防他有变,在他未动之前要做好准备。他的亲信郅辅知道他的阴谋。而缪播等人先前也这样说过,司马颐因而召郅辅来追问,毕垣预先对郅辅说:张方准备谋反,人们都说你知道,王爷要是问你,你准备怎样回答?郅辅吃惊地说:我实在不知道张方要反叛,这该如何是好?毕垣说:王爷若是问你,你就回答是这样。不然,免不了身受其祸。郅辅进王府后,司马顺问道:张方要谋反,你知道吗?郅辅回答说:是这样。司马颐说:派你去除掉他可以吗?郅辅说:行。司马颐于是派郅辅去给张方送信,让郅辅趁机杀掉他。型盟血工王素和张方亲近无间,持刀进入,守门者也不怀疑,郅辅趁着张方在灯下打开信函时:就斩了他的头。司马颥任命郅辅为安定太守。当初,缪播等人议论,认为杀了张方„等听说张方已死,山东之兵更加争着入关。司马颐悔恨不已,又派人杀了郅辅。

李元忠勤政济民

当初,因为母亲年老多病,元忠就专心医药,研习数年,就擅长方技。元忠宽仁忠恕,看到有病的,不问贵贱,都帮忙治疗。元忠的家境富厚,家里的人喜欢举贷求利,他就常常烧掉借约,免掉他人的债务。因此,极受乡人敬重。魏孝明帝时,盗贼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回家时经过南赵郡,由于道路被阻,一同投奔了元忠。人们送给千匹绢帛,他却只接受了一匹,又宰杀五头羊招待,最后打发家奴做向导,告诉家奴说:“如果遇上寇贼,你只说是李元忠派你护送的。”奴按照他的话去做,寇贼们都没有阻拦,这五百人便顺利地回家了。天平初四年,除使持节、光州刺史。时州内灾荒,人多菜色,元忠上表请求赈贷,待秋收后归还。朝廷同意,准许使用万石。元忠认为万石赈民,平均算来,一家只有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敝,于是拿出十五万石进行赈济。事情完结后上报朝廷,皇上嘉奖了他。

项羽东渡乌江

文言文翻译 篇6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 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 ,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 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篇7

其实,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并不难。

首先, 我们要弄清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00多年前, 我国译学理论先驱严复即已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原则, 尽管当时提出的是外文翻译原则, 但后人一直也把它作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准确, 不歪曲、不增减文义;“达”即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 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讲究遣词造句, 表达有文采。

然后,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 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4.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5.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在“直译” (留删换调补) 不能完成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贯”就是“意译”。

7.猜:遇到疑难时, 不妨根据语境来猜。

最后, 在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之后, 还要抓住翻译的关键。

要让学生明白,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 将劳而无功。做文言文翻译题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 二是特殊句式。

一.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学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得分点就不能得分。

例如: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 (2010年广东高考卷)

分析:这里“麾”“鼓噪”是关键词。“麾”译为“指挥”, “鼓噪”译为“击鼓呐喊”。

那么, 怎么确保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正确?

翻译关键实词, 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

1.“语法结构分析法”。根据语法确定它在句子中所做成分来翻译。

2.“句式结构分析法”。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 往往词性相同, 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 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 处于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 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的成语, 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 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 所以,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 所以, 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 也不能脱离句式。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 准确地翻译文言虚词,

二.抓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学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桂阳民有争舟相殴致死者, 狱久不决。 (2010年上海高考卷)

分析:这有一个“民有……者”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是定语后置句,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 有……的人”, 否则就要丢分。

以上, 只是做好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领。关键是平时要加强训练, 注意积累, 要多记一些例句。特别要提醒的是: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

文言文翻译十注意 篇8

从近几年来考生解答试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及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笔者特归纳出以下十个文言文翻译中的注意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之类的词语应保留下来,不加以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 中的“楚相”“孙叔敖”是分别表示官职名、人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完整。例如: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东卷)

译文: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湖北卷)

译文: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句(1)中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这件事);句(2)中动词“告”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尼僧)。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并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删减。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分析: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语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转换成与其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卷)

译文: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分析: 句(1)中的古语词“终日”与句(2)中的古语词“岁”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分别转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和“年”。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来翻译。例如:

(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分析: 句(1)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①取消,停止;②已经;③太,过分;④语气词,同“矣”;⑤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①最恰当。

六、注意压缩

翻译时要对原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加以压缩简化。例如:

(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登泰山记》)

译文: 我与泰安知府朱子颖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析:句(1)中的“孝纯”和“子颖”是指同一个人,此人名孝纯,字子颖;句(2)中的“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为同义词。翻译时应将其压缩。

七、注意扩张

文中看似是一个多音节合成词的词语,在古代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语,翻译时应将其扩展成多个词语。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译文: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楚相孙叔傲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傲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中间”和句(2)中的“妻子”在现在看似双音节合成词,而在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所以应将其分别翻译“中间夹杂”和“老婆孩子”。

八、注意套用

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

九、注意调整

文言文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译文: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命。

分析: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勾践”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分析: 句中的“万钟”“箪食”均用了借代修辞,分别指代“优厚的俸禄”和“粗陋的饮食”。

八下文言文翻译 篇9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全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可以看,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涛就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太阳。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研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悟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欢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的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他)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认得千里马啊!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不能曲伸,也不敢放松。抄录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来热水(为我)浇洗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衬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动作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岳阳楼记》

宋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荡,宽阔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被降职远调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概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和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有时大片的烟雾

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心胸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庭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就替君主忧虑。这样看来,他们进朝做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幻不一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唤,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成阴,上下一片鸟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酒醒后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

《满井游记》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残留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我(来到这里)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波浪,清澈的可以看见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匣子里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尚未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上一篇:晨起偶题,晨起偶题陆游,晨起偶题的意思,晨起偶题赏析下一篇:劳务费请示